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训13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50题(答案及解析)_第1页
集训13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50题(答案及解析)_第2页
集训13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50题(答案及解析)_第3页
集训13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50题(答案及解析)_第4页
集训13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50题(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训13中国古代史论述题50题(答案及解析)

1.申遗理由:

(1)周口店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料。

(3)长城是见证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

(4)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解析】申遗理由:(1)根据材料“1927年开始发掘,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

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饼世界”得出周口店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2)根据

材料“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得出周口店北京

人遗址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料。(3)根据材料“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

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得出长城是

见证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4)根据材料“始建

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

项古代防御工程,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得出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

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

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应鼓励学生结合课内外所学知识,畅谈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增强民族自

豪感和自信心。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

的奇葩,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增强

民族的凝聚力。言之有理即可。

3.题目:传说中的名人

论述:传说中炎帝教人们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

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他还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相传黄帝

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距今约五千

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

华民族“人文初祖”。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

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

第1页共34页.

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解析】题目: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题干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炎帝黄帝和大禹

都是属于传说中的人物,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或先祖,自拟题目为传说中的名人。论述时根据所学从人物

的主要贡献以及影响展开论述,如:题目:传说中的名人。论述:传说中炎帝教人们开垦耕种,制作生产

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他还是农

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

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距今约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

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

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

戴,被尊称为“大禹”。

4.观点:统治者应勤政爱民,不能昏庸无道。论述: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历400多年的

统治后,夏桀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商汤所亡。商王汤任

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商纣王是

商朝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战,耗费国力,同时修建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

害人民。商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耽于享乐,为了博美人一笑,数次戏

要诸侯,导致西周被犬戎族所亡。由此可见,昏庸愚昧、统治残暴等是夏商周灭亡的重要原因得民心者得

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解析】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

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结合所学可知,从“烽火戏诸侯”的最

终结果来看,诸侯被戏要后,当犬戎真正攻击周王室,周幽王再“举烽火征兵”,结果诸侯不至,导致周朝灭

亡,可拟定观点:统治者应勤政爱民,不能昏庸无道。结合夏商西周末代君主统治腐朽的教训论述,最后

得出昏庸愚昧、统治残暴等是夏商周灭亡的重要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结论。

5.论点:统治残暴是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述: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

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退。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人民,引起民众的反抗。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战争,消耗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

征收繁重的赋税,还使用酷刑,残害人民。人民不断反抗,阶级矛盾激化。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

诸侯联军击败,纣王身死,商朝灭亡。

第2页共34页.

综上所述,统治者的残暴是导致夏商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解析】观点:观察图片可知,这反映的是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一个王的残暴统治,他们的暴政导致了王朝

的覆灭,所以可以拟定论点为:统治残暴是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阐述或说明:结合教材中两位国王的统

治史实加以论述即可,如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

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商汤乘机起兵灭夏,夏朝灭亡。商朝未年,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

名的暴君,他在位时期,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并制造了炮烙等酷刑,残酷的镇压人民。商纣

王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所以说统治残暴是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

6.例: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是中国发现的古代

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

朝开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图片和文字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对其书写材

料、地位等方面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回答。如:标题:甲骨文阐述: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

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对中国文字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

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7.观点: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论述: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解析】依据材料一反映了牛耕和铁农具出现,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人

们以“牛”“耕”作为名字是因为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三“战国时期,由于冶铁业的发展,农业

上更广泛地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可知,铁制农具提高了生产力。由此确定观点:铁农具与牛耕

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所学论述,春秋时期,许多人以“牛”“耕”作为名字,说明人们已使用牛来

耕地。近年在河北、辽宁等地发掘出一批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此外,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得到扩

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

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综上所述,铁农具与牛

耕的推广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8.(1)思想:奖励耕织、军功,主张法治,富国弱民。

(2)公元前4世纪,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导了一场深远影响历史进程的全面改革,这场变法是中国

第3页共34页.

历史上最早且最为彻底的法治化社会变革之一,其成败得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启示。政治上,确立

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

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

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

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贵族的利益,使得商鞅个人被车裂。

【解析】(1)思想:奖励耕织和军功、法治、重农抑商。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改革的成与败”为题,侧重理解商鞅变法的影响。参考示例:公元前4世纪,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导了一场深远影响历史进程的全面改革,这场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且最为彻

底的法治化社会变革之一,其成败得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启示。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

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

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

地。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

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贵族的利益,使得商鞅个人被车裂。

9.(1)功能作用:防洪灌溉;

(2)【示例一】观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示例二】观点:都江堰是中国

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论述: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都江堰以鱼

嘴、飞沙堰、宝瓶口为主要组成部分,互相配合,相互作用,可达到自动分水、自动渡洪、自动排沙等目

的,成功避免了水利工程常见的洪水冲击和泥沙淤积等问题。都江堰防洪、灌溉并举,消除了水患,灌溉

了农田,建成后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同时也促进了当时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

使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依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都江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

自然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利用、协调自然的成功典范,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

的水利工程,同时,都江堰也重新规划了灌溉沟渠,用混凝土加固河岸,并兴建了多座节制闸和外江枢纽

闸,还在岷江上游建设了多座大型水电站控制来水发电造福社会。结论∶综上所述,都江堰代表了我国当

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

水利史上绝无仅有。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

【解析】(1)功能作用:根据图片所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分为内江和外江,既可以防洪,也可

以灌溉,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第4页共34页.

(2)观点:本题为半限定式的论述题,围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因此重点在于强调

都江堰的功能和对后世的影响,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可以拟定观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或者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观点确定要简单明了,体

现都江堰的功能作用和对后世影响。

论述:论述都江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主要是说明都江堰的功能,作用,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如:战国

后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都江堰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为主要组成部分,互相配合,

相互作用,可达到自动分水、自动渡洪、自动排沙等目的,成功避免了水利工程常见的洪水冲击和泥沙淤

积等问题。都江堰防洪、灌溉并举,消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建成后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

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同时也促进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

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使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依

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都江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利用、协

调自然的成功典范,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同时,都江堰也重新规划了灌溉沟渠,

用混凝土加固河岸,并兴建了多座节制闸和外江枢纽闸,还在岷江上游建设了多座大型水电站控制来水发

电造福社会。最后得出结论∶综上所述,都江堰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

民的创造力和智慧,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功在

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

10.(1)核心思想:“仁”。教育领域的贡献: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

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规律,提出了一系

列教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2)示例:

观点:丰富的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泽被后世。

论述: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

远的影响,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它建成之后,成都

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造福于人民。

结论: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1)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既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

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可知孔子的核心思

想是“仁”;

贡献:结合所学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

第5页共34页.

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在晚年

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及其贡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论语》、

都江堰对后世的影响。据此拟定观点为:丰富的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泽被后世。任意选择两例文化遗产,从

其对后世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述。如选项甲骨文、都江堰。具体论述为: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

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战国

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它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

造福于人民。最后得出结论,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

影响。

11.观点:孔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论述: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思想上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

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为政以德。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

改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在政治上孔子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

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孔子创办

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

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为中国文

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论述: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综合材料拟定具体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

行论述。材料反映的是对孔子的评价,孔子的思想、教育原则在历史上影响深渊,因此综合以上材料和所

学知识,可确立观点:孔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然后再结合孔子的贡献进行论述:春秋时期,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思想上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

意;反对苛政,为政以德。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社会

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在政治上孔子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

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

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和方法。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孔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

出巨大贡献。

第6页共34页.

12.观点:社会的发展变化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论述:首先,春秋时期,是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过渡

时期,而过渡时期,大抵会出现多种各具特色的文化,这时人们处于摸索阶段,需要在摸索中确立适合新

时期的思想。其次,到了战国时期,虽然社会制度基本确立为了封建制,但是尚不稳定,再加上诸侯国也

处于一个“群龙无首”的状态,所以,在诸侯王的求贤若渴下,“百家争鸣”的出现,并不奇怪。最后,封建制

对于非贵族身份的人,没有奴隶制那般过于严苛的压迫,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底层的有才之士有

了更多的发声和从政机会,继而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变化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

【解析】观点:根据春秋战时期的社会部分“从春秋争霸战争到战国兼并战争,战争频繁,大国兼并小国,

社会处于大动荡之中。”提取的历史事件是“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在思想方面“春秋时,老子创立了道家

学派,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墨家、儒家、道家、

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提取的历史事件是“百家争鸣”;由以上历史事件拟定的观点为:社会的发展变化

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春秋时期,是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

过渡时期,而过渡时期,大抵会出现多种各具特色的文化,这时人们处于摸索阶段,需要在摸索中确立适

合新时期的思想。其次,到了战国时期,虽然社会制度基本确立为了封建制,但是尚不稳定,再加上诸侯

国也处于一个“群龙无首”的状态,所以,在诸侯王的求贤若渴下,“百家争鸣”的出现,并不奇怪。最后,封

建制对于非贵族身份的人,没有奴隶制那般过于严苛的压迫,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底层的有才之

士有了更多的发声和从政机会,继而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变化促进思想文化的

繁荣。

13.观点一:我认为长城起着军事防御的功能,限制了文明的交融。

论述:依据材料,战国、秦朝、汉朝、北魏均在遭受北部游牧民族侵扰的背景下修筑长城,其内在原因在

于以农立国的中原汉族无力耗费大量国力控制北部荒漠和草原,广筑边墙成为历代统治者确保边防安全的

有效方式。长城有效抵御了北部游牧民族对中原汉族的侵扰,保卫了中原人民的生产生活,但也限制了中

原农业文明与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的交往、交融。

观点二:我认为长城促进了农牧文明之间的互鉴、交流。

论述:汉朝时,南匈奴归附汉朝及长城沿线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互市往来,说明长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

文明交流的纽带。北魏时期,鲜卑拓跋部跨越实现汉化、长城统一北方,均说明了长城的修建促进了北魏

政权的汉化和封建化过程。

观点三:我认为长城长城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标识。既是军事防御工程,也是和平的象征。

论述:为防止北方民族的武力侵扰,战国、秦朝、汉朝、北魏不得不修缮长城确保边防安全。这说明长城

是预防战争的手段,其目的在于避免或减少战争对中原文化的破坏。与此同时,长城也成为了沿线各族交

往的纽带。汉朝时,南匈奴归附汉朝、互市往来、北魏鲜卑拓跋部跨越实现汉化、长城统一北方,均体现

第7页共34页.

了这一作用。

【解析】本题是小论文题,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提供各朝代修筑长城的史实,

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论述。

观点一:我认为长城起着军事防御的功能,限制了文明的交融。根据材料“秦、赵、燕不断遭到匈奴、东胡

等掳掠,三个诸侯国在北部修筑长城”“秦统一后,在战国长城的基础上,增建与修补了一条完整的长城”“为

防止匈奴南下侵扰,汉武帝在河西大规模修长城”“面对北方柔然袭扰之际,北魏的鲜卑拓跋部毫不犹豫地选

择了构筑长城抗御的方”等信息可知,各朝代都在遭受背部游牧民族侵扰的背景下修筑长城。示例如下:论

述:依据材料,战国、秦朝、汉朝、北魏均在遭受北部游牧民族侵扰的背景下修筑长城,其内在原因在于

以农立国的中原汉族无力耗费大量国力控制北部荒漠和草原,广筑边墙成为历代统治者确保边防安全的有

效方式。长城有效抵御了北部游牧民族对中原汉族的侵扰,保卫了中原人民的生产生活,但也限制了中原

农业文明与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的交往、交融。

观点二:我认为长城促进了农牧文明之间的互鉴、交流。根据材料“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

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北魏加快了汉化改革的步伐”等信息可知,长城能促进农牧文明之间

的交流互鉴。示例如下:论述:汉朝时,南匈奴归附汉朝及长城沿线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互市往来,说

明长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的纽带。北魏时期,鲜卑拓跋部跨越实现汉化、长城统一北方,均说明

了长城的修建促进了北魏政权的汉化和封建化过程。

观点三:我认为长城长城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标识。既是军事防御工程,也是和平的象征。根据材料

相关内容,各朝代既有修筑长城抵御北部游牧民族侵扰,也有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因此长城既是军事

防御工程,也是和平的象征。示例如下:论述:为防止北方民族的武力侵扰,战国、秦朝、汉朝、北魏不

得不修缮长城确保边防安全。这说明长城是预防战争的手段,其目的在于避免或减少战争对中原文化的破

坏。与此同时,长城也成为了沿线各族交往的纽带。汉朝时,南匈奴归附汉朝、互市往来、北魏鲜卑拓跋

部跨越实现汉化、长城统一北方,均体现了这一作用。

14.观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朝建立奠定了基础。论述: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

持下开始变法。政治上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奖励耕织发展生产;军事奖励军功根据军功授

予爵位和田地。经过变法,使秦国的国力日益增强,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

的诸侯国,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

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结论:综上所述,商鞅变法大大增强了秦国的

实力,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

点,加以阐述或说明。选择商鞅变法开始与秦朝建立。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日益增强,

第8页共34页.

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拟定观点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朝建立奠定了基础。结合商鞅变法和秦朝建立的相关知

识展开论述,重点阐述商鞅变法与秦朝建立的关系,最后得出商鞅变法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国一

统天下奠定了基础。注意: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5.(1)秦始皇(或嬴政)。

(2)示例:观点:杰出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秦国国力大为增

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后期,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作

用,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秦王嬴政历时十年,先后攻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封建国家。

综上所述,杰出人物推行的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要求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他观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等。

【解析】(1)君主:依据所学可知,秦国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自称为“始皇帝”。

(2)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

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据题干材料可知,提炼的观点可以为:

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政治上建立县制,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军事上奖励

军功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秦统一

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他在政治上建立中央

集权制度,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在军事上修筑长城,通过这些一系列改革措

施,这些措施都对中国历史有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杰出人物推行的一系列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

推动了历史进程。

16.观点:暴政导致亡国(失民心者失天下)

论述:商朝最后一个王商纣王实行残暴统治,他修建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重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武王灭商。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大兴土木,对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

用酷刑镇压百姓,秦二世更加残暴,四处巡游,穷奢极欲,最终引发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结论:由此可见,失民心者失天下,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第9页共34页.

【解析】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论结合。根据材料“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秦朝灭亡”的信息

和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灭亡是由于商纣王的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是由于实行了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因

此而灭亡,可见暴政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确定观点后,根据观点,运用这两个

历史事件对观点进行论述,可从商纣王暴政的表现,秦朝暴政的表现等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论结合,逻

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写出结论即可。

17.(1)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3)举例:事件: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题目:秦朝是个短命的王朝。

论述: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采

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朝实行残暴的统治,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

于公元前207年被农民起义的浪潮推翻,秦朝灭亡。

总之,秦朝完成了统一国家的大任,并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但由于统治残暴,

短命而亡。

【解析】(1)有利条件:根据材料“秦地处中国西北部的渭河流域,这一地理位置本身有助于秦国获得胜利,”

可知,秦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根据材料“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

的阻碍“可知,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任务二中第一张图体现的是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改变了以往币

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第二张图片则是统一文字为小篆,文字

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事件:根据题目要求,在表格中人选两个以上历史事实即可。选择的两个以上事件要有一定的共同点

或者联系性。如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题目:根据选择的内容可知,如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

朝灭亡可以得出秦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也可以从秦暴政导致快速灭亡得出统治者要得民心,以民为本

等题目。

论述:根据确定的题目,利用选择的历史事件进行论述。试论结合,论从史出。例如:公元前221年,嬴

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朝实行残暴的统治,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于公元前207年被农民起

义的浪潮推翻,秦朝灭亡。总之,秦朝完成了统一国家的大任,并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

第10页共34页.

影响深远,但由于统治残暴,短命而亡。

18.论题:“秦始皇的功与过”。论述:秦始皇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消灭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

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

望。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

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但他统治残暴,以刑杀为威,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

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提取信息得出论题:根据材料“是圣是魔,未可轻易议。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论题:“秦始皇的功与过”。其次结合所学进行论述:结合

所学“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和意义”进行阐述:秦始皇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消灭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

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

的共同愿望。结合所学“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阐述: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维

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秦始皇统治措施的弊端”

进行阐述:但他统治残暴,以刑杀为威,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加深

了人民的苦难,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最后得出总结即可。

19.观点:要施行仁政,以德治国。

秦朝灭亡是由于统治者统治残暴,滥用民力,生产力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民能

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残暴的独

裁统治是不能长久的。国家的兴亡在于合理地治理国家,法制不能太过严苛,要实行仁政,推广仁义,法

治与德治并行。

【解析】小短文:根据材料中“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分析,本题可以从秦朝灭亡看国家治

理。秦朝灭亡是由于统治者统治残暴,滥用民力,生产力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民能

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残暴的独

裁统治是不能长久的。国家的兴亡在于合理地治理国家,法制不能太过严苛,要实行仁政,推广仁义,法

治与德治并行。从而得出观点是要施行仁政,以德治国。

20.(1)执政者应心怀百姓,爱民重民,顺应民意,以民众意愿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统治者实行无

为而治,不与民争利,减轻人民负担。

(2)示例:政策赋能民生福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宣讲的题目是“政策赋能民生福祉”。放眼历史长河,民生问题历来备受关注,好的政策能够赋能

民生福祉,改善民生。

第11页共34页.

面对汉朝初年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汉初统治者均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他们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使

汉初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因此促成了第一个治世局面,即文景之治的出现;面对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导致国内矛盾尖锐等问题的出现,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他从民生角度出发,实行了以征

收粮食税代替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等措施,这些举措改善了民生,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

进经济稳步发展;面对闭关锁国的教训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潮,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获

得持续快速发展,民生也持续得到大幅改善,共同贫穷被送进了历史。

综上所述,好的政策能够为改善民生保驾护航,也必然赋能民生福祉。

【解析】(1)解读:据材料“圣人(执政者)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执政者应心怀百姓,

爱民重民,顺应民意,以民众意愿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据材料“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

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应实行无为而治,不与民争利,减轻人民负担。

(2)示例:政策赋能民生福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宣讲的题目是“政策赋能民生福祉”。放眼历史长河,民生问题历来备受关注,好的政策能够赋能

民生福祉,改善民生。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汉朝初年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汉初统治者均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面对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导致国内矛盾尖锐等问题的出现,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面对闭关锁国的教训和经济全球化的

历史大潮,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及意义方面加以说明“好的政策能够为改善民生保驾护航,

也必然赋能民生福祉”。

21.(1)文景之治。

(2)观点:暴政亡国,德政兴国。

论述: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和秦二世统治残暴,人民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刑罚残酷,导致农民起义

爆发,秦朝经历短暂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

统治者持续推行这一政策,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因

此,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国家才能兴旺。反之,实行暴政,必将走向亡国的境地。

【解析】(1)盛世:根据材料“汉朝初期处处以秦为鉴,兵役劳役不超过经济能负担的限度”并结合所学可知,

西汉初期,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鼓励发展生产,使汉初经

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政治清明、经济

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增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史称“文景之治”。因此,中国古代史上的

第12页共34页.

第一个盛世指的是文景之治。

(2)论文: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兵役劳役大大超过此前”“力役二十倍于古”说明秦朝兵役徭役繁重,这

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秦朝因暴政二世而亡。“朝初期处处以秦为鉴,兵役劳役不超过经济能负担的限度,

才迎来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盛世。”说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这一盛世局面,

由此分析可得出观点“暴政亡国,德政兴国。”。论述部分,围绕秦朝暴政的表现和结果,汉初实行休养生息

政策的作用加以简述,最后总结点明观点即可。如:观点:暴政亡国,德政兴国。论述:秦朝建立后,秦

始皇和秦二世统治残暴,人民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刑罚残酷,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经历短暂统

治被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统治者持续推行这一政

策,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因此,统治者只有实行德

政,国家才能兴旺。反之,实行暴政,必将走向亡国的境地。

22.

评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过是非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完成统一,

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

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北击匈奴,南伐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但秦始皇焚

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实行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徭役繁重。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评汉武帝: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他在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关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政治上,重用

人才,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治

理黄河,免除水害;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举办太学,

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解除匈奴对北方的威胁;民族关系或对外交往上,派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但他过于迷信武力,长期发动对外战争;有求仙迷信

思想,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总之,汉武帝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功大于过。(任选一

个即可)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两选一):评价历史人物,一般先简要概括,再分别结合史

实辩证论证其功过表现与影响(以史为重,史论结合),最后总评。例如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

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过是非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

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北击

第13页共34页.

匈奴,南伐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但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

化;实行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徭役繁重。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评汉武帝: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他在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关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政治上,重用

人才,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治

理黄河,免除水害;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举办太学,

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解除匈奴对北方的威胁;民族关系或对外交往上,派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但他过于迷信武力,长期发动对外战争;有求仙迷信

思想,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总之,汉武帝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功大于过。(任选一

个即可)

23.观点:治国思想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国家百废待兴。秦始皇继续坚持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强调法治,形成了严苛的法

律体系,统治者又采取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汉朝初年,国家经济凋敝,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统治者适时调整治国理念,采取以道家的“黄老思想”

为治国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制定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随着西汉经济恢复发展,汉王朝面临内忧外患,匈奴不断南下袭扰,地方诸侯势力膨胀,豪强地主与富强

大贾扰乱社会秩序。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汉武帝果断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

尊崇儒术”的政策,确定儒家的正统地位,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的治国思想,巩固统治。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治国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国家才能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其他:治国思想要与时俱进(符合国情);统治者要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治国思想;顺应国情(与时俱进)

的治国思想能促进社会发展也可以。

【解析】论述: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综合秦汉时期的史实拟定观点,然

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述。根据秦朝的治国思想、汉初“无为而治”、“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可确立观点:治国

思想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然后分析各个政策的影响:秦始皇继续坚持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导致阶

级矛盾激化,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朝初年,强调“无为而治”,制定休养生息的

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汉武帝果断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确定儒家的正统

地位,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的治国思想,巩固统治。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治国思想要与时俱进(符

合国情);统治者要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治国思想。

24.(1)名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

(2)论点:统治者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利于治世局面的出现

第14页共34页.

论证:汉文帝与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反对奢侈浮华。使西汉出现了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统治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结论: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措施和政策,有利于治世局面的出现。

【解析】(1)名称:根据知识结构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的到来打下

了基础,故A处是文景之治;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在东汉初年出现过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故B处是

光武中兴。

(2)论文:根据题干“在中国古代阶级社会的历史中,统治者通过所制定的政策来维护自身利益,统治人

民,而他们不同的治国策略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和我所学知识可知,可拟定观点为统治者休养生

息的政策有利于治世局面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具体论述为汉文帝与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

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

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反对奢侈浮华。使西汉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统治局面,史称“文

景之治”。从文景之治的措施,课归纳出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措施和政策,有利于治世局面

的出现。

25.答案示例:

观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论证: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就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汉朝时,

昭君出塞,为汉匈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和平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理念。

【解析】论述:本题为开放性论述题,按照要求任选一个特性,选取合适的史实进行论证即可。具体示例

如下:

观点:可以选择“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选择其他特性也可。

论证:根据材料“墨子……反对不义战争,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

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

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可见,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素有热爱和平的思想。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旨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和平和谐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时,昭君出

塞,为汉匈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和平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理念。

26.方法:全面、辩证、一分为二。

第15页共34页.

评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维护了边境安定,巩固了大一统国家。但是汉武帝穷奢极欲,刑罚繁重,横征

暴敛,对内大兴土木,对外征讨四方,又信奉神鬼之说,使百姓疲敝。综上所述,汉武帝是一个功过都很

突出的封建皇帝。

【解析】方法:根据材料一对“西周的分封制”“诸侯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主要有全面、辩证、一分为二的方法。

评述: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初期,罢黜百家,......横征暴敛,对内大兴土木,对外征讨四方,又信奉神鬼

之说,‘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很多人被迫作了盗贼,这与秦始皇没有多少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派卫

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维护了边境安定,巩固了大一统国家。但是汉武帝穷奢极欲,刑罚繁重,横征暴敛,

对内大兴土木,对外征讨四方,又信奉神鬼之说,使百姓疲敝。综上所述,汉武帝是一个功过都很突出的

封建皇帝。

27.观点:丝绸之路影响深远。

论述: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冶铁技术、漆器、井

渠法等传入西域,中亚、西亚的各种特产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

方的经济文化交流。21世纪的中国,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与沿线各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一

带一路”成为连接亚、欧、非和东西方经济文化联动发展的纽带,成为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

共赢之路;成为增进信任、加强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结论:由此可见,丝绸之路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解析】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论结合。根据材料的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一带一路”是在丝

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丝绸之路是汉朝时开通的,可见丝绸之路影响深远。确定观点后,根据观点,

运用历史事件对观点进行论述,可从丝绸之路的开通、影响和“一带一路”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论

结合,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具体论述如下:

观点:丝绸之路影响深远。

论述: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冶铁技术、漆器、井

渠法等传入西域,中亚、西亚的各种特产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

方的经济文化交流。21世纪的中国,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与沿线各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一

带一路”成为连接亚、欧、非和东西方经济文化联动发展的纽带,成为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

共赢之路;成为增进信任、加强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结论:由此可见,丝绸之路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16页共34页.

28.观点:杰出人物·创新发展。

阐述: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创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商鞅作为新兴

地主阶级代表,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实行变法改革,如废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分封制,

设县制;废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等,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中国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完成统后,为

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如:建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并推行系列巩固统的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东汉张仲景,他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

和治疗方法,提出“治未病",提倡预防疾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结论:由此可见,杰出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创新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题干要求,以“杰出人物·创新发展”为话题,从改革创新、

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角度,选取三个人物作答。比如从商鞅、秦始皇、张仲景等作出的历史贡献等角度

进行分析,最后下结论,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具体论述如下:

观点:杰出人物·创新发展。

阐述: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创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商鞅作为新兴

地主阶级代表,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实行变法改革,如废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分封制,

设县制;废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等,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中国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完成统后,为

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如:建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并推行系列巩固统的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东汉张仲景,他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

和治疗方法,提出“治未病”,提倡预防疾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结论:由此可见,杰出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创新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29.(1)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2)

示例:

观点:暴政是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论述:夏王桀在位期间,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最终夏朝被商所灭。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商朝最终

被周武王所灭。

结论:由此可知,君主若行暴政,将会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统治者只有勤政爱民,才会

得人民的支持,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解析】(1)史事: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30年,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

第17页共34页.

与台湾的联系。

(2)论述: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中的“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结

合所学可知,夏商都是因为最后一个国君实行暴政而灭亡的,因此可以拟定观点为“暴政是亡国的重要原因

之一”。论述时,阐述夏桀和商纣王暴政亡国的史事即可,如:夏王桀在位期间,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

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最终夏朝被商所灭。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对

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商朝最终被周武王所灭。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即可,如:

由此可知,君主若行暴政,将会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统治者只有勤政爱民,才会得人民

的支持,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30.观点:分封诸侯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论述: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实力膨胀起来,各自独霸一方,

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攻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严重威胁西汉中央政权的统治。

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

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武帝的儿子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

战,西晋从此衰落。

结论:由此可知,分封诸侯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解析】由题干材料“诸侯王的实力膨胀起来,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晋武

帝的儿子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西晋从此衰落。”可以拟

定观点为:分封诸侯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论述:结合西汉分封了一些诸侯王严重威胁西汉中央政权统治

的史实和西晋大封同姓诸王导致八王之乱,西汉从此衰落的史实展开论述,最后得出分封诸侯严重威胁中

央政权的统治的结论。具体论述如下:

观点:分封诸侯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论述: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

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实力膨胀起来,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攻

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严重威胁西汉中央政权的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

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武帝

的儿子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西晋从此衰落。

结论:由此可知,分封诸侯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31.【答案示例1】

观点:分封制巩固了统治。

论述: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

第18页共34页.

地,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综上所述,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答案示例2】

观点:分封制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论述:西周分封诸侯,造成日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束手无策,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西晋初

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到晋惠帝时,手握重

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严重削

弱了西晋中央政权的势力,西晋从此衰落。

综上所述,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

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概

括可知,分封制使王国尾大不掉,最终威胁中央,造成国家分裂,社会动荡,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可

提取主题为:分封制威胁中央集权统治。可结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史实、西汉七王之乱、西晋

八王之乱等史实说明这一观点。如: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

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综上所述,

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根据“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可以提取主题

为:分封制巩固了统治,可结合西周前期历史说明分封制对于巩固疆土、促进边疆开发的积极作用。如:

西周分封诸侯,造成日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束手无策,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西晋初年,晋

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到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

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严重削弱了西

晋中央政权的势力,西晋从此衰落。综上所述,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32.赞同小史的观点。理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民族、和中原先进的生

产工具、生产技术,这是主要原因,而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这是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增加了大量劳

动力,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江南社会安定,较少战乱,

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统治者重视基尼发展等。故我赞同小史的观点。

33.(1)公元前3世纪20年代。

(2)【示例】观点: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论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

第19页共34页.

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

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

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

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综上所述,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即是公元前3世纪20

年代。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加一;年代就看十位数是几就可以了。

(2)解答此题,需要从材料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进行论述。根据表

格选择“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孝文帝迁都洛阳”并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改革都推动了社会进步,据此可

以拟定题目为,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论述,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展开论述,最后得出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结论。注意: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4.(1)西晋;北魏孝文帝改革

(2)论点: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经济文化心理基础。论述: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的

共同经济生活。自古以来,中国境内各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就十分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既有和平时期的贸易互市,也有冲突时期的经济掠夺和人口迁徙。贸易等经济活动和人口流动,把农区与

牧区、内地与边疆、不同经济类型之间的各民族在经济上连为一体。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塑造了各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相互吸收借鉴,不断丰富发展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也在相

互借鉴吸收中交融汇聚形成了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培育了各民族的共同心理素

质。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意识不断铸牢,各民族的人们在政治心理、

文化价值理念、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上的共同性日益增强。综上所述,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发展的各民族,共处于同一生存发展空间中,它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增加“三个相互”的广度和深度,

在统一国家的框架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解析】(1)朝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改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

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

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论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

第20页共34页.

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分析可知,可提炼观点

为:“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经济文化心理基础”,结合所学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文化联系等相关史

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

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可作如下论述: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经

济生活,自古以来,中国境内各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就十分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既有和

平时期的贸易互市,也有冲突战争时期的经济掠夺和人口迁徙,贸易等经济活动和人口流动,把农区与牧

区、内地与边疆、不同经济类型之间的各民族在经济上连为一体,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塑造了各民族共有精

神家园,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相互吸收借鉴,不断丰富发展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也在相互

借鉴吸收中交融汇聚形成了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培育了各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

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意识不断铸牢,各民族的人们在政治心理、文

化价值理念、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上的共同性日益增强,综上所述,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发展的各民族,共处于同一生存发展空间中,它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增加“三个相互”的广度和深度,

在统一国家的框架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35.(1)成就: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2)

观点: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领先世界。

论证:东汉时期,蔡伦进一步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不仅价格便宜且易于书写,到东晋末年逐步传至周边各

国,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南北朝时期贾思勰《齐民

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综

上可知,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

才强国战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解析】(1)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在数学领域的主要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

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2)根据题干要求可选造纸术、贾思勰《齐民要术》,根据其地位和影响可得出观点: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领先世界。然后围绕观点,结合两个事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