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辅导及作业:第2部分-第2章-第4节(全国版)-检测_第1页
【优化探究】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辅导及作业:第2部分-第2章-第4节(全国版)-检测_第2页
【优化探究】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辅导及作业:第2部分-第2章-第4节(全国版)-检测_第3页
【优化探究】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辅导及作业:第2部分-第2章-第4节(全国版)-检测_第4页
【优化探究】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辅导及作业:第2部分-第2章-第4节(全国版)-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其次部分其次章第四节古代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请简述诗歌的第三、四句所表现的内容。解析:简述诗句内容(描述诗句画面)类型的题目,特殊需要找准诗句的意象,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简述时就需要体现出来。假如是景象,则把画面描述出来。本诗的三、四句,除了景象还有人象,因此需要写出人在哪里,在做什么。做这类题要留意的是,简述诗句内容不是直接翻译诗句,而应当以意象为核心,用自己的话去组织答案。除了简述画面内容外,往往还需要答出这样的画面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案:诗人发觉,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这是一幅欢快而好玩的生活图景。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力气。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需要由读懂诗歌开头,因此,要重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的类型来考查所用的表现手法。由于不同类型的诗歌有着自己明显的艺术特色,如送别诗习惯运用借景抒情,咏史诗习惯运用对比。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这类诗也习惯运用借景抒情。另外,假如诗歌涉及景物描写,那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也是惯用的艺术手法。答案: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句写自然环境,三、四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戏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出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衬托,表达了抒情仆人公的思乡之情。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奇异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安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会。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出游子流浪天际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④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赐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句,好像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诗歌赏析】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简洁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动听的小诗。第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头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安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其次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格外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交融,自然贴切,足见羁愁之深。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好像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欢快——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动。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挨次,应当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诗人擅长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终以景结情,辞淡意远,颇耐人咀味。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注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迷津:迷路。(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首联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解析:诗歌抒发的情感主要从诗歌的中间两联和最终一联可看出:中间两联表达了思乡之情,尾联主要突出归途迷惘的感情。首联写景,主要是借万木凋零、雁南飞、北风江寒等来渲染清冷的气氛,从而烘托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答案:这首诗表达了思乡之愁和前途渺茫的惆怅之情。首联借树叶凋落、鸿雁南飞、北风萧瑟、江水寒凉的秋景,渲染出清冷孤零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前路茫茫的愁绪做铺垫。(意思对即可)(2)这首诗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解析:“平海夕漫漫”是写景句,所以用到了以景作结的手法。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不知道到哪里去问路。作者借此把思乡之情和前途迷茫的忧愁融合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答案:以景作结,照应首联。以长夜漫漫、大海茫茫暗指前途的渺茫,把思乡和前途迷惘结合在一起,照应开头,韵味无穷。(意思对即可)【诗歌赏析】孟浩然的五律,古意悠悠,非骈俪声病小技所能束缚,乃大家风范。首联以秋冬之交的时令特征起兴,颔联叙述隐含的思乡之情,颈联描写思乡之深、之久,尾联写欲归而不得之抑郁。称得上是一首乡情力作。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地写出了季节的气候特点,这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是为下面的抒情做预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之情,于是首先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弯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之情,一个“尽”字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归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归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简洁,由于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原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不知到哪里去问路。最终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认真推敲,读者可以发觉这里并非纯粹写实,而是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是一首抒情诗。当时作者奔跑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艳羡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简洁的。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鹧鸪天·兰溪舟中韩淲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进行赏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力气。首先要读懂词句的意思:作者登上船,预备巡游一番,船帆升起,迎着眼前的山色,山色一一迎面而来,又一一而去;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上的水纹,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其次明确其写法,这是典型的写景句。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拟人,把“帆”“山色”当人来写,写出了词人在隐居中对大自然的体会,显得格外亲切。从写景的角度讲,接受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写山,动中有静;静态写水,静中有动,体现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答案:①拟人:“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把船帆人格化,写出船帆的轻松可爱的形象,也是词人心情的写照。②动静结合:“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概;一“复”字,写出了水的静态,静中有动,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变换。③反衬: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地疾驶。(任答两点即可)(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力气。比较异同,多从诗句的内容、情感、所用的艺术手法(如是单独的句子,多是修辞手法;若是整诗,多是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构思手法等),答题时要留意题干中的提示语——“表情达意”,示意从内容与情感两方面进行作答。本词最终两句的意思是: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真到了眼前。写出了舟行速度之快,表现作者的得意其乐。答案:相同点:都是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都体现了作者轻松快活的心情。不同点:韩词写舟行之快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宠爱自然的愉悦心情;李诗的舟行之快体现了诗人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的愉悦心情。【诗歌赏析】“雨湿西风水面烟。”开篇便引人入于胜境。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好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一巾华发上溪船。”次句写出自己登舟的情景。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松的笔调传达出词人“一枕暑风外,事事且随缘”的潇洒风貌。“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不仅由于它对仗工整,而且由于它形象生动。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这正是匠心独运之处。“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来家常之酒,乘兴吟起诗篇。“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行,亦无拘无束。此三句,写出人得意其乐,鸟亦得意其乐,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注。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真到了眼前。结笔写顺流而下舟行之速,风趣得很。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此二句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品尝起来,又觉韩词婉而李诗豪,好像又可见到唐诗宋词之诸多异同。读此词,趣味甚多。船到钱塘,词也戛然收尾,留下了满幅的溪行余韵。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幽居初夏①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1)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简洁的思想感情?答案:(1)在内容上:以“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突出环境的幽静。在技巧上:以动衬“幽”,如“下鹭”;以声衬“幽”,如“鸣蛙”。(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诗人怡然得意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叹自己志士已老,报国无成;二叹往日之旧交飘逝殆尽,顿生孤寂惆怅之感。【诗歌赏析】这是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开放,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首句“湖山”二字总领全篇,勾画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光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四周,笔意微合。乡间小路横斜,四周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开放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出句着一“观”字,明写所见;对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出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而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写。而白鹭闲适,安详不惊,又衬出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布满了安静的气氛。写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得意、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舒适、深远的意境。从对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吵闹喧腾,表面上似与出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气,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箨龙”既“已过头番笋”,则林中定然留有很多还没有完全张开枝叶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呈现给我们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我们想象的却是时时都在生长变化之中的动态的景和物。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合,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格外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的景色;颈联写庭院四周,是近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得意之乐,读诗至此,真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尾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突然想到往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索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向谁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能无惆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陆游这组诗一共四首七律,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四首诗都着意写幽居初夏景色,布满了舒适的气氛,但心情都显得不安静。其次首有句云“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见旧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中临时忘却。第三首颈联说:“只言末俗人情恶,未废先生日晏眠”,说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险恶不堪问。第四首尾联说:“移得太行终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则是嗟叹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实是自慨平生。陆游晚年村居诗作,周必大评为“疏淡”,刘熙载称为“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这类诗的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殊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当然有陶渊明的舒适,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还另有陶、白所不曾具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安静的。即使所写景物格外幽静,总不免一语荡起微澜,在“一路坦易中,突然触著”。梁清远《雕丘杂录》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山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宠爱生活,乐观用世,坚韧执着的共性的毁灭,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春日怀秦髯李彭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任凭生。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2)诗人在前两联极写春色的奇怪,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花能理解人的语言,迎人而笑,把盎然春意具体刻画了出来,同时也烘托出了人物欢愉的心情。(2)与颈联写自己的苦闷心情形成反衬,又以心情的苦闷来衬托尾联对友情的执著,从而突出了友情的弥足贵重。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渔家傲①王安石灯火已收正月丰,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②新水浸,骑款段③,穿云入坞寻游伴。却拂僧床褰素幔④,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退隐之后寄身山寺时。②洊(jiàn)亭:在钟山西麓,是作者宠爱游赏的风景胜地。③款段:马行迟缓貌,这里指作者所骑的毛驴。④褰素幔:撩起白色的帷帐。(1)请赏析“穿云入坞寻游伴”一句的妙处。(2)下阕写自己孤身栖居山寺所感,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诗人骑驴时而绕行云雾缭绕的山径,时而进入峦嶂如屏的坞堡,去寻访游伴。“穿”“入”“寻”三个动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深厚游兴,也体现了词人不畏云雾迷茫、谷壑窈深探奇览胜的精神。(2)栖居孤寺,清寂素雅,东风送暖,春光融融,写出了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松涛悲鸣,吹断梦境,夕阳照窗,睡意未足,隐隐透露出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不安静的精神状态。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探春黄庶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1)“东风便试新刀尺”一句中“便”与“新,两字匠心独具,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答案:(1)“便”有娴熟自如之意,说明东风年年运用“刀尺”来裁剪大好春色,已成为能工巧匠,今年初试也确定会大显身手。“新”字突出强调了新春伊始,唯其是“新”的刀尺,才能裁剪出新的气象,同时显示出与唐诗中熟见的“刀剪”相区分的匠心。(2)前两句写雪里落梅正是早春奇怪景色,正好可以整治杯盘、醉赏美景、迎接春天。后两句开放想象,写东风大显身手,裁剪大好春色,万叶千花,姹紫嫣红。整首诗洋溢着欢畅、惊喜的心情。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留别王维①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当路谁相假③,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孤独     ,还掩故园扉。注:①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②违:分别。③假:宽容。(1)诗中“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境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清人沈德潜评价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请结合诗歌颔联作简要分析。答案:(1)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落第后,知音稀有,无人理解的孤独     与困难。表达出作者面对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严酷现实的辛酸、愤懑之情。(2)颔联中,“欲寻芳草去”表明白他归隐的思想,“惜与故人违”反映出他与王维感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冲突与斗争。诗句中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渔家傲朱服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1)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2)下片中“而今乐事他年泪”,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评论说:“二语合参,可悟一意化两之法。”也即“一语两意”,请简要赏析。答案:(1)上片即景抒情。写暮春季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的感难过情。(2)这句话,一方面写今日买醉春风里的欢快,实际表达的是对时间消逝的无奈;一方面借想象将来将追思今日之乐而不行再得的悲凉,何况今日东城买醉,仅为驱遣春愁,又非真正的赏心乐事;突出人生失意的哀愁。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注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自然 湖泊。(1)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答案:(1)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曲折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舒适、淡远的春景。(2)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快活心情。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宿王昌龄隐居①[唐]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②群。注:①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1)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2)诗歌尾联是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答案:(1)“宿”字,写花影象安睡在庭院中一样;“滋”字,写出了苔藓在滋长集中;示意这里少人活动,甚至久未有人,突显了隐居地的清幽静谧;两句写出了隐居之地安静而不乏生气,与人事疏离而与自然亲近的情趣。(2)尾联是说我也要辞别俗世,到这里与鸾鹤为侣,隐逸终生。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或者,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深情地召唤王昌龄和自己一起归隐。)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乔吉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心情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际。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心情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2)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答案:(1)“甚”字,领起“心情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际”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子(游子)的愁苦情怀。(2)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冲突,反衬了悲的情感。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际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13.(2022·保定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1)~(2)题。归乡陆佚仁①万里归蓬万里云,关山过处忆犹新。凄凄峪道金狄马,寞寞重山武穆心②。故里梨园停宿雨,圩③中旧巷走乡音。茶淡火熄人安静,浅秋摇曳月黄昏。注:①陆佚仁,明正德银川卫职方司书办,受刘大夏案牵连,被迫辞官。②北宋名将狄青,受朝廷猜忌,郁郁而终,葬于汾阳峪道河。金狄,墓前神道两侧的石人石马,其中的武将名金狄。武穆,指岳飞,因奸臣秦桧陷害,被召南归,风波亭被害,有词“小重山”。③圩:江淮低凹地区村庄四周防水的堤。(1)请分析颔联运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答案:颔联用典,借用狄青和岳飞被朝廷猜忌陷害的故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被牵连辞官后报国无门的郁闷、凄然和有志难舒的落寞、不平。(2)纵观全诗,说说诗人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缘由。答案:首联、颔联写了归乡之前,被牵连辞官,独自南归时的孤寂、不平、凄然、落寞。颈联、尾联写归乡之后,看着生疏的梨园,听着村巷里生疏的乡音,炉火边烹一杯淡茶,看天际月光摇曳。这舒缓安静的生活安抚着作者的心境,心绪渐渐平复,归于淡然和安静。古代诗歌鉴赏(二)(对应同学用书P33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日暮①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注:①日暮:大历二年(767)秋,杜甫流寓夔州,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说。(1)第三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分散在草根上,营造了凄寂幽邃(凄清而洁净)的氛围。(意思对即可)(2)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寂、怀念故园的愁绪。(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1)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2)诗贵含蓄,此诗三四句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2)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表面写景物,语气安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3.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送裴判官往舒州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正摇摇③。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①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伴侣、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②的的:鲜亮的样子。③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1)请简要赏析诗的颔联中“云”“柳”两个意象。(2)联系全诗谈谈对“寂寥”的理解。答案:(1)“云”是诗人想象裴坦前往舒州途中经过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柳”是眼前绿水送别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景色秀丽 体现了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2)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猛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爽,阳光是那样光明,四周一切都包孕着生气,布满了期望,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忱自信;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兴奋,反衬自己的落寞,更加深了内心的苦痛。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天仙子和凝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洞口春红飞簌簌,仙子含愁眉黛绿。阮郎何事不归来?懒烧金,慵篆玉。流水桃花空断续。注:①词的女主角是传奇中的仙女。②烧金,篆玉:指道家的炼丹、书符。(1)“红豆”这一意象的内涵是什么?全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结合全词,简要赏析“流水桃花空断续”的妙处。答案:(1)“红豆”一词寄相思之情。表达了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对情郎的眷恋与愁苦之情。(2)(内容上)以落花流水之景渲染了感伤氛围,“空”字象征女仆人公不幸结局,(结构上)与“洞口春红飞簌簌”及上阕的“春愁”呼应,表达了相思、眷恋之苦。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①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2)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哀痛。②借用汉代杨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春日郊外唐庚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1)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2)最终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①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②运用比方:莺声像人在说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③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景物的特点。(答出两点即可)(2)感觉秀丽 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宠爱和赞美之情;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收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玉楼春·戏赋云山辛弃疾何人半夜推山去?四周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照旧住。(1)“四周浮云猜是汝”一句中的“猜”字换为“知”可以吗?为什么?(2)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是如何表达的?可任选两句加以赏析。答案:(1)不行。由于“知”字推断的意味太浓,和上句的疑问语气不相搭配,且显得呆板;而用“猜”字,使全句灵动活泼、声情毕现。(2)表达了重睹青山的喜悦之情。前两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写风起云散、青山“忽见”的景物变化,来表达重见青山的惊喜;后两句以老僧的欢快举止和情态,衬托诗人之喜。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园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1)请简要分析“山光窥短墙”中“窥”字的妙处。(2)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品德?请简要分析。答案:(1)“窥”,偷看,写山光探头进入短墙,窥视小园中的景物,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从侧面突出了小园景色之美。(2)选用亭亭静立的幽竹、凌霜傲放的秋菊(寒花)、洁白无瑕的新月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节操。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巴丘书事陈与义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1)首句中提到的“三分书”具体指哪部作品?首联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1)《三国志》。点题;交代写作缘起;示意河山分裂(或“中原沦陷”的局面);为尾联埋下伏笔。(2)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并且视听结合,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肃杀之景(或“示意了战云纷乱、动荡担忧的时局”)。(3)表达了作者坎坷漂泊的感慨,报国无门(或“年老无成”)的哀叹,忧国伤时的情怀。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至德中途中书事寄李僴注卢纶乱离无处不伤情,况复看碑对古城。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今日仆人还共醉,应怜世故一儒生。注:唐玄宗天宝末年,诗人为避安史之乱,流寓鄱阳。此诗为唐岐王正德年间761年所作,当时诗人正在归乡途中。李僴是诗人的伴侣。(1)诗的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2)诗的第三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尾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①前两联描述了作者在乱离中飘泊、伤情的生活场景:在古城中每天看到的是残碑断碣;有时一个人在山路上曲曲折折地走,月光照着秋水,使空中飞过的雁也饱受虚惊。②两联中有正面直写,有侧面烘托。(2)①心情是有喜有忧。喜的是重返家乡;忧的是自己已经是个垂老之人,长时间离开家乡,家乡的人都已不生疏自己,就有人来问姓名,也感到惭愧,由于自己还是个微贱之人。②有点题的作用。作者在归家途中受到伴侣李僴的款待,在路上寄此诗与李僴,有感恩之意;最末一句也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