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后附解析)_第1页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后附解析)_第2页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后附解析)_第3页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后附解析)_第4页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后附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1.(2023·山东临沂·统考一模)唐朝之前,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产分等进行征税,作为城郭赋税体系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这反映出(

)A.房税有序传承 B.城市经济发展C.税收体系完备 D.社会治理混乱2.(2022·山东·模拟预测)福建传统民居土楼,其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A.不利于邻里关系 B.偏离了皇权色彩 C.加强了宗教色彩 D.体现宗法观念3.(2022春·山东临沂·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史载,北宋时期知州刘彝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建成了两个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的排水干道系统,故名福寿沟(见图),赣州从此免受水患。刘彝的举措A.完善了赣州城市布局 B.便利了城乡之间联系C.加强了城市经济职能 D.有利于城市安全发展4.(2023·山东潍坊·高二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校考期末)下表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表中的变化反映了(

)朝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唐朝城市商业区城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北宋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5.(2023·山东烟台·高二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校考期中)据《三辅黄图》记载:“(汉代)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又曰旗亭楼。”汉代“市井”图砖显示,汉代集市四周有围墙,东、西、南三方设门,每门三开。这反映出汉代(

)A.城市集市较为开放 B.注重城市集市规划C.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D.市场经营管理规范6.(2023·山东潍坊·高二统考期末)下表为明清时期城镇数量和人口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

)城镇类型明代前期明代后期清代中期数量(个)人口(万)数量(个)人口(万)数量(个)人口(万)城市3787.93818041294.5集镇20443.8330122547283.8合计241131.7368301589578.3城镇人口比例10.1%15.1%23.1%A.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B.表明了城镇自主权扩大C.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 D.反映了城市功能的转变7.(2023·山东济宁·高二统考期末)下表是隋唐、五代及两宋、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举例。古代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兴起时代代表城市经济地位隋唐扬州南北大冲,百货所集五代及两宋汴梁华夷凑集,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殖盛明清

天津、德州、济宁、淮安、苏州、杭州形成涵盖京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数省的运河经济带,构建了一大批运河城市群A.加速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B.有助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完善C.反映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 D.提升了传统交通方式的运输效率8.(2023·山东菏泽·高二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校考期末)中国古代四合院严格遵循“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序列。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位于中轴线上的堂屋最重要,是长辈起居、主人会客及供奉牌位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住所、前院设倒座,作为仆役住房、厨房和客房。这说明中国古代四合院(

)A.成为我国各地基本的居住形式 B.反映了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的特点C.体现了传统社会敬天保民思想 D.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思想影响9.(2023·山东济宁·高二校考期末)《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当时的城市规划(如图):“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下列关于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宫城”处于中心体现了小农经济下王权的独尊B.都城规划中的“社稷坛”反映宗法观念的影响C.“后市”中可能使用铜铸币进行商品交换D.“后市”的存在说明“工商食官”的格局突破10.(2023·山东聊城·高二校考期末)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11.(2022·山东枣庄·高二统考期末)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互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由此可知,明朝房屋的营造(

)A.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 B.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C.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 D.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12.(2023·山东滨州·高三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隋朝为何营建东都?材料一

604年,隋炀帝下《营东京诏》,敕令营建东都洛阳。“……然洛邑自古之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况复南服退远,东夏殷大,因机顺动,今也其时。……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便即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也”。——《隋书·炀帝纪》材料二

任何优势都并非永久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关中地区作为“根本之地”的优势面临着挑战:其一是邻近西北游牧民族,极易受到北方民族的攻击;其二是随着统治集团的庞大,为了支撑朝廷日常支出以及皇族、贵族、百官的物质需求,仅凭八百里秦川自身的物产已经无法满足,而关东地区漕粮与其他物资又面临着运输困难,尤其黄河河道三门峡段“多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尝十七八”。于是东汉都城东移至洛阳。此后经魏晋至北魏时期,历时数百年,均以洛阳为都。隋唐两代虽立都长安,但又均在洛阳另设东都。——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分析隋朝营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13.(2022·山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原中心城市的兴衰史材料

中原中心城市分时段比较表时期洛阳开封南阳许昌临漳郑州两周称“洛邑”,为中原地区规模最战国时期魏国国都,鸿沟水系(沟通黄淮)枢大的城市纽城市----秦汉全国性的商业中心之一;全国六大都会之一-称“宛”,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光武中兴,肇自南阳,于是建为南都”---魏晋南北朝董卓“悉烧宫庙官府”后,盛况不再--曹丕称帝后,“宫室武库犹在许昌”称“邺城”,为“河北之襟喉,天下之腰脊”-唐宋元隋唐东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五代中有四代建都于此----明至清中叶-“车马之交,达于四方,商贾乐聚”乾隆时,(朱仙)镇为大都会,“居民稠密、商贾辐辕”天下四大名镇之一----近代-水运通道“屡浚屡塞”,“商贾舟楫不通”---京汉、陇海铁路交汇之处,早期工人运动中心之一--整理自朱军献《地理空间结构与古代中原地区中心城市分布》(1)概括指出你对中原地区中心城市兴衰的认识,并阐明你的理由。(2)如果要形成对整个中国古代中心城市的认识,还可以补充哪些区域的中心城市?详细列出其城市名称(每个区域一例即可)并说明影响其兴衰的因素。14.(2022·山东菏泽·高三统考期中)学界普遍认为宋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生了重要变革的时期,宋代地方城市城墙的存废状况、修筑政策、形态变化等也是中国城市史上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雍熙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诏河北诸郡发镇兵增筑城垒”。端拱二年时人称“河朔郡县,列壁相望,朝廷不以城邑小大,咸浚隍筑垒,分师而守焉”。……元丰三年(1080)曾巩奏疏称西北五路“嘉祐城堡一百一十二,熙宁二百二,元丰二百七十四。熙宁较嘉祐一倍,元丰再倍,而熙河城堡又三十有一”,可见西北筑城数量之惊人。西南地区本非重点建城之处,但在皇祐四年(1052)侬智高起义爆发之后,当年六月,“朝廷惩岭表无备,命完城”,十月,诏令南下平定侬智高起义的狄青“凡城壁尝经焚毁,若初无城及虽有城而不固,并加完筑”。北宋仁宗庆历之后,每年财政赤字为300万贯,英宗治平二年(1065),赤字超过1570万贯,导致财政吃紧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边地城池的营建。材料二

相比之下,近里州县城市城墙失修的状况更为普遍,宋朝县邑鲜有修建罗城者。严禁地方占留钱粮的基本纲领,要求地方州县除必要开支外,其余皆要输送京师,故而修筑城墙的经费需向朝廷申请或由本地人户出资。正如南宋建炎间李纲所说:“东南久平定,郡县无城闉。”明确指出北宋地方修建城池重边地,轻腹地的问题:“朝廷所以备御夷狄者,皆在边郡,城池、器械一切备具,故敌未易攻。金人内犯,乃扰吾腹心,而中原郡县积习承平之久,城池堙颓,并无器械,何以御敌?”——摘编自来亚文《宋朝腹地“郡县无城”与“小城大市”现象研究》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对宋朝郡县城墙的修建与维护进行评述。15.(2022·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长安是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下面的唐代长安示意图展现了众多的历史现象。——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从图中任选一个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历史现象的形成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要求:明确指出历史现象,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宋朝政府增收房产税主要是为了增加税收、抑制土地兼并等,建立在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百姓富裕的基础之上,B项正确;材料表明唐朝之前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所以不是有序传承,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税收体系完备,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治理混乱,排除D项。故选B项。2.D【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等信息可知,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邻里关系,排除A项;在家国一体的传统之下,家与国具有相通性,从“高低尊卑、主次分明”来看,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宗族,与宗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A【详解】根据“同时建成了两个走向形似篆体的……故名福寿沟(见图),赣州从此免受水患。”可得出,通过重新规划,使城市更加合理,完善了赣州城市布局,A项正确;材料与乡村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功能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城市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4.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固定的市镇是由草市发展而来,而草市是城市扩大到城外发展而来的,从而可以看出,市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区域,是连接二者间的桥梁,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唐宋时期市场的发展情况,没有体现出政府对经济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草市、市镇的发展,有涉及到空间,但没有涉及到时间,排除B项;从市镇的发展看不出重心的南移,因此材料中没有具体指哪个区域,排除C项。故选D项。5.B【详解】通过材料“(汉代)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和汉代“市井”图砖显示的汉代集市布局的情况,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相互印证了汉代的城市布局规整,B项正确;汉代城市的集市有严格的限制,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历代沿用,材料也没有重农抑商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城市的布局,未涉及市场经营管理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明清时期的城镇和人口数量均有显著上升,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助推市镇兴起有关,C项正确;此时尚未向近代化过渡,排除A项;材料与城镇自主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城市的功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B【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扬州为“南北大冲,百货所集”,两宋时汴梁“华夷凑集,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殖盛”,至明清时形成涵盖京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数省的运河经济带,构建了一大批运河城市群,说明大运河有助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完善,B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宋朝时已经完成,排除A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不密切,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与运输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D【详解】根据材料“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位于中轴线上的堂屋最重要,是长辈起居、主人会客及供奉牌位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住所,前院设倒座,作为仆役住房、厨房和客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四合院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思想的影响,,讲究严格有序、尊卑之别,D项正确;古代四合院“成为我国各地基本的居住形式”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传统四合院体现出的礼制文化,没有体现出传统社会敬天保民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9.C【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周代的场景,根据所学可知,周代已经出现了铜制的货币,C项正确;周代没有实现王权独尊,排除A项;“社稷坛”反映的是民本,而不是宗法,排除B项;“工商食官”的格局突破是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福建土楼“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微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都体现了宗法伦理观念对民居建筑的影响,C项正确;“自由活泼”“讲究对称”“等级制度”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1.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互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可知题干主旨,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礼制基础之上的,材料中明代的宅制对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规定,重在维系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C项正确;材料中的“青碧绘饰”虽然能体现“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但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明朝房屋营建方面的诸多规定,并未涉及“以人为本的理念”,排除B项;“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的表述太过绝对,而且从题干材料中得不出“完全依据”之意,排除D项。故选C项。12.从长安作为都城的局限的角度作答。长安地近北方少数民族,易受其攻击;关中人多地狭,难以支撑统治集团的庞大支出;长安地处偏远,关东(黄河三门峡段)漕粮物资运输困难。从洛阳另设东都的优势的角度作答。洛阳有建都的悠久历史;地处黄河中下游,自古以来经济发达;洛阳地处中原,水陆交通便利(或利于南粮北运和对全国各地的控制);洛阳凭借南北关河之固,具备一定的军事地利条件;针对汉王叛乱,营建东都有助于加强对山东地区的控制。【详解】根据材料二“关中地区作为‘根本之地’的优势面临着挑战”可以从长安作为都城的局限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邻近西北游牧民族,极易受到北方民族的攻击”可得出,长安地近北方少数民族,易受其攻击;根据材料二“为了支撑朝廷日常支出以及皇族、贵族、百官的物质需求,仅凭八百里秦川自身的物产已经无法满足”可得出,关中人多地狭,难以支撑统治集团的庞大支出;根据材料二“而关东地区漕粮与其他物又面临着运输困难”可得出,长安地处偏远,关东(黄河三门峡段)漕粮物资运输困难。根据材料“洛邑自古之都”等信息可从洛阳另设东都的优势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洛邑自古之都”可得出,洛阳有建都的悠久历史;根据材料一“控以三河……水陆通,贡赋等”可得出,地处黄河中下游,自古以来经济发达;洛阳地处中原,水陆交通便利(或利于南粮北运和对全国各地的控制);根据材料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可得出,洛阳凭借南北关河之固,具备一定的军事地利条件;根据材料“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可得出,针对汉王叛乱,营建东都有助于加强对山东地区的控制。13.(1)示例认识∶中原中心城市的兴衰由经济因素主导。理由∶从西周到东汉,洛阳长期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除地处国家地理位置中心外,农耕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是东周、东汉等王朝定都与此的先决条件;王朝的都城汇聚了天下的经济资源,洛阳的经济中心地位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强化。从隋唐至清中叶,大运河的贯通,使开封(含朱仙镇)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兴起,其漕运枢纽的地位吸引了众多商贾集聚,加之唐朝中后期以来,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进一步促进了开封的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五代及北宋时期的都城建设,也使得开封一度成为世界级都市的样板。进入近代以来,随着交通方式的革新和传统水道保护不力,开封的中心城市地位最终被郑州所取代。综上所述,经济基础是城市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交通地理环境和“建都”等政治条件也通过人民的经济活动加速或减慢城市的兴衰。(2)区域及中心城市∶关中(渭河平原)地区—长安(今西安);华北地区—北京;华东地区一临淄(今淄博)、曲阜、聊城、徐州等江浙地区—南京、扬州、杭州、苏州、松江(上海)等西南地区—成都华南地区—广州。因素∶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军事地位;交通条件;文化贡献及底蕴;对外联系。【解析】(1)设问具有开放性,关于“认识”,从兴衰的原因、表现、实质、影响中的任一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观点即可;关于“理由”,需要运用史实加以说明,史论结合。如:认识∶中原中心城市的兴衰由经济因素主导。理由∶从西周到东汉,洛阳长期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除地处国家地理位置中心外,农耕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是东周、东汉等王朝定都与此的先决条件;王朝的都城汇聚了天下的经济资源,洛阳的经济中心地位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强化。从隋唐至清中叶,大运河的贯通,使开封(含朱仙镇)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兴起,其漕运枢纽的地位吸引了众多商贾集聚,加之唐朝中后期以来,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进一步促进了开封的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五代及北宋时期的都城建设,也使得开封一度成为世界级都市的样板。进入近代以来,随着交通方式的革新和传统水道保护不力,开封的中心城市地位最终被郑州所取代。综上所述,经济基础是城市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交通地理环境和“建都”等政治条件也通过人民的经济活动加速或减慢城市的兴衰。(2)关于“区域”和“城市名称”,答案开放性较强,参照材料中对中心城市特征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区域在某一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即可;关于“影响因素”,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提取材料中影响中心城市兴衰的一般性因素即可。如区域及中心城市∶关中(渭河平原)地区—长安(今西安);华北地区—北京;华东地区一临淄(今淄博)、曲阜、聊城、徐州等江浙地区—南京、扬州、杭州、苏州、松江(上海)等西南地区—成都华南地区—广州。因素∶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军事地位;交通条件;文化贡献及底蕴;对外联系。14.宋代对郡县城墙的修建与维护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态度。在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宋代政府高度重视城墙的修筑与维护,筑城数量惊人。究其原因,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经常袭扰边疆地区;同时,西南地区的筑城则是由于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这样的城墙维护起到了抵御少数民族入侵,巩固边防;防范农民起义,维护地方统治秩序,维护专制集权的统治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腹地郡县城池长久得不到维护。宋代政府重视边地城池修筑的同时,腹地城墙失修现象严重,出现了“郡县无城”的局面。原因在于,宋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将财权收归中央,地方政府没有经费维护;宋朝三冗局面的出现,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在边地的筑城,进一步加剧了财政紧张。这种局面出现,固然可以起到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也造成地方普遍疲敝穷困,无法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的恶果。【详解】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要求对宋朝郡县城墙的修建与维护进行评述。首先提炼论题,根据材料可得出,宋代对郡县城墙的修建与维护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态度。然后进行论述,具体描述区别对待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题目要求评述,所以要进行评价,分析影响。比如在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宋代政府高度重视城墙的修筑与维护,筑城数量惊人,这是表现,原因一,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经常袭扰边疆地区;原因二根据材料“皇祐四年(1052)侬智高起义爆发之后,当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