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地理(山东卷21-23)真题知识点汇编人口与聚落_第1页
三年高考地理(山东卷21-23)真题知识点汇编人口与聚落_第2页
三年高考地理(山东卷21-23)真题知识点汇编人口与聚落_第3页
三年高考地理(山东卷21-23)真题知识点汇编人口与聚落_第4页
三年高考地理(山东卷21-23)真题知识点汇编人口与聚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三年高考地理(山东卷21-23)真题知识点汇编人口与聚落一.选择题(共6小题)1.如图示意广东省某地级市2010~2020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3~34题。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如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7~9题。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5~7小题。3.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A.人口惯性的影响 B.环境条件的改善 C.青壮年人口迁出 D.康养产业的发展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4.如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5.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如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3~5题。6.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二.解答题(共2小题)7.(2022•山东)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如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国内河道纵横交错。(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8.(2023•山东)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1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2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三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之人口与聚落(山东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6小题)1.如图示意广东省某地级市2010~2020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3~34题。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考点】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图文结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人口与城市.【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解答】解:根据图片信息,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人口快,如果是生育政策改变,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该比户籍人口快,A错误;故应该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B正确;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如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7~9题。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考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图文结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人口与城市.【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解答】解: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而之前一段时间,该市常住人口增长迅速,所以该市应该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D正确;人口老龄化对户籍人口同样有影响,并且会使得该市劳动力短缺,常住人口增长迅速,A错误;GDP增长缓慢以及环境承载力下降会使得当地失去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常住人口可能有所下降,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5~7小题。3.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A.人口惯性的影响 B.环境条件的改善 C.青壮年人口迁出 D.康养产业的发展【考点】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人口与城市.【分析】人口数量需要结合政策、出生率、经济、人口迁移角度进行分析。【解答】解:根据所学可知,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依托国家“一五”计划发展起来,形成了工业体系,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随时间的推移,导致2005年﹣2010年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因此主要原因是人口惯性的影响,故A正确。环境条件的改善,可能导致生育愿望的提高,但不是老龄人口增加的原因,故B错误。材料显示嘉峪关工业比重较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青壮年人口外迁可能性较小,故C错误。康养产业的发展是随着老龄人口增加相匹配的,因此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人口数量的相关知识,注意分析即可。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4.如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考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专题】地理关联图;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人口与城市.【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解答】解:根据“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加较少,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少人数较多,总人口数量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①符合题意。②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多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会造成市辖区人口减少,图上市辖区人口增加,②不符题意。③和④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流入市辖区的人口远高于流出地级市的人口,③④不符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人口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5.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考点】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专题】地理关联图;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人口与城市.【分析】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均有关系,人口自然增长率取决于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的大小关系;一个地区人口的机械增长,关键在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收入更高,就业机会更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人口机械增长较快。【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该地常驻人口较少且变化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较多且减少较多,推测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外来务工的青壮年较多;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为人口净迁入区,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错误,C正确。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人口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如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3~5题。6.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考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专题】地理关联图;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人口与城市.【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该地常驻人口较少且变化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较多且减少较多,推测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人口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二.解答题(共2小题)7.(2022•山东)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如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国内河道纵横交错。(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考点】农业生产与区域的相互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1)影响聚落的主要自然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水源等方面考虑。(2)堤坝对于农业的影响可以从调蓄径流、提供水源、改善土壤的角度来进行分析。(3)混合农业的优点需要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地形位置进行分析。【解答】解:(1)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河流入海口,河流多分叉,河流密布,而大多乡民沿河而居,河流提供水源,提供充足农田;位于沿海地区,海岸曲折绵长,沿海地区聚落分散;由图可知宋元时期,堤围未合拢,聚落分散;海水平面较高,露出水面的地区没有集中连片,比较分散。(2)修建堤坝,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灌溉水源;该区为季风气候,旱涝灾害多发,修筑堤坝可以有效减少旱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由材料中的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可知修建堤坝,围垦田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沿海堤坝可以减轻海水倒灌,减轻因海水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3)结合混合农业的优缺点,桑基鱼塘使农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减少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珠江三角洲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热搭配充分,且沿海地区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更适合发展桑基鱼塘农业;地势低洼,且位于河流下游,水域面积大,排水不畅,易积水,这种环境适合发展桑基鱼塘。故答案为:(1)该区河流密布,大多乡民沿河而居,河流提供水源,提供充足农田,该区河流下游,河网密布;位于沿海地区,海岸线长。(2)修建堤坝,完善水利设施,提供灌溉水源;减少旱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修建堤坝,围垦田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沿海堤坝可以减轻海水倒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3)桑基鱼塘使农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沿海地区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更适合发展桑基鱼塘农业;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适合发展桑基鱼塘。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搭配充分,适合发展桑基鱼塘。【点评】本题以珠江三角洲为背景材料,涉及到聚落的分布、农业区位因素、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读图、析图,从图表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8.(2023•山东)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1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2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考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地理关联图;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1)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主要从人口增加、土地开垦、植被破坏等方面分析。(2)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根据材料“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可知,明代,滇池南岸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加,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入河泥沙增加,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根据材料“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可知,开挖沟渠,破坏植被及表土,同时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所以三角洲面积扩大。(2)根据图2信息可知,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降水丰富,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柴河自南向北注入滇池,南部地势高,北部地势低平,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低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越接近河口,支流越多,耕地更为破碎,不利于耕作,机械化水平低;而B地地势更高,排水条件更好,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更有利于人口集聚。故答案为:(1)开垦耕地,植被破坏,水土保持能力差,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开挖沟渠,河流搬运能力强,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2)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低平,排水不畅,多洪涝灾害;支流越多,耕地更为破碎;而B地地势更高,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点评】本题以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三角洲的形成、聚落的发展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考点卡片1.地表形态的塑造37163:地表形态的塑造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知识点的认知】1、国际人口迁移(1)人类早期的人口迁移:原始社会,追逐生活资料;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2)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①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旧大陆”和“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②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③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3)二战后的人口迁移: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新兴城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国内人口迁移:(1)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主要方向是由黄河流域向其他地区迁移。(2)改革开放前:严格的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改革开放后: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命题的方向】考查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例: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内地()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B.产业升级迅速,人力资源需求量大C.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放宽二胎D.各类城市发展,就业创业机会增多分析: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内地各类城市发展,就业创业机会增多,使一部分人不必再去远方打工。解答:由题可知,我国出现了务工潮倒吸现象,即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主要是因为当地城市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多,农民工不必去远方工作。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相关知识。【解题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是对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考查不同阶段、不同国家的人口迁移情况,熟记基础知识,并能根据提供的各种数据和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3.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4.农业生产与区域的相互影响【知识点的认知】1、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2、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出现。例:(2018•朝阳一模)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地膜覆盖技术能使农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2015年甘肃省平凉崆峒区地膜用量就达到2240吨。地膜使用过程中受日照、风化、耕作等因素影响容易破碎,大多废弃于田间。在同等覆盖面积下,地膜越薄,使用成本越低,但超薄地膜老化快、易破碎,人工捡拾清理或机械捡拾困难,(1)试分析地膜对北方旱作农业区土壤环境带来的影响(2)推行超薄地膜覆盖会造成环境问题,请提出合理化建议。分析:(1)地膜对北方旱作农业区土壤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2)推行超薄地膜覆盖会造成环境问题,合理化建议主要从政策、宣传、科技等方面回答。解答:(1)地膜对北方旱作农业区土壤环境带来的影响:有利:地膜覆盖技术利于热量的保存,提高土壤温度;同时减少地面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不利:残留地膜污染土壤;土壤肥力下降。(2)合理化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大政府农业补贴;对于残留地膜,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新型地膜材料;同时加大地膜的回收力度。故答案为:(1)有利:利于热量的保存,提高土壤温度;减少地面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不利:残留地膜污染土壤;土壤肥力下降。(2)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大政府农业补贴;发展科技,研发新型地膜材料;加大地膜的回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