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三课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_第1页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三课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_第2页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三课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_第3页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三课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_第4页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三课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q\a\vs4\al(第三课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循着线索·理一理][由表及里·想一想]1.外来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缘由有哪些?[提示]①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早,也较为深化。②通商口岸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富强,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③通商口岸人员混杂、流淌性特殊强,家庭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峻冲击,共性比较自由。2.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了巨大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婚礼的毁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进一步宣扬了“自由”“公正”的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3.由于粮食和日用品产量有限,我国曾经对粮食、食油、布料等实行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步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票证供应。当年的粮、油、布票证,如今成了保藏家的藏品。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进展;人民群众生产乐观性高涨。[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斗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受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②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时尚体现出统一性的特点,受政治生活影响较大;改革开放后,生活时尚向共性化方向进展,受经济进展和外来文化影响较大。探究点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未考史料·读出史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史论形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和生疏(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放,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和工业化进程的进展。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生疏: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进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②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殊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③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颜色。探究点二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已考史料·命出新意]……史料一(摘自2022年天津高考T13)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装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斗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争辩》史料二(摘自2021年重庆高考T14)“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颜色。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同学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月,颜色明丽、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外套、羽绒服、西服、呢外套等各种服装充分呈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1)史料一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缘由。eq\a\vs4\al(高考原题)答案: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缘由: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2)依据史料二,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eq\a\vs4\al(高考原题)答案:变化: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因素: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3)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eq\a\vs4\al(新创题)答案:时代潮流;经济进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思想观念。总结升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动,存在着严峻的不平衡性。(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颜色,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快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历年高考真题整体争辩——找规律]1.(2022·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缘由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转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题提示:关键信息:“必自易西服始”,服饰变化确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这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答案:B2.(2022·安徽高考)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生疏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解题提示:关键信息:题中对于人们穿着西装只是进行了描述,并没有盲目排外或者批判,从而体现了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D3.(2022·福建高考)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月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缘由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头引领时尚D.旗袍高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解题提示:①定时空:20世纪二三十年月属于民国时期。②关键信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有关,从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月”时间可以推断中华民国建立推动人们审美观念变化,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化到合身适体。答案:B4.(2022·江苏高考)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题提示:关键信息:辫子未全部剪掉,反映了一部分人对旧有观念不能彻底决裂。答案:C5.(2022·上海高考)右侧老照片是一张同学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风貌()A.19世纪初期B.19世纪中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后期解题提示:关键信息:从照片可以看出,女同学不缠足,穿同学装,这与民国时期用法律的形式主见剪辫易服的史实相吻合。答案:C6.(2022·山东高考,节选)某历史爱好小组以“20世纪学校国的社会进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争辩性学习,在争辩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乙:摘编自董天野等依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仆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预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抵制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敬重我个人的人格,乐观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爱好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2)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学校国社会的进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解题提示:第(1)问留意结合材料说明保守和进步的具体表现。第(2)问,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开放论述,留意确定紧紧围绕“社会进步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作答即可。答案:(1)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精确     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期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毁灭了自由公正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2)阐述:李欣淑接受新式训练、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学校国女性解放的缩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确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训练的进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供应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制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最新史学动态分类争辩——看趋势]史观分析类(十)社会史观下的高考命题新动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社会史观也渐渐进入了高考命题专家们的视野,社会史也在高考命题中渐渐从“边缘”向“中心”拓展。具体可从如下视角进行考查。视角一社会变革背景下民众观念的嬗变由于近代西方思想传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进展、国家政策转变、国内社会运动的影响,中西文明的碰撞导致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的近代化。随着社会变革,人们的家庭、婚姻和伦理观念都发生重大嬗变。断发易服、废除缠足,转变婚姻制度和社交礼仪等均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视角二社会转型时期新问题的凸显每逢社会转型时期,都有新思潮萌发,同时也滋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另一方面,圈地运动中大批失去土地的农夫涌入城市,带来严峻的城市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无产阶级相对贫困、人口暴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生态环境整治以及转型时期道德重塑均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视角三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生活方式变迁轨迹衣、食、住、行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呈现了时代特有文化,是浓缩和鲜活的历史。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西方工业文明成果传入中国,在促进中国人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勾画出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轨迹。服装、住宅方式和消遣活动变化以及交通通讯事业变迁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视角四下层民众对社会大变革的生疏一般的社会变革伴随着社会民众的思潮反应。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转型时期里程碑式大事,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渐渐深化人心。辛亥革命前后人们观念的变化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向新视角](2022·北京高考)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墙上画作的风格照旧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故①错误;风俗画中一些人物已经剪去发辫,反映出辛亥革命对民众发型的影响,故②正确;风俗画中已经开头利用电灯照明,反映出西方其次次工业革命推动中国照明手段的变革,故③正确;风俗画中人物照旧使用筷子,饮食方式照旧是中式饮食,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近期模拟试题重点争辩——练力气]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1.(英)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859年)我在街上闲逛     ,观看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明丽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A.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B.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C.其次次鸦片战斗影响D.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解析:选B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心是在长江下游地区,与广州较远,故A项错误;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的传入,广州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百姓在服饰、生活习惯上都呈现西化现象,故B项正确;服饰的变化与其次次鸦片战斗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是西化现象的前提,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2.(2021·梅州质检)19世纪90年月以前,西式服装在中国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的穿着,但到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开头广为流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同学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的缘由不包括()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B.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C.近代训练的进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革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及社会的进步解析:选D该题是逆向思维型题目,留意题干中“缘由不包括”,20世纪初期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并未结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进展、观念转变的关系亲热,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2021·皖北联考)1876年葛元煦留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月,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宽敞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解析:选C材料侧重介绍西餐在中国的影响渐渐扩大,但其影响仍局限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故A、B两项错误;西餐在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毁灭,报刊加以宣扬,“华人间亦往食焉”,说明西餐受到部分上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西餐馆的毁灭,不能说明已经取代中国饮食习俗,故D项错误。4.(2021·盐城三模)武昌起义成功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颜色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解析:选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间是191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剪发不算革命”“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说明剪发与革命联系在一起,故B项正确;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在这之后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剪辫子并不能说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故D项错误。5.(2021·南通调研)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高校争辩生王春瑜打算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由于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B.方案经济体制下照旧存在商品交易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峻匮乏解析:选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发生在1965年,材料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可以看出方案经济体制下照旧存在商品交易,故B项正确;方案经济时期之所以节俭是由于物质短缺,故C项错误;“文革”时期训练制度受到冲击,各大院校不会招收争辩生,故D项错误。6.19世纪末自行车开头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月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月,自行车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一般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A.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进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加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我国自行车生产技术与规模等,故不能说明我国自行车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依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7.(24分)(2021·滨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材料二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奇异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明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三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