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1、结合隋唐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这一时期制度变化的背景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理解。2、结合隋唐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创设学习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一、思想1、儒道佛的融合(1)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并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唐时期: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2、反佛思想(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思想: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统治者几度灭佛。3、复兴儒学代表:韩愈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影响: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二、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点:文学有了很大发展文学形式: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2.唐朝(1)特点: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2)概况: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三、艺术1、书法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时期: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2、绘画东晋:出现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吴道子被尊为“画圣”3.石窟背景:佛教广泛传播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等地位: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四、科技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隋朝的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五、中外文化交流1、佛学交流和研讨(1)中国与印度、中亚之间: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并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2)中日和中朝之间: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2、其他文化交流(1)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一、三教合流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2)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3)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4)儒学也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魏晋玄学用披着道家思想外衣宣传儒家纲常名教。(5)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6)隋朝时期,有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7)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2、三武灭佛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兵源;表现:南朝的无神论者范缜提出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抨击佛教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北魏、北周、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到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根本上受到遏制。影响:增加了社会劳动力和兵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二、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2)民族关系和谐,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密切。(3)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4)科举制的不断完善,教育水平提高。(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创新。2、特点(1)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2)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1.(2021年海南卷)《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述此“戏”的是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 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纪念屈原的方式主要是吃粽子和赛龙舟,其中材料“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两句,生动地再现了龙舟双桨飞举,奋力夺标的情形,D项正确;A项是对钱塘江观潮的描述,排除A项;B项出自苏轼的《西江月·咏梅》,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明显与赛龙舟不符,排除。故选D项。2.(2021年湖北卷)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确;根据“礼门”所占篇幅可知是强调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而非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史学的通古贯今,排除AB项;理学出现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C项。3.(2021年辽宁卷)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等信息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A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扩大选官基础,排除B项;材料与吏治现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是推动方言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4.(2021年浙江卷6月)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A.小纂 B.隶书 C.楷书 D.草书【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属于楷书,故C正确;小篆盛行于秦代,故A错误;隶书盛行于汉代,故B错误;唐代的张旭、怀素精于草书,故D错误。1.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各种思想相互融合碰撞,相互交融,D项正确;儒学的主流地位没有变,排除A项;统治思想仍然是儒学,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佛教,排除C项。故选D项。2.下图为中国古代书法家的部分作品。这些作品A.反映了国家统一的恢弘气势 B.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C.讲究“蚕头燕尾”书写风格 D.呈现出“得意忘形”特征【答案】D【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示作品为草书字体,草书的书法风格注重写意性,变化丰富,具有“得意忘形”的特征,D项正确;东晋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说法错误,排除A项;草书的出现并非服务于统治阶级需要,排除B项;“蚕头燕尾”为隶书的书写风格,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晋、南朝的正统艺术以空灵、平淡为尚,文人书法表现为洒脱、阴柔气象,而北朝疆域天真质朴、雄强大气的石刻文字——魏碑成了后人反正统书法的范式;自隋至唐,极重法度的楷书在有唐一代达到高潮,温柔敦厚、法度森严的颜体楷书是唐代书艺的标志。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变化A.深受儒学思想境遇起伏的影响 B.反映民众审美观念趋向一致C.取决于统治阶级的偏好与推崇 D.体现了书写者不受礼法约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战乱纷仍,社会动荡,佛道兴起,儒学衰微,文人多谈玄说道,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的艺术发展;自隋至唐,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加强,统治者对社会秩序的强化,尤其是政治家作为书家的现象,使极重法度的楷书在有唐一代达到高潮,所以这种变化是深受儒学思想境遇起伏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民众审美观念趋向一致,排除B项;取决于表述错误,排除C项;不受礼法约束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4.魏晋南北朝时期,某些名士把道家“道法自然"付诸实践,他们毁弃礼法、崇尚自身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士人纷纷效仿并以此为荣。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道家思想居于社会主导地位 B.三教合流开始出现萌芽C.战乱环境导致人们思想混乱 D.传统主流思想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毁弃礼法.崇尚自身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的生活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5.下图中吐蕃大臣禄东赞(居中者)身穿的长袍,其面料是产自中亚的“撒答刺欺锦”,此锦是中亚人吸收唐代织造技术并结合当地技术,将“经锦”改为新式“纬锦”而成。这体现出唐《步辇图》(部分)A.区域织造技术趋于一致 B.中外技术的交流开始于唐代C.技术的交流具有多向性 D.中亚是吐蕃与唐交流的桥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居中者身穿的长袍,其面料是产自中亚的‘撒答刺欺锦’,此锦是中亚人吸收唐代织造技术并结合当地技术,将‘经锦’改为新式‘纬锦’而成”可知,吐蕃地区与中亚地区、中亚地区与中原地区有技术交流,体现出技术的交流的多向性,C项正确;“趋于一致”说法错误,A项排除;“中外技术的交流开始于唐代”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材料体现了纺织业的技术交流,并不能说明中亚是吐蕃与唐交流的桥梁,D项排除。故选C项。6.南北朝时期,南方高僧可以公开和统治者讨论“沙门(佛家)不礼王者”,而且受到大部分士人官员支持:而北方,佛家子弟提出“皇帝即如来”,甚至还出现“拜天子即为礼佛”的说法。这折射出A.北方佛教与皇权融为一体 B.传统伦理遭到极大地挑战C.君主集权程度的南北差别 D.世家大族在南方势力稳固【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南方高僧可以公开和统治者讨论‘沙门(佛家)不礼王者’,而且受到大部分士人官员支持;而北方,佛家子弟提出‘皇帝即如来’,甚至还出现‘拜天子即为礼佛’的说法”可以看出,南朝佛教受政治约束较小,北朝佛教对皇权高度尊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君主集权程度高,对佛教制约性强,南朝君主集权程度低,对佛教制约较小,C项正确;材料涉及南北方,A项表述不全面,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佛教对传统伦理的挑战,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世家大族在南方的稳固与否,D项排除。故选C项。7.有史书在介绍某古宫殿群时指出:“其建筑内外装饰都非常讲究,外墙用色饱满、鲜亮、沉凝,殿堂错落有致,金顶宝幢熠熠生辉,雕梁画栋,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壁画,神态各异的造像,这一切营造出独一无二、令人震撼的雪域文明”。造就这一“雪域文明”的原因有①唐蕃和亲的推动
②佛教文化的影响
③汉满工匠的智慧
④四大活佛的特封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雪域文明”可知佛教经过中原地区传到西域,这是因为唐蕃和亲的推动,故①正确;壁画带有佛教因素,可知受佛教文化影响,故②正确;雪域文明是满汉工匠的智慧,故③正确;材料信息所讲内容与活佛特封无关,故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排除。8.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儒家统治地位动摇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 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答案】C【解析】材料中为佛教为剃度设有一定限制,以此与忠君思想或孝道相适应,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适应现实,C正确;题干无法体现交流频繁,排除A;材料并未提到儒家思想地位问题,排除B;材料仅涉及佛教与儒家,且只是陈述一种史实,无法得出三教合一开始出现,排除D。9.中国现存最早的两种竹简数学文献《数》《算数书》和传世文献《九章算术》都对盈不足术、按爵位分配财产、赋役分派、大型工程劳力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A.历史渊源较久远 B.服务于现实需要C.重视逻辑与推理 D.居世界领先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都对盈不足术、按爵位分配财产、赋役分派、大型工程劳力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可知,材料表明我国古代数学著作讨论的问题大多涉及国家财政、国家财富分配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其服务于现实需要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表达的题意是中国古代数学具有实用意义,并未表明历史渊源久远,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数学服务于现实需要的特征,没有体现其重视逻辑与推理的特点,并且我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不重视逻辑与推理,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科技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我国古代数学在世界的领先地位,D项错误。10.如图是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局部拓片。该碑记述了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唐朝的传播过程、教义、教规、对唐朝的颂歌和部分传教士的名字。该碑可以印证A.西方宗教侵略已开始 B.海上丝绸之路交流频繁C.兼容并包的时代特征 D.佛道流行并非历史事实【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景教是来源于大秦的外来宗教,景教能够在唐朝得到传播体现了唐朝兼容并包的特点,故选C;景教是在唐朝进行传教,并不是进行宗教侵略,排除A;根据大秦景教碑并不能说明是从海上传播入中国的,不能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频繁,排除B;佛道在中国的流行是历史事实,D项说法有误,排除。11.魏晋时期,刘徽受《易经》中关于数量关系的启发创立了割圆术。南朝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得了精确到第七位数字的圆周率,他还著有《易义辨》《孝经注》和《论语注》。北周甄鸾的《五经算术》,则专为《诗经》、《周易》、《礼记》等作注。据此可知当时A.自然科学与实践的关系紧密 B.儒学加深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C.技术水平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D.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逻辑思辨【答案】B【解析】魏晋时期,刘徽受《易经》启发创立了割圆术,为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第七位数字创造了条件,祖冲之等数学家为儒学经典作注等活动,反映出当时儒学加深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B项正确;自然科学与实践的关系紧密和材料中数学家应用、注解儒学经典等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魏晋时期我国技术水平在世界居领先地位,C项错误;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逻辑思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2.敦煌出土了很多唐朝时期的蒙书和类书,大都是把儒家倡导的规范道德如忠、孝思想编成了问答式方便记诵的文本,以便携形式填充人们的知识空间,例如《随身宝》、《孔子备问书》、《太公家教》等。这表明A.唐朝统治者注重儿童教育 B.道德教化成为社会风俗C.理论与实践实现完美统一 D.儒家倡导个人修身养性【答案】B【解析】根据“大都是把儒家倡导的规范道德如忠、孝思想编成了问答式方便记诵的文本,以便携形式填充人们的知识空间”可以看出,当时十分重视以儒学为主的社会道德教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儿童教育,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排除C;材料强调社会教化,而不是强调儒学的修身,排除D。13.下表是安史之乱初期朝廷与叛军分别任命的河南节度使列表,由此可知皇帝节度使任(离)职时间叛军首领节度使任(离)职时间唐玄宗张介然755年十一至十二月(战死)安禄山李庭望755年十二月至757年一月(战死)李随756年一至三月(免)吴王只756年三至五月(免)虢王巨756年五月至757年春夏(免)唐肃宗贺兰进明756年十月至757年八月(免)安庆绪尹子奇757年一至十月(战死)张镐757年八月至758年五月(免)A.唐朝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内地设方镇导致藩镇割据C.朝廷缺乏有效平叛策略 D.官军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唐玄宗任命四名节度使,有一名战死,三名被免职,唐肃宗时任命两个节度使全部被免职,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叛军首领任命的节度使均为战死,再结合安史之乱后相关史实,可知朝廷缺乏有效平叛策略,故C正确;表格信息无法判断政治中心转移,且唐朝政治中心一直在长安,故A错误;材料只能体现节度使的更换,无法体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故B错误;根据表格,朝廷的节度使频繁更换,可知朝廷在战场上是被动的,故D错误。14.美国学者谢弗撰文指出:“浓缩在唐朝统治者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其中包括吐火罗人、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他们带来了各自的信仰和宗教。”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唐代A.朝贡贸易达到顶峰 B.文化政策兼收并蓄C.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D.儒学正统地位巩固【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唐代大量外国人进入中原地区,并带来其宗教和文化,这主要得益于唐代对外开放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B项正确;唐代实行朝贡贸易,但远未达到顶峰的程度,排除A项;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是文化开放的客观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唐代儒学正统地位巩固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5.公元630年,唐太宗忧虑“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和《左传》”,在考订中,政府十分注重文字的正确性和阐释的一致性。然而,唐朝并没有把官方认可的解释当作不容置疑的正统,有关官方解释的争论是被允许甚至受到鼓励。这一政策A.确保了儒学的官方地位 B.导致官方解释备受质疑C.促使三教合流最终形成 D.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环境【答案】D【解析】唐政府在考订《五经》和《左传》中,并没有把官方认可的解释当作不容置疑的正统,有关官方解释的争论是被允许甚至受到鼓励。这一政策体现了唐朝学术开放的特点,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环境,故D正确;儒学一直具有官方地位,故A说法错误;材料无法说明官方解释备受质疑,故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三教合流,故C错误。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关于隋唐文化发展的历史,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试论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隋唐: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隋唐是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科技上:雕版印刷术出现,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文学上: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至今我们还能见到两千多位诗人和近五万首诗歌;思想上:儒释道并行发展,三教合一趋势明显;绘画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优秀画家声名远扬。隋唐文化政策开放,兼容并蓄,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文化交流频繁。总之,隋唐时期的文化全面辉煌,灿烂繁荣。【解析】根据“关于隋唐文化发展的历史,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试论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等”可得出《隋唐: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隋唐是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论述时可具体举例这一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如科技上:雕版印刷术出现,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文学上: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至今我们还能见到两千多位诗人和近五万首诗歌;思想上:儒释道并行发展,三教合一趋势明显;绘画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优秀画家声名远扬。隋唐文化政策开放,兼容并蓄,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文化交流频繁。最后再总结得出,隋唐时期的文化全面辉煌,灿烂繁荣。1.南北朝末期曾出现过大规模的灭佛现象,如北周灭北齐后,周武帝尽灭齐境佛教,结果“五众释门减三百万,皆复还归编户(非编户不纳粮交税),僧寺所占民田,悉数归还,三宝福财,簿录入官,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材料从本质上说明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重新确立 B.封建土地兼并现象得到根本解决C.不同力量对劳动力争夺趋向激烈 D.南北朝时期的人身依附有所松动【答案】C【解析】由材料“皆复还归编户(非编户不纳粮交税),及僧寺所占民田,悉数归还,租调年增,兵师日盛”可知,南北朝末期大规模灭佛,从本质上说明当时社会上不同力量对劳动力的争夺日趋激烈,故C项正确;儒学正统思想得以重新确立是在北宋理学确立之后,故A项错误;只要存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现象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故B项错误;灭佛运动的结果是劳动者暂时脱离了对寺院的依附,但又不得不依附于世俗的封建地主,故D项错误。2.李白因为作诗《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也被捕入狱。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他才免于一死,流放夜郎。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材料主要体现了A.唐朝以民为本的法律文化理念 B.唐朝纲常伦理得到强化C.李白对于唐朝诗歌的突出贡献 D.佛教思想影响唐朝司法【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李白求情,使其减刑,“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使李白重获自由等,主要反映了唐朝以民为本的法律文化理念,A项正确;唐朝纲常伦理得到强化与永王割据严重违背纲常伦理,与之相关的李白却重罪轻罚不符,B项错误;李白对于唐朝诗歌的突出贡献与材料中介绍的李白一首诗的创作背景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佛教”思想影响唐朝司法,D项错误。3.《九章算术》把能用同一种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归于一类,提出共同的、抽象的“术”,如方田术、勾股术等:又把这些“术”及例题按其性质分成方田、勾股等九类。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也写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事类相推,析理以辞,勾股以御高深广远”。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数学A.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B.重视逻辑演绎推理C.理论发展服务实践 D.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提出共同的、抽象的“术”,如方田术、勾股术等:又把这些“术”及例题按其性质分成方田、勾股等九类”可得出,其术语中有很多与实际的应用有关,如农业丈量土地方面等,反映出理论发展服务实践,C项正确;神秘主义色彩与材料无关,排除A;中国的科技并不重视逻辑推理,排除B;材料中没有与世界比较,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D。4.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这种变化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A.改变了基本教义 B.出现了人文关怀C.促进了民族交融 D.迎合了本土文化【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可知,佛教文化传入后经历了以早期佛教教义为主到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忠孝思想的变化,说明佛教在文化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故D项正确;佛教基本教义传入中国后并未改变,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唐朝佛教教义注重人文关怀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民族融合现象,排除C项。故选D。5.唐代“征战有功勋者,并从本色勋授”,如无名小卒薛仁贵勇建奇功得“与公卿齐班”。国家募兵出战时,更是“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唐诗中有大量士子仗剑从戎、立功塞外的豪迈诗篇。这说明唐代A.兵制改革提升军队战斗力 B.诗歌以描绘边塞风情为主C.社会上尚武任侠之风较盛 D.军功授爵成人才选拔主流【答案】C【解析】材料“唐诗中有大量士子仗剑从戎、立功塞外的豪迈诗篇”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社会尚武风气较盛,C正确,B排除;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仅是材料的一方面,A排除;当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举制,D排除。故选C。6.在唐代长安,茶已经成为僧人自己和待客的主要饮品。茶性苦,而佛教认为“苦”乃人生“四谛”之首,佛家从茶的苦后回甘联想到其可以帮助修习佛法之人悟透人性,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高度。这表明唐代(
)A.民众生活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B.外来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C.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D.品茶成为道德教化主要形式【答案】C【解析】茶产自中国,其性苦,佛教将这种茶性与佛家教义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高度,体现了佛教和本土文化的结合,C正确;题干未体现民众,排除A;题干主旨是融合而非冲突,排除B;道德教化是儒学的方式,而非佛教,排除D。7.朱熹小时候曾学习曹操的书法,当时他的同学刘共父学的是颜真卿的书法。刘共父批评朱熹说“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后来朱熹以此事告诫弟子们要“取法须端”。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中国书法A.具有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B.有“书以载道”的传统C.从自发开始走向自觉阶段 D.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形成【答案】B【解析】刘共父对朱熹的批评说明书法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的品德言行,由此可以证明中国书法有“书以载道”的传统,故选B;“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中国古代书法走向自觉阶段是在魏晋时期,排除C;理学在北宋时即已形成,排除D。故选B。8.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材料主要说的是不同的时代艺术的不同表现,体现了艺术内容的时代性,故D项正确;AB两项错误,材料主要并不是说明佛教传入我国后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应排除;C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材料主要说的是不同的时代艺术的不同的表现,反映的是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特点,应排除。故选D。9.唐玄宗时高仙芝率军攻打石国(西域古国),石国求助于阿拉伯阿巴斯王朝(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公元751年,怛逻斯之役高仙芝几乎全军覆没。阿拉伯人带着高仙芝部队的大批俘虏班师回朝,其中有一批造纸工匠。阿拉伯人让这些俘虏发挥长处,传授造纸技术。由此,造纸术先传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再传到巴格达,最后传到欧洲。这突出反映了唐代A.造纸术十分发达 B.国内外势力相互勾结C.丝绸之路曾受阻 D.科技传播的特殊途径【答案】D【解析】唐朝对外战争的失败,使得阿拉伯将造纸术传到中亚、西亚和欧洲,突出反映了唐代科技传播的特殊途径,D项正确;战争失败使造纸术传到了欧洲的过程,不能说明唐朝造纸术的发达,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内外势力勾结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战争失败导致造纸术外传,不能说明丝绸之路受阻,C项错误。10.小楚同学酷爱书法,经常临摹“颜体”楷书。有一天发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如图)虽然有不少涂改的墨团,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查阅史书方有所悟,颜真卿是在得知颜杲卿父子英勇就义后,激昂悲愤而写下这一传世名作的。这说明A.颜真卿书法造诣臻于完善 B.行书比楷书更具审美功能C.唐代文化由守成走向创新 D.书法家气节提升作品声誉【答案】D【解析】根据“颜真卿是在得知颜杲卿父子英勇就义后,激昂悲愤而写下这一传世名作的”,可以看出颜真卿有气节所在,这使其虽然有涂改,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故反映出书法家气节提升作品声誉,D项正确;完善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B项;创新之处没有体现,排除C。11.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的一些佛像服饰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也有一些佛像服饰是褒衣博带。有的佛像相貌呈现高鼻深目、须发卷曲的特点。对上述特点合理的解释是A.体现了当时政治局面动荡的状况 B.是多民族的文化交融的结果C.说明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消失 D.是儒家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既有身着古印度佛教的服饰,又有身着中国汉族传统服饰,而且有些佛像具有异域相貌特征,说明这些现象是多民族的文化交融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根据佛像的服饰和相貌,不能说明当时政局动荡,故排除A;佛像的服饰和相貌情况,说明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佛像的古印度佛教服饰以及异域相貌特征,与儒家主流思想影响无关,故排除D。12.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需要仔细考证,因此不能根据《茶赋》来确定茶起源于晋代,B正确,A排除;仅从文学作品是不能断定茶的起源的,C排除;神农氏属于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因此D说法有误。故选B。13.《旧唐书》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太乐令孙玄成所集者,工人多不能通,相传谓为法曲;陈寅恪说:“可知唐世庙堂雅乐,亦杂胡声也。”这反映出唐朝A.周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C.燕乐舞蹈开始呈现民间化趋势 D.士人显现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答案】B【解析】材料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技术智能监控系统布设协议2024版B版
- 个性化2024版动力煤托盘协议示例版
- 专业教师2024年度聘用协议范例版B版
- 阅读理解技巧讲座
- 二零二四年云服务租赁协议
- 2025年度科技园区场地无偿使用及知识产权共享协议4篇
- 2025年度叉车维修及配件供应一体化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场岗位员工保密协议执行细则4篇
- 专属委托销售代表协议样式(2024)版A版
- 2025年度影视基地场地租赁合同24篇
- Unit 3 We should obey the rules. Lesson15(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 绵阳市高中2022级(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二诊)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4年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招聘备案制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2025年极兔速递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一般固废处理流程
- 《健康体检知识》课件
- 《AIGC应用实战(慕课版)》-课程标准
- 政府机关办公用品配送方案
- 生产计划主管述职报告
- 永威置业项目交付前风险排查表
- 《储能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大纲(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