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辛集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河北省辛集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河北省辛集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河北省辛集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河北省辛集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辛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2、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另附加卷面分5分。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4、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机械化生产建立 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体现了劳动技能和艺术审美的结合,C项正确;双钱结藤编残件并非机械制作,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上升,故A正确。太学属于官办学校,不能说明私人讲学风气盛行,故B错误。汉武帝之前就有官立学校出现,故C错误。太学属于中央学校,不能说明地方教育系统建立,故D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3.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确;根据“礼门”所占篇幅可知是强调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而非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史学的通古贯今,排除AB项;理学出现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C项。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答案】C【解析】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6.近代文人包天笑早年曾中秀才,1905年起任上海《时报》副刊《余兴》的编辑。《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当时沪上小说盛行,《时报》设小说专栏,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如雨果《悲惨世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传诵一时。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上述材料集中表明A.白话文运动始于20世纪初B.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C.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D.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余兴》的内容及“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等信息可以看出以消遣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B项正确;材料中“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不能代表白话文运动开始,最先在中国提倡白话文运动的是胡适,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报刊业的发展,不能说明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也没有涉及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的改变,CD两项错误。7.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C.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答案】A【解析】《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它宣传黄帝、卢梭、华盛顿、墨翟,根本目的是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故A正确;《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显然不是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故B错误;树立人生新坐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故C错误;《民报》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评价中西历史人物,故D错误。故选A。『点石成金』: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民报》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刊物性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同盟会的宗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 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 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答案】D【解析】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31年日本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三省,《良友》重刊此画并呼吁“国难日亟”警醒国人不要让甲午惨剧重演,激励民众共御外悔,故选择D项;“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排除A项;1894年甲午战争不是时事,是旧事,排除B项;九一八已经发生,无法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排除C项。9.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体现的是孙中山主张革命的联合,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革命联合的重要性,排除。故选B。10.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C.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D.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答案】B【解析】联系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利用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打内战的机会,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中国经济侵略,材料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反映了此时美国在华投资处于优势地位,所以B符合题意;AC均与表中数据信息不符;D说法过于绝对。11.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答案】C【解析】根据“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可得出,面对民族危机,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如体育强国,反映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国人认识到根源,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体育,未反映“重体轻文蔚然成风”,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递,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报刊相继刊载婚姻自由等新风尚不能说明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故A选项错误;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与婚姻自由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除旧布新的主张,不能反映中西合壁土洋结合,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递”说明婚嫁旧俗受到冲击,故D选项正确。故选D。13.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要求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从沿海迁往内地,并在内地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前军事工业设厂偏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战争中首先遭到了重创。所以,这一决定是出于保障军事工业和国防安全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江南制造总局等都是官办军事工业,产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不计生产成本;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军事工业的区域布局变化,与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无关;D选项错误,军事工业产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法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4.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答案】C【解析】材料“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反映出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故C项正确,排除AB;依据材料“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可得出D项错误。15.《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16.如表中的报道最能佐证《晋察冀画报》关于抗战的摄影报道统计表(部分)期刊报道主题报道图片数量第一期坚持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30第二期血战在大平原上英勇顽强的冀中军民28第三期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冀东区子弟兵35第四期晋察冀八路军的战斗与胜利14A.侵华日军的罪行 B.正面战场的战况 C.敌后战场的作用 D.抗日战争的胜利【答案】C【解析】画报主要报道的是晋察冀部队在敌后战场的活动,因此可以作为研究敌后战场作用的佐证,C项正确;日军罪行、正面战场以及抗战胜利在报道中并未凸显或者没有涉及,排除A、B、D项。故选C项。17.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答案】C【解析】根据“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可以看出,国人对于国共和谈进行和平建国是热切期盼,反映出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主人士对纲领的认同,排除B;抗战已经胜利,民族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排除D。18.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根据“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可知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沁源围困战中的积极作用,由此可知人民群众才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之前,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沁源围困战中打击的是日本主力,排除C项。故选D项。19.为了实现中国梦,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的起点分别是A.1912年1919年B.1919年1949年C.1921年1945年D.1921年1949年【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于19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故D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故ABC错误。20.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A.人性解放 B.政治启蒙 C.禁欲主义 D.与上帝对话【答案】A【解析】“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一说法说明该作者具有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个性解放,故选A;题干信息与政治无关,也不是禁欲主义,也没有与上帝对话的含义,故排除BCD。21.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答案】C【解析】材料“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有利于实现雅典公民内部的平等,使人人都可以参政议政,材料“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有利于发挥富人的作用,减轻贫民负担,据此可知,雅典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题干涉及的是雅典民主选举,并没有体现文化事业不发达,排除B;雅典民主选举体现了相对平等而非绝对平等,排除D。故选C。22.有学者注意到,罗马的扩张,自共和国起,从无停息,耗费了自己的国民人口资源。罗马人不够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够了,意大利人不够了。“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此后,“罗马”实施了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罗马的扩张,……“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民族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罗马开始实行万民法,故C正确。习惯法,不符合统治范围的扩大的历史背景,故A排除。公民法,也不符合民族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的要求,故B排除。自然法,也不属于解决民族和社会矛盾的法律,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万民法23.文艺复兴时期,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受到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A.绘画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绘画多表现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C.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 D.画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的万物【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广泛关注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科学知识,注重模仿真实的自然景物,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中仍有大量的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材料并未体现绘画题材的变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艺复兴中的绘画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并非是表现日常生活场景;D选项是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印象派绘画的特征,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4.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A.理性主义的产生 B.人文主义的兴起C.宗教改革的开始 D.浪漫主义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及时间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艺术家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体现了人文主义,故B项正确;A项是17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排除A;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排除C;浪漫主义是受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而出现的,排除D。25.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A.经典力学诞生 B.进化论的传播C.电气革命的出现 D.量子论的提出【答案】D【解析】电子的运动轨迹属于微观世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量子论的提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故D项正确;经典力学就是牛顿力学,故A项错误;进化论是关于物种演化的理论,故B项错误;电气革命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C项错误。26.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体现了一会对王权的限制,这一政治理念是君主立宪,故C正确;天赋人权指的是自然权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民主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有选举产生,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权力制衡指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27.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在空间和距离的隔阂越来越小,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反映了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科技发展有利于各国交往,但“消除了国家界限”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文化多样性,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28.1500年,亚欧大陆从黑死病的折磨中复苏,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到1700年,人口达到6.1亿。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A.宗教改革使人们摆脱教会束缚 B.黑奴贸易为美洲提供大量人口C.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物种交流 D.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极大提升【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6至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至18世纪,亚欧大陆人口快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由于新航路开辟,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亚欧大陆,推动了人口的增加,C项正确;宗教改革并未摆脱教会对人们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现象是亚欧大陆人口的增加,而非分析美洲人口的增加原因,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排除D项。故选C项。29.“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传统和价值”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A选项符合题意。文化理念的趋同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材料与商业的文化功能无关,C选项排除。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30.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答案】D【解析】据材料“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故D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故A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故B选项错误;立法与行政之争,属于三权分立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石成金』: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与联邦制的相关知识,学生容易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等概念混淆从而错选C选项,复习和考试训练中应该加强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40分。31.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解析】(1)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2)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进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点石成金』】近几年的改革题一般都由两问组成。第(1)问基本上都是归纳改革的措施,第(2)问大都是分析改革的作用、影响。归纳措施时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分析影响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32.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答案】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解析】根据材料“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即可知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根据材料“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即可知广州作为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出现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国外传播到国内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增多,有利于丰富我国的商品品种,扩大交易规模。【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经济发展的影响『点石成金』:本题联系了时事政治热点“一带一路”战略,再次启示我们可以联系时事政治热点来把握历史备考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历史学科联系时事政治热点不是单纯背诵和记忆时事政治热点,而是将时事政治热点与历史学科的知识点相联系。33.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根据材料,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答案】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解析】本题为对比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欧洲)。差异:根据材料一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可知,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根据“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等可知,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和时代等方面分析可知,导致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倒。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据(美)诺受・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以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运送物资提出了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运输生产成本低;政府颁布各项政策予以支持。(2)意义: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拓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由材料一中的“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可以得出运送物资的需要;由“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再结合所学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在交通运输上的运用的相关知识可知,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也是其原因;由“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可得出生产成本低;由“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可得出政府支持。(2)意义: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由材料二中的“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等信息可以得出,铁路建设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而且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铁路建设的发展对于拓宽市场和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也有积极影响。河北省辛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2、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另附加卷面分5分。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4、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机械化生产建立 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体现了劳动技能和艺术审美的结合,C项正确;双钱结藤编残件并非机械制作,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上升,故A正确。太学属于官办学校,不能说明私人讲学风气盛行,故B错误。汉武帝之前就有官立学校出现,故C错误。太学属于中央学校,不能说明地方教育系统建立,故D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3.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确;根据“礼门”所占篇幅可知是强调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而非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史学的通古贯今,排除AB项;理学出现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C项。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答案】C【解析】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6.近代文人包天笑早年曾中秀才,1905年起任上海《时报》副刊《余兴》的编辑。《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当时沪上小说盛行,《时报》设小说专栏,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如雨果《悲惨世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传诵一时。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上述材料集中表明A.白话文运动始于20世纪初B.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C.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D.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余兴》的内容及“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等信息可以看出以消遣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B项正确;材料中“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不能代表白话文运动开始,最先在中国提倡白话文运动的是胡适,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报刊业的发展,不能说明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也没有涉及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的改变,CD两项错误。7.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C.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答案】A【解析】《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它宣传黄帝、卢梭、华盛顿、墨翟,根本目的是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故A正确;《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显然不是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故B错误;树立人生新坐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故C错误;《民报》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评价中西历史人物,故D错误。故选A。『点石成金』: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民报》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刊物性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同盟会的宗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 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 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答案】D【解析】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31年日本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三省,《良友》重刊此画并呼吁“国难日亟”警醒国人不要让甲午惨剧重演,激励民众共御外悔,故选择D项;“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排除A项;1894年甲午战争不是时事,是旧事,排除B项;九一八已经发生,无法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排除C项。9.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体现的是孙中山主张革命的联合,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革命联合的重要性,排除。故选B。10.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C.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D.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答案】B【解析】联系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利用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打内战的机会,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中国经济侵略,材料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反映了此时美国在华投资处于优势地位,所以B符合题意;AC均与表中数据信息不符;D说法过于绝对。11.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答案】C【解析】根据“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可得出,面对民族危机,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如体育强国,反映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国人认识到根源,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体育,未反映“重体轻文蔚然成风”,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递,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报刊相继刊载婚姻自由等新风尚不能说明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故A选项错误;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与婚姻自由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除旧布新的主张,不能反映中西合壁土洋结合,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递”说明婚嫁旧俗受到冲击,故D选项正确。故选D。13.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要求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从沿海迁往内地,并在内地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前军事工业设厂偏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战争中首先遭到了重创。所以,这一决定是出于保障军事工业和国防安全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江南制造总局等都是官办军事工业,产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不计生产成本;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军事工业的区域布局变化,与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无关;D选项错误,军事工业产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法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4.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答案】C【解析】材料“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反映出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故C项正确,排除AB;依据材料“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可得出D项错误。15.《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16.如表中的报道最能佐证《晋察冀画报》关于抗战的摄影报道统计表(部分)期刊报道主题报道图片数量第一期坚持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30第二期血战在大平原上英勇顽强的冀中军民28第三期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冀东区子弟兵35第四期晋察冀八路军的战斗与胜利14A.侵华日军的罪行 B.正面战场的战况 C.敌后战场的作用 D.抗日战争的胜利【答案】C【解析】画报主要报道的是晋察冀部队在敌后战场的活动,因此可以作为研究敌后战场作用的佐证,C项正确;日军罪行、正面战场以及抗战胜利在报道中并未凸显或者没有涉及,排除A、B、D项。故选C项。17.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答案】C【解析】根据“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可以看出,国人对于国共和谈进行和平建国是热切期盼,反映出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主人士对纲领的认同,排除B;抗战已经胜利,民族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排除D。18.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根据“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可知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沁源围困战中的积极作用,由此可知人民群众才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之前,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沁源围困战中打击的是日本主力,排除C项。故选D项。19.为了实现中国梦,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的起点分别是A.1912年1919年B.1919年1949年C.1921年1945年D.1921年1949年【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于19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故D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故ABC错误。20.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A.人性解放 B.政治启蒙 C.禁欲主义 D.与上帝对话【答案】A【解析】“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一说法说明该作者具有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个性解放,故选A;题干信息与政治无关,也不是禁欲主义,也没有与上帝对话的含义,故排除BCD。21.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答案】C【解析】材料“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有利于实现雅典公民内部的平等,使人人都可以参政议政,材料“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有利于发挥富人的作用,减轻贫民负担,据此可知,雅典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题干涉及的是雅典民主选举,并没有体现文化事业不发达,排除B;雅典民主选举体现了相对平等而非绝对平等,排除D。故选C。22.有学者注意到,罗马的扩张,自共和国起,从无停息,耗费了自己的国民人口资源。罗马人不够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够了,意大利人不够了。“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此后,“罗马”实施了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罗马的扩张,……“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民族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罗马开始实行万民法,故C正确。习惯法,不符合统治范围的扩大的历史背景,故A排除。公民法,也不符合民族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的要求,故B排除。自然法,也不属于解决民族和社会矛盾的法律,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万民法23.文艺复兴时期,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受到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A.绘画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绘画多表现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C.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 D.画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的万物【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广泛关注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科学知识,注重模仿真实的自然景物,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中仍有大量的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材料并未体现绘画题材的变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艺复兴中的绘画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并非是表现日常生活场景;D选项是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印象派绘画的特征,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4.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A.理性主义的产生 B.人文主义的兴起C.宗教改革的开始 D.浪漫主义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及时间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艺术家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体现了人文主义,故B项正确;A项是17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排除A;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排除C;浪漫主义是受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而出现的,排除D。25.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A.经典力学诞生 B.进化论的传播C.电气革命的出现 D.量子论的提出【答案】D【解析】电子的运动轨迹属于微观世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量子论的提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故D项正确;经典力学就是牛顿力学,故A项错误;进化论是关于物种演化的理论,故B项错误;电气革命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C项错误。26.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体现了一会对王权的限制,这一政治理念是君主立宪,故C正确;天赋人权指的是自然权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民主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有选举产生,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权力制衡指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27.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在空间和距离的隔阂越来越小,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反映了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科技发展有利于各国交往,但“消除了国家界限”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文化多样性,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28.1500年,亚欧大陆从黑死病的折磨中复苏,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到1700年,人口达到6.1亿。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A.宗教改革使人们摆脱教会束缚 B.黑奴贸易为美洲提供大量人口C.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物种交流 D.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极大提升【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6至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至18世纪,亚欧大陆人口快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由于新航路开辟,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亚欧大陆,推动了人口的增加,C项正确;宗教改革并未摆脱教会对人们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现象是亚欧大陆人口的增加,而非分析美洲人口的增加原因,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排除D项。故选C项。29.“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传统和价值”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A选项符合题意。文化理念的趋同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材料与商业的文化功能无关,C选项排除。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30.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答案】D【解析】据材料“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故D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故A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故B选项错误;立法与行政之争,属于三权分立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石成金』: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与联邦制的相关知识,学生容易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等概念混淆从而错选C选项,复习和考试训练中应该加强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40分。31.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解析】(1)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