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案[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一、(2021•枣庄三中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
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
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
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
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
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
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盛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
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困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水、土填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
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
歌和礼贽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
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
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
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
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
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入、叙事、状物、抒情,或
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
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
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摘编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人民日报》2020年4月3日)
材料二:
新知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
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
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
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
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
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
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
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
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
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
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
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
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
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
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
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
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
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
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
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摘编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
《文学报》2020年4月2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
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
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
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挣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史易具有世界普遍性,足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
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
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
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
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赘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
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
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
但已经蔚为大观。
B.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
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
史、政治等因素。
D.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鞭挞那些肆意破
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解析】A项,“但已经舒为大观”夸大其词,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在中国发
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彩态”;B项,“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曲解文意,
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脸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
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朽情,或是回溯历史、
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
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
的可能出路”;C项,“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于文无据。文章只说“这种生态文
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并未说生态文学“不关
乎历史、政治等因素”。故选D。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
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
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
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
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解析】D项,“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主观臆断,原文
表述是“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
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不等于“与传统文学相比,
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C)
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
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
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C.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
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D.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
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解析】材料二强调“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
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A、B、D都
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传统文学,而C项中的“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
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则体现了生态文学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
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4分)
答:示例:①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②回溯
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疗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③进
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
魅力。
【解析】材料三共有三段,第一段开篇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新能肺炎病毒正在全
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接着将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
对比:传统的文学……生态文学则是……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进而提出
中心论点: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第二改写“自古老的诗歌开
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
表达过程之后……”,这是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并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仅
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
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
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
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
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
值。第三段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
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有
着质地的不同。最后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6分)
答:示例:①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②突破传统文学的
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③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
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④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解析】依据“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现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
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
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
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
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可概括为: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依据“生态文学同传统的
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
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
受……”可概括为: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依据“生态文学的中国
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脸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
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
经脸、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楂物文学、环境文学等
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可^括为: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
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依据“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律
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
养”可概括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二'(2021.江苏省新高考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
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
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
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
成的世界"。“其实”从来都不足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
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
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
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
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
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
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
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
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
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
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
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
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
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
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
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
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
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
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
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
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浙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植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
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
髻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
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
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
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
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
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
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
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
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
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
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当作,激发了作家观察
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
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脸。同时,它
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
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
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脸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
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
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
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
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
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
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人民日报》)
6.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
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
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
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
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
【解析】根据原文,“非虚构写作”“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
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而不是作品主人公的观察、分析和思考。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既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
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
特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
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
D.材料一围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
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
【解析】A.偷换概念,原文,“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
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B.原文“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
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D.材料二“表现
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说法过重。
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D)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
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
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
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
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
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
【解析】材料二提到,“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
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
助”。而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的做法与之一致。
9.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示例:①采用多种论证方式,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
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
度介入。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
方面的激发及意义。②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
的不足。③用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
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答对第①点得2分,第②点、第③点任意一点得2分。)
10.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①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②文学的
“真实”。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
真实的观察和思考。③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答
对一条得2分,共6分)
考案⑵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一、(202L衡水中学摸底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
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主流发展经济学是结构主义。当时发展经济学家的目标是
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成发达国家。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高是因为他们有当
时先进的资本密集型大工业,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鼓低是因为以农业或自然资源产
业为主,两者产业结构不同。这一说法似乎有理。因此,当时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
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病,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
代化大产业。”斯大林模式”就是这一特点。实际上,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
取的政策框架都一样,即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的先
进产业。这种政策框架,通常能在开始时带来五至十年由投资拉动的快速经济增长,等这
些产业建立以后,就陷入停滞状态,导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未缩小,反而拉大。换而
言之,按照发展经济学“第一版”——“结构主义”制定的政策是失败的。
到了80年代,发展经济学进入第二版:“新自由主义”。当时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
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单
纯靠政府干预,很容易建立理论模型证明,不仅会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增
加国民财富,也会创造租金,导致寻租而生腐败和贪污,拉大收入分配差距。以新自由主
义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420世纪80、90年代广为传播,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以
“休克疗法”推行市场化、自由化与私有化,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政府干预,并紧缩政府开
支,保持财政收支平衡,这样才能把市场经济成功地建立起来。
但是,从理论上看是正确的政策,在实践中往往不成功。比如,亚洲“四小龙”和中
国大陆等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都是市场经济,或转向市场经济,似乎与新自由主义强调
的市场作用一致,但他们同时都有非常积极有为的政府。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
陆所采取的发展和转型思路既不是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新自由
主义主张的只旌市场、政府退出,而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者兼而有之,有机结合。
当然,并非违背主流理论制定的政策一定成功,但我们没有看到按照主流理论制定政
策取得成功的。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在采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
时,必须考虑其具体条件和适用性。
因此,作为知识分子,如想以我们的努力贡献于国家的现代化,必须注重发展经济学
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当遇到问题时,不是照搬现成的理论,而是深入分析考察问题的本
质和决定因素,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之路。
(摘编自林毅夫《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与重构》)
材料二: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来自MIT经济系的两位教授AbhijitBaneijee和Esther
Duflo及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MichaelKremer共同获得这一经济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尽管此次诺奖得主的学术背景无可挑剔,且三位也均在学术界享有着至高声誉,但对
于本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笔者还是颇有遗撼的。
发展经济学应多多鼓励重要宏观话题、重大实践的深入研究,有时通过常识便可以辨
别的结论,不应代表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方向,获得经济学最高荣誉。毫无疑问,贫困问题
是发展经济学的重大问题,田野实验提倡通过大量的微观数据与精心设计自然实验进行问
题研究,虽然研究方法具有创新价值,研究者也需要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作业,十分不易,
但由于其关注点过于细微,往往依靠常识判断便可得到大致结论,如是否应该通过发放蚊
帐解决疟疾问题,为贫困儿童发放驱虫药物是否会帮助孩子提高上课出勤率等问题,其现
实意义和政策影响都非常有限。缺席对中国、韩国乃至亚洲其他取得经济增长奇迹国家研
究的发展经济学具有天然缺陷。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对全世界脱
贫工作贡献最大的国家,过去70年,中国减贫人数达到7亿人,占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
以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中国政策层要求在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
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因此,中国政策实践是全世界消除贫困的绝佳案例。中国政策制定
者从未通过自然实脸来解决贫困问题,但在实践的道路上,却根据中国自身的资源票赋特
点,通过渐进式的政策措施,由设立经济特区开始,慢慢积累发展市场经济的经脸,并根
据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通过结构性改革实现了脱贫与经济发展目标。如此绝佳
的发展经济学案例,却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方向,这是有缺陷的,很难令人信服。
(摘编自沈建光《发展经济学的钊新还是歧途?
—评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
水平不同是因两者产业结构不同。
B.“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架均为通过政府
直接干预,以发展现代化的先进产业。
C.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消除各种政府干预,保持财
政收支平衡,以建立市场经济。
D.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的发展不是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只靠
市场、政府退出,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
【解析】曲解文意,原文是指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单纯靠政府发展经济,不仅会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也会因寻租而生腐败和
贪污,造成社会不公。
B.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发展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发展中国家采用这些理论
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C.发展经济学理论上看是正确的,在实践中却往往不成功,说明发展经济学本土化
问题很重要,不能照搬。
D.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忽略了中国对全世界脱贫工作的贡献,其现实意
义和政策影响是有限的。
【解析】“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是迂立在发展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于文无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D)
A.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分析。
B.中国中部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C.巴西区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D.中国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
【解析】“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研究范畴。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发展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答:示例: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1分)研究发展中国家(1分)如何摆脱贫
困、实现现代化的(1分)现代经济学的子学科(1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示例:①首先概括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研究目的;②然后结合实例,
阐述了发展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主流观点及其历史局限性;③最后提出发展经济
学的本土化(反思和重构)问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2021.德州名校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
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
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
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足
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
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
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
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
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
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
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
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
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犬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酎候,整个身体都会进
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辩”的状态。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
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
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
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
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
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
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
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
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同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
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脸和情
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
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
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
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
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
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
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
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材料二:
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
图、色彩还是虚实,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
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
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相关专业人士评价小冰画作:构图很好,
降物抽象的涂抹,动物造型的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表现看起来极其
不经意,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而且又都能点到为止,整个画面随意而灵动,敢于大虚大
实,敢于让很多东西淹没在黑暗之中。
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
的“复活”:比如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
画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
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
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
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摘编自“中国美术家网”)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
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
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
C.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
工智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
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解析】D项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
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
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知正确。A项中“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表述不当,根据材料
一第二段可知,艺术家的“看”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而人工智能的“看”却与艺术家
的“看”有着本质的不同。B项以偏概全,”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
作的水准”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句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
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可知,影响因素还有“学习能力的强弱”。C项“通过艺术对象
化的结果”表述不当,根据材料-第8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
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仓】作极然不同”可知,
人工智能不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
态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B.“人如其文”这一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
作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
C.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
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
D.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和开启“高度定
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
【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可知C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
创作存在的合法性,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
作”。A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正确;B项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正确;D项根据材料二
第三段可知正确。
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D)
A.“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
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
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类艺术的取缔。”
C.“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
能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
境、进入创作状态,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解析】D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对人脑的模仿,但不同于人类身体的感知,
能够支撑“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
'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
人类的身体”的观点。A项表述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艺术应当持有的态度。B项表述的是
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对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冲击与颠覆。C项表述的是人工智
能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的完成和对艺术创造里面劳动成分的代替,与“艺术创作也是人类
的一种劳动实践”的论点相反。
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答:示例:①材料一先使用设问开篇,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
区别引发关注,并引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这一观点。②然后从身体
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动力、过程以及对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艺术家个人的反作
用,并分别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③最后,得出了
“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弃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
创作的积极作用。(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10.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的认识。(6分)
答:示例: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可开
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②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
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
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
可能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考案[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一、(2021•冀渝粤联盟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
在。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
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
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19世纪末,歌剧、笆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
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
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
乐之城”称号。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
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
136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
带”。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一条融休闲、
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娄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
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
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籽号。对于文化
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
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
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符号
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城市文化符号是构
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
京剧等。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
上”。
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
大的都城,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迂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
的风格。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
改造。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
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600多总历史的西安城隍庙牌
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
均衡、比例等造型元素,体现着定筑外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建筑美不美观,好不
好看,它需要经历岁月的检验,这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
关的,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所要表达的。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
传承与弘扬,即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它深刻
的寓意。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寓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墓含着
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
刻寓意。
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
可以说城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
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不仅
提高了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其艺术秋赏价值。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类的法则,
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
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
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
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
的报刊亭就能逐一实现。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
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
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棉花产业园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合同3篇
- 码垛机器人课程设计luby
- 2024年美食广场商户加盟合同标准文本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企业合同管理财务监管与风险控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太阳能光伏板安装工程合同9篇
- 幼儿绘画热气球课程设计
- 二零二五年度广告策划与创意设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北京房产抵押贷款风险预防协议书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登记与手续办理专项委托合同2篇
- 常用实验室检查课程设计
- 医生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
- 房屋永久居住权合同范本
-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
-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习题与答案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电信业务运营与服务规范
- 信息安全技术测试题与答案
- 安保工作考核表
- 收费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0篇)
- 2024年-2025年公路养护工理论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地 理世界的聚落 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