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联考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联考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联考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联考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联考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联考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就在于我们拥有历史悠远的文化底蕴,而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五千年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的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纵向时间脉络来看,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这是世界文明的奇迹;从横向文化内涵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相较于其他民族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文化领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打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与之同步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在增强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充分肯定。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的大势,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过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新闻、报纸、广播等宣传手段,传播效率慢,并且考虑到个人文化素质修养高低等问题,这些单一的宣传方式无法满足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期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纷繁复杂,但互联网和其他诸如短视频或直播等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消费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连接起来,有些甚至脱离人民群众。新媒体和互联网等传播方式不当使之达不到预期效果,新型媒体行业在宣传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产生偏颇和误解,动摇了实现文化自信的根基。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多元化导致不少国人混淆了传统文化和“迷信”的概念,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甚至有不少人赞同摒弃传统文化,这等同于割裂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如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达到一个正确的认知,就是对文化自信根基的动摇,继承发展也必定长路漫漫。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在进步,进入新时代后,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现在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接续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摘编自马晖、谢玲《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传承数千年,在历史的汪洋中汇聚经典,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然而,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被曲解误读、传承不当等问题,部分国人受西方思想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非议,严重影响其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方面的成效。近代中国社会一股很强的文化倾向就是把近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归结为传统文化。这导致有些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存在非议,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自豪感不断减弱。此外,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西方思潮、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部分国人热衷于通过网络选择新兴的、国际化的文化产物,如日本动漫、科幻电影等,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国产节目缺乏兴趣。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糟粕,不断轻视、排斥传统文化,在崇洋媚外中迷失自我,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而产生“文化自卑”心理,导致“传统文化无用论”等错误思潮横行,严重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实际效果。近年来,随着“国学热”“汉字热”等传统文化学习热潮的兴起,社会上出现许多全面复兴传统、过度消费文化的不良现象,这导致部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误解,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搞“复古主义”。他们倡导用“三纲五常”等封建文化取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片面推崇烧香祭祀、诵经仿古等封建活动,甚至要用封建教条代替完善的法律制度,全面实行“文化复古”。除此以外,当前社会还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传统文化都是愚昧的、落后的封建糟粕,对其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全盘否定的现象,即“虚无主义”。这种思想上的“复古主义”“虚无主义”已然造成恶劣影响,面对这些错误思潮,我们要坚定民族文化立场,对中华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取其精华。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传承五千年,在历史的激流中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其蕴含的丰富内容、深远价值拓展了世界文化视野,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要正视其传承、传播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国际传播力,让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蓝图进步、发展,为解决世界问题、促进人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摘编自刘成璐、梁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实践理论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B.中国传统文化善于吸收和接纳,比其他民族文化更具包容性,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丰富的一个原因。C.西方思想的传入和近代社会出现的问题影响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华传统文化被部分国人曲解误读。D.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带来的是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影响了中国文化本土化的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高,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这种正确认知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C.国学热等传统文化学习热潮是过度消费文化的不良现象,会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要摒弃。D.坚定民族文化立场,对中华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更好地抵御错误思潮。(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春节已成为伦敦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各大博物馆竞相筹办以中国为主题的特展。B.有的地区清明期间禁止以烧纸等方式祭奠先人,倡导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方式。C.近期,国家体育总局武术中心提出,争取2036年让武术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之一。D.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及其他与会人士的“新中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压迫丁西林[开幕时,一个着粗呢洋服、长筒皮靴的男人坐在茶几旁边的一张椅子上抽烟斗,一个老妈子立在门外。]男 客 (不耐烦,站起)唉,你先弄一点东西来吃,好不好?老 妈 东西倒有,在那里,不过这也得等太太回来。男 客 吃东西也得等太太回来?老 妈 (叹了一口气)是的,吃东西得等太太回来,房子的事情,也得等太太回来。男 客 不把这房子租给我?谁叫她收我的定钱?老 妈 是的,那只怪小姐不好。其实——唉——这房子已经空了有一年多了,也没有租出去。男 客 这样说为什么一年多没有租出去呢?老 妈 我们的太太爱的就是打牌,一天到晚在外边。家里只有我和小姐两个人。有人来看房,都是小姐去招呼。有家眷的人,一提到太太、小孩,小姐就把他回了。没有家眷的人,小姐才答应,等到太太回来,一打听,说是没有家眷,太太就把他回了。这样不要说一年,就是十年,我看这房子也租不出去。男 客 一个人没有结婚,并没有犯罪,为什么连房子都租不得?老 妈 啊,这大概是太太回来了。(走到门口,高声)是太太么?[房东太太由后门走进,老妈跟在她的后面。]房 东 (从一个皮夹里拿出一张票子)啊,这是先生你留下的定钱,请你收起来。男 客 啊,对不住,我今天是到这边来住宿的,不是来讨定钱的。房 东 怎么?昨天我不是对你说明白了么,说这房子不能租给你?男 客 啊,是的,你说的很明白。房 东 那么今天你还叫人把行李送到这儿来是什么意思?男 客 (高兴得很)因为叫我不要来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我并没有答应你说不来。我答应了没有?房 东 (渐渐地感到不快)你这话我真不大明白,你的意思,好像是说这房子的租不租要由你答应,是不是?男 客 喔,不是,这房子的租不租,自然是要由你答应。不过,既把房子租了给我,这房子的退不退,就得由我答应。你知道,现在房子不是租不租的问题,是退不退的问题。房 东 (渐渐生起气来)我这房子是几时租给你的?男 客 你既然收了我的定钱,这房子就算租了给我。房 东 真是碰到鬼,我几时收你的定钱?那是我的女儿,她不懂事。男 客 不懂事?她又不是一个小孩子。房 东 喔,现在这些废话都不必讲,我是要租给一个有家眷的人。男 客 你这话说的毫无道理,你租房的时候,说明了要家眷没有?房 东 你这人一点道理不讲,我没有这许多工夫来和你争论。老 妈 (想做和事佬)喔,太太,今天时候也不早了,天又下雨,再要这位先生另外找房子,也不大方便,可不可以让这位先生暂时在这儿住一宵,明天再想旁的法子。男 客 (固执)不行!这话不是这样讲,如果我不租这房子,我即刻就走,既是收了我的定钱,这房子就非租我不可!房 东 那么我告诉你,你今晚非走不可!男 客 (冷笑了一声)喔!(坐了下来)房 东 (站到他的面前)你走不走?男 客 不走!房 东 王妈,去把巡警叫来。老 妈 喔,太太!(由后门走出)房 东 要他即刻就来!(由后门走出,用力将门一关)男 客 (正想抽烟,忽然来了敲门的声音。厉声的)进来!(仍然背了门立着)女 客 (推开门,轻轻走进)有人告诉我,说这边还有几间空房……男 客 啊,你是来租房的!女 客 是的。不知道这边的房子租出去了没有?[女客进来也要租房,男客说没有家眷不能租房子。女客提出假装做男客的太太。]巡 警 您贵姓?府上是?男 客 (不客气的)我姓吴。府上?我没有府上。女 客 (委屈地)啊,你是拿定主意不要家了,是不是?巡 警 (注意到插嘴的人,向男客人)这位……贵姓是?男 客 (答不出,看了女客人一眼。女客也正在代他为难。他只好起始做起依旧赌气的丈夫来)我不知道。你问她自己好了。巡 警 (真的问她自己)您贵姓?女 客 (很高兴地)我?我……也姓吴。巡 警 喔,你也姓吴。您是来这边?……女 客 我!我是来这边找人的。房 东 (不能再忍耐了)你到这边找什么人?女 客 (很客气的向她点了一点头)我到这边来找我的男人。房 东 找你的男人?谁是你的男人?女 客 我想你应该知道吧?——你把房子都租了给他。房 东 怎么!这位先生是你的男人么?女 客 我不知道。你问他好了,看他承认不承认?老 妈 (也不能再忍耐了)太太,你看怎么样!我老早就对您说过,这位先生一定是有太太的,您不信。巡 警 (糊涂了)怎么?刚才不是说这位先生没有家眷,怎么现在他又有了家眷?老 妈 刚才这位太太还没来,我们怎么会知道?巡 警 这话可得要说明白了。现在这位先生的太太既是来了,这事就好办。如果太太是和先生在这边同住,那就没有我的事,如果太太不在这边住,这件事还得……老 妈 不要瞎说吧。太太自然是在这边住。太太不在这边住,到哪里住去?——好了,现在没有你的事了,你赶紧回去打你的牌去吧。(把风灯送到他手里)走!走!巡 警 这样说,那就没有我的事了。好了,再见,再见。女 客 再见。你放心好了,哪一天我不在这里住的时候,我通知你就是了。巡 警 对不起,打搅,打搅。[巡警走出。老妈兴高采烈地拿了茶壶走出。房东太太承认了失败,看了她的客人一眼,也只好板了面孔走出。]男 客 (关上门,想起了一个老早就应该问而还没有问的问题,忽然转过头来)啊,你姓什么?女 客 我……啊……我……——闭 幕(写于1926年1月)(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唉,你先弄一点东西来吃,好不好?”表现了男客等候房东时焦急和不耐烦的心理。B.面对房东依仗房产的故意刁难,男客无所畏惧,认为自己既然付了定钱,就一定要租到房子。C.男客紧紧抓住房东的逻辑漏洞,据理力争,房东无可奈何,只好打发老妈去叫巡警。D.本剧既有对没有家眷而受到房东精神上“压迫”的人的同情,也有对充满歧视的心理的不满。(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东的租房条件,造成她与男客矛盾冲突的同时,也为男、女客之间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B.“吃东西得等太太回来,房子的事情,也得等太太回来”,侧面表现了房东的独断专横。C.结尾“你姓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读者对剧情突转过程的重新回顾,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D.作者设计男、女客假扮夫妻欺骗房东的剧情,来平息矛盾,化解冲突,使剧作富有喜剧色彩。(3)简要分析女客这一人物在剧中的作用。(4)钱理群认为,丁西林的戏剧具有机智、幽默的风格。请结合剧本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23分)3.(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昔者,荆平王①有臣伍子奢。奢得罪于王,王杀子奢而并杀子尚。子胥闻之,即从横岭上大山,北望齐晋,谓其舍人曰:“去,此邦堂堂,被山带河,其民重移。”乃南奔吴。至江上,见渔者,曰:“来,渡我。”渔者知其非常人也,欲往渡之,恐人知之,歌而往过之,曰:“日昭昭,侵以施,与子期蒲芦之碕②。”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半江,而仰谓渔者曰:“子之姓为谁?还,得报子之厚德。”渔者曰:“纵荆邦之贼者,我也,报荆邦之仇者,子也。两而不仁,何相问姓名为?”子胥即解其剑,以与渔者,曰:“吾先人之剑,直百金,请以与子也。”渔者曰:“吾闻荆平王有令曰:‘得伍子胥者,购之千金。’今吾不欲得荆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剑为?”渔者渡于于斧之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曰:“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子胥曰:“诺。”子胥食已而去,顾谓渔者曰:“掩尔壶浆,无令之露。”渔者曰:“诺。”子胥行,即覆船,挟匕首自刎而死江水之中,明无泄也。子胥遂行,至吴。徒跣被发,乞于吴市。三日,市正疑之,而道于阖庐。阖庐曰:“吾闻荆平王杀其臣伍子奢而非其罪,其子子胥勇且智,彼必经诸侯之邦可以报其父仇者。”王者使召子胥。入,吴王下阶迎而唁,数之曰:“吾知子非恒人也,何素穷如此?”子胥跪而垂泣曰:“胥父无罪而平王杀之,而并其子尚。子胥遁逃出走,唯大王可以归骸骨者,惟大王哀之。”吴王曰:“诺。”上殿与语,三日三夜,语无复者。王乃号令邦中:“无贵贱长少,有不听子胥之教者,犹不听寡人也,罪至死,不赦。”……后,子胥伐荆。十五战,十五胜。荆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笞平王之墓而数之曰:“昔者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节选自《越绝书•荆平王内传第二》)[注]①荆平王:楚平王。②碕:弯曲的水岸。(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者知其非常人也非常:不同寻常的B.购之千金购:悬赏C.乃发其箪饭发:打开D.何素穷如此穷:贫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歌而往过之夜缒而出B.何相问姓名为吾见其难为C.请以与子也却宾客以业诸侯D.语无复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B.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C.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D.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子奢和伍子尚因得罪荆平王被害,伍子胥认为难以依靠齐晋两国报仇,于是投奔吴国。B.渔夫做事谨慎,采用唱歌的方式告诉伍子胥傍晚相约于长满芦苇的弯曲水岸,再帮其渡河。C.渔夫不贪图赏金和宝剑,把伍子胥送到对岸,随后以死表明自己不会泄露伍子胥的行踪。D.吴王阖庐认为伍子胥刚勇而有智谋,在国内发布了不听伍子胥的训导就是死罪的命令。(5)把文中画横线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子胥食已而去,顾谓渔者曰:“掩尔壶浆,无令之露。”②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③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别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注]今已误儒生。[注]青袍,又称青衿。唐代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为青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送别时间和地点,借天气的变幻不定表现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B.颈联写夕阳下孤帆远去,碧草如茵,由近及远描写眼前之景,抒发不舍之情。C.诗歌的最后一句抒写了诗人不被朝廷重用,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的苦闷之情。D.全诗用一连串的“景语”来描写送别的场景,画面生动,景中含情,诗意浓厚。(2)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述志时所说的“,”两句,显示出他谦逊谨慎的态度。(2)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运用夸张与想象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极其宏阔壮观的气象。(3)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两句,感叹人们登高凭吊,空发兴亡感慨,却丝毫不吸取历史教训。六、语言文字运用Ⅰ(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元旦假期虽然已经过去,但城市的旅游热度依然高涨。截至元旦假日第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59.14亿元左右,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史峰值。哈尔滨之所以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所提供的异域风情体验。在哈尔滨最繁华的中央大街上,众多采用巴洛克风格的经典欧式建筑,为游客带来像置身欧洲的异域风情。冰雪大世界“花式营业”,索菲亚教堂旅拍出圈……今冬,哈尔滨持续“放大招”,涌现出一系列“冰雪+”“+冰雪”的新产品、新场景、新玩法,把黑龙江优质冰雪资源的独特魅力展现得,五湖四海的游客接踵而至,带动冰雪消费一路狂飙。华灯初上,哈尔滨市兆麟公园内已经,眼前这些晶莹剔透、的冰灯作品,令外地游客叹为观止,③很多人不远千里赶来,就是为了赴一场神往已久的冰灯之约、视觉盛宴。切块摆盘的冻梨、萝卜,加糖的豆腐脑……连日来,哈尔滨各种花式“宠粉”,让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份的舒心,让游客旅游体验感和氛围感持续飙升。总的来说,哈尔滨通过创意活动、独特美食和文化体验,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这样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④可以激发多元化的旅游推广,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淋漓尽致人满为患巧夺天工实至名归B.淋漓尽致人头攒动巧夺天工宾至如归C.酣畅淋漓人满为患鬼斧神工实至名归D.酣畅淋漓人头攒动鬼斧神工宾至如归(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3)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自然或人文的角度为哈尔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练,句式整齐,不超过20个字。七、语言文字运用Ⅱ(7分)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古代十分强调文艺的教育作用。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文艺不存在教育作用,只存在审美作用。我认为,文艺的教育作用是存在的,只不过不那样直接,那样“立竿见影”。让一些“苦大仇深”的农民,看一出戏,立刻热血沸腾,当场要求报名参军,上前线打鬼子,可能性不大,而且这也不是文艺作品应尽的职责。文艺的教育作用只能是潜移默化的,使读者①。我觉得一个作家的作品总要使读者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一个作品写完了,放在抽屉里,是作家个人的事;②,就是一个社会现象。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带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有诗意一些,从而使世界更诗化。(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做错了事情必须给人家道歉。B.屋子里给弄得乱七八糟。C.他赠送给我一本精装书。D.老师耐心地给同学们解决问题。八、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上面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四区联考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就在于我们拥有历史悠远的文化底蕴,而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五千年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的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纵向时间脉络来看,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这是世界文明的奇迹;从横向文化内涵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相较于其他民族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文化领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打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与之同步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在增强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充分肯定。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的大势,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过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新闻、报纸、广播等宣传手段,传播效率慢,并且考虑到个人文化素质修养高低等问题,这些单一的宣传方式无法满足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期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纷繁复杂,但互联网和其他诸如短视频或直播等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消费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连接起来,有些甚至脱离人民群众。新媒体和互联网等传播方式不当使之达不到预期效果,新型媒体行业在宣传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产生偏颇和误解,动摇了实现文化自信的根基。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多元化导致不少国人混淆了传统文化和“迷信”的概念,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甚至有不少人赞同摒弃传统文化,这等同于割裂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如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达到一个正确的认知,就是对文化自信根基的动摇,继承发展也必定长路漫漫。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在进步,进入新时代后,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现在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接续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摘编自马晖、谢玲《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传承数千年,在历史的汪洋中汇聚经典,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然而,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被曲解误读、传承不当等问题,部分国人受西方思想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非议,严重影响其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方面的成效。近代中国社会一股很强的文化倾向就是把近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归结为传统文化。这导致有些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存在非议,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自豪感不断减弱。此外,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西方思潮、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部分国人热衷于通过网络选择新兴的、国际化的文化产物,如日本动漫、科幻电影等,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国产节目缺乏兴趣。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糟粕,不断轻视、排斥传统文化,在崇洋媚外中迷失自我,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而产生“文化自卑”心理,导致“传统文化无用论”等错误思潮横行,严重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实际效果。近年来,随着“国学热”“汉字热”等传统文化学习热潮的兴起,社会上出现许多全面复兴传统、过度消费文化的不良现象,这导致部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误解,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搞“复古主义”。他们倡导用“三纲五常”等封建文化取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片面推崇烧香祭祀、诵经仿古等封建活动,甚至要用封建教条代替完善的法律制度,全面实行“文化复古”。除此以外,当前社会还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传统文化都是愚昧的、落后的封建糟粕,对其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全盘否定的现象,即“虚无主义”。这种思想上的“复古主义”“虚无主义”已然造成恶劣影响,面对这些错误思潮,我们要坚定民族文化立场,对中华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取其精华。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传承五千年,在历史的激流中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其蕴含的丰富内容、深远价值拓展了世界文化视野,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要正视其传承、传播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国际传播力,让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蓝图进步、发展,为解决世界问题、促进人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摘编自刘成璐、梁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实践理论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B.中国传统文化善于吸收和接纳,比其他民族文化更具包容性,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丰富的一个原因。C.西方思想的传入和近代社会出现的问题影响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华传统文化被部分国人曲解误读。D.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带来的是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影响了中国文化本土化的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高,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这种正确认知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C.国学热等传统文化学习热潮是过度消费文化的不良现象,会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要摒弃。D.坚定民族文化立场,对中华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更好地抵御错误思潮。(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BA.春节已成为伦敦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各大博物馆竞相筹办以中国为主题的特展。B.有的地区清明期间禁止以烧纸等方式祭奠先人,倡导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方式。C.近期,国家体育总局武术中心提出,争取2036年让武术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之一。D.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及其他与会人士的“新中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答】(1)D.原文说“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西方思潮、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只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并非完全影响了中国文化本土化的发展。故选:D。(2)C.根据“‘国学热’‘汉字热’等传统文化学习热潮本身有其积极的一面,能够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片面推崇烧香祭祀、诵经仿古等封建活动,甚至要用封建教条代替完善的法律制度等‘复古主义’行为”可知国学热等传统文化学习热潮本身并非过度消费文化的不良现象,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不能全盘否定而摒弃。故选:C。(3)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当前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的“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错误思潮。A.“春节已成为伦敦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各大博物馆竞相筹办以中国为主题的特展”,强调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B.“有的地区清明期间禁止以烧纸等方式祭奠先人,倡导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方式”,体现了对传统祭祀方式的改进和创新,避免了片面推崇烧香祭祀等封建活动,属于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合理调整,避免了“复古主义”。C.“近期,国家体育总局武术中心提出,争取2036年让武术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之一”,侧重于武术的发展目标。D.“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及其他与会人士的‘新中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突出的是中国服装在国际上的受关注情况。故选:B。(4)首先,开篇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奠定了论述的基础。接着,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即源远流长且具有顽强生命力,以及比其他民族文化更具包容性。同时提到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文化领域遭受打击,随着综合国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受到关注,肯定了其当代价值。然后,分析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新问题。一方面,过去传统宣传手段单一,如今新媒体和互联网传播方式不当,导致人们对其内涵认知有偏颇和误解;另一方面,思想多元化使不少国人混淆传统文化与迷信的概念,否定甚至摒弃传统文化,影响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最后,提出进入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课题,需要与时俱进,让其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5)材料一提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和互联网等传播方式不当使之达不到预期效果,新型媒体行业在宣传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产生偏颇和误解,动摇了实现文化自信的根基。”所以要改进新媒体和互联网等传播方式,增强宣传动力,让其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在进步,进入新时代后,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现在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接续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即要与时俱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展现新的活力。材料二提到:“新时代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要正视其传承、传播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国际传播力。”需正视传承和传播中的困境,并采取有效方法,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力。“面对这些错误思潮,我们要坚定民族文化立场,对中华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取其精华。”要坚定民族文化立场,摒弃错误思潮,对传统文化去伪存真。答案:(1)D(2)C(3)B(4)首先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接着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包容性。然后提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传统文化受到关注,但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新问题,如传播方式单一且效果不佳、人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偏颇、思想多元化导致对传统文化否定等。最后提出在新时代要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焕发生机与活力。(5)①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避免“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②利用好新媒体和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创新传播方式,将消费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效连接。③坚定民族文化立场,对中华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和自豪感。④提升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避免崇洋媚外,重视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压迫丁西林[开幕时,一个着粗呢洋服、长筒皮靴的男人坐在茶几旁边的一张椅子上抽烟斗,一个老妈子立在门外。]男 客 (不耐烦,站起)唉,你先弄一点东西来吃,好不好?老 妈 东西倒有,在那里,不过这也得等太太回来。男 客 吃东西也得等太太回来?老 妈 (叹了一口气)是的,吃东西得等太太回来,房子的事情,也得等太太回来。男 客 不把这房子租给我?谁叫她收我的定钱?老 妈 是的,那只怪小姐不好。其实——唉——这房子已经空了有一年多了,也没有租出去。男 客 这样说为什么一年多没有租出去呢?老 妈 我们的太太爱的就是打牌,一天到晚在外边。家里只有我和小姐两个人。有人来看房,都是小姐去招呼。有家眷的人,一提到太太、小孩,小姐就把他回了。没有家眷的人,小姐才答应,等到太太回来,一打听,说是没有家眷,太太就把他回了。这样不要说一年,就是十年,我看这房子也租不出去。男 客 一个人没有结婚,并没有犯罪,为什么连房子都租不得?老 妈 啊,这大概是太太回来了。(走到门口,高声)是太太么?[房东太太由后门走进,老妈跟在她的后面。]房 东 (从一个皮夹里拿出一张票子)啊,这是先生你留下的定钱,请你收起来。男 客 啊,对不住,我今天是到这边来住宿的,不是来讨定钱的。房 东 怎么?昨天我不是对你说明白了么,说这房子不能租给你?男 客 啊,是的,你说的很明白。房 东 那么今天你还叫人把行李送到这儿来是什么意思?男 客 (高兴得很)因为叫我不要来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我并没有答应你说不来。我答应了没有?房 东 (渐渐地感到不快)你这话我真不大明白,你的意思,好像是说这房子的租不租要由你答应,是不是?男 客 喔,不是,这房子的租不租,自然是要由你答应。不过,既把房子租了给我,这房子的退不退,就得由我答应。你知道,现在房子不是租不租的问题,是退不退的问题。房 东 (渐渐生起气来)我这房子是几时租给你的?男 客 你既然收了我的定钱,这房子就算租了给我。房 东 真是碰到鬼,我几时收你的定钱?那是我的女儿,她不懂事。男 客 不懂事?她又不是一个小孩子。房 东 喔,现在这些废话都不必讲,我是要租给一个有家眷的人。男 客 你这话说的毫无道理,你租房的时候,说明了要家眷没有?房 东 你这人一点道理不讲,我没有这许多工夫来和你争论。老 妈 (想做和事佬)喔,太太,今天时候也不早了,天又下雨,再要这位先生另外找房子,也不大方便,可不可以让这位先生暂时在这儿住一宵,明天再想旁的法子。男 客 (固执)不行!这话不是这样讲,如果我不租这房子,我即刻就走,既是收了我的定钱,这房子就非租我不可!房 东 那么我告诉你,你今晚非走不可!男 客 (冷笑了一声)喔!(坐了下来)房 东 (站到他的面前)你走不走?男 客 不走!房 东 王妈,去把巡警叫来。老 妈 喔,太太!(由后门走出)房 东 要他即刻就来!(由后门走出,用力将门一关)男 客 (正想抽烟,忽然来了敲门的声音。厉声的)进来!(仍然背了门立着)女 客 (推开门,轻轻走进)有人告诉我,说这边还有几间空房……男 客 啊,你是来租房的!女 客 是的。不知道这边的房子租出去了没有?[女客进来也要租房,男客说没有家眷不能租房子。女客提出假装做男客的太太。]巡 警 您贵姓?府上是?男 客 (不客气的)我姓吴。府上?我没有府上。女 客 (委屈地)啊,你是拿定主意不要家了,是不是?巡 警 (注意到插嘴的人,向男客人)这位……贵姓是?男 客 (答不出,看了女客人一眼。女客也正在代他为难。他只好起始做起依旧赌气的丈夫来)我不知道。你问她自己好了。巡 警 (真的问她自己)您贵姓?女 客 (很高兴地)我?我……也姓吴。巡 警 喔,你也姓吴。您是来这边?……女 客 我!我是来这边找人的。房 东 (不能再忍耐了)你到这边找什么人?女 客 (很客气的向她点了一点头)我到这边来找我的男人。房 东 找你的男人?谁是你的男人?女 客 我想你应该知道吧?——你把房子都租了给他。房 东 怎么!这位先生是你的男人么?女 客 我不知道。你问他好了,看他承认不承认?老 妈 (也不能再忍耐了)太太,你看怎么样!我老早就对您说过,这位先生一定是有太太的,您不信。巡 警 (糊涂了)怎么?刚才不是说这位先生没有家眷,怎么现在他又有了家眷?老 妈 刚才这位太太还没来,我们怎么会知道?巡 警 这话可得要说明白了。现在这位先生的太太既是来了,这事就好办。如果太太是和先生在这边同住,那就没有我的事,如果太太不在这边住,这件事还得……老 妈 不要瞎说吧。太太自然是在这边住。太太不在这边住,到哪里住去?——好了,现在没有你的事了,你赶紧回去打你的牌去吧。(把风灯送到他手里)走!走!巡 警 这样说,那就没有我的事了。好了,再见,再见。女 客 再见。你放心好了,哪一天我不在这里住的时候,我通知你就是了。巡 警 对不起,打搅,打搅。[巡警走出。老妈兴高采烈地拿了茶壶走出。房东太太承认了失败,看了她的客人一眼,也只好板了面孔走出。]男 客 (关上门,想起了一个老早就应该问而还没有问的问题,忽然转过头来)啊,你姓什么?女 客 我……啊……我……——闭 幕(写于1926年1月)(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A.“唉,你先弄一点东西来吃,好不好?”表现了男客等候房东时焦急和不耐烦的心理。B.面对房东依仗房产的故意刁难,男客无所畏惧,认为自己既然付了定钱,就一定要租到房子。C.男客紧紧抓住房东的逻辑漏洞,据理力争,房东无可奈何,只好打发老妈去叫巡警。D.本剧既有对没有家眷而受到房东精神上“压迫”的人的同情,也有对充满歧视的心理的不满。(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房东的租房条件,造成她与男客矛盾冲突的同时,也为男、女客之间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B.“吃东西得等太太回来,房子的事情,也得等太太回来”,侧面表现了房东的独断专横。C.结尾“你姓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读者对剧情突转过程的重新回顾,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D.作者设计男、女客假扮夫妻欺骗房东的剧情,来平息矛盾,化解冲突,使剧作富有喜剧色彩。(3)简要分析女客这一人物在剧中的作用。(4)钱理群认为,丁西林的戏剧具有机智、幽默的风格。请结合剧本简要分析。【解答】(1)B.“面对房东依仗房产的故意刁难”错误,结合“有人来看房,都是小姐去招呼。有家眷的人,一提到太太、小孩,小姐就把他回了。没有家眷的人,小姐才答应,等到太太回来,一打听,说是没有家眷,太太就把他回了”可知,不是故意刁难,只是太太不租房给没有家眷的。故选B。(2)A.“也为男、女客之间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错误,结合“女客进来也要租房,男客说没有家眷不能租房子。女客提出假装做男客的太太”可知,男、女客之间没有矛盾冲突。故选A。(3)结合“我想你应该知道吧?——你把房子都租了给他”可知,女客是解决房东与男客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角。结合“啊,你是拿定主意不要家了,是不是?”可知,她机智灵活,表演得体,她又大方开朗,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结合“女客进来也要租房,男客说没有家眷不能租房子。女客提出假装做男客的太太”可知,她主动提出来做男客的妻子,“欺骗”了房东,助男客租到了房子。(4)结合“喔,不是,这房子的租不租,自然是要由你答应。不过,既把房子租了给我,这房子的退不退,就得由我答应。你知道,现在房子不是租不租的问题,是退不退的问题”可知,机智与幽默一是体现在男客拒不退房时与房东的交锋,运用充满机智的逻辑推理揭示房东不同意租房的不合理性,看似蛮不讲理又言之有据,用机智聪明的语言,步步紧逼,压倒了恃势凌人的房东,男客的语言也是十分幽默的;结合“我不知道。你问他好了,看他承认不承认?”可知,二是体现在女客设计与男客争吵,假扮夫妻租到了房子,这种情境也显得滑稽幽默;凭借机智和巧计达到租房目的,又没有过分得罪房东,这是一种充满幽默感的巧妙的斗争艺术。答案:(1)B(2)A(3)女客是解决房东与男客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角。她机智灵活,表演得体,她又大方开朗,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她主动提出来做男客的妻子,“欺骗”了房东,助男客租到了房子。(4)机智与幽默一是体现在男客拒不退房时与房东的交锋,运用充满机智的逻辑推理揭示房东不同意租房的不合理性,看似蛮不讲理又言之有据,用机智聪明的语言,步步紧逼,压倒了恃势凌人的房东,男客的语言也是十分幽默的;二是体现在女客设计与男客争吵,假扮夫妻租到了房子,这种情境也显得滑稽幽默;凭借机智和巧计达到租房目的,又没有过分得罪房东,这是一种充满幽默感的巧妙的斗争艺术。三、文言文阅读(23分)3.(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昔者,荆平王①有臣伍子奢。奢得罪于王,王杀子奢而并杀子尚。子胥闻之,即从横岭上大山,北望齐晋,谓其舍人曰:“去,此邦堂堂,被山带河,其民重移。”乃南奔吴。至江上,见渔者,曰:“来,渡我。”渔者知其非常人也,欲往渡之,恐人知之,歌而往过之,曰:“日昭昭,侵以施,与子期蒲芦之碕②。”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半江,而仰谓渔者曰:“子之姓为谁?还,得报子之厚德。”渔者曰:“纵荆邦之贼者,我也,报荆邦之仇者,子也。两而不仁,何相问姓名为?”子胥即解其剑,以与渔者,曰:“吾先人之剑,直百金,请以与子也。”渔者曰:“吾闻荆平王有令曰:‘得伍子胥者,购之千金。’今吾不欲得荆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剑为?”渔者渡于于斧之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曰:“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子胥曰:“诺。”子胥食已而去,顾谓渔者曰:“掩尔壶浆,无令之露。”渔者曰:“诺。”子胥行,即覆船,挟匕首自刎而死江水之中,明无泄也。子胥遂行,至吴。徒跣被发,乞于吴市。三日,市正疑之,而道于阖庐。阖庐曰:“吾闻荆平王杀其臣伍子奢而非其罪,其子子胥勇且智,彼必经诸侯之邦可以报其父仇者。”王者使召子胥。入,吴王下阶迎而唁,数之曰:“吾知子非恒人也,何素穷如此?”子胥跪而垂泣曰:“胥父无罪而平王杀之,而并其子尚。子胥遁逃出走,唯大王可以归骸骨者,惟大王哀之。”吴王曰:“诺。”上殿与语,三日三夜,语无复者。王乃号令邦中:“无贵贱长少,有不听子胥之教者,犹不听寡人也,罪至死,不赦。”……后,子胥伐荆。十五战,十五胜。荆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笞平王之墓而数之曰:“昔者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节选自《越绝书•荆平王内传第二》)[注]①荆平王:楚平王。②碕:弯曲的水岸。(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渔者知其非常人也非常:不同寻常的B.购之千金购:悬赏C.乃发其箪饭发:打开D.何素穷如此穷:贫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A.歌而往过之夜缒而出B.何相问姓名为吾见其难为C.请以与子也却宾客以业诸侯D.语无复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B.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C.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D.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伍子奢和伍子尚因得罪荆平王被害,伍子胥认为难以依靠齐晋两国报仇,于是投奔吴国。B.渔夫做事谨慎,采用唱歌的方式告诉伍子胥傍晚相约于长满芦苇的弯曲水岸,再帮其渡河。C.渔夫不贪图赏金和宝剑,把伍子胥送到对岸,随后以死表明自己不会泄露伍子胥的行踪。D.吴王阖庐认为伍子胥刚勇而有智谋,在国内发布了不听伍子胥的训导就是死罪的命令。(5)把文中画横线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子胥食已而去,顾谓渔者曰:“掩尔壶浆,无令之露。”②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③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解答】(1)D.穷:困窘,处境困难。句意:为什么一直这么困窘?故选:D。(2)A.两个“而”均为连词,表修饰。B.表疑问语气呢;动词,做。C.介词,把;连词,来。D.指……的话;指……的人。故选:A。(3)这段话的意思是:伍子胥就跟着渔夫到了芦苇岸边,太阳落山后,渔夫又唱着歌过去,说:“心中想眼睛看,你可以过河,为什么还不出来?”船到了就(让伍子胥)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就趴在船里。“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表达伍子胥跟随渔夫到了芦苇岸边,语义完整;排除AC;“船到即载”“入船而伏”是两个连续的动作,排除D。故选:B。(4)A.“伍子奢和伍子尚因得罪荆平王被害”错误,原文是伍子奢得罪荆平王,荆平王杀了伍子奢和伍子尚。故选:A。(5)①重点词语:“已”,完毕;“去”,离开;“顾”,回头;“掩”,掩盖;“尔”,你的;“令”,让;“之”,代指壶浆;“露”,暴露。句意:伍子胥吃完后离开,回头对渔夫说:“掩盖好你的壶浆,不要让它暴露。”②重点词语:“抑”,难道;“兴”,发动;“甲兵”,战争;“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怨;“于诸侯”,状语后置,“于”,和,跟;“快于心”,状语后置,“于”,在,在心里。句意:难道大王发动战争,使将士臣下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吗?③重点词语:“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王”,称王。句意: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就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答案:(1)D(2)A(3)B(4)A(5)①伍子胥吃完饭就离开了,回头对渔夫说:“掩盖好你的壶浆,不要让它暴露。”②难道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吗?③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参考译文:从前,楚平王有个臣子叫伍子奢。伍子奢得罪了楚平王,楚平王杀了伍子奢并且杀了他的儿子伍尚。伍子胥听说了这件事,就从横岭登上大山,向北眺望齐晋两国,对他的门客说:“离开吧,这个国家气势宏大,有山环绕有河阻隔,这里的百姓很难迁移。”于是向南逃往吴国。到了江边,见到一个渔夫,说:“过来,渡我过江。”渔夫知道他不是平常人,想要前去渡他,又担心别人知道,唱着歌前去接他,唱道:“太阳明亮亮,慢慢向西移,我和你在蒲芦的弯曲水岸相见。”伍子胥就跟着渔夫到了蒲芦的弯曲水岸。太阳落山时,渔夫又唱着歌前去,说:“心里想眼睛看,你可以过河,为什么还不出船?船到就载人。”上船后就趴在船里,到了江中间,伍子胥抬头对渔夫说:“您的姓名是什么?回去后,我要报答您的深厚恩德。”渔夫说:“放走楚国逃犯的人是我,报楚国之仇的人是您。两个都是不仁义的人,为什么还要问姓名呢?”伍子胥就解下自己的剑,给渔夫,说:“这是我先人的剑,价值百金,请把它给您。”渔夫说:“我听说楚平王下令说:‘抓到伍子胥的人,悬赏千金。’现在我不想得到楚平王的千金,要您价值百金的剑做什么?”渔夫在斧津把他渡过去,就打开自己的竹筐拿出饭,倒出壶里的酒给他吃,说:“赶快吃了离开,不要让追兵赶上您。”伍子胥说:“好。”伍子胥吃完就离开了,回头对渔夫说:“掩盖好您的壶浆,不要让它暴露了。”渔夫说:“好。”伍子胥走后,渔夫就弄翻了船,拿着匕首在江水中自刎而死,表明不会泄露(伍子胥的行踪)。伍子胥于是前行,到了吴国。赤着脚披散着头发,在吴国的集市上乞讨。三天后,集市的管理官员怀疑他,就向阖庐报告。阖庐说:“我听说楚平王杀了他的臣子伍子奢并非他有罪,他的儿子伍子胥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一定会经过诸侯的国家来报他父亲的仇。”吴王派人召见伍子胥。伍子胥进来,吴王走下台阶迎接并且慰问他,责备他说:“我知道您不是平常人,为什么向来如此穷困?”伍子胥跪着流泪说:“我的父亲没有罪而楚平王杀了他,还杀了他的儿子伍尚。伍子胥逃跑出逃,只有大王您能够让我收葬父亲的骸骨,希望大王怜悯我。”吴王说:“好。”让他上殿和他交谈,谈了三天三夜,没有重复的话。吴王于是向国内下令:“无论贵贱老少,有不听从伍子胥教导的人,就如同不听从我一样,罪行至死,不赦免。”……后来,伍子胥攻打楚国。十五次战斗,十五次胜利。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率领六千士卒,拿着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并且责备他说:“从前我的父亲没有罪而您杀了他,现在这就是报复您。”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别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注]今已误儒生。[注]青袍,又称青衿。唐代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为青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交代送别时间和地点,借天气的变幻不定表现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B.颈联写夕阳下孤帆远去,碧草如茵,由近及远描写眼前之景,抒发不舍之情。C.诗歌的最后一句抒写了诗人不被朝廷重用,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的苦闷之情。D.全诗用一连串的“景语”来描写送别的场景,画面生动,景中含情,诗意浓厚。(2)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解答】(1)B.“眼前之景”错。“草绿湖南万里情”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故选B。(2)“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采用了视觉与听觉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诗人和朋友笑谈之际,一阵毛毛细雨飘来,衣服微微润湿。树上偶尔飘落几朵残花,声音全无。“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这写出两位久违的朋友相见时的惬意之情,描绘了送别时的景物氛围。答案:(1)B(2)“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写出了毛毛细雨微微湿润的衣服,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营造出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道出了诗人与友人相逢共赏江南美景的悠然自得的心情。译文: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们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阴忽晴。蒙蒙细雨不觉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树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响声。薄暮时你离开了,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赏析: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首句中“倚棹”二字,说明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时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开头两句,写出两位朋友正在岸上携手徘徊,在谈笑中提到江南一带的天气。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景色之中还复印着人物的动作,表现出了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也应该同样理解。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最后,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事态和情感的交错复迭。以下,“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而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酸:“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结句是一句牢骚话。刘长卿当时大概是八九品的官员,穿的是青色袍服。他认为自己当这一员小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耽误自己的前程。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的这种手法,是很值得借鉴的。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述志时所说的“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两句,显示出他谦逊谨慎的态度。(2)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运用夸张与想象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极其宏阔壮观的气象。(3)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两句,感叹人们登高凭吊,空发兴亡感慨,却丝毫不吸取历史教训。【解答】故答案为:(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重点字:俟)(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重点字:坼)(3)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重点字:谩)六、语言文字运用Ⅰ(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元旦假期虽然已经过去,但城市的旅游热度依然高涨。截至元旦假日第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59.14亿元左右,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史峰值。哈尔滨之所以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所提供的异域风情体验。在哈尔滨最繁华的中央大街上,众多采用巴洛克风格的经典欧式建筑,为游客带来像置身欧洲的异域风情。冰雪大世界“花式营业”,索菲亚教堂旅拍出圈……今冬,哈尔滨持续“放大招”,涌现出一系列“冰雪+”“+冰雪”的新产品、新场景、新玩法,把黑龙江优质冰雪资源的独特魅力展现得,五湖四海的游客接踵而至,带动冰雪消费一路狂飙。华灯初上,哈尔滨市兆麟公园内已经,眼前这些晶莹剔透、的冰灯作品,令外地游客叹为观止,③很多人不远千里赶来,就是为了赴一场神往已久的冰灯之约、视觉盛宴。切块摆盘的冻梨、萝卜,加糖的豆腐脑……连日来,哈尔滨各种花式“宠粉”,让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份的舒心,让游客旅游体验感和氛围感持续飙升。总的来说,哈尔滨通过创意活动、独特美食和文化体验,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这样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④可以激发多元化的旅游推广,推动旅游业持续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