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科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4年沪科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4年沪科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4年沪科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4年沪科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科版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72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A.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B.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C.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D.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2、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蒸汽机广泛应用。

②化工业兴起和发展。

③太阳能开发利用。

④电子产品普遍使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下图为西方绘画作品《永恒的记忆》(画中:在一片荒凉的旷野上;只有几个软绵绵的钟表,或挂在枯枝上,或摆在桌台上,或搁在一个不明物体上。)该画作。

A.描绘了潜意识心灵中的意象B.表达了直观印象的个体差异C.反映了世界秩序的严整和谐D.发扬了浪漫主义的绘画风格4、《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B.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C.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D.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5、他是“乐圣”;既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又开浪漫派音乐之先河。他的作品,永远以一个主旋律为中心,表现了悲壮的时代精神。他每一-次的创作,都是对艺术巅峰的一次攀登,“用苦难赢取欢乐”浓缩了他的一生。下列项中,属于他创作的是。

①《春之信念》②《胡桃夹子》③《第五(命运)交响曲》④《第三(英雄)交响曲》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6、它“是(近代中国)在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选择的一种处理中西文化的态度和方式,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从思维范式上奠定了处理中西文化交往的模式。”材料中的“它”A.是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最初反应B.意在调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C.为制度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D.突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急迫性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7、美国文学家海明威是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是________。8、大唐盛世,国力强大,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文化的辐射力,形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__________;宋元时期,中国的技术发明______和火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9、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时期。

农书。

作者。

特点。

《氾胜之书》

原著失传。

贾思勰。

元朝。

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明朝。

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

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否定,与量子理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A.正确B.错误11、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出现了一些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的学者,他们被称为智者学派。A.正确B.错误12、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蒸汽时代”。A.正确B.错误13、史实: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

推论: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A.正确B.错误14、北宋时,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6分)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这一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了“进步”这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观念。由于启蒙运动,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地改善,因此,每一代的境况都将比前一代更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法国启蒙运动在世界文明史上引起的震动具有显著的超文化差异的特征。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的学说后来一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为具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所传诵,鼓舞着种种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启蒙运动中的什么力量使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改善,并保持这种不断的进步?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启蒙运动中的什么力量使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改善,并保持这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在内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民主政治角度分析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贡献。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探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显示出威力。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选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材料二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1)解读材料一;指出材料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归纳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简述它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4题,共2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请从材料中提取一种近代文化现象,并就此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人类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这种社会变革运动,不同于改朝换代,是众多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与奇特的凑合。内因,即新生产力孕育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阶级斗争,是变革的必要条件;外因,则是社会大变革的充足条件。变革的外部条件,通常都是超乎社会结构之外的某些特殊力量起作用,这种外部条件之所以必要,说到底是因为单靠本身内部孕育的对抗运动很难突破,往往只能造成原结构“破坏—修复”的不定期更新的循环运动。在人类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这种社会变革运动,不同于改朝换代,是众多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与奇特的凑合。内因,即新生产力孕育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阶级斗争,是变革的必要条件;外因,则是社会大变革的充足条件。变革的外部条件,通常都是超乎社会结构之外的某些特殊力量起作用,这种外部条件之所以必要,说到底是因为单靠本身内部孕育的对抗运动很难突破,往往只能造成原结构“破坏—修复”的不定期更新的循环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变革的条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的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决定性事件揭示了西方文明的典型的演变过程;决定了西方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方向和路线。这些决定性事件乃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累积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一一它们首先就是观念和思想的革命或变革,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等。在激烈的情况下,它会导致某种大的社会变革,如革命。无论是思想的革命,还是现实的社会革命,这些事件都会导致新的观念、思想和制度的诞生。

——摘编自韩水法《如何理解西方文明的核心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有物。)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京津冀地区见证了中国近代发展进程”为主题,在经济、政治、思想中任选一角度加以论述。(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4题,共20分)21、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22、思想解放往往是政治变革的先导。请回答: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在这次运动中涌现的哪一流派顺应了秦国政治变革的需要?

(2)启蒙运动提出的哪些思想观点顺应了近代欧洲民主制度确立的历史潮流?(列举出其中两点即可)

(3)近代中国发生的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参加这运动的人物有哪些?(举出其中两个即可)23、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24、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

(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A【分析】【详解】

1919年五四运动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故A正确;材料反映了先进中国人的民主意识增强,无法体现民族意识觉醒,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辩证和科学”,排除D。2、D【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遭到了自然的报复;结合所学和联系实际可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化工业的发展和电子产品普遍使用都破坏了环境,而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所以本题排除③,故A、B、C三项不能选,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3、A【分析】【详解】

根据“在一片荒凉的旷野上,只有几个软绵绵的钟表,或挂在枯枝上,或摆在桌台上,或搁在一个不明物体上”可得出其风格的反传统,是现代主义的风格,通过描述的内容可得出其描绘了潜意识心灵中的意象,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直观的感受,排除B;从图片的内容看不出来严整,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现代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排除D。4、D【分析】【详解】

材料“唐末渐有印书”;“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等信息可以看出是印刷的书籍逐渐传播到各地,而唐代没有出现活字印刷术,故D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造纸技术的发展和刻版技术的外传,故BC项排除。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学生应该结合唐代雕版印刷术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同时注意区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不同。5、D【分析】【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被称为“乐圣”,既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又开浪漫派音乐之先河的音乐家是贝多芬。贝多芬创作的作品有《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故③④正确;《春之信念》是舒伯特的作品,故①错误;《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故②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6、B【分析】【详解】

材料“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指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洋务派以封建纲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用西方的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意在调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答案为B。西方文化沖击下的最初反应是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科技,没有融合中国文化,A错误。C项指的是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和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题干强调的是“初次尝试”,不符合题意,排除。19世纪90年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不符合题意,D错误。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7、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文学家海明威的作品是《老人与海》。【解析】《老人与海》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第一问是考查唐朝时期强大的国力,所以在文化上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强大的文化圈,第二问是考查的宋科技发明的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解析】①.东亚文化圈(或汉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②.活字印刷(或指南针)9、略

【分析】【详解】

联系所学可知,《氾胜之书》是西汉氾胜之的著作;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系统的农学书籍;元朝王祯的《农书》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进行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解析】。时期。

农书。

作者。

特点。

西汉。

《氾胜之书》

氾胜之。

原著失传。

北魏。

《齐民要术》

贾思勰。

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系统的农学书籍。

元朝。

《王祯农书》

王祯。

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明朝。

《农政全书》

徐光启。

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

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0、B【分析】【详解】

相对论打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的绝对时空观。相对论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故判断为错误。11、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出现了一些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的学者,他们被称为智者学派。故正确。12、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蒸汽时代”。题意说法正确。13、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而非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题干说法错误。14、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正确。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6分)15、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向光明”,再结合所学,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就是用理性把人们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主义的蒙昧无知中唤醒,使他们能够挣脱宗教神学的精神枷锁(束缚),从黑暗的“旧制度”(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2)根据所学;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有政治革命性质,启导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而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结合所学,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解析】(1)理性力量。

(2)变化:启蒙运动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同时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蓝图,要求自由;平等。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法国启蒙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及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这两次革命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创的现代民主政治推广开来,并最终推动了现代民主政治基本形态的形成。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本题第一小问“表现”;需要对材料进行概括。从材料信息“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可见: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可见传播中心活跃;“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可见:舆论界的热情。

第二小问“认识”;考查时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从材料信息“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可见: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从材料信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可见: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

(2)结合所学;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大小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可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各地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

第二小问“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指的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根据材料信息“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材料信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可见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再结合所学,这条道路的开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解析】(1)表现: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传播中心活跃;舆论界的热情。

认识: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

(2)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作用: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

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五、论述题(共4题,共20分)17、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作答时要首先从材料中提取相应信息,阐明观点,如根据“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的内容可就“在中西文明交流中应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展开论述,对陈独秀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做到观点明确、史实详实、史论结合,逻辑合理即可。【解析】论题:在中西文明交流中应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阐述:民国初年,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这遭到了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他们对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等所有传统文化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掀起新文化运动。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农耕经济相适应,中国社会缺乏指导工业文明的因素,因此,新文化运动中某些代表人物在主张全盘西化的同时,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做法虽然在动摇封建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的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格物致知的精神,注重自我修养的做法等,这不利于传统文化中精华内容的保留,也使传统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应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8、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这种社会变革运动,不同于改朝换代,是众多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与奇特的凑合”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多种社会条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诸侯兼并战争、变法改革运动等信息进行阐述。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解析】示例一。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多种社会条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型牛耕技术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强大诸侯国的争霸兼并战争,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运动,进一步瓦解了奴隶制度,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建立。

在思想文化领域;随着私人办学的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这一社会阶层开始崛起,他们针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主张,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法家思想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奠定了社会转型的思想基础日益强大的秦国,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完成了社会变革。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示例二:论题:外部条件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条件。

论述:(可以以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变革产生的影响;一战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有利时机、美国的侵略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等为例进行论述。)

说明:学生可以从宏观上以社会变革的条件为论题进行论述,也可以以一个具体的社会变革事例作为论题进行论述,只要论述合理充分即可,符合题意其他论题也可。19、略

【分析】【详解】

论题,本题主旨是强调西方近代文明在世界的扩展,特别是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的理念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据材料“它们首先就是观念和思想的革命或变革,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等。在激烈的情况下,它会导致某种大的社会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抓住这一主旨提取出相关论题。阐释,再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化的内容,重点突出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内容。例如: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维新运动,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阐述时要条理清晰,史实充分即可。【解析】示例一论题:西方近代法治文明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法治进程。

阐述:中国传统文明中只有基于人治的法制建设和制度;而无基于民主的法治理念和传统。近代以来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社会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对传统的专制体制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清末新政中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这是中国近代步入民主法治时代的形式上的标志,但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统治秩序,因此对民权的保障和对皇权的限制都是极为有限的。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规定了民众享有的权利,仿照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是中国近代民主法治进程的里程碑,但由于其不符合国情,运行缺乏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最终沦为一纸空文。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时期颁布了多部宪法,尽管实践效果有限,但每届政府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违逆民意,不得不颁行宪法为执政“依据”以顺从民意,这说明中国社会的法治精神和宪政观念在不断增强,宪法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论题二:西方代议制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阐述:近代以来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发展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中国国门洞开后,先后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层次的学习过程,其中制度层面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早期维新思想家主张设议院、兴民权,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迈出了实践的第一步,解放了国人的思想。清末新政时期预备立宪,代议制民主成为立宪派的共识,但由于改革落后于革命,最终清政府未能挽救自身命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资产阶级的宪法,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20、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本题观点提取及阐释可从题干所给限制及近代化的三方面表现: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及思想理性化进行分析即可,如政治民主化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新中国成立等;经济工业化有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等;思想理性化有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三民主主义等。【解析】主题一: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历程。

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中国开始政治民主化的探索。1912年,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1919年,北京青年学生掀起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见证了中国由专制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的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主题二: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矿务局等近代民用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一步。在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推动民族资本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国建立后,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入“短暂春天”。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的洋务企业和资本主义工业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见证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

主题三: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历程。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的开展。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1924年,孙中山北上宣传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见证了近代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推动思想解放,顺应了近代化潮流。六、简答题(共4题,共20分)21、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主要围绕爱国必须革命、清王朝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及推动历史进步等角度进行论述。【解析】一;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爱国必须革命。

二;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三、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22、略

【分析】(1)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百家争鸣。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在这次运动中涌现的法家;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顺应了秦国政治变革的需要。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天赋人权说;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等方面回答启蒙运动提出的哪些思想观点顺应了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