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体验式教学的价值、原则与路径_第1页
“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体验式教学的价值、原则与路径_第2页
“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体验式教学的价值、原则与路径_第3页
“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体验式教学的价值、原则与路径_第4页
“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体验式教学的价值、原则与路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可消除教学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陌生感、缩短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距离感、弥合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的背离感。秉持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现实、关注学生体验感的获得和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等原则,本课程通过重构教学设计、重建教学内容和重置教学设计等路径,令学生在“我的体验”和“我的感受”中自觉接受思政教育,消除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体、生活主体、社会母体之间的距离感。关键词:“大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体验式教学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还强调,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2]。“大思政课”是思政课堂延展至社会生活的全新教学理念[3]。体验式教学即落实体验式教学法,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4],引导学生亲身实践或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必修科目之一,存在教学设计与学生生活脱节、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轨、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背离等教学问题。在“大思政课”视域下运用体验式教学,可有效解决当前“纲要”课存在的问题,使其成为令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的思政课。二、“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引入体验式教学的价值意蕴(一)弥合教学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陌生感“纲要”课所涉及的时间、事件和人物等要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而当前“纲要”课未能实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效结合,教学过程缺少设计。应用体验式教学的“纲要”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尊重其主动性和主体性,强调学生亲自参与、亲身实践和亲自体验,解决学生对“纲要”课所讲授史实“不在场”、较为陌生等问题。通过传唱经典红歌、排演历史情景剧、阅读红色书信等形式,“纲要”课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缩小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距离感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丰富,但“历史”与“现实”之间似隔着千山万水,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二者融会贯通。践行体验式教学的“纲要”课,通过开展专题教学,将时政热点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自然连接;同时把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让社会生活成为课堂的组成部分。“纲要”课带领学生走进虚拟场馆、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让学生了解课本、课堂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和内容,把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历史素材,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距离。(三)消除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的背离感“纲要”课的主旨是让当代大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规律,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使其自觉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对“纲要”课不感兴趣,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引入体验式教学后,“纲要”课的教学设计贴合学生生活、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现实,形式多样,开放自主,可有效吸引学生参与教学,从而对中国近现代史感同身受,增强教学效果。三、“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践行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一)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现实“大思政课”提倡将思政课堂延展至社会生活。在此理念下,落实体验式教学的“纲要”课,一方面应注重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优化专题教学,让时政热点有效融入教学,也可邀请优秀人士走进课堂宣讲;另一方面应注重让社会生活成为课堂,开展具有院校特色的实践教育,在虚拟场馆、纪念馆等实地教学,打造移动的思政课堂,缩短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感。(二)关注学生体验感的获得贯彻“大思政课”理念的“纲要”课体验式教学,应关注学生体验感的获得,尊重学生个体,使其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为此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应注重教学中的“情境化”“在场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从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获得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价值体验,促进学生在“我的体验”、“我的感受”中自觉接受教学内容,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历史的主动追寻者转变。(三)发挥“纲要”课思政育人功能政治属性是“纲要”课的首要属性[5]。基于“大思政课”理念开展体验式教学的“纲要”课,应通过探索“课堂+社会”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翻转课堂,利用AI等先进技术帮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兴趣,在体验中实现对所授内容更深层次的认知、认同,自觉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际的对接,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思政教育目标。四、“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落实体验式教学的方法路径(一)重构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1.情绪感染。即播放相关能直接调动人情感的视频、图片、红色歌曲等直观呈现“过去的社会现实”。如“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一目在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提出的背景。但这段历史与现今学生生活距离遥远,与现今中国国情截然不同,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次战争怎么激起当时中国人“振兴中华”的决心。通过展现当时吸食鸦片之中国人瘦骨嶙峋的图片,鸦片战争的视频,歌曲《九歌·国殇》等,学生的情绪自然而然地被带动起来,其爱国之情在情绪的渲染中自发,能深刻领悟当时有志之士喊出救亡图存的痛苦与决心。2.重设情境。教师通过VR等技术打造虚拟环境,或让学生通过小组研学、讨论、辩论、自主学习等方式,感悟“当时的社会现实”。00后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但对所讲授史实较为陌生。因此,教师可根据学情及授课内容,利用高科技手段制造情境,帮助学生沉浸式体验教学内容。如借助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带领学生回顾红军纵横十余省,完成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历程,深刻体验红军战士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深厚情怀。另则,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心理特征等,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知识,用生活化的案列分析教材内容,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过程中。如在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通过设置“如果我生活在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前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引导小组自主学习与讨论,通过剖析“当时的我”在衣着、头发(男生)、缠足(女生)、问安、纪年、夫妻制度等方面的变化,让其在“当时现实”的“实际经历”中感悟历史。通过“这些变化对我有益处吗”的讨论与分析,带动学生自发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3.置身历史。即通过拍摄微电影、出演情景剧、扮演小品等模拟“当时的社会现实”。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过才刻骨铭心。微电影、情景剧和小品等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和亲身实践,调动了其积极性和参与度,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展演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印象。如,在分享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时,因为时代久远,学生不能很好地体会为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如此巨大的作用,通过参演情景剧或微电影等,学生很自然地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的局面,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目标、政策方针,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所呈现出的新面貌,深刻揣摩、体会当时共产党人的爱国之心、救国之志。4.感悟历史。学生通过分享红色电影观后感、历史纪录片观后感、采访身边近现代史上重要事件的亲历者、阅读红色书信、各界优秀人士走进思政课堂等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很多与“纲要”课相关的红色电影与纪录片,如《建党伟业》、《长征》等。开发这些资源用于思政教学,可帮助学生通过眼睛、耳朵等器官深刻体会当时的历史。红色书信是当事人真实情感、内心世界的有效展示,也能反映其对当时历史事件的真实感想,组织学生朗读这些文字,有助于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如在讲解“黄花岗起义”时,组织学生朗读革命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方声洞的《禀父书》,帮助学生充分了解革命烈士为救国、爱国撇家舍业的大无畏精神,自觉被感动,涌发爱国热情。另,动员学生搜集地方历史资料,采访近现代历史事件的亲历者,邀请社会各界优秀人士、先进人物走进“纲要”课堂,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他人经历,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获得更为直观、信服的历史知识,增加历史责任感。(二)重建教学内容,课堂联系社会1.开展专题教学。中国近现代历史纷繁复杂,时间跨度长、内容涉及面广,又面临课时较少等现状,因此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结合时代热点,实施灵活性专题教学,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是一种较好选择。如在分析洋务运动时,设置专题“洋务运动与中国的经济建设”,结合中美贸易战的热点,讲明中国能理直气壮反击美国的贸易壁垒,是因中国可以独立研发高新技术,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之一是依赖外国技术,让学生深刻体会独立发展、技术领先的重要。另,专题式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科学唯物史观分析评价热点问题,实现史学教育的育人功能。2.带学生“走进历史”。将国内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开展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进VR党史馆、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等,引导学生触摸历史,感悟历史,引发其思想上的共鸣,激发其历史责任感。如在讲解抗日战争胜利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珍贵的历史照片、真实的历史文物,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能深刻领会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增强其拥护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其领导的自觉性。3.引学生反哺社会。社会是思政课的大课堂,学生不但要接受社会资源的栽培与教育,更要身体力行服务社会。对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结合院校特色,特在“纲要”课开设红、蓝、白、绿、橙、黑等“六色主题”实践教学:红色主题,即爱党爱国教育,学生以阅读马列经典、参观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提升爱国情怀。蓝色主题,即数字化体验教育,学生通过在VR数字展馆、宣教类虚拟展厅、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亲身实践,在沉浸式环境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白色主题,即高尚医德教育,学生通过临床跟诊、志愿服务,请中医药工作者杰出代表带教等方式践行白求恩精神,提升职业素养。绿色主题,即生态文明教育,带领学生走进基层、社区、中小学开展绿色宣传等活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橙色主题,即精诚奉献教育,开展免费送药、爱心义诊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像“英雄母亲——邓玉芬”一样的奉献精神。黑色主题,即法纪警示教育,组织学生法院旁听,邀请律师进课堂,将中医传统文化与现代廉政警示教育相融合,警戒学生勿沦为刘青山、张子善之流。(三)重置考核机制,重视过程考核结合“大思政课”的建设要求,本课程重置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表现与小组作业相结合,生生互评、教师主导相结合,在学校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各占总成绩50%的分配下,丰富平时成绩的考试方式,突出“社会实践”、“小组作业和展示”的得分比例。其中,社会实践占平时成绩的15%,其执行方案为“N选1”。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时间等因素从“六色主题”中自选种类、自定题目完成,并撰写实践报告或活动心得。这些文字材料需在规定时间集中发布在班级QQ群,由全体学生投票选出最优作品。最优作品获得者个人或团队,获得实践成绩满分奖励。“小组作业和展示”占平时成绩的20%,该部分主要通过小组拍摄微电影、出演情景剧、扮演小品、采访身边近现代史上重要事件的亲历者,以演讲的形式分享红色电影观后感、历史纪录片观后感等形式完成。请学生将作品在规定时间集中拿到课堂展示,评价方式为“组内互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