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设计】2021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一_第1页
【志鸿优化设计】2021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一_第2页
【志鸿优化设计】2021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一_第3页
【志鸿优化设计】2021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一_第4页
【志鸿优化设计】2021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其次部分阶段力量训练卷阶段力量训练卷一中国古代史(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周金文显示,当时有很多邦君通过为母、妻、女作器,来强调自己与姬姓或其他邦君家族的姻亲关系。对材料解释不合理的是()A.是贵族政治的体现B.是宗法制度的体现C.原始社会的遗俗对后世政治有肯定影响D.有利于周天子强化中心集权2.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侍侯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材料反映出()A.贵族政治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B.旧政治制度遭到严峻破坏C.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不复存在D.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渐渐被中心集权取代3.有学者指出:“智者并不是为才智而教授才智的思辨家……其目的是培育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人。”下列思想家的主见与该观点相悖的是()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4.东汉政论家仲长统在《昌言》中指出:“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这一记载可以说明西汉初期()A.加强了中心集权B.实现了选贤任能C.实行了分封制度D.强化了郡县制度5.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支配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创造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留意总结推广农业阅历C.留意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进展6.历史上经常消灭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了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7.右图是在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之际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下列关于这一邮票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一种集体耕作的大农业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③产品主要供应市场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8.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A.兵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9.宋朝时期值得留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不虚传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消灭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这场“商业革命”最本质的现象是()A.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B.消灭了工商业市镇C.消灭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10.中国人民银行曾发行过一套以中国古代科技创造为内容的纪念币,纪念币的图案涉及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等。对此最为合理的生疏是,我国古代科技创造()A.涉及多个领域B.留意观看和试验C.是由劳动人民制造的D.都是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的11.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与吴道子的作品:“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他极力推崇王维,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对王、吴的评价()A.转变了王、吴二人在中国画坛的地位B.彻底否定了写实、形似的主导思想C.有利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D.开创了“以形写神”的画风12.元朝初立御史台。忽必烈诏谕说:“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嗣后,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廉希宪曾曰:“立台察,古制也。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格外,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者。”从材料中不能够得出()A.御史台官员权限过大招致不满B.御史台官员可以谏言皇帝C.忽必烈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D.元朝御史台可以纠察百官、追理财赋13.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后人则充分确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A.城镇经济富强B.统治者政治清明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D.中外文化沟通频繁14.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需要坚决C.政治统一必定要求思想统一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定趋势15.(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述:“(松江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据此可知()A.豪门贵室造成传统伦理道德沦丧B.工商业的进展导致社会风气变化C.财宝安排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财宝的增加是促成崇尚铺张的根源16.《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皇权与内阁的冲突不行调和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心机构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D.内阁首辅演化为事实上的宰相17.下面是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进展状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消灭起伏的缘由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18.“徽商”在明清时期的商业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脚印     几乎遍及全国,其经营行业之多、范围之广、积累财宝之巨,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即便在路途中也时时忘不了读书。爱读书给徽商带来的影响有()①便于提高文化素养,吸取历史上的商业阅历才智②使徽州人经商形成风气,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展③有利于徽商势力的强大,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④增加了其经商的理性生疏,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9.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可见,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B.官商勾结官商身份难以界定C.商业进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动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20.中华文明始终是相对独立地进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势,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进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缘由C.在鸦片战斗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二、非选择题(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2分,共40分)21.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材料一由隋文帝草创、经唐太宗大致确立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文官的选拔制度。它以公开、统一的考试作为取士任官的基本途径。它与郡县制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巩固、强化大一统和中心集权的政治体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科举制也向社会各阶层的学问分子打开了入仕的大门,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学问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转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肯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冲突,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材料二1905年废除科举是晚清“新政”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变有着深远之影响。早在科举废除其次年,严复就指出,“此事乃中国数千年中莫大的举动”,其意义可与秦始皇“废封建、开阡陌”相提并论。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也认为这是“1905年时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头”。——池子华、吴建华主编《中国社会史教程》材料三清代科举一度为一百多万人供应了一种生活方式,一旦这种生活方式不复存在,会使这一百万多人产生猛烈的幻灭感和失落感,他们对清政府由原来的效忠支持开头转向不满和反对,而读书人在中国社会始终以来都是社会的“担忧定因素”……科举制度废止后,在选官制度上消灭了缺失。民国时期,依据孙中山的设想,南京政府设立考试院,但它已无法像中国古代一样组织全国规模的大型选官考试了。……清末民众不仅把新学堂称之谓“洋学堂”,还对学堂中的课程说三道四,“习体操也,谓将练习飞檐走壁,以为窃盗预备学;学唱歌也,谓将来习吹弹演唱,以为优伶之预备”,更有宣称“吾家子弟,每日以采薪拾菜为生活,入学堂是绝我生路”。材料四在科举制度下,士人趋于乡村——城市——乡村间的流淌模式,遍布乡村的士人从乡村流入城市,最终又从城市回到他们心理与情感上真正认同的人生归宿——乡村。科举制虽以一纸诏书废除,但是新式学堂却非一纸诏书所能在农村建立,这导致了士绅流向城市就读就业,也带走了乡村的文化和经济资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科举制的作用。(6分)(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科举制废除的缘由及影响。(6分)(3)结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兴废?(2分)22.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假如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生疏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当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始终有充分进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始终有充分进展的空间”的表现。(3分)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重量不仅大于“市”的重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确定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化。(5分)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学问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爱好,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出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丢失它的自主性,开头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制造的世界体系。——[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进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6分)23.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材料二理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弄明白理学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学校集注》,训练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如以《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为例,说明理学从儿童抓起,要求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要遵从“礼”的规范。如:穿衣要系好领口、腰部和脚部;为人子弟必需低声说话、语速不能太快;看书要正襟危坐、认真慢读;在长辈面前吃饭不能出声,要细嚼慢咽。……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头的。——《“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化”之我见》(1)依据材料一,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4分)(2)依据所学学问,指出理学产生的经济、思想条件。分析“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头”的缘由。(8分)##一、选择题1.D解析:“邦君”是指诸侯,“作器”可以理解为邦君为母、妻、女做一些可以体现其身世的东西。就题干而言,这种做法其实反映的是诸侯势力的膨胀,所以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2.B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周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从材料信息看,实行分封制,可以维护统治秩序;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在宗法体系下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旧秩序随之瓦解。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消灭在秦朝,C项表述错误。3.C解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方面主见无为,这与材料中“在政治活动中获得成功”直接相悖。故C项符合题意。4.C5.D解析:A、B、C三项不全面,而它们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D项。6.B解析:西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结果消灭了王国问题,威逼到了中心集权,故B项正确。7.C解析:可以从图片中看到男耕女织的生产景象,由此推断此经济形态当属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故排解①③。②④明显是符合小农经济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C项。8.B解析:题眼是“唐末”“军事组织”。兵部在唐朝前期已经消灭,内阁消灭于明朝,军机处消灭于清朝,故A、C、D三项错误。9.A解析:首先排解B项,由于宋朝之前已经有工商业市镇。其次排解C、D两项,虽然两者都是宋代商业经济富强的表现,但它们不能体现题干中的“商业革命”。由“中国首次消灭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可知,这场“商业革命”强调的是城市的经济功能,故正确答案为A项。10.A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我国古代科技创造“涉及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等,由此可知它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科技创造留意阅历的总结,而不是试验,故排解B项。有些创造不是劳动人民制造的,故排解C项。并不是全部的创造都服务于农业生产,如兵马俑,故排解D项。11.C解析:苏东坡通过对王维、吴道子的对比评价,强调诗意,而传统文人画留意诗意,故这有利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因此C项正确。苏东坡的评价不能转变两人在中国画坛的重要地位,故排解A项。苏东坡主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求二者俱备,因此,他并未彻底否定写实与形似,故排解B项。顾恺之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故D项错误。12.A解析:材料表现的是元朝御史台的职权较大,可谏言皇帝、监察百官、追理财赋,故B、D两项正确。从材料“中书省、枢密院”“立台察,古制也”可知其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故C项能够从材料中得出。材料只能反映出当时对御史台职能的认可,但不能表现出其“权限过大招致不满”,故选A项。13.A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反映的是元杂剧通俗化的特点,这一特点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壮大,而究其根本缘由则是城镇经济的富强,故A项正确。14.C解析:依据材料“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可以看出李贽对秦始皇焚书坑儒持确定态度,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把握,通过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故C项正确。李贽不主见实行君主专制,D项与史实不符。A、B两项与题意无关。15.B解析:从“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伦教荡然,纲常已矣”可以看出,明朝时期松江地区的士大夫们从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转变为“重利轻义”,故选B项。A项中的“伦理道德沦丧”与史实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的进展导致思想观念变化,故排解C项;“崇尚铺张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进展,故排解D项。16.C解析:材料反映出张居正在生前拥有很大权力,死后以罪状示天下,这说明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内阁无实权,也不是行政机构,故不能制约皇权,皇权与内阁并不存在冲突,故A、B、D三项说法不正确。17.D解析:d处处于高潮是由于宋明理学的兴起,故选择D项。18.C解析:徽州人经商形成风气的主要缘由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进展,读书只是增加徽商的文化素养,与他们经商成为风气无直接关系,排解②。故选C项。19.C解析:材料反映出一些官员经商后富贵不归乡,这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叶落归根”的观念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A项中“摒弃”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的是部分官员的行为,B、D两项说法过于确定,与史实不符。20.D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存在“天朝上国”的傲慢心态,这种心态使得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A项说法错误,由于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是中国渐渐落后,西方国家向资本主义过渡,渐渐强大;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缘由是制度落后,故B项说法不正确;鸦片战斗后,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抛弃这一“对外体制”,如仍把西方国家称为“夷”,故C项不正确。二、非选择题21.参考答案:(1)科举制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和察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淌和缓和阶级冲突;科举制具有肯定的公正公正性;科举制具有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答出2点即可)(2)缘由:科举制在明清两代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禁锢了士人的思想;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开放,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影响:有助于新式训练的兴起,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增加了反清力气;没有形成掩盖全国的有效的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废除对训练的普及与学堂对训练的促学力有所减弱;扩大了城乡差距。(答出4点即可)(3)科举制的“兴”“废”都是历史进展的产物,都符合历史进展的规律;都有利于当时中国社会的进展;科举制度曾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其进展历程中缺乏革新,渐渐成为中国社会进展的阻碍,它的废除是必定的。(答出其中的1点或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学问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关于科举制被废除的缘由,要联系其背景,从明朝时期科举制的变化,尤其是近代以来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局限性等回答。第(3)问,要留意“兴废”二字,既要看到它兴起的必要性和必定性,也要看到它被废除的必定性。22.参考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