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4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4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4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4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22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陆均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研究人员对霸王岭;吊罗山和尖峰岭三地的陆均松天然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如图。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研究陆均松种群的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调查陆均松种群的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可采用样方法C.在进行调查的三个地点中霸王岭的陆均松种群数量最大D.吊罗山和尖峰岭陆均松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2、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是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以“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B.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C.以“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增长不受自身密度制约D.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近于零3、现如今我国生态工程的不足之处包括()

①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②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支持③缺乏成功案例④缺乏理论性指导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同时也是生物的繁殖单位。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A.一片草地中全部的草B.一间房屋中全部的蟑螂C.一片森林中全部的鸟D.江苏大丰自然保护区中全部的麋鹿5、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D.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6、生态农业园需要人工投入较多的物质和能量,研究者对某个生态农业园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单位:),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能量类型能量值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甲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第一营养级6051281466434—第二营养级12644282A96第三营养级3213B934

A.由于存在有机物输入的能量,该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为倒置的金字塔B.表中“甲”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的数值为44C.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7%D.该生态农业园每个营养级都需要相应的能量输入以保证产量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7、如图表示能量在第一;第二营养级流动的部分过程(图中生产者净初级生产量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丙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C.戊是第二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D.丁的一部分能量可以流向分解者8、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9、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小的是()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B.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10、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体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种内斗争的加剧不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11、我国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现在我国农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B.生态农业可改善土壤结构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2、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的基础。13、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

(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_______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和_______;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_______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_______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14、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15、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_______:包括阳光、热能、空气、_______和无机盐等;

_______: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_: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

_______: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_______和________。16、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_______;主要形式是_______17、群落中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8分)18、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19、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S型曲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将样液稀释102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酵母菌分布情况,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约为数量约为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2题,共14分)20、近几十年;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

I.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1中所代表的___________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乙所代表的生物对应图2中的______。

(2)若图2中E所处的营养级含有的能量为7.3×109kJ,B的能量为1.5×108kJ,D的能量为1.8×108kJ;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5%,则A的能量是______,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的特点。

Ⅱ.图3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请据图回答:

(3)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5)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其分解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

(1)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通常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__________,体现了其在生态系统__________的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2)研究表明;稻田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为协同实现南方双季稻区粮食丰产与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表所示。

生物炭由农业废弃物在高温;稀氧条件下;经高温裂解制备而成,是资源优化利用的重要方式,本实验生物炭化原料为小麦秸秆。

对照组:不施生物炭。

生物炭组:早稻稻田翻耕前7d施用生物炭。

表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早晚稻季和累积排放量、综合温室效应和产量的影响。季别处理累积排放量。

()累积排放量。

()综合温室效应。

()产量。

()早稻对照组107.920.043021.785309.56生物炭组85.4602384.506059.566059.56晚稻对照组81.250.202275.257426.96生物炭组60.550.201695.458419.018419.01

由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表可知,生物炭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施加生物炭,还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促进水稻增产。

(4)2021年9月24日,《科学》期刊刊登了一篇中国科学院发表的研究成果:利用无机催化剂和生物酶,首次在全球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全合成。请你谈谈该技术若能实现产业应用会有哪些意义(答出一点即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C【分析】【分析】

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

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期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种群的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

B;样方法能调查陆均松种群数量;也能调查年龄结构,通过统计该种群中各个年龄期个体数量从而可以判断年龄结构类型,B正确;

C;图中的纵坐标是百分比;不是实际种群数量值,因此从图中不能确定三个地点中的种群数量大小,C错误;

D;吊罗山陆均松的幼年龄级数量远远多于老年龄级数量;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尖峰岭陆均松的幼年龄级数量小于老年龄级数量,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正确。

故选C。2、B【分析】【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

A.增长速率等于(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加,使得种群数量无限增加,A正确;

B.“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B错误;

C.“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是在理想环境下,说明种群增长不受自身密度制约,C正确;

D.以“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不再增加,D正确。

故选B。

【点睛】3、B【分析】【分析】

我国生态危机:不是单纯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我国生态工程特点:不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注重与经济、杜会效益的结合,遵循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纂本原理,建立适合中国农业和农村特点的生态工程。我国生态工程不足之处:缺乏定量化模型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工程特点:目标是治理环境污染;集中于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生态工程应用范围小,不太强调经济效益。

【详解】

我国生态工程的不足之处包括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但是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B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生态工程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4、D【分析】【分析】

1;种群的概念: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概念的理解:

①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形式;

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详解】

A;一片草地中全部的草不是同一种生物;不属于种群,A错误;

B;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B错误;

C;一片森林中全部的鸟不是同一种生物;不属于种群,C错误;

D;江苏大丰自然保护区中全部的麋鹿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D正确。

故选D。

【点睛】5、D【分析】【分析】

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

A;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该种群有作用,可使K值发生改变,A错误;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种群数量不会再增加,B错误;

C;K值的大小变化与资源、空间和其他生物制约有关;食物(资源)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之一,C错误;

D;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所以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D正确。

故选D。6、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路有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分解利用和未利用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故能量金字塔不会倒置,A错误;

B;表中“甲”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434+96-126-44-282=78,B=78+34-32-13-9=58,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78÷(434+96)×100%=14.7%,C正确;

D;对于输出量较大的营养级;需要相应的能量输入以保证产量,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7、A:C:D【分析】【分析】

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有:被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详解】

A;甲表示第二营养级吃进去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该部分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生产者)同化的能量,A正确;

B;丙表示第二营养级的粪便量;该部分能量还是属于生产者同化的,B错误;

C;戊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C正确;

D;丁中未被下一营养级取食的能量可流向分解者;D正确。

故选ACD。8、B:C【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

C;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达到K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正确;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BC。9、C:D【分析】【分析】

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先振荡试管;让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时,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3;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4;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

【详解】

A;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多沉淀于培养液底部,若不振荡试管,直接从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小,直接从下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大,A错误;

B;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引起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

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避光等特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实验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样方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会使实验所得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CD。10、B: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的生态位出现。

【详解】

A;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

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错误;

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错误;

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D正确。

故选BC。11、B:C: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详解】

A;适当增加食物链的环节;使每个环节都能获得产品,可增加对能量的利用率,但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也越多,因此食物链和营养级不是越多越好,A错误;

B;生态农业可改善土壤结构;B正确;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C正确;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离开了人的作用,该系统将很快崩溃,D正确。

故选BCD。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2、略

【解析】①.负反馈调节②.自我调节能力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光照强度栖息空间食物条件土壤湿度人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生产者绿色植物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呼吸作用热能17、略

【分析】【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物种数目的多少四、实验题(共2题,共18分)18、略

【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前者需要理想的条件,后者出现的原因是由环境阻力。

【详解】

(1)J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峰值。S型曲线中,由于环境阻力(培养液有限、试管体积有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不变,该单细胞菌数量达到a不变,即为K值,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种群数量为K/2即a/2时;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2)若把上述单细胞菌接种到含5mL培养基的试管中,由于培养液减少,营养物质减少,故该菌的K值会出现下降。若该菌的接种量增大一倍,则会较快达到K值,但由于培养液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故K值不变。

【点睛】

K值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数量。S型曲线中K/2时增长速率最大。【解析】Sa/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19、略

【分析】【分析】

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1)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

(2)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天敌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种群数量也会降低,因此,图甲曲线Ⅱ中,蛇在ef时间段发挥明显生态效应。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鼠的天敌增加量变小,鼠种群数量下降速率将小一些,图中α角变大。

(3)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可绘制得到图乙所示曲线图。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将样液稀释102倍后,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4×25=1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100÷(0.1×10-3)×103×102=1011个。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原因有营养大量消耗和代谢废物大量积累等。

【点睛】

掌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等,知晓调查的方式和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清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解析】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ef变大抽样检测1011偏大代谢废物大量积累五、综合题(共2题,共14分)20、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图1中乙为生产者;丙为初级消费者;丁为次级消费者,甲为分解者。图2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

【详解】

Ⅰ.(1)图1中甲分解者;乙生产者、丙初级消费者、丁次级消费者所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乙生产者所代表的生物对应图2中的E生产者。

(2)分析图2,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由于B种群中的能量为1.5×108kJ,则E通过食物链E→B传给B的能量为:1.5×108kJ÷10%=1.5×109kJ,E通过食物链E→D传给D的能量为:1.8×108kJ÷10%=1.8×109kJ,因此通过食物链E→C→A的总能量为7.3×109kJ-1.5×109kJ-1.8×109kJ=4.0×109kJ,又因为E到A的食物链中,A是第三营养级,所以A得到的是4.0×109×10%×15%=6.0×107(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Ⅱ.(3)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来源有(生产者所固定的)光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4)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该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6)有氧呼吸是彻底的氧化分解,无氧呼吸使不彻底的氧化分解。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其分解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向水体)通入适量的空气(O2)。

【点睛】

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分析图中的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群落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相关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解析】甲、乙、丙、丁E6×107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