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练通】2021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质量评估(一)_第1页
【讲练通】2021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质量评估(一)_第2页
【讲练通】2021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质量评估(一)_第3页
【讲练通】2021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质量评估(一)_第4页
【讲练通】2021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单元质量评估(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整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质量评估(一)第一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甘肃学业水平测试)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这反映了()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解析】选A。抓住关键信息,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表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2022·西城高一期中)历史学家钱穆形容分封制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其主要含义是()A.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B.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C.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D.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解析】选A。材料从地理方位的角度,探讨了西周与前朝遗民的关系,即通过地理位置上的包围之势来钳制殷商遗民,巩固西周的统治。3.(2021·滨州高一检测)它“并不是什么奇特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A.宗法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中心集权制【解析】选B。解答本题留意题干的主要信息“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迁移分封制的内涵,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但受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并未完全实现中心集权,故答案为B。4.(2022·惠州高一检测)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社会提倡尊老爱幼、家庭和谐等文明行为,追根溯源应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解析】选B。本题考查同学的分析理解力量。材料中的“尊老爱幼、家庭和谐”与血缘关系有关,故与宗法制有关。5.(2021·舟山高一检测)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这个历史时期是指()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选B。本题考查同学对基础学问的识记和运用力量。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秦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创建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维护统一的中心集权制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故选B。6.《史记》:“……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明庶物;外镇四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职务。”材料所反映的官职与秦朝官职相同的是()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郡守【解析】选B。留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上”“下”“外”“内”,这说明该官职总理全部政务,与秦时的丞相职务最相像,故选B。太尉掌管军事,排解A;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排解C;郡守只负责本郡事务,与全国不相干,排解D。7.李剑宏在其代表作《王权论》一书中,依据国家主权归谁来行使的权力划分标准,提出了“宗法社会”“王权社会”与“民权社会”之称谓。其中“王权社会”阶段我国政府官员的更换方式是()A.任免 B.世袭 C.举荐 D.考试【解析】选A。秦朝确立中心集权制度以后,政府官员的更换方式是任免。世袭的方式是在夏商周时期;举荐和考试是选拔官员的方式,不是政府官员更换的方式。8.(2021·武汉高一检测)秦朝在中心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A.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B.建立监察制度C.建立中心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解析】选D。本题考查同学分析理解问题的力量。解答本题要留意题干设问角度“直接目的”。秦朝在中心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三方互不相属,相互牵制,其直接目的是防止大臣专权。A叙述的是皇帝制度的确立,B只阐述了御史大夫的职能之一,C是根本目的。9.(2021·甘肃学业水平测试)某部著作在叙述一个王朝的时候写道:“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小国或诸侯国而存在,然后又作为一个大的王朝和帝国存在了很短一段时期……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它才开头朝一统天下的方向进展。”这个王朝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解析】选A。本题考查同学阅读分析力量。解答本题留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大的王朝和帝国存在了很短一段时期”“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它才开头朝一统天下的方向进展”。秦国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中力气较小的一个,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战国后期(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才经过商鞅变法渐渐强大起来,开头对东方六国发动统一战斗,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但由于秦的暴政,激化社会冲突,很快在农夫起义打击下灭亡。10.(2022·北京高一检测)唐朝某中心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解析】选C。留意关键信息“审定”“驳正违失”,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封驳审议,故选C。11.(2022·广州高一检测)“省”这一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不同的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隋唐的三省又称“计相”,总管国家财政B.宋朝的三省长官权力进一步加大C.元朝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D.明朝以内阁取代中书省的职能【解析】选C。隋唐三省为尚书、门下、中书。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故A错误。宋朝三省长官形同虚设,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故B错误。D说法错误。12.(2022·南京高二检测)“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王士《池北偶谈》)消灭这一现象的制度性缘由是()A.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解析】选C。留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限制“正统(明英宗年号)”,由此推断选C。A消灭在秦朝,B消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D消灭在清朝,皆排解。13.(2021·北京模拟)《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记载“(安重荣)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为避开这种历史现象的重现,宋太祖赵匡胤实行了()A.在地方行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B.设立枢密使、三司使等官职分化相权C.实行将兵法,禁军由皇帝指挥D.从财、权、兵各个方面弱化将领权力【解析】选D。A只从一个方面加强对地方的监督;B分割宰相的权力,不符合题意;C只从军权方面加强对将领把握;D从财政、行政权、军权全面加强对将领的把握,故属于最佳答案。【学问拓展】生疏中国古代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1.缘由(1)根本缘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割据政权能独立存在。(2)重要缘由:中心集权措施不得力,使得割据势力恶性膨胀。2.实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3.表现(1)汉初消灭了七国之乱,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以解决。(2)唐中期“安史之乱”后消灭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来进一步进展为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宋太祖强化中心集权,藩镇问题始得解决。4.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减弱,中心权力渐渐加强。5.影响(1)乐观方面:中心集权的不断加强有利于稳定政局,推动社会经济的进展。(2)消极方面:高度的中心集权,造成地方对中心的确定依靠和听从,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加固训练】从汉至元,中心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A.中心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心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心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心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中心集权制度的演化趋势。从汉至元,上述政治机构设置的目的是解决君权和相权、中心和地方这两对冲突,反映了中心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由所学学问可知A、B、D表述都不正确。14.(2022·西安高一检测)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心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解析】选D。从距离的远近,结合内阁、军机处的职能,联系明清政治特点可以得出答案选D。15.《枢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不能说明清初()A.皇权空前强化 B.皇权受到牵制C.部分制度承袭前朝 D.内阁帮忙皇帝处理政务【解析】选A。材料中描述了清初的政治制度建设,由材料中“奏章票拟,主之内阁”,推断C、D正确;由材料中“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可以推断B正确;到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标志着皇权空前强化,而本题是争辩清初,故选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8分,第17题22分,共40分)16.(2021·厦门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明太祖)曰:“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请回答:(1)从材料一、二来看,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4分)(2)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6分)(3)如何评价唐明两朝相权存废与君权的关系?(8分)【解析】本题考查同学分析理解问题的力量。第(1)题依据材料一“百司商量 ”和材料二“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得出其不同的看法。第(2)题结合材料一“宰相筹划”和材料二“罢相”进行概括分析。第(3)题从君权与相权的进展演化进行归纳总结。答案:(1)不同:唐太宗认为设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心的行政效率,可避开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的危急;明太祖认为设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先由丞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终决断。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取消丞相职位,中心六部分理朝政,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3)关系:皇帝把握最高决策权,相权的存废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心集权政治的需要。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留意发挥宰相的帮助作用。明太祖是把君权与相权对立看待,并从制度上废除丞相,以此保证君主的确定权威。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分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肯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请回答:(1)依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化。(6分)(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8分)(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学问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缘由。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8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重要选官制度。第(1)题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