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2024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2024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2024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2024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2024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统编版2024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904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2、孙中山明确指出:“今有满清政府为之鹰犬,则彼外国者,欲取我土地,有予取予携之便矣。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这反映出A.孙中山找到了救亡图存正确道路B.民族主义既反满洲又反帝国主义C.中外民族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矛盾D.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是最紧迫任务3、“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布局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这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这里强调说明古代山水画A.体现写实风格B.只有黑白二色C.追求宏大布局D.体现道家思想4、“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可见达尔文主义推动了A.殖民扩张B.宗教改革C.工业革命D.启蒙运动5、如图是1962年出版的《文字改革》中丰子恺先生的《今昔对比》图。当时文字改革的目的是。

A.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B.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6、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A.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B.体现人是万物的尺度C.重新建立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D.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7、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其著作《镜花缘》中借才女卢亭亭的口说:“将来若花姊妹做了国王,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案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在此,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是A.反对专制统治B.主张男女平等C.彻底批判儒学D.赞同女子参政8、李贽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禀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材料反映了李贽A.蔑视传统和权威B.追求社会的平等C.揭露道学家虚伪D.人性解放的观念9、在创办洋务过程中,李鸿章曾感叹自己“三十年来日在谣诼之中”,张之洞也说自己“无日不在荆天棘地之中”。两人遭受攻击可能是因为他们A.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B.与顽固派根本立场相悖C.挑战了重义轻利观念D.对西学的理解过于肤浅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10、美国文学家海明威是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是________。11、大唐盛世,国力强大,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文化的辐射力,形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__________;宋元时期,中国的技术发明______和火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12、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时期。

农书。

作者。

特点。

《氾胜之书》

原著失传。

贾思勰。

元朝。

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明朝。

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

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否定,与量子理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A.正确B.错误14、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出现了一些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的学者,他们被称为智者学派。A.正确B.错误15、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蒸汽时代”。A.正确B.错误16、史实: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

推论: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A.正确B.错误17、北宋时,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21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治国方略凝聚着中西方古代哲人的政治智慧;它为现代人留下了诸多思考和启迪。

材料一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提倡德治。德治要求道德极为高尚的“圣人”治理国家,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孟子也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与孔孟相比,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他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材料二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因为法治一方面可以抑制人的性恶,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因为法律的精神是“善”的,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政治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其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靠法治,其次是教育。在城邦中,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因此,只有以他们为基础建立的政体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政体。

——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的异同。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之父”。他决心“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富强文明之径”。1870年,他向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奏获得批准。1872年,包括詹天佑在内的第一批官派留美学生从上海启程。在1872-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遣送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然而,在守旧派官员的反对下,清政府做出撤回留美幼童的决定。

最早提议派遣留欧学生的是洋务派领袖沈葆桢。1875年;沈葆桢委派福州船政局法籍顾问携带5名船政学堂高材生赴欧游历。1876年,李鸿章派遺7名淮军军官赴德国留学。此后,清廷共派出80余人赴欧留学,多数学习海军。他们提出“造材异域”,通过向欧洲国家派遣留学生,求得其知识技术,进而达到“自强”的目的。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一1949)》材料二甲午战后;朝野上下同感通过日本学习西洋文化是中国的最佳出路。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557人。留日学生以读速成科和普通科为主,多学政法专业,学习理工科者较少。由于不少留日学生在新思想的影响下,成立了一些以“排满反清”为目标的革命组织,清政府开始调整留日政策,对留日人数和资格水平作出限制,1906年后,留日热潮逐渐消退。

——蒋凯.徐铁英《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材料三在20世纪初期大批中国青年涌向日本的刺激下;一些美国外交官和政府中的“中国通”认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将因为这方面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可能的收获,进而控制未来中国的发展”。鉴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少数美国人士认为,退还庚子赔款也许是一个“伟大的办法”。美国国会即于1908年通过一项议案,决定将其在军旗下获得的部分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作为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经费,用于扩张精神上的影响。1911年,作为留美预科的清华学堂正式成立,从而又兴起了留美教育浪潮。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公派第一批留学生留学欧美的原因。与19世纪晚期留学欧美相比,20世纪初留学日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8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时代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至一战前,中西欧是谷物流入的中心,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中叶到90年代中叶达到顶峰,形成独特的“谷物大入侵”现象。中西欧谷物进口来源中,美国所占比例从1871年的10.5%增长到1880年的31%。德国则从粮食出口国迅速转变为粮食进口大国。1868-1872年,德国小麦贸易顺差14.7万吨,黑麦逆差30.1万吨。1873-1877年,小麦逆差8.9万吨,黑麦逆差79.8万吨。19世纪50年代至一战前,中西欧是谷物流入的中心,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中叶到90年代中叶达到顶峰,形成独特的“谷物大入侵”现象。中西欧谷物进口来源中,美国所占比例从1871年的10.5%增长到1880年的31%。德国则从粮食出口国迅速转变为粮食进口大国。1868-1872年,德国小麦贸易顺差14.7万吨,黑麦逆差30.1万吨。1873-1877年,小麦逆差8.9万吨,黑麦逆差79.8万吨。——摘编自朱华进《19世纪晚期中西欧“谷物大入侵”探析》二战后,日本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美国占领当局以政府信贷的方式设立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等,推动日本大规模进口美国粮食。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大力推动剩余粮食(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的对日倾销。美国设立了“饮食改善协会”,“赠予”日本学校面粉和牛奶,并培训面包师。日本人的食材逐渐从以米、鱼、蔬菜为主变为以小麦、肉类、乳类为主。畜牧业的发展刺激了粮食进口,1973-1974年,日本谷物和豆类进口的67%来自美国。材料二二战后,日本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美国占领当局以政府信贷的方式设立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等,推动日本大规模进口美国粮食。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大力推动剩余粮食(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的对日倾销。美国设立了“饮食改善协会”,“赠予”日本学校面粉和牛奶,并培训面包师。日本人的食材逐渐从以米、鱼、蔬菜为主变为以小麦、肉类、乳类为主。畜牧业的发展刺激了粮食进口,1973-1974年,日本谷物和豆类进口的67%来自美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谷物大入侵”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并谈谈对你的启示。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4题,共32分)21、历史现象。

——据《中国大通史》概括整理(1)将上述历史名词;分类归纳为三种历史现象。

(2)请在社会人群与三类历史现象中选取相互关联的内容,提炼一个观点,关联史事加以论述。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人类文明是按下列顺序,依次运行的:

(1)平静和满足:人们放松对非物质价值观的坚守;变得越来越满脑子都是物质享受。

(2)幻灭和痛苦:当物质主义不能满足人性需求时;生命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旧的精神权威被证明是假的。

(3)挽救价值观:他们的注意力被重新引导到人类生活的性质和价值这一根本问题上;他们再次找到它。

(4)创造力时期: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生活有了新的含义;幻灭消失;生活再次变得可以忍受/宜人。他们是幸福的。

(5)平静和满足的状态:这一循环周而复始。

——整理自詹姆斯·克里斯蒂安《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度;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法律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为所有的人都提供了平等的公正;在公共生活中,优先承担公职所考虑的是一个人的才能,而不是社会地位或者属于哪个阶级;我们在政治生活中享有自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BC5世纪;伯利克里《在雅典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讲》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之手或同一个机构之中;就不会有自由存在。因为人们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强制执行这些法律。”

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1848年;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外国革命是由争自由而起;奋斗了两三百年,生出了大风潮,才得到自由,才得到民权。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但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

1924年;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

材料涉及到关于“自由”的诸多探讨。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概括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京津冀地区见证了中国近代发展进程”为主题,在经济、政治、思想中任选一角度加以论述。(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1题,共8分)25、关注人;关注社会是东西方很多哲学家的主张,东方的孔子创立儒学,注重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西方古代希腊和近代欧洲更是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由此请回答:

(1)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什么?儒学是怎样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

(2)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3)启蒙思想家进步主张的核心是什么?对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2、C【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今有满清政府为之鹰犬;则彼外国者,欲取我土地,有予取予携之便矣”可知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走狗,“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外民族矛盾,中国人民同满清政府的矛盾和中国民族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故选C;推翻清政府,并不能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推翻满清政府,无法体现反对帝国主义,排除B;D项中“最紧迫”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3、D【分析】从题文中“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应该强调“无为”,“计白当黑”“有无相生”“虚实相像”应该是朴素的辩证法,体现出道家思想,故D项正确;写实风格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错误;山水画并不是黑白两色,故B错误;宏大布局不符合道家思想,故D错误。4、A【分析】【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的“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并结合所学知识;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论述了其进化论思想,与其生存斗争相吻合的是殖民扩张,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发生在16;17世纪,故B项排除;工业革命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故C项排除;D项是17、18世纪发生,故D项排除。

【点睛】

“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是关键信息;结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关内容,可以分析出答案。5、B【分析】【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转变,这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B项正确;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A;C项涉及的是文艺领域,与材料中的“文字改革”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书法,排除D。6、B【分析】【详解】

据材料“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智者学派主张反对迷信,强调自由,法律、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都是相对的,要以人为尺度,这体现了古代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B项正确;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排除A项;苏格拉底希望“重新建立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智者学派怀疑“神”,并不“否定神的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7、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女子是可以参加政治的,所以答案选D;材料没有涉及反对专制,排除A;没有涉及男女关系,排除B;由材料可知,是利用儒学来治理国家的,所以排除C。8、D【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体现的是李贽对人性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解放,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权威的蔑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人性的肯定,非追求社会平等和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排除BC项。故选D项。

【点睛】9、C【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没有违背封建传统的伦理纲常,排除A。两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统治,与顽固派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立场是一致的,排除B。李鸿章和张之洞是洋务派的领导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两人遭受攻击可能是因为他们向西方学习科技的做法挑战了重义轻利观念,故C项正确。D项说法错误,两者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体现对西方有一定的理解,排除。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10、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文学家海明威的作品是《老人与海》。【解析】《老人与海》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第一问是考查唐朝时期强大的国力,所以在文化上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强大的文化圈,第二问是考查的宋科技发明的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解析】①.东亚文化圈(或汉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②.活字印刷(或指南针)12、略

【分析】【详解】

联系所学可知,《氾胜之书》是西汉氾胜之的著作;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系统的农学书籍;元朝王祯的《农书》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进行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解析】。时期。

农书。

作者。

特点。

西汉。

《氾胜之书》

氾胜之。

原著失传。

北魏。

《齐民要术》

贾思勰。

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系统的农学书籍。

元朝。

《王祯农书》

王祯。

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明朝。

《农政全书》

徐光启。

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

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3、B【分析】【详解】

相对论打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的绝对时空观。相对论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故判断为错误。14、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出现了一些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的学者,他们被称为智者学派。故正确。15、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蒸汽时代”。题意说法正确。16、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而非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题干说法错误。17、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正确。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21分)18、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传统治国方略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所以产生的背景应该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有关,即传统政治秩序瓦解;百家争鸣;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战国时期的变法树立了法律权威。根据材料二可知,西方传统治国方略产生于古希腊时期,所以产生的背景应该结合古希腊时期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即城邦制度的衰落;民主制度下各种思潮活跃;奴隶制工商业繁荣。

(2)相同点:根据“提倡德治。德治要求道德极为高尚的‘圣人’治理国家”、“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等信息得出以人性为依据;注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法律要合乎道德);根据“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靠法治,其次是教育”得出注重教育;主张“中庸之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同点: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在传统治国方略上,中国与古希腊在目标和手段上存在差异,即中国在目标上追求的是道德人格、维护等级制度,西方追求的这是正义和平等;在“圣人”和“哲学王”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具体的手段中国更注重法律的工具性价值,西方法律则强调维护公民权利。【解析】(1)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瓦解;百家争鸣;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战国时期的变法树立了法律权威。

西方:城邦制度的衰落;民主制度下各种思潮活跃;奴隶制工商业繁荣。

(2)相同点:以人性为依据;注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法律要合乎道德);注重教育;主张“中庸之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不同点:中国德治追求目标是道德人格、富民利民及对等级制度的维护,西方德治的目标是追求正义与平等;中国对“圣人”的要求更注重道德色彩,西方对“哲学王”的要求更注重知性色彩;中国更注重法律的工具性价值(为统治者服务,是统治工具),西方法律强调维护公民权利(为追求正义)19、略

【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容闳及开明官员的推动等角度思考;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结果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20世纪初期大批中国青年涌向日本的刺激”“用于扩张精神上的影响”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民族危机深重;美国和日本的扩张等角度思考回答。

(3)评价历史事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积极从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军事力量,促进了中国教育变革和教育的现代化,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等思考回答;消极从留学教育受到严重制约,具有半殖民地性质的特征思考回答。【解析】(1)留学欧美原因:鸦片战争失败后;封建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科技落后于欧美,希望实现教育强国理想;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朝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容闳及开明官员的推动。

留日学生特点:从学习方式上;以速成科为主;学习内容上,以政治法律等社会科学为主;学习结果上,成立了各种反清革命组织,成为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2)背景: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美国向亚太地区扩张,力图扩大其势力范围。与日本争夺对中国精神上的控制,推行利用教育加强精神侵略的战略。

(3)评价:清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开启了近现代留学教育之先河,打破了僵化封闭的教育制度,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军事力量:促进了中国教育变革和教育的现代化,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20世纪初期留学教育介绍了西方社会学说和启蒙思想,开启民智,推动了爱国教亡的政治运动高涨,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留学教育受到严重制约,具有半殖民地性质的特征。20、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19世纪50年代至一战前,中西欧是谷物流入的中心,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中叶到90年代中叶达到顶峰,”,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运输业有了进步;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南北战争后美国农业的崛起;德国统一后经济结构的变动等。

(2)根据材料“二战后,日本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美国占领当局以政府信贷的方式设立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等,推动日本大规模进口美国粮食。”,可见,缓解了日本战后的粮食危机;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大力推动剩余粮食(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的对日倾销。”可见,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日木民众要求改变过去以粮食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追求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品种多样化,西式饮食日渐受到日本人的欢迎可知为战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1973-1974年,日本谷物和豆类进口的67%来自美国。”,可知影响了战后日本的经济安全,加强了日本对美国的依赖,强化了美国对日本的控制;便利了美国经济扩张等。启示可从粮食安全对国家影响的角度、加大农业投入等角度作答。【解析】(1)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发展;南北战争后美国农业的崛起;德国统一后经济结构的变动等。

(2)评价:缓解了战后日本的饥荒;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日本经济恢复;改变了日本饮食结构等。有利于美国粮食倾销;强化了美国对日本的控制;便利了美国经济扩张等。

启示:粮食安全既是国家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又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坚实基础。要加强粮食自主生产能力,恰当地使用贸易保护手段以维护国内粮食的安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五、论述题(共4题,共32分)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概括出其历史现象分别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

(2)根据问题要求;本题答案由“选取现象”;“提炼观点”和“论述观点”三部分组成。下面以示例一为例进行解析:

步骤一:选取现象。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中提取“皇帝”、“专制”和“思想统一”。即示例一:选取现象:皇帝、专制、思想统一。

步骤二:提炼观点。根据所选取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可以提炼观点。即观点:皇帝通过思想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

步骤三:论述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采用“因——史——果”的逻辑来论述其观点。即可以按照“时代背景——治国理念变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流程来论述其观点。

论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强盛,黄老之学无法满足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时代背景)董仲舒则提出新儒学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教育和选官制度,使儒学确立统治地位,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治国理念变革)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国家统一(政治影响)。【解析】(1)历史现象: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

(2)示例一:选取现象:皇帝;专制、思想统一。

观点:皇帝通过思想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

论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强盛,黄老之学无法满足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则提出新儒学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教育和选官制度,使儒学确立统治地位,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国家统一。

示例二:选取现象:农民;起义、土地兼并。

观点:土地兼并加剧容易引发农民起义。

论述:战国以后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地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加重了农民的困难,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引发农民起义。东汉后期,田庄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终于引发黄巾起义。起义虽遭镇压,但东汉王朝也名存实亡。22、略

【分析】【详解】

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只要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能以准确史实为依据对观点加以论证,史论结合,注意逻辑的严密与思路的条理清晰,规范答题,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示例1:西周末期;随着生产力进步和私田的开垦,诸侯开始争夺土地和人口,追求物质享受,周天子权威下降,这是“平静和满足”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的礼乐制度崩溃,人们不再坚守以往的价值观。诸侯掀起一系列争霸战争,漠视人民的生命,这是“幻灭和痛苦”阶段。于是出现百家争鸣现象,各个学派针对现实提出自己的主张。儒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同时要求君主以德治国,爱惜民力。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和法家;道家等思想,提出新儒学。从此,儒学成为主流思想。达到了“挽救价值观”的目标。思想的统一巩固了汉朝的统一,也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了汉朝的繁荣,这是历史进入了“创造力时期”。

示例2:西欧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现世的享受、追求物质财富,社会上出现了“寻金热”,这是“平静和满足”时期。传统的天主教会却主张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天主教会的束缚,打破以往精神权威,这是“幻灭和痛苦”阶段。于是兴起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强调人性反对神性,打破天主教会的权威,鼓励人们实现自我价值。18世纪兴起的启蒙运动,强调人的理性,摆脱君主专制和教会束缚。这是“挽救价值观”时期。经过一系列思想解放,资产阶级开辟了新航路,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发生了工业革命,确立了代议制,资本主义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是历史进入了“创造力时期”。23、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选择材料中一个关于“自由”的观点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依据材料可得出“民主制度保障雅典人的政治自由”的观点,然后结合古雅典伯里克利改革的措施、影响等相关所学进行评析。还可得出“以权力制衡保障个人的政治自由”的观点,然后结合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观点及其产生的背景和评价等相关所学进行评析。也可得出“人的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的观点,然后结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等相关所学进行评析。或得出“国家自由先于个人自由”的观点,然后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背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评价等相关所学进行评析。要求概括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解析】观点:民主制度保障雅典人的政治自由。

分析: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伯利克里执政时代,是雅典民主制走向辉煌的阶段。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的权利。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成为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

评价: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制度以轮番而治的形式和人民主权的原则;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保障了雅典公民的政治自由和生活自由。但是,公民内部的多数原则未必代表着正确和正义,且民主原则只适用本邦成年男性公民,因此公民与非公民的个人自由都无法真正被保障。

观点:以权力制衡保障个人的政治自由。

分析:18世纪的法国正值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阶段;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法国逐渐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孟德斯鸠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三权分立学说是他最重要的思想。他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主张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掌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制衡。明确提出了以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的主张。

评价: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以维护人的自由权利为出发点,发展并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为法国的反封建斗争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观点:人的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

分析: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劳资矛盾日益尖锐,欧洲掀起三大工人运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深入工人群众中考察,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使命。并在《共产党宣言》中进行了集中的表达,且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即消灭阶级差别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评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道路,论证了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深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