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制造业智能制造协同方案_第1页
制造业制造业智能制造协同方案_第2页
制造业制造业智能制造协同方案_第3页
制造业制造业智能制造协同方案_第4页
制造业制造业智能制造协同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造业制造业智能制造协同方案TOC\o"1-2"\h\u24317第一章智能制造协同概述 2199081.1制造业发展背景 2178781.2智能制造协同理念 331072第二章智能制造协同战略规划 342762.1智能制造协同目标 3259392.2智能制造协同战略布局 418002第三章企业信息化建设 5150253.1企业资源规划(ERP) 5152813.1.1资源整合 5291273.1.2业务流程优化 5271253.1.3数据分析 584603.2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 541093.2.1设计研发协同 5278143.2.2生产制造协同 5262983.2.3售后服务协同 5253003.3制造执行系统(MES) 686253.3.1生产调度 6135763.3.2质量管理 638213.3.3设备管理 6313493.3.4物料管理 628009第四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6205664.1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679034.2工业互联网 733984.3机器视觉与 713371第五章生产过程优化 8103225.1生产计划与调度 848305.2生产过程监控与优化 8147715.3生产质量管理 98438第六章设备智能维护 9272236.1预测性维护 965006.1.1数据采集与处理 942516.1.2状态监测与趋势分析 9276616.1.3故障预测与预警 9276186.2设备故障诊断 10300956.2.1故障识别技术 10158636.2.2故障定位与诊断 10290946.2.3故障诊断系统 10144186.3维护策略优化 10260656.3.1维护计划制定 1094056.3.2维护成本控制 10281436.3.3维护效果评估 1011244第七章供应链协同 10253217.1供应链设计与优化 10291887.1.1供应链网络设计 11214257.1.2供应链流程优化 11164187.2供应链信息共享 11192187.2.1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11274967.2.2信息共享机制 11289677.3供应链风险管理与应对 12279257.3.1风险识别 12198347.3.2风险评估 12319207.3.3风险应对策略 1222288第八章企业内外协同 12174968.1企业内部协同 12107418.1.1内部协同的必要性 12186068.1.2内部协同的实现途径 13138278.2企业与供应商协同 13104878.2.1供应商协同的必要性 1363878.2.2供应商协同的实现途径 13167438.3企业与客户协同 1497318.3.1客户协同的必要性 14186168.3.2客户协同的实现途径 1428592第九章智能制造协同人才培养 1429329.1人才培养策略 1431559.2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15150089.3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521674第十章智能制造协同项目实施与管理 151245610.1项目规划与组织 15500310.1.1项目目标与任务界定 162629710.1.2项目组织结构设计 16623210.1.3项目进度计划与资源配置 162609910.2项目实施与监控 162711610.2.1项目启动与动员 16693110.2.2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16156110.2.3项目监控与调整 162675810.3项目评估与改进 171483310.3.1项目成果评估 172919310.3.2项目改进措施 17第一章智能制造协同概述1.1制造业发展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一环。但是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要素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实现转型升级。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中,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国也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1.2智能制造协同理念智能制造协同理念是在制造业发展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将制造过程、制造资源、制造服务等多方面要素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制造系统的高效、协同、智能化运行。智能制造协同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造过程的协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高度协同,提高制造过程的效率和质量。(2)制造资源的协同: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3)制造服务的协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制造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增强企业竞争力。(4)技术创新的协同: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技术创新,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5)产业协同: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协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制造协同理念的实施,将有助于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二章智能制造协同战略规划2.1智能制造协同目标智能制造协同战略规划的制定,首先需确立明确的协同目标。智能制造协同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通过智能制造协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2)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智能制造协同,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促进产业升级:通过智能制造协同,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转型,助力产业升级。(4)提高创新能力:通过智能制造协同,搭建创新平台,促进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5)保障生产安全:通过智能制造协同,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控能力,降低生产风险。2.2智能制造协同战略布局为实现上述协同目标,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智能制造协同战略布局:(1)顶层设计:建立国家层面的智能制造协同战略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智能制造协同提供政策支持。(2)产业链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具体措施包括:(1)构建产业链协同平台,促进企业间信息交流与合作。(2)建立产业链协同标准体系,规范企业间协作流程。(3)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3)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发、转化与应用,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1)加大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2)构建技术创新与应用体系,推动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3)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升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4)政策支持与引导:制定一系列政策,为智能制造协同提供有力保障。具体措施包括:(1)制定有利于智能制造协同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投入。(2)完善智能制造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协同发展顺利进行。(3)加强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5)区域协同:发挥各地区制造业优势,推动区域间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具体措施包括:(1)确立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目标,明确各区域发展方向。(2)加强区域间产业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3)建立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监测与评估机制,保证战略实施效果。第三章企业信息化建设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3.1企业资源规划(ERP)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是一种集成管理软件,旨在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其主要功能如下:3.1.1资源整合ERP系统通过整合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提高决策效率。整合内容包括:财务、人力资源、生产、采购、销售等各个环节。3.1.2业务流程优化ERP系统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提高业务执行效率。通过流程再造,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3.1.3数据分析ERP系统收集并分析企业内部数据,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各项业务数据的挖掘,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3.2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是一种集成管理软件,旨在实现产品从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协同管理。其主要功能如下:3.2.1设计研发协同PLM系统通过集成设计研发工具,实现设计数据的统一管理,提高研发效率。同时系统支持多部门协同工作,缩短产品研发周期。3.2.2生产制造协同PLM系统与MES系统无缝对接,实现生产计划、物料需求、生产进度等信息的高效传递,提高生产执行力。3.2.3售后服务协同PLM系统收集并分析产品售后服务数据,为产品改进和客户满意度提升提供依据。同时系统支持售后服务部门与生产、研发部门的协同工作,提高售后服务质量。3.3制造执行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MES)是一种实时监控生产过程的软件,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其主要功能如下:3.3.1生产调度MES系统根据生产计划,实时调整生产任务,优化生产资源。通过生产调度,提高生产线的运行效率。3.3.2质量管理MES系统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通过数据分析,找出问题根源,提高产品质量。3.3.3设备管理MES系统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实时获取设备故障信息,提高设备维护效率。同时系统支持设备功能分析,为设备更新换代提供依据。3.3.4物料管理MES系统实时跟踪物料流向,保证物料供应及时、准确。通过物料管理,降低物料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制造业企业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业务流程的优化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为智能制造协同方案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第四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4.1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与大数据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两项关键技术。人工智能通过模拟人类智能行为,赋予机器学习、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从而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数据则是指在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为制造业提供决策支持。在智能制造领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设计: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市场趋势等信息,结合人工智能的优化算法,实现产品设计的快速迭代和个性化定制。(2)智能生产:通过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故障预测、质量监控等,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3)智能物流: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物流过程的实时监控、优化调度,降低物流成本。(4)智能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使用行为,结合人工智能的推荐算法,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4.2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将工业控制系统、智能设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的网络体系,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具有以下特点:(1)广泛的连接性:工业互联网可以实现设备、系统、人员等各要素的全面连接,为智能制造提供数据支撑。(2)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工业互联网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为决策提供依据。(3)灵活的扩展性:工业互联网支持各种设备、应用的接入,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扩展。(4)高安全性:工业互联网采用加密、认证等手段,保证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在智能制造中,工业互联网的主要作用包括:(1)设备健康管理:通过实时采集设备数据,进行故障预测、维护提醒等,提高设备运行效率。(2)生产优化:利用工业互联网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调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3)供应链协同: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4)个性化定制:利用工业互联网收集用户需求,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4.3机器视觉与机器视觉与技术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它们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机器视觉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识别,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在智能制造领域,机器视觉的主要应用包括:(1)质量检测:通过机器视觉对产品进行实时检测,保证产品质量。(2)尺寸测量: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对产品尺寸进行精确测量,提高生产精度。(3)缺陷识别:通过机器视觉对产品表面缺陷进行识别,提高生产效率。技术则是将人工智能、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技术相结合,实现机器的自主操作和决策。在智能制造中,的主要应用包括:(1)搬运:可承担重复性、危险性较高的搬运工作,提高生产效率。(2)焊接:利用进行高精度焊接,提高焊接质量。(3)组装:可实现复杂产品的自动化组装,降低生产成本。(4)打磨:可对产品表面进行打磨,提高产品外观质量。机器视觉与技术在智能制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个性化定制。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机器视觉与将在制造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五章生产过程优化5.1生产计划与调度生产计划与调度是生产过程优化的核心环节。在生产计划方面,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原材料供应、生产设备状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具体措施如下:(1)运用先进的生产计划管理软件,提高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和实时性。(2)加强生产计划的滚动调整,保证生产计划与实际生产保持一致。(3)优化生产计划编制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在生产调度方面,企业应通过以下方式提高调度效率:(1)建立生产调度中心,实现生产信息的集中管理。(2)运用智能调度系统,实现生产任务的自动分配。(3)加强生产调度人员培训,提高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5.2生产过程监控与优化生产过程监控与优化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生产过程监控与优化水平:(1)建立生产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监控生产进度、设备运行状态等关键指标。(2)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3)加强生产现场管理,保证生产环境整洁、有序。(4)定期开展生产过程审计,评估生产过程改进效果。5.3生产质量管理生产质量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生产质量管理水平:(1)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管理目标、流程和责任。(2)加强质量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3)采用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4)实施质量追溯制度,保证产品质量问题可追溯、可纠正。(5)开展质量改进活动,持续提高产品质量。第六章设备智能维护6.1预测性维护在智能制造协同方案中,设备智能维护的核心环节之一是预测性维护。预测性维护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测,从而实现故障的提前发觉和预防。6.1.1数据采集与处理预测性维护首先需要对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包括温度、振动、压力等关键参数。这些数据通过传感器、监测系统等手段收集后,需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归一化等,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6.1.2状态监测与趋势分析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状态监测和趋势分析,可以实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可以识别设备运行中的异常趋势,为预测性维护提供依据。6.1.3故障预测与预警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结果,通过构建故障预测模型,可以实现对设备潜在故障的预测。预警系统将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发出警报,指导维护人员进行干预。6.2设备故障诊断设备故障诊断是智能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已发生的故障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定位。6.2.1故障识别技术故障识别技术包括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方法。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出故障特征,从而确定故障类型和程度。6.2.2故障定位与诊断在确定故障类型后,系统需要进一步定位故障发生的具体位置。通过传感器网络和智能算法,可以精确地确定故障点,为后续的维修工作提供指导。6.2.3故障诊断系统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故障诊断系统,将故障识别、定位与维修建议集成在一起,可以有效提高故障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6.3维护策略优化维护策略的优化是提高设备智能维护效率的关键。6.3.1维护计划制定根据设备的运行数据和故障预测结果,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计划应包括维护时间、维护内容、所需资源等,以保证维护工作的有序进行。6.3.2维护成本控制通过优化维护策略,降低维护成本。这包括合理安排维护周期,避免不必要的维护操作,以及通过预测性维护减少突发故障带来的损失。6.3.3维护效果评估维护完成后,需对维护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对比维护前后的设备状态,评估维护措施的有效性,并据此调整维护策略,实现持续的优化。通过上述措施,设备智能维护能够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为智能制造协同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保障。第七章供应链协同7.1供应链设计与优化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供应链在制造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供应链设计与优化是制造业智能制造协同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7.1.1供应链网络设计供应链网络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1)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保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2)充分考虑企业资源、技术和市场等因素,实现供应链整体优化;(3)强化供应链协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7.1.2供应链流程优化供应链流程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采购流程优化:通过采购协同、供应商关系管理、采购策略调整等手段,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2)生产流程优化:通过生产计划协同、生产调度优化、生产过程监控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物流流程优化:通过物流协同、运输优化、仓储管理优化等手段,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4)售后服务流程优化:通过售后服务协同、客户关系管理、售后服务策略调整等手段,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售后服务成本。7.2供应链信息共享供应链信息共享是制造业智能制造协同方案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7.2.1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实时传递、存储和处理。平台需具备以下功能:(1)数据采集与整合:采集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2)数据传输与共享: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数据传输与共享,提高信息传递效率;(3)数据分析与挖掘:对供应链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为决策提供支持。7.2.2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以下信息共享机制:(1)定期信息交换:通过定期会议、报告等形式,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及时传递;(2)实时信息反馈:建立实时信息反馈机制,保证供应链各环节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3)协同决策:通过协同决策,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紧密协作。7.3供应链风险管理与应对供应链风险管理是制造业智能制造协同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提高供应链稳定性。7.3.1风险识别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识别,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市场风险:市场需求波动、竞争对手行为等;(2)供应风险:供应商质量、供应商信用等;(3)生产风险:生产设备故障、生产计划变更等;(4)物流风险:运输延误、仓储问题等;(5)法律风险:政策法规变化、合同纠纷等。7.3.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风险概率、风险影响程度等,以确定风险等级。7.3.3风险应对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以下风险应对策略:(1)风险预防:通过加强供应链协同、优化供应链结构等手段,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2)风险分散:通过多元化供应商、多元化物流渠道等手段,降低单一风险对供应链的影响;(3)风险转移:通过购买保险、签订长期合同等手段,将风险转移至第三方;(4)风险应对:制定应急预案,提高供应链应对风险的能力。第八章企业内外协同8.1企业内部协同8.1.1内部协同的必要性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协同日益成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内部协同主要包括生产部门、研发部门、管理部门等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内部协同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内部协同,各生产部门可以共享资源、优化生产流程,实现高效生产。(2)提升产品质量:内部协同有助于各部门之间互相监督、互补不足,从而提高产品质量。(3)降低成本:内部协同可以减少重复投资、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8.1.2内部协同的实现途径(1)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2)制定协同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协同工作流程,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有序进行。(3)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内部协同奖励制度,鼓励各部门积极参与协同工作。8.2企业与供应商协同8.2.1供应商协同的必要性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同,对于保障供应链稳定、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供应商协同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供应链稳定: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协同关系,有助于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2)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协同,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共同优化采购策略,降低采购成本。(3)提高产品质量:供应商协同有助于保证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符合企业要求。8.2.2供应商协同的实现途径(1)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和评价,保证供应商具备良好的协同能力。(2)构建供应链协同平台:通过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3)加强沟通与协作:定期与供应商进行沟通,了解供应商需求,共同解决协同过程中的问题。8.3企业与客户协同8.3.1客户协同的必要性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同,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客户协同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协同,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满足客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2)提升产品竞争力:客户协同有助于企业及时获取市场反馈,优化产品设计和功能。(3)拓展市场份额:与客户建立紧密的协同关系,有助于提高客户忠诚度,拓展市场份额。8.3.2客户协同的实现途径(1)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现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2)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定期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了解客户需求和期望,优化产品和服务。(3)加强客户沟通与协作:与客户保持紧密的沟通,共同解决协同过程中的问题,提升客户满意度。第九章智能制造协同人才培养9.1人才培养策略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为智能制造协同人才培养的策略:(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核心。(2)优化课程设置。针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特点,整合学科优势,优化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3)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实施产学研结合。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9.2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为推动智能制造协同人才培养,企业应实施以下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1)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线上招聘、线下招聘、校园招聘等多种途径,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企业。(2)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贡献和潜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为人才选拔提供依据。(3)优化薪酬福利体系。根据员工的工作业绩和能力,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设立专项奖金,激发员工积极性。(4)实施股权激励。对核心团队成员实施股权激励,使其与企业利益绑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9.3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保障智能制造协同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应构建以下人才培养体系:(1)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2)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结合员工岗位特点,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培训等多元化培训,提升员工能力。(3)实施导师制度。为新人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