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教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沪教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沪教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沪教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沪教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教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疫苗研制须遵循严格程序,包含病原体分离确认、动物和人体实验等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该病原体的基因序列和蛋白质组成,有利于确定抗原的成分及结构B.对照组接种病原体、实验组接种疫苗,实验组血清检测到淋巴因子说明疫苗研制成功C.对照组不接种疫苗、实验组接种疫苗,实验组血清检测到相应的抗原说明疫苗研制成功D.若疫苗研制成功,接种后人体依靠产生相应的效应T细胞吞噬分解抗原2、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⑤甲状腺激素可反馈调节下丘脑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A.①③⑤B.①②③C.③④⑤D.②③⑤3、下列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植物没有神经和免疫系统,因此植物生命活动只受激素调节B.植物激素可调节基因组的表达,如赤霉素可促进大麦种子合成α-淀粉酶C.顶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生长快,使植物产生顶端优势D.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体内生长素极性运输将不能进行4、下图表示人体组织;A;B、C表示细胞外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为血液,B为淋巴,C为组织液B.C可以与B之间直接相互转化C.3中氧气浓度高于1中氧气浓度D.C中的液体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5、下图是人体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注射促胰液素,则血液流经如图所示的组织后,血液中的胰蛋白酶含量会增加B.红细胞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要经过6层生物膜C.如果血糖浓度过高,流经如图所示的组织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增加D.正常情况下,A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B液6、下列关于胰蛋白酶和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可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B.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C.发挥作用后都立即被灭活D.都能在常温下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7、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体液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K+浓度B.突触小体上的突触前膜能通过胞吐方式将突触小泡分泌到突触间隙C.体温调节中,人持续高烧38℃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8、最新研究表明,胸腺上皮细胞通过制造不同的蛋白质,模拟整个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来“教育”未成熟的T细胞区分敌我,即胸腺上皮细胞通过呈现不同的“身份”为成熟的T细胞预演了它们一旦离开胸腺将会遇到的自我蛋白,错误的自我蛋白训练形成的T细胞会收到自我毁灭的命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T细胞不能正确地区分敌我,则会引起免疫失调B.胸腺上皮细胞模拟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过程是细胞分化C.T细胞在胸腺中起源、分化、发育、成熟,并参与到特异性免疫过程中D.T细胞自我毁灭的过程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过程,可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9、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生物学知识都来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结果及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有()A.沃泰默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没有引起胰液的分泌,这一实验排除了盐酸对胰液分泌的直接作用B.达尔文向光性实验中分别遮盖胚芽鞘尖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的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C.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D.植物保护员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农田中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10、小龙虾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能力强等特点,高密度水产养殖可能会造成疾病传播。缺乏食物时,小龙虾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在给定初始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进行小龙虾养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给定初始的资源和空间条件,小龙虾种群密度增大不会降低环境容纳量B.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C.龙虾塘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龙虾产量可能相同D.初始放养密度不会影响种群增长速率11、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食草动物在第5~20年期间的种群数量大致呈“J”增长B.点a对应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C.两个种群之间数量的动态变化依赖于负反馈调节D.两个种群在相互选择的过程中实现了共同进化12、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自由生活的小型土壤线虫。秀丽隐杆线虫存在两种性别:雌雄同体(2n=12,性染色体组成为XX)和雄性个体(2n=11,性染色体组成为XO)。雌雄同体线虫可自体受精产生后代,雄虫存在时也可与雌雄同体线虫杂交,但雌雄同体之间不可杂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来调查秀丽隐杆线虫的种群密度B.雌雄同体与雄性线虫交配,其后代的性别比例约为1:1C.雌雄同体(XAXa)与雄性个体(XaO)混合培养,后代基因型有5种D.雌雄同体自交产生雄性个体的原因是亲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两条X染色体没有分开13、一种角蝉幼虫和蚂蚁长期栖息在同一种灌木上;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科学家随机选取样地中一半灌木,将上面的蚂蚁捕净,另一半灌木不做处理,统计角蝉幼虫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蚂蚁等消费者会加快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B.角蝉幼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寄生C.角蝉种群能量的10%~20%传递到跳蛛种群D.有蚂蚁时角蝉幼虫数量不会持续增加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4、内环境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5、_______,传递效率为_______。16、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_______到_______,又从_______回到_______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_______。17、某地经过开垦后;荒山变为树林,注地成为鱼塘。下图表示某鱼塘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和山脚种植了不同的树木;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树林中,A和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通常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乙同化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3)若鱼塘的环境条件不变;经过捕捞后,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将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鱼塘生态系统需要人工不断地添加饲料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说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18、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一方面要控制对_______,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_______,不应该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该实施相应的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与_______的协调。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为______;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2分)20、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实验题(共4题,共40分)21、激素调节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回答:

(1)天气寒冷时下丘脑可分泌_____通过作用于垂体再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通常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甲状腺激素;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动态平衡原因是______

(2)有资料表明过量使用生长激素可降低胰岛B细胞的敏感度。请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要求写出具体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实验材料及用具:健康小鼠若干只;生长激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血糖含量检测仪、注射器等)

______22、欲研究双黄连对内毒素诱导小鼠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某同学提出了下面的实验思路。请以肝细胞膨胀率为指标,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要求与说明:肝细胞膨胀率是指镜检时测得的膨胀肝细胞数量所占的比例;细胞膨胀率越大说明肝细胞损伤越严重;肝脏组织的取样及组织切片的制作等具体方法不做要求。)

实验思路:

(1)实验分组与处理:

取50日龄健康小鼠50只;平均分为5组,处理如下表:

。组别。

前35天的饮水。

第36天的0时。

组1

清洁饮水。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组2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组3

清洁饮水+1ml/L的双黄连口服液。

腹腔注射内毒素。

组4

清洁饮水+4ml/L的双黄连口服液。

腹腔注射内毒素。

组5

清洁饮水+16ml/L的双黄连口服液。

腹腔注射内毒素。

(2)腹腔注射内毒素或生理盐水后禁食12h;并于第36天的12时,取肝脏样品,制作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的病理变化并摄影,计算肝细胞膨胀率。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表中①;②处应填入的文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

①测得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双黄连对内毒素性肝损伤的组织结构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则肝细胞膨胀率最大的组别是___________。

②经测定发现组5肝脏组织损伤比组3;4严重;这说明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A酶是存在于肝细胞内特有的酶;在第36天的11时检测各组小鼠血浆中A酶的含量,发现组1小鼠血浆中A酶的含量为零,其他各组均不为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该实验增设“血浆中A酶的含量”为检测指标,请预测第36天0~11时组2、3、4小鼠血浆中A酶的含量变化_________________(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其中横坐标为时间)。23、桑树的叶子是一种传统中药;桑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降低血糖的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实验。现请你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1)实验步骤:

①从上述大鼠中随机取10只作为甲组;把另20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的大鼠,并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丙组每只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连续灌喂4周;对甲组和乙组的每只大鼠灌喂________。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④4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但未标明组别。请根据上述步骤将“组别”栏补充完整(用甲、乙、丙表示)。__________

桑叶提取液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3)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上有____________。

(2)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分泌_____________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

(3)据图2写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__________。

(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4题,共24分)25、为探究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以一只脑已被损毁的蛙为实验材料,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刺激前的处理。

用硫酸刺激的部位。

实验结果。

实验一。

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

左后肢中趾。

左后肢不能运动。

实验二。

不作处理。

右后肢中趾。

右后肢能运动。

实验三。

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某麻醉剂(一次)

右后肢中趾(每隔1min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3min后不能运动。

实验四。

完成实验三后立即进行。

右侧脊髓(每隔1min刺激一次)

右后肢能运动;但5min后不能运动。

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上述实验之前要先损毁蛙脑;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实验结果分析;蛙脚趾部接受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二者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被麻醉的先后顺序也不同。综合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坐骨神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彻底麻醉。

(4)该麻醉剂的说明书对其作用机理的表述是:“该药品能使细胞膜保持稳定,从而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静息电位的恢复”。由此推测,使用该麻醉剂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跨膜运输受到影响。26、如图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图连接。(甲图为离体神经纤维,乙图含有突触结构,甲、乙图中ab长度相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___________,在这一电位状况时膜外____________浓度高于膜内,膜内_____________浓度高于膜外。

(2)现同时在甲;乙图中a处给予一个刺激;观察指针摆动,指针反应时间落后的是_______________图。

(3)如甲图所示;当a处受到刺激时,电流计将怎样偏转?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图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____________________27、人工湿地可净化生产和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建设在我国已逐步推广。请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污水中的有机物被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为植物提供了充足的______________。图1中不该出现的箭头是_____。(填序号)

(2).该生态系统中流动着的能量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的A、B、C、D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四种鱼。图1中和A、B、C、D对应的成分是________。鱼D增重1g,至少消耗浮游藻类________g。捕鱼时可以通过控制网眼的大小,获得体型较大的鱼,以提高经济效益,并保持各种鱼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

(4).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来源于生物或无机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都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28、为改善某湖泊因水体污染导致的“富营养化”现象;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和生态修复工程。

(1)据调查,污染前该湖泊中的植物包括各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群落中植物的这种垂直分层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在受到轻微污染时,湖泊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用菹草;苦草两种沉水植物在该湖泊不同“实验区”进行种植实验;并测定了各区域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含量等指标,实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

①图1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体中的叶绿素a含量可代表浮游藻类(单细胞藻类和蓝细菌)的密度。由图2可推测两种植物可对“水华”的爆发起到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请结合图2以及植物代谢和“水华”相关知识说出推测该作用的理由(写出两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蚬通过滤食水中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为研究河蚬对富营养水体的改善效果和机理,研究人员设计了不同河蚬密度的野外实验进行相关研究,实验期间测量不同处理组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底栖藻的叶绿素a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如图3;图4所示。

注:水体叶绿素a浓度反映浮游藻类密度;底栖藻的叶绿素a浓度反映底栖藻类密度。

实验中对照组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出现图3、图4所示实验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在前两项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河蚬改善水体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被扩张或恢复。研究表明:苦草的相对生长率随河蚬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请参照(3)实验,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实验所用容器为聚乙烯桶,注入湖水70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A【分析】【分析】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

【详解】

A;抗原是由病原体合成的;研究该病原体的基因序列和蛋白质组成,有利于确定抗原的成分及结构,A正确;

B;无论对照组和实验组;血清中均能检测到淋巴因子,不能说明疫苗研制成功,B错误;

C;对照组不接种疫苗、实验组接种疫苗;实验组血清检测到相应的抗体说明疫苗研制成功,C错误;

D;若疫苗研制成功;接种后人体依靠吞噬细胞吞噬抗原,并产生相应的抗体与抗原结合,D错误。

故选A。2、A【分析】【分析】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详解】

①血糖调节中枢在下丘脑;①正确;

②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②错误;

③下丘脑能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正确;

④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④错误;

⑤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⑤正确。

故选A。3、B【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植物没有神经和免疫系统,因此植物生命活动受激素和环境因素等调节,A错误;

植物激素可调节基因组的表达,如赤霉素可促进大麦种子合成α-淀粉酶,B正确;

顶芽处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产生顶端优势,C错误;

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体内生长素极性运输不受影响,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4、D【分析】【分析】

分析图形:A为血浆;B为淋巴液,C为组织细胞间隙的组织液;1为血管,2为毛细淋巴管,3为组织细胞。

【详解】

A;A液不包含血细胞;为血浆,B为淋巴,C为组织细胞间隙的组织液,错误;

B;组织液可以和血浆相互转化;而组织液只可以单向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单向转化成血浆,错误。

C、O2通过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最后进入组织细胞,因此3组织细胞中氧气浓度最低,错误;

D;由于某些原因;组织液增加,会导致组织水肿,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关疾病;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B【分析】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而胰液属于外分泌液,分泌到消化道中去,A错误;红细胞中的氧气要先穿过1层红细胞膜,再穿过2层血管壁细胞膜,再穿过1层组织细胞膜,最后穿过2层线粒体膜,共6层生物膜,B正确;如果血糖浓度过高,流经如图所示的组织后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会增加,C错误;据图分析,A液是组织液,B液是血浆,血浆的蛋白质含量较高,D错误。6、D【分析】【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点;酶在催化反应前后性质不发生改变。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对生物体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详解】

A;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通过导管运输至消化道内发挥作用,而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可通过血液运输至全身,A错误;

B;胰蛋白酶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而胰岛素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调节靶细胞的代谢活动,二者均不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错误;

C;胰蛋白酶在催化反应前后性质不改变;胰岛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C错误;

D;胰蛋白酶和胰岛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都能在常温下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

故选D。7、D【分析】【分析】

本题考察神经、体液调节相关知识点,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K+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膜外,Na+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膜内;当兴奋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

【详解】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K+浓度;A错误;当兴奋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不是释放突触小泡,是释放神经递质,B错误;人持续高烧38℃,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血糖的调节机制为反馈调节,当血液中胰岛素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胰岛素的含量不至于过高,D正确。故选D。

【点睛】

持续高烧38℃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如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会逐渐升高。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8、A:D【分析】【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

(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

A;T细胞作为细胞免疫的中心细胞;若T细胞不能正确地区分敌我,则会引起免疫失调,表现为自身免疫病,A正确;

B;胸腺上皮细胞模拟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过程不属于细胞分化;因为细胞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

C;T细胞在骨髓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后迁移至胸腺中发育成熟,即可参与到特异性免疫过程中,C错误;

D;T细胞自我毁灭的过程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进而可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D正确。

故选AD。9、A:B:C:D【分析】【分析】

1;沃泰默实验分析:

实验1;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

实验2;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

结果分析:实验1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实验2是将神经切除,排除神经的影响,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2;达尔文的实验过程: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3;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也可指在在临床之前实验之前在动物身上的实验。它的作用是通过预实验为正式实验选择最佳实验材料,通过预实验能准确地控制无关变量。好处是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预实验也必须像正式实验一样认真进行才有意义。

【详解】

A;沃泰默实验中;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是一个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稀盐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A正确;

B;达尔文向光性实验中;采用相互对照,排除法,遮盖胚芽鞘尖端和它下面一段,研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B正确;

C;正式实验之前进行预实验;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C正确;

D;由于害虫有趋光性;所以调查趋光性害虫,可定位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捕,并采用定时计数法进行统计,D正确。

故选ABCD。10、A:B:C【分析】【分析】

“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

A;给定初始资源和空间条件;环境容纳量不变,环境容纳量与种内斗争无关,与环境有关,A正确;

B;环境资源有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B正确;

C;当养殖密度高于或低于最适密度时;都会导致产量下降,最终可能总产量相等,C正确;

D;初始放养密度会影响种群增长速率;比如高密度水产养殖可能会造成疾病传播,导致种群增长速率较小,D错误。

故选ABC。11、A:C:D【分析】【分析】

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

【详解】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缺乏天敌且生存压力小,其种群数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是一个理论值,种群实际最大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a点是实际最大数量,大于环境容纳量,B错误;

C;食草动物和植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当植被遭受食草动物的采食后,植被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这种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图示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在相互选择的过程中实现了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ACD。12、A:B:C【分析】【分析】

依题意可知;雌雄同体XX线虫可自交,不可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均为雌雄同体XX;雄虫只能作父本X0,与雌雄同体XX的母本杂交,产生后代有XX和X0。

【详解】

A;由题干可知;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自由生活的小型土壤线虫,故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正确;

B;雌雄同体XX与雄性线虫X0交配;其后代中雌雄同体XX与雄性线虫X0比例约为1:1,B正确:

C、雌雄同体(XAXa)与雄性线虫(XaO)混合培养,会存在雌雄同体的自体受精以及雌雄同体与雄性杂交两种交配方式,其中雌雄同体(XAX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有XAXA、XAXa和XaXa;雌雄同体(XAXa)与雄性个体(XAO)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XAO、XaO、XAXa、XaXa;因此两者混合培养后代基因型总共有5种,C正确;

D;雌雄同体自交产生雄性个体的原因可能是亲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两条X染色体没有分开,D错误。

故选ABC。13、A:D【分析】【分析】

分析图形:具有蚂蚁的植物和不具有蚂蚁的植物相比较;具有蚂蚁的植物幼角蝉的数目多,而没有蚂蚁的植物幼角蝉的数目不会增多,说明蚂蚁的存在对角蝉有利,有利于角蝉的繁殖。

【详解】

A、蚂蚁在生态系统中可以作为消者,消费者的存在加速了物质循环,A正确;

B、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所以角蝉幼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B错误;

C、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而不是种群间的传递效率,C错误;

D、有蚂蚁时角蝉幼虫数量会增加,但是环境空间和资源有限,不会持续增加,D正确。

故选AD。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4、略

【分析】【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解析】稳态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逐级递减10-20%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C、H、O、N、P、S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7、略

【分析】【分析】

通过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示意图和不同营养级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来回答相应的生态学习题。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生物分布在不同的位置的现象称作群落的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关系;能量的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相对平衡时,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

(1)在不同水平位置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称作群落的水平结构,山顶和山脚是不同的水平位置,因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获利,彼此对对方有利的生物关系。

(2)根据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分析;对于一个生物的同化量(乙)而言,其能量的流动方向有: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流向丙和丁),还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除此以外部分的能量未被利用。

(3)种群S型增长的K值称作环境容纳量;影响S型增长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包括食物;水、天敌、栖息地空间等),与此时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因此若环境不变捕捞前后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

(4)鱼塘生态系统中因捕捞造成大量鱼类生物输出;因此对于输入的能量和物质都要增大,持续不断地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点睛】

本题是生物的生态学知识点的考察,通过能量金字塔来完成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的相关问题,难度适中,多为一般性的概念考察,在做题时需要通过题干与知识点结合来处理具体的问题。【解析】水平(空间)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传递给丙和丁、用于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分解者不变环境条件不变,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不变由于捕捞造成池塘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出大于输入,所以要不断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以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18、略

【解析】①.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②.适度③.物质、能量④.结构⑤.功能19、略

【解析】①.抵抗力稳定性②.恢复力稳定性四、判断题(共1题,共2分)20、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五、实验题(共4题,共40分)21、略

【分析】【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甲状腺激素调节机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

(1)天气寒冷时;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垂体,垂体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由于甲状腺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通常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甲状腺激素,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动态平衡。

(2)人体的垂体(器官A)分泌生长激素。据题意可知;实验需验证“过量使用生长激素可降低胰岛B细胞的敏感度”,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激素的含量,检测指标是血糖的含量。故实验步骤为:

第一步:将健康状态相同的小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注射过量的生长激素溶液,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测定初始血糖浓度;

第二步:给甲乙两组小鼠饲喂等量且大量的葡萄糖溶液。

第三步:利用血糖检测仪在不同时间段检测两组小鼠血糖含量。

预期结果:甲组小鼠血糖含量变化较小;乙组小鼠血糖浓度快速下降。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实验的设计,意在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第一步:将健康状态相同的小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注射过量的生长激素溶液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测定初始血糖浓度。

第二步:给甲乙两组小鼠饲喂等量且大量的葡萄糖溶液。

第三步:利用血糖检测仪在不同时间段检测两组小鼠血糖含量。

预期结果:甲组小鼠血糖含量变化较小,乙组小鼠血糖浓度快速下降22、略

【分析】【分析】

本实验研究的是双黄连对内毒素诱导小鼠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实验思路是用内毒素损害肝脏,在进行不同浓度的双黄连进行药物干预,同时采用健康不做任何处理的小鼠做空白对照,实验检测的指标是肝细胞膨胀率,细胞膨胀率越大说明肝细胞损伤越严重,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详解】

(1)组1是空白对照组;组2是注射内毒素后不进行药物干预组,因此①是清洁饮水,②是腹腔注射内毒素。

(2)①双黄连对内毒素性肝损伤的组织结构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组1没有受到内毒素的损害,肝脏正常,组3;4、5都进行了双黄连的干预,能缓解肝损伤程度,因此肝细胞膨胀率最大的组别是组2。

②组5双黄连浓度最高;而肝脏组织损伤比组3;4严重,说明高剂量的双黄连对小鼠的保护作用减弱或长期灌服高剂量的双黄连对小鼠产生了毒副作用。

(3)①A酶是存在于细胞内;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血浆中,组2;3、4、5均注射了内毒素,血浆中均检测到A酶,由此可推测内毒素导致肝细胞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增大,A酶进入血浆。

②据以上分析可知;组2的血浆中A酶含量最高,组4的双黄连浓度高于组3,血浆中A酶浓度最低,组3血浆中A酶位于两者之间,坐标曲线图如下:

【点睛】

本题以双黄连能够减缓内毒素导致的肝损伤为背景;考查了考生实验设计;实验分析丙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解析】清洁饮水腹腔注射内毒素组2长期灌服高剂量的双黄连对小鼠产生了毒副作用或高剂量的双黄连对小鼠的保护作用减弱内毒素导致肝细胞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增大,A酶进入血浆

小鼠血浆中酶的含量变化曲线图23、略

【分析】【分析】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平行复重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

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降低血糖的效果;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桑叶提取液,实验的因变量是血糖浓度,试剂的用量;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的无关变量。

【详解】

(1)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降低血糖的效果,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桑叶提取液,实验的因变量是血糖浓度,试剂的用量;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的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按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步骤如下:

①从上述大鼠中随机取出10只作为甲组;把另20只制备成实验性的糖尿病大鼠,并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②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统计分析结果;

③对丙组每只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连续灌喂4周;对甲组和乙组的每只大鼠灌喂蒸馏水2mL/d,连续灌喂4周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④4周后;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2)由于甲组是对照组处于正常状态故血糖最稳定;所以第一栏代表甲组;第二栏开始时血糖浓度升高且结束时血糖浓度有所下降,故就是丙组;最后一组升高的血糖浓度并没有降下来,故应为乙组。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降低血糖的作用显著,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点睛】

分析实验题关键要抓住实验目的,注意分清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进而形成初步的设计思路,再完善实验的方法步骤,分析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对应的实验结论。【解析】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作记录蒸馏水2mL/d,连续灌喂4周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甲丙乙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降低血糖的作用明显,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24、略

【分析】【分析】

1;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动作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即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产生动作电位。

3;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1)由以上分析可知;兴奋在相邻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由图1可知,T细胞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激素之所以能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上有特异性受体,因此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是因为T细胞膜上有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生物膜的功能与蛋白质有关;分析图2,光敏蛋白受到光刺激后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从而使CHR神经元产生兴奋。

(4)实验目的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脑—脾神经通路是否被破坏。设计实验时要围绕单一自变量,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最终体液免疫能力的高低可通过产生抗体的量来进行检测。

实验设计思路为: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本题为验证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应该符合题目要求,即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以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体液免疫过程等知识,需要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其中第(4)题,要根据实验题目找出自变量,按照单一自变量、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原则,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解析】(1)突触(1分)去甲肾上腺素受体(1分)(2)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1分)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1分)(3)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2分)(4)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2分)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2分)六、综合题(共4题,共24分)25、略

【分析】【分析】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据此围绕表中各实验组的处理及对应的实验结果,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会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

(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自变量为是否环切掉蛙后肢脚趾上的皮肤;由此导致的实验结果不同,这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本实验以一只脑已被损毁的蛙为实验材料,说明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3)实验三中在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后;用硫酸刺激右后肢中趾实则刺激的是感受器,3min后右后肢不能运动,可推断此时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已被彻底麻醉,导致反射不能完成;紧接着实验四中用硫酸刺激右侧脊髓实则刺激的是神经中枢,刚开始刺激,右后肢能运动,说明此时传出神经还未被彻底麻醉,5min后右后肢不能运动,说明从滴加麻醉剂开始到传出神经被彻底麻醉所需时间约为3+5=8min。综上分析可知,在滴加麻醉剂3min后,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

(4)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静息电位的恢复依赖于钾离子的外流。因此,该麻醉剂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静息电位的恢复,作用机理是影响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跨膜运输。

【点睛】

本题考查反射弧与反射过程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考生依据课本相关知识对实验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梳理表格信息,明确各组实验变量和实验处理的实际目的是解题关键。【解析】排除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皮肤脊髓传入神经钠离子和钾离子26、略

【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是神经纤维;图乙是突触结构,两个电流表的电极均在神经元外表面。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兴奋经过突触时有突触延搁,而且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

(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外正内负;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在这一电位状况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所以指针反应时间落后的是乙图,原因是乙图中具有突触结构。

(3)如甲图所示;在a处刺激,电流到达电流计两极时间不等,故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先向左后向右发生两次偏转)。

(4)甲图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由于静息时膜外侧电位为正,内侧电位为负,所以应将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才能测量到内外的电位差。

【点睛】

易错点: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形成原因是K+外流引起的,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形成原因是Na+内流引起的。【解析】外正内负Na+K+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先向左后向右发生两次偏转)把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27、略

【分析】【分析】

1;图甲污水中的有机物可被细菌、真等微生物分解;为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无机盐与二氧化碳,促进了芦苇、藻类等植物生长迅;②图甲中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能消费者利用,⑨有机物不能直接供给植物利用。

2;由于含有化学能的生活污水流入该生态系统;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所以图1中能构成捕食链的箭头是⑥;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求浮游藻类的最少有机物消耗量,则须以最大传递效率20%传递;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幼龄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4;生态系统的信息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等;其中物理信息可来源于生物或无机环境,信息传递在食物链中是双向进行的,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小问1】

图甲污水中的有机物可被细菌;真等微生物分解;为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无机盐与二氧化碳,促进了芦苇、藻类等植物生长迅;

图甲中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能消费者利用;⑨有机物不能直接供给植物利用。【小问2】

由于含有化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