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劝学》(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2025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_第1页
7《劝学》(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2025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_第2页
7《劝学》(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2025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_第3页
7《劝学》(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2025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_第4页
7《劝学》(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2025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三一轮复习之教材古诗文梳理《劝学》高考风向+素材积累+实词积累“诚”“从”“辞”“从”+虚词积累“者”“而”+文言知识+挖空释义+情境默写+高考链接高考风向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新课标Ⅰ卷和Ⅱ卷试题增强和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关联,如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衔接教材内容,而新的文言文断句题可防止考生利用技巧作答,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看来,2024高考比以往要更注重教材梳理乃大势所趋、提分必备、关键一招、制胜法宝。现在,助攻来了!素材积累角度一:学无止境《劝学》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指出君子应该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并通过教育获得自身发展的条件。荀子之后,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亦勉励人们“终身学习”。宋代的欧阳修亦曰:“学之终身,有不能达者矣。”即便终身学习,也不能穷尽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故人们要终生不懈地学习和实践。角度二:持久专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学习要注意积累,要有持久力,除了时间上的持久,深度上的专注力也同样重要。晚清学者王国维曾总结学习的三个境界:其一为志存高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为持之以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为成功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代思想家荀况也说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都说明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少年时就立志摘下数学王冠上的宝石——哥德巴赫猜想。他勤奋钻研,算纸用了几麻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终于获得了重大成果。角度三:借助外力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恰当地借助外力可以更快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也可以指人。善于借助外物者能够开辟捷径,借助精神力量、文化精髓而有所成就。《劝学》一文告诫我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快不过马,飞不过鸟,眼锐不及鹰,嗅觉不如犬。但是聪明的人善于利用外物,从而使自己的能力百倍、千倍地延伸。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助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他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主要是因为“善假于物”,他善用各种各样的人才。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角度四:自我反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即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角度五: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积累丰富的素材,能写成美妙的华章;积累人生的阅历,能洞悉世间百态。人生,就是在不断积累中成熟,在不断积累中丰满。积累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恒心与毅力,才能达到积累的最高境界。运用范例1.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对终身教育思想就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劝学》开篇就提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现代终身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都应该不间断地接受教育,通过教育求得自身发展。荀子说:“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荀子的论断,可以说是世界上对终身教育理论的最深刻最独到的见解,反映了现代各国大力提倡的终身教育的实质。这说明荀子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这也是我们可以从荀子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的基础。2.荀子在《劝学》中告诫我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善假于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善于借助外物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是善于通过学习,使物为我用;三是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确如此,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快不过马,飞不过鸟,眼锐不及鹰,嗅觉不如犬。但是聪明的人善于利用外物,从而使自己的能力百倍千倍地延伸。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他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主要就是因为“善假于物”,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人才。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大凡成功人士,都懂得利用他人之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成就自己的事业。3.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对“专注”有深切的体会,他说“锲而舍之,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国清代学者王国维曾总结了学习的三个境界。其一为志存高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基二为持之以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为成功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话都说明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必由之路。4.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会听我们的话。现在的我们,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会听我们的话。现在的我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我们就是青春,青春就是我们的筹码。在青春的竞技场上,我们踮起脚尖努力耕耘,尽情挥洒汗水,期待能够丰收,即使我们手里捧着干瘪的稻子,我们也不在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然而踮起脚尖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是“踮起脚尖”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够不着的果实,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风景。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荀子在他著名的《劝学》篇中就深有体会地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恐怕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了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踮起脚尖》)5.兀立的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人事半功倍。6.荀子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庄子也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的光环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善于借助外物。有一个童话叫《鹰背上的小鸟》,说的是鸟类举行飞行比赛,看谁飞得最高。鹰认为自己能飞得最高,便努力向高空飞去,当它再也没有力量飞得更高时,它背上的一只小鸟一下子飞起来,飞得又高又远。鹰感叹道:“再强大的个人也不如软弱的个人加坚实的后基。”小鸟的力量是微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能比矫健的鹰飞得更高,因为它学会了借助外力来增强自己。聪明的小鸟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会借助外物。人虽是万物之灵长,但毕竟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合理利用外界条件,学会借助外力,才能取得成功。居里夫人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镭是全人类的,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实现的。”假如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外界提供的种种客观条件,居里夫人成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美国科学家克里克和德国科学家贝恩,他们的成功正是在总结前人几百年的研究成果和不断从对方那里获得新发现,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实现的。从人类社会到微妙的自然社会,无不存在着成功需要“借”的道理。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是通过“借”来获得繁荣,人体内无数细菌通过“借”来获得生命……紫藤罗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罗,成就了一道道风景。白云借助蓝天,实现了自己追风的梦想;蓝天借助白云,成就了自己的广阔。小溪借助海洋,完成了自己成就浪花的理想;海洋借助小溪,成就了自己的浩瀚无边……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借”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成功更加灿烂!(《成功需要“借”》)实词积累诚①真诚,真心。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②的确,确实例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例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③连词。果真,如果例1: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例:2: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例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韩愈《祭十二郎文》)“诚”文言小故事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除,chú(1)台阶例:黎明即起,洒[sǎ]扫庭除。(《朱子家训》)⑵门与屏风之间的通道。例:从至雍棫[yù]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⑶去掉,清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陵:侵犯,欺侮)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⑷免除(惩处、税租、劳役)允则请除三税(《宋史.李允则传》)⑸流逝,过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应该把这里的“屠苏”译作“家园”、“房屋”的“草舍”才符合诗人的原意。笔者认为,如将此句译为“春天的暖风开始吹进我们的家园”,诗意就畅通了,情感也就更真挚了。⑹修治,修整。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⑺任命,授职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除”文言小故事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其东屋之除〔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辞①讼词,口供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讼词中没有写明是预谋杀人或故意杀人的,经过秋审归入“矜疑”一类,就可以免去死罪。②言辞,文辞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③托辞,借口,理由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④推辞,不接受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如姬想为公子出力,就是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⑤告别,辞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辞(辞别)楼下殿,辇来于秦(杜牧《阿房宫赋》)---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到秦国。⑥古代的一种文体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谭嗣同》)——并且带来他自己所撰写的书和诗文辞赋的稿件数册,一小箱家信托付给我。归去来兮辞“辞”文言小故事屈原德高,作《楚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辞(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口)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辞别)亲戚,见放楚之汨罗。从①跟随,使……跟随(率领)。例1: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司马迁)例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②追赶佯北勿从。(《孙子·军争》)——假装败逃的敌人不要追赶。③听从,顺从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④参与,参加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⑤指堂房亲属。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堂弟⑥向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崔慰祖,字悦宗)⑦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于是合纵的盟约被破坏了,(六国)又争着割地贿赂秦国。“从”文言小故事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从:。②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司马迁)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④佯北勿从:。(《孙子·军争》)⑤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⑥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⑦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崔慰祖,字悦宗)⑧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答案:①从弟,堂弟。从:堂房亲属。②跟随③使……跟随。率领。④追赶⑤听从,顺从⑥参与,参加⑦向⑧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虚词积累“者”文言小故事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解析】(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译文】李白,是诗仙啊。被统治者拒之门外,就在这座山中游赏。如今,(他)在山中与远离尘嚣的人对饮,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结之情啊。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国忠为他捧墨,写诗讽刺杨贵妃,这几件事是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也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所以他虽然仕途上不如意,却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并)在诗歌里抒发出来,他流传后世的诗篇不可计数,于是成就了他万世英名。《劝学》中的“而”的用法《劝学》这篇文章一共用了16个“而”,现将“而”的用法逐一归类。“而”的用法主要有七种:第一种:连词,表并列关系。例句:(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蟹六跪而二螯第二种:连词,表递进关系。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第三种:连词,表转折关系。例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四种:连词,表因果关系。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第五种:连词,表承接关系。例句:登高而招第六种:连词,表修饰关系。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第七种:连词,表假设关系。例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而”的七种用法,从根本上说,是“而”前“而”后动词关系的确定,动词的关系决定了“而”的用法,要了解“而”的用法,就是理解动作的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说着容易做着难,在具体的辨析过程中,动作关系十分不好把握。需要进一步分析“而”前后的句子或者词语之间的关系方能准确的判断。“而”的用法有几种容易混淆,现在做进一步的分析。难点辨析一:承接关系与修饰关系承接关系表示的是动作的先后顺序,而修饰关系表示的动作的修饰关系。要想辨析好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得区分好“而”前后的两个动作的关系,如果其前的动作和后面的动作没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就要考虑前边的动作是否是后面动作发生的状态,这样就是“而”的修饰关系。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中“跂”的意思是“提起脚后跟”,这是一个动作,要区分好“而”前后的动作的关系,才能辨析“而”的用法是表示什么关系。作者“望”的动作与“跂”的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但是,“跂”是表示“望”的状态,作者并不是提了脚后跟之后就望了,而是用“提着脚后跟”这个状态伴随作者望的动作,因而这里的“而”是表示修饰关系,而不是承接关系。难点辨析二:并列关系与递进关系“而”前后的两个动作没有主次之分,则为并列关系,但是“而”前后的动作表示的是认知事物的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现象到本质,那么“而”前后的关系则是递进关系,例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慧明达与行动没有过错是没有先后之分,没有主次之分,它所涉及的是品质与评价的问题,没有明显的语义的递进,而是一种并列关系。再举一个例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个句子涉及到两个动作“学习”和“反省”,“学习”是一个前提条件,是一个基础,“反省”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动作,是对前一个动作的引申,是对学习成果的回顾与加深,因此这个“而”表示的递进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关于“而”的用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在具体的文言文语言环境中分析,只要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深入思考,不断琢磨,一切问题都不是什么问题,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挖空释义劝()学精注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参考答案:劝(勉励)学精注原文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取之于(从)蓝,而(连词,表转折)青于(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使……弯曲)以为轮,其曲(弯曲度)中规(圆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晒干),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直(形容词作动词,挺直),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锋利),君子博学而日(名作状,每天)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则知(同“智”,见识)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所字节构,所+动词,所学的东西)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者,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同“性”,天性]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在这里兴起。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文“生焉”的“焉”同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焉。故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驾,一天的行程),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舍,停止、止息)。锲(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以,因为)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情境默写1.名句默写(1)《荀子·劝学》一文用提取青颜料的结果“”和形成冰的结果“”来说明“学不可以已”。(2)在《荀子·劝学》中,文章开篇连用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出“,

”,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3)《荀子·劝学》一文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既要重视思考,更要重视学习的名句是“,

”。(4)《荀子·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接着用“,

”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5)《荀子·劝学》中以“,

”论证坚持不懈的重要性。(6)《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专一;与之相反的是螃蟹心浮气躁,以致“,

”。(7)《荀子·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的变化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参考答案】(1)而青于蓝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受”“砺”“庸”“乎”“攻”。3.名句默写。(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6)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臾、跬、锲、螯、鳝。4.根据提示填写句子。(1)《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无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2)《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劝学》中,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省察来增加自己的见识和提升自己的德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提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他说:“________,_______。”(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劝学》中,借助“风雨”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6)莘莘学子要把《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当成座右铭,勉励自己要持之以恒,因为只有坚持,才会成功。【答案】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6)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生”“跬”“知”“须臾”“锲”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两千多年前的荀子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用《劝学》阐述了学习意义、应持有的态度和可采取的方法等方面,勉励人们学习;一千多年前的韩愈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风气,他用《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请你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命题作文题。材料以《劝学》和《师说》为例,指出古人对学习的认知。根据已学的课文可知,《劝学》主张:学不可已、积累、坚持、专心。《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