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六大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比较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主联系人:全敏敏职务:项目组负责人电话号码:电子邮件:所属院系: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邮政编码:102200保密承诺本篇学术论文作品内容涉及著作权归属,仅对此次竞赛委员会首次公开。要求收到本学术论文时做出以下承诺:妥善保管本学术论文作品,未经申报人同意,不得向其他各方公开本学术论文作品涉及的相关内容。同时本学术论文作者做出如下授权承诺:本人授权北京化工大学第六届“萌芽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委员会结集出版并在网上发布我们的作品《国内六大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比较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年月日“科技之星”——团队介绍指导老师介绍:姓名樊丽君所属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职称教授专业法学姓名李素贞所属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职称副教授专业法学姓名刘佳旭所属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职称辅导老师专业法学团队成员介绍:姓名全敏敏所属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法实0901班姓名魏炜所属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法实0901班姓名邢傲然所属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法实0901班姓名易明丽所属学院北京化37学文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法学0901班目录第1章绪论 2第2章文献回顾 3第3章六大法学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比较 4第1节六大实验区的异同点 4第2节六所高校实验区培养模式的优劣 5第4章三类高校法学教育改革模式 8第1节应用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8第2节综合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 10第3节实务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13第5章我校法学教育改革探索 15第1节构建实务型特色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5第2节构建实务型特色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 16第3节实务型特色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17第6章调研报告 18第7章参考文献 18附件一:调研报告 20一、引言 20二、调研方法 22三、调研结论——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23附件二:调查问卷 26
国内六大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比较研究全敏敏魏炜邢傲然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实验班09级本科生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实验班09级本科生【摘要】社会调查显示,法学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偏低。2007年教育部批准了西北政法大学、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为首批法学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笔者通过研究,探索出我国高校法学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一般规律,进而构建出一套适用于全国各类法学院校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创新道路,在实践上,有力地指导像北京化工大学这样以理工科为基础、文科极富特色的高校进行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Abstract】Accordingtoresearch,theemploymentrateofgraduatesmajoringinlawisonthelowsideinthefirsthalfyearaftergraduation.In2007,theMinistryofEducationapprovedthefirstExperimentalAreasofInnovativeLawElitesEducationalPatternincludingNor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sandLaw,TsinghuaUniversity.Throughresearch,theauthorhasdiscoveredageneralruleofInnovativeLawElitesEducationalPatterninChina,therebycreatinganapplicablesystemforuniversitiesandcollegesoflawacrossthecountry.Theoretically,thispatternwillhelpthemembarkontheroadofinnovationundercurrentsocialbackgroundand,practically,effectivelyinstructuniversitieslike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whichisbasedonscienceandengineeringanddistinctiveinliberalarts,tomakeinnovationsandreformsinLawElitesEducationalPattern.【关键字】法学人才创新试验区比较研究【KeyWords】lawelites,experimentalareaofinnovation,comparativestudies第1章绪论近年来,根据调查显示,法学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偏低,甚至低于全国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水平。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滑坡,就业难,企事业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法学专业学生供过于求,而是国内高校在法学教育模式上存在很多的弊端,中国法学教育模式亟待改进。笔者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探索出我国高校法学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一般规律,首先,为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作出较为科学准确的目标定位。解决高校法学教育究竟是培养法学理论型人才为主,还是培养法律实务型人才为主,抑或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其次,为我国各类成人法学教育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范式;再次,以高校法学教育改革为突破口,拉动我国法学教学的改革,扬弃现行理论性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以培养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攻方向的战略。在理论上,构建出一套适用于全国各类法学院校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创新体系;在实践上,为像北京化工大学这样以理工科为基础、文科极富特色的高校进行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出可借鉴意见。目前针法学教育模式改革问题,国内众多学者著述颇丰。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周世中教授所撰写的《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和西南民族大学学者刘群芳、刘萍撰写的《法律职业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他们都在文章中提出了当前法学院校需要进行创新改革,然而这些学者的研究又有过于理论化和没有针对学校类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足。2007年教育部批准了西北政法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六所高校为首批法学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迄今为止,这六大实验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和成熟的经验。本课题组法学实验班本科学生的视角,以通过对六大试验区为模本,采用文献分析法、文献检索法、问卷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各个试验区所采用的创新模式的运作模式、特色、优点以及不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撰写出本篇论文。第2章文献回顾目前,国内对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普通的法学家、法学教育家对改革法学教育模式的心得;二是身处法学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实践经验的学者对该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第一类的文献当中,学者们基本有两类思路:首先,是面向整个法学教育的大方向而谈的,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呼声。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滑坡,知识结构不合理;法学教师忙于“教人”,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满足;学校管理错位,专业设置不合理;法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难,企事业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以“教为中心”削弱了法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弊端致使法学学生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周世中:周世中:“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广西师范大学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系列论文之一”《高教论坛》2010年8月第八期有些学者也在论文中方谈到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文章追溯了中西法学教育的发展史,力图厘清二重性在法学教育中的作用及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出现和发展的必然性。在这一基础上,他们对法学教育的宗旨、模式、内容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且对西方历史上和现代的法学教育中实践性和技能性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王晨光: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七期第二类文献的作者,主要是在法学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者,因而这一类论文的、具体性更强。例如,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在提出,中国法学教育的趋势是职业化、多元化、精英化、正规化和国际化。因而,法学教育既需要适应法治建设的需要,也要顺应上述五大趋势;第二,发展一套确保在本国体制内所有法学院提供高质量、相互关联的法律教育的支持机制;第三,在法学院出口不断完善保证那些要做法律家的人同时具备知识、能力和道德的评估体系。因而,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法律人才培养经验,建立二段式司法考试模式并完善考试通过之后的职业培训制度;优化全国法科学科专业布局王健:王健:“构建以法律职业为目标导向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法律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法学家》,2005年第五期第3章六大法学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比较第1节六大实验区的异同点1.1相同点对于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这三所大学,它们作为老牌政法类院校,在法学专业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法学各个学科发展的已相对成熟,较全国其他院校发展的较为先进,更加权威和有发言权。同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全国各个大学尤其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法学院或法学系,并且渐渐做出了自己的规模。这些老牌政法类专科院校的教育几乎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湘潭大学都属于综合性大学。在开设法学院或法学系以后,依其原有的综合平台、学科优势、地缘优势,渐渐成为法学教育方面的后起之秀。1.2不同点(1)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这三所大学属于老牌政法类院校,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湘潭大学都属于综合性大学。(2)中国政法大学属于全国性政法类高校,地处北京,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在奋斗在全国法律战线上的法律人才。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属于地方性政法类高校,在法学教育上有较悠久的历史,但地处西北、西南,实力上不如中国政法大学,但是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体。(3)清华大学属于全国一流大学,综合实力非常雄厚。南京师范大学是地方性偏文科综合性大学。湘潭大学是地方性偏理科综合性大学。第2节六所高校实验区培养模式的优劣2.1优点2.1.1西北政法大学“应用型”法学本科人才(1)优势:该校充分考虑了自身特点:地方性政法类专科高校,法学教育经验丰富,学科发展完善。因而在培养目的上定位为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在立法机关、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和初步科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法律人才。(2)培养方案上,采取了以下创新且富有成效的措施:eq\o\ac(○,1)减少理论课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eq\o\ac(○,2)取消了专业方向限选课,增加了法律专业技能选修课模块;构建了“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教学体系;eq\o\ac(○,3)充分发挥课内外、校内外教学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eq\o\ac(○,4)改革课程体系,相较以往增加了实践课程设置,强化实践能力培养。(3)培养效果上,在四年教学过程中,通过专业参观、课堂讨论、个案分析、模拟操作、专业辩论、知识竞赛、外语演讲比赛、论文写作、毕业实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锻炼,实践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毕业后的工作方面,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整体素质高社会反响好,作风朴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强。”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康宝奇2.1.2清华大学“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1)优势:该校充分考虑了自身特点:清华大学属于全国一流大学,综合实力非常雄厚。无论是在软硬件还是在国内外声誉上,都属于国内拔尖水平。清华大学充分考虑国内外的有利条件,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不仅要进入法学教育的主流,还要勇于开拓,培养我国法制建设亟需的能够处理国际事务的高层次法律人才。(2)培养方案上,采取了:eq\o\ac(○,1)改革课程体系;eq\o\ac(○,2)参加国际大赛,参加强国际交流;eq\o\ac(○,3)参加涉外实习,获得国际法律服务经验;eq\o\ac(○,4)提高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入国家主流和关键部门和高层次的国际法律服务机构;eq\o\ac(○,5)校友联谊,传授经验,开拓眼界;eq\o\ac(○,6)设立专项经费,推动国际交流。(3)培养效果上,清华法学院的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就是要满足国家在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对国际型高端法律人才的急需,为商务部、外交部等国家机关,中石化、中石油、神华等大型国有企业,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著名国际企业、跨国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其他机构提供合格的法律人才。2.1.3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精英”人才培养模式(1)优势:中国政法大学属于全国性政法类高校,地处北京,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在全国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因而,把培养目标定位为法学职业精英教育。(2)培养方案上,采取了:eq\o\ac(○,1)“跨专业,跨学位,跨学校,跨国家”的多平台选择;eq\o\ac(○,2)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多模块整合;eq\o\ac(○,3)多层次的多层次辅助培养机制;eq\o\ac(○,4)多环节的法典保障机制。(3)培养效果上,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基本技能过硬。严格的考试管理和科学的评价机制保证了通过考试考查评价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准确性,学生各门课程的考试考查成绩直接体现了我校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并且我校学生参加各类外语竞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就业方面,在近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法科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三年来该校毕业生年底学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高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2.1.4南京师范大学“复合型”法律专业人才(1)优势:南京师范大学是地方性偏文科综合性大学。因而,把培养目标定位为按照法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为基本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2)培养方案上,采取了:eq\o\ac(○,1)强调法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的分量,压缩总学时、减少专业课、增加选修课,打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与人文素养,为自主学习与发展提供合理的课程支撑;eq\o\ac(○,2)多学科跨专业教育培养模式:“跨专业2+2”(国际经济法方向)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是该院本科教育模式的特色。“法学—医学4+2”(医学司法鉴定方向)法学人才培养是该院本科教育模式的突破。“法学—外语2+2”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是该院本科教育模式的亮点。(3)培养效果上,本科毕业率一直保持在100%,学位授予率从2001年的94%增长到2007年的99.4%,考研录取率从2001年的17.65%增长到2007年的33.5%,从2001年到2007年,平均一次性就业率都在80%以上。2.1.5西南政法大学“侦查学”人才培养模式(1)优势:西南政法大学属于地方性政法类高校,在法学教育上有较悠久的历史,但地处西北、西南,实力上不如中国政法大学,但是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体。。因而,其培养目标定位非常明确具体:随着犯罪形势的变化,刑事案件侦查扩展到多领域。该校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培养“一专多能”的侦查专门人才。(2)培养方案上,采取了:eq\o\ac(○,1)将侦查和刑事法学专业紧密结合,培养激动侦查又懂技术的刑侦专门人才;eq\o\ac(○,2)发挥该校一级学科交叉优势;eq\o\ac(○,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特殊实战技能。(3)培养效果上,毕业学生的社会评价较好。学院通过加强与重点校友和重点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随时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重点企业和重点校友进行跟踪。许多学生已成为侦查领域的高级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知名专家,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刑事侦查学院在全国侦查理论界、实务界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2.1.6湘潭大学“高素质复合型”法律人才(1)优势:湘潭大学是地方性偏理科综合性大学。其培养目标定位非常明确具体:作为一所地方性全国重点大学,其首要任务在于为湖南地方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湘潭大学法学院首先根据学校的整体定位,针对当前法学教育的现状,明确了立足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法学教育新理念。(2)培养方案上,采取了:eq\o\ac(○,1)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eq\o\ac(○,2)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eq\o\ac(○,3)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平台,磨练学生知识运用能力;eq\o\ac(○,4)以法律救助中心为依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能力。(3)培养效果上:eq\o\ac(○,1)学生专业素质稳步提高。近三年中,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5.8%。eq\o\ac(○,2)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了佳绩。eq\o\ac(○,3)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强化。实验教学促进了实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2.2不足之处这六大所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由于创办时间不是太长,各个方案还不是很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培养方案不能完全有效的实施,实际效果也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笔者通过向对六大高校以及其他设置有法学专业的院校分发了调查问卷,得到了更加详实数据,得出的更加全面的数据。第4章三类高校法学教育改革模式通过对六大实验区所创设的六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我们在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三类高校法学教育改革模式,以供我国其他高等法学院校参考借鉴,并详细列述了各种模式的指导思想、创新性、培养方案以及保障体系。第1节应用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1.1指导思想针对我国法学教育现实中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出了培养“应用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1)基本素质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首先要求法学学生学会做人,将培养优良道德品质贯穿于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所有方面和整个过程,全面培养广大法学学生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政治道德,不仅使之具有先进的道德知识,还要具有深厚的道德素养,并且具有优雅的道德形态。(2)课堂教学理念。要求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讲授和专业实习,使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在学生身上实现有机整合,避免或者坐而论道、脱离实际,或者重视应用、轻视理论的两种偏向;要求通过加强课程拓展、充实、整合和完善,提高学生的知识复合度和社会适应力。1.2创新性(1)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创新法学教育应当是法律职业精英教育。法律职业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法学精英人才。法学精英人才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浓郁的民主法制情怀、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鲜明的国际意识、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实施跨专业跨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渗透,实现了交叉性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效地改变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知识结构单一的不足,适应了法学精英人才培养中宽厚基础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重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发展优势,通过多途径、多方法训练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3)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了多层次多级别的教学管理体制,分工明确,教师科研队伍专注于科研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管理队伍秉承服务师生的态度,为教学改革提供全方面的保障性措施。实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认定制度和奖励制度,激励教师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1.3培养方案以法学为主的多科性大学,重视培养专业口径宽、复合型、高素质的本科生,鼓励本科生在弹性学制年限内修学复合专业,同时开展了加长学制改革探索,制订相应培养放案,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较好的效果。(1)重实践型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在四年制本科基准学制年限内,从大二开始增设实践类课程,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增加配套案例教材的使用并不断更新案例库,使得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2)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法学以外第二专业,法学以外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法学专业,同时修读两个专业的课程,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如完成两个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毕业时可以获得记载两个专业学习经历的毕业证书和相应的学士学位证书。加长学制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加长学制实验可以通过开设实验班方式进行,其一是6年制法学专业本硕连读模式,其二是7年制双专业双学位与法律硕士连读模式。1.4保障体系此模式由国内一流政法类大学所创设并发展,适合拥有多年法学教育经验,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精英人才的国内高等院校。(1)师资力量充足进行改革的院校需拥有数量充足的师资力量,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而且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新老结合,年龄结构既不偏老又不偏年轻,具有创新意识及改革热情能够投身到本校教育改革之中。教研队伍与管理服务队伍分工明确,互相配合,高效务实。(2)教学设施齐全进行改革的院校需拥有较齐全的教学设施,为了配合教学改革需要兴建诸如模拟法庭、法律研究所等机构。配套的法学图书馆及法学阅览室也是配合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设施。学校需为学生们配备专业的数据检索数据库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相配合的多途径教学。学校需建立实习基地供学们进行实践学习。第2节综合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2.1指导思想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高端法学专业人才为目的,社会发展与法学教育之间的关系,确立法学人才培养的理念:在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按照法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为基本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高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1)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高层次国际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一流法学院的责任和使命,是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需要。各国一流法学院都把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当成其义不容辞的责任。(2)坚持走理论与实践并重,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人才培养创新之路。法学院贯彻到法学人才的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各种模式下培养综合型法学人才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3)重视创新科研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水平。法学院应该是法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阵地,老师应鼓励同学们进行理论创新,应用多种鼓励性措施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全体师生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2.2创新性 (1)突破传统“经院式”法学教育模式,探索中西融会、学以致用的法学教育之路,建立培养国际化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新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2)建立国际型高层次法律人才的基本素质标准体系,即正确的法治理念;广阔的国际视野;坚实的中外法学知识功底;精湛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法律思维;全面和国际化的执业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准确的国情认识;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和国际交往沟通能力;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知识背景。(3)公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提出了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与人格养成有机结合、以法律职业为目标面向、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突破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4)建立了多层次多级别的教学管理体制。他们分工明确,教师科研队伍专注于科研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管理队伍秉承服务师生的态度,激励教师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2.3培养方案通过系统的中外、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复合型法律知识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法律人才,为社会发展和我国参与国际化进程提供人才保障。强化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对法学专业传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在立法机关、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和初步科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法律人才。(1)加强国际性法律课程建设,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双语课程。法学院将从本科生中挑选学业和外语等各方面素质好的学生,单独设立教学单位,分类培养,因材施教。(2)加强对外交流,建立开放性的法学教育体系进一步积极开拓对外交流,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提高本科生培养的层次和水平。建立国际人才交流基地,举办国外学者专题讲座,拨出专项基金用来支持同学们去参加国际竞赛、去国际律所实习,增强同学们的国际视野。(3)减少理论课教学时数,增加实践课教学时数。要求所有课程必须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指导方案,增加一些公共管理学和基本职业道德之类的传统意义上非法学类得课程选修,增强同学的为国家做贡献的精神,培养他们从事公务事业的基本道德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4)加强学生科研能力训练(读书、论文、调研报告)。除开设《文献检索》、《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列为必修实践环节外,要求学生四年内必须阅读人文类、专业类名著并撰写读书报告或书评,并在校内外刊物上必须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2.4保障体系此模式由国内一流综合类大学所创设,适合综合实力雄厚,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高端人才的高等院校。(1)学校综合实力雄厚,依托其他学院或专业建立起来的与国外一流院校的联系,进而发展法学专业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开展交换项目等具体措施。(2)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精干高效,具有广泛的国际联系,富有事业心、敬业精神和改革动力。教师以有海外留学经验的教师为主,以他们的国际化视野来影响学生。聘请国外高校的法学教授来做客座学者。(3)配套的法学图书馆及法学阅览室也是配合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设施。学校需为学生们配备专业的数据检索数据库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相配合的多途径教学。学校需建立实习基地供学们进行实践学习。第3节实务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3.1指导思想地方法学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立足本省,而且要面向周边省份并辐射全国;不仅要适应公、检、法部门的需要,而且要能服务于企业、律师事务所、经济贸易行业和其他政府部门等;不仅要注重本科生的培养,而且要做到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并重;不仅仅要加大理论知识培养力度,而且还要不断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因此,我们确立了地方性综合大学法学专业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1)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上贯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该模式的具体思路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2)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课时的合理分配,增加案例教学课时,强化模拟法庭教学环节,根据学生发展所需设置不同的系列选修课群,从而达到夯实理论基础,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目的。(3)可以针对各地方特点有针对性的重点发展某一方向的理论研究,培养有地方特色的人才。(4)在教学实践上立足于地方院校的实际,不断加强与司法实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延长学生实习时间、丰富教学实践内容。3.2创新性(1)明确立足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学教育新理念。地方性重点大学,其首要任务在于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学校的整体定位,针对当前法学教育的现状,明确立足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学教育新理念。(2)确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国际社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实务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日益凸现出来。实务型特色人才仍处于紧缺状态,因此,在保持自己理论教学的优势基础上,确立以实践教学环节为契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新的人才培养模式。(3)针对地方实际需求,可以针对各地方特点有针对性的重点发展某一方向的理论研究,培养有地方特色的人才。(4)明确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培养学生。作为地方性重点大学,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开展改革的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实践资源,和当地的法院、检察院、律所、仲裁中心等地建立实习关系,争取做到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实践锻炼。3.3培养方案(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优化创新型法学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地方性大学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专项教学改革。(2)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契机,整合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基础理论、注重知识运用能力。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平台提高学生的法学理论研究兴趣,加深学生对法学理论的把握,加快双语教学改革进程,提高学生在参与国际贸易交往中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3)以学科、学位点建设为支撑,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引导学生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法律问题,如宪政问题、经济生活中的民商法律问题、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等。(4)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平台,磨练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以实习基地为平台,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多渠道、全方位地磨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5)以法律救助中心为依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能力。3.4保障体系此模式由国内一流地方性重点大学所创设,适于地方性高校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1)一流的教学设备进行改革的院校需拥有较齐全的教学设施,为了配合教学改革需要兴建诸如模拟法庭、法律研究所等机构。配套的法学图书馆及法学阅览室也是配合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设施。学校需为学生们配备专业的数据检索数据库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相配合的多途径教学。学校需建立实习基地供学们进行实践学习。(2)先进的图书资料系统进行改革的地方重点院校需要有一支负责的图书情报专业工作人员队伍从事法学文献资料的采集、加工、编目等工作。而且必须配有法学图书馆或法学阅览室,并不断更新图书资源,购置数据检索系统,增强同学们的科研能力。(3)成熟的实习基地建设实现实习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着手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与一些实习单位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第5章我校法学教育改革探索基于我校目前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与调查之后,认为我校适合构建第三类实务型特色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我们将从如何构建适合我校法学实际的实务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第1节构建实务型特色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是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前提的。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以来基本被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我校法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就一直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通法律和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具备从事法律实务工作能力和进一步深造基础的实用型法律人才。”但我国传统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不直接服务于该目标。我国大学法学教育借鉴欧洲国家的法学教育体系,法学教育的首要环节不是解决如何掌握诉讼技巧等职业技能,而是要求学生应当具有达到一定理论程度的法学专业的精深素养。在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理论水平有余,动手能力不足,最终出现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学生满腹经纶却难以胜任法律实践工作的可悲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对法学人才的要求,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因而实务型特色法学人才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是符合实际需要的,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第2节构建实务型特色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2.1培养理念在法学实务型特色人才培养理念上,应坚持“遵循法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素质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并举为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法学实务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2.2培养方案第一,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重点。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把科学先进的内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讲授环节与自学环节,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相结合的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同时,深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化设置的改革,使模块化课程体系更加合理也是改革的重点之一。第二,以实践教学的改革为突破点。拓宽课堂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深化专业实习改革,注重社会实践效果,建立多渠道,多途径,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持续不断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第三,深化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在学习法律中学习外语和在学习外语中学习法律的国际型法律人才的课程配置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第四,将导师制和大学生科技立项相结合,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科技立项的管理,使大学生科技立项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综合能力的平台,成为本科生导师制的载体。第五,备战法律英语大赛、模拟法庭大赛、挑战杯大赛。积极组织学生到法院观摩庭审,参加校内外模拟法庭比赛,法庭辩论赛,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司法考试。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北京市级和校级创新实践活动。第六,定期聘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为学生举办法学前沿讲座,研讨会,座谈会。2.3培养目标及效果第一,课程体系上。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学分的合理化。在专业方向课程改革方面,使模块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删除一些受益面非常小的专业方向课程。同时,要求所有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指导方案。第二,实践教学上,力争建立我校法律系自己的律所,以此为依托开设法律诊所课程。建立多元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成为不同类型的法律实务人才的需要。改革现有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强化模拟诉讼,模拟仲裁、模拟谈判等环节。第三,在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方面,改革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在大一、大二开设一门专业英语课程。强化涉外法律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建立一个涉外法律实务实习基地。第四,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科技立项管理流程、管理规章、奖惩措施。鼓励大学生科技立项成果的公开发表。第五,将校内模拟法庭大赛、法庭辩论赛、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制度化、定期化、长期化。第六,每学期聘请校内外专家为学生开设法学前沿讲座、座谈会、研讨会等共计两次。第七,建立基地网站,使其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师生互动的平台。第八,力争在国家,北京市等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中获奖。第3节实务型特色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3.1工作基础(1)教学设备。我校目前拥有较为齐全的教学设施,可以配合教学改革需要兴建诸如模拟法庭、法律研究所等机构。同时配套的法学图书馆及法学阅览室也为学生们配备了专业的数据检索数据库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实现了多种教学方法相配合的多途径教学。再者,我校已拥有三个实习基地供学们进行实践学习。(2)图书资料系统。我校目前拥有一支负责的图书情报专业工作人员队伍从事法学文献资料的采集、加工、编目等工作。而且配有专门的法学阅览室,并不断更新图书资源,购置数据检索系统,增强了同学们的科研能力。(3)成熟的实习基地建设。我校在逐渐进实现实习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并着手建设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与一些实习单位,如朝阳区法院、岳成律师事务所、中凯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合作协议。3.2管理模式建立了学院、法律系两级管理模式。管理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环节。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管理制度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管理机构。在学院的领导下,法律系由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组成法学人才培养基地的管理机构。负责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修改,基地的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并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指导。第二,设计各项重大改革的具体管理机构,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力量。第三,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涉及到课堂讲授、批改作业、专业实习、实验教学等环节的监控制度。第四,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第6章调研报告在研究了可以搜索到得既有文献之后,我们还对这六大高校以及其他设置有法学专业的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且分发了调查问卷。给予对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调研报告。(见附件一,第20页)第7章参考文献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7期饶颖,易明:“Seminar”抑或“法律诊所”——我国法律硕士教学模式选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8月第11卷第4期刘国利,刘石磊,张影:“创新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总第81期)周世中:“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广西师范大学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系列论文之一”,《高教论坛》,2010年8月第8期崔淑霞:“论法学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内容设置”,《法制与社会》,2010年8月(上)邹群:“浅析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衔接策略”,《成人教育》,2010.年5月李文:“司法考试与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探析”,《校园之声》,2010年第5期下旬刊•总第457期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徐显明:“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改革任务”,《法学前沿》,2010年1月王平祥,唐铁军,刘薇,申沛:“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5期张磊、刘洋:“法学教学中实践技能训练之我见”,载《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刘荣:“案例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综合运用于法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0期。龙卫球:“理工类院校兴办学院的定位与目标”,《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徐卫东:“特色与主流:关于理工科法学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附件一:调研报告国内六大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比较研究的调研报告全敏敏,魏炜,邢傲然(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实专业0901班)摘要:本课题组对北京、南京、西安、重庆、湘潭5座城市所在的7所高等院校(西北政法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400名法学在读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长期以来,国内并为有学者或法学教育家对这教育部首批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比较研究,汲取其精华,以借鉴于其他高等院校的法学建设。关键词: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法学教育,问卷调查,创新实验区一直以来,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改革是法学界和教育界的一个讨论热点,众多法学教育工作者在此领域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大多属理论性探讨,实证性研究不多。2007年教育部批准了西北政法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六所高校为首批法学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这六大实验区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为其他法学院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先例。针对这六大实验区的实验区发展情况并结合本校北京化工大学法学专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提出了《国内六大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比较研究》的课题,经过长达一年的努力,本课题研究暂告一段落,我们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以下的结论。一、引言1、调研的背景(1)新世纪以来,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规模急剧膨胀。2001年我国设置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229所,到2005年,这一数字急剧增加到559个,这还不包括本科院校下设独立学院开办的法学本科专业。与此同时,法学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屡遭尴尬。认真反思不难发现,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造成了扩招背景下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尴尬的局面。(2)国内外高校法学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认识的差别: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法学教育内容以法律实务训练为主,而我国却以法学理论的学习和考试为主。在培养目标上,发达国家以培养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为主要目标,而我国却以提高学生学历层次为主要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发达国家以各科案例、律师实务、谈判技巧、法律文书等为主,我国却以各门法学的基础理论为主。在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上,发达国家以案例教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我国则以教师讲授法学理论、学生记忆、理解、背诵、再现法学理论为主。其结果是我国高校法学教育学生绝大多数未学到实践中亟需的法律实务知识及操作性的技能、技巧,不能胜任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但却能够写作一些一般达不到发表水平的所谓法学论文,导致理论和实践、法学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应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倡导创新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吸收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本校发展的培养模式,为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改革奉献绵薄之力。(3)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07〕29号),这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旨在鼓励和支持高校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和培养基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07〕29号)同年,教育部批准了西北政法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六所高校为首批《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07〕29号)本课题专门比较研究了这六所高校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对其实验区基本情况、指导思想、创新性、培养方案、培养效果、保障体系以及现阶段发展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比较各实验区的优点、不足之处以及运作模式,并结合本校法实专业的发展现状,为其他高校的法学教育提出了三类法学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尤其是为像北京化工大学这样的以理工科为基础、文科极富特色的高等院校建设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辟了一条具有借鉴意义的道路。2、调研的意义笔者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初步探索出我国高校法学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一般规律,首先,为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作出较为科学准确的目标定位。解决高校法学教育究竟是培养法学理论型人才为主,还是培养法律实务型人才为主,抑或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其次,为我国各类高校法学教育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范式;再次,以高校法学教育改革为突破口,拉动我国法学教学的改革,扬弃现行理论性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以培养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攻方向的战略。在理论上,构建出一套适用于全国各类法学院校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创新体系;在实践上,有力地指导像北京化工大学这样以理工科为基础、文科极富特色的高校进行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二、调研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本课题组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多种途径在短时间内搜集了国内六大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资料,以及众多学者对于法学教育研究的经验成果的中外资料。2、实地研究方法本课题组选取了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为实地调研对象,深入到这三所高校的实验区的生活背景中,以发放调查问卷、参与观察(如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个案研究的方式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了解其实验区的运作模式。3、访问研究方法本课题组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向六所高校的实验区以及本校的负责人和师生,以及本校的领导、师生等了解了其各自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事实情况。获得了其他方法不易获取的资料,在短时间内了解了相对广泛的事实资料。4、调查研究方法本课题组采用自填式问卷的方法,对六所高校以及本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系统地、直接地搜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课题。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遵循了以下步骤:确定调查对象、拟定调查计划、编制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整理调查材料、撰写调查报告。三、调研结论——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一)关于我国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1、关于“您认为我国成人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的回答:“法学理论型人才”占4.5%;“法律实践(务)型人才”的占8%;“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相结合的人才”的占58%;“不搞法律但懂法的公民”的占14.5%。充分说明把“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相结合的人才确定为我国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顺乎民心的。大学生对于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改革趋势也是普遍认同的。2、关于“您选择学习法学专业的直接目的”的回答:“考取法学研究生”的占7%;“通过国家司法资格考试”的占13%;“提高法律素质”的占25%;“提高学历层次”的占55%。说明法学学生在追求提高学历的同时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法律素质。此问题的设置就是为了探究高校法学学生对于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调查结果也显示,现在的法学学生不再以升学考试为其求学目标,这一方面说明了法学专业学生对于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和能力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有些走在改革前沿的高校创新性改革的成果。3、关于“您认为在您学习本专业的过程中,哪些知识素养的培养是最欠缺的”的回答:“进行法学理论研究的能力”占32%,“和法律有关的英语运用能力”占27%,“运用法律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占41%,后两项合计68%,这充分证明了高校法学学生对于实践学习与多方面能力学习的重视程度,此问题的设置也是为了探究高校法学学生对于自身培养目标的认识以及他们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法学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4、在受调查者所填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各项能力及素质上来看,“外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能力”、“执行能力”、“决策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广泛的知识面”这几项的得分是比较高的,而传统意义上的法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或课程设置涉及到的“文案写作能力”、“科研能力”则没有上述几项得分高,这反映了现代的高校法学学生对于自身的培养目标较之前的传统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也是促使高校进行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原因之一,高校法学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内,而是具有多项能力及素质的综合人才。5、关于“您希望贵校的法学教育模式将您塑造成为哪一类人才”的解答,“高端涉外法律人才”的占21%,选“复合型高素质公务人员”占35%,选“学术型理论研究法律人才”占12%,选“服务地方经济的实务型法律人才”占42%,这一问题是根据进行教育改革的各高校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而得出的,所以得出的数据各不相同,从中我们首先看到,法学学生大多数对于自己学校改革模式的特色有所了解并普遍认同,但有些学生则不够了解。其次,我们也看到,有些高校不拘泥于本校的改革培养模式,借鉴和学习其他高校的特色,互相学习。最后,我们看到,高素质公务人员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实务型法律人才较其他两项比例较重,说明了这两种培养目标有很深的认同度,是国内法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模式。以上五个问题的设置旨在说明现在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法学专业学生对自己有了较之前传统观念有了很大不同的自我培养目标,希望将自己培养成具备为多种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从学校来看,六大实验区走在教学改革前沿,率先开展教学创新与改革,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同,这样的双向配合的改革形势是很可行的。(二)关于法学专业本科阶段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设置6、此题的设置是为了探究正在进行改革的高校法学学生对于本校改革的认知程度。7、对于“您对贵校进行的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持一种怎样的态度”的回答,非常支持的占54%,比较支持的占21%,一般态度的占19%,这三项就占了94%,足以说明进行改革的高校的学生对于本学校进行法学教育改革是持普遍支持和认同态度的。8、对于“您认为贵校设立的法学教育改革实验区对贵校法学教育改革的效果如何”的回答,效果显著的占53%,比较显著的占36%,此两项就占了89%,这也可以说明实验区的法学学生对于本校探索法学教育改革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以上两组关于进行改革的高校法学学生对于其所在学校进行的教育改革的态度的数据,支持和显著的比例很高,有着雄厚的学生基础作为保障,教育改革的阻力很小。9、对于“您认为目前高校法学教育应当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什么”的回答,“法学理论的言传身受为主”的仅占4.5%;“以法律实务类为主”的占43%;“法学理论类和法律事务类各半”的占52.5%,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从教师的教学模式为出发点,得出了仅仅的言传身授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的需求,法学理论和法律事务皆有所重是教学改革的方向。10、此题基于第9题而设置,让同学们写出自己认为最恰当的高校法学教育模式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比较的比例,这其中“5:5”、“6:4”、“7:3”的比例较高,这说明法学学生在希望培养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不忘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这说明不管高校法学教育怎样改革,都是首先要把基础理论知识作为铺垫和前提的。11、对“你计划法学专业毕业后将从事以下哪种工作”的回答:“法学教师或者法学理论工作者”的仅占1.5%;“不从事法律工作”的占22%;“进公检法机关”的占34.5%;“当律师、公证员、法律顾问”的占42%,后两项均属法律实践工作,两项合计占76.5%,说明希望从事法律实践工作的占大多数,从法学专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的出法律实践工作者是大家毕业后普遍的选择方向。(三)关于法学教育模式的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的运用12、对于“您所学习的法学专业教材为以下哪一类”的回答中,“有系统的、配套的案例教材”的占10%,“没有配套案例教材,但老师在课堂有穿插案例”占20%,“有一些案例,但不系统或比较老化”占44%,“根本没有案例”占26%,实际上指出了目前法学的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案例的现状。为法学教育改革中对于教材的设置提出了发展方向。13、关于教材的形式方面,对“你认为法学教材形式最好是”的问题回答:“纸质教材为主”的占17%;“音像教材为主”的占11%;“纸质、音像、网络等各种形式都有”的占72%。实际上指出了目前法学专业的广大学生对教材形式多元化、网络化、现代化的要求和倾向。这为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提出了可借鉴性的意义,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特色的设立教学方法。(四)关于法学专业教育的平时作业、考试形式、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模式改革14、对“你认为法学教育的平时作业应当”的问题回答:“以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等题型,用来复习概念原理”的和“不必布置作业”的各占6%;“以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等题型为主,搭配一些案例分析题”占32%;“以案例分析为主,训练法律实务技能”占56%。实际上指出了目前法学教育在作业布置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案例的倾向。15、对“你认为毕业论文要求应当是”的问题回答:“必须是纯理论性的”的占12%,“必须是案例分析或调研报告等实务性的”的占53%;“理论性或实务性两者均可”的占30.5%;不必写毕业论文的占2.5%。指出了目前法学教育在毕业论文上的改革方向。最后,同学们普遍反馈诸如学校增设商务法律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镇卫生院工作经验与发展建议计划
- 机械制造行业安全规范
- 文化行业助理职责概述
- 文化艺术行业营销工作总结
- 机场前台服务总结
- 2024年税务师题库【满分必刷】
- 2024年认位置的教案
- 2024年穷人教案6篇
- 农村建筑构建合同(2篇)
- 出租车包班合同(2篇)
- 医院感染监测清单
- Q∕SY 05592-2019 油气管道管体修复技术规范
- 《1.我又长大了一岁》教学课件∣泰山版
- JIS G3141-2021 冷轧钢板及钢带标准
- qes三体系审核培训ppt课件
- 篮球校本课程教材
-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共51页)
- 遗传群体文献解读集
- 工艺装备环保性与安全性的设计要点
- [玻璃幕墙施工方案]隐框玻璃幕墙施工方案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管理案例分析》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30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