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荀子劝学教案
荀子劝学教案
荀子劝学教案
时间:2023-02-2814:3734教案投诉投稿
相关推荐
荀子劝学教案
作为T立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
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荀子劝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
帮助到大家。
荀子劝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
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
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
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
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
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
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
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
研且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
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
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
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荀子劝学教案2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麟(燥)、知
(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
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
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
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棘rou通煤
有you通又
知zhi是"智"的古字
暴pu已是"曝"的古字
生xi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杳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
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一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
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跤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
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
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
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
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
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
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鸳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
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
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板书设计
荀子劝学教案3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
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管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枳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
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
类散文已并不陌生。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
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2课时
第一课时
L作者、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
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
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
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
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课文: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3.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有关《荀子》(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
卿",后为楚兰陵令。韩^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
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
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
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
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
的苛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ng)绳鳏.(r6u)以为轮
虽有.(yu)槁.(g?o)暴.(pCi)
金就砺.(li)则利参省..(san)(xing)
知.(zhi)明而行无过
须臾..(xQ)(yli)跤.(qi)彰.(zhang)舆•(”)马生.(xing)
癖
蹉.(kui)步骐骥..(qi)(/)鹫.马(nu)锲.(qia)而不舍朽木不折.(zh?)
镂.(lu)螯.(台。)蛇鳍.(shan)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棘以为轮。
"嫌通"留’,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
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练习,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字,特殊文言句式)
荀子劝学教案4
教学目标: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敕(煤)、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
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
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
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
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
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
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
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
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
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
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
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
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
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f"劝"字,问道:这个字是
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
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
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
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
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
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有丫配通又知Zhi是"智"的古字暴P。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府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i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ong砺li参can省xing技qi臾yU螯旨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
"而"的用法:
虚词:而温故而知新
于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从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介词:比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介词: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有蒋氏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并列关系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连词: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彳亍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词:顺接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
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
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
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
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
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猱’和"为"是两个动词,"猱'
通"煤",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操",解释"使……弯曲"。"为",
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
"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
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
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
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
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
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P"
(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
"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
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
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
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
qia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
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
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
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
4.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三、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杳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
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
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
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
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贝J直"、"金就砺则利"
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
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
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
就用"跤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
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
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
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
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
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
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驾马"对比,
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
"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
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
-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
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
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
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
"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棘木为轮"、"金
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鹫马"、
"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
如"跤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
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
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
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
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
的道理,再用"不积酷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预习《师说》:
(1)认真阅读注释,运用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认真阅读"预习提示",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3)说说本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参看"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文言常用实
词表》)
补充练习
一、在括号里写出通假字的读音,并指出它们与本字的读音有怎样的关系:
1.知()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非异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并说明这些词义在现代汉语中有什么变化:
1.故木受绳则直
2.金就硕则利
3.蟹六跪而二鳌
4.蚓无爪牙之利
三、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木直中绳
2.而绝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四、填写本文不同设喻方法的例句:
1正反对照的形式,如
2.反复形式,如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
4单说比喻,不提论断,使道理隐含其中,如
5.先设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如
五、比较《为学》和《劝学》两篇课文,它们设喻方法有什么不同?
六、作文《"善假物”小议》;《赞"锲而不舍"》
要求:1.两题中任选一题;2写出提纲;
3.用设喻方法;4.字数400左右。
附一、补充练习参考答案:
一、1.zhi同音2.xing韵母相同3.hij声母相同4.you.pCi同音
二、1.墨线,泛指所有绳索;扩大2.金属制品,黄金;缩小3.蟹腿,跪下;转移4.爪
子和牙齿,帮凶、走狗;感情色彩变化
三、1.符合,动词2.横渡,动词3.便捷形容词(使动用法)4.向上;作状语
四、略
荀子劝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方法、态度的重要性。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的几个角度。
2、理解文中的比喻意义及每组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式、串解式、讨论式、点评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
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
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
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作者作品
1、荀子生平:
(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我国
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三环口李斯都是他
的学生。
2、荀子思想
(1)性恶论:人生而好利,嫉妒,喜声色。他认为可以“明礼义而化之",重赈育的作用,
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2)反对"生而知之"天赋观念。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
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3)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人定胜天。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
转移的
(4)课文解读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
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
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有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腔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跤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点拨:Q)kui(2)qi⑶Idu⑷zhdng⑸ydu通"又";pCi⑹zhi通"智"⑺xing通"性"
朗读指导: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
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历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
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
来一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Q)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
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
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
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
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
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语段。
(一)弄清论点和设喻之间的关系
1、提问: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
点的吗?
明确: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这个观点的。
2、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
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3、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
思?("博"一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一每天;亦"不已"之意。)
(二)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
中绳……糅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2、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
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
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
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鳏"
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
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
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五、作业:1、要求学生熟练地诵读这一段。2、熟读全文,要求参照注释能够进行串解。
荀子劝学教案6
学习目标: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课前准备:
学生读两遍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①解决字音问题,②完成初步翻译,写型氏上,上课备
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标
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从孔孟到老师都是教育的实践者、先贤的风范与成就我们只有敬仰,
但是我想,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劝勉学习、鼓舞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课文《劝学》所倡导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上目标: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二、理思路、背诵
1、要完成目标,我们从朗读开始、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通假字和音随意转、)
2、请大家再读第一二段、
我仔细看了大家的翻译,总体很好,有一些小问题我们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于"
(强调一词多义)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一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进一步论述,
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学习的意义、为了论述清楚,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
(板书学不可以已{青T蓝冰T水博学木、金参省)
这几个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们共同论证了学习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本来是空泛的道
理,作者以五个身边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得既透彻又深刻,这种论证方法叫做
—比喻论证、(幻灯出示)这也是《劝学》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
请大家试背第一二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3、很好,我们来看第三段、先来读一遍、
(提问"彰""水""绝"的意思、)
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来做比呢?
(板书
思不如学{(望不如登高)一反
登高顺风正假于物
舆马舟楫)
这几个事例正反结合,论证了要成为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而这个外物,是学习、紧扣题
目和中心论点,笔力老到,论证谨严、
请大家试背第三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4、很流畅,我们来看第四段、先读一遍、
(强调固定结构"无以"和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一段的分论点大家
能看出来吗?(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来找找这一段的事例、
积土、积水、积善——积;蹉步、小流一不积;这组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注意
积累、骐骥一舍;鹫马一不舍;朽木一舍;金石一不舍;这组事例先反后正,论述了
学习要持之以恒、蚓一一;蟹——躁,这两个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专一、)三个段
落的比喻论证都是正反对比结合,而且模式不一,灵活多变、
(板书积T不积不舍T舍正T反一•躁)
请大家试背第四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5、背诵全文
非常好,我们已经依次背会了这四段,下面我们来尝试背诵一下全文、给大家三分钟准备、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现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书,我们再来试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觉得文言文不好学,特别是不好背,可是这篇文章我们一节课就背会了,大
家发现什么小窍门了吗?
理解文意理清思路选关键词循序渐进
这样文言背诵其实也不难、
三、小结
我们还发现,这篇文章的'比喻虽多,却毫无板滞生硬之感、原因是什么?
(并列设喻,反复论证、对比设喻,对照鲜明、层层深入,详尽严谨、整散结合,文气流畅、)
四、结语作业
高中的语文学习,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好文言的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关键在于
背诵、我们只有背诵了一定数量的优秀文言文,才能厚积薄发,学以致用、比如这篇《劝学》,
既有论辩色彩,又具有文学韵味,形象清新、脍炙人口,读背这类文章,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
言知识,还有写作方法的借鉴,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
请大家学习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仿写一篇《劝背》、
荀子劝学教案7
教学目标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朗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背诵传诵千古的名篇名句,《劝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诵读课文,这篇文章的教学就是要落实以上的教学要求。
㈠知识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于、者、而);5个古今通假字:有(又)、暴(曝)、
生(性)、11(燥)、知(智),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之间的联系
㈡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质
疑能力。2.掌握背诵的技巧。
㈢德育目标
1.了解作者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论证效果。
教学方法L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2.朗读法3.点拨法4.讲解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古至今,关于学习的名言诗句,数不胜数,同学们想想,有哪些?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提
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老师启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陵。”出自哪里,阐明了什么道理。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与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
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起聆听他关于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的教诲。
(板书:《劝学》荀子)
多媒体展示:
1、荀子简介(多媒体投放)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曾两度到齐国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也就是学宫的领袖),还到过秦
国,拜见过秦昭王,后来又去楚国,任兰陵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韩三环口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仪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
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述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问题的根本。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
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婕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
句,又善用比喻,有很强的逻辑性,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谈学劝学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
主义为基础,旁征博引、多方设喻,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并且在比喻的
'运用中,做到了形象鲜活、手法多变、逻辑谨严、言近旨远,从而使文章充满了机智和灵动的
色彩,产生了震撼古今的艺术效果。正所谓"一语珠矶万古新,言近旨远见真淳”
(让学生看,不占课堂时间)
二、解题
师:提问:“劝学",应怎么理解?
(师点拨)"劝"的繁体字是"助",《说文解字》中"勤,勉也。从力瞿磬",是一个形声
字在古代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都有给人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
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劝诫",词义已经转移。所以,"劝学”应
理解为: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教师范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学生请思考:
①荀子为什么要劝学,在本文中他又是怎样论述的?
②同学们试译一、二自然段,划出自己不能理解和翻译的难句词。
(师点拨)1、荀子为什么要劝学,主要是基于他"人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主张。荀子认为
人的本性是"恶",必须要靠"学"才能去恶成善。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事例来说明这一观
点。
2、检杳学生预习效果,教师点评,分析难句词。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文下注释,结合手中的工具书,自译前二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参照文下注释,自译前二自然段,遇到疑难问题请作好标记。(提示:这二个
自然段中,有一些实词与虚词应予以重视。如
"于""棘""然""就""砺""虽""者""而""假""致""绝""博学""可
以""以为"。此外,课文有些注释还有待商榷,同学们在借鉴时要学会科学质疑。)
2、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讲解、侬课文。
师同学们大概已经勾画出了前三段的疑难字词,疑难句式,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难题。
⑴君子日: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
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
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
不应该何以、能够)停止的。补充:"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
把"的意思,如《师说》中"可以为师也"。
⑵青,取之于①蓝,而青于②蓝;冰,水为之,而寒于③水。
明确:其一,三个介词"于"的用法差异。第①处"于"相当于"从",表示处所,而第②③
处两个"于"用法一致,表示比较。其二,两个"而"用法相似,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此外,
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是出自这里,只是现代汉语中人们常用来形容“徒弟或后辈胜过了
师父或前辈",意义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三,"取之于蓝,青于蓝,寒于水",是状语后
置句式(介宾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之,于蓝青,于水寒”。
(3)木直中绳,棘以为轮,其曲中规。
明确:其一,两个"中",读音都是zhdng,用法及意义相同,都释为"合乎""符合"。
其二,纯柔"是"煤"的通假字,释为"用火烤,使物弯曲"。"燥"是手工业当中常用的一
种加工程序,通常是将物体放到火上去烤,然后用力使之弯曲,以符合使用的目的。现在农村加
工农具时或人们制作竹器过程中常用到这种办法。其三,"以为"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这是个
省略句式,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补充完整后应为"糅(之)以(之)为轮","以"是
介词回译为"把","为"是动词,可译为"做""加工"。其四,"绳""规"都是木工专业
工具,"绳"即墨线,是木工取直月的工具,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规"
是木工用来画圆的工具。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智慧小区物业承包与社区服务协议3篇
- 员工通讯补贴协议书
- 2025版个人二手房交易合同附房屋验收标准
- 2025年度个人与艺术品鉴定机构居间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新能源储能技术研发个人工程居间合同范本下载
- 2025-2030全球3D打印鞋模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版协议离婚赔偿及子女抚养权界定范本3篇
- 2024年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30题)
- 2025年度个人医疗短期借款合同范本(健康保障贷款)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能源合作协议范本(2024版)3篇
- 2025民政局离婚协议书范本(民政局官方)4篇
- 课题申报书:GenAI赋能新质人才培养的生成式学习设计研究
- 润滑油知识-液压油
- 2024年江苏省中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骆驼祥子-(一)-剧本
- 全国医院数量统计
- 《中国香文化》课件
- 2024年医美行业社媒平台人群趋势洞察报告-医美行业观察星秀传媒
- 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 天津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