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2014-2021学年高中生物拓展演练: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课堂设计】2014-2021学年高中生物拓展演练: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课堂设计】2014-2021学年高中生物拓展演练: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课堂设计】2014-2021学年高中生物拓展演练: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课堂设计】2014-2021学年高中生物拓展演练: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根原来源是()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的CO2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解析:生物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都是来自生产者从大气中固定的CO2。答案:B2.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②碳元素只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分解者回归无机环境④其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换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3.若用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表大气中的CO2库。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解析:本题考查了碳循环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相关学问分析推断的力量和识图力量。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淌,CO2进入群落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离开群落则可通过各功能类群生物的呼吸作用。答案:B4.当今地球上大气中的CO2浓度增高,地球温度也有所上升,这将导致沙漠化等恶果。造成CO2浓度增高的缘由是()A.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B.人口猛烈增加,呼出的CO2增多C.工业生产中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D.生产者同化CO2的效率低解析:大气中CO2浓度过高的主要缘由是工业生产中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答案:C5.某生物爱好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细菌对树叶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三种试验方案。其共同之处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等份,试验过程保持树叶潮湿,其他试验条件和步骤如下表所示。哪种试验方案能达到目的()序号试验处理甲乙方案一无菌条件自然条件方案二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自然条件方案三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先灭菌,然后接种某种细菌,最终置于适宜条件下A.方案一 B.方案二C.方案三 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解析:欲证明树叶的分解是由“某种细菌”所引起的,应先将树叶灭菌排解其他微生物对试验结果的干扰,同时应将灭菌后的树叶分两组,一组接种该细菌,另一组不接种,两组均置于适宜条件下培育,以便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答案:C6.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有关两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淌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解析: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完成这两大功能离不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物质循环中,能量起到驱动作用,但是能量却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生物数量金字塔有时可以倒置,但能量金字塔都是正立的,肯定是低养分级所含能量多,而高养分级所含能量少。答案:A二、简答题7.如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从[]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头的。(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淌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3)图中D→C过程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____形式贮存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形式存在。(5)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解析:该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有关学问。正确解答该题首先确定图示中字母的含义,然后再依据所学学问作出正确的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推断A、B、C、D分别属于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其中图中的双向箭头是识图的突破点,可以确认C和D中一个代表生产者,一个代表无机环境,再依据C是很多箭头的起点,所以代表的是生产者,D是箭头的终点,所以代表的是无机环境。依次类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答案:(1)C生产者(2)CO2消费者分解者(3)光合呼吸分解(4)化学燃料CO2碳酸盐(5)能量流淌8.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和碳循环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对物质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2)图中的①③⑤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①________,③________,⑤________。(3)C生物处于第________养分级,若要使C增加200kg至少需要消耗A________kg。(4)(多选)若该图表示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为了提高畜牧产量,牧民实行了如下措施,其中正确的做法是()A.彻底捕杀狼等次级消费者,以爱护牛羊的平安B.大力防治害虫和鼠对植被的破坏,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C.加大对牧草的水肥管理D.大量繁殖牛羊解析: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原理可知A为生产者,①是光合作用;B是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②③④为呼吸作用;D为分解者,⑤为分解作用。依据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则,若使C增加200kg至少需要A的量为200×5×5=5000kg。依据生态系统可持续进展原理,要提高畜牧产量必需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答案:(1)A生产者D分解者(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3)三5000(4)BC力量提升一、选择题1.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打算作用的关键环节是()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而无机环境中的CO2必需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被消费者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有机物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碳回归到无机环境中。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无机环境。因此选B。答案:B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A.不具有全球性B.不受能量的驱动C.都依靠于水的循环D.只依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是同时进行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N、P等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离不开水。答案:C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缘由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中的相关学问,解答本题应突破以下几点:关键点eq\b\lc\{\rc\(\a\vs4\al\co1(①正确推断物质循环模式中的各种生态成分。,②明确各成分在碳循环各个环节中的作用。,③正确分析温室效应形成的缘由。))在碳循环示意图中与大气中CO2有双向关系的为生产者(B),而B、C共同指向的(A)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③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返回大气的过程。⑥过程为化学燃料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缘由。⑤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疏松土壤能供应充分的O2会促进此过程。答案:D4.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养分级可能是①D.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①→②→③,其中③为第三养分级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首先需要确定这四种成分,①箭头指向②③④可以确定①是生产者,由于生物群落总能量流淌的起点是生产者。由于生产者联系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所以确定④为无机环境。然后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确定③为分解者。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碳元素在①和④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的。①②③之间是以有机碳的形式传递的。①是生产者,所含有的有机物最多。③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答案:C5.为了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试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育相同时间B.检测“敌草隆”的消逝状况,估计a的“敌草隆”全部消逝,b的基本不变C.只用砂土试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D.再增加c组作为对比,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解析:本题考查试验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试验组为a组,对比组为b组,把握单一变量,故A正确。B项中的a应当是不变,b可能会部分削减。C不正确,由于典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所以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最好。D项没有必要再加一个对比组,和本试验无关。答案:A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二者是亲密联系、不行分割的两个过程B.在能量流淌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从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答案:D二、简答题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淌关系示意图,据图作答。(图中△为有毒物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10-6],能量单位:kJ/cm2·a)(1)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无机物箭头是指________和CO2等物质的流淌过程。图中D是________,通过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kJ/cm2·a。(4)依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的传递效率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____,因此能量流淌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点。(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6)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通过________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因此________越高的生物受害越大。解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两者之间的联系。在能量流淌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是起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自身呼吸热能(97)及流入下一养分级(63)能量与被分解者分解(306)能量的总和。在物质循环中,生产者也是联系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的枢纽,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物质循环始终与能量流淌结合在一起,物质循环是能量流淌的载体,能量流淌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答案:(1)能量流淌、物质循环的基础(2)H2O(或水、无机盐)分解者有氧呼吸和发酵(或无氧呼吸)保证物质的再利用(3)466(4)13.5%17.5%呼吸作用热能逐级递减、单向流淌(5)能量流淌(6)食物链养分级8.物质循环与能量流淌是生态系统的两个重要功能。下图的甲图中的A、B、C和生产者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乙图中的A、B、C则与甲中的相对应。请依据下列图示建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淌模型。(1)在甲图中建立能量流淌的模型,以箭头表示能量流淌方向。(2)在乙图中建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型。(3)写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之间的关系。解析:建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模型的关键在于能梳理清能量流淌以及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留意能量是单向流淌的,物质是循环的。答案:(1)如图丙(2)如图丁(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淌;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来回。争辩学习学科素养提高系列之五:温室效应与低碳经济温室效应气体是指大气中那些吸取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包括对太阳短波辐射透亮     (吸取极少)、对长波辐射有猛烈吸取作用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氟氯烃等30余种气体。1.“温室气体”的成因:温室气体名称富集机制二氧化碳人类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生物呼吸作用甲烷生物体的燃烧;肠道发酵作用;水稻氮氧化物工业生产二氧化硫火山活动;煤及生物体的燃烧一氧化二氮生物体的燃烧;燃料;化肥2.什么是低碳经济呢?就是进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通过降低经济进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取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爱护臭氧层不致蚀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重点考查碳的循环,考查的学问点涉及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过程、能量流淌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等。考查形式有选择题,也有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综合在一起的非选择题。因此本节学问适合于命制综合性强的题目,而且还常与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热点问题相联系。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全球瞩目,“低碳生活”将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依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eq\x(生物群落)eq\x(大气中的CO2)eq\o(→,\s\up7(③))eq\x(化学燃料)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