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六)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六)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六)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六)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六)一.选择题(共25小题)1.(2024秋•泰兴市期中)1759年的中欧贸易中,中国政府不仅规定贸易地点,还控制着贸易的形式。除此以外,欧洲商人们还要面对一个对欧洲产品几乎没什么需求的市场。所以,欧洲商人主要以银锭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和茶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此时中国全方位领先于世界 C.外国商品完全不适合于中国 D.可用于解释鸦片走私的原因2.(2024秋•越秀区期中)《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在谈判具体细则时坚持以下原则:(一)在商业和私人交往方面让步,用贸易特权和友谊去收买外国的好战分子;(二)乞求于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来设置各种限制。由此可知,清政府()A.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基本原则 B.维护传统意识形态 C.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力图弘扬中华文化3.(2024秋•南京月考)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一战时期,北洋政府主动提出“以工代兵”的招工计划,实行“华工契约制”。此举主要服务于()A.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 B.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 C.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 D.维护华工的切身利益4.(2024秋•广东期中)1858年5月,在与英法代表的谈判中,清朝皇帝最头痛的是外国公使驻京、增开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入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等条款。所以,咸丰帝一再讨价还价,即使在《天津条约》签订后,也借故拖延,不肯换约。咸丰帝如此反应主要是因为上述条款()A.满足了英法侵略要求 B.助长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气焰 C.阻碍了民族经济发展 D.冲击了传统观念和统治秩序5.(2024秋•泰兴市期中)太平天国过于激进的纲领使得中国的士绅阶层都站在了清政府一边,维护已有的秩序。当由满洲士兵组成的皇家军队无法打败太平天国的时候,清朝政府建立了由汉族士兵组成的、由士绅阶层成员指挥的地方武装。据此可知()A.《天朝田亩制度》顺应历史潮流 B.太平天国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地方武装是太平军失败的根源 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士绅阶层一致反对6.(2024•海南模拟)有学者指出: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涉及兴办近代交通运输、银行、采矿、保险等,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立官司理工商税构划了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据此可推知,洪仁玕()A.承担了反帝反封的历史使命 B.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转型 C.提出了近代社会治理的方略 D.试图全面移植西方经济制度7.(2024秋•佛山月考)19世纪中叶,江浙地区的豪绅、富商、地主等大量涌入上海租界。据统计,1862年,上海租界人口有70余万。1852﹣1862年,人口的暴增引发地价飞涨,上海外滩地价涨幅高达200倍。引发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战争的冲击 B.西方列强的侵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洋务运动的开展8.(2024秋•天津期中)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各通商口岸的租界在地形上都非常相似。它们均靠近中国某个有城墙的城市,但又与之隔开。外国人居留的区域通常包括有一道防御性水系。大部分外国人居住区都位于海岸之内的河流岸边,靠近港口,船只可以逗留较长的时期……一旦外国人人数足够多了,外国人在居留地就可以维护他们的自治权利了。这充分反映出()A.租界具有明显的殖民地性 B.西方对中国人民抗争的忌惮 C.列强对沿海港口严重依赖 D.清政府积极维护列强的利益9.(2024秋•鹿邑县期中)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这反映了()A.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洋务企业实现了向民营企业转型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D.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10.(2024秋•五华区月考)1914﹣1920年,荣氏兄弟(荣宗敬和荣德生)的面粉厂和纺织厂迅速发展壮大,他们被誉为“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但1920年后,生.意锐减,产品滞销,荣氏企业也从盈余变为亏损。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民族工业的发展依赖有利的外部环境 B..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支持力度下降 C..国内政治动荡导致民族工业迅速衰败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金支持11.(2024•临潼区二模)据调查,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衣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这表明当时的北京地区()A.民众生活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B.受列强资本输出波及较明显 C.对外开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12.(2024春•合肥期末)下表为190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统计表(%)。它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年份生产资料半制成品制成品农产品手工开采机器开采手工机制手工机制190326.80.20.217.214.732.98.0191039.10.20.513.111.928.36.8192036.40.92.88.212.331.28.3193045.11.23.43.512.227.17.4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农产品出口数量大幅增长 C.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渐弱化 D.近代企业的发展历经曲折13.(2024秋•泰兴市期中)美国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说:“洋务运动的创始人自身也存在着思想上的矛盾:工业化会带来农业社会的基本变革,而欧式课程的教育会动摇对儒教价值观的信奉。”该学者旨在强调()A.洋务运动揭开近代化的序幕 B.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比较混乱 C.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工业化 D.洋务运动不能够挽救清政府14.(2024秋•垫江县校级月考)下表所示为19世纪80年代部分洋务企业向洋行借款的情况。这反映出当时()时间借款情况1885年轮船招商局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30万英镑,以全局轮船、码头作为抵押1885年开平煤矿向英国怡和洋行借款63万两,借贷期间矿务由怡和洋行代为经营1888年石门煤矿向德国礼和洋行借债仅4万两,年利息高达15%A.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国内资本市场竞争激烈 C.洋务企业的资金来源单一 D.洋务企业发展环境恶劣15.(2024•红桥区一模)《瀛寰志略》出版后,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在野的封建道学、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无不为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的事实所震骇。这说明《瀛寰志略》()A.引导传统地理观变革 B.推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重整 C.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D.极大削弱了传统礼教价值观16.(2024秋•南海区月考)有学者认为:国人在甲午战争后的基本反应,不是探讨战争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与背景,不是忍辱负重的精神面对现实、面对未来,而是企求一种根本解决方案。他揭示的是()A.维新变法的背景 B.师夷长技的缺陷 C.甲午战败的原因 D.洋务运动的教训17.(2024秋•南海区月考)1900年,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督抚和参战国商定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地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这一协议表明()A.地方意在保护列强利益 B.清廷沦为洋人朝廷 C.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D.中央政府权力式微18.(2024秋•海口月考)1900年,英国媒体积极鼓动政府发动对华战争。英国的一份报纸发文称:“如果我们的力量与我们在中国的地位完全相称,那么我们就能得到所需要的喘息机会。很明显,我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在战前就被忽视了。”据此可知()A.社会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列强在华的利益分配存在矛盾 C.维新变法得到了西方舆论同情 D.英国在华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19.(2024•琼海校级开学)在传统中国,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在组织结构上都以宗法关系统领,也就是“家国同构”的格局。反洋教运动在世纪之交的“庚子国变”期间达到巅峰,乡民的思维和行动在千年变局中进行了由“保家”到“卫国”的转变。这一变化()A.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群众基础 B.阻止了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C.标志近代民族国家正式形成 D.反映了民众国家意识有所觉醒20.(2024春•香坊区校级期末)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政府主动顺应潮流进行了变革 B.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C.清末新政主张学习西方及兴民权 D.清末新政因变革速度过快而失败21.(2024秋•常州月考)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写的书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门面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B.洋务运动的深刻启示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国民教育的日益普及22.(2024•青岛三模)如图内容节选自1896年徐树兰、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的农务会“试办章程”。这表明该会致力于()本会应办之事,曰立农报、译农书,曰延农师、开学堂,曰储售嘉种,曰试种,曰制肥料及防虫药、制农具,曰赛会,曰垦荒。A.践行实业救国思潮 B.推广新式生产技术 C.落实政府的新政举措 D.推动小农经济的振兴23.(2024•辽阳二模)在广东禁烟期间,林则徐根据其组织人所翻译的国际法中“各国皆有当禁外国货物之例”等相关条文,证明了鸦片属于违禁品,向中国输入鸦片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中国有权禁止外国人将鸦片输入中国。林则徐此举()A.蕴含着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有效抵制了英国对华的侵略 C.使清廷认识到国际法价值 D.实践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24.(2024•河北区二模)1898年,《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写到:“今议定中国政府将山东之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政府,以为英国在华北得有水师合宜之处,并为多能保护英商在北洋之贸易……所租之地,专归英国管辖。此外……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择地建筑炮台、驻扎兵丁,或另设应行防护之法;又在该界内均可以公平价值择用地段,凿井开泉、修筑道路、建设医院,以期适用”。这意味着()A.清政府开始丧失领土、贸易主权 B.山东地区变成英国的势力范围 C.英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扩大 D.美国放弃了“门户开放”政策25.(2024•雨城区开学)康熙以来,两江总督多由满洲八旗垄断,但到1860年后,两江总督多是湘人担任,并逐渐形成了湘人江督格局。这种变化表明()A.满汉民族矛盾趋向于缓和 B.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C.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二.材料题(共3小题)26.(2024秋•昌邑市期中)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搜集了以下四幅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片中的近代史——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分别指出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任选两幅图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2)根据以上四幅图片,确定该小组的研究主题,并再补充一组符合本主题的重大历史事件。27.(2024秋•如皋市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1年,清廷颁布谕令,承认科举考试“行之二百年,流弊日深”,“急宜讲求时学,挽回积习”,并通饬全国遍设学堂。为鼓励新式人才脱颖而出,清政府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之毕业生,均给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奖励,但“奖给出身,须按程度,别学业之等差”。对学堂毕业学生的考核,并不仅限于学生的学业考核,还须严格考核学堂毕业学生的平日品行。“新政”时期,学堂选官的地位正式确立,这对于实现传统选官方式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转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倘仅对1909年专门、高等、实业、师范学堂在堂学生予以奖励,则数年后,仍须有上万人授官。——摘编自刘为勇《清代文官制度变革研究》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的影响。28.(2024•浙江开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权利……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引自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李鸿章《论试办轮船招商》(1872年)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及“官督商办”之建议。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六)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DBCDDCAADAA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DDDAADBDBCB题号232425答案ACC一.选择题(共25小题)1.(2024秋•泰兴市期中)1759年的中欧贸易中,中国政府不仅规定贸易地点,还控制着贸易的形式。除此以外,欧洲商人们还要面对一个对欧洲产品几乎没什么需求的市场。所以,欧洲商人主要以银锭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和茶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此时中国全方位领先于世界 C.外国商品完全不适合于中国 D.可用于解释鸦片走私的原因【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国政府不仅规定贸易地点,还控制着贸易的形式”。【解答】A.“规定贸易地点,还控制着贸易的形式”可知当时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全方位领先”夸大其词,当时中国已经在某些方面落后于世界,排除;C.“完全不适合”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根据材料“中国政府不仅规定贸易地点,还控制着贸易的形式”可知,欧洲商人主要以银锭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和茶叶,欧洲商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走私鸦片,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2024秋•越秀区期中)《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在谈判具体细则时坚持以下原则:(一)在商业和私人交往方面让步,用贸易特权和友谊去收买外国的好战分子;(二)乞求于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来设置各种限制。由此可知,清政府()A.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基本原则 B.维护传统意识形态 C.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力图弘扬中华文化【分析】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在《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谈判具体细则时坚持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可知,清政府维护传统意识形态,B项正确;据材料“用贸易特权和友谊去收买外国的好战分子”可知,清政府没有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基本原则,排除A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C项;据材料“乞求于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来设置各种限制”可知,清政府维护传统意识形态,而不是弘扬中华文化,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2024秋•南京月考)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一战时期,北洋政府主动提出“以工代兵”的招工计划,实行“华工契约制”。此举主要服务于()A.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 B.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 C.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 D.维护华工的切身利益【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北洋政府提出“以工代兵”的招工计划,主要是为了通过向协约国提供劳动力支持,进而在一战中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华工出国问题,与中国民族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作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与西方国家关系并不紧张,排除B项;北洋政府的华工政策主要是为了争取有利国际地位,而非维护华工利益,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4.(2024秋•广东期中)1858年5月,在与英法代表的谈判中,清朝皇帝最头痛的是外国公使驻京、增开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入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等条款。所以,咸丰帝一再讨价还价,即使在《天津条约》签订后,也借故拖延,不肯换约。咸丰帝如此反应主要是因为上述条款()A.满足了英法侵略要求 B.助长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气焰 C.阻碍了民族经济发展 D.冲击了传统观念和统治秩序【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公使驻京意味着外国与清朝处于平等的外交地位,这与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中中国为世界中心、其他国家皆为藩属的认知严重冲突,清朝皇帝感到权威受到挑战,增开通商口岸、外国人得入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等条款会使大量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这不仅可能带来经济上的冲击,还可能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所以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此最为抗拒,因此咸丰帝如此反应主要是因为材料所述条款冲击了传统观念和统治秩序,D项正确;满足英法侵略要求是对英法的影响,不是咸丰皇帝如此反应的原因,排除A项;助长列强侵略气焰、阻碍民族经济发展均不是清朝最高统治者最头痛的主要原因,排除B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5.(2024秋•泰兴市期中)太平天国过于激进的纲领使得中国的士绅阶层都站在了清政府一边,维护已有的秩序。当由满洲士兵组成的皇家军队无法打败太平天国的时候,清朝政府建立了由汉族士兵组成的、由士绅阶层成员指挥的地方武装。据此可知()A.《天朝田亩制度》顺应历史潮流 B.太平天国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地方武装是太平军失败的根源 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士绅阶层一致反对【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国的士绅阶层都站在了清朝政府一边”。【解答】A.发展资本主义是历史潮流,《天朝田亩制度》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排除;C.太平军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D.根据“中国的士绅阶层都站在了清朝政府一边”说明士绅阶层反对太平天国运动,原因在于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威胁到士绅的切身利益,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6.(2024•海南模拟)有学者指出: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涉及兴办近代交通运输、银行、采矿、保险等,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立官司理工商税构划了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据此可推知,洪仁玕()A.承担了反帝反封的历史使命 B.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转型 C.提出了近代社会治理的方略 D.试图全面移植西方经济制度【分析】本题考查了《资政新篇》,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材料涉及的是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未涉及“反帝”,故A项错误;B.《资政新篇》并未真正实施,B项表述太过夸张,故B项错误;C.根据材料“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涉及兴办近代交通运输、银行、采矿、保险等,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立官司理工商税构划了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可知,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包括交通、科技、税收等各个方面,这是其学习西方而提出的近代社会治理方略,故C项正确;D.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但并非“全面移植”,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资政新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2024秋•佛山月考)19世纪中叶,江浙地区的豪绅、富商、地主等大量涌入上海租界。据统计,1862年,上海租界人口有70余万。1852﹣1862年,人口的暴增引发地价飞涨,上海外滩地价涨幅高达200倍。引发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战争的冲击 B.西方列强的侵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洋务运动的开展【分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战争爆发。江浙地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战争的冲击使得当地的豪绅、富商、地主为了躲避战乱,大量涌入上海租界。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租界人口暴增,进而引发地价飞涨,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19世纪中叶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不是这一时期上海租界人口暴增和地价飞涨的主要原因,所以B选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会突然导致大量人口在短时间内涌入租界和地价如此大幅度的上涨,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符,所以C选项不正确;洋务运动主要是清政府开展的自强求富的近代化运动,其重点是创办近代企业、新式学堂等,与人口涌入租界和地价飞涨没有直接关联,所以D选项也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学生需了解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主要影响。8.(2024秋•天津期中)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各通商口岸的租界在地形上都非常相似。它们均靠近中国某个有城墙的城市,但又与之隔开。外国人居留的区域通常包括有一道防御性水系。大部分外国人居住区都位于海岸之内的河流岸边,靠近港口,船只可以逗留较长的时期……一旦外国人人数足够多了,外国人在居留地就可以维护他们的自治权利了。这充分反映出()A.租界具有明显的殖民地性 B.西方对中国人民抗争的忌惮 C.列强对沿海港口严重依赖 D.清政府积极维护列强的利益【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租界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列强在华租界与中国人的城市若即若离,相对独立,而且便于船只逗留,有利于外国侵略者对租界的控制,体现了租界的殖民地性,A项正确;这一时期西方人并未忌惮中国人民的抗争,排除B项;C项夸大了列强对港口的依赖性,排除C项;这一时期清政府并未和列强站在一起,维护列强利益,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租界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2024秋•鹿邑县期中)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这反映了()A.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洋务企业实现了向民营企业转型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D.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可知,近代时期,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甲午战后,随着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说明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自然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实现了”,表述夸大,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只能说明甲午战后,并不符合洋务运动中后期,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0.(2024秋•五华区月考)1914﹣1920年,荣氏兄弟(荣宗敬和荣德生)的面粉厂和纺织厂迅速发展壮大,他们被誉为“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但1920年后,生.意锐减,产品滞销,荣氏企业也从盈余变为亏损。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民族工业的发展依赖有利的外部环境 B..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支持力度下降 C..国内政治动荡导致民族工业迅速衰败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金支持【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荣氏企业在1914﹣1920年间迅速发展,正值一战期间,外部环境有利(如国际市场对原料和产品的需求增加,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1920年后,随着一战结束,这些有利条件消失,企业陷入困境。这表明民族工业的发展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利的外部环境,A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及政府支持力度的变化,无法直接得出此结论,排除B。虽然国内政治环境可能对企业经营有一定影响,但题目中强调的是1920年前后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战结束),而非国内政治动荡,排除C。题目中并未提及资金问题作为企业经营状况变化的原因,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2024•临潼区二模)据调查,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衣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这表明当时的北京地区()A.民众生活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B.受列强资本输出波及较明显 C.对外开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进行分析。【解答】材料“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衣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说明北京市场上多数生活用品受上海、广东、天津进口机制品影响,能说明受世界市场影响,选择A;B项的资本输出表现是:修建铁路、开设工厂等,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B排除;没有比较,材料不能体现“位居全国前列”,排除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说法错误,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2.(2024春•合肥期末)下表为190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统计表(%)。它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年份生产资料半制成品制成品农产品手工开采机器开采手工机制手工机制190326.80.20.217.214.732.98.0191039.10.20.513.111.928.36.8192036.40.92.88.212.331.28.3193045.11.23.43.512.227.17.4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农产品出口数量大幅增长 C.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渐弱化 D.近代企业的发展历经曲折【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结合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整体特征进行分析。【解答】反映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情况的主要是进口西方产品的情况,而非出口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出口货物分类所含的比重,不能得知具体农产品出口的数量,排除B项;20世纪初,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可知,1903年至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中,虽然机器开采和机制产品的比例有所提升,反映工业发展。但整体来看,出口产品仍然以生产资料、半制成品为主导,反映工业发展水平仍然降低。体现了工业建设和近代企业发展艰难曲折,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3.(2024秋•泰兴市期中)美国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说:“洋务运动的创始人自身也存在着思想上的矛盾:工业化会带来农业社会的基本变革,而欧式课程的教育会动摇对儒教价值观的信奉。”该学者旨在强调()A.洋务运动揭开近代化的序幕 B.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比较混乱 C.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工业化 D.洋务运动不能够挽救清政府【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工业化会带来农业社会的基本变革,而欧式课程的教育会动摇对儒教价值观的信奉”。【解答】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比较混乱的说法不准确,排除;C.洋务运动最终宣告了破产,并未使中国实现工业化,排除;D.根据材料“工业化会带来农业社会的基本变革,而欧式课程的教育会动摇对儒教价值观的信奉”及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只是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表面的变化,而它的领导人企图以此保存农耕文明和儒家价值观,意在强调洋务运动在工业文明发展趋势下,不能有效解决国家所处困境,不能够挽救晚清的统治危机,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4.(2024秋•垫江县校级月考)下表所示为19世纪80年代部分洋务企业向洋行借款的情况。这反映出当时()时间借款情况1885年轮船招商局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30万英镑,以全局轮船、码头作为抵押1885年开平煤矿向英国怡和洋行借款63万两,借贷期间矿务由怡和洋行代为经营1888年石门煤矿向德国礼和洋行借债仅4万两,年利息高达15%A.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国内资本市场竞争激烈 C.洋务企业的资金来源单一 D.洋务企业发展环境恶劣【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答】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80年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洋务企业因资金不足,在向外国银行借款时,都接受了苛刻的条件,遭到外资的盘剥,这说明洋务企业的发展环境恶劣,D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国内资本市场的竞争性,排除B项;洋务企业的资金来源除了向外国银行借款,还有政府拨款、民间投资等,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难度适中。15.(2024•红桥区一模)《瀛寰志略》出版后,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在野的封建道学、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无不为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的事实所震骇。这说明《瀛寰志略》()A.引导传统地理观变革 B.推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重整 C.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D.极大削弱了传统礼教价值观【分析】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依据材料,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在野的封建道学、社会士绅都为《瀛寰志略》展示的世界所惊诧,认识到清朝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体现传统地理观的变革,A项正确;地理观的改变并不能推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重整,排除B项;地理观的变革并未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排除C项;当时的人们只是为大清帝国并非“天下之尊”所震骇,并未削弱传统礼教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6.(2024秋•南海区月考)有学者认为:国人在甲午战争后的基本反应,不是探讨战争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与背景,不是忍辱负重的精神面对现实、面对未来,而是企求一种根本解决方案。他揭示的是()A.维新变法的背景 B.师夷长技的缺陷 C.甲午战败的原因 D.洋务运动的教训【分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国家危亡的严峻形势,此时逐渐出现了要求变革图强的呼声。学者提到的“企求一种根本解决方案”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的要求改革以及寻找国家出路的迫切心情,从而促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生,是维新变法的背景之一,A项正确;师夷长技的缺陷是对洋务运动的反思,而非根本解决方案,排除B项;材料中揭示的是国人企求一种根本解决方案,即对旧体制的反思,并非揭示甲午战败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要揭示洋务运动的教训,而是对旧体制的反思,在此基础上寻求国家出路,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7.(2024秋•南海区月考)1900年,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督抚和参战国商定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地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这一协议表明()A.地方意在保护列强利益 B.清廷沦为洋人朝廷 C.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D.中央政府权力式微【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题关键信息是“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地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解答】A.地方这样做并非为了列强利益,而是维护地方自身利益,排除;B.清廷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沦为洋人朝廷,排除;C.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排除;D.根据材料“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地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和所学可知,东南互保是防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抑止人民反抗斗争的产物,是东南督抚同帝国主义既妥协又矛盾的产物,也是东南督抚与清廷之向心和离心两个合力的产物,标志着中央政府权力式微,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8.(2024秋•海口月考)1900年,英国媒体积极鼓动政府发动对华战争。英国的一份报纸发文称:“如果我们的力量与我们在中国的地位完全相称,那么我们就能得到所需要的喘息机会。很明显,我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在战前就被忽视了。”据此可知()A.社会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列强在华的利益分配存在矛盾 C.维新变法得到了西方舆论同情 D.英国在华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分析】本题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解答本题需结合列强在中国即勾结又存在利益冲突进行分析。【解答】社会舆论宣传可以影响战争进程,但不能左右战争进程,排除A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英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英国媒体不满英国的在华利益与英国的实力地位不匹配,这反映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利益分配存在矛盾,B项正确;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材料是英国对获得的在华利益不满,而不是同情维新变法,排除C项;一战时期,英国逐渐丧失了在华的优势地位,1900年,英国依然保持在华优势地位,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9.(2024•琼海校级开学)在传统中国,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在组织结构上都以宗法关系统领,也就是“家国同构”的格局。反洋教运动在世纪之交的“庚子国变”期间达到巅峰,乡民的思维和行动在千年变局中进行了由“保家”到“卫国”的转变。这一变化()A.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群众基础 B.阻止了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C.标志近代民族国家正式形成 D.反映了民众国家意识有所觉醒【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依据关键信息“由‘保家’到‘卫国’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题意可知,在近代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众的精神架构完成了从“家”到“国”的转变,国家意识萌发并逐渐发展,体现了当时民众国家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庚子国变”发生于1900年,维新变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阻止了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民众意识的转变,无法得出近代民族国家是否形成,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义和团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难度适中。20.(2024春•香坊区校级期末)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政府主动顺应潮流进行了变革 B.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C.清末新政主张学习西方及兴民权 D.清末新政因变革速度过快而失败【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推动了法律、军队、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政的意义,而不是其主动进行变革,排除A项;清末新政没有主张兴民权,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变革速度过快,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21.(2024秋•常州月考)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写的书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门面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B.洋务运动的深刻启示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国民教育的日益普及【分析】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题意可知,1894年,郑观应的著作还自称“盛世”,但1895年严复就已经不在称盛世,这是因为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民族危机空前空前严重,所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项正确;造成严复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并不是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1895年,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洋务运动也走向破产,排除B项;这一时期,国民教育并没有得到普及,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2.(2024•青岛三模)如图内容节选自1896年徐树兰、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的农务会“试办章程”。这表明该会致力于()本会应办之事,曰立农报、译农书,曰延农师、开学堂,曰储售嘉种,曰试种,曰制肥料及防虫药、制农具,曰赛会,曰垦荒。A.践行实业救国思潮 B.推广新式生产技术 C.落实政府的新政举措 D.推动小农经济的振兴【分析】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农务会“试办章程”内容并结合维新思想的主张进行分析。【解答】实业救国属于工业领域,农务会属于农业领域,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农务会“试办章程”内容可知,农务会主要从事立农报、译农书、延农师、开学堂、储售嘉种、制肥料及防虫药、制农具、垦荒等活动,这些都是在推广近代新式生产技术,B项正确;新政此时尚未开展,排除C项;从农务会“试办章程”内容可知,农务会主要是推广近代新式生产技术,不是振兴传统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23.(2024•辽阳二模)在广东禁烟期间,林则徐根据其组织人所翻译的国际法中“各国皆有当禁外国货物之例”等相关条文,证明了鸦片属于违禁品,向中国输入鸦片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中国有权禁止外国人将鸦片输入中国。林则徐此举()A.蕴含着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有效抵制了英国对华的侵略 C.使清廷认识到国际法价值 D.实践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分析】本题考查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需要掌握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表现以及国际法对中国的影响。【解答】A.依据材料可知,在广东禁烟过程中,林则徐利用国际法来积极维护本国的利益,体现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B.仅依赖国际法并不能有效抵制英国对华的侵略,该说法绝对化。C.林则徐此举并未使清廷认识到国际法的价值,清朝依然固守传统的华夷秩序。D.材料反映的是林则徐利用国际法争取国家利益,并不能说明其实践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且“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魏源的思想。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理解国际法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所起的作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4.(2024•河北区二模)1898年,《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写到:“今议定中国政府将山东之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政府,以为英国在华北得有水师合宜之处,并为多能保护英商在北洋之贸易……所租之地,专归英国管辖。此外……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择地建筑炮台、驻扎兵丁,或另设应行防护之法;又在该界内均可以公平价值择用地段,凿井开泉、修筑道路、建设医院,以期适用”。这意味着()A.清政府开始丧失领土、贸易主权 B.山东地区变成英国的势力范围 C.英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扩大 D.美国放弃了“门户开放”政策【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解题关键信息是“今议定中国政府将山东之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政府”、“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择地建筑炮台、驻扎兵丁,或另设应行防护之法;又在该界内均可以公平价值择用地段,凿井开泉、修筑道路、建设医院,以期适用”。【解答】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丧失领土、贸易主权,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材料只涉及威海卫成为英国的租界,不能看出山东成为英国势力范围,排除;C.根据材料“今议定中国政府将山东之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政府”、“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择地建筑炮台、驻扎兵丁,或另设应行防护之法;又在该界内均可以公平价值择用地段,凿井开泉、修筑道路、建设医院,以期适用”等信息分析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英国强租威海卫,其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扩大,C正确;D.材料无关美国对华政策,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5.(2024•雨城区开学)康熙以来,两江总督多由满洲八旗垄断,但到1860年后,两江总督多是湘人担任,并逐渐形成了湘人江督格局。这种变化表明()A.满汉民族矛盾趋向于缓和 B.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C.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晚清督抚权力变动的转折点,它打破了旧有的督抚体制,使督抚的权势逐步增重。因此材料“但到1860年后,两江总督多是湘人担任,并逐渐形成了湘人江督格局”反映的是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满汉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非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式微,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二.材料题(共3小题)26.(2024秋•昌邑市期中)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搜集了以下四幅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片中的近代史——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分别指出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任选两幅图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2)根据以上四幅图片,确定该小组的研究主题,并再补充一组符合本主题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1)本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2)本题考查近代史综合,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第一小问分别指出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据图片一“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的画面”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鸦片战争”;据图片二“中英《北京条约》签字页”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据图片三“《天朝田亩制度》中的一页”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太平天国运动”;据图片四“金陵机器制造局内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洋务运动”;第二小问任选两幅图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选取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说明:根本目的上,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上,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战争影响上,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结合所学言之成理即可。(2)研究主题:据以上四幅图片信息可知,有外部的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也有内部的农民起义,以及在危机下中国人的自救运动,因此确定小组的研究主题为“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补充: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组符合本主题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补充甲午战争,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他言之成理亦可。故答案为:(1)图一:鸦片战争;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图三:太平天国运动;图四:洋务运动。图4和图5: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说明:根本目的上,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上,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战争影响上,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且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侵略者数量、战争规模、侵略范围、获得的权益等方面都有所扩大。图4与图6:鸦片战争爆发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图5与图6: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出现天津变乱,统治面临危机。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给了太平天国重振士气的机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图5与图7: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2)研究主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补充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史综合,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27.(2024秋•如皋市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1年,清廷颁布谕令,承认科举考试“行之二百年,流弊日深”,“急宜讲求时学,挽回积习”,并通饬全国遍设学堂。为鼓励新式人才脱颖而出,清政府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之毕业生,均给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奖励,但“奖给出身,须按程度,别学业之等差”。对学堂毕业学生的考核,并不仅限于学生的学业考核,还须严格考核学堂毕业学生的平日品行。“新政”时期,学堂选官的地位正式确立,这对于实现传统选官方式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