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创造力量的民族。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对着天庭,中华的先民却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心。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女娲等人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完全不同。神话因素与历史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即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请看孟子对大禹治水的叙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这分明是一位人间领袖的英雄事迹,哪里有丝毫的神话色彩?②在中华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他们关怀的对象都是人生的现实。当其他民族对宙斯、耶和华、安拉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的先民却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进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的先民却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获取灵魂的净化剂或愉悦感时,中华的先民却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惶惶,席不暇暖。在政治活动彻底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与儒家相反,庄子则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庄子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他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是保持人类自然本性的个体生命的尊严。③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产生于人间的,是由人类自身的力量来创造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这大概是唯一的关于诗歌降自天庭的记载。屈原《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郝懿行疏云:“开即启也,汉人避讳所改。”可见这是指真实的历史人物启。对于屈赋中所写启与《九辩》《九歌》之事,后代注家聚讼纷纭,总的趋势是神话色彩越来越淡薄,至朱熹遂认定《九辩》实乃“舜禹之乐”,并非降自天庭。朱熹的解释不一定符合事实,但这却代表古人的普遍看法,即不相信《山海经》的悠谬之说,而宁可相信一种符合理性的信史化说法。④在中华文明史的初期产生的艺术品虽然也有以祭祀鬼神为用途的,但是最常见的还是与先民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仰韶文化的大量彩陶器具上所绘的鱼鸟图案,无论是意味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还是祈祷狩猎有获,都反映着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诉求。⑤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出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例如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上的纹饰,从早期的神秘诡异的饕餮图案逐渐转变为后期的圆润柔和的几何纹饰;又如汉唐两代都很发达的墓葬壁画,前者常见伏羲、女娲蛇躯交尾之类的神话题材,后者却以宴饮、耕牧等人间生活为主要内容;又如诗歌中的神仙主题,从秦代博士所作《仙真人诗》到汉末曹操所作《精列》等游仙诗,神话色彩越变越淡,及至晋代郭璞的《游仙诗》,竟被钟嵘评为“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东汉王充高举反对“虚妄”而提倡“真美”的理论旗帜,固然是针对甚嚣尘上的谶纬神学的行为,但何尝不是文学艺术中人本精神愈益强化的一种反映。⑥整体而言,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准则。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诗言志”首见于《尚书·尧典》,它不一定真是产生于尧舜时代,但肯定在先秦时代就已深入人心,绝非仅为儒家学派独自信奉。对于“诗言志”的释义,历来多有歧解,但其基本的内涵是很明确的。孔颖达云:“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后人或以为这是孔氏对“诗言志”说和魏晋时产生的“诗缘情”说的弥缝折衷之言,其实先秦时“志”即包含“情”在内,孔氏之语符合先秦实际情况。总之,在中华先民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人本精神就是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摘编自莫砺锋《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人本精神》)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禹治水“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与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均体现了除害安民的主题。B.庄子珍爱自然界的生命,这种保持人类自然本性个体生命的尊严的态度,亦是人本精神的体现。C.朱熹对《九辩》实为“舜禹之乐”的认定代表了古人不相信《山海经》的悠谬之说的普遍看法。D.《尚书·尧典》提出的“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突出强调了诗歌应源于人间的生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希腊神话里的宙斯有无上的权威,高居天庭俯视人间,可任意惩罚人类,这表明:希腊神话将神话人物视为人类唯一顶礼膜拜的异己力量。B.《九辩》《九歌》之事在《离骚》中记为“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其神话色彩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记载相当。C.中华文明史初期产生的艺术品中,与先民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品最常见,由此可推知先民们将对实际生活的诉求表现在了作品中。D.钟嵘评晋代郭璞的《游仙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可理解为他对魏晋诗歌“人本精神越来越占压倒优势”价值取向的批判。3.以下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②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柳宗元《贞符》)B.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列子·天瑞》)C.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王夫之《周易外传》)D.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礼记·礼运》)4.下面的思维导图,是对人本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层面体现的理解。请你结合文本,填写出方框中空缺的内容。(3分)5.有西方学者说:“中国古代没有神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阎晶明①鲁迅无疑是一位觉醒者。②1918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从1906年决定“弃医从文”开始,积累、涌动长达12年,文学家鲁迅终于真正爆发。是什么让鲁迅经历了一个仿佛无所事事的漫长等待期,迎来一次彻底的呐喊?原因之一,就是他对觉醒的迟疑,他深知觉醒者必然历经痛苦,一旦觉醒并发出呐喊,则必须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始终不渝的坚持。为了也许自己并不能看到的将来,“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③鲁迅的人生总是在自我矛盾与纠葛中,始终在自我情感冲突与痛苦中思索并且写作。处在那样一个风雨如磐的旧时代,最先从思想和观念上觉醒的人们,既有看到希望曙光的兴奋,也有前路茫茫的困惑。鲁迅做出“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意识到精神“立人”才是根本。在之后的漫长求索中,他一直在寻找前行的道路。他对故乡既怀念又远离,对家族也是在叛逆中含着隐忍。即使他已经决定要通过文艺为中国人的精神提供光与火,同时又接受母亲的要求,回国与一字不识、缠了小脚的朱安结婚。他对周作人、周建人可谓有着长兄如父般的感情,但又因琐事与周作人“兄弟失和”。④因为这种种矛盾、纠葛,因为每每需要辩驳、反击,鲁迅在世时经受了太多怀疑、误解甚至攻击。鲁迅说,觉醒者对于后人的态度,“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其次才是“指导”和“解放”。正是出于尽可能的理解,现实中的鲁迅,可以说是以隐忍、牺牲的态度,面对他在笔下所批判的许多人和事。而世人只关注他的一个都不宽恕,忽略了他的另一面。⑤鲁迅写道:“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稿费帮助了太多的青年。他与一手培养起来的北新书局主办者李小峰打了一场官司,然而在官司之后,他仍然把自己的作品交由李小峰出版,因为他相信李小峰仍然是一个愿意做事的青年。他主张当时的青年参与社会革命,又不愿他们付出无谓牺牲,同时又反对那些指责学生参与爱国行动的言论。⑥体现在创作上,匕首投枪是鲁迅杂文的突出特征,深刻揭示国民性的弱点是鲁迅小说最集中的主题,表达内心世界的矛盾甚至悲凉是他的散文诗集《野草》给人的直接印象。然而,我们更应当体会他文字背后的热情,对希望永存信念,对理想保持从未停歇的追求。《故乡》的结尾,即使在心境已经满是悲凉的情形下。他仍然不忘表达,希望就如地上的路,坚持走下去,就可以由无变有。他知道闯出一条这样的路何其艰难,但他依然不畏惧来自敌手的锋刃,自己承受冷箭、暗流,而要放别人尤其是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死火》里的那块潜存于冰谷里的石头,愿意以最后的燃烧带给别人希望。他对青年,总是怀着亲切的关爱和深沉的呵护。他纪念学生刘和珍,不但写出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也写出她始终微笑、和蔼的表情。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鲁迅不同时期的论述和表达中,兼有这样一种对称的、对等的、不变的坚持,那就是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是他心中不变的意向,更是他愿意为之付出乃至不惜牺牲的目标。谈鲁迅的人生与创作对今天有何启示,这种在隐忍中付出的自我要求,对别人尤其是青年可以获得光明、宽阔人生境界的期许,为此愿意在与误解、攻击的斗争中努力坚持的人格力量,或许最值得通过阅读、理解,而尊崇、敬仰,进而传承和弘扬。(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狂人日记》的发表,标志着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真正爆发,在此之前他已经历了长达12年的等待期。B.鲁迅无疑是一位觉醒者,但对觉醒有过迟疑,有过对觉醒的痛苦的回避,也有认为看不到将来的迷茫。C.鲁迅主张青年参与社会革命,但不能无谓牺牲,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也表达了与此相似的观点。D.鲁迅对青年的期许,以及在与误解、攻击的斗争中坚持的人格力量,是值得我们尊崇并弘扬的。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中多处引用鲁迅先生本人的话,对表现先生的个性特点与人生追求起了很好的佐证作用。B.文章例举先生的多类文学作品,分别概括其特点,又点明其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思想感情的共性。C.文章既讲述鲁迅先生具体的人生故事,又及时辅以精辟的议论与抒情,使文风生动又不失深刻。D.文章以鲁迅的觉醒为主线,重点呈现了先生人生的矛盾与纠葛,以及遭遇的误解与攻击。8.鲁迅是怎样“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9.文章第⑥段说“深刻揭示国民性的弱点是鲁迅小说最集中的主题”,请你以鲁迅的两部小说为例,简要分析其中的“国民性的弱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魏之为国可谓困矣。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而孟子则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然孟子学子思者也。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梁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温公①之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此说可谓尽之矣。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梁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节选自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注】①温公:司马光。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以,指有办法,与《劝学》中“无以至千里”的“无以”意思相反。B.之,到,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的“之”词义相同。C.固,本来,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词义不同。D.何以,即以何,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是以”结构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国在马陵战败,公子卬被秦国掳掠,魏国处境非常艰难,魏王希望远道而来的孟子能够帮助魏国改变这种处境。B.孟子向子思学习治民之道,子思告诉他要以利为先,但孟子始终不用利来劝说魏王,而是建议他治国要注重仁义。C.与世俗之人谈论仁义之利,可能使他们从利益出发求取仁义,但即使接近仁义,最终难免因求利而失去仁义之利。D.可以与墨子、魏晋之君谈论节俭,而不能与秦始皇、汉武帝谈论节俭,这是因为节俭并不是圣人遵循的中庸之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4分)(2)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4分)14.子思言利与孟子不言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什么?(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送王缄①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②,何处是吾乡!【注】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苏轼作此词相送。②传舍:《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忘却”句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不思量,自难忘”表达的情感相似。B.“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一句,承上启下,由思妻之情转到对自身孤独处境的感叹。C.“坐上别愁君未见”中的“君”是指作者亡妻王弗,意指除妻子外自己的心思无人能懂。D.全词的中心句是“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写出词人渴望早日结束漂泊的内心憧憬。16.本词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表达丰富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了前代君王的功业,用武力统治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防微杜渐,不要沉迷于钟爱之物。(3)《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明了屈原作《离骚》的原因。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凡天才原创之作都内涵丰富,为后世灵感之源泉,思想之根基;凡经岁月洗礼存留至今之作均反映时代,又穿越时代,把探寻现实的触角伸展到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激励思想的无限再生。帕特农神庙是希腊文化的象征,尽管神庙已遭损毁,但其建筑样式之美依然令人A.________(惊叹/感叹/赞叹),一直是现代设计师向往的圣地;万神殿既彰显着古罗马B.________(精巧/精湛/精美)的建筑技艺,又成为后世心仪的摹本。【甲】文字符号犹如建筑,或有多重内涵,激发奇异的联想;或有丰富的意义层次,唤醒多元的解释。伟大著作的生命由文字所形塑,又逸出其字面含义,【乙】使文本的交流和解释变得细微而丰富、浓密而复杂,进而使文本的个中况味愈加C.________(浓厚/厚重/醇厚),而这种交流和解释若发生在另一种文明系统中,则会反衬并催生出多重意义,甚至激活他者文化或已凝滞的文明。从效果历史的角度出发,即使文本大多具有作者赋予的预期意义,但随着文本与读者的背景、经验、视角和想象力之间持续互动,以及时代对作品的阐释和再阐释,都将推动文本不断新生的动力,进而持续唤起可与读者灵犀一念相勾连的记忆、情感和联想。在文本的原典性、静态性、凝聚性与读者的再生性、动态性、创造性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张力,不断激发着新意和洞察。【丙】此类文本互动、互惠是文明交流、交融的基本前提,也是阅读的崇高体验,是阅读生命的主体建构。【丁】阅读经典不仅是习得文化素养的过程,亦是一种共享、共情人类文化遗产的实践。文化是人类的核心,历史文本是其表达的重要手段;文化塑造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奠定了与他人互动以及认识主体自我的手段。18.第一段的“触角”一词将作品的现实意识比拟为昆虫的“触角”,试着用比拟手法改写下面的句子。要求:语意完整,尊重原意;手法贴切,表达流畅。(5分)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小外甥便如脱缰的野马一般奔向舅舅的怀里,嚷着要大红包。19.将“人类就是在这样的交流和理解中逐渐使文明的含义越来越丰富”一句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位置是(3分)()A.甲B.乙C.丙D.丁20.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为文中A、B、C三处选择恰当的词语,要求:语意连贯,语体契合,内容贴切。(3分)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22.文中第二段加点的三处“的”,有人提议将其删去更合适。你认同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科技节,学校组织了一场关于“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研讨会,有同学提出:“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年轻人都热衷于现代科技产品,对传统文化兴趣不大,所以传统文化逐渐会被淘汰。”还有同学说:“只要科技不断进步,就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比如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科技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传承方式,所以不用在意对传统文化自身内涵的挖掘。”请你针对上述观点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D项,原文为“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而非“‘诗言志’……突出强调了诗歌应源于人间的生活”;且“提出”应为“首见”。)2.C(A项,“希腊神话将神话人物视为人类唯一顶礼膜拜的异己力量”错误,“唯一”之说太绝对化。B项,由原文可知,《离骚》中的记载,其神话色彩与《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记载不相当。D项,“他对魏晋诗歌‘人本精神越来越占压倒优势’价值取向的批判”错误。“坎壈”一词表示命运的不幸和人生的挫折,而“咏怀”则表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正体现了钟嵘慧眼识别并认同郭璞《游仙诗》中个人精神阐发的趋向,选项曲解文意。)3.A(A项意为“人类在最初阶段,群聚在一起”,而其他三项均是强调人的价值,正是人本观念的体现。)4.①文学艺术生成(“起源”或“创造”也可)②人本精神越来越占压倒优势(或“人本精神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准则”)③仰韶文化彩陶器具上的图案(每空1分)5.①中国古代有自己的神话体系,只是不同于西方将目光聚焦于天庭诸神的西方神话而已。②在思想上,中华文明以人本主义为基石。中华先民对自身力量充满信心,无需屈从、依附于神,人的智慧也非来自神的启示。如女娲、夸父等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③在表述上,中国古代神话以展现英雄事迹的方式进行文学表述。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主要事迹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表述便是古代人间领袖的英雄事迹。(先表明该观点,再分别从思想基础和文学表述两方面具体分析。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B(“有过对觉醒的痛苦的回避”错误。由第②段“他深知觉醒者必然历经痛苦,一旦觉醒并发出呐喊,则必须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始终不渝的坚持”可知,他并非逃避,而是感觉一旦行动则必须有非凡的意志与坚持,责任重大,不敢轻易行动。)7.D(“文章以鲁迅的觉醒为主线”错误,本文的情感态度的主线是肯定鲁迅助力青年在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方面的付出与牺牲,表达对鲁迅的敬意。)8.①鲁迅战胜了对觉醒的迟疑,以唤醒沉睡的人为目的进行文学创作。②鲁迅承受着精神痛苦和外在攻击,始终坚持寻找光明的前途,作品给人以希望。③鲁迅以利他、牺牲、隐忍的态度,对青年怀有关爱和呵护,坚持帮助扶持青年。(每点2分,共6分)9.①《孔乙己》中咸亨酒店中的掌柜的、短衣帮酒客、小伙计等,都是看客。(1分)他们看不起孔乙己这个没有功名的读书人,调侃他的伤疤,以他的悲惨遭遇为笑料,来获得自我满足,体现了他们的冷漠、无聊、庸俗与愚昧。(2分)②《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是看客。他们听取阿毛的故事,很快又失去耐性,他们主动挑起祥林嫂头上伤疤的话题;(1分)表现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和缺乏同情心、恶意与愚昧。(2分)(结合鲁迅其他作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10.ACF(原文: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1.B(A项,“无以”意为没办法,与“有以”意思相反。B项,两者都是结构助词,起取消主谓独立性的作用。C项,“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意为“牢固”。D项,两者都是宾语前置。)12.D(“节俭并不是圣人遵循的中庸之道”归因不全面,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13.(1)统治者不仁德百姓就不会生活安定,统治者不讲道义百姓就会乐于尔虞我诈,这样给百姓造成的损害就大了。(大意2分,“不得其所”“诈”各1分。)(2)所以孟子对梁惠王,只是宣扬仁义而不涉及利益,是谈话对象不同的原因。(大意2分,“直”“故”各1分。)14.①子思言利的原因是他说话的对象是智者,(1分)②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他谈话的对象是俗人,(1分)③两人都强调以仁义治国。(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5.C[从全词来看,这里的“君”应该是指王缄,下片切入现实中的送别,此句意思是在送别的酒宴中你(王缄)未见到我的别愁,归来后我才发现自己已悲伤到无肠可断。]16.①开篇“忘却”正话反说,表达的正是对亡妻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②“凭将清泪洒江阳”,化抽象为具体,把思念倾注在泪水之中,流露出词人思念亡妻的哀婉急切。③“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以故乡无恙反衬出词人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④“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则以“断肠”代悲伤,在酒席的强颜欢笑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寓意悲伤到了极点。⑤“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流转的驿站比喻成词人自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漂泊不定的凄凉状况;同时,该句亦借用典故,以寓作者“人生如寄”的深沉感叹。(答对一点计2分,答对三点计满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7.(1)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盖自怨生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无先后顺序)(每空1分)18.示例: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小外甥便飞到了舅舅的怀里,嚷着要大红包。(比拟运用得当3分,尊重原意2分)19.D(丁处承接上文“阅读生命的主体建构”,引出作为“阅读生命的主体”的“人类”,而“使文明的含义越来越丰富”也照应了下文的“共享、共情人类文化遗产的实践”。)20.①搭配不当:将“即使”修改为“尽管”;②句式杂糅:将“推动”修改为“提供”(或将“的动力”删去)。(每处2分,共4分)21.A.惊叹B.精湛C.醇厚(每处1分)【解析】A处,“赞叹”虽然也有称许之意,但由于后文提到“圣地”一词,“惊叹”情感色彩更为贴切。B处结合后文“建筑技艺”一词,排除不合语境的“精美”一词,而“精巧”多用于形容小巧物品或精细的工艺,如钟表等,因此修饰此处的“建筑技艺”应用“精湛”一词。C处前文“个中况味”指“其中的境况和情味”,后文又有“催生出多重意义”,只有“醇厚”与此匹配;而“浓厚”可形容烟雾、云层,或色彩、意识、气氛,又或兴趣;而“厚重”指“又厚又重”,均不符合语境。22.示例:观点一:认同。删去“的”,可以使文本更加凝练、紧凑,表意简洁连贯,使读者一目了然。观点二:不认同。“的”字更强调领属关系,突出了文本、读者等主体的艺术特征,更好地展现了语句的层次。(答出观点1分,说明理由2分,没有说明理由的不给分)23.命题分析:本题创设了学校研讨会这一具体情境,贴近高中学生的校园生活。话题围绕“科技与传统文化”展开,这是当下社会讨论的重要内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都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与“逻辑的力量”相关联。第一个观点将年轻人对现代科技产品的热衷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简单对立,犯了非此即彼的逻辑错误,且以偏概全地认为传统文化必然被淘汰;第二个观点夸大了科技的作用,认为科技进步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建材材料采购与环保评价服务合同范本3篇
-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现状及建议
- 护士职业生涯规划
- 云南省腾冲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 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说课稿-2.3 甄别信息的方法-
- Unit 2 Special Days Lesson 1(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 二年级上册六 制作标本-表内除法第4课时《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甘肃省天水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小升初真题(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消防知识培训课件前言
- 广东深圳市龙岗区产服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公路施工表格
- 2024至2030年中国昆明市酒店行业发展监测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总)
- 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及实施方略讲解课件
- 轮扣式高支模施工方案
- 医疗质量信息数据内部验证制度
-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画像组学研究
-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3年公路养护工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
- 高警示(高危)药品考试试题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