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二章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1页
10 第二章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2页
10 第二章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3页
10 第二章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4页
10 第二章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7年级下册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10第二章综合测试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选题(共20题,共60分)

1.(2019七下·江干期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什么远去的帆船会越来越小,直至消

失呢?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看远处的帆船时,睫状肌处于舒张的状态

B.看远处的帆船时,晶状体曲度变小

C.帆船离晶状体越远,视网膜上成的像越小

D.近处的帆船在视网膜上成放大的像,远处的帆船在视网膜上成缩小的像

【答案】D

【解析】A、B:看远处的帆船时,睫状肌舒张使得晶状体曲度变小,让光更发散使得像刚好成在视

网膜上,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帆船离晶状体越远,物距越大所以像距越小,像越小,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近处的帆船还是在二倍焦距之外,所以帆船在视网膜上成缩小的像,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

案为:D。

2.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

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

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第1页共23页.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答案】A

【解析】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P点如下图所示:

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据反射定律

和折射定律,Q点如下图所示:

通过画图可知: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故选A。

3.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

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

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A.B.

C.D.

【答案】A

【解析】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选项A符合要求;

B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故选A。

第2页共23页.

4.在装满水的长50m的水管的一头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响声的次数是()

A.1次B.2次C.3次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本题中传播声音的物质有三种:水、钢管和空气,而自来水管较长,在这三种物质中,声

音在钢管中传播的最快,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人在水管的另一端听到的第一声响是从水管中传来

的,第二声响是从水中传来的,第三声响是从空气中传来的。故答案为:C

5.如图所示,在井底正中央P点趴着一只青蛙。抽干井水后,青蛙仍在P点,与抽水前相比,它的

“观天范围”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当井中有水时,天空发出的光线会在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井中无水

时,光沿直线传播,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可知,它的“观天范围”将变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

6.(2021七下·新昌期末)2020年12月14日,阿根廷当地人们佩戴日全食眼镜观看到如图所示的日全

食。以下现象中与日全食的成因相同的是()

第3页共23页.

A.通过后视镜看到后方来车

B.枯井之蛙“坐井观天”

C.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

D.白鹭的倒影

【答案】B

【解析】A.通过后视镜看到后方来车,为光的反射现象,故A错误;

B.枯井之蛙“坐井观天”,为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故B正确;

C.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为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白鹭的倒影,为光的反射现象,故D错误。故选B。

7.(2021七下·杭州期末)如图甲为来自远方物体上的光经某同学眼球折光系统后的情况示意图。则该

同学矫正视力时应配戴的透镜是图乙中的()

第4页共23页.

A.B.C.D.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物体在该同学眼中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面,因此为近视眼。如果要使像

相互移动到视网膜上,就必须使光线发散,则用凹透镜矫正,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

D。

8.(2021七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某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可快速登录。下列分

析正确的是()

A.二维码图案属于光源

B.二维码上白色的区域会反射所有色光

C.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凹透镜

D.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答案】B

【解析】A.二维码图案本身不能发光,它反射其它物体发出的光,不属于光源,故A错误;

B.二维码上白色的区域会反射所有色光,故B正确;

C.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故C错误;

D.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故D错误。故选B。

9.(2021七下·拱墅期末)下列光现象中成因相同的一组是()

第5页共23页.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碗中折筷是光的折射现象,墙上手

影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则成因相同的是①③,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

10.(2021七下·西湖期中)我国有着灿烂的诗词文化,很多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江清月近人”,水中有明月是光的折射现象

B.“对影成三人”,影子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

C.“瀑水喷成虹”,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

D.“潭清疑水浅”,水变浅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答案】C

【解析】A.“江清月近人”,水中有明月是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虚像,即平面镜成像,故A错

误;

B.“对影成三人”,影子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瀑水喷成虹”,空气中的小水珠聚集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三棱镜,太阳光穿过这个三棱镜发

生光的色散,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彩虹,故C正确;

D.“潭清疑水浅”,水变浅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引起的,故D错误。故选C。

11.(2021七下·拱墅期中)某荷花池水深2m,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5m处的荷尖上,如图所示。则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1.5m

第6页共23页.

B.蜻蜓在水中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荷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吸收了绿色的光

D.荷花池底看起来比实际的2m要浅一些

【答案】D

【解析】A.水面为平面镜,蜻蜓为物体,根据“物像等距”可知,蜻蜓在水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等于

蜻蜓到水面的距离,也就是0.5m,故A错误;

B.蜻蜓在水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荷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反射了绿色的光,故C错误;

D.荷花池底发出的光线,从水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入眼睛后,

我们看到的池底的像比实际的位置要浅一些,故D正确。故选D。

12.(2021七下·诸暨期中)“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这些带着灰色幽默的词汇生动地展现了生活

食品急剧的价格上涨在民众和媒体中引起的情绪。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大豆、大蒜、生姜细胞中都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

B.图中的每一粒豆都是由一个子房发育而成的一个果实

C.大豆是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子叶

D.吃生姜时感觉有一定的辣味,味觉是在人的大脑形成的

【答案】B

【解析】A、大豆、大蒜、生姜细胞都属于植物细胞,因此都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A不符

合题意;

B、图中的每一粒豆是蚕豆的种子,由一个胚珠发育而成的一个种子,B符合题意;

C、大豆是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子叶,C不符合题意;

第7页共23页.

D、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辣味的感觉,D不符合题意。故

答案为:B

13.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

己却闻不到,这是因为()

A.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B.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C.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

【答案】A

【解析】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

中枢适应的缘故;故选A。

14.(2021七下·杭州期中)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低龄化,

甲、乙两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C.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答案】D

【解析】根据甲图可知,成像在视网膜后面,应该为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根据意图可知,成像

在视网膜前,应该为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

第8页共23页.

15.(2021七下·杭州期中)关于光现象及其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站在河边会发现自己的倒影,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B.用手机照相时,镜头相当于凹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

C.大雨过后,看到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D.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方,需要戴凹透镜矫正

【答案】C

【解析】A.站在河边会发现自己的倒影,这是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后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

B.用手机照相时,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B错误;

C.大雨过后,空气中的小水珠相当于巨大的三棱镜,太阳光经过这个三棱镜后发生了光的色散,这

就是我们看到的彩虹,故C正确;

D.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方。要使像向后移动到视网膜上,

必须使光线发散,因此需要戴凹透镜矫正,故D错误。故选C。

16.(2021七下·西湖期中)学习科学知识时,可以将自然现象的发展按先后顺序联系起来,构建流程

图的形式便于我们理解和掌握。下面的流程图正确的是()

A.听觉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听觉中枢

B.视觉形成过程:光线→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一视神经→视觉中枢

C.果实和种子形成:植株生长→受精→传粉→开花→结果

D.胚胎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母体→脐带→胎盘→胚胎

【答案】A

【解析】A、听觉的形成路线为: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

的听觉中枢,A正确,符合题意;

B、视觉形成过程: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视觉中枢,B

错误,不符合题意;

C、果实和种子形成:开花→传粉→受精→结果,C错误,不符合题意;

第9页共23页.

D、胎儿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母体→胎盘→脐带→胎儿,D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7.(2021七下·杭州期中)“神州”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C.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米/秒

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太空到地球表面,有一段距离是真空的,没有介质是不能传声的;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C错误;

D、讲课声音很大,是响度大,即声音的振幅大;故D错误;故答案为:A。

18.(2021七下·浙江期末)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倒立的实像

B.图乙中,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图丙中,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D.图丁中,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答案】C

【解析】A.图甲中,物体通过小孔成像,由于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成倒立的实像,故A正确

不合题意;

第10页共23页.

B.图乙中,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图丙中,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图丁中,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

19.(2020七上·新昌期中)在学习中,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总结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明

同学对所学内容进行的归类总结,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B.光的三原色:红、黄、蓝

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5km/s,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D.凸透镜和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和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答案】B

【解析】A.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5km/s,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凸透镜和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和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

B。

20.(2019七下·天台期中)下列各项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相符合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目的

A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音,观察振动快探究音调与振幅关系

B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碰撞探究液体能否传声

第11页共23页.

C解剖桃花雌蕊时,用刀片将子房纵切,并用放大镜观察观察种子

D绕ON前后转动板F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

A.AB.BC.CD.D

【答案】B

【解析】A.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音,观察振动快慢,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

系,故A不合题意;

B.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碰撞,看看我们是否能够听到声音,是为了探究液体能否传

声,故B符合题意;

C.解剖桃花雌蕊时,用刀片将子房纵切,并用放大镜观察,这其实是观察花的结构而不是种子的结

构,故C不合题意;

D.绕ON前后转动板F,原来的反射光线现在看不到了,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

关系,故D不合题意。故选B。

二、填空题(共6题,共34分)

21.(2021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内;

(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形成听觉;

(3)人耳能分辨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填字母)。

A.响度B.音调C.音色

【答案】(1)耳蜗(2)大脑(皮层)(3)C

第12页共23页.

【解析】(1)听觉感受器在耳蜗内;

(2)听觉是在大脑皮层中的听觉中枢形成的;

(3)分辨出两种乐器的声音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色,音色是独一无二的;

22.(2021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小明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钻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另一

端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把点燃的蜡烛

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小明开始试验时,眼睛从右侧看过去,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屏上都看不

到烛焰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填字母)。

A.小孔扎成了三角形B.小孔扎成了正方形

C.小孔太大D.小孔太小

(2)换了易拉罐,重新按正确方法制作并操作后,小明看到了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实验

中观察到烛焰的像偏小,为了增大烛焰的像,在不更换原有易拉罐的情况下可采取的办法

是。

(3)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地面上的圆形光斑大小不一

的原因是。

【答案】(1)C(2)使蜡烛与小孔的距离近一些(3)树叶缝隙离地面的距离不同

【解析】(1)小明开始试验时,眼睛从右侧看过去,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屏上

都看不到烛焰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小孔太大,故选C。

(2)为了增大烛焰的像,必须增大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则在不更换原有易拉罐的情况下可采取的

办法是减小物距,即使蜡烛与小孔的距离近一些。

(3)地面上的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树叶缝隙离地面的距离不同。

23.(2021七下·诸暨月考)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经液

第13页共23页.

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向左/向右/不会)

移动;因为入射角(增大/减小/不变),反射角也(增大/减小/不变)。

【答案】向右;不变;不变

【解析】(1)如下图所示,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右移动;

(2)当液面下降时,液面始终在水平方向,因为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不变,所以入射角不变;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保持不变。

24.(2019七下·天台期中)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

(填“大”或“小”);真空中的光速为米/秒。我们感知电闪雷鸣的感受器分别是

(填序号)

A.虹膜、鼓膜B.瞳孔、听小骨C.视网膜、耳蜗D.晶状体、半规管

【答案】大;3×108;C

【解析】在真空中光速是三十万千米每秒,在空气中略小于它;而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声速是340

米每秒;正因为光速比声速大所以虽然电闪雷同时发生,我们却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起的末梢。在我们眼睛的视网膜有许多视觉感受器,它能感受到光的刺

激并产生信息;耳的耳蜗内有许多听觉感受器,它能感受到声的刺激并产生信息。

25.(2019七下·衢州期中)如图是鱼眼与人眼的结构示意图,我们观察发现:鱼眼晶状体的形状比人

眼更加凸一些。像鱼这样的眼睛如果到陆地上观察物体,像将成在视网膜的面。童话世

界中生活在水里的美人鱼,上岸后,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配戴眼镜。(选填“近视”

第14页共23页.

或“远视”)

【答案】前;近视

【解析】由图可知:鱼眼的晶状体曲度大,焦距短,会聚能力强,在陆地上看远处的物体,像成在

视网膜的前面,相当于近视眼,所以应佩戴近视镜使光线的会聚能力减弱。

26.(2020七下·乐清期末)如图所示,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从空气中的A点斜射到水面上的O点,经

反射在足够长的刻度尺上形成一光点B。

(1)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所成的夹角为37度,则反射角为度。

(2)保持入射点O不变,将激光笔竖直靠近空气与水的界面,则在刻度尺上形成的光点将会

(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

(3)图中折射光线在刻度尺上也形成一个光点C(图中未标出),则B、C两光点到界面的距离大

小关系是:SBDSCD(选填“>”、“<”和“=”)。

【答案】(1)53(2)向下(3)<

【解析】(1)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所成的夹角为37度,那么入射角为:90°-37°=53°;根据“反射角等

于入射角”可知,则反射角为53°;

(2)保持入射点O不变,将激光笔竖直靠近空气与水的界面,那么入射角会增大。根据“反射角等

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会增大,则在刻度尺上形成的光点将会向下移动;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那么:图中折射光线在刻度尺上也形成一个

光点C,则B、C两光点到界面的距离大小关系是:SBD<SCD。如下图所示:

第15页共23页.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共34分)

27.古筝,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

十一弦。

(1)小红在古筝演奏中发现,拨动不同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松紧程度有关。于

是她利用弦音计(如图甲)做研究,弦音计上有四根固定在“音箱”上的琴弦,每根弦线的松紧程

度都相同。她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若她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

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的关系。

(2)小红在古筝演奏中还发现,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

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如图乙所示),这是通过改变

琴弦的来实现的。

【答案】(1)粗细(2)音调;松紧程度

【解析】(1)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材料和长度相同,故探究的是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

(2)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所以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

这是指琴弦发声的音调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这是通

过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28.(2021七下·乐清期中)如图甲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第16页共23页.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另一支外形相同但不

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2)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

A的像。

(3)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按如图乙所示的方式倾斜放置,那么蜡烛A的像应是图

中的(填“A1”“A2”或“A3”)。

【答案】(1)等效替代法(2)不能(3)A2

【解析】(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另一支外形相

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

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2)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因此: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

现蜡烛A的像。

(3)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下图所示,那么蜡烛A的像应该是图中

的A2。

29.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

(1)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的影响,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

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

求的是。

第17页共23页.

(2)研究距离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用开有尺寸大小为1厘米的菱形孔的卡片甲对着太

阳,当卡片距地面30厘米时,光斑呈形,将卡片逐渐远离地面时,光斑逐渐变

(填“亮”或“暗”)。

(3)活动中太阳通过小孔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的现象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

【答案】(1)A(2)菱;暗(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析】(1)图A中,卡片乙向左移动的过程中,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的,只是大小发生了变

化,故A符合题意;

图BCD中,当卡片乙向左移动的过程中,孔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故BCD不符合题意;

(2)当卡片距离地面30厘米时,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是菱形的,将卡片远离地面时,光斑逐渐变

暗;

(3)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0.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实验步骤如下:

A.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

于镜面,如图甲所示。

B.让一束红光贴着硬纸板沿着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着另一方向射出,在纸板上

用笔描出入射光线EO和反射光线OF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做两次,换用另一种颜色

的笔,记录光的径迹(如甲图)

C.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角r;

第18页共23页.

D.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如乙

图)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硬纸板显示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两侧;

(2)该实验中硬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是为了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

(3)由实验步骤C可以得到的规律是;

(4)在甲图中,如果将光线沿着FO射向平面镜时,你还会发现的规律是。

【答案】(1)分居法线(2)在同一平面内(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1)使光线按照不同角度沿纸板射向镜面O点,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始终分居法线两侧;(2)

使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O点,然后把硬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是为了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分别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可以发现: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

角;(4)如果将光源沿FO射入一条入射光线,会观察到反射光线会沿OE的方向射出,这说明了在

反射现象中光路具有可逆性。

31.如图是某科学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

蜡烛的像,其原因可能是(填字母,多选)。

A.光屏、凸透镜和蜡烛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B.物距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

C.蜡烛在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D.蜡烛在透镜的焦点上

第19页共23页.

(2)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

的的实像。

(3)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

在光屏上看到(填字母)。

A.蜡烛像的下半部分B.蜡烛像的上半部分

C.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D.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答案】(1)A;B;D(2)放大(3)C

【解析】(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

找不到蜡烛的像,其原因可能是:光屏、凸透镜和蜡烛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像成在光屏的外面;

物距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此时成正立的虚像;蜡烛在透镜的焦点上,此时不成像,故选ABD。

(2)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此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

像。

(3)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

在光屏上看到蜡烛完整的像,但是像的亮度变暗,故选C。

四、解答题(共4题,共22分)

32.(2021七下·滨江期中)

(1)作出图中的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2)将图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补画完整。

(3)如图所示,护林员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水平射向山洞中P点,请你通过作图标出

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第20页共23页.

【答案】(1)解;如图所示:

(2)解;如图所示:

(3)解;如图所示:

【解析】(1)①首先通过A点作镜面的垂线,然后在这条垂线上镜面另一侧根据“物像等距”找到对

应像点A'的位置:

②同理,找到B点对应的像点B'的位置;

③连接像点A'B'即可,如下图所示:

(2)①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②射向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保持不变,作图如下:

第21页共23页.

(3)①连接入射点和P点,此为反射光线;

②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此为法线;

③通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这就是平面镜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33.(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