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减法 催生增长点1_第1页
做好加减法 催生增长点1_第2页
做好加减法 催生增长点1_第3页
做好加减法 催生增长点1_第4页
做好加减法 催生增长点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做好加减法催生增长点——谈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方略房县青峰镇中心学校李儒军发展就是硬道理。近年来,青峰镇中心学校立足镇情,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凸显工作重点,注重教育向内涵发展;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提高执行力,从而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一、资源整合,“45-27>45”,准确调适均衡发展的着眼点在20世纪90年代,农村教育的工作重心放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上。1998年,青峰与全县步伐一样,以“两基”攻坚的实现为标志,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到实现了全面普及,此后,教育工作的重点便转向了如何“巩固提高”阶段。2002年以后,伴随着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乡镇教育组撤销,中心学校以一种新的基层管理形式开始运作。面临区域内教育不均衡,硬件设施薄弱,学校间的差距大,教育质量徘徊不前,导致学生和家长择校,教育资源闲置荒废。新时期,新体制,新要求,如何破解阻碍和制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种种难题,急切需要有应对的策略。青峰镇中心学校在困境面前不回避退缩,不消极等待,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着眼“五个转向”,即从关注有房子、有教室、有桌子、有凳子转向关注教育设备的现代化;从关注教育的数量规模转向关注教育的质量内涵;从关注一般标准、统一水平转向关注规模效益和个性特色;从教育强制管理的粗放型转向人文服务的精细化;从关注有重点的发展转向关注均衡发展。发展方向决定发展行动。从2003年伊始,我们着手抓适度地调整学校布局,先后撤并村级小学教学点20所,由原来的45所保留到25所,到2008年保留到18所,将保留到10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将逐步形成规模效益,学校兴建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校校通”和网络学习室建设,师生可以打开窗口,了解世界,逐步实现教学条件硬件设施的均衡配置,使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下查手抓常规教学达标,课堂教学创新,课堂高效和课程改革,构建有效课堂等工程,教学质量稳步攀升,中考成绩一年一步新跨越,升入县以上重点高中人数由2001年的4人逐步递升为9人—16人—28人—36人—48人—63人—80人,着力抓危房改造,10所寄宿制学校到2008年,全面创建市级合格食堂、宿舍,全部挂牌为市级后勤管理先进单位,缩小了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如此一组一组的数据,一个一个坚定的步履,无不是对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有效实践。二、提升质量,“3+5=1”,正确把握内涵发展的着力点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内涵发展,就是要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没有高位的教育质量,也就没有高位的教育均衡。为真正使青峰镇的教育教学质量冲出瓶颈,实现与青峰当地政治、经济、交通相协调的教育,镇中心学校一班人痛定思痛,艰苦探索,确立了“远学洋思、衡水,近学门古、万峪,内涵发展工作目标;确立以教学为中心,一切围着教学转,一切围着教学干,以质量论英雄,以质量论成效的工作思路;确立在精细化管理上动脑筋,在执行力度上下功夫,在构筑科学评价机制上做文章的工作方略。围绕质量目标,实施“五抓”手段决策,把“三个确立”渗透到每个工作环节,落实到每个人。一是抓转变育人观念。引导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组织教师广泛开展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矛盾大讨论,让教师明确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时间+汗水”,从而确立正确的质量观、教育观、学生观。二是抓认真落实房县教育局印发的《教学管理常规指导意见50条》和《教育教学责任事故分级处理办法》两个文件为重点,科学制定落实方案、制度、监控和考核细则,印发了《青峰镇中小学教学行为规范30条》、《青峰镇中小学教学管理操作手册》,对学校和教师常规教学全面实行“周查”、“月考核”、“月报”、“视导”、“检查”、“通报”、“综合考核”,检查,考核结果直接与职称晋升、评先评优、职工聘用、绩效工资挂钩、兑现,以此增强学校和教职工的位次意识和质量意识,激励教职工苦干、实干加巧干,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三是抓结合校情因地制宜,开展有效的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工作。近年来,我镇坚持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理念,以青峰小学、青峰初中教研、科研为龙头,带动全镇各学校申立市、县课题15个,学校和教师从日常的教育教学困惑入手,研究自己的课题。到2008年6月,初中承担的课题已有3个结题,青峰小学承担的“十一五”市级课题《开放式作文教学研究》、《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研究》也已顺利结题,并又申报立项构建有效课堂课题两个。教师主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高涨。新建教师网络学习室3个,组织安排全镇所有教师利用空堂、双休、节假日上网学习,确保全镇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的教师不断“充电”,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与全镇组织的构建有效课堂“55426”载体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青峰中学实施的“蓝青工程”和“同课研究”探索,有效促进了年青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四是抓构建教学质量奖惩机制,重奖教育教学有功单位和人员,并给予“评先、评优、晋职”等优惠政策。从而激励全体教职工年年创一流工作业绩。在活动中,青峰初中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同课研究,蓝青工程,跨校联谊。青峰小学分成五步走,使活动目标落实到各个环节,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5种新模式,并已基本成型,受到市、县专家领导的好评,并高水平承办全县构建有效课堂现场会。2008年春,全镇组织开展了说课、优质课竞赛,12人参赛,12人获得一、二等奖。在参加全县优质课的决赛中,所派5名选手均获得一、二等奖。在业务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居全县首位。五是抓教学管理的执行力,中心学校采取不通知,不打招呼,随时深入学校检查、抽查常规教学和后勤卫生及教师的工作纪律,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现场指导工作,扎实的工作作风,受到校长和教师们的一致好评。由于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作,使中考成绩一年一步跨越,位居全县同类学校前三名,小学毕业考试成绩每年位居全县同类区乡镇前一、二名,乡镇教育年度综合考核成绩也名列前茅。三、以人为本,“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找准形成发展合力的汇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反映到教育上来,就是要以广大的学生为本,教师是学生的管理者、服务者,是学生利益的直接维护者、实践者,因此,还要以教师为本。所以,我们在落实以教师为本的教育管理中,做到“六抓”,使广大教师能够乐于、善于、勤于为学生搞好服务,创造性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一是抓关心、尊重教师。现在,来自经济、社会、教学、安全等方面的压力很多很大,我们中心学校时常注意为教师减压,经常深入学校、深入到教师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呼声,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关心他们成长,多途径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开展结对帮扶,教学比武,岗位练兵,不断提高教学教研技能水平;我们坚持每年评选表彰优秀教职工30多名,弘扬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注重在教师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并保证每年有2名以上教师纳新为党员给予政治关怀;以教育工会为主体,处处关心教职工,每年为生活困难教职工拨付救济款,教师生病住院前去探望,为他们送去安慰和祝福,教职工家里婚丧嫁娶,都有我们中心学校一班人的身影。每一份关心,每一份爱心,都转化成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行为,转化为教育发展的有生力量。二是抓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他们良好的形象。每年暑假全镇集中开展一次师德师风整训和培训,集中开展一次师德师风承诺签字活动。每学期各学校坚持开展师德师风“六查五评”、“问卷调查”活动,“树新风,修师德,讲奉献”和法律法规学习月等活动,坚持一把尺子量师德,并把师德考核成绩纳入年度工作综合考核部分。抓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和业务知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三是抓推进校务公开,维护教师的知情权和决策权,对评先表模、晋职晋级工作考核等实行了阳光操作,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抓考核、评价,构建激励机制。每年坚持抓周查、月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表彰先进教师,并给予晋职、晋级、顺向调动等优惠政策,从而激励其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使他们感受到“想干事的有舞台,能干事的有作为,干成事的有地位”。五是抓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为教育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我镇从2002开始,坚持每年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校长选举制,述职制、教师聘用制、优胜劣汰,增强了教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六是抓任人唯贤,培养使用中青年教师,使他们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舞台上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风采。四、彰显特色,四个“非常1+1”,培植发展中的闪亮点重点求亮点,常态求特色,这是我们中心学校的又一工作理念。把重点工作做成亮点,把常态工作做成特色。在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先后就形成了“四大”工作特色,不也就是“非常1+1”吗?特色一: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新路径。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不实在,不渗透,不贴心,缺实效。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商轻情商,重智力轻非智力,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差异,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重言传轻身教,重“堵”轻疏,重管制轻服务等等现象比较普遍,比较严重。在新形势下,如何使学校的德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在青峰小学、青峰中学等不少学校中,充分开展利用革命“老区”、“苏区”红色资源、独特的自然资源、特有的社区资源、校本资源和广泛的家教资源,组织开展德育和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收到较好效果。一是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青峰是全湖北省有名的“老区”、“苏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柳直荀等革命先辈和先烈先后途径青峰到达房县开辟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红色政权,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财富,积淀了特有的红色文化。2002年,我们在青峰小学兴建了“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后来,又组织编写了《巍巍青峰山》一书作为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发挥育人功能。二是组织开展鲜活新颖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道德情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感悟,道德境界在自觉参与中得到升华。青峰小学、青峰初中等学校利用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纪念日举行诸如新团员、新队员宣誓,老团员老队员重温誓词,组织学生登上青峰山顶峰,俯瞰青峰全貌、新貌,参观农民住宅新区,直观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巨大变化;参观青峰啤酒厂、六里峡电站,感受家乡社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立志建设祖国和家乡的情感。此外,学校教师让学生扮演“小记者”,到青峰广厦有限责任公司访问社区名人、企业明星石显举,请他谈自己是怎样“一把泥刀”起家,艰苦创业的经历;请当地的“打工英雄”张启成介绍自己是如何带领家乡人民迅速脱贫致富的激情岁月。同时,学校以年级、班、组为单位开展“孝亲”、“敬老”、“扶困”、“助残”等活动,让学生从“为父母、爷奶洗脚”、“在家为父母做一顿饭”等小事、实事做起。学生主动到当地福利院,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帮助打扫卫生、梳洗,体验关心他人、尊敬老人的愉悦。每学期,学生自动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同学,帮助残疾人。2008年,全镇中小学生为全县重病教师和四川灾区捐款达2万余元,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特色二:以中心教研组为抓手,构建新时期教学管理新模式在新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中心学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于2003年在全县率先组建以全镇骨干教师为主体,以青峰小学为依托的“青峰镇中心教研组”,下设三个分科教研组,开始对全镇中小学教学、教研实施中心管理、中心指导、中心评价,中心辐射。管理机制的转型,模式的变革,从此打开了全镇教学教研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也为全县各乡镇中心学校探索和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在中心教研组进入角色和运作的几年来,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一是引领作用,每年每学期举办以乡校为本的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培训,在9个学区或联区开展大型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引领全镇教师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标、新理念,尽快走进新课程,各学区(校)教师可以出家门,但可以不出校门、不出乡门,不花钱或少花钱,也能感受到新课改的浓厚气息,学校和教师们深为满意。二是引路作用,在全镇开展实效教研,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组织送课上山下乡、骨干示范、结对帮扶、牵引一般教师上路;跟踪式指导、培植中青年骨干教师砺练成型,通过“讲四课”、“三优评选”、组织举办全镇优质课竞赛,初考、中考复习研讨会,促进全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水平整体提升。据统计,全镇每学年都有上百篇优秀论文、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在省、市、县参评获奖,10多篇教研文章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截止目前,全镇中小学已有5个市级以上课题结题(其中主研2个,协研3个),在研课题12个。三是引导作用,为规范全镇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行为,中心教研组还在全镇坚持狠抓了建立和落实“八制”,即学校领导兼课“蹲班制”、教学常规“周查制”、教案检查“等级制”、单元检测“过关制”、检查督导“通报制”、随机抽查“送检制”、过程管理“月评制”、终结考核“奖惩制”。随后,在全镇又制定出台了《青峰镇中小学教学规范30条》、《教学十不准》、《教学监控卡》和《教学管理操作手册》,通过引导,从而有效促进了全镇中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特色三:发挥社区学校资源优势,搭建校本课程开发新框架。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是创办特色学校和培养特长学生的重要途径。在校外,我镇是革命老区,诗祖尹吉甫的故乡,革命传统、红色文化积淀丰厚,种植、养殖经济形成规模体系,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先进单位,以及还有“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做强打工经济,带领家乡父老乡亲发家致富的“打工英雄”,植根绿色经济的园艺师等。在校内,有经历过八项基本功训练和学历、教学技能提高培训的素质较高的教师资源;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建有蔬菜基地,综合实践基地,远程教育室等。青峰小学兴建有革命传统展览室、荣誉展览室、国防教育基地、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等资源。这些资源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喊在嘴上,空在行动上。前几年,我镇也曾有过盲点、盲区。自2006年9月伊始,我们找准突破口,确立了“以人为本促发展,以地为本搞开发,以校为本创特色”“三为本”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和塑“特长+能力”的“特长型学生”开发理念目标,找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四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与课程学科融合,转化为校本课程,如青峰小学立足语文开发的语文课程“诗歌与书法”;清河小学开发的语文课程“积累与运用”——“日记与习作”等。第二条途径是:与生活实践融合,转化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如青峰小学、龙王沟、清河等学校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了校本课程“劳技与栽培”、“蜜橘的甜度探秘”等。第三条途径是:与地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