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20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如图为国家森林公园中的某山洼中的食物网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①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②辛占据3个营养级。

③丁和辛;丙和乙、乙和丁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④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甲和戊中浓度最高。

⑤此生态系统中甲和戊都是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⑥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A.①②⑤B.③⑥C.②③⑤D.①④2、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是()A.温度、食物和空间B.温度、光照C.温度、温度D.光照、食物和空间3、不属于全球变暖的影响是()A.农业生产能力下降B.永冻土层融化C.全球降雨格局改变D.破坏水体生态平衡4、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将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图是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资料图,图中反映出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包括()

①人口增长势头过快②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③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④人口性别比例失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下列有关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多的地区,其环境质量一定比人口数量少的地区差B.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C.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呈正相关变化D.现在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过去人类发展对环境施加了太多的影响,并已开始协调人口、发展和环境的关系6、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C.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D.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与灯高有关7、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为光照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8、通过连续8年的野外氮肥(尿素)添加,研究了施肥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施肥改变了草地群落的物种组成B.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草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C.封育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与氮肥使用量呈负相关D.封育和施肥均降低了优势种的地位9、下图所示曲线表示同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不同指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2、3中b、d、f点对应的时刻,种群内部的生存斗争最为激烈B.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理想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C.图1中b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c点的相对应D.图2中的c~d段和图3中的e~f段种群的数量都在减少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11、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巨大的城镇人口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将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人均2.9全球公顷(具体组分变化如下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2.7全球公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B.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对木材、薪柴的需求增加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12、有关传统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A.传统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开发、损毁、低效利用、造成巨大环境污染为代价的B.污染物的资源化是很难实现的,故污染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说法不正确C.生态工程是实现生态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D.生态工程是一类多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13、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原理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选项有关实例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A“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部分“三北防护林”成为残败的灰色长城违反物种多样性原理C过度放牧违反协调与平衡原理D“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违反系统整体性原理A.AB.BC.CD.D14、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a点和c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约为2b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大15、如图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图解,在养殖过程中每天添加人工饲料进行有机物输入,以满足鱼的食物需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示为碳循环的途径还需补充箭头“大气CO2库→生产者”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人工鱼塘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16、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性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孔雀开屏是在向异性传递行为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B.蓝孔雀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突变和基因重组C.对配偶的选择属于种群内部因素,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雄性蓝孔雀大尾屏的有害或有利并不是绝对的17、图甲是某种植食性动物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00只B.种内竞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D.图乙中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中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18、科研人员研究了某岛屿上某野兔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实线)和平均死亡率(虚线)以及该野兔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当资源量长期小于R时,该野兔种群可能灭绝B.当资源量一直大于R时,该野兔种群数量一定呈现“J”形增长C.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该野兔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D.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野兔的种群密度,且调查过程中部分标记物脱落,则其统计结果往往偏小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9、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20、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生产者是_______。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此外,消费者对于_______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_______,动植物的_______和动物的_______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21、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22、群落中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2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1题,共5分)24、为了提高某地区的生态建设;一研究小组对该地区的一些已建设的生态工程和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了改善河流的水生生态环境,在水面上设置了许多生态浮床,生态浮床就是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甲);为了缓解蝗灾,保护该地区的草地,研究小组调查了几种主要的蝗虫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食取量)的影响(如图乙)。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_________;该群落及生存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生态浮床中种植的植物具有食用、药用、美化环境、净化水体等功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价值。

(3)请据图分析,生态浮床能够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原因: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4)图乙结果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24分)25、草甘膦能杀死田间杂草;还会损伤作物导致减产。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草甘膦大豆,实验流程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用PCR技术扩增抗草甘膦基因过程中,在反应体系中除了加入模板、原料和DNA聚合酶外,还需加入____。过程①所需的酶是____。

(2)过程②需将抗草甘膦基因插入农杆菌Ti质粒的____中,通过农杆菌作用导入受体细胞。自然条件下农杆菌一般不能将目的基因导入单子叶植物,原因是____。

(3)用含有草甘膦的培养基培养过程③得到的大豆细胞,目的是_____。也可利用分子杂交原理,用____作为基因探针,检测该大豆细胞中是否存在____。

(4)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新型农作物,给农民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26、下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能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a~e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非生物环境的途径是________(填图甲中字母),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这一过程中,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将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2)图乙中的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含义为_________。

(3)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_________法;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丙所示,该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27、鄱阳湖水体中有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也有多种水草,以及鳤鱼;银鱼、鳑鲏鱼、白琵鹭、白鹤等众多鱼类和鸟类。回答下列问题:

(1)鄱阳湖中的____________等生产者与鱼类、鸟类等动物及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鄱阳湖众多的鱼类中,鳍鱼1~2公斤居多,大型鱼可达几十公斤,为肉食性鱼类。调查鳍鱼的种群密度可以使用____________法。

(2)十五年前,鄱阳湖曾经发生水体污染,导致富营养化严重。主要原因是上游____________的排入,导致水体N、P等矿质元素的含量升高,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大量繁殖,鳤鱼一度大量死亡,引起鳤鱼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经过环境治理和十年的“禁渔”,鳤鱼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明显扩大,体现了“保护”的重要性,防止了过度捕捞的危害;从种群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来看,也体现了环境治理增加了水体中鳤鱼的___________________。

(3)白琵鹭、白鹤都是大型涉禽,但白鹤一般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草地、苔原沼泽和大的湖泊沿边及浅水沼泽地带。而白琵鹭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常成散群进食,也与其他种类混群。由于白琵鹭和白鹤能错开食物资源的__________,减少了______________重叠;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对环境的必然结果。

(4)“浮游植物→鳑鲏鱼→鳤鱼”是鄱阳湖中的一条食物链,研究人员对该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表示净同化量,GP表示总同化量,R表示呼吸量,单位为J。食物链环节IIIIIIGP和NPGP=45.9×102

NP=2.6×102GP=185×103

NP=17×103GP=60.2×106

NP=51.7×106NP/GP0.060.090.86R43.3×102NP=168×1038.5×106未利用59.8%98.9%

II所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_____其NP中的能量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还包括____________的能量。28、近年来;许多农村和城市的郊区建立了人工生态园,不仅为人们节假日提供了观光;休闲、度假场所,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园是生态工程的其中一种类型,建立人工生态园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原理。

(2)生态园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能量单位为kJ·cm﹣2·a﹣1。从图中可以看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由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kJ·cm﹣2·a﹣1。

(3)人工生态园引用科学手段,根据物种的生活习性、种间关系、资源利用等方面对园区生态模式进行了合理规划,如在农田中进行套作、建立立体农业生产方式等。从研究能量流动的角度出发,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种间关系、生物的富集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分析图示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为甲→乙→辛;甲→丙→丁→辛、甲→丙→乙→辛、甲→丙→乙→丁→辛、甲→丙→己→庚、戊→丁→辛、戊→己→庚,①错误;②辛分别占据第三、四、五这3个营养级,②正确;丁和辛、丙和乙、乙和丁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③正确;DDT会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营养级越高,其体内积累的DDT越多,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辛中浓度最高,④错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所以此生态系统中甲和戊都是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⑤正确;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可通过增加捕食乙来维持其数量的相对稳定,因此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⑥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

食物链数量的辨别方法: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2、D【分析】【分析】

【详解】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故引起森林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照;食物和栖息空间,ABC错误,D正确。

故选D。3、D【分析】【分析】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时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详解】

全球变暖是温室效应的结果;会引起北方地区干旱加剧;全球降雨格局改变、永冻土层融化及降低农业生产能力等,而水体生态平衡被破坏是酸雨的影响,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4、D【分析】【分析】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二胎政策等均是为了调节人口数量。

【详解】

由图可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说明老龄化严重;另外男女比例105.2:100,说明性别比例失调。故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④性别比例失调和③老龄化严重。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5、D【分析】【分析】

人口数量的变化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机械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迁移。

【详解】

ABC;人口增长对环境有影响;但就环境污染的原因来说,人口增长只是原因之一,不能把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机械化”,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口数量的增长,ABC错误;

D;当今社会;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过去人类发展对环境施加了太多的影响,因而已经或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力图协调人口、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D正确。

故选D。6、B【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本实验自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因变量是回收率。

种群的年龄组成(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详解】

A;根据公式:种群密度(数量)/释放总数=重新捕获数/标记数;可知种群密度=重新捕获数×释放总数÷标记数,即重新捕获数/a;A错误。

B;诱杀成虫能降低其出生率;使幼虫减少,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B正确;

C;从图形上看;随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是下降的,C错误;

D;本实验自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不是灯的密度,相反,从诱捕距离的效果推测,与灯的密度很可能有关系,D错误。

故选B。

【点睛】7、C【分析】【分析】

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为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主要和光照条件有关,动物的分层和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有关。

【详解】

A;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

B;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还受温度、湿度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B正确;

C;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玉米高矮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分层,C错误;

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分层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比如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C。8、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随着尿素使用量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减小,优势度指数增加。放牧草地物种丰富度高于封育草地,优势度指数低于封育草地。

【详解】

A;据图可知;随着尿素使用量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减小,施肥改变了草地群落的物种组成,A正确;

B;据图可知;放牧草地物种丰富度高于封育草地,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草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B正确;

C;封育草地;随着尿素使用量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减小,封育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与氮肥使用量呈负相关,C正确;

D;尿素使用量增加;优势度指数增加,封育草地优势度指数高于放牧草地,D错误。

故选D。9、A【分析】【分析】

1、根据图1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表示S型曲线,其中a点表示K/2,b点表示K值。

2;根据图2分析: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表示S型曲线,其中c点表示种群数量为K/2时的增长速率,d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表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

3;根据图3分析: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前提下;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则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表示S型曲线,其中e点表示K/2时的种群密度,f点表示K值种群密度。

【详解】

A、图1、2、3中的b;d、f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K值;生存斗争最激烈,A正确;

B;由题图分析可知;图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而不是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B错误;

C、图1中b点的增长速率为0;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而图2中的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表示种群数量为K/2,C错误;

D;图2中的c~d段和图3中的e~f段对应种群中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都在增加而不是减少,D错误。

故选A。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

A;碳循环过程中;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要依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B正确;

C;碳元索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主要是土壤微生物,C正确;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BCD。11、A:D【分析】【分析】

1;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践行减少碳足迹的环保理念。

2;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详解】

A;据图分析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A正确;

B;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B错误;

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城镇化发展对木材需求增加会导致林地足迹增加;C错误;

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降低对碳的需求,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AD。12、A:C【分析】【分析】

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物质循环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详解】

AD;传统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开发、损毁、低效利用、造成巨大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体系的特点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A正确;D错误;

B;污染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说法正确;B错误;

C;生态工程是实现生态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C正确。

故选AC。

【点睛】13、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无废弃物农业是将一个系统中的废物作为另一个系统中的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故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正确;

B;三北防护林是人工种植的单一的林木;违背了多种多样性原理,B正确;

C;过度放牧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使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说明没有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这违背了整体性原理,D错误。

故选ABC。14、C:D【分析】【分析】

由图甲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该种群的K/2。

【详解】

A;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

B;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大;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高,B错误;

C、b点对应与种群的K/2,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C正确;

D;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得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大,D正确。

故选CD。15、A:B【分析】【分析】

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传递;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从绿色植物转移到各种消费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2.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一般情况下,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目愈少,这样便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详解】

A、生产者能利用大气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故若图示为碳循环的途径,需补充箭头“大气CO2库→生产者”;A正确;

B;由于人工鱼塘中高密度饲养鱼;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因此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的传递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能量,应选择食物链短的鱼类作为养殖对象,C错误;

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但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AB。16、A:D【分析】【分析】

1;由题意知;雌孔雀在进行交配时具有选择性,大尾屏雄性个体的与雌孔雀交配、将大屏尾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机会增大,因此后代中大屏尾基因频率会升高,而小屏尾个体由于交配机会少,小屏尾基因向后代传递的概率低,进而使后代小屏尾基因频率降低。

2;具有大屏尾的雄性蓝孔雀个体会衰老、死亡;甚至被天敌捕食,但是大屏尾基因缺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在种群中繁衍的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会代代相传。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详解】

A;孔雀开屏是在向异性传递行为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A正确;

B;孔雀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雌孔雀对雄孔雀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C错误;

D;雄性蓝孔雀大尾屏的有害或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环境,D正确。

故选A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生可以以物种形成的几个环节入手进行记忆,同时识记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知识。17、A:B: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1820~1850年;由于环境较适宜,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50~1865年间由于受环境资源的影响,导致种内斗争加剧,进而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865年以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达到K值;图乙: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20~25年,λ=1,种群数量稳定。

【详解】

A;由题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00只;A正确;

B;种内竞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B正确;

C;分析题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C正确;

D;题图乙中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错误。

故选ABC。18、B:C:D【分析】【分析】

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详解】

A;资源量长期小于R会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导致该种群密度降低,该野兔种群可能灭绝,A正确;

B;当资源量一直大于R时;该野兔种群数量会增加,但不是“J”形增长,B错误;

C;岛屿上不涉及种群的迁入和迁出;C错误;

D;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野兔的种群密度;且调查过程中部分标记物脱落,则其统计结果往往偏大,D错误。

故选BCD。

【点睛】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态系统的基石物质循环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分解者遗体排遗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22、略

【分析】【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物种数目的多少23、略

【分析】【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四、实验题(共1题,共5分)24、略

【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量。

【详解】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的渠道。

(2)生态系统具有直接;间接和潜在价值;食用、药用属于人类直接利用的价值,美化环境、净化水体是对生态系统起调节作用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

(3)据图分析;生态浮床能够有效进行水体修复是因为,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将污染物生化降解;植物遮蔽阳光抑制藻类生长。

(4)图示结果是蝗虫密度与牧草产量的曲线图关系,属于数学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结合题目信息,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食取量,说明牧草产量增加,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食取量;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蝗虫对生态系统不会构成危害。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旨在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解析】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直接和间接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将污染物生化降解,植物遮蔽阳光抑制藻类生长数学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食取量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五、综合题(共4题,共24分)25、略

【分析】【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

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

(1)PCR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抗草甘膦基因)。在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的物质主要有引物;模板DNA、dNTP、DNA聚合酶、四种脱氧核苷酸等。过程①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基因的“剪刀”)和DNA连接酶(基因的“针线”)将目的基因和质粒连接形成重组质粒。

(2)T-DNA可转移到植物细胞中;并能整合到染色体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种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并将其插入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由于单子叶植物不能合成吸引农杆菌的酚类化合物,自然条件下农杆菌一般不能将目的基因导入单子叶植物。

(3)用含有草甘膦的培养基;培养过程③得到的大豆细胞,只有成功导入并表达抗草甘膦基因的大豆细胞才能在此培养基上正常生长,从而筛选出抗草甘膦的大豆细胞(或筛选出抗草甘膦基因导入并表达的大豆细胞)。还可以利用分子杂交原理(实质是碱基互补配对),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标记的抗草甘膦基因,检测该大豆细胞中是否存在抗草甘膦基因和抗草甘膦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4)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是指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新型农作物;给农民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及具体的操作步骤,掌握各步骤中的相关细节,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解析】引物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T-DNA单子叶植物不能合成吸引农杆菌的酚类化合物筛选出抗草甘膦的大豆细胞(或筛选出抗草甘膦基因导入并表达的大豆细胞)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标记的抗草甘膦基因抗草甘膦基因和由抗草甘膦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整体性26、略

【分析】【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表示光合作用;b;c表示捕食关系;e表示分解作用;d表示呼吸作用。

分析乙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其中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表示鼠生长;发育和繁殖;C表示被分解者利用。

分析丙图: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详解】

(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是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进入非生物环境的,其途径为图甲中的d。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生产者及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将会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趋于复杂,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将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2)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其中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