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统编新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1页
2024统编新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2页
2024统编新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3页
2024统编新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4页
2024统编新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新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三、学情分析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五、大单元目标叙写六、大单元教学重点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九、学业评价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十二、单元学历案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是202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新教材中的一个关键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和掌握100以内的数。这一单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数数、读写数,还要理解数的组成,掌握数的顺序,能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以及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数数:学生能够正确地从1数到100,并能够倒着数。在数数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知数的顺序和大小。数的组成:学生能够理解一个数可以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例如,23由2个十和3个一组成。这将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为后续的加减法运算做准备。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学生能够理解数的顺序,知道哪些数大,哪些数小,并能够用“>”、“<”或“=”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简单的加减法:学生能够进行100以内的简单加减法运算,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摆一摆,想一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二)单元内容分析数数教材编排:教材首先通过生动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从1数到100,感受数的顺序和大小。通过倒着数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数数的技能。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从1数到100,并理解数的顺序。难点是倒着数,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从较大的数开始倒数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数的组成教材编排:教材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例如,通过摆23根小棒,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23由2个十和3个一组成。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数的组成,知道一个数可以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数的组成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联系起来,形成直观的认识。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教材编排:教材通过直尺图、点子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通过比较不同数的大小,学生能够掌握用“>”、“<”或“=”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将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形成直观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教材编排:教材通过生动的情境图和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方法。通过口算、笔算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加减法的运算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方法。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将加减法运算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联系起来,形成直观的认识,并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摆一摆,想一想教材编排:教材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思考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将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直观的认识,并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整理和复习教材编排:教材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三)单元内容整合在整合本单元的内容时,我们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知识的连贯性:本单元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数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简单的加减法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注重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注重实际应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注重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思维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数的组成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一个数;在教授加减法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需要运用推理和判断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数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数量。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窗户等物品的数量,并尝试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数数相关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的顺序和大小。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数数接龙”的游戏,让学生依次说出下一个数,从而感受数的连续性和顺序性。数的组成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教授数的组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组成。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一堆水果或玩具,尝试用几个十和几个一来表示它们的数量。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数的组成相关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的组成。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来摆出不同的数,并尝试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组成。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教授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大小关系。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书本的厚度、不同铅笔的长度等,并尝试用“>”、“<”或“=”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相关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的大小关系。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排排队”的游戏,让学生按照数的大小顺序将数字卡片排列起来。简单的加减法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教授简单的加减法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变化关系。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水果摊上水果的买卖情况,尝试用加减法来表示水果数量的变化。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简单的加减法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加减法的意义和应用价值。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购物情境题,让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和数量来计算总价或找零金额。(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数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数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来数数,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数数;或者让他们按照奇数或偶数的顺序来数数。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数数相关的推理题或谜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猜数字”的谜题,让学生通过给出的线索来猜出一个数字。通过数的组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授数的组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数如23,让学生分析它是由2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数的组成相关的应用题或情境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分水果”的情境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水果数量和盘子数量来分配水果。通过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培养判断推理能力在教授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判断不同数的大小关系,并推理出它们之间的顺序关系。例如,我们可以给出两个数如35和42,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大小关系,并推理出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相关的推理题或证明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锻炼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证明不等式”的证明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来证明一个不等式成立。通过简单的加减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授简单的加减法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购物情境题或分配任务情境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和要求来计算出正确的结果。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简单的加减法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或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探索加减法规律”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发现加减法运算中的规律。(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周围事物的数量关系。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教室里桌椅的数量关系、书本的厚度关系等。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数量关系相关的描述题或表达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锻炼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描述数量关系”的描述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情境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其中的数量关系。用数学语言描述数的组成在教授数的组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23是由2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数的组成相关的表达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锻炼用数学语言描述数的组成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填写数的组成”的填空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来填写它的组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在教授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不同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和顺序关系。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35和42之间的大小关系和顺序关系。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相关的表达题或判断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锻炼用数学语言描述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判断数的大小关系”的判断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来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用数学语言描述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在教授简单的加减法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加减法运算的过程和结果。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个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的结果和运算过程。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简单的加减法相关的表达题或应用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锻炼用数学语言描述加减法运算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描述加减法运算过程”的表达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算式来描述它的运算过程。三、学情分析(一)已知内容分析在进入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特别是经过上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这些基础知识为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具体来说,学生已经:认识并掌握了20以内的数:学生能够准确认读、书写0-20的数字,理解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数量意义,并能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理解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学生明白加法的含义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减法的含义是从一个数中去掉另一个数。他们能在具体情境中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具备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开始形成对数量的直观感知,能够用符号(如数字、加号、减号)表示数量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掌握了一定的计数和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能够按顺序数数,理解数字之间的顺序关系,并能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的与数相关的经验,如数数物品、比较多少、简单购物等,这些经验为他们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二)新知内容分析根据202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新教材中《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知:数数:学生能够准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并应用十进制计数法。数的组成:学生能够理解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两位数的读写方法。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学生能够按照顺序排列100以内的数,理解并应用数序进行大小比较。简单的加减法:在理解数的意义和组成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进行100以内数的简单加减法运算,包括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数的实际应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1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读写、组成、顺序和比较大小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新知不仅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扩展和深化,也是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基础,他们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具备以下学习能力:直观感知能力:一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手段感知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例如,通过数小棒、摆积木等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数的组成和加减法运算。模仿学习能力:一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他们能够通过模仿老师或同伴的行为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简单推理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一年级学生开始形成简单的推理能力。他们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例如,在数的比较大小中,学生能够通过比较数的十位或个位来判断两个数的大小。合作学习能力:一年级学生开始具备初步的合作学习能力,他们能够在小组内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提高学习效率。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学习障碍突破策略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突破: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由于一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数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有趣的动画或图片,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数数;在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教具(如小棒、积木等)进行演示和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的组成。注重直观操作和实践体验直观操作和实践体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数数、摆积木、拨算珠等,通过实践操作来感知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例如,在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不同的两位数,并说出它们的组成;在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实物教具进行加减法运算的演示和操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学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辅助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可以设计各种练习题和思考题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再逐步扩展到100以内的数;在加减法教学中,教师要先教授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再逐步引入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师还要注重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认知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与孩子一起进行数学游戏、解决数学问题等活动,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注重直观操作和实践体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及加强家校合作等策略进行突破。这些策略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素养。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本单元的大主题设计为“探索100以内数的奇妙世界:培养数感与初步运算能力”。这一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1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组成、顺序、大小比较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数学运算能力。本单元将围绕数的概念、数的运算以及数的应用三个核心方面展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五、大单元目标叙写(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感知数的存在: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的存在,如门牌号、电话号码、物品数量等,从而感知数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认识数的意义: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能够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如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顺序和位置等。培养数感:通过数数、数的组成、大小比较等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建立起对数的敏感性和直觉,形成初步的数感。(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数的组成和分解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通过解决与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数的比较等,学生能够逐渐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推理能力的发展:在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中,学生能够运用推理方法,根据数的性质进行判断和推理,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符号的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数学符号,如“+”、“-”、“=”等,来表达数学关系和运算过程。数学语言的表达: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关系,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过程。数学模型的构建: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初步构建起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来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六、大单元教学重点数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准确认识100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方法。数的组成与分解: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方法,理解数的位值制和十进制计数法。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数感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数数比赛、数的游戏等,培养学生的数感,使他们能够直观地感知数的大小和数量关系。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数的组成、分解和运算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七、大单元教学难点数的抽象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数的概念相对抽象,难以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的直观感知和理解,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之一。数的组成与分解的灵活运用:数的组成与分解是数的运算基础,但学生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之二。加减法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算速度和准确性较低。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之三。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训练。如何在数的组成、分解和运算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之四。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和严谨性,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难以准确表达数学思想和过程。如何通过有效的引导和训练,使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来准确表达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关系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过程,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之五。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一、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针对202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新教材中《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大单元的整体教学思路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100以内数的数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简单的加减法等核心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下是详细的9课时教学思路。二、教学目标设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观察生活中的实物与情境: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如水果、玩具等)或情境图(如动物园、超市等),学生能够识别并数出100以内的物体数量,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利用数学工具辅助观察:通过观察数轴、百数表等数学工具,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形成对数的直观认识。理解数与形的结合:通过观察实物或模型(如小棒、珠子等)的组合,学生能够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美感。(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数感:通过数数、数的组成等活动,学生能够感受数的增减变化,理解数的相对大小和顺序,形成初步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通过数的组成与分解练习,学生能够理解数的结构和内在规律,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通过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和应用题解决等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原理和应用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探索数与形的关系: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等探索性活动,学生能够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准确描述数数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数的过程和结果,如“我数出了10个苹果”等。表达数的组成和分解:学生能够用数学符号和表达式表示数的组成和分解,如“23可以分解成20和3”等。阐述加减法运算过程:学生能够用数学表达式和语言描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和结果,如“3+5=8,表示3个苹果加上5个苹果等于8个苹果”等。交流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分享学习成果和收获,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三、教学思路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数数教学内容:数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或图片,学生能够识别并数出100以内的物体数量。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理解数数的顺序和规则,初步形成数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数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约5分钟):展示一幅包含多种物体的图片(如水果篮里有苹果、香蕉、橙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幅图片里有哪些水果?你们能数出每种水果的数量吗?”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数数活动(约20分钟):分组数数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图片中的一部分(如苹果)进行数数比赛。教师宣布比赛规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他同学作为啦啦队为本组加油鼓劲。比赛结束后,教师公布比赛结果并给予表扬和鼓励。分享数数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分享数数的方法和策略,如按行、按列数等。通过分享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和数感。总结提升(约10分钟):总结数数的规则,强调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数数的实际应用场景,如购物时数商品数量、分发物品时数人数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数出家中某种物品的数量(如书本、玩具等),并记录下来。同时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数数,并比较哪种方法更快更准。第二课时:数的组成教学内容:数的组成和分解。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数字卡片或实物,理解数的组成。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分解和组合100以内的数,理解数的结构。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的组成。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约5分钟):展示一些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数字分解成更小的部分。通过实物展示和引导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数的组成活动(约20分钟):使用计数器或实物(如小棒、豆子等)进行数的组成练习。例如,将23分解成20和3,或30和3等。通过动手操作和实物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引导学生分享不同的分解方法,理解数的多样性。通过分享和交流,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解题策略。总结提升(约10分钟):总结数的组成规律,强调十位和个位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数的组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分配物品、计算价格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使用计数器或实物进行数的组成练习,并记录下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同时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分解同一个数,并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第三课时: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教学内容: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数轴或百数表,理解数的顺序。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理解数的相对位置。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约5分钟):展示数轴或百数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数的排列顺序。通过直观展示和引导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活动(约20分钟):在数轴上标出指定的数字,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些数字的大小。通过数轴展示和比较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使用百数表进行数的顺序练习。例如,找出比35大、比40小的所有数。通过百数表练习和比较活动,提高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总结提升(约10分钟):总结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的方法,强调数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排队、比较年龄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使用数轴或百数表进行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练习,并记录下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同时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同一组数的大小,并比较哪种方法更快捷。第四课时:简单的加减法(一)教学内容: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实物或情境图,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理解加减法的运算原理。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加减法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约5分钟):展示一幅包含加减法情境的图片(如苹果的增加或减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一过程。通过情境导入和引导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简单的加减法活动(约20分钟):使用实物(如苹果、梨子等)进行加减法操作。例如,增加3个苹果后再减少2个苹果,最后剩下多少个苹果。通过实物操作和加减法运算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和运算原理。引导学生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加减法过程,并计算结果。例如,用“3+5=8”表示3个苹果加上5个苹果等于8个苹果。通过数学表达式和计算结果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运算能力。总结提升(约10分钟):总结加减法的运算原理,强调加法和减法的互逆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使用实物或情境图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练习,并记录下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同时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道加减法问题,并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第五课时:简单的加减法(二)教学内容:稍复杂的加减法运算。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更多复杂的加减法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解决稍复杂的加减法问题,提高运算能力。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更准确的语言描述加减法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约5分钟):展示一幅包含多个加减法步骤的情境图(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情境导入和引导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简单的加减法活动(约20分钟):设计一些稍复杂的加减法题目,如“37+15-22=?”,引导学生分步计算并得出结果。通过分步计算和结果展示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稍复杂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引导学生分享解题方法和思路,提高解题效率。通过分享和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解题策略。总结提升(约10分钟):总结加减法的运算技巧,强调运算顺序和准确性。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计算时间、测量长度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加减法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同时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道加减法问题,并比较哪种方法更快捷准确。第六课时: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内容:数与形的结合。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实物或模型,理解数与形的结合。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的活动,探索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与形的结合过程和结果。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约5分钟):展示一些由小棒、珠子等实物组成的数字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模型是如何表示数字的。通过实物展示和引导提问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摆一摆,想一想活动(约20分钟):引导学生使用小棒、珠子等实物摆出指定的数字模型,并思考这些模型是如何由更小的部分组成的。通过动手操作和实物感知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与形的结合关系。鼓励学生尝试摆出不同的数字模型,并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索和发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总结提升(约10分钟):总结数与形结合的方法,强调直观感知和抽象思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数与形结合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使用小棒、珠子等实物摆出不同的数字模型,并记录下自己的摆放过程和结果。同时要求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数与形的结合关系和规律。第七课时: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深化)教学内容:深化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的理解。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更复杂的数轴或百数表,深化对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的理解。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解决更复杂的比较大小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更准确的语言描述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约5分钟):展示一幅包含多个数字的数轴或百数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数字之间的顺序和大小关系。通过直观展示和引导提问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活动(约20分钟):设计一些更复杂的比较大小题目,如“比较56、73、48和65的大小关系”,并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通过比较和发现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更复杂的比较大小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数轴或百数表进行辅助比较,提高解题效率。通过数轴或百数表辅助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总结提升(约10分钟):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技巧,强调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排名、评分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解决一些更复杂的比较大小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同时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同一组数的大小,并比较哪种方法更快捷准确。第八课时:简单的加减法应用教学内容: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加减法应用情境,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运用简单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加减法应用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约5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加减法应用情境(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计算时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情境导入和引导提问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简单的加减法应用活动(约20分钟):设计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加减法应用题目,如“妈妈买了30个苹果和25个梨子,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通过实际情境和问题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引导学生列式计算并得出结果,同时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解题过程和结果。通过列式计算和语言表达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解题能力。总结提升(约10分钟):总结加减法应用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应用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财务管理、工程计算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解决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加减法应用题,并记录下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同时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道应用题,并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快捷。第九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和解题思路。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约5分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整理和复习这些知识内容。通过情境导入和引导提问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整理和复习活动(约20分钟):引导学生制作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将数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简单的加减法等核心概念串联起来。通过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制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复习题目,如“比较一组数字的大小关系并计算它们的和或差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解决问题。通过综合性复习题目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总结提升(约10分钟):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成果和收获,强调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制作一份本单元的知识总结报告,并尝试解决一些综合性的数学问题。同时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提高自己的数学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四、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9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100以内数的数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简单的加减法等核心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深化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我们也将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沟通和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和环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九、学业评价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针对202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我们制定了全面的学业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以及“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一)教学目标设定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们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100以内数相关的数学现象,如物体的数量、顺序、排列等。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理解10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运用数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等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通过逻辑推理,理解100以内数之间的关系,如数的组成、数序等。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加减法,解决涉及100以内数的计算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准确使用数学语言,如数字、符号、术语等,描述100以内数的特征和关系。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如通过口头表述、书面记录等方式。(二)学习目标设定基于教学目标,我们进一步细化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数数:能够正确、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能够理解数数的顺序和意义,如从前往后数、从后往前数等。数的组成:能够理解并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如几十和几个一组成某个数。能够通过数的组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用给定的数字卡片组成不同的数。数的顺序:能够理解并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按照数序进行排列。能够通过数的顺序,解决简单的比较大小问题。比较大小:能够运用符号“>”、“<”或“=”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够通过比较大小,解决简单的排序问题。简单的加减法:能够理解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能够运用简单的加减法,解决涉及100以内数的计算问题。摆一摆,想一想:能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和组成。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数的规律和特点。整理和复习:能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能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和提高所学的数学知识。成长小档案:能够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形成个人成长小档案。能够通过成长小档案,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空间。(三)评价目标设定基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评价目标,以便全面评估学生在三个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情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评价内容: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100以内数相关的数学现象的能力。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作业、口头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发现并描述与100以内数相关的数学现象。评价标准: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并描述与100以内数相关的数学现象,如物体的数量、顺序、排列等,得分为优;能够发现但描述不够准确或完整,得分为良;未能主动发现或描述不准确,得分为中或差。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评价内容:评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评估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数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分为优;能够运用但方法不够简洁或准确,得分为良;未能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得分为中或差。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评价内容:评估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通过口头表述、书面记录、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是否能够准确使用数学语言描述100以内数的特征和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使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现象和解决问题,得分为优;能够描述但语言不够准确或完整,得分为良;未能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或描述不准确,得分为中或差。(四)具体评价实施为了确保评价目标的达成,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评价实施措施:课堂观察: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表现,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度。特别是在数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等教学环节,我们将重点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并准确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课后作业:我们将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包括口算题、应用题、实践操作题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批改作业,我们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口头提问:在课堂上,我们将通过口头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针对一些易混淆或难理解的知识点,我们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辨析概念。项目式学习:我们将设计一些与100以内数相关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如“校园里的数学现象”、“家庭中的数学计算”等。通过项目式学习,我们将评估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小组讨论:我们将定期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个数学主题或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我们将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成长小档案:我们将引导学生建立个人成长小档案,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成长小档案,我们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五)评价反馈与改进为了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将建立及时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及时反馈:我们将在每次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项目式学习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将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措施。定期总结:我们将定期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评价结果,分析学生在三个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情况。针对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将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指导:我们将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将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将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资源,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和兴趣。(六)评价案例与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和效果,我们将以一个具体的评价案例进行分析:评价案例:在“数的组成”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一道实践操作题:“用给定的数字卡片(1-9)组成不同的两位数,并记录组成的方式和结果。”评价过程:课堂观察: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观察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情况。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思考并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口头提问:在学生完成操作后,我们通过口头提问的方式检查了学生的理解情况。例如:“你是如何用这些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你能说出你组成的所有两位数吗?”书面记录:我们要求学生将组成的方式和结果记录在作业本上,以便后续批改和评估。评价反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本,我们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在组成两位数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遗漏组合、记录不规范等),我们给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措施。案例分析:通过这个评价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效果。通过课堂观察、口头提问和书面记录等多种方式,我们能够全面评估学生在“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点上的学习情况。通过及时的评价反馈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习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核心素养。本学业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全面的评价内容,全面评估学生在“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以及“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通过实施这一评价体系,我们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1.大单元实施思路针对202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新教材中《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大单元的实施思路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100以内数的数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简单的加减法等核心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下是详细的9课时实施计划:第一课时:数数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或图片,学生能够识别并数出100以内的物体数量。(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理解数数的顺序和规则,初步形成数感。(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数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展示一幅包含多种物体的图片(如水果、动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数清图片中的物体数量。数数活动:分组进行数数比赛,每组选取图片中的一部分进行数数,看哪组数得又快又准。引导学生分享数数的方法和策略,如按行、按列数等。总结提升:总结数数的规则,强调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重要性。第二课时:数的组成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数字卡片或实物,理解数的组成。(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分解和组合100以内的数,理解数的结构。(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的组成。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展示一些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数字分解成更小的部分。数的组成活动:使用计数器或实物(如小棒、豆子等)进行数的组成练习,如将23分解成20和3,或30和3等。引导学生分享不同的分解方法,理解数的多样性。总结提升:总结数的组成规律,强调十位和个位的关系。第三课时: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数轴或百数表,理解数的顺序。(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理解数的相对位置。(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展示数轴或百数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数的排列顺序。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活动:在数轴上标出指定的数字,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些数字的大小。使用百数表进行数的顺序练习,如找出比35大、比40小的所有数。总结提升:总结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的方法,强调数的相对位置关系。第四课时:简单的加减法(一)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实物或情境图,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理解加减法的运算原理。(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加减法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展示一幅包含加减法情境的图片(如苹果的增加或减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一过程。简单的加减法活动:使用实物(如苹果、梨子等)进行加减法操作,如增加3个苹果后再减少2个苹果,最后剩下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加减法过程,并计算结果。总结提升:总结加减法的运算原理,强调加法和减法的互逆关系。第五课时:简单的加减法(二)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更多复杂的加减法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解决稍复杂的加减法问题,提高运算能力。(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更准确的语言描述加减法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展示一幅包含多个加减法步骤的情境图(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简单的加减法活动:设计一些稍复杂的加减法题目,如37+15-22=?,引导学生分步计算并得出结果。引导学生分享解题方法和思路,提高解题效率。总结提升:总结加减法的运算技巧,强调运算顺序和准确性。第六课时:摆一摆,想一想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实物或模型,理解数与形的结合。(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的活动,探索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与形的结合过程和结果。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展示一些由小棒、珠子等实物组成的数字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模型是如何表示数字的。摆一摆,想一想活动:引导学生使用小棒、珠子等实物摆出指定的数字模型,并思考这些模型是如何由更小的部分组成的。鼓励学生尝试摆出不同的数字模型,并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提升:总结数与形结合的方法,强调直观感知和抽象思维的重要性。第七课时: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深化)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更复杂的数轴或百数表,深化对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的理解。(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解决更复杂的比较大小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更准确的语言描述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展示一幅包含多个数字的数轴或百数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数字之间的顺序和大小关系。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活动:设计一些更复杂的比较大小题目,如比较56、73、48和65的大小关系,并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使用数轴或百数表进行辅助比较,提高解题效率。总结提升: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技巧,强调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重要性。第八课时:简单的加减法应用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加减法应用情境,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运用简单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加减法应用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加减法应用情境(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计算时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简单的加减法应用活动:设计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加减法应用题目,如妈妈买了30个苹果和25个梨子,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引导学生列式计算并得出结果。引导学生分享解题方法和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总结提升:总结加减法应用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第九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和解题思路。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整理和复习这些知识内容。整理和复习活动:引导学生制作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将数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简单的加减法等核心概念串联起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复习题目,如比较一组数字的大小关系并计算它们的和或差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解决问题。总结提升: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成果和收获,强调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2.教学目标设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或情境图等,学生能够识别并数出100以内的物体数量。通过观察数轴、百数表等数学工具,学生能够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通过观察实物或模型等直观感知材料,学生能够理解数与形的结合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通过数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等活动,学生能够形成初步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和应用题解决等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原理和应用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等探索性活动,学生能够探索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数的过程和结果、数的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过程和应用题解决思路。学生能够用数学符号和表达式表示数和运算过程以及应用题的数学模型和解决方案。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以及分享学习成果和收获。3.教学结构图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观察实物)(实物操作)||形成数感理解数的结构||数的顺序简单的加减法(观察数轴)(实物操作)||理解顺序理解运算原理||比较大小应用题解决(观察百数表)(情境模拟)||提高逻辑提高应用能力||摆一摆,想一想整理和复习(探索数与形)(知识系统化)||理解数形关系形成知识结构||提高探索能力提高综合应用能力4.具体教学实施步骤(以第一课时为例)第一课时:数数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约5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一幅包含多种物体的图片(如水果篮里有苹果、香蕉、橙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幅图片里有哪些水果?你们能数出每种水果的数量吗?”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尝试数出每种水果的数量,并举手回答。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数数。数数活动(约20分钟)分组数数比赛: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图片中的一部分(如苹果)进行数数比赛。教师宣布比赛规则:“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数数,看哪组数得又快又准。其他同学可以作为啦啦队为本组加油鼓劲。”学生活动:各组学生积极参与数数比赛,其他同学作为啦啦队为本组加油鼓劲。比赛结束后,教师公布比赛结果并给予表扬和鼓励。分享数数方法和策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享数数的方法和策略,如按行、按列数等。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数数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或策略可以分享给大家呢?”学生活动:学生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的数数方法和策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数数比赛和分享数数方法和策略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和数感。总结提升(约10分钟)总结数数规则:教师活动:总结数数的规则,强调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重要性。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在数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数数的规则和方法。拓展延伸: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数数的实际应用场景,如购物时数商品数量、分发物品时数人数等。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想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需要用到数数呢?”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将数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提升和拓展延伸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数数能力和数感,同时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业布置(约5分钟)教师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数出家中某种物品的数量(如书本、玩具等),并记录下来。同时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数数,并比较哪种方法更快更准。学生活动: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并准备回家完成作业。设计意图: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数数能力和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以上教学实施步骤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帮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数数方法和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其他课时的教学实施步骤可参照第一课时的设计思路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针对2024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新教材中《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个融合性、实践性强的大情境与大任务,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100以内的数,培养他们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大情境设计(一)情境背景在一个充满趣味与探索的数学王国里,孩子们化身为“小小探险家”,踏上了一场寻找“数学宝藏”的奇妙旅程。这个数学王国里藏着许多与100以内数相关的秘密和宝藏,只有掌握了数的认识、数的组成、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简单的加减法等核心概念的探险家,才能找到最终的宝藏。(二)情境元素数学小镇:孩子们首先来到数学小镇,小镇上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都与数字紧密相关。例如,小镇上有10座不同颜色的房子,每座房子上都有一个两位数的门牌号,如12号、34号等。街道上还有各种标志牌,如“距离下一站56米”、“本街共有78棵树”等。数字果园:孩子们来到数字果园,果园里种满了各种水果树,每种树上都挂满了标有数字的水果。比如,苹果树上挂着标有“23”、“45”等数字的苹果,梨树上挂着标有“16”、“78”等数字的梨。孩子们需要摘下这些水果,并根据数字进行分类和计数。数学迷宫: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孩子们还要穿越一个充满挑战的数学迷宫。迷宫中的每一道门都有一个数学问题作为密码,只有正确解答问题,才能打开通往下一关的门。例如,门上的问题是:“37比29多多少?”或者“84是由哪两个两位数组成的?”宝藏密室:孩子们来到宝藏密室前,密室的门上有一个复杂的数学锁,锁上有多个数字组合和密码提示。孩子们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破解密码,打开密室,找到最终的数学宝藏。二、大任务设计(一)大任务目标通过本次“小小探险家寻找数学宝藏”的大任务,学生将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在数学小镇、数字果园等情境中,识别并数出100以内的物体数量,如房子的门牌号、果园里的水果数量等。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数轴、百数表等数学工具,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找出一定范围内的所有数等。学生能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如根据迷宫中的提示,将文字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进行解答。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数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等活动,形成初步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如理解数位的概念,知道十位和个位的关系。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和应用题解决等活动,理解加减法的运算原理和应用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能够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等探索性活动,探索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如用小棒、珠子等实物摆出指定的数字模型。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数的过程和结果,如“我从1数到100,一共数了100个数”。学生能够用数学符号和表达式表示数和运算过程,如用“+”表示加法,“-”表示减法,用“35+27=62”表示加法运算的结果。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如向同伴解释自己是如何解答迷宫中的数学问题的。(二)大任务分解为了完成“小小探险家寻找数学宝藏”的大任务,我们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以下几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都对应着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子任务一:数学小镇探险教学内容:数数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数学小镇上的建筑和标志牌,数出房子的门牌号、街道上的树木数量等。组织学生进行数数比赛,看谁数得又快又准。引导学生分享数数的方法和策略,如按行、按列数等。子任务二:数字果园采摘教学内容:数的组成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来到数字果园,观察并摘下标有数字的水果。引导学生将水果按照数字进行分类,如将所有标有十位是2的水果放在一起。通过实物操作(如使用计数器或小棒),让学生动手分解和组合数字,理解数的组成。子任务三:数学迷宫挑战教学内容:数的顺序与比较大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迷宫中的数学问题,将文字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数轴或百数表进行辅助比较,加深对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的理解。子任务四:宝藏密室破解教学内容:简单的加减法、数的应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宝藏密室门上的数学锁和密码提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尝试破解密码。引导学生将破解密码的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先用37减去29得到8,然后再用84减去8得到76,所以密码是76”。子任务五:数学宝藏分享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探险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和解题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自己在探险过程中找到的“数学宝藏”(即学习心得和解题技巧)。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三、教学实施步骤(一)情境导入通过讲述“小小探险家寻找数学宝藏”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展示数学王国、数学小镇、数字果园等情境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的魅力。(二)任务分解与实施按照子任务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各个教学任务。在每个子任务中,通过实物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和解题策略。(三)成果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自己在探险过程中找到的“数学宝藏”。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四)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探险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和解题方法。强调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数学思维。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四、教学资源与环境(一)教学资源数学王国、数学小镇、数字果园等情境的图片或视频。实物教具:计数器、小棒、水果模型等。数学游戏和练习题卡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二)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数学王国的风格,墙上张贴数学相关的图片和标语。配备足够的实物教具和数学游戏材料,供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情境图片和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五、教学反思与改进在完成整个大任务的教学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要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以上大情境与大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我们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等核心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十二、单元学历案(一)单元主题与课时单元主题: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课时安排:根据本单元的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思维导图),本次设计选取前2课时进行详细说明,即“数数”和“数的组成”。(二)学习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观察与感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或情境,学生能够识别并数出100以内的物体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抽象与概括:能够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理解数是表示物体数量的符号,形成初步的数感。(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顺序与规则:理解数数的顺序和规则,能够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数量,初步形成数感。组成与分解:理解数的组成,能够将100以内的数分解成更小的部分,理解数的结构,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准确描述: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数的过程和结果,如“我一共数了32个苹果”。符号表达:能够用数字符号表示物体的数量,如用“32”表示32个苹果。(三)评价任务数数活动评价:观察学生在数数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是否能够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数量。数的组成评价:通过实物操作或计数器活动,评估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数的组成,将数分解成更小的部分。语言表达评价:听取学生对数数过程和结果的描述,评估其是否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数数教学实施步骤:情境导入(约5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一幅包含多种物体的图片(如水果篮里有苹果、香蕉、橙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幅图片里有哪些水果?你们能数出每种水果的数量吗?”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尝试数出每种水果的数量,并举手回答。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数数。数数活动(约20分钟)分组数数比赛: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图片中的一部分(如苹果)进行数数比赛。教师宣布比赛规则:“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数数,看哪组数得又快又准。其他同学可以作为啦啦队为本组加油鼓劲。”学生活动:各组学生积极参与数数比赛,其他同学作为啦啦队为本组加油鼓劲。比赛结束后,教师公布比赛结果并给予表扬和鼓励。分享数数方法和策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享数数的方法和策略,如按行、按列数等。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数数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或策略可以分享给大家呢?”学生活动:学生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的数数方法和策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数数比赛和分享数数方法和策略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和数感。总结提升(约10分钟)总结数数规则:教师活动:总结数数的规则,强调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重要性。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在数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数数的规则和方法。拓展延伸: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数数的实际应用场景,如购物时数商品数量、分发物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