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考试科目:地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2021年10月2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个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了一颗距地球2800万光年外的行星,该行星位于旋涡星系“梅西耶51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旋涡星系“梅西耶51a”属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该行星一定()A.该行星一定有卫星环绕 B.环绕恒星运行C.有高级智慧生命生存 D.存在耀斑现象【答案】1.D2.B【解析】【1题详析】结合材料旋涡星系“梅西耶51a”距地球2800万光年,该距离远超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可知该星系属于河外星系,D正确,地月系、太阳系都位于银河系内,ABC错误。故选D。【2题详析】行星一定环绕恒星运行,但不一定有卫星环绕,也不一定有智慧生命存在,B正确,AC错误;太阳等恒星存在黑子和耀斑等太阳活动,行星不能自行发光,不存在耀斑现象,D错误。故选B。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2021年10月30日,据中央气象台早间新闻播报,30日白天到夜间,华北、黄淮、江汉等地有轻至重度霾,31日凌晨起,受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的霾将逐渐减弱。下图示意我国2021年10月30日7时等压线分布及未来24小时霾影响地区。完成下面小题。3.受霾的影响,华北、黄淮、江汉等地()A.昼夜温差减小B.太阳辐射增强C.地面辐射增强D.大气能见度变好4.根据材料判断,未来24小时霾影响地区()A.对流强B.降水多C.风力强D.风力弱5.受冷空气影响,华北、黄淮、江汉等地的转移扩散方向为()A.西北B.东北C.西南D.东南【答案】3.A4.D5.D【解析】【3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受霾的影响,白天云量多,太阳辐射弱,地面辐射较弱,地面温度不高,气温较低;夜晚雾霾会增加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夜晚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A正确。BC错误;受霾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大气能见度差,D错误。故选A。【4题详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未来24小时霾影响地区等压线比较稀疏,风力较弱,D正确,C错误。受霾影响,太阳辐射弱,地面温度不高,对流运动弱,降水少,AB错误。故选D。【5题详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受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的霾将逐渐减弱。结合等压线判断,霾影响地区西北是冷空气中心,气压值较高,为高压,霾影响地区应该吹西北风,受冷空气影响,霾应该向东南扩散,D正确,ABC错误。故选D。地球在演化过程中形成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地层中保存有不同地质时代的化石,这是地球环境演化的物质凭证。下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及各时代地层化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甲化石可能是()A.蕨类植物化石B.被子植物化石C.鱼类化石D.恐龙化石7.甲盛行的地质年代,地球上()A.小型的哺乳动物大发展 B.陆地面积逐渐缩小C.爬行动物盛行 D.喜马拉雅山脉隆起8.由三叶虫到大型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A.地壳运动越来越强烈 B.大陆的平均海拔降低C.气温不断升高 D.地球经历若干物种大灭绝【答案】6.D7.C8.D【解析】【6题详析】根据图中信息,两栖类动物化石是古生代后期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是新生代的,所以甲是中生代的化石,恐龙化石是中生代的,D正确,蕨类植物化石和鱼类化石是古生代的,被子植物化石是新生代的,ABC错误,所以选D。【7题详析】根据上题分析,甲盛行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中生代恐龙等爬行动物盛行,C正确;喜马拉雅山脉隆起是新生代,D错误;小型的哺乳动物大发展是新生代时期,A错误;中生代时期,陆地面积在不断扩大,B错误,所以选C。【8题详析】三叶虫到大型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地球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壳运动有平静期和活跃期的交替,A错误;由于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大陆的平均海拔在上升,B错误;地球经历了几次大冰期,C错误;地球经历五次物种大灭绝,D正确,所以选D。我国古代智者用观日玉(半透明的玉石片或墨色水晶)观察太阳,留下了“日色赤黄,中有黑气知飞鹊”等记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太阳的大气层G、F、E分别代表()A.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B.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C.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 D.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10.古人通过观日玉观察太阳发现了()A.耀斑B.日珥C.黑子D.太阳11.太阳活动剧烈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地面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影响 B.两极地区产生极昼极夜现象C.干扰地球磁场引发“磁暴”现象D.全球各地降水量都明显增多【答案】9.D10.C11.C【解析】【9题详析】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所以G、F、E分别代表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故选D。【10题详析】日色赤黄,中有黑气,其中“日玉”为光球层,“黑气”应是发生在光球层的太阳黑子,C正确。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AB错。并不是发现了太阳,D错。故选C。【11题详析】太阳活动剧烈时,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A错。极地易出现极光,而极昼极夜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B错。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C正确。太阳活动剧烈时全球各地降水量不一定出现明显增多,D错。故选C。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青藏高原的卓乃湖湖水位暴涨,湖水外泄形成新的水路,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如果盐湖水量继续增加,湖水将汇入长江支流楚玛尔河。图示意卓乃湖及周边地区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2011年之前,卓乃湖和错仁德加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分别是()A.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C.陆地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D.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13.卓乃湖溃决之后,盐湖及周边地区()A.蒸发量增大B.下渗量减少C.径流量减少D.降水量减少【答案】12.B13.A【解析】【12题详析】2011年之前,卓乃湖没有湖水外泄通道,属于内陆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错仁德湖连接长江的支流楚玛尔河,通过长江入海,属于外流湖,因此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题详析】根据材料“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该湖水位暴涨,湖水外泄形成新的水路,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可知,卓乃湖溃决之后,盐湖及周边地区,水量大增,蒸发量增大,下渗量增大,径流量也增大,同时降水量也会增加,A正确,BCD错误。故选A。下图为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气压大小关系()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乙>甲>丁>丙D.乙>丁>甲>丙15.根据上图,若仅考虑热力因素,则白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温度低,乙地温度高B.甲地是郊区,乙地是城市C.甲地是海洋,乙地是陆地D.甲地是山坡,乙地是谷底【答案】14.C15.D【解析】【14题详析】同一地点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故气压甲、乙分别大于丁、丙;等压面向上凸表示同一高度上气压高,反之则气压低,读图可知丁的气压高于丙;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形态相反,则甲的气压低于乙地,综合得知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乙>甲>丁>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题详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地近地面处气压低于乙地,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甲地应受热盛行上升气流,乙地冷却盛行下沉气流。白天时,一般情况下,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山坡气温高于山谷,则白天时甲地分别应是受热、陆地、山坡,乙地分别应是受冷、海洋、山谷,因此AC错误,D正确;城市由于排放废热较多等原因,白天和黑夜城区的气温一般均高于郊区,因此甲地应是城市,乙地应是郊区,B错误。故选D。某日黄昏18时,北京的一名摄影爱好者用相机捕捉到“飞机凌月”画面(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该日“飞机凌月”应该发生在农历()A.二月初五B.五月廿五C.八月廿一D.十月初十17.此时飞机飞行方向可能是()A.东北方向B.正东方向C.西南方向D.东南方向【答案】16.D17.C【解析】【16题详析】该日“飞机凌月”的画面拍摄于黄昏18时,再结合凸月的月相,亮面朝西,推测时间应是农历某月的初十左右,D正确;初五月相还不是凸月,廿一和廿五月球亮面朝东,且也不是图中的凸月,ABC错误。故选D。【17题详析】上半月的月面凸向西方,图中右侧为西,可推测该飞机飞行方向朝西,可能为西南方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3年11月28日,沪渝高速公路荆州、潜江段出现大雾天气(如下图),能见度不足50米,近乎“寸步难行”。高速公路大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引起的浓雾。完成下面小题。18.深秋季节,利于大雾发生的条件是高速公路地区()A.车流量大,排放的废热多 B.降水量多,空气中水汽足C.比热容小,夜晚降温较快 D.尘埃较多,水汽凝结核多19.发生大雾时,高速公路地区()A.太阳辐射增强 B.地面辐射增强C.大气逆辐射减弱 D.昼夜温差缩小20.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大雾最浓厚的时段为()A.日出前后B.正午前后C.午后两点D.日落前后【答案】18.C19.D20.A【解析】【18题详析】结合材料“高速公路大雾大多是出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引起的浓雾”可知,出于高速公路路面为沥青路面,比热容小,深秋季节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水汽易凝结而形成雾,C正确;车流量大,排放的废热多,气温升高不利于雾的形成,A错误;深秋季节降水少,空气中水汽的含量一般较少,B错误;题目无法判断该地深秋季节空气尘埃的具体状况,排除D选项。故选C。【19题详析】浓雾会削弱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AB错误;浓雾白天会削弱太阳辐射,使得白天气温较低,夜间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得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使得昼夜温差缩小,C错误,D正确。故选D。【20题详析】材料提及,高速公路大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引起的浓雾,一般情况下,一天当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此时最可能形成浓厚大雾,正午及午后时间气温相对较高,日落前后气温也要比日出时气温更高,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A.①—太阳辐射B.②—大气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D.④—地面辐射22.冬季地表积雪利于农作物越冬,是因为积雪使()A.①增强,地面吸收热量多B.②增强,大气吸收热量多C.③减少,地面散失热量少D.④减少,地面反射热量多23.大气吸收④()A.较少,因为④为短波辐射B.较多,因为④为长波辐射C.较少,因为④为长波辐射D.较多,因为④为短波辐射【答案】21.B22.C23.A【解析】【21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图中①代表大气逆辐射,②代表大气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太阳辐射。故B选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22题详析】地表积雪导热性差,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隔了地面辐射,对土壤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①是大气逆辐射,地表积雪能反射太阳光,地面吸收热量少,使地面辐射减少,因此①大气逆辐射减少,②大气辐射减少,AB错误。到达地面的④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反射热量少,D错误。故选C。【23题详析】结合上题,④是太阳辐射,已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直接吸收少,地面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因此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故A选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完成下面小题。24.下图中与上图中M、P、N一线上(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是()A.①B.②C.③D.④25.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答案】24.C25.B【解析】【24题详析】结合图中气温分布,M、P、N一线中P地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属于热低压的中心区,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陷,对应的上空为高压(相对于同高度而言),其等压面向上凸,③图画法符合,①②④图画法不符合。故选C。【25题详析】如果只考虑温度因素,P点附近此时出现了一个高温中心,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往往造成地面为低压,即风从四周吹向P点,N地应吹偏东风,但是由于此图是北半球,所以要考虑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近地面向右偏转30°-45°,所以原来的东风变成了东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A.11℃B.14℃C.17℃D.20℃27.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28.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答案】26.C27.B28.B【解析】【26题详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等温距是2℃;温度最高区域为21℃-23℃,温度最低区域为5℃-7℃;温度差为14℃-18℃;根据计算出的温差范围,AD错误;其中选择最大温差,14℃<17℃,所以B错误,C正确,所以选择C。【27题详析】气温最高值多出现在晴天,晴天接收太阳辐射量大,A错误;白天气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多云天阻挡太阳辐射,且大气逆辐射增多,B错误;气温在下午两三点最高,大气的热源来自与近地面的长波辐射,从正午到午夜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C错误;9日白天晴天变化较大,8日夜晚受多云影响,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起到保温作用,变化平缓,D错误,所以选择B。【28题详析】热岛效应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因此判断热岛效应最强可以计算出市中心与周围地区在各个时间的气温差,8日15时左右,市中心气温为17-19℃,北边距离市中心4km以外,气温为15-17℃,相差0-4℃;8日22时左右,市中心气温为13-15℃,北边距离市中心4km外,气温为9-11℃,相差2-6℃;9日15时左右,市中心气温为21-23℃,距离市中心外围,气温为19-21℃,相差0-4℃;9日18时左右,市中心气温为19-21℃,距离市中心外围,气温为17-19℃,相差0-4℃;根据气温差值大小可以判断8日22时左右,热岛效应明显。B正确,ACD错误。故选B。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下图为研究小组对我国青藏高原的某河谷城市进行逆温测定结果(图示时间为北京时间)。据图,完成下面小题。29.该地逆温层()A.冬季逆温层厚度大,夏季小B.7时厚度一月最大,三月最小C.19时厚度随月份增加而递减D.逆温现象19时出现,7时最强30.形成逆温层厚度出现图示时段差异主要因素是()A.大气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热交换D.地面辐射【答案】29.A30.C【解析】【29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可知,该逆温层无论是7点还是19点,都是冬季厚度大,夏季厚度小,A正确;7时1月厚度最大,9月厚度最小,B错误;19时逆温层厚度随着月份的递增先递减后递增,C错误;图中信息只能看出逆温厚度,不知道逆温出现时间或最强时间,D错误。故选A。【30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在19点时,日落之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辐射使地面热量散失,靠近地面的大气受地面温度变化影响大,降温快,而高处的大气降温慢,温度较高,逆温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海拔高处的大气温度也逐渐降低,逆温层加厚,到日出前后即大致7点时温度最低,形成最厚的逆温层,故形成逆温层厚度出现图示时段差异主要因素是地面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C正确;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都不是形成逆温层厚度出现时段差异的主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40分。)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青海湖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图),水域面积约4635平方千米,主要来自河流汇入和大气降水,汇入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青海湖水域面积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萎缩,但自2004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退耕(牧)还草等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青海湖水域面积一直在增加。(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自2004年以来青海湖水域面积增加的原因。(2)简述青海湖水域面积的增加给当地小气候带来的有利影响。【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冰川消融量增大,入湖的地表径流增加;气候变暖使得蒸发量增加,湖区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增加,导致青海湖的补给水量增加;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植被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使得入湖水量增加,青海湖面积增大。(2)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气候湿润,降水增多,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小。【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可知,青海湖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地表径流的大气降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冰川的大量融化,河流的径流量增加,入湖的河流水增加;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温度增加,蒸发量增加,湖区大气的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导致青海湖的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增加,青海湖面积增大。由于退耕还草等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使得植被覆盖率增加,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汇入青海湖的水量增加,青海湖面积增大。【小问2详析】青海湖水域面积增加,使得湖泊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湖泊水蒸发量增加,湖区大气湿度增加,气候变得湿润,降水增多,大气的热力作用增强,使得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小。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拉萨地处青藏高原,素有“日光域”的美誉。下图示意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1)概括影响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和较丰富区的主导因素。(2)我国某高原科研团队研究发现,近年来化石燃料产生的碳黑粒子沉降在冰川表面,加速了冰川消融。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3)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拉萨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说明其主要原因。【答案】(1)地形(海拔)、天气状况(2)碳黑粒子降落到冰川表面,使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增强,冰川的温度升高;(冰川)地面辐射增强,使近地面气温升高,加速冰川消融。(3)太阳辐射强:地势高,空气稀薄,尘埃杂质少,大气透明度高;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大气温度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解析】【小问1详析】读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和较丰富区主要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故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天气状况和海拔。干旱、半干旱地区晴天多,降水少空气干燥,而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导致这些地区大气对于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较丰富。【小问2详析】结合所学可知,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增温,一般而言,由于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导致冰川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冰川温度低;同时冰川放出的地面辐射也少,故冰川上方的气温低。近年来化石燃料产生的碳黑粒子沉降在冰川的表面,会导致冰川的反射率降低,从而吸收的太阳辐射变多,温度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同时冰川放出的地面辐射也增多,导致气温升高,进一步加速冰川消融。【小问3详析】结合所学可知,太阳辐射除了受到纬度的影响外,受到大气状况和大气密度等因素影响较大,拉萨地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加上人类活动较少,大气中尘埃杂质少,导致大气对于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导致该地区的太阳辐射高于同纬度地区;结合所学可知,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而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且夜间的大气逆辐射也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故拉萨地区的气温远低于同纬度地区。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琥珀是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的有机化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白垩纪时期,火山活动剧烈,当松脂类树木受到损害时,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下图为胡康谷地位置示意图和虫珀景观图。(1)简述胡康谷地虫珀的形成过程。(2)白垩纪也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评价该时期火山活动对煤炭形成的有利影响。(3)说出白垩纪所属的中生代,在陆地上占优势地位的动物类型和植物类型。【答案】(1)地质时期,胡康谷地植物茂密,昆虫繁多;火山活动频繁,大量火山灰石块坠落砸击树木,松脂类树木伤口处流出树脂,包裹住一部分昆虫后掉落地表;随后发生地壳活动,树脂没入地层之中,经矿化作用形成虫珀。(2)有利影响:煤炭由古代植物遗体埋在地层下或地壳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火山爆发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温室气体增多,大气温度升高,加速植物生长;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有利于提高周围地区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3)动物:爬行动物;植物:裸子植物。【解析】历史上该地应该要有众多的松脂类树木和大量的昆虫,而该地湿热的季风气候让其有这种可能,使该地森林茂密,松脂类树木和动物广泛分布,且树脂分泌多;形成虫珀的另一条件是要有树脂流出,而材料中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爆发时落下的火山灰石块砸击或动物撞击等可以加速树脂流出,从而让昆虫得以被树脂包裹,并且由于树脂分泌多,树脂浸没动物的机会大。最后,由于地壳运动导致被树脂包裹的昆虫得以埋藏于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经矿化后形成。【小问2详析】煤炭是亿万年前大量植物埋在地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后转变成的。火山活动会释放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形成;火山活动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同时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热量条件变好,有利于植物生长;火山活动产生的火山灰,肥力较高,能够提高周围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生长。【小问3详析】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渐繁盛。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受地形影响,山谷风在背景风(是大尺度区域内某种原因造成的大气水平运动如风带或者季风等)较弱时表现明显。位于我国夏季风末端附近黄土高原之上的某东北一西南走向河谷,山谷风显著。下图为河谷西侧山坡气象站春季某日测得的山谷风变化曲线。(1)据图描述气象站该日风向的变化特征。(2)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图中20时风力最小的原因。【答案】(1)白天为东南风,夜晚为西北风;日出前后(9时左右),由西北风转为东南风;日落前后(20时左右),由东南风转为西北风。(2)日落后,山坡降温快,冷空气收缩下沉,顺坡流向谷底,山风开始增强;此时山谷降温慢,谷风开始减弱,20时为日落两小时后,正处于谷风与山风的转换期,故风力较小。【解析】【小问1详析】由材料可知,该河谷是位于我国夏季风末端附近黄土高原之上的某东北-西南走向河谷,因此推测山谷风,谷风应该是东南风,山风应该是西北风。读图可知,白天9:00时-20:00时为谷风,风从谷地吹向山地,为东南风;夜晚20:00时-次日9:00时为山风,风从山地吹向谷地,为西北风;9:00时前后,由山风转为谷风,即由西北风转为东南风;20:00时前后,由谷风转为山风,即由东南风转为西北风。【小问2详析】日落后,山坡得到的太阳辐射减少,山坡气温下降快,冷空气收缩下沉,沿着山坡向谷底下沉,山风开始增强,而谷地气温下降慢,谷风开始减弱,20:00时左右,此时大概是日落两小时后,正处于谷风与山风的转换期,两个不同风向的风相互抵消,导致风力较小。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考试科目:地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2021年10月2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个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了一颗距地球2800万光年外的行星,该行星位于旋涡星系“梅西耶51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旋涡星系“梅西耶51a”属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该行星一定()A.该行星一定有卫星环绕 B.环绕恒星运行C.有高级智慧生命生存 D.存在耀斑现象【答案】1.D2.B【解析】【1题详析】结合材料旋涡星系“梅西耶51a”距地球2800万光年,该距离远超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可知该星系属于河外星系,D正确,地月系、太阳系都位于银河系内,ABC错误。故选D。【2题详析】行星一定环绕恒星运行,但不一定有卫星环绕,也不一定有智慧生命存在,B正确,AC错误;太阳等恒星存在黑子和耀斑等太阳活动,行星不能自行发光,不存在耀斑现象,D错误。故选B。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2021年10月30日,据中央气象台早间新闻播报,30日白天到夜间,华北、黄淮、江汉等地有轻至重度霾,31日凌晨起,受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的霾将逐渐减弱。下图示意我国2021年10月30日7时等压线分布及未来24小时霾影响地区。完成下面小题。3.受霾的影响,华北、黄淮、江汉等地()A.昼夜温差减小B.太阳辐射增强C.地面辐射增强D.大气能见度变好4.根据材料判断,未来24小时霾影响地区()A.对流强B.降水多C.风力强D.风力弱5.受冷空气影响,华北、黄淮、江汉等地的转移扩散方向为()A.西北B.东北C.西南D.东南【答案】3.A4.D5.D【解析】【3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受霾的影响,白天云量多,太阳辐射弱,地面辐射较弱,地面温度不高,气温较低;夜晚雾霾会增加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夜晚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A正确。BC错误;受霾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大气能见度差,D错误。故选A。【4题详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未来24小时霾影响地区等压线比较稀疏,风力较弱,D正确,C错误。受霾影响,太阳辐射弱,地面温度不高,对流运动弱,降水少,AB错误。故选D。【5题详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受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的霾将逐渐减弱。结合等压线判断,霾影响地区西北是冷空气中心,气压值较高,为高压,霾影响地区应该吹西北风,受冷空气影响,霾应该向东南扩散,D正确,ABC错误。故选D。地球在演化过程中形成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地层中保存有不同地质时代的化石,这是地球环境演化的物质凭证。下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及各时代地层化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甲化石可能是()A.蕨类植物化石B.被子植物化石C.鱼类化石D.恐龙化石7.甲盛行的地质年代,地球上()A.小型的哺乳动物大发展 B.陆地面积逐渐缩小C.爬行动物盛行 D.喜马拉雅山脉隆起8.由三叶虫到大型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A.地壳运动越来越强烈 B.大陆的平均海拔降低C.气温不断升高 D.地球经历若干物种大灭绝【答案】6.D7.C8.D【解析】【6题详析】根据图中信息,两栖类动物化石是古生代后期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是新生代的,所以甲是中生代的化石,恐龙化石是中生代的,D正确,蕨类植物化石和鱼类化石是古生代的,被子植物化石是新生代的,ABC错误,所以选D。【7题详析】根据上题分析,甲盛行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中生代恐龙等爬行动物盛行,C正确;喜马拉雅山脉隆起是新生代,D错误;小型的哺乳动物大发展是新生代时期,A错误;中生代时期,陆地面积在不断扩大,B错误,所以选C。【8题详析】三叶虫到大型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地球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壳运动有平静期和活跃期的交替,A错误;由于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大陆的平均海拔在上升,B错误;地球经历了几次大冰期,C错误;地球经历五次物种大灭绝,D正确,所以选D。我国古代智者用观日玉(半透明的玉石片或墨色水晶)观察太阳,留下了“日色赤黄,中有黑气知飞鹊”等记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太阳的大气层G、F、E分别代表()A.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B.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C.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 D.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10.古人通过观日玉观察太阳发现了()A.耀斑B.日珥C.黑子D.太阳11.太阳活动剧烈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地面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影响 B.两极地区产生极昼极夜现象C.干扰地球磁场引发“磁暴”现象D.全球各地降水量都明显增多【答案】9.D10.C11.C【解析】【9题详析】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所以G、F、E分别代表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故选D。【10题详析】日色赤黄,中有黑气,其中“日玉”为光球层,“黑气”应是发生在光球层的太阳黑子,C正确。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AB错。并不是发现了太阳,D错。故选C。【11题详析】太阳活动剧烈时,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A错。极地易出现极光,而极昼极夜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B错。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C正确。太阳活动剧烈时全球各地降水量不一定出现明显增多,D错。故选C。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青藏高原的卓乃湖湖水位暴涨,湖水外泄形成新的水路,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如果盐湖水量继续增加,湖水将汇入长江支流楚玛尔河。图示意卓乃湖及周边地区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2011年之前,卓乃湖和错仁德加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分别是()A.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C.陆地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D.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13.卓乃湖溃决之后,盐湖及周边地区()A.蒸发量增大B.下渗量减少C.径流量减少D.降水量减少【答案】12.B13.A【解析】【12题详析】2011年之前,卓乃湖没有湖水外泄通道,属于内陆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错仁德湖连接长江的支流楚玛尔河,通过长江入海,属于外流湖,因此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题详析】根据材料“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该湖水位暴涨,湖水外泄形成新的水路,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可知,卓乃湖溃决之后,盐湖及周边地区,水量大增,蒸发量增大,下渗量增大,径流量也增大,同时降水量也会增加,A正确,BCD错误。故选A。下图为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气压大小关系()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乙>甲>丁>丙D.乙>丁>甲>丙15.根据上图,若仅考虑热力因素,则白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温度低,乙地温度高B.甲地是郊区,乙地是城市C.甲地是海洋,乙地是陆地D.甲地是山坡,乙地是谷底【答案】14.C15.D【解析】【14题详析】同一地点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故气压甲、乙分别大于丁、丙;等压面向上凸表示同一高度上气压高,反之则气压低,读图可知丁的气压高于丙;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形态相反,则甲的气压低于乙地,综合得知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乙>甲>丁>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题详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地近地面处气压低于乙地,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甲地应受热盛行上升气流,乙地冷却盛行下沉气流。白天时,一般情况下,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山坡气温高于山谷,则白天时甲地分别应是受热、陆地、山坡,乙地分别应是受冷、海洋、山谷,因此AC错误,D正确;城市由于排放废热较多等原因,白天和黑夜城区的气温一般均高于郊区,因此甲地应是城市,乙地应是郊区,B错误。故选D。某日黄昏18时,北京的一名摄影爱好者用相机捕捉到“飞机凌月”画面(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该日“飞机凌月”应该发生在农历()A.二月初五B.五月廿五C.八月廿一D.十月初十17.此时飞机飞行方向可能是()A.东北方向B.正东方向C.西南方向D.东南方向【答案】16.D17.C【解析】【16题详析】该日“飞机凌月”的画面拍摄于黄昏18时,再结合凸月的月相,亮面朝西,推测时间应是农历某月的初十左右,D正确;初五月相还不是凸月,廿一和廿五月球亮面朝东,且也不是图中的凸月,ABC错误。故选D。【17题详析】上半月的月面凸向西方,图中右侧为西,可推测该飞机飞行方向朝西,可能为西南方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3年11月28日,沪渝高速公路荆州、潜江段出现大雾天气(如下图),能见度不足50米,近乎“寸步难行”。高速公路大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引起的浓雾。完成下面小题。18.深秋季节,利于大雾发生的条件是高速公路地区()A.车流量大,排放的废热多 B.降水量多,空气中水汽足C.比热容小,夜晚降温较快 D.尘埃较多,水汽凝结核多19.发生大雾时,高速公路地区()A.太阳辐射增强 B.地面辐射增强C.大气逆辐射减弱 D.昼夜温差缩小20.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大雾最浓厚的时段为()A.日出前后B.正午前后C.午后两点D.日落前后【答案】18.C19.D20.A【解析】【18题详析】结合材料“高速公路大雾大多是出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引起的浓雾”可知,出于高速公路路面为沥青路面,比热容小,深秋季节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水汽易凝结而形成雾,C正确;车流量大,排放的废热多,气温升高不利于雾的形成,A错误;深秋季节降水少,空气中水汽的含量一般较少,B错误;题目无法判断该地深秋季节空气尘埃的具体状况,排除D选项。故选C。【19题详析】浓雾会削弱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AB错误;浓雾白天会削弱太阳辐射,使得白天气温较低,夜间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得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使得昼夜温差缩小,C错误,D正确。故选D。【20题详析】材料提及,高速公路大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引起的浓雾,一般情况下,一天当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此时最可能形成浓厚大雾,正午及午后时间气温相对较高,日落前后气温也要比日出时气温更高,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A.①—太阳辐射B.②—大气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D.④—地面辐射22.冬季地表积雪利于农作物越冬,是因为积雪使()A.①增强,地面吸收热量多B.②增强,大气吸收热量多C.③减少,地面散失热量少D.④减少,地面反射热量多23.大气吸收④()A.较少,因为④为短波辐射B.较多,因为④为长波辐射C.较少,因为④为长波辐射D.较多,因为④为短波辐射【答案】21.B22.C23.A【解析】【21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图中①代表大气逆辐射,②代表大气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太阳辐射。故B选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22题详析】地表积雪导热性差,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隔了地面辐射,对土壤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①是大气逆辐射,地表积雪能反射太阳光,地面吸收热量少,使地面辐射减少,因此①大气逆辐射减少,②大气辐射减少,AB错误。到达地面的④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反射热量少,D错误。故选C。【23题详析】结合上题,④是太阳辐射,已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直接吸收少,地面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因此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故A选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完成下面小题。24.下图中与上图中M、P、N一线上(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是()A.①B.②C.③D.④25.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答案】24.C25.B【解析】【24题详析】结合图中气温分布,M、P、N一线中P地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属于热低压的中心区,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陷,对应的上空为高压(相对于同高度而言),其等压面向上凸,③图画法符合,①②④图画法不符合。故选C。【25题详析】如果只考虑温度因素,P点附近此时出现了一个高温中心,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往往造成地面为低压,即风从四周吹向P点,N地应吹偏东风,但是由于此图是北半球,所以要考虑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近地面向右偏转30°-45°,所以原来的东风变成了东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A.11℃B.14℃C.17℃D.20℃27.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28.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答案】26.C27.B28.B【解析】【26题详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等温距是2℃;温度最高区域为21℃-23℃,温度最低区域为5℃-7℃;温度差为14℃-18℃;根据计算出的温差范围,AD错误;其中选择最大温差,14℃<17℃,所以B错误,C正确,所以选择C。【27题详析】气温最高值多出现在晴天,晴天接收太阳辐射量大,A错误;白天气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多云天阻挡太阳辐射,且大气逆辐射增多,B错误;气温在下午两三点最高,大气的热源来自与近地面的长波辐射,从正午到午夜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C错误;9日白天晴天变化较大,8日夜晚受多云影响,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起到保温作用,变化平缓,D错误,所以选择B。【28题详析】热岛效应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因此判断热岛效应最强可以计算出市中心与周围地区在各个时间的气温差,8日15时左右,市中心气温为17-19℃,北边距离市中心4km以外,气温为15-17℃,相差0-4℃;8日22时左右,市中心气温为13-15℃,北边距离市中心4km外,气温为9-11℃,相差2-6℃;9日15时左右,市中心气温为21-23℃,距离市中心外围,气温为19-21℃,相差0-4℃;9日18时左右,市中心气温为19-21℃,距离市中心外围,气温为17-19℃,相差0-4℃;根据气温差值大小可以判断8日22时左右,热岛效应明显。B正确,ACD错误。故选B。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下图为研究小组对我国青藏高原的某河谷城市进行逆温测定结果(图示时间为北京时间)。据图,完成下面小题。29.该地逆温层()A.冬季逆温层厚度大,夏季小B.7时厚度一月最大,三月最小C.19时厚度随月份增加而递减D.逆温现象19时出现,7时最强30.形成逆温层厚度出现图示时段差异主要因素是()A.大气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热交换D.地面辐射【答案】29.A30.C【解析】【29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可知,该逆温层无论是7点还是19点,都是冬季厚度大,夏季厚度小,A正确;7时1月厚度最大,9月厚度最小,B错误;19时逆温层厚度随着月份的递增先递减后递增,C错误;图中信息只能看出逆温厚度,不知道逆温出现时间或最强时间,D错误。故选A。【30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在19点时,日落之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辐射使地面热量散失,靠近地面的大气受地面温度变化影响大,降温快,而高处的大气降温慢,温度较高,逆温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海拔高处的大气温度也逐渐降低,逆温层加厚,到日出前后即大致7点时温度最低,形成最厚的逆温层,故形成逆温层厚度出现图示时段差异主要因素是地面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C正确;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都不是形成逆温层厚度出现时段差异的主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40分。)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青海湖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图),水域面积约4635平方千米,主要来自河流汇入和大气降水,汇入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青海湖水域面积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萎缩,但自2004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退耕(牧)还草等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青海湖水域面积一直在增加。(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自2004年以来青海湖水域面积增加的原因。(2)简述青海湖水域面积的增加给当地小气候带来的有利影响。【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冰川消融量增大,入湖的地表径流增加;气候变暖使得蒸发量增加,湖区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增加,导致青海湖的补给水量增加;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植被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使得入湖水量增加,青海湖面积增大。(2)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气候湿润,降水增多,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小。【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可知,青海湖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地表径流的大气降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冰川的大量融化,河流的径流量增加,入湖的河流水增加;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温度增加,蒸发量增加,湖区大气的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导致青海湖的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增加,青海湖面积增大。由于退耕还草等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使得植被覆盖率增加,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汇入青海湖的水量增加,青海湖面积增大。【小问2详析】青海湖水域面积增加,使得湖泊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湖泊水蒸发量增加,湖区大气湿度增加,气候变得湿润,降水增多,大气的热力作用增强,使得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小。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拉萨地处青藏高原,素有“日光域”的美誉。下图示意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1)概括影响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和较丰富区的主导因素。(2)我国某高原科研团队研究发现,近年来化石燃料产生的碳黑粒子沉降在冰川表面,加速了冰川消融。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3)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拉萨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说明其主要原因。【答案】(1)地形(海拔)、天气状况(2)碳黑粒子降落到冰川表面,使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增强,冰川的温度升高;(冰川)地面辐射增强,使近地面气温升高,加速冰川消融。(3)太阳辐射强:地势高,空气稀薄,尘埃杂质少,大气透明度高;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大气温度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解析】【小问1详析】读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和较丰富区主要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故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天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