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由于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阶级上的差异性使得其不可能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2.东晋政权以“王与马共天下”为开端,下启庾、桓、谢氏迭相执政局面,这种“共天下”的局面是秦汉以来专制皇权结构的一大变化。这说明当时的政治特征是()A.相权崛起 B.民族交融 C.政权更替 D.士族专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初期(中国)。据材料“这种共天下的局面是秦汉以来专制皇权结构的一大变化’”可知,琅琊王氏与东晋皇室司马家族共同掌权,说明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D项正确;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知,士族与皇帝共同掌权,未涉及相权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据材料“下启庾、桓、谢氏迭相执政局面”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士族专权的更迭,而非政权更替,排除C项。故选D项。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4.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中乾隆皇帝的谕旨是要求在文书中不得用“蒙古”、“汉人”称呼蒙古族和汉族,而应称“蒙古”“内地”,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其意在维护国家一统,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故选B项。6.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认识反映了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说明左宗棠认为“师夷长技以制之”是其设立福建船政局的指导思想。由此可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B正确;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制造坚船利炮,但并未付诸实践,故A错误;洋务运动还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器物层次,故C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故D错误。7.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 B.皇帝已掌握政府实权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 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世纪末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可知慈禧太后认为祖宗牌位和辫子不能变,其他的她不会干预,进而可知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内部对改革长期存在不同意见,没有达成共识,排除A项;百日维新是光绪皇帝企图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此时皇帝并无实权,排除B项;“已扫清”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8.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 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北议和时,部分革命党人反对孙中山“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的主张,反映了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C项正确;“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说法错误,三民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排除A项;南北议和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性质,排除B项;二次革命指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9.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驱逐军队中的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驱逐“军队中的员”,使中共从合法转向“秘密”斗争,说明此时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时,面对国民政府从“革命的政权机关”转变成“反动执行机关”、“军阀的工具”,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B项正确;八七会议前后,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中,此时尚未阐明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A项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而非“左倾”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现象与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背景不符,D项错误。10.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共七大(1945年4月)召开的背景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抓住了当时时局的关键,着重提出了中国人民强烈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基本要求,毛泽东的主张体现了人“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D项正确;此时的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并未明确要进行解放战争,排除A项;中国革命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抗战结束后,中共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抗战必胜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A.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 B.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C.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 D.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材料中提到禁卫军因特殊待遇和不断增加的赏金而权力膨胀,甚至认为皇帝任命需征得他们同意,这显示出军人集团的势力过大,对政权稳定构成了威胁,A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禁卫军权力过大对政权的影响,并没有提及军人待遇的提升是经济繁荣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不断提升禁卫军赏金,而非强调这些赏赐是为了增强军队战力,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边境压力和军费支出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2.有学者指出,巴格达城的码头,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和矿物;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和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和黑奴。据此可知()A.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世界的贸易往来 B.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通道C.新航路开辟使得三角贸易逐渐盛行 D.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巴格达的码头汇集了来自世界众多地区的商品,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世界的贸易往来,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13.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年前后世界。根据材料“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探险活动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指的是地理大发现、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过程,D项正确;17、18世纪,在欧洲和北美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冲击,继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欧洲大陆的主要封建国家也陆续进行改革或革命,材料并未体现相关内容,排除A项;推动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促使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的是工业革命,排除B、C项。故选D项。1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了拿破仑称帝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A.资产阶级民主发展不充分表现 B.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C.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需要 D.人民对于王权留恋的需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法国)。根据材料可知,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拿破仑称帝都是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都是为适应资产阶级稳定秩序的需要而建立极权统治,C项正确;题干设问原因,“资产阶级民主发展不充分表现”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A项;拿破仑属于资产阶级的代表,并不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排除B项;“人民对于王权留恋的需要”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5.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但日本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的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西调近70万人,在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充分说明()A.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 B.中国是抗击日寇的唯一战场C.苏联避免两线作战才取得了胜利 D.日本国小力弱不敢进攻苏联【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作用巨大,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A项正确;当时中国不是抗击日寇的唯一战场,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说明中国战场的作用,不是苏联避免两线作战的问题,且C项太过绝对,排除C项;材料也不能说明日本国小力弱不敢进攻苏联,排除D项。故选A项。16.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以看出,随着战后经济的日益恢复,日本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走独立的外交道路,故C项正确;A项是1972年,排除A;日本并没有要对抗美国,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日本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据《宋史》《明史》等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答案】(1)特点:延续武举考试;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2)变化: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因: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西方军事科技的先进,以此挽救统治危机;近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明时期。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可知,延续武举考试;据材料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明弘治六年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可知,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小问2】本题是比较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从宋明到晚清。第一小问是变化,选任方式: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与材料二“武官选任则从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可知,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据材料一“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明代武学”与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据材料一“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篡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到材料二“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可知,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第二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据材料二“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洋务运动的推动,以此挽救统治危机;结合所学从有识之士逐渐认识西方先进科技、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答案】(1)特点:日本: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制定法律保障;引入标准逐渐放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日本加入资本主义阵营。中国:政府主导;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2)背景: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边倒”外交政策;苏联对新中国前期的支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遏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一五计划的推动;受到冷战的影响。(3)历史经验: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注重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解析】小问1】特点:日本:根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可知,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可知,制定法律保障;根据材料“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可知,引入标准逐渐放宽;根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可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根可知,据材料“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可知,政府主导,计划发展;根据材料“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可知,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根据材料“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可知,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小问2】背景:日本: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政府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日本加入了资本主义阵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因此大量引入技术。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从外交环境看,这一时期苏联对新中国的前期支援与后期遏制;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一五计划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技术引入受到冷战的影响。【小问3】历史经验:根据材料“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可知,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从发展领域看,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根据材料“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可知,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注重技术创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坚持的领导。19.延续与变迁材料一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材料二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答案】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500年-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要求学生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两则材料给出的不同观点,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首先,对两则材料中观点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一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材料二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其次,结合所学15-18世纪欧洲历史重大史实,分别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评析,材料一观点要列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史实进行论证;材料二观点要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证。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由于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阶级上的差异性使得其不可能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2.东晋政权以“王与马共天下”为开端,下启庾、桓、谢氏迭相执政局面,这种“共天下”的局面是秦汉以来专制皇权结构的一大变化。这说明当时的政治特征是()A.相权崛起 B.民族交融 C.政权更替 D.士族专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初期(中国)。据材料“这种共天下的局面是秦汉以来专制皇权结构的一大变化’”可知,琅琊王氏与东晋皇室司马家族共同掌权,说明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D项正确;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知,士族与皇帝共同掌权,未涉及相权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据材料“下启庾、桓、谢氏迭相执政局面”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士族专权的更迭,而非政权更替,排除C项。故选D项。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4.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中乾隆皇帝的谕旨是要求在文书中不得用“蒙古”、“汉人”称呼蒙古族和汉族,而应称“蒙古”“内地”,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其意在维护国家一统,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故选B项。6.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认识反映了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说明左宗棠认为“师夷长技以制之”是其设立福建船政局的指导思想。由此可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B正确;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制造坚船利炮,但并未付诸实践,故A错误;洋务运动还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器物层次,故C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故D错误。7.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 B.皇帝已掌握政府实权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 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世纪末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可知慈禧太后认为祖宗牌位和辫子不能变,其他的她不会干预,进而可知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内部对改革长期存在不同意见,没有达成共识,排除A项;百日维新是光绪皇帝企图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此时皇帝并无实权,排除B项;“已扫清”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8.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 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北议和时,部分革命党人反对孙中山“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的主张,反映了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C项正确;“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说法错误,三民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排除A项;南北议和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性质,排除B项;二次革命指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9.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驱逐军队中的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驱逐“军队中的员”,使中共从合法转向“秘密”斗争,说明此时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时,面对国民政府从“革命的政权机关”转变成“反动执行机关”、“军阀的工具”,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B项正确;八七会议前后,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中,此时尚未阐明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A项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而非“左倾”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现象与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背景不符,D项错误。10.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共七大(1945年4月)召开的背景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抓住了当时时局的关键,着重提出了中国人民强烈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基本要求,毛泽东的主张体现了人“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D项正确;此时的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并未明确要进行解放战争,排除A项;中国革命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抗战结束后,中共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抗战必胜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A.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 B.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C.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 D.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材料中提到禁卫军因特殊待遇和不断增加的赏金而权力膨胀,甚至认为皇帝任命需征得他们同意,这显示出军人集团的势力过大,对政权稳定构成了威胁,A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禁卫军权力过大对政权的影响,并没有提及军人待遇的提升是经济繁荣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不断提升禁卫军赏金,而非强调这些赏赐是为了增强军队战力,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边境压力和军费支出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2.有学者指出,巴格达城的码头,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和矿物;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和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和黑奴。据此可知()A.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世界的贸易往来 B.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通道C.新航路开辟使得三角贸易逐渐盛行 D.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巴格达的码头汇集了来自世界众多地区的商品,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世界的贸易往来,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13.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年前后世界。根据材料“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探险活动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指的是地理大发现、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过程,D项正确;17、18世纪,在欧洲和北美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冲击,继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欧洲大陆的主要封建国家也陆续进行改革或革命,材料并未体现相关内容,排除A项;推动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促使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的是工业革命,排除B、C项。故选D项。1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了拿破仑称帝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A.资产阶级民主发展不充分表现 B.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C.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需要 D.人民对于王权留恋的需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法国)。根据材料可知,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拿破仑称帝都是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都是为适应资产阶级稳定秩序的需要而建立极权统治,C项正确;题干设问原因,“资产阶级民主发展不充分表现”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A项;拿破仑属于资产阶级的代表,并不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排除B项;“人民对于王权留恋的需要”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5.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但日本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的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西调近70万人,在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充分说明()A.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 B.中国是抗击日寇的唯一战场C.苏联避免两线作战才取得了胜利 D.日本国小力弱不敢进攻苏联【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作用巨大,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A项正确;当时中国不是抗击日寇的唯一战场,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说明中国战场的作用,不是苏联避免两线作战的问题,且C项太过绝对,排除C项;材料也不能说明日本国小力弱不敢进攻苏联,排除D项。故选A项。16.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以看出,随着战后经济的日益恢复,日本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走独立的外交道路,故C项正确;A项是1972年,排除A;日本并没有要对抗美国,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日本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据《宋史》《明史》等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答案】(1)特点:延续武举考试;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2)变化: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因: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西方军事科技的先进,以此挽救统治危机;近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明时期。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可知,延续武举考试;据材料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明弘治六年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可知,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小问2】本题是比较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从宋明到晚清。第一小问是变化,选任方式: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与材料二“武官选任则从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可知,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据材料一“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明代武学”与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据材料一“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篡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到材料二“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可知,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第二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据材料二“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洋务运动的推动,以此挽救统治危机;结合所学从有识之士逐渐认识西方先进科技、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答案】(1)特点:日本: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制定法律保障;引入标准逐渐放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日本加入资本主义阵营。中国:政府主导;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整栋仓库出租承包及仓储服务合同4篇
- 2024版技术开发与转让合同具体内容
- 2025年度无人机航空拍摄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农业蔬菜大棚承包合同
- 2025年度体育健身充值卡销售与合作推广合同4篇
- 2025年度水电工程招投标代理服务承包合同集锦4篇
- 2025年度新型建筑材料代售合同协议范本4篇
- 2025年度商业地产资产保值增值顾问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新能源企业代理记账与绿色金融合作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能窗帘系统承包安装与维护合同范本4篇
- 金蓉颗粒-临床用药解读
- 社区健康服务与管理教案
- 2023-2024年家政服务员职业技能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3年(中级)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必刷500题)
- 藏历新年文化活动的工作方案
- 果酒酿造完整
- 第4章-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
- 生涯发展展示
- 法治副校长专题培训课件
- 手术室应对突发事件、批量伤员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动机-行为背后的原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