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鄄城一中高一第三次月考试题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陶寺遗址出土有玉璧、玉琮,而璧与琮显然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双孔的玉石钺,具有海岱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的文化特征。一些随葬的玉环拥有与红山文化玉环相同的桃形或梨形形态。这一现象表明A.文明交流超越区域界限B.中国玉器生产领先世界C.生产发展引起阶级分化D.各地风俗文化趋于相同2.下表为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中《编年记》的记载(部分)。该记载可用来研究A.春秋的兼并战争B.秦统一六国C.战国七雄的形成D.秦走向灭亡3.西汉大臣韦贤,精通《诗》《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官拜丞相;他的小儿子韦玄成又以精通经学受到皇帝重用。因此,邹县有谚语说:“遗子黄金满簇簇,不如一经。”这反映了当时A.九品中正制逐渐得到推广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科举制度被人们普遍接受D.主流思想引领社会风气4.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汉魏都城的基础上对洛阳城进行了改造。《洛阳伽蓝记》记载:“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洛阳城中设置220余个里坊区,里坊多以“孝义”“仁义”“昭德”等为名。孝文帝此举意在A.弘扬儒家文化B.承续华夏正统C.减少变革阻力D.加速民族交融5.元和年间,给事中李藩在唐宪宗的敕书上写下批语。当时有官员说:“你的意见怎么能写在圣旨上?”李藩却回答:“另外找张白纸写,那还叫批驳吗?”给事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据此可知,李藩任职的给事中隶属于A.中书省B.鸿胪寺C.尚书省D.门下省6.宋朝的土地转移十分频繁,时人形容“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国家针对民间的土地交易制定了详细的法律规范,只要由政府办理合法手续,订立契约并纳税,土地交易就会受到法律保护。这折射出当时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人地矛盾的突出C.阶级矛盾的激化D.社会控制的加强7.清朝实行奏折制度,拥有具奏权的地方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大事,整个过程是单线联系,某个大事决定前,其实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所以,中央部臣讨论往往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奏折制度A.消除了君臣间的矛盾B.避免了大臣专权出现C.便利了君主作出决策D.完善了官僚机构体系8.魏源视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为华夷秩序,将英国的扩张比作传统战事,认为除“兵”之外,中国一切皆胜英夷,只需学好兵工便仍能扬武功于海国,这种观念贯穿于《海国图志》的撰述宗旨。这可用来说明A.统治阶层已破除天朝上国的迷信B.西方冲击下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转型的艰巨性D.魏源深刻认识到西方崛起缘由9.20世纪初,清人戴鸿慈在《出使九国日记》中写道:“观(伦敦)博物院……陈设者率以国分室。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该“日记”的上述内容可以用来研究当时中国A.民族危机的加深B.宗藩体系的瓦解C.近代教育的起步D.社会阶层的流动10.各省咨议局的设立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清政府引进西方议会制度的尝试,咨议局成立之后即成为立宪派与士绅参政议政的合法场所。1910年,湖南巡抚因履职不力受到咨议局议长谭延闿与16名士绅的联名弹劾。这说明A.新政强化了清政府的权威B.咨议局架空了巡抚的职权C.清政府全面引进议会制度D.士绅阶层有较强参政意识11.陈独秀在1914年撰文写道:“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这一言论旨在强调A.政党政治的尝试是一场荒唐闹剧B.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社会动荡C.近代国家意识需要以民权为归依D.民众意识觉醒营造政治革新氛围12.1912年至1914年间,因生产力得到解放,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持续高涨的局面,兴办实业的呼声响彻全国。国内新厂纷纷建立,国外华侨也纷纷回国投资建厂,正如长沙英领事的报告:“自从辛亥革命以来……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这一历史现象A.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B.促进了中国产业工人力量的壮大C.归因于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D.得益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实业的政策13.日军占领北平后,规定自1938年1月起改用东九区时为标准时间,每日中午由伪北平中央广播电台转播日本东京广播电台的报时节目,作为对表的标准。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日军把“江汉关报时钟拨快一小时,称为新钟,与日本东京对准时刻”。日军的这一行径A.试图调整主要侵华方式B.改变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C.泯灭了国人的民族意识。D.具有浓厚的政治文化意图14.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各边区进一步深化精兵简政。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系统的工作人员由548人减少到100人,八路军前方总部机关和第129师师部合并办公,该区党政军脱产人员被压缩到边区人口的3%以下。该举措旨在A.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B.改善边区政府工作作风C.奠定坚持持久抗战的基础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5.1946年12月31日,为响应和声援北平学生运动,中共中央指示国统区的地下党组织,努力使此次学生运动“向孤立美蒋及反对美国殖民地化中国之途展开”,在此指示下,各地党组织将人民运动引向深入。据此可知,这一指示A.奠定了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B.推动了反内战与反帝相结合C.基本瓦解了列强在中国的统治D.促使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唐宋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概括说明唐宋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唐宋时期怎样的发展趋势。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永乐时期的内阁大学士虽参与对国家机务的处理,但品秩低微,仅正五品,而且“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洪熙皇帝即位后,将内阁大学士的官秩提升至正二品,又加封他们“公”“保”等荣衔。宣德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内阁制度,为其设置了制敕房、诰敕房等官署,又令内阁大学士,提出处理意见,即“票拟”,形成了“阁职渐崇”的局面。与此同时,为防止内阁权力的过度膨胀,宣德皇帝打破朱元璋“不许宦官识字”的禁例,设立内书堂,隶属于司礼监,命翰林学士陈山等教授小宦官读书。还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皇帝批阅章奏。所有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正如时人陈孜所云:“我朝祖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刘文正(统勋)公,丰范严正,如对神人……每值军机处,闭目坐,闻人言事偶误,张目侃侃直陈。内侍传赐食物,谢恩祗领,从不与内侍交一言。……其端严慎密如此。——摘编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熙、宣德两朝中枢体制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运行的特点。(7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漫画中的历史·历史中的漫画《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刊登了大量反映时事的红色漫画。图1为刊登在1933年第93期上的《战斗的纪念节》(左边文字是南昌暴动,红旗上的年份分别是一九二七、一九三零、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图2为刊登在1933年第83期上的《掮着挑着千担万担,卖给苏维埃政府,供给红军去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漫画中的历史·历史中的漫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甲午战争与中国社会心理材料一“日人本短小若侏儒,从无高至四尺以上者,不似华人之身材高大体态昂藏(仪表雄伟、气宇不凡的样子)。”“一经开仗,我华兵以大欺小,其不至糜烂者几希,日人其奈之何哉?”“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摘自《申报》(1894年7月20、28日载文)材料二夫华夏夷狄者,内外(居住地理位置有内外之别)之词也,居乎内,即不得不谓外此者为夷。苟平心论之,实我夷而彼犹不失为夏。中国尝笑西人冠服简陋,西人即诘我之发辩有何用处,亦无以答也。无怪西人谓中国不虚心,不自反,不自愧,不好学,不耻不若人,至目为不痛不痒顽钝无耻之国。——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1895年)材料三日本之步武泰西至速也。故自维新至今三十年,而治艺已成。大地之中,变法而骤强者,惟俄与日也,俄远而治效不著,文字不同也。吾今取之至近之日本,察其变法之条理先后,则吾之治效,可三年而成,尤为捷疾也。——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1897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心理嬗变的理解。答案及简析一、选择题1.答案:A简析:陶寺遗址出土的器物包含了长江下游、海岱地区、红山文化等不同区域的典型器类,这表明在当时文明交流已跨越区域界限,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影响、融合。材料未体现中国玉器生产与世界的比较,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分化的信息,C项错误;各地风俗文化存在差异,只是有交流融合,并非趋于相同,D项错误。2.答案:B简析: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编年记》的记载涉及秦国与其他诸侯国的战争等内容,这些事件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的重要史实,可用于研究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材料中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战国时期,不是春秋兼并战争,A项错误;战国七雄在更早时期已形成,C项错误;竹简记载的是秦国统一过程中的事件,不是秦走向灭亡的内容,D项错误。3.答案:D简析:西汉韦贤及其子因精通经学受到重用,邹县谚语“遗子黄金满簇簇,不如一经”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经学的重视,说明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引领社会风气。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A项错误;理学在宋代成为封建正统思想,B项错误;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才出现,C项错误。4.答案:D简析: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城进行改造,城中里坊多以“孝义”“仁义”等儒家文化相关名称命名,此举意在通过弘扬儒家文化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融合,加速民族交融。弘扬儒家文化是手段,加速民族交融才是目的,A项不准确;承续华夏正统不是主要意图,B项错误;减少变革阻力主要通过其他政策措施,与里坊命名关系不大,C项错误。5.答案:D简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给事中在门下省任职,拥有对诏令的封驳权,材料中李藩在敕书上写批语体现了这一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A项错误;鸿胪寺主要负责外交等事务,B项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C项错误。6.答案:A简析:宋朝土地转移频繁,国家制定法律规范土地交易并保护其合法性,这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作为重要商品在市场上频繁流转。人地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紧张等方面,材料未体现,B项错误;阶级矛盾激化与土地交易频繁及法律规范并无直接关联,C项错误;社会控制加强不是材料主要反映的内容,D项错误。7.答案:C简析:清朝奏折制度下,地方督抚与皇帝单线联系,皇帝在大事决定前已有主意,中央部臣讨论流于形式,这便利了君主作出决策,使皇帝能更直接地掌控信息和决策过程。奏折制度不能完全消除君臣矛盾,A项错误;大臣专权问题并非仅靠奏折制度就能避免,B项错误;奏折制度主要是加强了君主专制,并非完善官僚机构体系,D项错误。8.答案:C简析:魏源将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视为传统华夷秩序,认为只需学好兵工就能应对英国,这种观念反映出在西方冲击下,中国传统思想转变的艰难,仍受旧观念束缚。统治阶层并未完全破除天朝上国迷信,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思想观念,未突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项错误;魏源没有深刻认识到西方崛起的根本缘由,D项错误。9.答案:A简析:清人戴鸿慈在日记中提到中国宫内宝物流出至伦敦博物院,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在列强侵略下国家主权受损,文物外流,体现了民族危机的加深。宗藩体系瓦解主要体现在周边国家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变化,材料未涉及,B项错误;近代教育起步与文物外流无关,C项错误;社会阶层流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0.答案:D答案:清末各省咨议局成立后,湖南巡抚因履职不力被咨议局议长及士绅联名弹劾,这表明士绅阶层通过咨议局这一平台积极参政议政,有较强的参政意识。清末新政未能强化清政府权威,反而加速了其灭亡,A项错误;咨议局并没有架空巡抚职权,B项错误;清政府只是部分引进议会制度,且改革并不彻底,C项错误。11.答案:C简析:陈独秀强调人民建设国家的目的是保障权利、共谋幸福,突出了民权在近代国家意识中的核心地位,即近代国家意识应以民权为归依。材料未涉及政党政治的尝试,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北洋军阀混战,B项错误;材料重点是国家意识与民权的关系,不是民众意识觉醒营造政治革新氛围,D项错误。12.答案:B简析:1912-1914年民族工业发展高涨,新厂建立和华侨投资增加,这使得产业工人数量随之增加,促进了中国产业工人力量的壮大。中国早期现代化尝试在洋务运动时期已开启,A项错误;此时西方列强并未暂时放松经济侵略,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才成立,D项错误。13.答案:D简析:日军在占领区强制推行日本时间标准,这是其进行文化侵略和强化政治统治的手段,具有浓厚的政治文化意图,试图从时间观念上对中国民众进行洗脑和控制。日军此举主要是政治文化目的,不是调整侵华方式,A项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但并未完全改变中国人的时间观念,B项错误;不能说此举泯灭了国人的民族意识,C项错误。14.答案:C简析: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精兵简政,减少脱产人员,目的是减轻根据地负担,提高行政效率,使边区能更好地坚持持久抗战,奠定抗战胜利的基础。减轻农民负担是其中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目的,A项不准确;改善工作作风不是核心目的,B项错误;精兵简政主要是为了抗战需要,不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错误。15.答案:B简析:中共中央指示国统区党组织将学生运动引向反对美蒋及美国殖民地化中国的方向,推动了反内战与反帝相结合,使人民运动更具针对性和影响力。奠定革命全国胜利基础的是解放战争后期的一系列胜利,A项错误;此时列强在中国仍有一定势力,并未基本瓦解,C项错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在七届二中全会后,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答案:变化趋势: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地方权力过大,导致中央集权削弱;宋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简析:唐朝藩镇节度使权力膨胀,集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于一身,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宋朝吸取唐朝教训,采取多种措施分割地方权力,如将地方精锐部队收归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军事力量;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限制地方行政权力;掌控地方财政,消除地方经济割据的基础。这些措施使得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央集权得以强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17.答案:(1)变化:内阁大学士品秩提升,从正五品提高到正二品并加封荣衔;内阁设置官署,完善机构;内阁权力扩大,有了票拟权;同时,为制衡内阁,设立内书堂培养宦官读书,司礼监太监参与批阅章奏,形成内阁与司礼监共同处理政务、相互制衡的局面。(2)特点:军机处运行具有机密性,如刘文正公在军机处“端严慎密”;军机处大臣由皇帝亲信组成;军机处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没有决策权;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简析:(1)洪熙、宣德两朝对内阁体制的调整是明朝中枢权力结构演变的重要阶段。内阁品秩提升和机构完善使其地位上升,在国家政务处理中作用增强,但同时皇帝为防止内阁专权,利用司礼监制衡内阁,这种权力制衡机制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明朝中枢政治的相对稳定,但也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埋下隐患。(2)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其机密性保证了皇帝决策的保密性,大臣由皇帝亲信组成确保皇帝对军机处的掌控,跪受笔录等职责使皇帝能够直接掌控军国大事,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也使君主专制制度走向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18.答案:标题:漫画中的历史・历史中的漫画正文:《红色中华》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的中央机关报,其刊登的红色漫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例如《战斗的纪念节》,通过展示南昌暴动及后续年份的旗帜,回顾了从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的武装斗争历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水果店绿色种植基地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临建设施施工安全应急预案合同模板4篇
- 2025年蔬菜大棚生态循环农业种植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汽车销售佣金协议范本及佣金分配方案3篇
- 二零二五年荒山承包与林业资源利用合同书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度智能房产抵押贷款合同范文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销售场地租赁与汽车金融合作合同4篇
- 2024货物委托车子运输合同书
- 二零二五年股权转让合同税收问题3篇
- ICU常见药物课件
- CNAS实验室评审不符合项整改报告
- 农民工考勤表(模板)
- 承台混凝土施工技术交底
- 卧床患者更换床单-轴线翻身
- 计量基础知识培训教材201309
- 中考英语 短文填词、选词填空练习
- 一汽集团及各合资公司组织架构
- 阿特拉斯基本拧紧技术ppt课件
- 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
-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艺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