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六)_第1页
2024-2025学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六)_第2页
2024-2025学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六)_第3页
2024-2025学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六)_第4页
2024-2025学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六)一.选择题(共14小题)如图为我国不同地区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1﹣2小题。1.图中①~④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A.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2.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所在地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②所在地区气候寒冷,夏季短促 C.③所在地区森林常绿,炎热多雨 D.④所在地区风力侵蚀,千沟万壑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如图),完成下面3﹣3小题。3.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北京时间2023年9月28日22时40分,瓦努阿图群岛(15.5°S,167.9°E)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60千米。如图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完成4﹣4小题。4.排除风浪对船只的影响,当地震发生时()A.岛上的居民比船上的渔民后感受到地震 B.岛上的居民感觉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船上的渔民感觉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渔民没有感受到船左右摇晃得比震前剧烈气辉是相关大气组分受太阳辐射激发所放射的微弱光束,其强度与大气温度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地球上的气辉现象主要出现在I00~160千米的高度。此外,太阳系部分行星也能观测到气辉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除地球外,若仅考虑距日远近的因素,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气辉强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金星、火星、木星 B.木星、火星、金星 C.火星,金星,木星 D.火星、木星、金星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hòu)。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如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6﹣6题。6.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⑤地质时期的是()A.蕨类植物繁盛 B.出现三叶虫 C.哺乳动物繁生 D.恐龙大繁生我国某高中学生实验小组,在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时,采用下列做法:在一个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碗冰块在底部两侧。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M(如图所示)。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纸片M的偏动情况。完成下面小题。7.将下列各环节序号,按该原理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填入相应方框内,顺序正确的是()①地面冷热不均②空气发生水平运动③空气垂直运动④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如图是藏北高原某观测站测得的某种辐射在冬夏季节的平均日变化。完成8﹣9题。8.该辐射类型最可能为()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B.臭氧吸收的太阳辐射 C.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9.影响该辐射冬、夏季节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高度 B.降水 C.距太阳远近 D.植被覆盖率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与“天宫空间站”自动对接,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继续开展平台维护与照料、出舱活动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据此完成10﹣10题。10.在太空中沿预定轨道运行的“天宫空间站”属于()A.星际物质 B.行星 C.卫星 D.彗星2006年以来,中国勘探人员通过地震波、深海钻探等技术,在珠江口海底凹陷盆地中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如图示意某凹陷盆地内部圈层(局部)。据此完成11﹣11题。11.当地震波传播在甲处时波速明显加快,可推断甲处为()A.地壳上界 B.莫霍界面 C.古登堡界面 D.岩石圈下界土壤持水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重要指标,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如孔隙度、有机碳含量等,土壤孔隙中直径小于0.1mm的称为毛管孔。当土壤持水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研究者将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某样地(平均海拔3500m)主要覆盖类型浅层土壤(0~20cm)作为研究对象,得到如表格数据(如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表样地资料表样地类型孔隙度(%)有机碳含量最大持水量(g•kg﹣1)非毛管孔毛管孔天然林地32.849.3甲1464.66沼泽化草甸32.356.1乙2465.4非沼泽化草甸17.447.1丙613.5212.根据材料分析,甲、乙、丙三者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13.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的前期土壤湿度和降水条件下,产生径流的时间先后顺序是()A.天然林地、沼泽化草甸、非沼泽化草甸 B.天然林地、非沼泽化草甸、沼泽化草甸 C.非沼泽化草甸、天然林地、沼泽化草甸 D.非沼泽化草甸、沼泽化草甸、天然林地14.天然林地土壤非毛管孔孔隙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分布地坡度大,砾石比重较大 B.土壤肥力较高,团粒结构良好 C.耕作活动频繁,土壤经常翻松 D.人类过度放牧,土地沙化严重二.解答题(共4小题)15.(2024秋•南安市校级月考)下面图1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图1中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2)下列关于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描述符合的是(填序号)。①可能是鱼类化石②被子植物繁盛③可能是鸟类化石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⑤是重要的成煤期(3)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4)指出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16.(2023秋•泉州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厘清鱼类洄游规律,对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产卵洄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如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1)分析丁海域成为小黄鱼越冬场的有利条件。(2)用画出3月初小黄鱼从丁越冬场出发,经过甲、乙、丙三个产卵场的洄游线路。(3)判断甲、乙、丙、丁四个海域中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海域,简析该海域表层盐度较高的原因。17.(2023秋•泉州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洛阳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2020年,利用暑假对该建筑进行研究。如图为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查阅大量资料和进行实地研究后,绘制的香格里拉房屋模型图。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助研究小组的同学们解决下列问题。(1)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3)为了增强该房屋的保温效果,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在暖棚的底部,铺设厚厚的一层鹅卵石,请说明这种做法的合理性。18.(2023秋•泉州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科考队员考察黄河的晋陕峡谷时发现:距今800万年前,东亚夏季风开始显著增强;此时,阴山、吕梁山也快速隆升,断层发育,形成大量碎屑物质。晋陕峡谷以北甲处地层的河流沉积物来自附近的吕梁山,峡谷南北两侧的水系尚未贯通。距今130万年前,晋陕峡谷中部的分水岭在内外力作用下贯通,促进现代黄河水系基本形成(图1)。图2示意晋陕峡谷以北甲处地层剖面及实地考察的地层剖面。(1)距今130万年以前晋陕峡谷未贯通,请从晋陕峡谷以北甲处古河流流向及沉积物来源特征的角度加以说明。(2)从地壳运动的角度推测晋陕峡谷贯通的有利条件。(3)东亚夏季风显著增强后,说明流水作用对晋陕峡谷贯通的促进作用。(4)科考队员在晋陕峡谷以南乙处考察河流沉积地层发现晋陕峡谷贯通的证据,请你列举其中一个证据,并加以论证。

2024—2025学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六)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ABADADDDACB题号121314答案DCA一.选择题(共14小题)如图为我国不同地区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1﹣2小题。1.图中①~④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A.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分析】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光照、热量、土壤、风向等。不同的植被类型不同,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解答】解:图示①植被有茎花现象,是热带雨林植被的典型特点,所以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④植被有板状根,为热带雨林;同理可知,②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③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被类型的判断,属于基础题,读图解答问题。2.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所在地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②所在地区气候寒冷,夏季短促 C.③所在地区森林常绿,炎热多雨 D.④所在地区风力侵蚀,千沟万壑【分析】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光照、热量、土壤等。【解答】解:图示①有老茎生花,④植被乔木具有多层结构,多板状根,说明两地主要位于热带地区,终年炎热高温多雨,AD错误。③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或温和,C错误。②植被是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如图),完成下面3﹣3小题。3.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一般下老上新。地球生物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陆地到海洋的演化历程。【解答】解: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一般而言,越向下,岩层形成的时间越早。结合图例可知,图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三叶虫(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脊椎动物)一恐龙(爬行动物),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北京时间2023年9月28日22时40分,瓦努阿图群岛(15.5°S,167.9°E)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60千米。如图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完成4﹣4小题。4.排除风浪对船只的影响,当地震发生时()A.岛上的居民比船上的渔民后感受到地震 B.岛上的居民感觉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船上的渔民感觉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渔民没有感受到船左右摇晃得比震前剧烈【分析】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上下颠簸,横波左右摇晃。【解答】解: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当地震发生时,岛上的居民会比船上的渔民先感受到地震,A错误。横波不能通过液体,因此渔民不能感受到船左右摇晃,C错误,D正确。岛上的居民感觉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气辉是相关大气组分受太阳辐射激发所放射的微弱光束,其强度与大气温度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地球上的气辉现象主要出现在I00~160千米的高度。此外,太阳系部分行星也能观测到气辉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除地球外,若仅考虑距日远近的因素,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气辉强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金星、火星、木星 B.木星、火星、金星 C.火星,金星,木星 D.火星、木星、金星【分析】气辉是相关大气组分受太阳辐射激发所放射的微弱光述,其强度与大气温度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解答】解: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除地球外,若仅考虑距日远近的因素,金星、火星和木星三者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为金星、火星、木星,所以其大气温度由高到低为金星、火星、木星,气辉强度与大气温度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故气辉强度由大到小为金星、火星、木星,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太阳系结构和行星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hòu)。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如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6﹣6题。6.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⑤地质时期的是()A.蕨类植物繁盛 B.出现三叶虫 C.哺乳动物繁生 D.恐龙大繁生【分析】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解答】解:由地质年代示意图可知,⑤地质时期大致为距今2.52亿年一0.66亿年,属于中生代。根据所学知识,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A错误。恐龙大繁生主要出现在中生代,D正确。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B错误。哺乳动物繁生在新生代,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我国某高中学生实验小组,在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时,采用下列做法:在一个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碗冰块在底部两侧。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M(如图所示)。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纸片M的偏动情况。完成下面小题。7.将下列各环节序号,按该原理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填入相应方框内,顺序正确的是()①地面冷热不均②空气发生水平运动③空气垂直运动④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解答】解:冰块处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电炉处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故该原理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①③④②,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大气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如图是藏北高原某观测站测得的某种辐射在冬夏季节的平均日变化。完成8﹣9题。8.该辐射类型最可能为()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B.臭氧吸收的太阳辐射 C.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解答】解:图示辐射全天24小时均存在,且白天多、夜晚少、日出前后最少,基本与气温日变化一致,可判断是大气逆辐射,D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发生在白天,我国各地均不会出现极昼,则不可能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只发生在白天,臭氧吸收的紫外线辐射和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都不是24小时的,且季节变化不明显,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辐射类型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9.影响该辐射冬、夏季节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高度 B.降水 C.距太阳远近 D.植被覆盖率【分析】大气逆辐射强弱,主要取决于大气层的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除此之外与云的状况密切相关,但没有显著的日变化。【解答】解:图示辐射全天24小时均存在,且白天多、夜晚少、日出前后最少,基本与气温日变化一致,可判断是大气逆辐射,决定大气逆辐射强弱的最主要因素是气温高低;图示该辐射夏季强、冬季弱,这与太阳高度季节差异导致的气温变化呈正相关,A正确。该地位于藏北高原,全年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冬夏季节差别不大,BD错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冬季(1月初位于近日点)较近、夏季(7月初位于远日点)较远,C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与“天宫空间站”自动对接,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继续开展平台维护与照料、出舱活动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据此完成10﹣10题。10.在太空中沿预定轨道运行的“天宫空间站”属于()A.星际物质 B.行星 C.卫星 D.彗星【分析】天体是所有宇宙星体的统称。如恒星、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银河系中的恒星、星团、星云、星际物质、星系际物质等。【解答】解: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空中在预定轨道上运行,围绕着地球在转动,地球属于行星,围绕其转动的是卫星,因此属于卫星。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天宫空间站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2006年以来,中国勘探人员通过地震波、深海钻探等技术,在珠江口海底凹陷盆地中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如图示意某凹陷盆地内部圈层(局部)。据此完成11﹣11题。11.当地震波传播在甲处时波速明显加快,可推断甲处为()A.地壳上界 B.莫霍界面 C.古登堡界面 D.岩石圈下界【分析】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其中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不连续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不连续界面为古登堡界面。【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在莫霍界面波速增大,在古登堡界面波速减小,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当地震波传播在甲处时波速明显加快,可推断甲处为莫霍界面,B正确,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壳上界为地表,岩石圈下界为软流层,位于地幔当中,波速都未明显加快,A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土壤持水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重要指标,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如孔隙度、有机碳含量等,土壤孔隙中直径小于0.1mm的称为毛管孔。当土壤持水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研究者将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某样地(平均海拔3500m)主要覆盖类型浅层土壤(0~20cm)作为研究对象,得到如表格数据(如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表样地资料表样地类型孔隙度(%)有机碳含量最大持水量(g•kg﹣1)非毛管孔毛管孔天然林地32.849.3甲1464.66沼泽化草甸32.356.1乙2465.4非沼泽化草甸17.447.1丙613.5212.根据材料分析,甲、乙、丙三者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分析】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乙为沼泽化草甸有机碳含量,沼泽化草甸枯枝落叶量较大,土壤含水量较高,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较慢,有机碳含量最高;甲为天然林地有机碳含量,天然林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枯枝落叶量最大,但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强,有机碳含量较高;丙为非沼泽化草甸,有机质来源较少,分解较快,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最低,所以三者大小关系为乙>甲>丙,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13.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的前期土壤湿度和降水条件下,产生径流的时间先后顺序是()A.天然林地、沼泽化草甸、非沼泽化草甸 B.天然林地、非沼泽化草甸、沼泽化草甸 C.非沼泽化草甸、天然林地、沼泽化草甸 D.非沼泽化草甸、沼泽化草甸、天然林地【分析】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有热量、水分、光照、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等。【解答】解:据材料可知,径流是在土壤达到饱和含水量之后出现的;沼泽化草甸最大持水量最大,天然林地的最大持水量次之,非沼泽化草甸的最大持水量最小,所以在相同的前期土壤湿度和降水条件下,产生径流的时间先后顺序是非沼泽化草甸、天然林地、沼泽化草甸,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土壤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14.天然林地土壤非毛管孔孔隙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分布地坡度大,砾石比重较大 B.土壤肥力较高,团粒结构良好 C.耕作活动频繁,土壤经常翻松 D.人类过度放牧,土地沙化严重【分析】天然林地土壤非毛管孔孔隙度较高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地形坡度、土壤结构、人类活动等角度分析。【解答】解: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不适宜的,坡度较大的山地地区,砾石的比重较大,导致土壤孔隙中直径大于0.1mm的孔隙较多,非毛管孔孔隙度较高,A正确。耕作活动频繁,会切断土壤孔隙,导致土壤孔隙度降低,C错误。天然林地不适宜放牧,D错误。土壤团粒结构良好,会导致土壤孔隙度降低,B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天然林地土壤非毛管孔孔隙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二.解答题(共4小题)15.(2024秋•南安市校级月考)下面图1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图1中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2)下列关于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描述符合的是①⑤(填序号)。①可能是鱼类化石②被子植物繁盛③可能是鸟类化石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⑤是重要的成煤期(3)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4)指出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分析】(1)三叶虫是古生代的生物,恐龙是中生代的生物。(2)化石出现时间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间,由此判断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3)图2中横坐标代表地质年代,左侧纵坐标代表冷暖、右侧纵坐标代表降水,结合图2中曲线的变化进行判断。(4)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解答】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是古生代的生物,恐龙是中生代的生物。(2)化石出现时间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间。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①对;被子植物是新生代,②错;鸟类是出现在恐龙以后,中生代后期,③错;阿尔卑斯山形成于新生代,④错;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⑤对。(3)由图2可知,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平均气温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气候变冷。而全球平均降水不断增多,变化幅度很大,气候变得很湿润。(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的二叠纪大灭绝和中生代的白垩纪大灭绝。故答案为:(1)三叶虫化石:古生代。恐龙化石:中生代。(2)①⑤(3)全球平均降水不断增多,气候变得湿润;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气候变冷。(4)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点评】本题以地层剖面图为背景,涉及地球的历史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16.(2023秋•泉州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厘清鱼类洄游规律,对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产卵洄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如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1)分析丁海域成为小黄鱼越冬场的有利条件。(2)用画出3月初小黄鱼从丁越冬场出发,经过甲、乙、丙三个产卵场的洄游线路。(3)判断甲、乙、丙、丁四个海域中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海域,简析该海域表层盐度较高的原因。【分析】(1)丁海域成为小黄鱼越冬场的原因区域位置、气温、水温、洋流等分析。(2)小黄鱼从丁越冬场出发经过甲乙丙三个产卵场的洄游线路应据区域位置、气温、水温、洋流等分析。(3)海水的盐度主要与降水量、蒸发量、陆地径流、结冰和融冰、洋流等有关。【解答】解:(1)读图可知,丁海域位于我国东海,纬度较低,水温较高,且有日本暖流流经,增温作用明显,距大陆较远,受陆地(冬季风)影响小,水温较高。(2)小黄鱼3月初从丁越冬场出发,经过甲、乙、丙三个产卵场的洄游线路分析如下:小黄鱼是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随水温变暖启动,甲乙丙三个产卵场,丙纬度最低,水温变暖最早,小黄鱼先从丁越冬场到丙产卵场,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北行,到达乙产卵场,然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向北到达甲产卵场产卵,由于小黄鱼洄游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到达最北的甲产卵场时,水温也正好适合。如图所示:(3)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地位于钱塘江入海口,乙地位于长江入海口,甲地位于沿海地区,三海域入海径流较多,而丁地远离海岸,陆地径流影响小;丁地沿岸有暖流经过,受暖流影响较大,升温明显,蒸发量较大,暖流使流经海区的盐度升高,甲乙丙三地受沿岸寒流影响,寒流使流经海区的盐度降低,综合以上叙述四个海域中盐度最高的是丁海域,主要影响因素是径流和洋流。故答案为:(1)丁海域受陆地(冬季风)影响较小,且受暖流影响,水温较高。(2)如图:(3)丁地,丁地受陆地径流影响小,受暖流影响较大,盐度较高。【点评】本题以小黄鱼洄游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洋流的分布及性质、洋流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读材料的综合思维能力。17.(2023秋•泉州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洛阳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2020年,利用暑假对该建筑进行研究。如图为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查阅大量资料和进行实地研究后,绘制的香格里拉房屋模型图。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助研究小组的同学们解决下列问题。(1)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3)为了增强该房屋的保温效果,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在暖棚的底部,铺设厚厚的一层鹅卵石,请说明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分析】(1)与内室相比,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保存在暖棚内等角度分析。(2)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3)铺设厚厚的一层鹅卵石主要从比热容大小、鹅卵石的升温、降温特点等角度分析。【解答】解:(1)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短波辐射能量强,能够透过玻璃到达暖棚内,而长波辐射则很少能够透过玻璃。白天时,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过玻璃出去,使得热量可以留在暖棚内,从而对暖棚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暖棚内温度较高。(2)由所学知识可知,热力环流是冷热差异造成的空气运动。垂直方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在暖棚地面附近形成低压,暖棚顶部空气堆积形成高压;而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内室地面形成高压,内室顶部形成低压,因为地面及上层之间的气压差异,使得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上层(顶部)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地面)空气则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从而使得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3)由所学知识可知,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相同的太阳辐射进入暖棚后,鹅卵石升温更快,使地面辐射能力加强,从而增强保温效果。故答案为:(1)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2)暖棚温度比内室高,气流上升,内室气流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3)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在受到相同的太阳辐射下,升温速度更快。【点评】本题以我国云南香格里拉的房屋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太阳辐射的因素和影响气温的因素、热力环流原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18.(2023秋•泉州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科考队员考察黄河的晋陕峡谷时发现:距今8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