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创新方案_第1页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创新方案_第2页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创新方案_第3页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创新方案_第4页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创新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创新方案TOC\o"1-2"\h\u2162第一章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3180341.1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268091.2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3260481.3生态农业模式创新的意义 36406第二章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 4159572.1农业资源调查方法 457462.1.1资料收集 4260332.1.2实地调查 487352.1.3数据整理与分析 570482.2农业资源评价体系 5234582.2.1评价原则 5115232.2.2评价方法 5327092.3农业资源潜力分析 5325102.3.1土地资源潜力分析 5302742.3.2水资源潜力分析 5244082.3.3生物多样性潜力分析 5282612.3.4农业生产潜力分析 632134第三章农业资源保护与恢复 624893.1农业资源保护措施 6115353.2农业资源恢复技术 6197593.3农业资源保护与恢复的政策建议 626780第四章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752114.1生态农业模式类型 76984.2生态农业模式设计原则 7245084.3生态农业模式实施步骤 86533第五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8241115.1农业废弃物种类及特点 8196665.1.1种类概述 8212365.1.2特点分析 8293395.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8176535.2.1物理处理技术 991305.2.2化学处理技术 923515.2.3生物处理技术 927895.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924075.3.1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9296025.3.2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模式 9290825.3.3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模式 9143145.3.4农业废弃物产业化利用模式 9448第六章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9301096.1农业水资源现状分析 9283816.1.1水资源总量与分布 9270796.1.2农业用水现状 10218836.1.3水资源污染与生态环境问题 1029976.2农业水资源管理措施 1043466.2.1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 1034566.2.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098216.2.3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 10220616.3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1098486.3.1节水灌溉技术 10270286.3.2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10191256.3.3农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1052866.3.4农业水资源监测与信息化管理 1126818第七章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1104527.1农业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11319717.1.1土地资源总量与分布特点 11101347.1.2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183787.2农业土地资源管理策略 1119087.2.1完善土地资源法律法规体系 1192397.2.2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11179117.2.3强化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 1163857.2.4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2221157.3农业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1267477.3.1耕地质量提升技术 12151647.3.2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12115637.3.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218648第八章农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1250768.1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及特点 12167778.2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1347028.3农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 1316430第九章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1428849.1农业生态补偿政策 14194919.2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1410369.3农业生态补偿实施效果评估 152545第十章生态农业模式创新与推广 152248410.1生态农业模式创新案例 152205410.1.1案例一: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152027410.1.2案例二:稻渔共作模式 151746510.1.3案例三:循环农业模式 152049710.2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策略 16242210.2.1政策引导 161163210.2.2技术培训与推广 162360610.2.3示范引领 16773210.2.4市场营销 162098310.3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效果评估 162340110.3.1评估指标体系 162330910.3.2评估方法 161066210.3.3评估结果分析 16第一章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1.1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农业资源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利用现状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农业资源利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农业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南方水热资源丰富,而北方干旱少雨。同时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耕地质量参差不齐。(2)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资源利用以粗放型为主,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例如,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导致土壤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0%左右。(3)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过度开发、不当利用等行为导致土地退化、水资源枯竭、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1.2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石。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粮食安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粮食生产稳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助于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3)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退化、水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保障国家生态安全。1.3生态农业模式创新的意义生态农业模式创新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农业模式创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进生产技术等手段,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2)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生态农业模式创新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减轻对土壤、水资源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3)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农业模式创新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生态方向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4)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模式创新有助于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生态农业模式创新,我国农业将实现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转变,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二章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2.1农业资源调查方法农业资源调查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农业模式创新的基础工作。本节主要阐述农业资源调查的方法与步骤。2.1.1资料收集应收集与农业资源相关的各种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现状等。资料来源包括遥感数据、统计数据、历史文献、实地调查等。2.1.2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农业资源调查的重要环节。调查人员需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对农田、土壤、水资源、植被等进行实地观测和取样。具体方法如下:(1)样方调查:根据不同类型的农业资源,设置一定数量的样方,对样方内的资源状况进行调查。(2)典型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田、土壤、水资源等对象进行详细调查,以了解其基本情况。(3)问卷调查:针对农业生产者、基层干部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农业资源的认知和利用状况。2.1.3数据整理与分析将收集到的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整理、录入计算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软件进行分析,绘制农业资源分布图,为评价工作提供依据。2.2农业资源评价体系农业资源评价体系是衡量农业资源数量、质量、潜力的重要工具。本节主要介绍农业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2.2.1评价原则(1)科学性:评价体系应基于客观事实和数据,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2)系统性:评价体系应全面考虑农业资源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3)动态性:评价体系应能反映农业资源的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2.2.2评价方法(1)指标体系法:根据农业资源的特性,构建一套反映资源数量、质量、潜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2)模型法:利用数学模型,对农业资源进行量化评价。如利用遥感数据建立植被指数模型,评价植被覆盖状况。(3)专家评分法:邀请农业资源领域的专家,根据评价指标和实际情况,对农业资源进行评分。2.3农业资源潜力分析农业资源潜力分析旨在挖掘农业资源的潜在价值,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农业模式创新提供依据。2.3.1土地资源潜力分析通过对土壤类型、肥力、水资源等指标的调查研究,评价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分析其生产潜力。2.3.2水资源潜力分析调查水资源分布、水质、开发利用状况等,评价水资源潜力,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依据。2.3.3生物多样性潜力分析通过对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的调查研究,分析生物多样性潜力,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2.3.4农业生产潜力分析结合农业生产现状、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分析农业生产潜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参考。第三章农业资源保护与恢复3.1农业资源保护措施农业资源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施农业资源调查与监测。对农业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和监测,及时掌握农业资源状况,为制定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性强、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农作物和农业产业。(3)推广农业资源节约型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节约型技术,降低农业资源消耗。(4)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农业资源保护的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资源保护。3.2农业资源恢复技术农业资源恢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整治技术。对退化、盐碱化、沙化等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质量,恢复土地生产力。(2)水土保持技术。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3)水资源恢复技术。通过修建水库、渠道、湿地等工程,恢复和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对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环境污染,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3.3农业资源保护与恢复的政策建议为保证农业资源保护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下政策建议:(1)完善农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农业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业资源保护的责任、义务和权益,为农业资源保护提供法律保障。(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农业资源保护与恢复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农业资源保护与恢复。(3)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普及农业资源保护知识,提高农民对农业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4)建立农业资源保护与恢复的长效机制。将农业资源保护与恢复纳入国家战略,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保护与恢复的长效机制,保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第四章生态农业模式构建4.1生态农业模式类型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农业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生态种植模式:以调整作物结构和布局为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2)生态养殖模式:以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益为核心,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废弃物排放,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3)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为基础,将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有机结合,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4)生态农业景观模式:以农业景观建设为核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4.2生态农业模式设计原则生态农业模式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充分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2)可持续性原则:在保障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3)适应性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设计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农业模式。(4)创新性原则: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摸索和实践新的生态农业模式。4.3生态农业模式实施步骤生态农业模式实施步骤如下:(1)调研与规划: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详细调研,明确生态农业模式的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2)技术集成与创新:整合现有的农业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形成适合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体系。(3)示范与推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生态农业模式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更大范围。(4)政策支持与保障:制定相关政策,为生态农业模式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5)监测与评估:建立生态农业模式监测与评估体系,对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第五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5.1农业废弃物种类及特点5.1.1种类概述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按照来源,农业废弃物主要可以分为作物废弃物、畜禽粪便、农用薄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四大类。作物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壳皮、叶片等;畜禽粪便则主要来源于养殖业,包括猪粪、牛粪、鸡粪等;农用薄膜主要是指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地膜、棚膜等;农药包装废弃物则是指使用过的农药瓶、农药袋等。5.1.2特点分析农业废弃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种类繁多,来源广泛;二是数量巨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废弃物高达数十亿吨;三是含有大量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具有较高的资源价值。但是农业废弃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5.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5.2.1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筛分、破碎、干燥、压缩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体积,便于后续处理和利用。5.2.2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焚烧、厌氧消化、堆肥化等,这些技术可以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能源、肥料等资源。5.2.3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发酵、酶解等,这些技术可以将农业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有用的化合物。5.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5.3.1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是指将农业废弃物作为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循环利用。例如,将作物秸秆作为饲料喂养畜禽,畜禽粪便作为肥料施用到农田,农用薄膜回收后重新利用等。5.3.2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模式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模式是指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能源,如生物质能、生物油、生物炭等。例如,利用秸秆、畜禽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发电或供暖。5.3.3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模式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模式是指将农业废弃物作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例如,将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堆肥化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5.3.4农业废弃物产业化利用模式农业废弃物产业化利用模式是指将农业废弃物作为原料,发展相关产业。例如,利用秸秆生产生物质板材,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等。通过以上几种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6.1农业水资源现状分析6.1.1水资源总量与分布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在地理分布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南方水资源丰富,而北方水资源匮乏。这种分布特点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1.2农业用水现状农业用水是我国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部分,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长期以来,农业用水效率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用水需求持续增加,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严峻挑战。6.1.3水资源污染与生态环境问题农业水资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和养殖业废水排放。这些污染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农业生态环境。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等问题也日益严重。6.2农业水资源管理措施6.2.1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政策,保证农业用水需求的合理满足。同时完善水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6.2.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水资源分布和承载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6.2.3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同时加大对养殖业废水治理力度,提高废水处理率。6.3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6.3.1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同时推广渠道防渗技术,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分损失。6.3.2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推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提高农业用水自给能力。包括修建雨水集蓄池、发展雨水灌溉等。6.3.3农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农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如废水处理回用、尾水回收利用等,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6.3.4农业水资源监测与信息化管理加强农业水资源监测,建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为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第七章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7.1农业土地资源现状分析7.1.1土地资源总量与分布特点我国农业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分布广泛。但是受地形、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总体来看,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呈现出以下特点:(1)土地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较低;(2)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较为匮乏;(3)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包括耕地、园地、草地、水域等多种类型。7.1.2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部分耕地质量下降;(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3)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部分耕地闲置;(4)土地资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7.2农业土地资源管理策略7.2.1完善土地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土地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确土地资源管理职责,规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行为,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7.2.2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条件,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7.2.3强化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同时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7.2.4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广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降低土地资源消耗,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7.3农业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7.3.1耕地质量提升技术(1)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手段,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2)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和肥力;(3)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7.3.2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1)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通过种植多样性植物、保护农田生物栖息地等手段,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平衡;(2)农药、化肥减量技术: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虫害防治技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3)土壤污染防治技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治理土壤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7.3.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1)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将农作物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农业废弃物能源化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3)农业废弃物肥料化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第八章农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8.1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及特点农业生物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利用的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我国农业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特点各异。植物资源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作物等。其中,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来源;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茶叶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饲料作物如苜蓿、黑麦草等,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绿肥作物如紫花苜蓿、草木樨等,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动物资源主要包括家畜、家禽、水产动物和昆虫等。家畜如牛、羊、猪、马等,为人类提供肉、奶、蛋等食品;家禽如鸡、鸭、鹅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水产动物如鱼、虾、蟹等,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水产品;昆虫如蜜蜂、蚕等,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授粉和繁殖作用。微生物资源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分解土壤有机质、固氮、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等。农业生物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类繁多,二是分布广泛,三是可再生性,四是多功能性。8.2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二是保护生态环境,三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农业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摸清资源家底,为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建立和完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体系,包括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推广农业生物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5)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监测与预警,预防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恶化。8.3农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农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生物多样性走廊等。(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如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发酵等。(3)农业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4)农业生物技术,如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微生物发酵等。(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农业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九章农业生态补偿机制9.1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是我国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生态农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该政策旨在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提升,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补偿对象。补偿对象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产者、农村集体、农民合作社等。(2)确定补偿标准。根据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价值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3)补偿方式。补偿方式包括直接经济补偿、技术支持、政策优惠等。(4)补偿资金来源。补偿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企业捐赠、国际合作等。9.2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设计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保证补偿政策的公平性,使补偿资金真正惠及农业生态保护的参与者。(2)激励原则。通过补偿政策激励农业生产者、农村集体等积极参与农业生态保护。(3)可持续原则。保证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可持续性,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长期保障。具体设计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如下:(1)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基金。设立农业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支持农业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2)制定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明确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保证补偿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3)建立农业生态补偿监测与评估体系。对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4)加强部门协同。农业、生态环境、财政、林业等部门加强协同,共同推进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9.3农业生态补偿实施效果评估农业生态补偿实施效果评估是检验补偿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效益评估。对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后的生态环境改善情况进行评估。(2)经济效益评估。分析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影响。(3)社会效益评估。评估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