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二生物课后培优分级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原卷版)_第1页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二生物课后培优分级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原卷版)_第2页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二生物课后培优分级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原卷版)_第3页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二生物课后培优分级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原卷版)_第4页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二生物课后培优分级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梳理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过程图解,②,③,④,⑤。2.碳循环形式(1)存在形式①非生物环境中:。②生物群落内部:(2)流动形式①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②生物群落内部:。(3)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主要是。②。(4)返回非生物环境的方式①。②。③的燃烧。(5)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碳循环平衡的破坏——(1)成因:生物圈中碳循环的被打破。①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增加了大气中CO2的含量。②森林、草原等植物被大面积破坏,降低对大气中CO2的利用和调节。(2)危害:导致气温,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3)缓解措施:①采取积极措施如开发清洁能源,减少的排放。,提高森林、草原覆盖率。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到,又从到的过程。特点:全球性: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又叫;,循环流动:物质循环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范围特点联系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__________,相互依存,不可分割;2、__________是能量流动的__________;3、__________是物质循环的__________;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以__________为流动渠道,使生态系统各成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三、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环境浓度的现象。2.特点:(1)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在食物链的顶端。(2)具有性。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原理(1)土壤中存在的腐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属于。(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温度、水等生态因子相关。2.实验方案实验过程案例一案例二实验假设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中1h灭菌处理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适量淀粉糊对照组对土壤处理B烧杯中加入+与A等量的淀粉糊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加入土壤浸出液预期实验结果在相同时间内对照组与实验组落叶相比,腐烂程度在A1、B1中加入碘液,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A1不变蓝,B1变蓝,A2有砖红色沉淀,B2无砖红色沉淀实验结论易错知识判断易错知识判断(1)参与物质循环的对象是含有碳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3)沼渣等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4)在碳循环中生产者只起固定CO2的作用()(5)由于过度地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6)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可采用加热烘干的方法除去实验组中的土壤微生物()(8)应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土壤放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9)对照组中落叶的分解速度明显高于实验组()(10)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分别选择不同种类的落叶进行实验()课后培优课后培优分层练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一、单选题1.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元素主要以哪种形式循环(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有机物 D.单质2.“池上春风动白苹,池边清浅见金鳞”描绘了金鱼池塘的美好景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温度是影响水中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B.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都参与碳循环C.该池塘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构成D.采用标志重捕法可对池塘内某种金鱼的丰富度进行统计3.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中提出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低碳循环发展。你认为能实现低碳循环的正确措施是(

)A.积极发展新能源 B.限制再生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C.经常使用一次性竹筷子 D.增加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利用4.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甲所固定的太阳能就是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D.所有物质都能较快地通过食物链回归非生物环境6.“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C.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有植物的光合作用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7.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物质”的含义及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A.有机物;循环性、全球性B.元素;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无机物;循环性、全球性D.元素;循环性、全球性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表达出诗人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高尚情怀。落花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

)A.有机营养 B.无机盐 C.光合色素 D.能量9.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主要是水稻和少量杂草,存在的动物有一些昆虫和一些田螺等,其中田螺以一些就近的水生植物、藻类、土壤腐殖质为食。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完成了碳循环等物质循环过程B.田螺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被水稻和杂草等植物所利用C.田螺的生命活动伴随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D.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谚语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加快了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速率D.鹰的迁入降低了螳螂到黄雀的能量传递效率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一、单选题1.发菜是国家一级保护生物。发菜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具有固氮能力,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下列关于发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B.有利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进行C.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D.其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吸收并转化光能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切断下列过程,碳循环就基本停止的是()A.工厂使用煤和石油 B.动物的呼吸作用C.植物的光合作用 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3.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和所获得的能量情况分别是()A.都越来越多 B.都越来越少C.有毒物质增多、能量递减 D.有毒物质减少、能量递增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的形式循环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C.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同时进行D.物质循环特点是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6.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平衡。下列行为中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A.焚烧秸秆B.滥采滥伐C.植树造林D.发展火电7.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等)。下列关于碳循环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稳定阶段植物吸收CO2吸收速率与生物释放速率大致相等B.稻田中养鸭为水稻光合作用补充原料应用了能量和碳往返循环特点C.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D.提高秸秆还田率,增加农田土壤储碳量,可缓解温室效应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④过程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B.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中反复循环利用D.若M表示非生物环境中的能量,则①的能量值为②与③对应的能量值之和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二、非选择题10.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碳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形式传递的。(2)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______________。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气中的CO2能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见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___性。(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人类必须减少煤、石油等的使用,从而控制____________(气体)的排放,避免_________________加剧。培优第三阶——能力提升一、单选题1.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D.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2.左图是水稻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右图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内卷叶螟的变化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各种能量值,M是摄入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B.卷叶螟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以用图2中的M2表示C.卷叶螟与青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图2中的M3/M表示D.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者之间没有联系3.“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承诺。“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现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不会明显减慢B.实现碳中和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C.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保持不变D.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要的价值观、发展观。下列从生物学角度对其进行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减少病虫害B.稻虾共生可实现比稻虾单独种植(养殖)更高的产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C.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秸秆入沼池、沼渣肥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5.细胞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原核生物和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结构B.蓝细菌和黑藻都具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动植物个体都具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命系统层次D.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细胞的生命活动有关系6.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E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C.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D.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部往复循环,这种循环带有全球性7.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循环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只有光合作用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C.生物群落中的碳都通过呼吸作用回归无机自然环境D.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8.《氾胜之书》中记载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日奇泽,皆得时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务粪泽”: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