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④昃(zè):太阳偏西。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苦而不平

昼夜苦学B.指通豫南

遂大通六经之旨C.甚矣,汝之不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慨然有志于天下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4.对愚公的“移山”和范仲淹的“苦学”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C2.D3.(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2)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4.示例:面对困境要坚定信心,我们只有发奋图强,坚持不懈,才能闯出一番大事业。【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发愁/刻苦;B.通向/精通;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到/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在;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这句话的意思是: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既长”是时间状语,后面应该停顿;“去之”和它后面的宾语“南都”组成动宾短语,不能拆开。故句子正确停顿应为: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以:凭;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如……何:能……怎么样呢?(2)或:有时;昏怠:发昏疲倦;辄:就;以:用;沃面:洗脸。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甲“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和乙“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等内容可知,愚公苦于交通不便决定移山,范仲淹家境贫寒但坚持读书,两人最终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启示我们:面对人生困境,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持之以恒为梦想不懈奋斗。【点睛】参考译文:(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乙)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太阳偏西才吃第二顿饭。终于,他领会并精通了六经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题型2.选词填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薛谭①学讴(

)秦青,未穷青之旨,于一日遂辞归。秦青弗止,(

)饯于郊衢,抚节②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①薛谭、苏青:传说中的两位歌唱家。②节:古代乐器名,用竹编成,形状像箕,上合下开,可拍打成声,调整音乐的节奏。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余拏一小舟拏:撑B.惟长堤一痕痕:横线C.未穷之旨穷:学尽D.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6.✬请从下面的备选词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乙文的横线上。备选词:也、乃、之、于(1)薛谭学讴()秦青(2)()饯于郊衢7.用“/”给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于一日遂辞归。9.两选段皆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甲】文正面描写西湖奇景,写出了其的特点,又通过写(概括事件)对西湖景色之美进行侧面烘托。【乙】文对歌唱家的歌声进行了描绘。“”用听觉和视觉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正面描绘了秦青高亢且满含情感的歌声及其强大的感染力。再用“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侧面烘托。【答案】5.B6.于乃7.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8.(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2)秦青于是在城郊大道旁为他饯行。9.唯美壮阔黑夜前往西湖赏景或两位金陵人赏美景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分析】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A.句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B.句意为: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痕:痕迹。C.句意为:还没有彻底学完秦青的歌唱技艺。穷:学尽。D.句意为: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谢:道歉。故选B。6.本题考查虚词正确运用的能力。(1)句意是: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依据句意可知,“秦青”在句中应做状语。据此,应用“于”作为状语后置的标志。(2)句意是:于是在城外大道旁为他饯行。依据句意可知,“秦青弗止”和“饯于郊衢”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应用“乃”连接。7.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本句句意为: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高昂的歌声振动了林木,美妙的声音响彻了云霄。其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是“抚节悲歌声”产生的效果。据此断句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1)莫:不要;痴:痴迷;似:像;相公: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2)于:在;遂:于是,就;辞:告辞;归:回家。9.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①空,依据【甲】文“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以概括为:黑夜前往西湖赏景;依据“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以概括为:两位金陵人赏美景。任选其一概括即可。②空,依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句意可知,本句采用听觉和视觉结合或动静结合的写法,写出秦青的歌声高亢且满含情感。据此,本空应填写“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点睛】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学完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于是在城外大道旁为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高昂的歌声振动了林木,美妙的声音响彻了云霄。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至死也不敢再对师傅秦青说要回去。题型3.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选自葛洪《西京杂记》)【丙】冬夜读书示子聿③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注释】①不逮:照不到。②文不识:人名。③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门人弟子填其室

(2)援疑质理(3)色愈恭,礼愈至

(4)资给以书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B.人不知而不愠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13.下列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懂题目对鉴赏古诗歌尤为重要,本诗题目交代了写诗时间、写诗情境和写诗目的。B.首句“无遗力”的意思是不遗余力,表现出古人勤奋努力、不知疲倦的学习品质。C.本诗与《示儿》都是陆游写给儿子的,两首诗歌旨在叮嘱儿子要重视学习,刻苦学习。D.本诗的语言平实质朴,在浅显的语言中彰显深刻的道理和独到的见解,耐人深思。14.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答案】10.(1)充满(2)询问(3)周到(4)借11.B12.(1)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13.C14.获取知识要勤奋苦学,要善于发问。【解析】1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①句意: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填,充满。②句意: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质,询问。③句意: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至,周到。④句意:就把书借给他。资,借。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句意: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而:连词表转折,但、却。A.连词表顺承,就;B.连词表转折,但、却;C.连词表修饰,不译;D.连词表并列,并且;故选B。1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从,跟随;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执,拿着;叩,问。(2)引,引来;以,把。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C.有误,本诗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示儿》告诫儿子要心怀爱国之情;故选C。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由甲文“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由乙文“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和丙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可知,获取知识要勤奋苦学,不怕艰辛;此外还要善于发问,恳切求学。【点睛】参考译文:【甲】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乙】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一、(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瑾宇附璘。性温恭,博涉经史,雅好属文。年十七,周文闻其名,因召拜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于时魏宣播迁,庶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兄弟。于谨南伐江陵,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或白文帝曰:“唐瑾大有辎重①,悉是梁朝珍玩。”文帝初不信之,密遣使检阅之,唯见坟籍②而已。乃叹曰:“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③之疑,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假,恒着衣冠以对妻子。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其尤贫者,又割膏腴田宇以赈之。朝野以此称之。(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二,有删改)[注]①辎重: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②坟籍:古代典籍。③投杼:杼,织布的稜。投杼,表示多谤能动摇信念。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谨南伐江陵”中的“南”,与“手自笔录”中“手”的用法不同。B.“辄议免之”与成语“浅尝辄止”中“辄”的意思相同,意为“就”。C.“或白文帝曰”中的“或”,与“或遇其叱咄”中“或”的意思不同。D.“恒着衣冠以对妻子”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意为“妻子儿女”。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时魏室播迁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愿与之同姓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C.其尤贫者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D.朝野以此称之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博涉经史,雅好属文。(2)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4.唐瑾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答案】1.A2.B3.(1)广泛地涉猎经籍史书,平素喜好撰写文章。(2)我知道这个人来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会以私利干犯道义。4.他的优秀品质有:温和恭顺,很有度量;喜欢读书写文章;学问好,品行端正;爱才惜才;不贪恋财物;性格端方持重,有风度;乐善好施。【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翻译。A.有误。于谨南伐江陵:于谨向南讨伐江陵。南:向南,名词做状语。手自笔录:亲自用笔抄录。手:亲自,名词做状语。二者用法相同。A项说法有误。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A.介词,表示某个时间或情况下/介词,给,对于;B.相同,都是介词,和;C.指示代词,指那些特别贫困的人/副词,表示推测、大概、也许的意思;D.介词,因为/介词,按照;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有:(1)涉:涉猎。好:喜好。属:撰写。(2)知:知道。许:多。其:他。以:用。利:私利。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由第①段“性温恭,博涉经史,雅好属文”可知他性格温和恭顺,喜欢读书写作;由第①段“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可知他学问好品行端正;由第②段“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可知,他爱才惜才,不滥杀无辜;由第②段“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可知他不贪恋财物,喜好读书;由第③段“瑾性方重,有风格”可知他性格端方持重,很有风度品格;由第③段“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可知他乐善好施。【点睛】参考译文:唐瑾字附璘。唐瑾性格温和恭顺,很有度量,广泛地涉猎经籍史书,平素喜好撰写文章。十七岁时,周文听到他的名声,于是召入任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事文书,多由唐瑾掌管。跟随攻破沙苑,在河桥作战,都有功劳,封为姑臧县子。屡经升迁为尚书右丞、吏部郎中。当时魏室流离迁徙,各种事务刚刚创立,朝廷章程,国家典则,唐瑾都参与制定。当时燕公于谨功高望重,为朝野所瞩目。他禀告文帝,说唐瑾学问品行修养都好,愿意与他同姓,结拜为兄弟。于谨向南讨伐江陵,以唐瑾为元帅府长史。军队中的谋划策略,很多都出自唐瑾。江陵已经平定,世族、士人、兵士,一起沦没为仆人奴隶。唐瑾细察他们的才能品行,有一点可取的,就商议赦免他们,依赖唐瑾获得救助的人很多。到大军归还,诸位将领多乘机抢劫,得到大量财物。唐瑾对钱财一无所取,只得到两车书,载着归还。有人禀告文帝说:“唐瑾有很多包裹箱笼,全是梁朝珍宝和玩赏的物品。”文帝本不相信,但是想了解他的实际情况,秘密派出使者检查察看,只见到古书罢了。就叹息说:“我知道这个人来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会以私利干犯道义。如果不派人查看,恐怕普通人受谣言蛊惑而猜疑,这就是使他更加清白的方法了。凡是被人任用的人,应当这样。”唐瑾性格端方持重,很有风度品格。退朝休假,经常穿朝服戴官帽来面对妻子儿女。又喜好施舍给予,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所得到的俸禄赏赐,经常散发给宗族之人。对那些特别贫困的人,又割让肥沃的田地来救济他们。他遗留给子孙的都是贫瘠的田地。朝野都因此而称许他。二、(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小题。活水源记(明)刘基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②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③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④居之。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⑤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⑥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⑦,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注释:①槠(zhū):常绿乔木。②华阳外史弘景:即南北朝的陶弘景。③欧冶子:春秋时期的铸剑工匠。④奎(kuí)上人:当时的一位僧人。⑤潴(zhū):汇聚。⑥秘书卿:元代秘书监长官,正三品。⑦脊(jǐ)令:鸟名,即鹤钨。5.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B.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C.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D.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伏行沙土中

乃不知有汉B.浴饮毕,鸣而去

吾与汝毕力平险C.属岁旱时

属予作文以记之D.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质朴清新,富有生趣,题为《活水源记》,最大特点就是“活”。不仅山活水活,连草木虫鱼在作者笔下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B.作者开篇从灵峰山入笔,写了山顶金鸡峰上的景色、灵峰寺周围的形势及曾在此居住活动过的名人高士,可见这山风景秀丽,人杰地灵。C.文章第二段从活水源源头写起,然后写水的特点及名字由来,再写它由小变大和冬夏不枯的生命力,最后写栖息繁衍在这里的各种生物。D.文末作者用“君子之德”来赞美活水源“泽又能及物”,再以为“活水源”起名的人物收束全文,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也更富思想意趣。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答案】5.B6.D7.C8.(1)我早春来到这里时,天气还很寒冷,各种水族动物都躲藏着不肯出来。(2)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这是它鸣叫的原因啊!【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以及重点字词来分析。“其初为渠时”在句子里做状语,其后应断开;“深不逾尺”是完整的句子,“而”是连词,在这里表转折,通常它的前面要断开,因此“而”的前面要断开;“俯视”理解为“低头看清流”是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而且“则”通常用在句首,引出下文,因此“则”的前面应断开;句意:这条水刚刚汇成小渠的时候,水深不过一尺,清澈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俯视清流,那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都在水底倒映出来。因此断句: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选B。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居然;B.动词,完毕/动词,竭尽,用尽;C.连词,适逢/动词,同“嘱”,嘱托;D.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故选D。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结合第②段“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可知,第②段先从活水源源头写起,接着写水的特点冬暖夏凉,继而写它由小变大、冬夏不枯的生命力,接着写“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交代了名字的由来;最后“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写的是栖息繁衍在这里的各种生物;因此选项“从活水源源头写起,然后写水的特点及名字由来,再写它由小变大和冬夏不枯的生命力”表述不正确,应是“从活水源源头写起,接着写水的特点,继而写活水源由小变、冬夏不枯的生命力,然后才写名字由来”;故选C。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予:我。方:正,正是。甚寒:很寒冷。甚:很。诸水族:各种水族动物。皆:都。隐:躲藏。(2)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之:代词,指千里马。以:按照。不以其道: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其:代词,指千里马。道:方法。食:同“饲”,喂。尽其材:竭尽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材:才能,才干。【点睛】参考译文:会稽的灵峰山,它的最高峰叫金鸡峰。那里的草,多是翠绿的竹子;那里的树多是枫树、槠树,还有许多松树;那里的鸟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很像鸡,可是比鸡小,身上披着美丽的羽毛,鸣叫的声音非常动听。灵峰寺就在灵峰山中,四面被山环抱着。寺院对面的山叫“陶山”,曾经是华阳外史陶弘景隐居的地方。寺院东南的山叫“日铸峰”,曾是欧冶子铸造宝剑的地方。寺院的后边迫近山崖的地方有一小阁楼,名叫“松风阁”,奎上人就住在那里。这里有一道泉水,泉水从山石的缝隙流出涓涓细流,冬季温暖而夏日清凉。泉水渐渐地汇成一条小水渠,一年四季永不枯涸,渠水涨满了于是就向西南流去,遇到有沙土的地方就在沙土底下暗暗流过,从沙土旁流出来就形成了四个小水池,往东流到山脚下。就汇聚成一个大水池,再往东流就注入了若耶溪,再向东北注入镜湖。这条水刚刚汇成小渠的时候,水深不过一尺,清澈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俯视清流,那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都在水底倒映出来。所以秘书卿白野公常常到这里来游赏,一天到晚坐在流水旁边,还给流水取个名字叫“活水源”。流水中有石蟹,如铜钱一样大小,还有小鲫鱼,颜色是正黑色,居住在石穴中,有水耗子经常来吃小鲫鱼。水中的草多是水松、菖蒲。有一种鸟就像鹦鹤那么大,黑色的羽毛,嘴是红的,常常在水边叫个不停,那声音就像竹鸡,可比竹鸡叫声还要婉转流利。有两只脊令,常常从翠竹上飞下来,立在山石上,洗完澡,饮足水,就鸣叫着飞走了。我初春来的时候正当特别冷的天气,这些水中的生物都还蛰伏着没有出来。到这时候,全都出来活动了。还有四五个小虫子,全如小指头那么大,形状如同半个莲子,整天在水面上转着圈浮游,日光照在它们的脊背上,颜色就像是紫色的水晶石,也不知道那是什么虫子。我既喜爱这条溪水的清澈澄明,又喜欢它源头永不枯竭,而能让这么多小生物都来依附它,很有点像君子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奎上人又说:“每逢遇到大旱的年景,泉水所经过的地方,能灌溉数十亩良田。”那么,是它的恩泽又能惠及到众人了。白野公深深地爱上了这“活水源”是很有道理的呀。三、(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节选)【乙】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9.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10.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3)甲翁之妻子去乡

(4)差矣,汝之言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春冬之时

公将鼓之B.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C.同邑而居

笑而止之曰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扶苏以数谏故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13.【甲】文写游三峡,【乙】文写登泰山。两文在表达方式和表现的主题上有什么不同?【答案】9.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10.这里指飞奔的马茂盛妻子和儿女你11.C12.(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2)从前的愚公,快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13.表达方式: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主题:甲文突出了三峡山和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乙文通过讲述二翁登泰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的道理。【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该句意为: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不足以登上它。“余”是整句话的主语,“亦未登”是人物的状态,“是山”指前文中的泰山,可作为这句话的宾语,其后应断一处,表达了“我”没有登上这座山的情况。“然”表转折,“老矣”表现“我”现在的年龄状态,也是后文“恐力不胜”的背景。据此可断句为: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该句意为: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奔:这里指飞奔的马。(2)该句意为: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茂:茂盛。(3)该句意为: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妻子:妻子和儿女。(4)该句意为:你说的不对!汝:你。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及用法。A.助词,的/助词,补足音节,不译;B.介词,在/名词,自己;C.都是:连词,表顺承;D.代词,这样/连词,因为;故选C。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1)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空隙。(2)曩:先前、以前;且:将近;方:才;逾:超过。13.本题考查文章表达方式及主题的对比阅读。从表达方式上看,《三峡》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散文,郦道元通过细腻的笔触,详细描述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主要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等等。《二翁登泰山》则通过叙述和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两位老翁一起攀登泰山的故事,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从主题上看:根据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句可知,作者通过描绘三峡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根据乙文“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吾力尚可,无需相扶”等句可知,作者通过展现两位老翁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相互鼓励以及最终的成功登顶这一过程,传达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积极思想,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的道理。同时,也传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美好品质。据此总结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关系非常友好。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不足以登上它。”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从前的愚公,快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到泰山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四、(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选自《范仲淹全集》)【乙】皇祐二年①,吴中大饥,殍殣②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③饷④,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选自《梦溪笔谈全译》)〔注释〕①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9—1053)。②殍(piǎo)殣:饿死的人。③存:慰问。④饷:馈赠。此处指施送饮食。1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增其旧制

制:规模。B.太守日出宴于湖上

日:每天。C.至若春和景明

景:风景。D.皆文正之惠也

惠:恩惠。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三峡》)B.不以物喜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及公私兴造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D.希文乃纵民竞渡

陈涉乃立为王(《陈涉世家》)1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和“古仁人之心”的对比分析,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B.乙文叙述了范仲淹在饥荒之年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让灾区平安无事,没有百姓流离失所的事迹。C.甲文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音节和谐,富有文采和诗意。D.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通过议论抒情对范仲淹的政绩进行了高度的评价。1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微斯人,吾谁与归?(2)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答案】14.C15.D16.D17.(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他)都是想用(这些办法)挖掘有余的财力,来使贫穷的人受到恩惠。【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有误,句意: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故选C。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副词,或许、也许/代词,有时;B.介词,因为/介词,按照;C.连词,以及/介词,到,等到;D.均为副词,于是,就;故选D。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乙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如范仲淹与监司的对话,以及他对佛寺主首的谕示)来刻画范仲淹的形象。没有用到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故选D。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1)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2)皆:全、都。欲:想要。发:挖掘。以惠贫者:来使贫穷的人受到恩惠。【点睛】参考译文:甲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代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胜景,全在洞庭湖上。含着小山,吞没了长河,水流浩荡,宽阔无边,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连绵不断的雨,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呼啸,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香气馥郁,青葱繁茂。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浮动的波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中做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间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乙文:皇祐二年,吴中一带饥荒严重,饿死的人叠压道路。当时范仲淹主持两浙西路,便发放粮食和劝民间施送饮食慰问灾民,采用的各种方法很周全。吴地一带的人爱好划船比赛,也喜欢做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众开展划船比赛,他每天到湖上摆放宴席,从春天到夏天,老百姓全都离家游玩。他又召集众佛寺的住持,吩咐他们:“灾荒之年工价非常低,可以大力兴建庙宇。”于是许多寺庙的修建工程非常兴旺。又翻修粮库和官员的住处,每天也使用着上千的劳力。监司上奏告发杭州长官荒废政务,嬉游取乐没有节制,以及不管官府还是私人都大兴建造之风,损耗民力。范仲淹于是自拟奏章,逐一申诉大兴宴游和兴造之风的目的,都是想用(这些办法)挖掘有余的财力,来救济贫穷的人。从事买卖、饮食、建筑的人,依赖于公私宴游和土建工程而糊口的人,每天至少有几万人。救荒年措施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只有杭州平安无事,老百姓中没有人外出流浪,这都是范仲淹的恩德啊。饥荒之年发放官府的粮食,召集老百姓干有益的事,近些年已列入条令。不仅救济饥荒,又趁机为民间兴利,这真是古圣王的德政啊!五、(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①陇西牧簿,得隐②马二万匹,帝怒,收慕容悉达等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悟,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③尔善言。”遂皆以减论。(通)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节选自《新唐书》,有改动)【注释】①覆:审察。②隐:隐藏。③旌:表彰。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后家长安()

(2)朕不明,乃至是()(3)时贼珍用山积()

(4)固辞,改工部()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B.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尊使命》)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命至重,死不复生。(2)清以奉国,名定不虚。21.屈突通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8.安家这,这样像山一样推辞19.B20.(1)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2)(为官)清廉侍奉国家,名声一定不虚假。21.①为人耿直。以死劝谏文帝不要因为牲畜财产杀戮一千多人。②洁身自好。在别的将士争抢珍宝时,他独善其身,不为所动。③有自知,能进退。对自己不胜任的官职坚决推辞。【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后来在长安安家。家:安家。(2)句意:才到了这个地步。是:这,这样。(3)句意:当时贼人的珍宝堆积地像山一样。山:像山一样。(4)句意:坚决推辞,改任工部尚书。辞:推辞。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意为:怎能因为牲畜一天而杀戮一千五百人呢?以:连词,因为。A.连词,来;B.连词,因为;C.介词,用;D.动词,认为;故选B。2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至:最、极;复:又、再。(2)清:清廉;以:用;奉:侍奉;虚:虚假。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可知,屈突通为千五百人求情,愿以自己受戮来解救众人,体现出他人耿直和仁爱善良;结合“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可知,在平薛仁杲时,面对堆积如山的贼珍,只有屈突通无所求取,皇帝也称赞他“清以奉国”,表明他洁身自好、为官清正;结合“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可知,皇帝召他担任刑部尚书。屈突通因为不熟悉文墨,坚决推辞,最终改任工部尚书。由此可见其知进退,有自知之明。【点睛】参考译文:屈突通,他的先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来在长安安家。在隋朝担任虎贲郎将。隋文帝命令他审查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藏的马二万匹,皇帝大怒,逮捕了慕容悉达等一千五百人,将要把他们全部处死。屈突通说:“人的生命最为重要,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陛下用最仁慈的品德养育天下,怎能因为牲畜一天而杀戮一千五百人呢?”皇帝呵斥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愿意自己去受刑,来解救众人的死。”皇帝醒悟,说:“我不明白,才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应当赦免慕容悉达等人,表彰你的好建议。”于是都按照减刑论处。

(屈突通)跟随(朝廷)平定薛仁杲,当时贼人的珍宝堆积如山,诸位将领争相获取,只有屈突通无所求取。皇帝听说后,说:“清正用来奉献国家,他的名声确实不假。”……几年后,召他担任刑部尚书。他自己因为不熟悉文墨,坚决推辞,改任工部尚书。一、(2024·内蒙古兴安盟·三模)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③,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会理。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注】①奉议:官名。②奉思:思念。③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念。1.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1)援疑质理

质:(2)媵人持汤沃灌

汤:(3)然学有要道

道:(4)方见古人用心处

方: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A.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C.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D.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2)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5.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选文学习建议前提条件甲(1)热衷于学习乙第一条建议:要认真钻研,主动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全身心投入学习第二条建议:(2)【答案】1.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2.质:询问汤:热水道:方法(或:规律)方:才3.B4.(1)有时遇到他斥责(或: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2)如果真能这样,那就足以追赶上古人(的造诣)了。(意近即可)5.克服困难,刻苦读书,虚心求教,求学意志坚定,有明确的目标,不慕虚荣,专心致志等。要排除外界的各种诱惑,静心学习。【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外甥你天性聪慧悟性高,一定能理解这些,所以详细地跟你说这些。“甥性识颖悟”为主谓结构,表达外甥的天性和悟性聪慧,意思完整;“必能解此”为动宾结构,“能解”是谓语,“此”是宾语,可单独成句;“故详悉及之”,“故”表所以,引出后面详细告知的原因,可自成一句。故断句: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质:询问。(2)句意: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汤:热水。(3)句意:然而学习有重要的方法。道:方法。(4)句意:才能发现古人的用心之处。方:才。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意为:自己应当用十年的功夫,修养心性探索真理。之:助词,的。A.句意: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句意: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之:助词,的;C.句意: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之:代词,代指孰能生巧的道理;D.句意:鲁庄公准备擂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故选B。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色,脸色,表情;至,周到。

(2)诚,如果,果真;如是,像这样;追配,追赶上,比得上。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一空,结合【甲】“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可知,宋濂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仍坚持抄书,这种刻苦的精神启示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怕困难,勤奋努力。结合“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宋濂对先达“俯身倾耳以请”,遇到先达斥责“色愈恭,礼愈至”,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向他人请教。结合“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宋濂面对同舍生的优越生活“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让我们明白,要坚定学习的信念,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不被外界的物质条件所干扰。二空,结合【乙】“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会理”可知,作者认为想要在学问上有所进步,必须摒弃学习之外的各种贪念,才能取得全部的功效。读书要先打扫干净房间,焚烧香料,让心思不分散,这样就能领会书中的道理。据此可得:要排除外界诱惑和干扰,潜心专注学习。【点睛】参考译文:【甲】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乙】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分别以来没有一天不在思念你。春风温暖,想来你在侍奉长辈之余,一定能够抛开人事,尽心于学习。之前你承蒙告诉我说:“自己应当用十年的功夫,修养心性探索真理。”我每次吟诵感叹这句话,如果真能这样,足以追赶上古人。然而学习有重要的方法,读书必须一字一句,自己探求其中的道理,才能发现古人的用心之处,这样就不会白白用功;又想要在学问上有所进步,必须摒弃学习之外的各种贪念,才能取得全部的功效。读书要先打扫干净房间,焚烧香料,让心思不分散,这样就能领会书中的道理。少年时志气正强,时常能这样做,就算只有古人一半的功力,功效也一定会加倍。外甥你天性聪慧悟性高,一定能理解这些,所以详细地跟你说这些。二、(2024·吉林长春·一模)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神弗福也

福:福气B.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C.虽不能察

察:明察D.夫大国,难测也

测:揣测,估计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

以伤先帝之明B.再而衰,三而竭

广起,夺而杀尉C.公将鼓之

陈胜佐之D.公问其故

安陵君其许寡人8.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贯穿全文的一条人物活动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B.面对“齐师伐我”一事,曹刿与乡人的态度截然不同。C.文章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在表现战争的激烈和君臣的筹谋得当。D.文章紧扣“论战”来写,详略得当,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答案】6.A7.B8.C【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A.译为: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福,动词,保佑;故选A。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凭借/连词,以致于;B.都是连词,表顺承;C.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指吴广;D.代词,指其中的/语气词,表祈使;故选B。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C.文章并没有详细记叙长勺之战的整个过程,对于战争的经过只是简单描述:“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而“论战”部分,即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更详细且关键。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先后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均认为不妥,直到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才肯定“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些对话展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本项中“文章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在表现战争的激烈和君臣的筹谋得当”有误;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三、(2024·陕西西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种莲余性有濂溪①之癖,尝植莲于东园小池,时二月水寒,仆夫以足踏藕入淤泥中,后数日,悉浮水面成朽质矣。明年春,则命爬掘淤泥,植根生土。先是池中畜鱼,正是荷苗出水,辄为啮断。池中积石为岛,水环四面。又明年,则命植根北面。东西断以帘。春暖鱼行,辄复跃入帘中,啮尽无余矣。又明年,则命筑土成堤,东西断流,由是鱼不得复入。荷苗无恙,始见青钱②贴水,继而翠盖擎珠,终则红妆烂然,清香袭人,可彻肌骨。举酒临风,真若水宫仙子,含馨佩芳,争妍竞秀③,环侍左右也。或曰:“子种莲三年无成,而卒享其成,何也?”余曰:“天下之事,阻于难而废于久,无志故也。不阻不废,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岂直莲哉?”(选自《祐山杂说》)【注释】①濂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晚年移居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因取旧居濂溪以为水名,并自以为号,世称濂溪先生。②青钱:色绿而形圆之物,指荷叶。③含馨佩芳,争妍竞秀:戴着鲜花,香气缭绕,竞相逞美。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水环四面

(2)举酒临风(3)而卒享其成

(4)岂直莲哉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尝植莲于东园小池”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万钟于我何加焉 B.皆以美于徐公C.受任于败军之际 D.达于汉阴1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年春,则命爬掘淤泥,植根生土。(2)天下之事,阻于难而废于久,无志故也。12.《爱莲说》中借“莲”表达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品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9.环绕迎着终于难道10.C11.(1)第二年的春天,就让人挖掉淤泥,(把)藕根种到生土中。(2)天下的事情,被困难阻碍的时间久了就荒废了,是没有志向的缘故啊。12.本文借种莲这件事会被困难阻碍,点明了立志与坚持的重要性。【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1)句意:清水四面环绕。环:环绕。(2)句意:端起酒杯迎着风。临:迎着。(3)句意:而终于成功并享受到莲的成果。足:终于。(4)句意:难道只有种莲吗。岂:难道。10.本题考查“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A.介词,对于;B.介词,比;C.介词,在;D.动词,到;故选C。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重点词语:明年,第二年;爬掘,挖掘。(2)重点词语:阻,阻碍;废,荒废;故,缘故。12.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结合“或曰:‘予种莲三年无成,而卒享其成,何也?’余曰:‘天下之事,阻于难而废于久,无志故也。不阻不废,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岂直莲哉’”可知,有人问作者“种莲三年无成,而卒享其成”的原因,作者回答说:“天下的事情,被困难阻碍的时间久了就荒废了,是没有志向的缘故啊。不因困难而被阻碍,不因时间流逝而荒废,天下就没有不能做的事情了,难道只有种莲吗?”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立下志向(目标);立志后都要坚持不懈,不惧困难,才能取得成功;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为下次的成功提供经验,不因失败而退缩,不因困难而后退,不因时间而荒废,这样就能将事情做成功。【点睛】参考译文:我生性有周敦颐的癖好,曾经在东园小池内种植莲花。当时正值二月水凉,仆人用脚把藕踩进淤泥中,过了些日子,(那些藕)都浮出水面腐烂掉了。第二年的春天,就让人挖掉淤泥,(把)藕根种到生土中。先在池中养鱼,当时正是荷苗长出水的时候,就被鱼咬断了。小池中石头堆积成为小岛,清水四面环绕。又到了第二年,就让人把藕种到池的北面,东西用帘隔断开。春天暖和了,鱼自由游动,就又跳入帘中,把荷苗全部咬断,没有剩余了。又到了第二年,让人用土筑成堤岸,东西隔断,水流不过去,所以鱼不能再次进入了。荷苗没事,才看见荷叶贴着水面,不久形如翠盖托着珍珠,最后就(呈现)红色艳妆、光彩灿烂的样子,香气袭人,可以透过肌骨。端起酒杯迎着风,真好像水宫仙子,戴着鲜花,香气缭绕,竞相逞美,环绕侍奉在我的身边啊。有的人说:“你种莲三年都没有成功,而终于成功并享受到莲的成果,这是为什么呢?”我说:“天下的事情,被困难阻碍的时间久了就荒废了,是没有志向的缘故啊。不因困难而被阻碍,不因时间流逝而荒废,天下就没有不能做的事情了,难道只有种莲吗?”四、(2024·陕西·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①相逢,治具毕张②,拔去凶邪,登崇畯良③。占小善④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⑤。爬罗剔抉⑥,刮垢磨光⑦。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⑧。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选自韩愈《进学解》,有删改)【注释】①圣贤:圣君和贤臣。②治具毕张:治国的措施都得以实施。治具,治国的措施。③登崇畯(jùn)良:重用贤能之士。④占小善:这里指具有一点点长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