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七)_第1页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七)_第2页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七)_第3页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七)_第4页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七)一.选择题(共9小题)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长征七号火箭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顺利发射,飞船次日成功与中国空间站对接(空间站距地面约400Km)。完成下面小题。1.中国空间站的能源主要来自()A.太阳能 B.风能 C.地热能 D.天然气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图1为某款战术竞技型射击游戏中的某虚拟海岛地图,图2为游戏中某队员自空中跳伞时该岛东部小村庄地区海陆热力环流示意图,图3为气温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2﹣2题。2.图2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和气压最高的分别是()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③和② D.④和①中国科学家在山西阳泉的一处岩石中发现了一个大型科达木化石群,共由211棵大型的科达类植物茎干组成。科达是一类已经灭绝的裸子植物,曾在晚石炭世一二叠纪盛极一时,在三叠纪末期完全灭绝。如图示意科达木化石。据此完成3﹣4小题。3.此次发现的科达木化石群形成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A.前寒武纪 B.中生代晚期 C.新生代中期 D.晚古生代4.下列关于科达类植物及该化石群所在地层的表述较合理的是()A.形成时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B.是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植物 C.为哺乳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D.该地层中可能含有大量恐龙化石图1为某年6月10日一位摄影爱好者在雨后初晴的天津水上公园,拍摄到的火烧云景象。图2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关于图中各层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层的大气厚度在赤道地区最薄 B.②层中飞鸟众多,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C.③④层中一定高度存在着电离层 D.①层直接热源来自氧气吸收太阳可见光下面:图1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④是稳定风向;图2是④处各种受力的示意图,F4是风向。完成6﹣6小题。6.图中④地风向,正确的是()A.西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下面:左图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④是稳定风向;右图是④处各种受力的示意图,F4是风向。完成下列各题。7.下列各风向示意图中,表示南半球近地面的是()A. B. C. D.苏州地区的湖陆风环流全天都很明显,且强度大于当地热岛环流。图a为苏州位置图,图b为苏州城区有、无热岛环流的能见度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8﹣9小题。8.热岛环流使苏州城区()A.近地面能见度降低 B.高空能见度增大 C.近地面污染状况改善 D.高空污染状况改善9.白天湖陆风对苏州热岛环流的影响是()A.风力增强 B.面积增大 C.中心西移 D.高度降低二.解答题(共4小题)10.(2024秋•福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9月14日第12号台风“梅花”以强台风级在浙江舟山登陆,长三角地区出现暴雨,包括上海部分区域出现内涝。图3为台风“梅花”登陆舟山之前的等压线分布图。宁海市某高中地理学习小组为了减少城市雨涝,利用海绵城市原理设计了“海绵校园”改造工程方案(图2)。(1)图1显示,水循环把地球圈层构造中的水圈、岩石圈、圈、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2)“梅花”台风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循环,台风属于该类水循环中的环节(填写图1中的数字代号)。(3)在答题卷的横线上用箭头画出舟山在图示时刻的风向。本次台风使上海部分地区出现内涝,自然原因除了暴雨之外,地势、易积水也是重要原因。(4)图2中地面铺设的透水砖,主要改善了水循环环节中增加了(填写图1中的数字代号),减少了(填写图1中的数字代号)。列举建设“海绵校园”带来的好处。11.(2024秋•福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据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消息,当地时间2024年1月1日5时23分,印尼伊里菜沃托洛科火山发生喻发,火山灰柱高300m。不久后,印尼杜科诺火山也发生喷发,火山灰柱高达2000m。如图分别示意地球内部图层结构和大气垂直分层。(1)此次印尼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图1中的圈层(填序号),并描述该圈层所在的位置。(2)印尼杜科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最高进入的大气圈层是(写名称),并分析该大气层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特点。(3)图2中能正确表示地球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的曲线是,(填序号)图2中Ⅱ层大气以运动为主;Ⅰ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12.(2024秋•福清市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4月7日23时左右,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搭载海洋地质Ⅱ号科考船,在南海超2000m深水成功下钻231m(图1),取得这一深度的可燃冰样品,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图2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1)“海牛Ⅱ号”在深水成功下钻,可能会影响到地球最活跃的圈层。(2)右图中Ⅲ圈层的上、下界面分别是、,有科学家认为Ⅳ圈层的物质可能是液态,结合地震波的传播特点说明理由。(3)图2中Ⅰ代表的圈层名称是,若在右图中标注岩石圈,其范围是地壳和的顶部。(4)钻孔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为,其厚度特征是。13.(2024秋•福清市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某校地理研究性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体步骤如下:①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茂密的草皮分别放入长方形透明玻璃缸的两端;②用保鲜膜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③将玻璃缸放置在室外太阳底下;④十几分钟后,将一束香点燃,插入玻璃缸内。(1)请在图2中的直线上用箭头“→”绘出缸内烟雾的飘动方向。(2)由该实验总结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受热不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大气→热力环流。(3)热力环流形成后,图2中缸内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是。(4)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图示意不同时间海陆间环流形势,其中能正确代表陆风的是其中的图。夏季,海风对滨海地区气候可以起到的调节作用。(5)随着城镇化发展,沿海城市的热岛效应也随之,对当地的海陆风造成的影响是海风,陆风。(增强/减弱)

2024—2025学年鲁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答案ADDBCACCD一.选择题(共9小题)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长征七号火箭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顺利发射,飞船次日成功与中国空间站对接(空间站距地面约400Km)。完成下面小题。1.中国空间站的能源主要来自()A.太阳能 B.风能 C.地热能 D.天然气【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海拔、天气等。【解答】解:中国空间站有太阳能板,其运行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宇宙空间的太阳能,而非风能、地热能、天然气,A正确,BCD错。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太阳能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图1为某款战术竞技型射击游戏中的某虚拟海岛地图,图2为游戏中某队员自空中跳伞时该岛东部小村庄地区海陆热力环流示意图,图3为气温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2﹣2题。2.图2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和气压最高的分别是()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③和② D.④和①【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解答】解:近地面大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故温度①④大于②③,①处大气下沉,推算出大气温度较低,④处大气上升,大气温度较高,故温度最高的是④处。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①④气压大于②③,水平方向上气流由①向④运动,说明①气压比④高,故气压最高的是①处,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及相关现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中国科学家在山西阳泉的一处岩石中发现了一个大型科达木化石群,共由211棵大型的科达类植物茎干组成。科达是一类已经灭绝的裸子植物,曾在晚石炭世一二叠纪盛极一时,在三叠纪末期完全灭绝。如图示意科达木化石。据此完成3﹣4小题。3.此次发现的科达木化石群形成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A.前寒武纪 B.中生代晚期 C.新生代中期 D.晚古生代【分析】地质学家将宙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其中隐生宙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前寒武纪以后到现在的时间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单元。古生代时期的许多动物没有脊椎,也就是无脊椎动物,人们常将这个时代称为恐龙时代;中生代时期哺乳动物开始进化;新生代则是人类生活的时代,是地球最近的代,新生代也称为哺乳动物时代。【解答】解:根据材料“科达是一类已经灭绝的裸子植物,曾在晚石炭世一二叠纪盛极一时,在三叠纪末期完全灭绝”可知,科达是一类已经灭绝的裸子植物,曾在晚石炭世至二叠纪盛极一时,根据地质年代表,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是晚古生代,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4.下列关于科达类植物及该化石群所在地层的表述较合理的是()A.形成时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B.是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植物 C.为哺乳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D.该地层中可能含有大量恐龙化石【分析】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解答】解:科达类植物及该化石群所在地层属于晚古生代,是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植物,B正确。恐龙繁盛时期是中生代,D错误。联合古陆开始解体是中生代,A错误。哺乳动物是新生代,C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图1为某年6月10日一位摄影爱好者在雨后初晴的天津水上公园,拍摄到的火烧云景象。图2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关于图中各层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层的大气厚度在赤道地区最薄 B.②层中飞鸟众多,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C.③④层中一定高度存在着电离层 D.①层直接热源来自氧气吸收太阳可见光【分析】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解答】解:图中①层为对流层,对流层在赤道地区最厚,两极地区最薄,A错误。②层为平流层,平流层海拔过高,空气稀薄,飞鸟稀少,B错误。③④层为高层大气,在一定高度中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C正确。①层是对流层,对流层的热量直接源于地面辐射,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大气层的特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下面:图1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④是稳定风向;图2是④处各种受力的示意图,F4是风向。完成6﹣6小题。6.图中④地风向,正确的是()A.西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分析】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解答】解:根据图中指向标,可以读出,风从西南吹向东北,为西南风。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风向的判断,注意指向标和风向的定义即可。下面:左图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④是稳定风向;右图是④处各种受力的示意图,F4是风向。完成下列各题。7.下列各风向示意图中,表示南半球近地面的是()A. B. C. D.【分析】风的来向就是风向,近地面风向的判定方法:先在最靠近的等压线上画水平气压梯度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从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风向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左侧,北半球风向就画在风向右侧;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为30°﹣45°之间。【解答】解:高空气压较低,近地面气压较高,AB选项应表示高空等压面(且B选项应表示北半球高空等压面),AB错。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近地面水平气流应向左偏转,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C正确。D选项表示北半球近地面等压面以及水平气流运动情况,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判断,属于基础题,读图解答问题。苏州地区的湖陆风环流全天都很明显,且强度大于当地热岛环流。图a为苏州位置图,图b为苏州城区有、无热岛环流的能见度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8﹣9小题。8.热岛环流使苏州城区()A.近地面能见度降低 B.高空能见度增大 C.近地面污染状况改善 D.高空污染状况改善【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苏州地区的湖陆风环流全天都很明显,且强度大于当地热岛环流”可知,有热岛环流近地面大气,气流运动频繁,能见度高于无热岛环流的大气,有热岛环流高空能见度低于无热岛环流,说明近地面污染状况改善,高空污染状况增强,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9.白天湖陆风对苏州热岛环流的影响是()A.风力增强 B.面积增大 C.中心西移 D.高度降低【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解答】解:白天湖泊为冷源,陆地为热源,吹湖风,会将湖泊近地面的冷空气吹向城区,使得城区降温,降低热力环流的风力,热力环流的高度降低,面积减小,AB错误,D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湖泊位于城市的西侧,湖风对城市西侧影响较强,热岛环流中心位置东移,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白天湖陆风对苏州热岛环流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二.解答题(共4小题)10.(2024秋•福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9月14日第12号台风“梅花”以强台风级在浙江舟山登陆,长三角地区出现暴雨,包括上海部分区域出现内涝。图3为台风“梅花”登陆舟山之前的等压线分布图。宁海市某高中地理学习小组为了减少城市雨涝,利用海绵城市原理设计了“海绵校园”改造工程方案(图2)。(1)图1显示,水循环把地球圈层构造中的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2)“梅花”台风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台风属于该类水循环中的②环节(填写图1中的数字代号)。(3)在答题卷的横线上用箭头画出舟山在图示时刻的风向。本次台风使上海部分地区出现内涝,自然原因除了暴雨之外,地势低洼、易积水也是重要原因。(4)图2中地面铺设的透水砖,主要改善了水循环环节中增加了⑤(填写图1中的数字代号),减少了④(填写图1中的数字代号)。列举建设“海绵校园”带来的好处。【分析】(1)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它们与岩石圈相互影响,好制约,共同组成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水循环联系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促进了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水循环分为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的海上内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海陆间水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的内陆循环等。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3)风的来向就是风向,近地面风向的判定方法:先在最靠近的等压线上画水平气压梯度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从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风向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左侧,北半球风向就画在风向右侧;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为30°﹣45°之间。内涝的形成与下垫面、排灌系统、地形地势、降水等有关。(4)铺设渗水砖能够增加下渗、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解答】解:(1)图1中降水、云彩和②环节都位于大气圈,⑧为植物蒸腾,是生物参与水循环的具体表现,因此被水循环联系的有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2)“梅花”台风源于海洋,登陆后将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给陆地带来降水,因此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属于水汽输送环节,即图1中的②环节。(3)图示舟山位于低压的西北,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出现西北风,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右偏转成偏北风,如下图所示:。本次台风使上海部分地区出现内涝,自然原因除了暴雨之外,地势低洼地区易积水也是重要原因。(4)雨涝,实质是地表径流过多。地面铺设的透水砖,目的是增加下渗(④),减少地表径流(③),从而减轻雨涝;根据海绵城市的文字材料,“海绵校园”增加绿化面积,还可以净化雨水,提高水质;增加地下径流,补充地下水,调节水资源;净化水质可以降低地表水污染;美化环境等。故答案为:(1)大气;生物(2)海陆间;②(3);低洼(4)⑤;④;减轻雨涝;净化雨水,提高水质;可以补充地下水,调节水资源;降低地表水污染;美化环境。【点评】本题以海绵城市、台风登陆等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11.(2024秋•福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据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消息,当地时间2024年1月1日5时23分,印尼伊里菜沃托洛科火山发生喻发,火山灰柱高300m。不久后,印尼杜科诺火山也发生喷发,火山灰柱高达2000m。如图分别示意地球内部图层结构和大气垂直分层。(1)此次印尼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图1中的圈层②(填序号),并描述该圈层所在的位置。(2)印尼杜科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最高进入的大气圈层是对流层(写名称),并分析该大气层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特点。(3)图2中能正确表示地球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的曲线是L2,(填序号)图2中Ⅱ层大气以平流/水平运动为主;Ⅰ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地面辐射,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对流运动显著,水汽、杂质含量大。【分析】(1)软流层大致位于地下80千米﹣400千米,位于地幔中。(2)对流层;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纬度较低的地区受热多,对流较旺盛,对流层高度较高,因此对流层高度一般随纬度增加而降低。(3)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对流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低纬度高于高纬度;夏季高于冬季。【解答】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地幔,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根据图上信息可知,①为地壳,③为地幔,②为软流层,⑤为外核,④为内核,所以此次印尼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图1中的圈层②软流层。(2)根据材料信息“印尼杜科诺火山也发生喷发,火山灰柱高达2000m”可知,印尼杜科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柱高达2000m属于大气圈层的对流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以对流运动为主,夏季气温高,上升气流旺盛,对流层顶较高;冬季气温低,上升气流不显著,对流层厚度小;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对流运动强,对流层顶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年太阳辐射量有限,气温低,上升气流弱,对流层顶低。对流层;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纬度较低的地区受热多,对流较旺盛,对流层高度较高,因此对流层高度一般随纬度增加而降低。(3)结合所学可知,气温在对流层中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中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中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先降低再升高,故L2曲线满足。结合所学可知Ⅱ为平流层,因为气温上热下冷,空气无法对流,故以水平(平流)运动为主。图中Ⅰ层为对流层,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示和所学可知,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的地面辐射;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温度下热上冷,对流运动频繁,水汽、杂质含量大,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易成云致雨,导致天气多变。故答案为:(1)②;位置: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的底部。(2)对流层;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纬度较低的地区受热多,对流较旺盛,对流层高度较高,因此对流层高度一般随纬度增加而降低。(3)L2;平流/水平;地面/地面辐射;对流运动显著,水汽、杂质含量大【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大气的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2.(2024秋•福清市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4月7日23时左右,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搭载海洋地质Ⅱ号科考船,在南海超2000m深水成功下钻231m(图1),取得这一深度的可燃冰样品,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图2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1)“海牛Ⅱ号”在深水成功下钻,可能会影响到地球最活跃的圈层生物圈。(2)右图中Ⅲ圈层的上、下界面分别是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有科学家认为Ⅳ圈层的物质可能是液态,结合地震波的传播特点说明理由横波突然消失。(3)图2中Ⅰ代表的圈层名称是大气圈,若在右图中标注岩石圈,其范围是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4)钻孔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为地壳,其厚度特征是厚度不均;陆壳比洋壳厚;陆地上有高原、山地的地方地壳更厚(或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分析】(1)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地震发生时产生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其中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横波只能通过固态;在相同的介质中,纵波的速度均大于横波。(3)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4)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解答】解:(1)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地球的圈层中,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海牛I号”在深水成功下钻,可能会影响深海海洋生物,海洋生物属于生物圈。(2)图示Ⅲ圈层是地幔,地幔与上部的地壳圈层之间的分界面是莫霍界面,地幔与下部的地核圈层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横波的传播速度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是传播速度较快,且能在固、液、气态中传播;由图可知,横波在进入IV时突然消失,所以推测IV可能是液态。(3)图2中Ⅰ代表的圈层名称是大气圈;若在右图中标注岩石圈,其范围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4)根据题干可知,钻机钻探深度是从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由于洋壳的厚度约是5~10千米,陆壳较厚,在有高大山脉或者高原处最厚可达70千米,所以钻孔仍在地壳圈层。地壳的厚度不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故答案为:故答案为:(1)生物圈(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3)大气圈;上地幔(4)地壳;厚度不均;陆壳比洋壳厚;陆地上有高原、山地的地方地壳更厚(或海拔越高,地壳越厚)【点评】本大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13.(2024秋•福清市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某校地理研究性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体步骤如下:①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茂密的草皮分别放入长方形透明玻璃缸的两端;②用保鲜膜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③将玻璃缸放置在室外太阳底下;④十几分钟后,将一束香点燃,插入玻璃缸内。(1)请在图2中的直线上用箭头“→”绘出缸内烟雾的飘动方向。(2)由该实验总结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3)热力环流形成后,图2中缸内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是BADC。(4)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图示意不同时间海陆间环流形势,其中能正确代表陆风的是其中的丁图。夏季,海风对滨海地区气候可以起到降温增湿的调节作用。(5)随着城镇化发展,沿海城市的热岛效应也随之增强,对当地的海陆风造成的影响是海风增强,陆风减弱。(增强/减弱)【分析】(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进行绘图。(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①地面受热不均,导致近地面气温出现差异;②近地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