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浪潮不断发展。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通过谈判承认法属阿尔及利亚独立,并使大多数说法语的非洲国家在60年代初获得了独立。此举意在A.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瓦解B.重塑法国的大国形象C.遏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削弱美苏两极的力量2、任继愈在《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中评述道:“科举制把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运行中,吸引无数学子负笼入斋,晨诵夜读,刻苦学习,学校教育充满活力,迅速地兴盛起来。”他认为科举制A.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制度B.促进学校教育的繁荣发展C.推动古代教育体系形成D.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3、据考证,伏羲女娲作为华夏的始祖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普遍崇奉,这一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不仅被文人当作创作的素材,也被普通民众用来保佑家人平安幸福。这一现象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生活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D.传播了先秦的礼乐制度4、19世纪末中国各个政治派别,都试图将传统的王朝国家整合成在国际体系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危机日趋严重B.社会阶层救国方案趋同C.近代国家观念萌生D.政治精英效仿西方政体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大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增加()A.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B.掀起了各国瓜分世界的狂潮C.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D.源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6、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西为中心D.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得到明显发展7、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工匠多是百济人。据此可知()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B.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D.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普鲁士的经济发展在德意志各邦中独占鳌头,随着资本主义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普鲁士资产阶级提出了结束国家分裂、实现民族统一的强烈要求。克虏伯公司适应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俾斯麦“铁血政策”的需要,把普鲁士军队武装成欧洲最强大的陆军,为普鲁士在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在普奥对丹麦联合战争和普奥之间的战争中,俾斯麦巧妙地处理了与俄国和法国的关系,让他们保持中立。同时也处理好了与战败国奥地利的关系,使其在普法战争中也保持中立。通过普鲁士王朝“铁和血”战争道路实现统一德意志的既成事实,恩格斯称之为“俾斯走革命”。﹣﹣摘编自关勋夏《德意志“以普鲁士为首的统一”﹣﹣历史的必然》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新疆先后建立了五个封建割据政权,陷入割据混乱局面,英国支持浩罕阿古柏独立。沙俄除了利用阿古柏为自己的侵略政策服务外,还于1871年7月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制定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成功驱逐了阿古柏势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境。为稳定新疆局势,左宗棠积极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筹划新疆改建行省事宜。左宗棠“舁榇(抬着棺材)以行”,决心与沙俄血战。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纪泽于1881年成功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1884年,新疆设省。﹣﹣摘编自罗文华《清政府收复新疆再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统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能收回新疆的有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德意志实现国家统一和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共同点。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共1530人的船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园湾,这些人当中就有736名囚犯。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个地方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城市——悉尼,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悉尼,而每年的1月26日后来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国庆日。材料二1900年全部六个殖民地的居民举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决,用投票决定是否把六个殖民地统一成一个联邦国家,投票结果是六个地方要统一,建立起一个单一的澳大利亚联邦。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联邦成立。
一个个原住民男子排成一排,他们的脖子上挂着铁链,旁边持有步枪的白人则看管着他们。这组黑白照向人们真实地揭露了19世纪末白人定居者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残酷统治。材料三19世纪50年代,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州发现金矿。大批来自欧洲、美洲和中国的淘金者蜂拥而至。澳大利亚人口从1850年的40万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万人。其后许多重要的金矿被逐一发现,并发现大量其他矿藏,这些发现让澳大利亚迅速发展和致富。(1)据材料和所学,概述英国对澳大利亚地区扩张方式的变化?
(2)据上述材料,说明英国的殖民统治对澳大利亚产生的影响。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之一的中医,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在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到了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摘编自刘国伟《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材料二关于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大辞典》的定义是:“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源,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在于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目的,主要在于缓冲两种医学体系的冲突,站稳中医的脚跟,企图走损益乎古今”、“参的乎中外”的发展之路。——摘编自郑洪《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材料三到了现代,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在东向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由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中医受到了中亚和非洲民众的热烈追捧;在欧洲,中药的特色与优势正逐漸被认同;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摘编自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医海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出现中西医汇通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现代中医海外传播的影响。12、文化交流与传播材料一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2)阅读材料二,归纳《中国孤儿》与《窃国贼》两个剧本的相似之处,并从两个剧本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背景和影响。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30年之后的10年间,英属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先后有2万人抵达,其中有10%是仆人,10%是没有技能的劳动者,上层贵族与最下层仅占1%,剩下的79%是有技能的劳动者,如工匠、技工、商人、农民等。而在弗吉尼亚的切萨皮克,高达3/4的英国移民是契约奴,他们由卖身的贫农或流放的罪犯组成;在南方的中大西洋地区,契约奴也占大部分。但1700年之后,前来北美的契约奴尽量避免去条件艰苦的南方殖民地,他们更愿意去宾夕法尼亚州和纽约州等条件相对好一点、机会相对多一点的北部地区。——摘编自钱满素、张瑞华《美国通史》材料二到18世纪,随着黑奴数量的增加,黑奴制度逐渐代替了契约奴的劳动制度,因为使用黑奴更有利可图。蓄养黑奴,开支可减少一半,奴隶主能剥削奴隶一生,黑奴没有像契约奴那样有规定的期限,而且黑奴的子女也是奴隶主的财产。使用印第安人为奴,需要防止印第安人部落的袭击和援助;使用白奴需要防止他们逃跑,且有使用期限;而使用来自远方的黑奴,他们既无处可逃,又比印第安人和白人强健、耐劳,且他们世代可以为你所用。由此可见,黑奴制代替契约奴劳动制是必然的趋势。——摘编自王铭《欧美近代史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英国移民北美殖民地人员构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奴贸易兴起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构成对美国文化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5年建立的南通博物苑在中国博物馆早期实践中是独特的。张謇既清醒地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又务实地践行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历史、美术、天然三部与动植物园的建制,使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学理意义上的物物馆。隶属南通师范学院“为本经师范生备物理止的实验,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之知识”的宗旨以及独特的馆名,让南通博物苑具有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色彩。——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蹲物馆发展史》表:1949材料二表:2015。—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旅顺军事历史博物馆举行开幕典礼》(1955—05—20)、《内蒙古修建第一座博物馆》(1956—08—09)等《我国博物馆有五百多座》(1984—01—05)、《中国博物馆逾2400个》(2007—12—22)《延安革命博物馆正式开放》(1958—12—06)、《定陵博物馆今起开放》(1959—09—26)等《广西筹建洞穴博物馆》(1982—06—12)、《四川兴建恐龙博物馆》(1984—01—14)、《北京市兴建中国紫檀博物馆》(1997—11—23)《苏联鞑靼国立博物馆展览我斗争胜利事迹并陈列中国民间艺术制品》(1949—10—31)、《民主德国博物馆专家到京》(1954—05—03)等《首都纪念国际博物馆日》(1997—05—19)、《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大会在沪开幕》(2002—10—22)《坚持政治挂帅,积极发展文物、博物馆事业》(1960—03—27)、《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是世界革命人民的法宝——记外国朋友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66—08—05)等《北京市政府发出通知中小学生每学期参观一次博物馆》(1991—02—04)、《旅行社开发市场博物馆增加客源》(2002—08—12)——摘编自姬秀丽《建国以来博物馆公共形象的历史变迁探析一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通博物苑成立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的变化。1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7年4月,该月上旬共有1955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5年1956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2年1957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9年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1950材料二5195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196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25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201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107个国家参加,截至年已扩大列1931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2005——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演变(
(1)概括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
(2)概述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材料二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2题,共14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筷子的演变(节选)
。时期。
饮食习惯。
筷子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到商周。
中国人形成喜熟食;热食的习惯。
筷子作为烹饪工具;对正在蒸煮的食物进行搅拌和拨弄柴火。
战国。
北方以蒸煮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
勺子为主要餐具;筷子被用于从羹汤中夹取蔬菜:在南方,筷子也用于夫取米饭。
汉到唐。
小麦的普及并由粒食改为粉食;面条;饺子等流行。
筷子传播到西城;东北、蒙古草原和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筷子文化團形成。
唐宋元明。
水稻种植推广;炒菜普及、合食制出现、元代涮羊肉流行。
筷子渐成主要餐具;到明代常成为唯一餐具。
明中叶以后。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引进中国;成为中国民众的重要食物。
筷子依然是主要餐具;且取食比伊斯兰世界的手指取食和基督教世界的刀叉取食更加优雅。
——据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8、博物馆会根据藏品的时代特征;地区联系、功能特征、审美价值等因素组合藏品进行特展;比如故宫钟表展“钟鸣盛世”,希腊文物展“爱琴遗珍”。下图是六件文物,请你根据文物的特点,任选三件文物,组成一个展览并为展览撰写一篇主题介绍(包含展览主题、藏品时代背景、相互联系等)。
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8分)19、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0、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1、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详解】
20世纪50年代,法国戴高乐上台之后,不再追随美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材料中对于“承认法属阿尔及利亚独立”的目的显然是想重塑法国的大国形象,B正确;法国戴高乐的行为显然不是想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瓦解,A错误;非洲的独立正好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相符合,显然不是遏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C错误;材料中法国的此举显然不是削弱美苏两极的力量,D错误。2、B【分析】【详解】
材料的意思是科举制吸引了无数学子去刻苦学习,学校教育迅速的兴盛起来了,即科举制促进学校教育的繁荣发展,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制度,A错误。因为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隋唐之前的教育体系无从体现,因此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体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D错误。3、B【分析】【详解】
本题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人们共同信仰伏羲女蜗,这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族群认同观念,故选B项。材料并未反映思想专制现象,故排除A项;C项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够全面,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故排除D项。4、C【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都试图将传统的王朝国家整合成在国际体系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民族国家”,可以看出19世纪末中国各个政治派别通过各自的努力,试图将传统国家整合成民族国家,体现出近代国家观念的萌生,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国政治派别的近代国家观念,不能得出民族危机的状况,排除A项;社会阶层救国方案不可能趋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效仿西方政体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5、D【分析】【详解】
根据“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大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可得出,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移民的规模与速度加快,因此其根源的是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移民增加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各国瓜分世界的狂潮与对外殖民扩张有关,与移民没有关系,排除B项;欧洲仍然是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6、B【分析】【详解】
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以贡赐贸易为主,不是以经济为目的,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的是河西地处咽喉要地,不能得出是丝绸之路的中心的信息,而且丝绸之路的中心是长安,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7、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法隆寺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表明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D项正确;法隆寺是佛教寺庙,而非日本神道教建筑,排除A项;大化改新发生于645年,法隆寺在大化改新之前建成,排除B项;根据材料,日本使用掌握中国建筑技术的百济工匠,建造了法隆寺,表明中国文化经由百济传入和影响日本,也即体现中日的间接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从材料中“随着资本主义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普鲁士资产阶级提出了结束国家分裂;实现民族统一的强烈要求”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发展与国家统一相互推动;从材料中“把普鲁士军队武装成欧洲最强大的陆军,为普鲁士在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在普奥对丹麦联合战争和普奥之间的战争中,俾斯麦巧妙地处理了与俄国和法国的关系,让他们保持中立”能够体现出军事手段和外交手段的结合;从材料中“通过普鲁士王朝战争道路实现统一德意志的既成事实”可以看出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统一,由力量最强大的邦国主持完成统一大业;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俾斯麦的个人贡献以及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特点。
(2)从材料中“左宗棠制定了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1884年,新疆设省”可以看出左宗棠制定正确的军事战略和外交政策,新疆人民支持中央政府对抗分裂及侵略势力;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应该还包括列强侵略使得民族意识增强以及洋务运动开展,为收复新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近代德国统一和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特点,从材料中对比分析就可以得出。主要体现为:都面临地方割据势力和外国势力的干涉;都把军事战争和外交斗争有机结合;领导人都有实现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解析】(1)特点:资本主义发展与国家统一相互推动;军事手段和外交手段相结合;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统一;由力量最强大的邦国主持完成统一大业;领导人对统一大业作出重要贡献;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2)有利因素:列强侵略促使中华民族觉醒和民族意识增强;左宗棠制定正确的军事战略和外交政策:洋务运动的开展提升了清政府的实力;新疆人民支持中央政府对抗分裂及侵略势力。
(3)共同点:都面临地方割据势力和外国势力的干涉;都把军事战争和外交斗争有机结合;领导人都有实现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10、略
【分析】【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共1530人的船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园湾,这些人当中就有736名囚犯”可知;英国人最先把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流放囚犯的地方。根据材料“一个个原住民男子排成一排,他们的脖子上挂着铁链,旁边持有步枪的白人则看管着他们”可知,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殖民者开始掠夺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根据材料“19世纪50年代,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州发现金矿。大批来自欧洲;美洲和中国的淘金者蜂拥而至”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金矿和其他矿藏的发现大力在澳大利亚发展采矿业。
(2)影响:根据材料“这个地方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城市——悉尼,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悉尼”可知,悉尼城市的兴起;根据材料“每年的1月26日后来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国庆日”可知,国庆日的来源;根据材料“投票结果是六个地方要统一,建立起一个单一的澳大利亚联邦。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可知,单一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根据材料“这组黑白照向人们真实地揭露了19世纪末白人定居者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残酷统治”可知,原住民惨遭奴役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根据材料“其后许多重要的金矿被逐一发现,并发现大量其他矿藏,这些发现让澳大利亚迅速发展和致富”可知,客观上促进其经济的发展。【解析】(1)变化:英国人最先把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流放囚犯的地方。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殖民者开始掠夺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9世纪中期,随着金矿和其他矿藏的发现大力在澳大利亚发展采矿业。
(2)悉尼城市的兴起;国庆日的来源;单一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原住民惨遭奴役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客观上促进其经济的发展。11、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可知;历史悠久;根据“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可知,具有阶段性;根据“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可知,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等相关;根据“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可知,以亚洲国家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起到重要作用。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根据“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等信息可知,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根据“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可知,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可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根据“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根据“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可知,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解析】(1)特点:历史悠久;具有阶段性;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相关;以亚洲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2)原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文明交流与进步。12、略
【分析】【分析】
(1)
特点:材料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可知;领域广泛、内容丰富;从材料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可知,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从材料中印度文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来看,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可知体现的过程多元互动。
(2)
相似之处:从材料内容来看;都吸收外国文艺成果,又结合本国国情,都进行剧本改编的艺术创作,均抨击当时本国的专制统治,都在当时社会民众中引起了一定反响。如选择《中国孤儿》的分析,背景可从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及思想解放运动的进行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借鉴与吸收中国文化,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法国戏剧发展。选择《窃国贼》的分析,背景:可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试图恢复帝制、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抨击袁世凯政权的反动统治,传播了民主观念,推动了中国戏剧发展。
【点睛】【解析】(1)特点: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印度文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过程多元互动。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腊、中国、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答出任意两个特点,并用相应的材料说明)
(2)相似之处:都吸收外国文艺成果;又结合本国国情,都进行剧本改编的艺术创作,均抨击当时本国的专制统治,都在当时社会民众中引起了一定反响。(答出任意两点)
选择《中国孤儿》的分析:背景: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影响:有利于借鉴与吸收中国文化,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法国戏剧发展。
选择《窃国贼》的分析: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试图恢复帝制;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影响:抨击袁世凯政权的反动统治,传播了民主观念,推动了中国戏剧发展。13、略
【分析】【详解】
(1)关于17世纪英国移民北美殖民地人员构成的特点;学生根据材料中的“其中有10%是仆人,10%是没有技能的劳动者,上层贵族与最下层仅占1%,剩下的79%是有技能的劳动者,如工匠;技工、商人、农民等”“而在弗吉尼亚的切萨皮克,高达3/4的英国移民是契约奴”可得出“有技术者为数较多”“以底层民众为主”“契约奴占比较大”等。
(2)关于黑奴贸易兴起的原因;学生根据材料中的“因为使用黑奴更为有利可图。蓄养黑奴,开支可减少-伴,奴隶主能剥削奴隶--生,黑奴没有像契约奴那样规定的期限”可得出“黑奴成本低”。根据材料中的“但1700年之后,前来北美的契约奴尽量避免去条件艰苦的南方殖民地,他们更愿意去宾夕法尼亚州和纽约等条件相对好一点;机会相对多一点的北部地区”可得出“黑人更适应高强度的劳作(或白人契约奴不愿前往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非洲部落冲突提供大量黑奴来源等。
(3)关于17~18世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构成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学生首先要知道17~18世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构成的特点中白人占据主导,黑人处于奴役的境地,根据这些知识可得出在当时英属北美殖民地是白人欧洲文化成为主导,黑人文化占一席之地,种族歧视观念逐渐根植。【解析】(1)特点:存在地域差异;有技术者人数较多;契约奴占比较大;以底层民众为主。(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贪婪;非洲部落冲突提供大量黑奴来源;黑奴成本低;黑人更适应高强度的劳作。
(或白人契约奴不愿前往南方)。(答出两点即可)
(3)影响:白人欧洲文化成为主导;黑人移民文化占一席之地;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种族歧视观念逐渐萌芽和发展。14、略
【分析】【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一“1905年建立的南通博物苑在中国博物馆早期实践中是独特的。张謇既清醒地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又务实地践行着教育救国的理念。”中的时间信息,可从社会环境;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展开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博物馆学的传入;民族危机加深,救国运动发展;人们对博物馆认识不断深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特点:根据材料一“让南通博物苑具有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色彩。”可推出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根据材料一“张謇既清醒地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又务实地践行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可推出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兼顾教育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功能。
(2)变化:根据材料二“《我国博物馆有五百多座》(1984—01—05)、《中国博物馆逾2400个》(2007—12—22)”可推出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材料二“《广西筹建洞穴博物馆》(1982—06—12)、《四川兴建恐龙博物馆》(1984—01—14)、《北京市兴建中国紫檀博物馆》(1997—11—23)”可推出类型丰富,专题类博物馆增加;根据材料二“《首都纪念国际博物馆日》(1997—05—19)、《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大会在沪开幕》(2002—10—22)”可推出博物馆交流的范围扩大到世界各国;根据材料二“《北京市政府发出通知中小学生每学期参观一次博物馆》(1991—02—04)、《旅行社开发市场博物馆增加客源》(2002—08—12)”可推出博物馆由强调政治使命到多功能综合。【解析】(1)背景:西方博物馆学的传入;民族危机加深;救国运动发展;人们对博物馆认识不断深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特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兼顾教育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功能。
(2)变化: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丰富,专题类博物馆增加;博物馆交流的范围扩大到世界各国;博物馆由强调政治使命到多功能综合。15、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可知;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根据材料“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可知,重视法制建设;根据材料“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可知,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根据材料“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可知,政府占据主导地位。
(2)根据材料“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各国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根据材料“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可知,国际法的完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保障;根据材料“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列107个国家”可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协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众传媒的发展。【解析】(1)特点:重视法制建设;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新闻媒体积极参与。(答出三点)
(2)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各国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协作:国际法的完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保障;大众传媒的发展。(答出三点)16、略
【分析】【详解】
(1)背景:欧洲的背景依据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的信息可知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依据材料一“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的信息可知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所学从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交通工具革新等角度回答。中国的背景依据材料二“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的信息可知是列强侵略以及自然经济的解体;依据材料二“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的信息可知是工商业的发展;依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的信息可知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的信息可知欧洲是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依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可知中国的是迫于生存的压力;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生产方式;人口结构、文化交融以及各地联系等回答。
【点睛】
本题属于纵向比较型非选择题。
(1)在解读史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2)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解析】(1)背景: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2)不同之处: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
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四、论述题(共2题,共14分)17、略
【分析】【详解】
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筷子的演变过程,可从饮食习惯的角度提炼主题并进行说明。可得出论题:筷子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根据“北方以蒸煮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勺子为主要餐具,筷子被用于从羹汤中夹取蔬菜:在南方,筷子也用于夫取米饭。”可得出战国以来,在以蒸煮小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担了从羹汤中取食蔬菜的辅助餐具功能;根据“水稻种植推广、炒菜普及、合食制出现、元代涮羊肉流行。”“筷子渐成主要餐具,到明代常成为唯一餐具。”可得出唐宋以降,随着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种植的推广和炒菜的流行,筷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最后总结得出筷子用途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迁。【解析】示例一:论题:筷子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阐述:筷子产生于中国古人喜吃熟食和热食的饮食习惯;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充当烹饪工具;战国以来,在以蒸煮小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担了从羹汤中取食蔬菜的辅助餐具功能;唐宋以降,随着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种植的推广和炒菜的流行,筷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
综上;筷子用途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迁。
示例二:论题:筷子推动中国文化圈的发展。
阐述:隋唐以来;筷子在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广泛传播到中国边疆的同时,也传播到了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筷子文化圈”,其形成的时间和影响范围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圈基本一致。明清以来,筷子取食已经成为与手指取食、刀叉取食并存的世界三大饮食习惯之一,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文化圈的重要物质载体。
综上;筷子文化圈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反映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示例三:论题:筷子推动了民族交融。
阐述:汉唐以来,筷子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扩展到蒙古草原、西北和东北边疆,反映了中原饮食文化向边疆少数民族的扩展;元代涮羊肉这一饮食习惯在内地的广泛流行,促进了筷子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贡献。综上,中华民族的各族群共同参与创造了筷子这一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筷子在全国的普及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成果。18、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展览主题(主题必须与选取展品信息相关联,且要有明确的主题提炼,仅仅使用“元代文物展”,或“阿富汗文物展”不可,可以是就丝绸之路论述,也可以单独论述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的特点)分点论述:每个例子,所选例子必须论及文物诞生的时代背景,文物与主题的联系,文物的史料价值等。论述流畅,且按照时间排序。选择主题:丝路华风——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的交融。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本展览意图展现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欧亚的重要商路,也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西汉张骞开凿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可选择藏品1、藏品4和藏品5分别说明。藏品1是伊朗在中国元朝时期的一幅有关龙的绘画。十三世纪正处于蒙古帝国的兴盛时期,而伊朗也被纳入蒙古帝国,成为伊利汗国的一部分。此时整个陆上丝绸之路都处于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本书反映中国龙的形象传入波斯,为当地人接受并绘制在书中,与中国龙形象基本相同,成为元代中外文化深度交流的重要史料。藏品4是一件绘制有阿拉伯文的明代青花瓷。从元代以来,中国与中东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而由于阿拉伯人对青色、白色组合的喜爱,“肯花瓷作为瓷器种类在元代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手工业精湛技艺的标志,并广泛用天出口,本阿拉伯文笔盒就是其中一个例证。藏品5玻璃水注是中国现存较早的玻璃容器,反映出从北非,到中东,再到中国的陆上商业传播路线。玻璃水注出土的十六国时期,正处于魏晋南北朝的北方战乱时期,即使是战乱,丝绸之路的交往仍然没有停止;这件藏品出土于冠宁,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外文化传播中叶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可说明中国人日常生活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物质交流有着密切关系。选择主题:帝国余绪——历史上的帝国与文化传播。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争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破坏,一方面在客观上又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经历战争所建立的帝国又往往是各类文化交流的绝佳场域。本展览通过展示历史上著名帝国的文物,展现帝国对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可选择藏品2、藏品5和藏品6分别说明。藏品2是阿富汗出王的公元前3世纪的描绘希腊诸神的饰板。这反映出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大类历史出第一个横跨欧亚非帝国的建立,有力的推动了希腊文化向亚洲的传播。这件藏品,同时糅合了希腊、波斯两大文明的特色,展现出这一时期不同文化在阿富汗这个亚洲重要枢纽地的碰撞与融合。藏品5是一本1220年绘制有亚里士多德的阿拉伯文著作。折射出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盛与扩张,西方告典文化大量传入中东,阿拉伯人不断在翻译希腊文的哲学著作的同时,完善自身文化素养。阿拉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为保存古希腊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藏品6是元朝皇帝蒙哥汗给基督教首领的金印。折射出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宗教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承认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并存,一方面强调皇帝对宗教的授权与控制,在印上撰写票古文:一方面尊重票会教领袖的自身可俗,运用阿拉伯文,这种因俗而治,多元制度的做法,与元代设置宣政院、狩省不同模式进行管理的思路一脉相承,正是蒙元时期大一统格局的重要表现。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主题明确。【解析】主题:丝路华风——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的交融。
本展览意图展现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欧亚的重要商路;也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西汉张骞开凿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藏品5玻璃水注是中国现存较早的玻璃容器;反映出从北非,到中东,再到中国的陆上商业传播路线。玻璃水注出土的十六国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附答案
- 贵州财经职业学院《现代西方哲学专题》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蚕豆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蚕豆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医疗健康商务沟通》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中医药大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吉林省安全员知识题库附答案
-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河北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2025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2025年山西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及答案
- 一元一次含参不等式教学设计83
- 生物医学研究的统计学方法课后习题答案 2014 主编 方积乾
- 100道凑十法练习习题(含答案)
- 牛仔面料成本核算
- 加拿大矿业政策
- 客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 2022年合理使用抗生素试题
- 简单娱乐yy频道设计模板
- 110kV变压器保护整定实例
- 健康体检的八大意义
- 销售顾问初级认证笔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