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时间:2023-02-0108:3732教案投诉投稿
论语十二章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
《论语》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
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论语》教案,
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00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
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
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韵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
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
子》、
《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
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
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票",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SB书,共
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
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
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I门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
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on)学而不思则罔(w6ng)
思而不学则殆(dai)不亦说(yu杏)乎
三省(xvng)吾身传(chu6n)不习乎
诲女(r已)知之乎不知为(w6i)不知是知(zhi)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丫可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
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
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探究
学习后五则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班上交流,重点研
读以下几句: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
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
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
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
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
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
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
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背诵课文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
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教案篇2
课题:
《古之学者为己》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教师。他以极大的爰心、非凡的智慧和对
人性的精微体察创立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师道理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一生也在为"道"而
游走、讲学,以他的方式丰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观念。他们的教育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培养
真正的君子。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一古之学者为己
二、初读感知
1、识记:为()己假()馆雏()百钧()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古之学者求学的目的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4)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5)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6)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7)博学而无所
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8)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9)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10)叩:叩问、询问。
(11)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12)竭:穷尽、尽力追究。
(13)居:坐。
(14)愚:受人愚弄
(15)荡:放荡。好高釐远而没有根基。
(16)贼:害。
(17)绞:说话尖刻。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
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
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3)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
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句广博,可惜没有一艺
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
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5)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
"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
生技艺。
(6)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
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
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8)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
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
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九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④、当仁,不让于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教案篇3
一、文本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
命的追求。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这一章
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但实际上,这
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
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
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
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
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
时警惕启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
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
以成物也。"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
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
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
各章体现了出来一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
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
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以此为纲,不仅可
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一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
是学习的最高目标。《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
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
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
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
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
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准备: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
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
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
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瞬凤游,今
m淇时来何求?蹊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
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
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m澳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
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
"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
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
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
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
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
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想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
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
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
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
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
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
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一"仁",这也是中国历代
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
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
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习方法:
(1)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
出来)
提示:
Q)"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
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
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
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
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
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
"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JII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
(1)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
方法。
提示:
Q)"学而时习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自己的快乐)而最后f问句说
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那他为什么而快乐呢?我们先来第一句。这一句中"而"字需要
翻译吗?这里的"而"仅仅表示"学"与"时习"两个词组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看甲骨文中的
"学",形状象几个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
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为栖身之所,因此古人
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习”写成在太阳之
上鸟飞翔的样子。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习"强调了什么?(反复练习钻研),因此翻译成
了"复习"。为什么这一内容需要按时复习,不能一刻懈怠呢?(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
是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
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
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2)"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
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
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诚信)因此,
"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
子呢?"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物以类聚)。
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
呢?(孔子的学生们)
补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
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3)"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P”,语义发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生
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
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
子却还在弹琴唱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
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
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施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
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
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4)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习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
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
够影响远人。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
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语义很虚
的转折,可不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见解。可以,可以凭借。为,
成为。而,表示先后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恳切。近,当前。其,这。而,
表并列,可以译为“并且"。
(5)"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体是一只眼睛,而一个箭头直射眼睛,说
明什么?(要注意观察自己)看清别人的弱点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点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
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内容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内容有什么相同?(强调了对别人、对朋友要讲诚信,
学习的知识要反复复习)"传"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两个人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被密封
了起来,说明非常重要。这个字本夹指传递信件,也可以引申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须不能遗
失,就需要人们手把手传递,少了一个人都传递不到目的地。同样,我们的学习也要按时,不能
有一天懈怠。"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
习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学
习也同样如此,我们对旧知识,要如同给大树修枝一样来整理它,就会发现了规律,新知识也会
如树木般长出新枝来。"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牵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为驯服的'家畜。同
样,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老师,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思"字从篆文来看,
是由头与心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来,头与心均能诞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头脑至心,贯穿不绝
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从篆文来看,人陷在罗网之中,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
去,因此光学习不思考学习的意义,只能让自己被大量的知识缠绕起来,无法挣脱。"殆"的篆
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
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就会有许多害处。"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指吉
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充说明了学习的内容应广博,学
习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考,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
读这些内容)
补充材料: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
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
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
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
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
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顽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
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
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6)孔子因得贤材而教而感到快乐,那么文中又是如何表现孔子对学生们的具体评价,并且
如何表现孔子在追求道德过程中的快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其,这。乐,乐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曲,弯
曲。其,这。
(7)在这几句中,"乐"字反复出现。我们看甲骨文与篆文中的"乐",均是表现了乐器。
音乐需要声音纯正,需要音符和谐.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乐趣。那这一特点如何体现在这几
句话中呢?(颜回"不改其乐",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均是因为他们的立身纯正,因此他们的生活
尽管穷困,但却是和谐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为自己的乐趣,他坚信这种道德必
然实现,因此即使生活穷困也不会后悔。)
补充材料:
孔子知道大家心里不高兴,问子路说:“诗云’匪兄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
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
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是这样的吗?由,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
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如果智者的道一定会得到推行,怎么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让
子贡(端木赐)进来,问子贡说:"诗云’匪兜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
这个地步呢?"子贡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为何不稍加贬损呢?”孔子说:
"赐,良农能种植谷物却不一定能收获谷物,良工的技艺高明却不一定能顺应物理。君子能修其
道,却不一定能为世俗所容。现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为世所容。赐,你的志向并不远大呀!”
子贡出来了,孔子让颜回进去,问颜回说:“诗云’匪90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
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虽然这样,夫子推行您
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耻辱;道已大修而
不为天下所用,那是诸侯的耻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
笑着说:"不错啊,颜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钱的话,我可以给你做管家呀。"
(8)孔子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会生气,那他就不会难过吗?面对重重打击,他又是如何坚守
自己的志向?(列举相关语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夺取。
(9)"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读为拾阶而上,但我从这句话同样产生了联想,可以比作流水,
走过的道路是不能回头的,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随时而逝的时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经感叹,说如果
自己五十岁就学习《易》,则可以终身无大过了。五十岁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孔子还在学习,
可见他对时间的珍惜,他要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夺"字的古文写作鸟儿从手中飞走,鸟儿是
有生命的,就带有冲破的意义了。换而言之,"夺"字所表现的是指用强力夺取。这种力量大到
可以从千军万马中夺取统帅,但却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可见,孔子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与无所
畏惧。
补充材料:
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甦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表现出了一
种大勇。
5、体会精神(归纳上文所学内容,总结感受)
(1)在我们学习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大家总结一下孔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的
具体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示: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I。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⑵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阅
(3)总结: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
影响着中国一ft又一代人,他的弟子fl]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围,后人们也因此将他视为
“万世师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
《论语》教案篇4
1.读准字音
2.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良词
4.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
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
在你们印象中,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学生回答,作大致的讲评)
二、写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
尼。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少"贫且贱”,及长在鲁
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
十把E中都住⑺究埔蚕宦饴彻凑净缸铀阴扯茂挝馈⑺巍3.隆2.獭3.泄疾晃本茫樗烙诔场T"C诰弁
浇惭B饺私惭y姆缙涤械茏尤耍磅照?SPANlang=EN-US>72人,被称为“贤人",子路、子
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
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
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
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
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
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一
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
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
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
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绍:孔子对于当时的“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古
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
"道",孔子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一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
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教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
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由此达到
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满的自
我人生。
三、《论语》简介
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后来失传了)
看课文注释①,《论语》专门记录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
和再传弟子墓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
代人人必读的书。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时可以翻看一下。
四.课文讲解
(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
(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醒注意句读
(三)全班朗读,纠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
第一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C,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
必于是。"
提问:每句话开头的."子日"中"子"指的是谁?
回答:孔子
①处: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③恶乎: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乎,介词,相当于"于"。"恶乎"相当于"于
何",凭什么,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举例:
(1)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序应为“惟图利"、"惟从命”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④违:离开
⑤造次:仓猝、匆忙
⑥颠沛:困顿挫折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
享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
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
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分析:第一则首先提出“富与贵"和"贫与贱"两个对立的命题加以讨论,前为人之所欲,
后为人之所恶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两个结论却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个"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
验证,"君子去仁:,恶乎其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强调宁可不要富贵,宁可安处贫困,
但内心要守住"仁"作为一个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离开"仁"呢,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
违背"仁",即使在仓猝匆忙之间、困顿挫折之时,也要与仁德同在。
第二则:
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
回也!”
①贤哉,回也:贤德啊,颜回.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器重的一个学生。颜回家境非常
贫困,他的身体状况也很糟糕,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视力连孔子也不如,32岁时就去世了。
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箪,盛饭的器具。
陋巷,指简陋的小巷子。
③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堪,
忍受。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
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分析:列举了颜回安于贫困的事例,说明安贫乐道是贤士的标准。颜回的行为正应了安贫乐
道这句话、时刻都处在与道合一的境界,时刻都很满足快乐。
举例: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了这么Y"五柳先生"(实际写的是自己),他“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
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
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不把得失
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第三则:
子曰:饭①疏食②,饮水,曲肱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①饭:动词,吃
②疏食:粗粮
③枕:动词,当枕头用
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
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简单的生活、日常的饮食、穿衣睡觉时刻都处在快乐之中,这正是得道君子的写照。真正的
君子不论生活的境遇有什么变化都能够做到快乐自在。富贵的时候不会骄奢淫逸、忘记人生的志
向,贫困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依然快乐自在。
分析:前几句也在谈安贫乐道的事,重要的是后两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
里的"不义"就是不符合"仁"的标准,用不正确的方法得到的富与贵,在孔子看来,犹如浮云
一般不屑一顾。
举例: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战国时有个齐人叫
黔娄。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
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课堂讨论:通过学习《〈激流》总序》,我们知道要去征服生活,在生活的"激流"中搏击、
奋发,而孔子所崇尚的是“安贫乐道”的思想,两者是否有矛盾的地方,该怎么理解呢?请谈一
下“安贫乐道”思想是否适应我们现今的社会。
总结:前三则语录所谈的是怎样对待富贵和贫贱的问题。你们读过之后是怎么想的呢?
《论语》教案篇5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
"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1.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通过提炼话题、观点并进行选择性议论文写作练习,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1.能将儒道互补融进自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构之中,并形成积极的影响。
1.通过提炼话题、观点并进行选择性议论文写作练习,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相关写作训练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学生自学
一、自由诵读
二、结合注释简单疏通文意
(1)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6)诲(hui)裘(qiu)敝(bi)肱(gdng)少(sh台o)者怀之
智者乐(ya<5)山,仁者乐(ya①水知者乐(⑹,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坏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
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m济L勿视,非礼勿听,m阶L勿言,非礼勿动。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TB,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
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
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检查学生预习内容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
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洪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
"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1."学而”篇
原文: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
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
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
情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
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
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
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
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
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
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
并不是韵巴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
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
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
界左右。五十岁时璐□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
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
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
的啊!”
解读: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
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
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
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卫生工程师工作总结
- 礼品包装设计师的日常工作
- 2025版消防系统改造人工安装费用协议书3篇
- 关于公文处理工作规定的学习体会一、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 食品行业前台工作总结
- 教研成果的学生产出评价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光伏发电贷款合同样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型建筑材料应用个人房屋装修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合同范本12篇
- 2025版鞋子行业市场趋势分析与销售预测合同3篇
- 2024-2025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1年全国高考物理真题试卷及解析(全国已卷)
-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9代替HJ 25.3-2014)
- JJG 692-2010无创自动测量血压计
- 徐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饮料对人体的危害1
- 数字经济学导论-全套课件
- 中考记叙文阅读
- 产科沟通模板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期末提升试题
- GB/T 21709.13-201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3部分:芒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