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2022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第30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_第1页
【走向高考】2022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第30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_第2页
【走向高考】2022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第30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第29讲一、选择题1.(2022·银川一中)北宋文学家苏轼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宋诗话全编·苏轼诗话》)这体现了中国儒学进展史上的何种生疏论()A.知行合一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精确     分析与理解的力量。解题时需要特殊留意“何种生疏论”,据此分析可知D是明清进步思潮的内容,排解。联系所学学问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生疏论分别是“格物致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而苏轼认为“理”在外在的物中,所以其生疏论应与“格物致知”相全都,故选B。2.(2022·潍坊一模)“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与材料观点全都的是()A.万物源于“天理” B.心即理也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及同学解读材料猎取信息的力量。材料大意是人有天赋道德之心,自古圣贤相传的不过就是这种本心;人应当牢牢把握先天具有的良知良能,这是入圣成贤的根本。可知材料的观点与心学全都。故选B项。3.(2022·江苏百校联考)王夫之在批判某位思想家时说:“……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而招致亡国之祸!”省略处为()A.程颢 B.王阳明C.董仲舒 D.黄宗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材料中“游心于虚无”属于心学的特点,故选B项。4.(2022·杭州一模)“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A.“仁”是天理的核心B.国君行政应当“志于仁”C.“仁”者“爱人”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建立起理学体系。所谓的理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故选D项。5.(2022·长安一中)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到底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头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政治需要动身 B.从天人关系动身C.从万物本源动身 D.从人的本性动身[答案]C[解析]解题关键是对“未有天地之先,到底先有此理”的理解,结合所学可以推断朱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进而提出理是世界的本源,所以C项符合题意。6.(2022·云南昆明高三摸底)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缘由是王阳明()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突显了人在个人修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故C项为正确选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和“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故排解A、B两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和实践的关系,并不包含思想启蒙的含义,故排解D项。7.(2022·河南开封高三一模)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留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朱熹重视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理学“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符合材料的意思,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以及哲学化,故A、D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理学的生活化而非政治化,故B项错误。8.(2022·景德镇二模)明末清初顾炎武抨击当时学问分子“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弄得“股肱堕而百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此思想不包含()A.感叹时局动荡 B.不满“空谈误国”C.反对君主专制 D.强调“实干兴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意在考查同学猎取信息和调用所学学问分析问题的力量。由“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等可知作者反对程朱理学的空谈,主见关注现实经世致用,C正确。9.(2022·四川南充高三一模)明朝有学者言:“负惟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强调对民意的敬重C.主见建立法制社会D.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答案]B[解析]材料“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说明要敬重民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主见建立法制社会是近代民主思想,故C项错误;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是在近代,故D项错误。10.(2022·山东德州高三期末)黄宗羲被蔡元培称为“中国的卢梭”,他的《明夷待访录》被认为是“中国的《人权宣言》”。这一提法的依据是()A.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启蒙作用B.提倡开明政治,效仿西方制度C.否定传统文化,促进民主进展D.提出主权在民,主见公平自由[答案]A[解析]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具有早期启蒙作用,故A项正确;黄宗羲没有提出要效仿西方制度,故B项错误;黄宗羲没有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故C项错误;提出主权在民的是卢梭,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1.(2022·西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友爱己,不行得也。——《荀子》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行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行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学问,谈谈你对儒家思想作用的生疏。[答案](1)核心:“仁政”思想。(2)态度: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行转变。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李贽反对坚持儒家思想,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时代特征:封建社会日趋落后;工商业兴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对缓和社会冲突,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乐观作用,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力量。从材料“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友爱己,不行得也”并结合所学学问,可以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和爱民的思想。(2)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力量。从材料“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行移易”中可以体现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行转变。依据所学学问,朱熹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本问主要考查同学的比较分析力量。从材料三李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中可以体现出李贽反对坚持儒家思想,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封建社会日趋落后。(4)本问主要考查同学阐述和论证问题的力量。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以得出,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冲突,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乐观作用,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12.(2021·山东临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期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依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1)据材料一,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材料二董仲舒朱熹“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夫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董仲舒、朱熹两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一句话概括他们基本思想的共同点。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清静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答案](1)途径:通过自身努力;待人要宽容;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答出两点即可)(2)董仲舒:实践德政,推行教化;朱熹:“正君心”;基本思想:儒家民本思想。(3)主要内容:反对君主专制;主见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宋明理学,要求共性解放。(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问,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主要有通过自身努力、待人要宽容、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材料中的“为仁由己”足以证明实现“仁”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身努力。材料中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足以证明实现“仁”的途径主要还有“待人要宽容”。“克己复礼为仁”则足以证明实现“仁”的途径主要还有“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2)问,董仲舒这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指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天人感应,君主要好好的治理国家。而朱熹这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则是指“正君心”。而上述两位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