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9+1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9+1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4.参加联批学校的学生可关注“启望教育”公众号查询个人成绩分析。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如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关于图中所示文化遗址①②③④的表述正确的是()A.①处出土大量彩绘陶器,以水稻为主要作物B.②处代表器物为蛋壳陶,开始群居并使用火C.③处出土大量精美玉器,最早种植农作物粟D.④处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养蚕缫丝的技术【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④处是河姆渡文化,处于长江流域,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D项正确;①处是红山文化,而出土了大量彩绘陶器是仰韶文化,水稻是河姆渡等居民种植,排除A项;②处是仰韶文化,而蛋壳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且“开始”表述错误,元谋人已是群居生活并使用火,排除B项;③处是龙山文化,居民确实种植粟,但并非是最早种植,排除C项。故选D项。2.“在他看来,人天生具有的只是身体的欲望和能力,并不存在生而具有的善性,唯一的出路就是赋予礼义法度以强制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在重礼的同时,非常强调法的重要性。”材料中“他”最有可能属于()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儒家学派荀子的主张,“天生具有的只是身体的欲望和能力,并不存在生而具有的善性”体现“人性恶”主张,“赋予礼义法度以强制性”体现“隆礼重法”思想,A项正确;法家单纯强调以法治国,排除B项;墨家强调兼爱,排除C项;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排除D项。故选A项。3.《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这一“变法之令”有利于()①促使井田制度开始瓦解②推动贵族政治持续发展③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④拆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变法中明确提到“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③正确;由“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可知这一“变法之令”有利于拆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增加国家的税收,④正确;D项正确;井田制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瓦解,与材料所涉及到战国时期不符,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商鞅变法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不利于贵族政治发展,②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贾谊《过秦论》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下列关于秦长城的表述正确的是()A.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威胁B.楚、赵、燕已有长城基础上建造C.得益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D.使得现代中国的版图得以基本定型【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拥有足够的资源和力量来建设长城这样的宏大工程,C项正确;长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御作用,但并不能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威胁。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多次突破长城防线,排除A项;秦长城主要是在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建造的,排除B项;现代中国的版图是清朝时期奠定的,排除D项。故选C项。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以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事件为契机大规模南下,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后,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①受到重大政治事件推动②加强了南方的集权统治③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④有利于士族势力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以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事件为契机”可知①项正确,由“在这段时期,南方每6个人就有1个北方侨民”可知,北民南迁带来充足劳动力,有利于江南经济开发,③正确,由“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可知,很多南迁的北民依附于南方士族,并不受政府控制,故②错误,④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朝代之一、文化繁荣,国力强大。下列事件发生在唐朝的有()①开创“贞观之治”②“郑和下西洋”③遣文成公主入藏④白莲教攻入皇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①正确;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③正确;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②错误;白莲教天理宗攻入皇宫是在清朝,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7.中国古代各朝代都是通过特定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治理,下列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制度属于同一朝代的是()①“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②“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③“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④“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②“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这段话涉及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③“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句话反映的是唐朝的赋税制度——两税法;④“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这句话反映了唐朝科举制的发展;②③④都是反映唐朝社会现象的,D项正确;①“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这段话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与②③④时代不同,排除ABC项。故选D项。8.五代时期中原政权更迭频繁,宋朝采取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B.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郡守C.设提点刑狱司统管地方的财政D.三司使掌统兵与“三衙”分权【答案】A【解析】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宋朝(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采取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这确实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权力过大而采取的一种分权制衡机制,A项正确;宋初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称为“知州”,并非“郡守”,排除B项;设提点刑狱司主要负责监督司法审判和狱政管理,并非统管地方财政职能所在,后者通常由转运使等机构承担,排除C项;三司使是北宋初期设立的掌管全国财政的重要职位,而“三衙”则分别指禁军中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及侍卫步军司,负责军事事务。二者分工明确,“三司”并不直接参与统兵职责,排除D项。故选A项。9.北宋政府曾与北方某少数民族政权达成协议:“谨致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材料中“北朝”政权最有可能是()A.西夏 B.金朝 C.辽朝 D.元朝【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材料中明确提到了“大契丹皇帝”,这与辽朝的历史背景相符。此外,北宋与辽朝之间确实有长期的交往和战争,以及后来的澶渊之盟等和平协议,与材料中的描述相吻合,C项正确;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与材料中提到的“大契丹皇帝”不符,排除A项;金朝主要活动在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与材料中描述的北宋与某少数民族政权的早期协议不符,排除B项;元朝主要活动在南宋末年到整个元代,与材料中描述的北宋时期的协议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人的本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基于此,他主张()A.个性自由 B.存天理,灭人欲 C.格物致知 D.发明本心,致良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朱熹认为,人的本心中是存在“理”的,但是被“人欲”所遮蔽,所以会“昏”,因此就要存天理,灭人欲,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自由,排除A项;材料只讨论了理与欲的关系,没有讨论如何获得“知”,排除C项;发明本心,致良知是陆王心学,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自晋宋以来“长江以北尽是夷狄”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矛盾始终尖锐B宋朝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宋代社会门第观念淡化C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政权就此断绝了与中原王朝的交往D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明朝设立内阁有效地削弱了专制集权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朝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了宋代社会在选拔官员和婚姻选择方面不再过分看重门第和出身,体现了门第观念的淡化,B项正确;史实提到自晋宋以来“长江以北尽是夷狄”,这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民族分布的情况,但并不能直接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始终尖锐的结论。事实上,该时期虽然存在民族冲突,但也有民族交融的现象,排除A项;史实提到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是一种二元政治体制,旨在适应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辽政权断绝了与中原王朝的交往,排除C项;史实说明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然而,内阁始终是皇帝的顾问和秘书机构,没有独立的决策权,其设立更多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12.成吉思汗效仿中原的驿传制度设立站赤,元朝建立后在全国遍设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宜号令”。据此可知,元朝建立站赤制度是为了()A.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B.推动地区间商贸往来C.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D.消灭内陆的割据势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效仿中原的驿传制度”并结合所学“站赤”制度是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驿站,修筑驿道,形成全国性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国内人员、物资的流通,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驿站的设立是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与生活服务,并非为了民间经济运输,排除B项;驿站是设在国内,并未延伸至国外,因此并没有中外文化交流,排除C项;消除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3.如图为《坤舆万国全图》(摹本)。根据图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准确的反映了世界地理情况B.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知识C.根据中国天圆地方理念绘制D.受到中国士大夫广泛欢迎【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结合了西方的地理知识,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知识,B项正确;该图并未科学反映世界地理情况,大洋洲与南极洲相连,排除A项;该图以西方测绘技术作图,排除C项;部分士大夫激烈反对该图,排除D项。故选B项。14.雍正即位之初,曾感慨“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宜达下情,洞悉庶务?”因此他钦定了一套规章,自缯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回本人,再缴进宫中,都有一定程序,不允紊乱。以下关于该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加强了清朝的君主专制C.推动了中枢秘书机构变革D.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宜达下情,洞悉庶务?”因此他钦定了一套规章,自缯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回本人,再缴进宫中,都有一定程序,不允紊乱”及所学可知,设立军机处,是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密折制度并未推动中枢秘书机构的变革,C符合题意;雍正帝沿用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了清朝的君主专制,ABD项表述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5.下面是某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整理的笔记,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僧一行西晋人,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方法。B孙思邈东汉人,完成《伤寒杂病论》,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C王祯元朝人,编撰《农书》,集北方与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D郭守敬明朝人,编写了《天工开物》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工艺学的相关知识。A.A B.B C.C D.D【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祯是元朝人,他编撰了《农书》,集北方与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C项正确;僧一行为唐朝天文学家,成就为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西晋地图学家,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对应人物为裴秀,排除A项;孙思邈成就为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完成《伤寒杂病论》,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的人物为被称为医圣的东汉张仲景,排除B项;郭守敬为元朝天文学家,成就为设计与监制天文观测仪器,编定《授时历》。“明朝人,编写了《天工开物》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工艺学的相关知识。”的是宋应星,排除D项。故选C项。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有学者将“内外服制”定义为:“商王对内服王畿实行直接统治与对外服实行间接统治相结合的行政制度”。该学者意在强调,“内外服制”()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实现了商王权力高度集中C.推动了商朝国家机构发展完善D.扩大了商朝文化的辐射范围【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是商朝。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内服实行直接统治,对外服实行间接统治,有利于加强商朝与周边部落的联系,所以“内外服”制度的实施扩大了商朝文化的辐射范围,D项正确;据材料商王对王畿外的附属国实行间接统治,所以不能加强商王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排除A项;据材料“对外服(畿外附属国)实行间接统治”可知,商王对王畿外的附属国的控制有限,没有实现商王的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家机构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7.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其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建立政权并统一北方的有()A.匈奴、鲜卑 B.鲜卑、羌 C.匈奴、羯 D.氐、鲜卑【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干“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中曾建立政权并统一北方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氐族在五胡乱华时期建立了前秦政权,鲜卑族在五胡乱华时期建立了北魏政权,均曾统一北方,D项正确;匈奴在魏晋时期虽然活跃,但并未统一过北方,排除A项;羌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未建立过统一北方的政权,排除B项;羯族虽在北方建立过政权,但并未统一过整个北方,且匈奴如前所述并未统一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18.某学者曾评价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认为“这一变化影响到国家经济政策的许多方面,包括对土地兼并开始采取放任态度,重视丈量土地而轻视核实户口……一些小的附加税未完全囊括入内,政府仍有加重剥削的机会。”该制度最有可能是()A.盐铁官营制 B.均田制 C.两税法 D.租庸调制【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唐朝(中国)。由“对土地兼并开始采取放任态度,重视丈量土地而轻视核实户口”可知,该制度符合两税法将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C项正确。盐铁官营并非土地制度,排除A项;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对土地兼并严格抑制,并且重视户口,排除B项、D项。故选C项。19.北宋书肆十分繁荣,汴京有著名的大相国寺书市。南宋首都临安的棚北大街一带也书铺林立,书坊出版成为一个独立而普遍的生产行业。上述现象的出现,根源于两宋时期()A.海外贸易的持续繁荣 B.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C.活字印刷的广泛应用 D.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宋朝相关史实可知,繁荣的书肆和出版行业的发展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B项正确;《清明上河图》为国家内部情况,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A项;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技术,但因其成本高昂加上技术不够成熟,并未得到广泛应用,排除C项;“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社会向学风气的发展,但不是书肆和出版行业发展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20.在内忧外患双重夹击和东西两洋海上威胁的时代背景下,明代长期施行“海禁”政策,其手段包括限制海外势力来华和内地居民出海,严控“输入”“输出”、加强“内防”“外防”。据此判断,明朝的海禁政策()A.有效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扰B.彻底断绝中、西方的贸易往来C.本质是应对冲击的消极防御D.全面否定了郑和下西洋的功绩【答案】C【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明朝(中国)。据材料“手段包括限制海外势力来华和内地居民出海”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海禁政策的自我限制和自我设防,体现了在内忧外患双重夹击和东西海洋势力激烈竞逐的大潮中,为应对冲击而采取的消极防御措施,C项正确;16世纪中期,葡萄牙占据澳门,因此,明朝的海禁政策并未有效抵御西方列强的侵扰,排除A项;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而非禁止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因此,明朝的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西之间贸易往来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海禁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1.如表列举了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对王安石的评价,以下解读最准确的是()人物评价司马光“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黄庭坚“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A.后人掌握丰富史料因而评价更为全面B.我们不应参考有利害关系人物的评价C.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D.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司马光、黄庭坚、梁启超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他们的评价都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例如,司马光的评价可能受到了北宋政治斗争的影响,黄庭坚的评价则可能反映了北宋末期士人阶层的某种精神追求,而梁启超的评价则带有近代以来对王安石变法及其历史地位的重新认识和评价,C项正确;表格中的评价是基于不同历史时期和知识分子的个人见解,而非基于史料的多少,排除A项;有利害关系人物的评价也包含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表格中的评价者虽然与王安石有一定的历史关联,但并不能简单地归为“有利害关系人物”,排除B项;同时代人的评价也可能受到当时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带有偏见和误解,排除D项。故选C项。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7分,第24题13分,第25题12分,共52分)22.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始皇帝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三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前后,元政府规定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制,即在决策时需集体参与,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议。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官员等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管理等,设立地方监察网络等,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制度根源。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为巩固集权而进行的制度建设,用一句话概括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史实说明“武帝时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答案】(1)制度根源:分封制。秦的措施: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推广郡县制。意义: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君主专制或加强中央集权都给分)或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2)地方与中央:颁布推恩令;将全国划分13个州部,分设刺史;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制;君权与相权:设立中朝(3)特点:性质具有双重性(“委派中书省官员处理地方事务”或者“中央官员代管、管理地方”也给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权力大而不专),集体决策(施行群官圆署制)。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解析】【小问1】本题为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秦朝时期的中国。制度根源:据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可知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制度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秦的措施:结合所学秦始皇在中央和地方分别推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度来管理国家。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三项制度都属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意义是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朝时期的中国。说明:根据材料“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与“制度创新和变革”可知,应当回答这两个角度的制度建设,结合所学可知,地方与中央为:颁布推恩令、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君权与相权为:设立中朝。【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可分析出行省带有中央派出机构的性质,根据材料“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可分析出行省带有地方政府的性质,故可得出第一个特点即行省性质具有双重性。根据材料“设立地方监察网络等,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可得出行省制度特点,权力大而不专。由“元政府规定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制”可得出元朝行省集体决策。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推行行省制,以中央官直接管理地方,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究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肃宗时,礼部侍郎杨绾甚至要求停罢进士、明经诸科,理由是经科举所选之士,“幼能进学,皆颂当代之诗,长能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遂相党与,用致虚声”。唐时对科举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考生自幼专心读书应举,而所学之内容却无益于为官之后的政务,“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答案】概念(是什么):科举制是隋唐至清代沿用了一千多年的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朝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并提高科举考试地位。背景(为什么):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推行;巩固统治的需要。(任选两点)影响(怎么样):积极: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任选2点)消极:考试录取存在营私舞弊的空间;选官标准忽略对考生品德与政务能力的考察。(任选1点)【解析】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为隋唐时期的中国。评述:首先,结合所学,围绕隋唐科举制度发展的史实展开,如隋朝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并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其次,对科举制度施行的背景,结合所学得出隋唐科举制度的背景为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推行。结合所学,可知施行科举制度有巩固政权统治的需要。最后,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结合教材正文与学习聚焦可知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根据材料“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究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可得出考试录取存在徇私舞弊的空间。根据材料“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可得出选官标准忽略对考生品德与政务能力的考察。24.两宋和明清时期,我国商业非常繁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摘编自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材料二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宋朝在商业领域“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概括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阻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答案】(1)表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少数民族经济往来密切,设榷场进行交易;城市兴盛。(任选4点)原因:宋农业发展成就突出;手工业工业技艺的改进;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人口的增加扩大了国内市场。(任选2点)(2)特点: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阻碍因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闭关自守政策)(政治经济各一方面)【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有: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少数民族经济往来密切,设榷场进行交易;城市兴盛等。第二小问考察宋代商业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从农业、手工业、政策、人口等角度回答,如农业发展成就突出;手工业工业技艺的改进;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人口的增加扩大了国内市场为商业繁荣的原因。【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而“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根据材料二“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粮食生产中心转移;根据材料二“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综合以上可知,明代中后期农业发展的表现。第二小问根据教材内容,可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等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政权,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北魏统治后期,柔然、吐谷浑、敕勒等少数民族也逐渐与汉族融合。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民众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与传统的蛮、俚、僚等族聚居。——改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材料二材料三《职贡图》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唐朝画家阎立本作。这幅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着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在位时规定,达赖与班禅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为主题,选择中国古代史中一个历史时期,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冲突激烈,但不同文化互相交流并趋向融合。在游牧民族力图征服中原的时候,民族矛盾冲突一般很激烈,但当他们在中原建立起政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都推行“汉化”政策,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十六国时期,大部分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的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将民族融合推向了高峰,他迁都洛阳,改籍贯为洛阳籍,死后不得归葬平成,推行汉族的服饰、语言、姓氏等风俗文化,实行胡汉之间的通婚,把汉化推向心理、血缘的层面。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这一方面是最为彻底的。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把华夏文明推向新的辉煌,奠定了基础。【解析】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设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为主题,选择中国古代史中一个历史时期,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知,主题为“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材料一、二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分布、唐朝的民族关系、清朝政府对西藏民族地区的管理。根据以上内容,我们选取魏晋南北朝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情况,确定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论证过程中,首先总体把握此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特征:即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冲突激烈,但不同文化互相交流并趋向融合。在游牧民族力图征服中原的时候,民族矛盾冲突一般很激烈,但当他们在中原建立起政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都推行“汉化”政策,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其次,分别从第一:民族融合的广泛实践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史实做出如下论证,在十六国时期,许多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如前秦、后赵等,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些政策不仅巩固了政权的统治,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第二:民族融合的具体措施,表现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典型代表。他迁都洛阳,推行汉族的服饰、语言、姓氏等风俗文化,实行胡汉之间的通婚,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最后总结,升华主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尽管初期的民族矛盾冲突非常激烈,但随着各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这些政权纷纷采取“汉化”政策,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更是将民族融合推向了高峰,为后来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省9+1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4.参加联批学校的学生可关注“启望教育”公众号查询个人成绩分析。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如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关于图中所示文化遗址①②③④的表述正确的是()A.①处出土大量彩绘陶器,以水稻为主要作物B.②处代表器物为蛋壳陶,开始群居并使用火C.③处出土大量精美玉器,最早种植农作物粟D.④处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养蚕缫丝的技术【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④处是河姆渡文化,处于长江流域,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D项正确;①处是红山文化,而出土了大量彩绘陶器是仰韶文化,水稻是河姆渡等居民种植,排除A项;②处是仰韶文化,而蛋壳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且“开始”表述错误,元谋人已是群居生活并使用火,排除B项;③处是龙山文化,居民确实种植粟,但并非是最早种植,排除C项。故选D项。2.“在他看来,人天生具有的只是身体的欲望和能力,并不存在生而具有的善性,唯一的出路就是赋予礼义法度以强制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在重礼的同时,非常强调法的重要性。”材料中“他”最有可能属于()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儒家学派荀子的主张,“天生具有的只是身体的欲望和能力,并不存在生而具有的善性”体现“人性恶”主张,“赋予礼义法度以强制性”体现“隆礼重法”思想,A项正确;法家单纯强调以法治国,排除B项;墨家强调兼爱,排除C项;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排除D项。故选A项。3.《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这一“变法之令”有利于()①促使井田制度开始瓦解②推动贵族政治持续发展③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④拆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变法中明确提到“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③正确;由“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可知这一“变法之令”有利于拆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增加国家的税收,④正确;D项正确;井田制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瓦解,与材料所涉及到战国时期不符,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商鞅变法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不利于贵族政治发展,②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贾谊《过秦论》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下列关于秦长城的表述正确的是()A.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威胁B.楚、赵、燕已有长城基础上建造C.得益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D.使得现代中国的版图得以基本定型【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拥有足够的资源和力量来建设长城这样的宏大工程,C项正确;长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御作用,但并不能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威胁。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多次突破长城防线,排除A项;秦长城主要是在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建造的,排除B项;现代中国的版图是清朝时期奠定的,排除D项。故选C项。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以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事件为契机大规模南下,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后,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①受到重大政治事件推动②加强了南方的集权统治③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④有利于士族势力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以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事件为契机”可知①项正确,由“在这段时期,南方每6个人就有1个北方侨民”可知,北民南迁带来充足劳动力,有利于江南经济开发,③正确,由“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可知,很多南迁的北民依附于南方士族,并不受政府控制,故②错误,④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朝代之一、文化繁荣,国力强大。下列事件发生在唐朝的有()①开创“贞观之治”②“郑和下西洋”③遣文成公主入藏④白莲教攻入皇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①正确;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③正确;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②错误;白莲教天理宗攻入皇宫是在清朝,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7.中国古代各朝代都是通过特定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治理,下列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制度属于同一朝代的是()①“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②“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③“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④“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②“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这段话涉及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③“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句话反映的是唐朝的赋税制度——两税法;④“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这句话反映了唐朝科举制的发展;②③④都是反映唐朝社会现象的,D项正确;①“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这段话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与②③④时代不同,排除ABC项。故选D项。8.五代时期中原政权更迭频繁,宋朝采取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B.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郡守C.设提点刑狱司统管地方的财政D.三司使掌统兵与“三衙”分权【答案】A【解析】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宋朝(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采取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这确实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权力过大而采取的一种分权制衡机制,A项正确;宋初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称为“知州”,并非“郡守”,排除B项;设提点刑狱司主要负责监督司法审判和狱政管理,并非统管地方财政职能所在,后者通常由转运使等机构承担,排除C项;三司使是北宋初期设立的掌管全国财政的重要职位,而“三衙”则分别指禁军中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及侍卫步军司,负责军事事务。二者分工明确,“三司”并不直接参与统兵职责,排除D项。故选A项。9.北宋政府曾与北方某少数民族政权达成协议:“谨致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材料中“北朝”政权最有可能是()A.西夏 B.金朝 C.辽朝 D.元朝【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材料中明确提到了“大契丹皇帝”,这与辽朝的历史背景相符。此外,北宋与辽朝之间确实有长期的交往和战争,以及后来的澶渊之盟等和平协议,与材料中的描述相吻合,C项正确;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与材料中提到的“大契丹皇帝”不符,排除A项;金朝主要活动在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与材料中描述的北宋与某少数民族政权的早期协议不符,排除B项;元朝主要活动在南宋末年到整个元代,与材料中描述的北宋时期的协议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人的本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基于此,他主张()A.个性自由 B.存天理,灭人欲 C.格物致知 D.发明本心,致良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朱熹认为,人的本心中是存在“理”的,但是被“人欲”所遮蔽,所以会“昏”,因此就要存天理,灭人欲,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自由,排除A项;材料只讨论了理与欲的关系,没有讨论如何获得“知”,排除C项;发明本心,致良知是陆王心学,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自晋宋以来“长江以北尽是夷狄”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矛盾始终尖锐B宋朝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宋代社会门第观念淡化C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政权就此断绝了与中原王朝的交往D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明朝设立内阁有效地削弱了专制集权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朝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了宋代社会在选拔官员和婚姻选择方面不再过分看重门第和出身,体现了门第观念的淡化,B项正确;史实提到自晋宋以来“长江以北尽是夷狄”,这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民族分布的情况,但并不能直接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始终尖锐的结论。事实上,该时期虽然存在民族冲突,但也有民族交融的现象,排除A项;史实提到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是一种二元政治体制,旨在适应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辽政权断绝了与中原王朝的交往,排除C项;史实说明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然而,内阁始终是皇帝的顾问和秘书机构,没有独立的决策权,其设立更多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12.成吉思汗效仿中原的驿传制度设立站赤,元朝建立后在全国遍设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宜号令”。据此可知,元朝建立站赤制度是为了()A.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B.推动地区间商贸往来C.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D.消灭内陆的割据势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效仿中原的驿传制度”并结合所学“站赤”制度是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驿站,修筑驿道,形成全国性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国内人员、物资的流通,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驿站的设立是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与生活服务,并非为了民间经济运输,排除B项;驿站是设在国内,并未延伸至国外,因此并没有中外文化交流,排除C项;消除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3.如图为《坤舆万国全图》(摹本)。根据图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准确的反映了世界地理情况B.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知识C.根据中国天圆地方理念绘制D.受到中国士大夫广泛欢迎【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结合了西方的地理知识,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知识,B项正确;该图并未科学反映世界地理情况,大洋洲与南极洲相连,排除A项;该图以西方测绘技术作图,排除C项;部分士大夫激烈反对该图,排除D项。故选B项。14.雍正即位之初,曾感慨“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宜达下情,洞悉庶务?”因此他钦定了一套规章,自缯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回本人,再缴进宫中,都有一定程序,不允紊乱。以下关于该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加强了清朝的君主专制C.推动了中枢秘书机构变革D.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宜达下情,洞悉庶务?”因此他钦定了一套规章,自缯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回本人,再缴进宫中,都有一定程序,不允紊乱”及所学可知,设立军机处,是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密折制度并未推动中枢秘书机构的变革,C符合题意;雍正帝沿用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了清朝的君主专制,ABD项表述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5.下面是某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整理的笔记,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僧一行西晋人,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方法。B孙思邈东汉人,完成《伤寒杂病论》,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C王祯元朝人,编撰《农书》,集北方与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D郭守敬明朝人,编写了《天工开物》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工艺学的相关知识。A.A B.B C.C D.D【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祯是元朝人,他编撰了《农书》,集北方与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C项正确;僧一行为唐朝天文学家,成就为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西晋地图学家,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对应人物为裴秀,排除A项;孙思邈成就为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完成《伤寒杂病论》,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的人物为被称为医圣的东汉张仲景,排除B项;郭守敬为元朝天文学家,成就为设计与监制天文观测仪器,编定《授时历》。“明朝人,编写了《天工开物》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工艺学的相关知识。”的是宋应星,排除D项。故选C项。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有学者将“内外服制”定义为:“商王对内服王畿实行直接统治与对外服实行间接统治相结合的行政制度”。该学者意在强调,“内外服制”()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实现了商王权力高度集中C.推动了商朝国家机构发展完善D.扩大了商朝文化的辐射范围【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是商朝。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内服实行直接统治,对外服实行间接统治,有利于加强商朝与周边部落的联系,所以“内外服”制度的实施扩大了商朝文化的辐射范围,D项正确;据材料商王对王畿外的附属国实行间接统治,所以不能加强商王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排除A项;据材料“对外服(畿外附属国)实行间接统治”可知,商王对王畿外的附属国的控制有限,没有实现商王的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家机构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7.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其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建立政权并统一北方的有()A.匈奴、鲜卑 B.鲜卑、羌 C.匈奴、羯 D.氐、鲜卑【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干“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中曾建立政权并统一北方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氐族在五胡乱华时期建立了前秦政权,鲜卑族在五胡乱华时期建立了北魏政权,均曾统一北方,D项正确;匈奴在魏晋时期虽然活跃,但并未统一过北方,排除A项;羌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未建立过统一北方的政权,排除B项;羯族虽在北方建立过政权,但并未统一过整个北方,且匈奴如前所述并未统一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18.某学者曾评价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认为“这一变化影响到国家经济政策的许多方面,包括对土地兼并开始采取放任态度,重视丈量土地而轻视核实户口……一些小的附加税未完全囊括入内,政府仍有加重剥削的机会。”该制度最有可能是()A.盐铁官营制 B.均田制 C.两税法 D.租庸调制【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唐朝(中国)。由“对土地兼并开始采取放任态度,重视丈量土地而轻视核实户口”可知,该制度符合两税法将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C项正确。盐铁官营并非土地制度,排除A项;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对土地兼并严格抑制,并且重视户口,排除B项、D项。故选C项。19.北宋书肆十分繁荣,汴京有著名的大相国寺书市。南宋首都临安的棚北大街一带也书铺林立,书坊出版成为一个独立而普遍的生产行业。上述现象的出现,根源于两宋时期()A.海外贸易的持续繁荣 B.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C.活字印刷的广泛应用 D.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宋朝相关史实可知,繁荣的书肆和出版行业的发展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B项正确;《清明上河图》为国家内部情况,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A项;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技术,但因其成本高昂加上技术不够成熟,并未得到广泛应用,排除C项;“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社会向学风气的发展,但不是书肆和出版行业发展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20.在内忧外患双重夹击和东西两洋海上威胁的时代背景下,明代长期施行“海禁”政策,其手段包括限制海外势力来华和内地居民出海,严控“输入”“输出”、加强“内防”“外防”。据此判断,明朝的海禁政策()A.有效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扰B.彻底断绝中、西方的贸易往来C.本质是应对冲击的消极防御D.全面否定了郑和下西洋的功绩【答案】C【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明朝(中国)。据材料“手段包括限制海外势力来华和内地居民出海”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海禁政策的自我限制和自我设防,体现了在内忧外患双重夹击和东西海洋势力激烈竞逐的大潮中,为应对冲击而采取的消极防御措施,C项正确;16世纪中期,葡萄牙占据澳门,因此,明朝的海禁政策并未有效抵御西方列强的侵扰,排除A项;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而非禁止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因此,明朝的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西之间贸易往来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海禁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1.如表列举了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对王安石的评价,以下解读最准确的是()人物评价司马光“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黄庭坚“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A.后人掌握丰富史料因而评价更为全面B.我们不应参考有利害关系人物的评价C.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D.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司马光、黄庭坚、梁启超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他们的评价都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例如,司马光的评价可能受到了北宋政治斗争的影响,黄庭坚的评价则可能反映了北宋末期士人阶层的某种精神追求,而梁启超的评价则带有近代以来对王安石变法及其历史地位的重新认识和评价,C项正确;表格中的评价是基于不同历史时期和知识分子的个人见解,而非基于史料的多少,排除A项;有利害关系人物的评价也包含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表格中的评价者虽然与王安石有一定的历史关联,但并不能简单地归为“有利害关系人物”,排除B项;同时代人的评价也可能受到当时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带有偏见和误解,排除D项。故选C项。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7分,第24题13分,第25题12分,共52分)22.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始皇帝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三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前后,元政府规定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制,即在决策时需集体参与,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议。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官员等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管理等,设立地方监察网络等,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制度根源。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为巩固集权而进行的制度建设,用一句话概括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史实说明“武帝时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答案】(1)制度根源:分封制。秦的措施: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推广郡县制。意义: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君主专制或加强中央集权都给分)或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2)地方与中央:颁布推恩令;将全国划分13个州部,分设刺史;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制;君权与相权:设立中朝(3)特点:性质具有双重性(“委派中书省官员处理地方事务”或者“中央官员代管、管理地方”也给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权力大而不专),集体决策(施行群官圆署制)。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解析】【小问1】本题为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秦朝时期的中国。制度根源:据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可知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制度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秦的措施:结合所学秦始皇在中央和地方分别推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度来管理国家。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三项制度都属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意义是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朝时期的中国。说明:根据材料“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与“制度创新和变革”可知,应当回答这两个角度的制度建设,结合所学可知,地方与中央为:颁布推恩令、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君权与相权为:设立中朝。【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可分析出行省带有中央派出机构的性质,根据材料“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可分析出行省带有地方政府的性质,故可得出第一个特点即行省性质具有双重性。根据材料“设立地方监察网络等,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可得出行省制度特点,权力大而不专。由“元政府规定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制”可得出元朝行省集体决策。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推行行省制,以中央官直接管理地方,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究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肃宗时,礼部侍郎杨绾甚至要求停罢进士、明经诸科,理由是经科举所选之士,“幼能进学,皆颂当代之诗,长能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遂相党与,用致虚声”。唐时对科举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考生自幼专心读书应举,而所学之内容却无益于为官之后的政务,“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答案】概念(是什么):科举制是隋唐至清代沿用了一千多年的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朝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并提高科举考试地位。背景(为什么):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推行;巩固统治的需要。(任选两点)影响(怎么样):积极: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任选2点)消极:考试录取存在营私舞弊的空间;选官标准忽略对考生品德与政务能力的考察。(任选1点)【解析】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为隋唐时期的中国。评述:首先,结合所学,围绕隋唐科举制度发展的史实展开,如隋朝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并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其次,对科举制度施行的背景,结合所学得出隋唐科举制度的背景为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推行。结合所学,可知施行科举制度有巩固政权统治的需要。最后,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结合教材正文与学习聚焦可知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根据材料“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究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可得出考试录取存在徇私舞弊的空间。根据材料“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可得出选官标准忽略对考生品德与政务能力的考察。24.两宋和明清时期,我国商业非常繁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