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下图表示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方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有蚯蚓和苍蝇等B.与途径④⑤相比,途径③更能体现生态效益C.途径⑦中沼气的开发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有机废物的沼气发酵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2、下列关于分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A.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强D.分解者分解植食性动物遗体时,在该食物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3、以下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A.利用信息传递可以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对动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生长激素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生物不可能处在2条食物链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D.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J”型增长6、北极北部冰雪覆盖的荒原地带和北极南部森林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区被称为苔原。在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有关苔原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衣是苔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B.苔原生物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C.寒冷利于苔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的积累D.北极南部森林群落会影响苔原的演替速度和方向7、“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综合”体现在()A.改变单纯造林、减水、减沙等工程模式,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B.采用多种植物进行生态工程恢复C.运用了多种生物措施D.运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8、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群落演替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9、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国家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C.“碳达峰”是“碳中和”的结果,这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D.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10、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叫作群落季相。下列关于群落季相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群落季相更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B.季节性变化不会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C.群落季相的形成与植物和动物的协同进化有关D.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等11、鱼塘中分布有小球藻、绿藻等植物,还有草鱼、鱼等动物及多种微生物。下列有关鱼塘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鱼塘的边界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B.鱼塘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C.鱼塘中的浮游动物白天分布在较深水层,夜间上升到表层活动,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为调查鱼塘水域中小球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抽样检测法12、下表为某研究院收集到的某自然湖泊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捕食者被捕食者绿藻螺蛳水草鲫鱼轮虫轮虫螺蛳√√鲫鱼√√√√轮虫√
A.该生态系统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鲫鱼共占2个营养级B.上述几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就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C.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D.该湖泊的食物网越复杂,则该湖泊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能就越强13、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14、某实验小组探究10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每位小组成员均独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所用的培养液及培养条件等完全相同,计算每天该小组成员统计数据的平均值,再通过计算结果绘出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该小组成员未进行更换培养液的操作B.图中ac段和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C.图中b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大约是c时数量的50%D.该小组成员每天统计时,应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统计15、科研人员研究了某岛屿上某野兔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实线)和平均死亡率(虚线)以及该野兔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当资源量长期小于R时,该野兔种群可能灭绝B.当资源量一直大于R时,该野兔种群数量一定呈现“J”形增长C.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该野兔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D.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野兔的种群密度,且调查过程中部分标记物脱落,则其统计结果往往偏小16、白鹤又名西伯利亚鹤,其全球现存仅约3500~4000只。白鹤在西伯利亚繁殖,我国长江中下游越冬。研究人员记录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到2019年期间越冬白鹤最大数量的年际变化,探讨白鹤数量变化与其越冬地气候变化的关系,得到如图的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科学家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变化就是指种群的“J”形和“S”形变化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白鹤种群数量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导致白鹤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小C.气温下降对保护区白鹤的数量的影响具有滞后性D.2004—2007年期间,保护区内白鹤种群数量减少,主要与种群出生率降低有关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7、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_____。18、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经历了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19、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和_______进行。(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21、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_______,食物网越___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_____。22、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3、草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植物的种类_________,群落结构相对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植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这些植物往往叶片__________________,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抵抗干旱;动物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1题,共10分)24、为了提高某地区的生态建设;一研究小组对该地区的一些已建设的生态工程和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了改善河流的水生生态环境,在水面上设置了许多生态浮床,生态浮床就是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甲);为了缓解蝗灾,保护该地区的草地,研究小组调查了几种主要的蝗虫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食取量)的影响(如图乙)。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_________;该群落及生存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生态浮床中种植的植物具有食用、药用、美化环境、净化水体等功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价值。
(3)请据图分析,生态浮床能够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原因: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4)图乙结果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C【分析】【分析】
能量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人工生态系统应遵循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等特点;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
【详解】
A;蚯蚓属于分解者;A错误;
B;与途径③相比;途径④⑤更能体现生态效益,B错误;
C;途径⑦中沼气的开发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
D;有机废物的沼气发酵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错误。
故选C。2、D【分析】【分析】
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
A;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就会崩溃,A正确;
B;各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各营养级储存的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B正确;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气候条件适宜;因此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强,C正确;
D;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D错误。
故选D。
【点睛】
分解者在分解遗体释放的能量为热能,是一种低效能,不能被生产者再利用。3、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A正确;
B;生长激素调节的是个体本身;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出发点是生态系统,从宏观上分析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是指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向同种或者不同种的其他个体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所以生长激素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B错误;
C;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植物开花有利于其繁衍后代,故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正确;
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是物理信息,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D正确。
故选B。4、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详解】
A;由于食物网中的生物可能会被一种或多种生物捕食;故一种生物会出现在2条甚至多条食物链上,A错误;
B;动物大多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也有少数腐生的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蜣螂,B错误;
C;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C错误;
D;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识记生物成分的种类及生物类群,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5、D【分析】【分析】
【详解】
A;从柱状图中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多,甲与丙数量下降,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与丙。A正确;
B;在捕食者为0时;甲与丙数量较多,乙较少,在捕食者较多时,甲与丙数量减少,乙相对较多,说明三种蝌蚪的竞争关系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正确。
C;从图看出;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
D;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D
【点睛】6、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此类推。
【详解】
苔原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地衣是苔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A正确;苔原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寒冷使分解者数量减少,有利于苔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的积累,C正确;北极南部森林群落生物种类较多,会影响苔原的演替速度和方向,D正确。故选B。7、A【分析】【分析】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1)问题:小流域(河流各级支流的集水区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2)对策:应用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及工程学等原理,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林草、生物等措施,层层设防控制土壤侵蚀。
【详解】
A;小流域治理已经从开始时的单纯造林和减水、减沙等工程;逐渐转移到生态经济型模式上,以获得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率,A正确;
B;采用多种植物进行生态工程恢复--这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对策;没有体现综合性,B错误;
C;运用了多种生物措施--这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对策;没有体现综合性,C错误;
D;运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这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没有体现综合性,D错误。
故选A。8、B【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详解】
A;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基本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A正确;
B;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与干扰或破坏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
C;在没有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干扰的前提下;物种的多样性不断增加,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不断发生改变,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9、A:D【分析】【分析】
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国家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详解】
A;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目前没有“碳达峰”,碳释放速率仍大于碳的消耗速率,即碳循环平衡被破坏,若碳释放速率逐渐减少到与消耗速率相同时,达到峰值,因此“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A正确;
B;“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而不是碳实现零排放,B错误;
C;“碳达峰”是碳释放速率达到最大时出现的一个峰值;而不是“碳中和”的结果,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等特点,因此“碳中和”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C错误;
D;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会大大增加碳释放速率,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D正确。
故选AD。
【点睛】10、A:C:D【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属于多个物种。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详解】
A、群落季相是指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而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是周期性的,群落季相的更替也具有周期性,A正确;
B、群落中的各种植物生长期、繁殖期等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某些动物的繁殖、迁徙等习性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B错误;
C、群落季相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植物与传粉动物等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C正确;
D、阳光、温度、水分等都会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D正确。
故选ACD。11、A:C【分析】【分析】
从群落的视角出发;将群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
【详解】
A;研究鱼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错误;
B;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空间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B正确;
C;垂直结构是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因此浮游动物白天分布在较深水层,夜间上升到表层活动,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抽样检测法可用于单细胞小球藻种群密度的检测;D正确。
故选AC。12、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
A;由表中信息可以写出5条食物链:根据表中信息可写出5条食物链;即绿藻→螺蛳→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鲫鱼占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B错误;
C;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丰富,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C正确;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一般就越强,D正确。
故选CD。13、B:D【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即500时,增长速率最大,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图中曲线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即K/2时,增长速率最大,单位时间内补充量最多,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
C;由题意分析可知K值是1000;当亲体数量大于1000时,一个繁殖周期过后的种群数量(补充量)可能趋近K值,不一定与亲体数量相等,C错误;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BD。14、A:C:D【分析】【分析】
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
A;从图中信息可知;ac段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小组成员未进行更换培养液的操作,A正确;
B;图中a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但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是不断下降的,B错误;
C、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即图中b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大约是c时数量的50%;C正确;
D;统计酵母菌的数量;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D正确。
故选ACD。15、B:C:D【分析】【分析】
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详解】
A;资源量长期小于R会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导致该种群密度降低,该野兔种群可能灭绝,A正确;
B;当资源量一直大于R时;该野兔种群数量会增加,但不是“J”形增长,B错误;
C;岛屿上不涉及种群的迁入和迁出;C错误;
D;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野兔的种群密度;且调查过程中部分标记物脱落,则其统计结果往往偏大,D错误。
故选BCD。
【点睛】16、A:B:D【分析】【分析】
1;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2;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详解】
A;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的变化包括种群的增长、波动、衰亡等以及影响种群变化的因素,A错误;
B;根据公式:白鹤的总数=第一次捕获的总数×第二次捕获的总数÷标记数;若标记物易脱落导致白鹤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大,B错误;
C;气温下降可能影响幼鹤的生长和性成熟年龄;使后续年度内幼鹤不能迁徙到鄱阳湖保护区越冬,减少了保护区的白鹤数量,对保护区白鹤数量产生滞后性影响,C正确;
D;白鹤在西伯利亚繁殖;所以2004—2007年期间,保护区内白鹤种群数量减少,主要取决于迁入率,D错误。
故选ABD。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7、略
【分析】【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理化检测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景观设计快题》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影视编剧》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JSP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国学智慧(东北师范大学)学习通测试及答案
- 2025新北师大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表
-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新课标版物理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测试
-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英语北师大版必修4-随堂演练-第十二单元综合测评
- 航空小镇主题乐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保洁冬季防滑防冻工作措施
- 少儿美术课件-《我的情绪小怪兽》
- 永续债计入权益的必备条件分析
- 预应力钢绞线张拉伸长量计算程序单端(自动版)
- 基坑监测课件ppt版(共155页)
- Q∕GDW 12075-2020 架空输电线路防鸟装置技术规范
- 蠕变、应力松弛、滞后和内耗讲解
- 开发区开发管理模式及发展要素PPT课件
- 急诊科科主任述职报告范文
- 基于MATLAB语音信号降噪处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