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合调研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合调研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合调研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合调研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合调研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阅评·大联考广西2025届高三毕业班11月联合调研测试地理科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雅万(雅加达一万隆)高铁全长142千米,最高设计时速350千米,是我国首个海外高铁项目。雅万高铁建成后,雅加达到万隆的出行时间由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图为雅万高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据材料可知图中区域()A.夏季易受台风影响 B.河流众多且流量大、流程长C.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D.山脉大致为西北一东南走向2.雅万高铁全线共有13座隧道、56座桥梁,桥隧比例达76%,桥隧比高的主要目的是()A.满足350千米的时速 B.缩短雅加达和万隆的距离C.保障列车的平稳运行 D.减轻火山地震带来的影响3.雅万高铁的建成对中国的意义是()①促进东盟与中国高铁的合作②提高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③改善了中印两国的交通状况④带动高铁沿线的旅游业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1.D2.C3.A【解析】【1题详解】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弱,不易形成台风,A错误:岛屿面积小,河流流程短,B错误;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为热带雨林,C错误;根据河流的流向,可判断出山脉大致为西北一东南走向,D正确。故选D。【2题详解】由材料可知,雅万高铁建成后,雅加达到万隆的出行时间由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要注重列车运行安全性,故雅万高铁全线共有13座隧道、56座桥梁,桥隧比例达76%,桥隧比高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列车的平稳运行,提高时效性,C正确;满足350千米的时速与缩短雅加达和万隆的距离不是主要目的,AB错误;不能减轻火山地震带来的影响,D错误。故选C。【3题详解】雅万高铁的建成可以促进东盟与中国高铁的合作,以及提高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①②正确;改善了印尼的交通状况,但不是对中国的意义,③错误;带动高铁沿线的旅游业发展是对印尼的意义,不是对中国的意义,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雅万高铁连接了雅加达港口与内地多个城市,促进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扩大了雅加达的经济腹地,促进雅加达的发展,同时提升了雅加达等大城市的对外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下图1为某国1950年至2100年人口数量统计及预测图,该国人口预计于2064年左右达到峰值:图2和图3分别表示该国2024年和2064年预测人口结构。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该国是()A.印度 B.中国 C.加拿大 D.美国5.关于该国2024年人口结构和2064年预测人口结构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2024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②2064年该国人口结构模式为衰退型③图示两年该国40-49岁人口数量相当④2024年该国已初步步入老龄化社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4.A5.D【解析】【4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国2024年人口超过13亿,且2064年人口才达到峰值,说明该多人口基数较大,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印度符合,A正确;中国人口基数较大,但现阶段中国人口增速较慢,不符合图示信息,B错误;2024年加拿大、美国人口不到10亿,CD错误。故选A。【5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64年之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为正值,①错误;2064年该国人口结构模式青少年占比较低,为衰退型,②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24年和2064年40-4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致相同,但2064年人口总数多于2024年,所以40-49岁人口更多,③错误;2024年该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已步入老龄化社会,④正确。故选D。【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记录,我国本世纪目前为止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发生在2009年7月22日,被称为“长江大全食”,下图为该次日全食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四个城市,在该次日全食发生过程中最早看到日全食的是()A.成都 B.武汉 C.合肥 D.上海7.上海观测该次日全食的时间始于8:32,结束于11:01。日全食结束时,太阳位于上海观测者的()A.东南方向 B.正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南方向8.在该次日全食发生期间,全食带里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A.气温不断升高 B.夜行动物外出C.天空亮度增加 D.无线电波中断【答案】6.A7.A8.B【解析】【6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月球自西向东运动,故该次日全食发生过程中最早看到日全食的是位于最西侧的成都,A正确,BCD错误;故选A。【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对于上海而言,7月太阳东北升,正午位于正南,西北落,上海观测该次日全食的时间始于8:32,结束于11:01,此时太阳接近正午方位,但仍在东侧,故太阳位于上海观测者的东南方向,A正确,BCD错误;故选A。【8题详解】在全食带里,夜行动物外出是一种可能的自然现象‌,这是因为日全食发生时,月亮完全遮挡住太阳,使得地球上特定区域的天空瞬间陷入黑暗,这种突如其来的黑暗环境会打破动物们依靠日照来调节的生活节律,导致它们出现异常反应,B正确;由于太阳被遮挡,气温下降,天空变暗,AC错误;无线电波不受日全食影响,D错误;故选B。【点睛】‌日全食形成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关系是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且三者大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经济基础较好的大都市区城市发展空间通常已经扩展至远郊地带。而远郊地带的快速崛起区别于传统的郊区化,因此可称为后郊区化。图为上海市后郊区化空间发育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阶段一企业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租金高 B.缺乏劳动力C.配套设施少 D.环境质量差10.上海后郊区化三个阶段开发模式的主要空间载体依次是()A.新城和新区→开发区和高新区→产业园、工业区和卫星城B.开发区和高新区→产业园、工业区和卫星城→新城和新区C.产业园、工业区和卫星城→新城和新区→开发区和高新区D.产业园、工业区和卫星城→开发区和高新区→新城和新区【答案】9.C10.D【解析】【9题详解】阶段一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前,当时上海郊区发展还相对落后,各产业的相关配套设施少,企业搬迁意愿不强,C正确。阶段一上海郊区的土地租金与中心城区相比并不高,A错误。上海也不缺乏劳动力,B错误。阶段一上海中心城区企业多,郊区与之相比环境质量好,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阶段一远郊区主要是发展产业园、工业区和卫星城,阶段二主要发展了开发区和高新区,阶段三发展了新城和新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有:经济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距城镇中心远近,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历史因素,历史背景影响城镇功能分区,城镇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政治因素。鲁朗河谷的某环境综合观测站受气压场影响很小,山谷风典型。图1示意该地观测站某年1月23日风速、风向日变化(注:图示风向以正北为0°,顺时针递增,正东为90°,以此类推),图2示意该日某时刻两观测站点出现较强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时气流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右图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乙近地面形成了低压,主要原因是()A.乙处近地面气流上升 B.乙处高空气流辐散C.甲处近地面气流辐散 D.甲处高空气流辐合12.右图对应的北京时间,最有可能是()A.9:00 B.13:00 C.18:00 D.22:0013.鲁朗河谷位于()A.藏东南山区 B.太行山东侧C台湾山脉南侧 D.长白山西侧【答案】11.B12.B13.A【解析】【11题详解】结合气压的定义可知,气压是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到大气上界的空气柱的质量。在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中,乙地盛行上升气流,后续气流在高空像四周辐散,导致空气柱质量减少,乙地近地面形成了低压,B正确,乙地气流上升并不会导致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到大气上界的空气柱的质量减少,A错误,与甲处近地面和高空气流运动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此时甲乙在垂直方向上气流运动较强,甲乙站之间盛行典型谷风,说明此时应当是日出一段时间过后,山坡的温度明显高于同高度山谷的温度。读图1可知,该地12:00-16:00之间盛行谷风,20:00-8:00之间盛行山风,其余时间为山谷风转换时期,故右图对应的北京时间最可能为13:00,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太行山东侧、台湾山脉南侧和长白山西侧均位于东部季风区,受气压场的影响较大,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根据经度位置藏东南地区地方时与北京时间正午相比要推迟一个多小时,且山高谷深,受气压场影响很小,山谷风典型,A正确,故选A。【点睛】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

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图示意四川省仁寿县牛角寨某地地质剖面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①~④地层年龄由老到新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③④① D.②④③①15.图示区域长期受到的内力作用方向是()A.西南-东北方向的挤压力B.西南-北方方向的张力C.东南-西北方向挤压力D.东南-西北方向的张力16.推测甲处背斜两翼被侵蚀的时期,该处地层形态为()A.整体水平 B.整体倾斜 C.向下弯曲 D.向上弯曲【答案】14.C15.C16.C【解析】【14题详解】根据同一时期形成的Y地层可以推断,①地层最新,其次是③地层,根据断层的位移方向,可判断③地层比④地层老,②地层位于③④地层下方,年龄最老。①~④地层年龄由老到新顺序正确的是②③④①,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题详解】图示地层剖面中的地质构造主要是褶皱和断层,且都是受挤压力形成的,根据剖面的走向可以判断,该区域受到的作用力方向为东南-西北方向的挤压力,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甲处现在是背斜构造,但顶部岩层完整而两翼却被侵蚀,不符合背斜顶部受张力易侵蚀的情况,说明该处地层接受侵蚀作用的时候不是背斜。推测甲处曾是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岩层保留完整,两翼易受侵蚀,岩层缺失。向斜岩层向下弯曲,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量侧易受侵蚀。二、综合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南五指山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茶叶产区。五指山茶叶为大叶乔木种,该品种独立区别于全球其他地区大叶种和小叶种茶,其超高的茶多酚含量使其成为制作红茶的极品原料,其成品茶色泽乌亮,口感醇厚耐冲泡。五指山大叶茶树栽培品种相对单一,但野生茶树资源却十分丰富。五指山茶园多数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叶种茶种植规模小且分布零散。目前,五指山茶叶加工以传统作坊为主,品牌小众且多,“一品多牌”的现象较为突出。图为海南岛五指山位置示意图。(1)分析五指山大叶茶产区的独特优势。(2)分析五指山大叶茶发展面临的困境。(3)从产业的角度为推动五指山大叶茶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出有效建议。【答案】(1)五指山的大叶茶具有超高的茶多酚含量,品种独特且品质高;产区位于热带地区,全年可摘,弥补其他产区冬季茶叶短缺。(2)大叶茶栽培品种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种植规模小且分散,产量小;传统作坊为主,抗风险能力低,产业标准欠缺;品牌小众,知名度不高。(3)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茶园;整合当地品牌,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提高五指山大叶茶知名度,扩大海内外销售市场;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大叶茶产量,扩大产业规模;充分利用野生大叶茶资源,培育良种,丰富产品类型。【解析】【分析】本题以五指山红茶为背景材料,涉及农业区位条件、发展农业的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材料“五指山是中国唯一热带岛屿茶叶产区”可知,五指山大叶茶地处热带地区,全年可采摘,弥补其他产区冬季茶叶短缺;由材料“其超高的茶多酚含量使其成为制作红茶的极品原料,其成品茶色泽乌亮,口感醇厚耐冲泡”可知,大叶茶富含茶多酚等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保健功能,品质高;由材料“该品种独立区别于全球其他地区大叶种和小叶种茶”可知,大叶茶品种独特。【小问2详解】由材料“五指山大叶茶树栽培品种相对单一”可知,大叶茶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且大叶茶种植规模小且分布零散,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产量低;以传统手工作坊制作为主,缺乏创新,没有产业的标准,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低;品牌小众,知名度低,市场的影响力低。【小问3详解】产业发展角度应从产业融合、品牌、市场、规模、良种培育等方面进行分析。产业融合: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开发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茶园,通过茶旅融合,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提升五指山茶产业的附加值;品牌市场: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五指山特色的茶叶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扩大海内外销售市场;规模:政府应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茶农和茶企扩大种植规模和提升加工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培育良种:加强科技支撑与品种改良,充分利用野生大叶茶资源,建立大叶茶树种质资源圃和良种繁育圃,选育优良品种。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水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调查表明:青海湖的水位变化受到水量平衡因子入湖径流、湖面降水和湖面蒸发的共同影响;1979年至2004年,青海湖水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04年以后,青海湖水位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青海湖沿岸是重要的畜牧业区,近年来青海湖水位上升对环湖地区草场造成的不利影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图1为青海湖地区简图,图2为水量平衡各因子不同时期的平均值及变化量。(1)每年1至4月青海湖水位变化不明显,试推测其原因。(2)结合材料分析青海湖自1979年以来不同时期水位变化的原因。(3)分析青海湖水位上升对环湖地区草场的不利影响。【答案】(1)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1至4月为青海湖结冰期;此时入湖径流和湖面降水少,基本与湖面蒸发持平,故水位基本不变。(2)1979年至2004年,湖泊蒸发大于湖面降水与入湖径流之和,导致水位呈下降趋势;2004年后,湖面降水和入湖径流持续增加,湖泊蒸发小于湖面降水与入湖径流之和,导致水位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3)青海湖水位升高,面积扩大,直接导致环湖地区草场被淹没;青海湖水位升高,导致周边地下水位上升,使环湖地区部分草场出现盐碱化。【解析】【分析】本题以青海湖为材料,涉及湖泊水文特征以及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和人地协调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泊水位变化不明显或者稳定,说明湖泊收支水量基本持平;再根据材料“ 受到水量平衡因子入湖径流、湖面降水和湖面蒸发的共同影响”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1-4月气温较低,湖泊水面仍然结冰,蒸发量相对较小,同时周围高山冰雪融水少,入湖径流量和湖面降水少,基本与湖面蒸发持平,因此水位变化不明显。【小问2详解】从图2可知,1979-2004阶段,湖面降水+入湖径流量数值为719.8,而湖面蒸发量为904.9,对湖泊来说水量收入小于支出,所以湖面下降;2004以后,湖面降水+入湖径流量数值为1059.3,增加明显,而湖面蒸发量为907.8,对湖泊来说水量收入大于支出,所以湖面上升。【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水和地下水相互补给;湖泊水位上涨会导致湖泊面积变大。所以青海湖水位上升,导致面积变大,首先会淹没周围部分草场;同时,湖泊水位上升,高于地下水位,出现湖泊给地下水补给现象,使地下水位升高,而本区气候相对干旱,容易导致周边草场出现盐碱化。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野生动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自然生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生存状况同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2015年12月2日,习近平在津巴布韦考察野生动物救助基地强调材料二:世界珍禽朱鹮素有“东方宝石”、“吉祥鸟”之称。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疏林地带高大的树上,在附近的湿地环境地带觅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野生朱鹮种群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陕西洋县在发现朱鹮的第4天,正式发布保护朱鹮的紧急通知,先后在洋县建立朱鹮保护观察站和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经过多年的努力,朱鹮的数量已增至2000余只。保护站建立初期,为了保护朱鹮及其生长环境,当地在经济上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保护工作也因此受阻。2005年,汉中朱鹮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区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试验区内的朱鹮生态园是集科研、教学、观赏、保护为一体的野生朱鹮救护饲养繁育基地。当地在保护中引入社区共管方式,如聘用当地群众为巡护员和信息员、在繁殖期推行农户承包责任制等方式协同管理,通过宣传引导、改善基础设施、扶持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等措施,全面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朱鹮保护的积极性。(1)简析上个世纪野生朱鹮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2)结合朱鹮自然保护区案例,论述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作用。【答案】(1)滥砍滥伐,朱鹮栖息地变少;湿地被破坏,食物来源减少;人类过度捕杀,数量减少(2)建立保护区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这样可以为濒危物种提供安全的栖息地,避免进一步的环境破坏。以朱鹮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设立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有效区分不同区域的保护级别,确保朱鹮及其栖息地的安全。此外,保护区通过引入社区共管方式,邀请当地居民参与保护活动,这不仅增强了保护的效果,也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宣传、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的引导,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实现了人与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