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讲坛-新课标】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课时限时检测:第1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限时检测25_第1页
【高考讲坛-新课标】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课时限时检测:第1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限时检测25_第2页
【高考讲坛-新课标】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课时限时检测:第1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限时检测25_第3页
【高考讲坛-新课标】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课时限时检测:第1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限时检测25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限时检测(二十五)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整(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报告]学问点题号易中难反射及反射弧1、5、96、10、12、13兴奋的传导与传递5、72、3、4、10、11、8、12、15人脑的高级功能69、12综合提升5、912、1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2022·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D.在A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解析】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属于膝跳反射中的效应器。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刺激A处可引起屈肌收缩,但兴奋的传导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答案】B2.(2021·济南高三一模)右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B.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解析】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题图中a是感受器,e是效应器,反射弧为a→b→c→d→e,痛觉在大脑皮层(甲处)形成,而不是脊髓(乙处)。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化学递质能引起乙的兴奋或抑制。【答案】B3.(2021·滨州一模)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同一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乙A.静息电位是指①②之间的膜内电位差B.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不需要消耗能量C.图乙的分泌物可能是某种激素D.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解析】静息电位是指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而①②代表的都是膜外电位,A错误;兴奋的传导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图乙表示的属于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而有些激素是分泌蛋白,C正确;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再转换为电信号,D错误。【答案】C4.(2021·云南昆明一模)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D.该试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解析】a点受刺激时,膜外由于Na+内流导致其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刺激a点后,电表①②都发生了偏转,该试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答案】D5.下列有关神经调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B.兴奋传导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与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把握【解析】兴奋传导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答案】B6.大脑皮层在神经调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既是高级中枢也是低级中枢B.运动性语言中枢(W区)受损的患者不会讲话C.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亲密相关D.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解析】大脑皮层是人体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把握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的患者不会讲话;渴觉产生于神经中枢部位,即大脑皮层中的渴觉中枢,未涉及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不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答案】C7.右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解析】曲线图中所示为指针偏转1次所测得的结果;图B、C中指针都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而图D中的指针不发生偏转。【答案】A8.如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B.可卡因能使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失去作用C.可卡因使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增多D.可卡因能增加并延长对脑的兴奋【解析】图的上半部分为正常状态下的作用机理,下半部分是特别状态下(吸入毒品后)的作用机理。正常状态下,多巴胺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作用后又被重新吸取回突触前膜中去。有可卡因存在时,可卡因使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失去作用,导致突触前膜释放的多巴胺不能被重新吸取回突触前膜,最终导致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增多,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答案】B9.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成人可以“憋尿”体现了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把握作用B.感受器和效应器不肯定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中C.体内外刺激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D.学习和记忆是只有人脑才有的高级功能【解析】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把握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把握;有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于机体的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如缩手反射的感受器在手指,但效应器是手臂肌肉;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很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力量。【答案】D10.(2022·长沙市高三模拟)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凹凸可以用电导g表示(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膜电位变化及Na+和K+电导的变化正确的是()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②④【解析】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的通透性增加有关,即在肯定时间内Na+内流,使内膜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并且内膜的正电荷渐渐增大,表现为内负外正并达到峰值,如曲线①中的超过零电位到峰值的一段曲线表示动作电位,曲线③反映了Na+的变化状况。【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50分)11.(16分)(2021·湖北省襄阳市高三一调)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格外重要的调整把握作用,依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下面图1和图2是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图1兴奋性突触作用示意图图2抑制性突触作用示意图(1)递质合成后首先贮存在________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递质释放,并与位于突触________(填“前”或“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图1中,当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引起Na+大量内流,使后膜的电位逆转成________,从而发生兴奋,而在图2中,当另一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却使Cl-内流,由于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无法产生兴奋。(2)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争辩发觉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________(填“抑制剂”或“激活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特别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试分析其缘由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碍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那么,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________(填“兴奋性突触”或“抑制性突触”)。【解析】(1)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若引起Na+内流,可导致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若引起Cl-内流,可导致外正内负膜电位加强,不能产生动作电位。(2)癫痫病人特别兴奋的形成是由于体内氨基丁酸(GABA)过少,可使用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3)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不应当作用于兴奋性突触,否则就不能起到麻醉作用。【答案】(1)突触小泡后外负内正动作电位(2)抑制剂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3)抑制性突触12.(17分)(2022·滨州高三模拟)屈反射是一种爱护性反射,它使肢体从损害性刺激上缩回,以爱护肢体不受损害性刺激损伤。图1表示屈反射的反射弧,图2为图1中神经元A和B相互接触部分的放大。请依据信息分析并回答问题。图1图2(1)⑦处跨膜运输的方式__________。(2)③④和⑥都属于细胞的________系统,但它们执行不同的功能,从其组成成分上分析,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3)图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箭头和图2中的数字表示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________________。(4)皮肤感受器在钉子扎了后,经过________(填写字母)将兴奋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出,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状况是____________,②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图中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⑦是受体蛋白;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通过突触来完成,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在突触间隙中以化学信号存在,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再由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皮肤受刺激后,经传入神经F传递到神经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出,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状况是保持正电位,②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状况是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答案】(1)帮忙集中(2)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3)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③→④→⑤→⑦(4)F保持正电位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13.(17分)(2022·济南高三模拟)如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1、2是神经纤维上的试验位点,A、B、C为突触,请据图回答问题。膝跳反射弧(1)由图可知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即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假如图示动作为踢小腿,图中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是________(填字母)。(2)若刺激图中1处,图中伸肌________,屈肌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3)若某药物可以阻断伸肌收缩,请设计试验,证明该药物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而不是阻断突触处的传递。①试验原理: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刺激来自神经传导的兴奋。②试验材料:略。③试验步骤: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试验现象及结论试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试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表示静息状态,图中C处“-”表示抑制,而A处和B处表示兴奋。(2)刺激图中1处,则兴奋由B处(兴奋性递质)传到伸肌而收缩,C处(抑制性递质)传到屈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