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粤人版高三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33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题文】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又可冀其成立耶B.吞声踯躅不敢言C.可怜光彩生门户D.思厥先祖父2、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楔子xiē凝噎yē汗涔涔cén脍炙人口冠冕堂皇B.缥缃piǎo纶巾guān佛狸祠bì还酹江月燥动不安C.蟊贼máo玉簪zān自诩为yǔ喟然长叹肉袒负荆D.寒蜩tiáo揾泪wèn蒙斧钺yuè残羹冷炙良晨好景3、(原创)下列加点字词,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____射奴颜____膝____官野史____角之势B.肉____披沙____金为虎作________里藏针C.委____礼____往来山____水秀金榜____名D.蜂____委____求全____过饰非趋之若____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来九中街欣赏树洞画的市民,看着这些美丽的树洞画,观者无不啧啧赞叹,为王月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击掌叫绝B.调查显示,70%的网友对二手房个税增至20%的新政觉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政策对于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中低收入者不公C.清乾隆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工艺也达到了的程度D.iPhone5最令人不齿的就是“掉漆门”,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几乎每一家配件厂商都,寻找对策5、【题文】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A.汉字体现了古人的____,如“休”字,用“人”靠着“木”,表示休息。B.____的民间借贷思维,近来给曾经辉煌的温州经济带来巨大危机。C.法网封后让李娜收获了无数荣誉,但这些荣誉的取得并非____。D.出于对我们成长的关注,老师和家长们常常耐心地对我们____6、【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红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句是()A.演员黄河很小的时候就崇拜太平天国英雄陈玉成,没想到多年以后,他自己摇身一变,成了荧屏上的陈玉成了。B.他雄心勃勃,准备开一家当地最大的电脑超市,可是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的创业计划成为纸上谈兵。C.未来怎么样?没有谁可以预知。但我们确信,那未来的一切,恰如明日黄花,是充满希望,充满生机,充满魅力的。D.青年人就是要亮出自己坦诚的心胸和率真的个性,我们不愿再在有一些人所提倡的一团和气的为人处事方式中丧失自我。7、【题文】下列对“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____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宋人执而问其以。
③孙膑以此名显天下。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⑤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⑥(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A.①和④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B.②和③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C.③和④意思不同,词性却相同D.⑤和⑥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2013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举办的“先秦诸子暨《子藏》学术研究会”上,我们提出了“全面复兴诸子学”的运动.B.明清的富贵权要和发达了的文人名士,将先秦时代哲人们对生命本义的发现转化为享受生命的实践,并做到了生活地域、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高度融合.C.曲阜打造了以爱聚孔子故里、诚播文化名城、孝传千家万户、仁撒和谐社会为主题的64项实践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建设典型.D.近年来,一些领域的道德状况令人堪忧:犬儒主义盛行,人际关系恶化,社会诚信缺失.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9题,共18分)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爱之舟。
吴冠中。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夜半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已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④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欢喜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惟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⑤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⑥初小毕业时;鹅山小学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鹅山。我考取了。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吵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⑦第一学期结束;根据总分,我名列全班第一。我拿着老师孙德如的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名。”正好缪祖尧老师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⑧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⑨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⑩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师范毕业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但师范生等于稀饭生,同学们都这样自我嘲讽。我终于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工业救国是大道,至少毕业后职业是有保障的。幸乎?不幸乎?由于一些偶然的客观原因,我接触到了杭州艺专,疯狂地爱上了美术。正值那感情似野马的年龄,为了爱,不听父亲的劝告,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吧,去喝一口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我羡慕过没有父母;没有人关怀的孤儿、浪子,自己只属于自己,最自由,最勇敢。
醒来;枕边一片湿。
(有删改)
【注】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
A.本文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B.父母深夜为蚕宝宝添桑叶;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这一情景既交待家庭生活背景,写出父母的辛劳,也由此引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C.童年的我出生贫寒;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因此住旅店时不愿父亲花钱换好房间,读书时为交不起学费使家人困窘而心酸哭泣。
D.读小学时考到全班第一;我高兴而且兴奋;父亲却冷静地询问同学朱自道的排名情况,可见父亲比我沉稳,想以此消消我的傲气。
E.本文多从小事着笔而意味深长;父亲为我糊万花筒;背我上学、借船送我考学等,从细微处表现出贫苦生活中父爱的深厚与伟大。
(2)第⑩段作者忆及父亲缝补棉被的背影十分动容。这段文字好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赏析。
(3)第⑩段中所表现的感情较为复杂。本段表现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说明。
(4)本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谭木匠。
墨中白。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跑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
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选自2015年第3期《小说月刊》,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
A.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
D.跳山彪是西猪山的响马;但很有孝心,积极为生病的母亲寻求治疗,不过对老谭木梳的功效和他女儿行医水平持有疑心,但结果发现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确实不同凡响。
E.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2)白知府这个人物形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三次写老谭“微微一笑”,每次“笑”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缺乏集团生活之中国人;则一面不知有团体,一面不知有个人。从社会结构上说,英美为个人本位之社会,苏联为社会本位之社会,中国恰都不是。过去中国社会,从其结构上看,非个人本位,非社会本位,乃是伦理本位。伦理本位之重点,乃在相关系之两方中之对方。伦者伦偶,指相关系之两人而言。例如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皆是。在此相关系之两面中,彼此五以对方为重,是曰伦理。在父则以子为重--是之谓慈父。在子则以父为重--是之谓孝子。以此类推,重点都放在对方。朋友不如此,非好朋友;兄弟不如此,非好弟兄。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因情而有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皆义也。所以伦理关系,亦即是相互间之义务关系。每个中国人必须各自认识其义务而履行之,却从来不许谈权利。
这并非是空话;可从经济关系验之。中国人父子间夫妇间,财产是不分的,乃至祖父在堂,祖孙也不分,是曰共财之义。兄弟间或伯叔与诸侄间,析产分炊,是曰分财之义。分财可能不止一次,富者可再度分财与贫者。亲戚朋友则有通财之义,通财与分财不同,是要偿还的。每个中国人,视其财产之大小,与对人关系亲疏远近,而必须负担或照顾家庭以外之人之生活。财产大,则负担之范围亦广,倘不践行此种义务,必遭社会指责。
中国自唐代以来;法律精详,为世界冠,但于物权债权则自来忽略。中国所重在情义,为了情义而财产使成为伦理关系中,所共有共享。其范围初不限于家庭以内。在西洋遇事讲社会救济,政府要负责任。中国不然,一切问题消纳于伦理关系。
其次从政治上看;亦完全建筑于伦理。官则曰“父母官”,民则曰“子民”,为政则曰“如保赤子”。又曰:“以孝治天下”。说他是专制,说他是民主皆不对;专制是权在一人,民主是权在人人,中国根本不讲权,所以都不是。
伦理情谊为中国文化一大长处;那只是民族精神两特点之一。中国民族精神更有一大特点,即是以是非观念代利害观念。西洋中古以前之人生,皆笼罩于宗教之中,不出祸福之念。近代思想开发,崇尚功利,又不出利害之念。在祸福利害以外之是非心,不甚明著。中国自周孔教化以来,除以伦理情谊领导中国人外,便是发扬人生向上精神,一切以是非义理为准。
譬如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西洋人也许感觉奇怪,不求饱求甚么?不求安求什么?须知中国人所求者,就是那个“正”字。“正”即正当合理。苟非正当合理,则虽安饱,他也不要。安饱问题是次于合理问题的。
这种精神;并不只于读书人见之。不拘什么人都喜欢讲理评理。俗语说:“不欠钱粮不怕官,不亏良心不怕天。”此可见其心中自信有理,而理为最高至上,虽天也不怕!与宗教徒是何等不同!此人生向上之精神非常伟大,为西洋人没有的。
(选自梁漱溟《伦理本位》,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社会“伦理本位”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
A.伦理本位的社会里;伦理关系是相互间的义务关系,没有权利。
B.伦理本位相对两人关系而言;是指在中国家庭里彼此以对方为重。
C.过去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形成;原因是中国缺乏集团生活。
D.伦理关系是一种情谊关系;因义而有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关于中西方的伦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中国政治也是以伦理本位为基础的;伦理看重对方。说他民主或专制都不对。
B.伦理情谊和人生向上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长处;我们应该吸收并且发扬光大。
C.中国伦理情谊看重情义;坚守是非义理的道德标准,安饱问题次于合理问题。
D.西洋人崇尚宗教;没有是非观念,因此也就没有中国人人生向上的伟大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中国人与兄弟和朋友有分财之义;还有分财与贫者之义。
B.中国人父子间夫妇间乃至祖孙间;财产都属同一家庭两人之间。
C.为了情义;财产成为伦理关系中双方共享,不过只限于家庭。
D.中国人彼此顾惜,但也存在由政府负责的社会救济。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未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相关链接】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地址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最近几年有个不大令人愉快的现象:各类文艺作品的评奖中;海外奖项在国内的舆论关注度越来越高,不仅各类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老百姓也拿它当个茶余饭后的谈资,微博;微信上没事儿就刷一刷、聊一聊;而一些国内的奖项却往往门前冷落车马稀,丝毫没有因为“近水楼台”就人气高涨。如果把这种现象简单地看成崇洋媚外之风,恐怕还真是有失偏颇,有人说,这是由于国内一些文艺奖项的权威性、公信力越来越遭到质疑。
②权威性;公信力下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得奖的没得奖,而有的获奖作品,在老百姓中的呼声并不高,有的作品甚至都闻所未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产生?究其根本,恐怕还是我们的评价体系出了问题--老百姓的口味与专家、评委的标准,越来越成了“两张皮”。
③应当说;评奖出现的问题,是对现有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存在缺陷的一种集中反映,而在寻常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实践中,评价体系呈现出的更多问题则基本上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
④一是近年来提及率相当高的“唯票房”;“唯收视率”。一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创作者、生产者和提供者;为了经济利益,以哗众取宠的心态,一味追求噱头和话题效应带来的短期经济回报,只要眼下有钱可赚、有利可图,管它审美还是审丑,能捞一笔算一笔;另一种则恰恰与之相反,有的创作者、评论家,把票房、收视率等数字视作万恶之源,一提数字便露出一脸敬而远之的惶恐,仿佛票房和收视率高了,就陷入了低俗、恶俗、媚俗,就是对社会效益、人文精神、艺术价值的亵渎一般。
⑤正是以上两种极端的评价方式;形成了两套南辕北辙的话语体系,直接指向文化创作生产的不同方向和路径:在前者的驱动下,文化产品精神文化内涵的缺失在所难免,由此滋生的文化泡沫不容忽视;而后者带来的危害也不可小觑,对票房;收视率的认识偏差,往往使评论的话语和标准偏离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从而造成创作和评论的孤芳自赏、不接地气。如果两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市场需求与精英话语各自为政、相互撕裂,长此以往,文化创作生产将失去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指引,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将受到伤害。
⑥对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文化产业来说;以收视率和票房为代表的数字化评价标准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具有数字特有的客观、理性的价值,最直观地反映出老百姓的选择与偏好;另一方面,任何数字化的评价标准又都不是万能的,它们必须在更加综合、更加多元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中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才能对创作生产和文化消费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引导。
⑦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和市场的评价标准与方式还太过单一;有失客观,甚至易于走向极端化的评论语境,还无法称之为真正的评价体系。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因为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才有建立和完善的依据。
(选自《人民日报》,原题《评价和需求不能“两张皮”》,有删改)(1)下列对“评价体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评价体系”应该兼顾老百姓的口味和专家;评委的标准;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形成“两张皮”。
B.“评价体系”要想提高国内奖项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唯一的途径是强调“票房”和“收视率”,尊重老百姓的呼声。
C.“评价体系”应该保护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利益;即使有些“丑作品”获奖,也在所难免,情有可原。
D.“评价体系”不应该考虑“票房”和“收视率”;应该看是否体现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人文精神、艺术价值”。
(2)关于“评价体系出现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一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创作者;生产者和提供者眼光短浅;只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了精神文化内涵的缺失,形成了文化泡沫。
B.某些创作者;评论家;极力反对用票房和收视率来衡量文化产品的价值,使一些作品脱离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C.“唯票房”;“唯收视率”是错误的;完全否定“票房”和“收视率”也不正确,两者都将导致文化创作走极端,应该加以纠正。
D.如果继续坚持两种极端的评价方式;就会破坏文化创作的健康发展,激化老百姓和专家;评委之间的矛盾,形成各自为政、相互撕裂的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文章通过分析“评价体系”所出现的问题及其带来的危害;阐明了“评价和需求不能‘两张皮’”的观点。
B.文艺评奖中;出现海外奖项受关注;国内奖项被冷落的现象,主要是“崇洋媚外”、“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心态在作怪。
C.第⑥自然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数字化评价标准的优点,指出数字化评价标准是促进文化产业的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有效途径。
D.从当前情况看,我们的评价体系还算不上真正的评价体系,如果不借鉴海外的评价标准加以纠正和完善,就无法提高国内奖项的权威性与公信力。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山亭夏日。
高骈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苏舜钦②
别院③深深夏簟④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①高骈:唐末大将;爱好文学。②苏舜钦: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③别院:正宅边的小院。④簟(diàn):竹席。
(1)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B.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从侧面突出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
C.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
D.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
(3)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15、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木德参天新中国成立前;在华北地区,有一首民谣广为流传:“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说的是华北比较有名的几处名胜。民谣流传了不知道多少年,人们拿它当儿歌教孩子,但很少有人注意歌谣中说的这些文物。20世纪30年代,有一个人听到这首民谣后惊喜异常,立即将它记到了本子上,这个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梁思成听到这首歌谣后;对传说中的“应州塔”朝思暮想,寝食难安。他急于知道塔的情况,每天把它挂在嘴上。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系统的建筑史学,中国古代建筑也没有系统的名录,甚至中国建筑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都还是一个谜。那时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还没有发现一个,而存世的宋代营造法式还有许多晦涩难懂的地方,如果真的可以找到一座唐宋之间的辽代木建筑,那会帮助人们抓住中国建筑史中许多重要的关键。看到木塔实物照片后,更坚定了梁思成亲自拜见木塔的决心。
1933;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同事刘敦桢、莫宗江及一位仆役,由北京起身来到山西大同。他们的任务是考查大同的善化寺、华严寺、城内钟楼以及东西南三座城楼,然后去应县考察木塔。下了火车后,他们又坐了6个小时的驴车,才到达应县。在离城大约还有5英里时,梁思成突然发现,前面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那就是应县木塔。年9月4日。
在一篇文章里;梁思成写道:“当我们到达离城大约还有5英里的一个地方的时候,我蓦地看到在我前方山路差不多尽头处,在暗紫色的背景上有一颗闪光的宝石--那是在附近的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当我们到达这座有城墙的城市时天已黑了,这是在盐碱地上一个贫穷的城镇,城里只有几百家土房子和几十棵树。但它自夸拥有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俯视着城市。”他们不禁叫绝。在后来的文章中,梁思成谈到木塔,还情不自禁地写道:“这塔真是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一行人在应县住了7天;把木塔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非常精细地测量了各层的平面,测量了五十多种不同的斗拱,画出了木塔的断面图,绘制了楼梯、栏杆、隔扇的图样,用仪器测量了各檐的高度和塔刹。为了达到准确无误,他们对木塔高度进行了实测。在测量塔刹高度时,他和绘图员莫宗江从顶层南天门爬到塔外。攀上塔顶,他们站在60多米高的塔上,四面空旷如悬,呼呼的大风吹得人心里发毛。塔尖有十几米高,联系塔尖的是8根数百年前造就的铁索。要是站在地面去攀爬塔尖,恐怕常人也感到畏惧,梁思成凭着在学校时练就的臂力,握着铁索,两腿悬空,倒替着双手往塔尖攀去。
在测绘过程中;梁思成发现,应县木塔的价值比他想象的大得多。应县木塔建于辽代,高67.13米,约有20层楼高。它那雄伟的身影给梁思成以深深的震撼。1942年至1944年,梁思成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史。在《中国建筑史》中收有他们绘制的释迦塔断面图和立面图,塔尖也有了准确高度。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就这样进入了一个建筑史学家的视野之中;确立了它在中国建筑史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通过中国营造学社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介绍给整个建筑学界。在梁思成撰写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这样写道:“佛宫寺释迦木塔在山西应县城内,塔立于寺山门之内。大殿之前,中线之上,为全寺之中心建筑。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建,为国内现存最古木塔”“山西应县的辽代木塔,说来容易,听来似乎也平淡无奇,值不得心多跳一下,眼睛睁大一分。但是1056到现在,算起来是整整的877年。古代完全木构的建筑物高到285尺,在中国也就剩下这一座,独一无二的应县佛宫寺塔了。”
(节选自《长三角》;2011年第3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
A.从外观上看;应县木塔为红;白、黄三色,远远望去,在群山环抱中,如同暗紫色背景上的一颗闪光的宝石。
B.从听到民谣到看见实物照片;梁思成愈加坚定亲自拜见木塔的决心,终于在1933年实地考察了这座辽代建筑。
C.经过对应县木塔实地考察和精细测量;梁思成终于在1944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史--《中国建筑史》。
D.梁思成在测绘过程中;发现应县木塔的价值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这也确立了应县木塔在中国建筑史中的地位。
E.本文通过对梁思成等去山西应县考察木塔的记述;表现了一位著名建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取得的重要成就。
(2)文章以一首民谣开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文中大量引用梁思成自己著作中的文字;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4)从梁思成身上,可以获得有关科学研究的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不少于四点)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____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还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天火。
阿来多吉跃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口中发出一声长啸,立即,山与树,还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肃静了。
岩石就矗立在这座山南坡与北坡之间的峡谷里。多吉站在岩石平坦的顶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松;杉、桦、栎组成的森林,墨绿色的森林下面,苔藓上覆盖着晶莹的积雪。岩石跟前,是一道冰封的溪流。溪水封冻后,下泄不畅,在沟谷中四处漫流,然后又凝结为冰,把一道宽阔平坦的沟谷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沟谷对面,向阳的山坡上没有大树,枯黄的草甸上长满枝条黝黑的灌丛。草坡上方,逶迤在蓝天下的是积着厚雪的山梁。
多吉手中一红一绿的两面小旗举起来;风立即把旗面展开,同时也标识出自身吹拂的方向。他挥动旗子的身姿像一个英武的将军。他口诵祷词。多吉是在呼唤火之神和风之神的名字。呼唤本尊山神的名字。他感觉到神灵们都听到了他的呼唤,来到了他头顶的天空,他的眉宇间掠过浅浅的一点笑意。
他在心里默念:“都说是新的世道;新的世道迎来了新的神,新的神教我们开会,新的神教我们读报纸,但是,所有护佑机村的旧的神啊,我晓得你们没有离开,你们看见,放牧的草坡因为这些疯长的灌木已经荒芜,你们知道,是到放一把火,烧掉这些灌木的时候了。”
神们好像有些抱怨之声。
多吉说:“新的神只管教我们晓得不懂的东西;却不管这些灌木疯长让牧草无处生长,让我们的牛羊无草可吃。”
他叹息了一声;好像听见天上也有回应他叹息的神秘声音,于是,他又深深叹息了一声,“所以,我这是代表乡亲们第二次求你们护佑。”他侧耳倾听一阵,好像听见了回答,至少,围在岩石下向上仰望的乡亲们从他的表情上看到,他好像是得到了神的回答。在机村,也只有他才能得到神的回答。因为,多吉一家,世代单传,是机村的巫师,是机村那些本土神与人群之间的灵媒。平常,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但在这个时候,他伛偻的腰背绷紧了,身材显得孔武有力。他混浊的眼睛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虬曲的胡须也像荆刺一样怒张开来。
“要是火镰第一下就打出了火花;”多吉提高了嗓门,“那就是你们同意了!”说完这句话,他跪下了,拿起早就备好的铁火镰,在石英石新开出的晶莹茬口上蒙上一层火绒草,然后深深地跪拜下去。
“神灵啊!
让铁与石相撞;
让铁与石撞出星光般的火星;
让火星燎原成势;
让火势顺风燃烧;
让风吹向树神厌弃的荆棘与灌丛;
让树神的乔木永远挺立;
山神!溪水神!
让烧荒后的土地来年牧草丰饶!”
唱颂的余音未尽;他手中的铁火镰已然与石英猛烈撞击。撞击处,一串火星迸裂而出,引燃了火绒草,就像是山神轻吸了一口烟斗,青烟袅袅地从火绒草中升起来,多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团升着青烟的火绒草,对着它轻轻而又深长地吹气,那些烟中便慢慢升起了一丛幽蓝的火苗。他向着人群举起这团火,人群中发出齐声的赞叹。他捧着这丛火苗,通了灵的身躯,从一丈多高的岩石顶端轻盈地一跃而下,把早已备好的火堆引燃。
几十支火把从神态激越庄严的人们手中伸向火堆;引燃后又被高高举起。多吉细细观察一阵,火苗斜着呼呼飘动,标示出风向依然吹向面南朝阳,因杂灌与棘丛疯长而陷于荒芜的草坡,他对着望向他的人群点了点头,说:“开始吧。”
举着火把的人们便沿着冰封峡谷的上下跑去。
每个人跑出一段;便将火把伸向这秋冬之交干透的草丛与灌木,一片烟障席地而起,然后,风吹拂着火苗,从草坡下边,从冰封溪流边开始,升腾而上。剩下的人们,都手持扑火工具,警惕着风,怕它突然转向,把火带向北坡的森林。虽然,沟底封冻溪流形成的宽阔冰带是火很难越过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火万一引燃了北坡上的森林,多吉蹲进牢房后,也许就好多年出不来了。
就因为放这把山火;多吉已经进了两次牢房。
今天;上山的时候,他从家里把皮袄与毛毯都带来了。有了这两样东西压被子,即使在牢房里,他也能睡得安安心心,暖暖和和了。大火燃起来了,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沿着人们希望它烧去的方向熊熊燃烧。来年,这些烧去了灌丛的山坡,将长满嫩绿多汁的牧草。
烧荒的滚滚浓烟升上天空;这大火的信号,二十多公里外的公社所在地都可以看到了。要不了几个时辰,公安开着警车就会出现在机村,来把多吉捕走。
(节选自《天火》,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
A.小说以多吉的祈火;引火、点火为主线;主线清晰,情节富于变化,笔法老练,凸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B.小说开头两段交代了主要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庄严而神秘,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四段多吉在心里的默念;既展示出他对新的世道的强烈不满,更展示出他对旧神的虔诚信奉。
D.作者擅长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重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摹,并且注重了景物与环境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使人物个性鲜明。
E.小说中人物的姓名设置;景物特点和动作、语言等细节的描写;让小说蒙上了神秘、庄重的色彩,并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温暖气息。
(2)小说主人公多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析。
(3)小说设置多吉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这些细节有何作用?请简析。
(4)多吉与村民引燃了火,但小说的题目是“天火”,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评卷人得分三、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4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2.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3.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3分)4.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标题。(3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美学研究人与现实(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包括人与其环境、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美学不仅研究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
从学科性质上;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而美学的最终依据在哲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为生态美学找到其哲学依据。中国《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印度《奥义书》等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了万物生成的思想。老子认为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来源,那就是“道”,庄子也主张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首先,人与万物交换能量。人需要阳光、水、空气、食物,如果这些被污染被破坏,必然殃及人类自身。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时刻离不开自然界,所以人类应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其次,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情感反映都是在与万物共在中发生、发展的,而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再次,人与万物的关系不可能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在于我与你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万物的欣欣向荣必然使人感觉愉快,万物的肃杀衰败必然使人心生哀戚。从人和万物的生成角度,我们不仅能够找到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也能够找到生态伦理学的学科依据。
西方现代美学所探讨的人与万物之间的审美关系与现代生态学关于人和万物相互依赖关系的观点具有一致性。首先;认识论美学把人和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现代美学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对象有了知觉和情感,与人心灵得以沟通,因此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其次,传统美学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后者涉及真理,而现代美学认为它们原本就是共生的、同根同源的,思维包含了感性,艺术揭示着真理。
从研究方法上;生态美学可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但是更根本的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如现代解释学的体验;表达、理解等。数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准确的数字,比如某些物种的数量及分布,使我们对于生态状况有直观的了解,但是数学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问题。庄子体会到鱼在水中畅游的快乐,现代人体会到藏羚羊趋于灭绝的痛苦,只能进行体验和解释,不能以科学实验来证明。
(1)下列关于生态美学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生态美学研究生态学和美学的交叉部分;即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最终落脚于美学;它以美学为基础,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C.生态美学研究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的共生;同构、同源的关系。
D.生态美学是以体验;表达、理解等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为其研究方法的。
(2)下列对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的人与万物同具有道性或神性的万物生成的思想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B.老子所说的“道”;庄子的“物我合一”;表达了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C.人与万物交换能量;离开自然界,人的生命无法延续,人与万物这种同构;共生的关系,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D.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的情感反映源自改造自然万物,人与万物的这种同源关系,但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生态美学还要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这是生态学和美学不曾涉及的领域。
B.万物荣;人悦;万物衰,人哀。表明人的情感受万物的支配,随万物的变化而变化。
C.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存在。
D.生态美学是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科学实验的方法是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任何问题的。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
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编自郭倩倩《生态治理亟须引导全民参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B.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髙,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只有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才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D.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
B.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C.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D.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B.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D.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魏晋时期文的自觉。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可能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当时,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作者持“魏晋封建说”,认为我国秦汉时期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自魏晋开始。)更没有独立的地位。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曹植在当时之所以具有那么高的地位,钟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从他开始讲究诗的炼词造句。所谓“起调多工”(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精心炼字(如“惊风飘白日”“朱华冒绿池”等等),音调谐协(如“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都表明他是在有意识地讲究作诗,大不同于以前了。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都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
--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各项所述现象中;不属于对文章所述“文的自觉”的体现的一项是______
A.钟嵘的《诗品》强调“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至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干事?”把吟咏性情的诗和经事致用的经学儒术从创作特征上强调区别开。
B.司马迁说自己创作史记的动机是“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称赞《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其文学成就。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讲究声律的和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体现了对文章形式美的刻意追求,甚至因此使文章在思想内容的表达上受到限制。
D.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区分了诗;赋、碑、诔等不同文体的文体特征。
(2)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曹丕对文章形式美的提倡;在曹植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具体体现,这也是曹植在当时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B.曹丕认为人的寿命有限;富贵功名转瞬即逝,好的文章却可以不依托于外物而传于后世。所以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写出传世的文章比位居帝王将相更有价值。
C.鲁迅说曹丕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是因为相对于“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曹丕更强调文学本身的形式和艺术价值。
D.司马相如;东方朔等语言大师也追求文章的形式;但其创作本身却是为了歌功颂德,娱乐皇帝,有着非常功利的目的,与“为艺术而艺术”相去甚远。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曹丕“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能迅速地得到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绝非偶然;其背后有着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B.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说明文学在当时仍不具备独立地位。
C.以曹丕为代表的一批贵族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他们刻意作文,让诗文开始具备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D.“文的自觉”始于魏晋,从此文学不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文学家也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2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____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离婚快速和解合同指南版B版
- 自控课程设计0型系统
- 私教体态调整课程设计
- 2025年高中生禁毒教案二
- 2024招聘计划书(32篇)
- 2024年用电客户受理员(二级技术师)理论考试题库(B卷)
- 网上购物系统web课程设计
- 舞蹈新鞋子课程设计
- 市场行业助理职责概述
- 三年高考地理(全国乙卷21-23)真题知识点-工业及其区位因素
- 水不同温度的热焓值
- 小品剧本《超级招聘》
- 空气压缩机检验原始记录表
- 叉车部件的涂装工艺及体系
- DB32∕T 3261-2017 水利工程预拌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 物理学习的8种思考方式
- 阅读题赊小鸡
- 中国风围棋对弈雅致文艺教育培训活动策划版
- 钢管购销合同
- 基于51单片机的简易计算器时间显示(LCD1602显示)
- 2022国开大学电大专科《农科基础化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