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命题重点】在生态系统知识版块中,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现象和意义是考试的命题热点。【方法要点】要注意掌握以下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特点(物质可以循环流动,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限度的自动调节能力。【例题精析】类型1生物的分类(2022•宁波)“禾下乘凉”是袁隆平院士对杂交水稻高产的理想追求。下列有关杂交水稻说法正确的是()A.杂交水稻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器官 B.杂交水稻属于双子叶植物 C.杂交水稻通过无性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 D.杂交水稻茎秆高大、穗大粒多等性状由基因控制【解答】解:A、杂交水稻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A错误。B、杂交水稻种子内有一片子叶,属于单子叶植物,B错误。C、杂交水稻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属于有性生殖,C错误。D、基因控制性状,杂交水稻茎秆高大、穗大粒多等性状由基因控制,D正确。故选:D。(2022•嘉兴)野生鸟类的鸟蛋有白色、绿色、蓝色、黑色等多种颜色。为什么鸟蛋颜色如此丰富?(1)科学家发现,越往寒冷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颜色越深。这是因为深颜色的鸟蛋会吸收更多的热量,更好地起到保温作用。(2)科学家推测,野生鸟类的鸟蛋颜色与花纹是逐渐演化形成的。现如今,树林里筑巢鸟类的鸟蛋颜色多呈绿色或蓝色,这与树林里的环境色调相接近,有利于鸟蛋适应环境。【解答】解:(1)研究发现,在地球上越往寒冷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颜色越深。因为深色可以帮助蛋吸收更多热量,更好地起到保温作用。从而使得父母可以更长时间地离开巢穴去觅食。(2)有些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称为保护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动物捕食和避敌;达尔文认为,这是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鸟类学家认为,鸟蛋的颜色和花纹有保护色的作用。蛋的颜色和花纹与周围环境比较接近,可以使敌害难以察觉,从而免遭吞食,有利于鸟蛋适应环境。故答案为:(1)热量。(2)适应环境。(2022•镇海区模拟)如果用如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A.1:被子植物2:裸子植物3:双子叶植物4:单子叶植物 B.1:基因2:DNA3:染色体4:细胞核 C.1:植物体2:植物器官3:植物组织4:细胞 D.1:人体系统2:器官3:上皮组织4:肌肉组织【解答】解:A、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遗传信息载体的结构层次由简到繁的顺序: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生物体。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该选项符合题意。D、人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和动物体。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根据下列脊椎动物二歧分类检索表,可以确定共同特征最少的两种生物是()1a体外长有毛皮,胎生………………甲1b体外没有毛皮,卵生………………22a体外长有羽毛,体温恒定…………乙2b体外无羽毛,体温不恒定…………33a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卵丙………丙3b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44a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在水中或上陆生活,用肺呼吸,有四肢…丁4b幼体、成体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无四肢,用鳍划水……戊A.甲和乙 B.乙和丁 C.甲和戊 D.丙和丁【解答】解:根据脊椎动物二歧分类检索表可知,1a体外长有毛皮,胎生,甲是哺乳动物;2a体外长有羽毛,体温恒定,乙是鸟类;3a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卵,丙是爬行动物,4a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在水中或上陆生活,用肺呼吸,有四肢,丁是两栖动物,4b幼体、成体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无四肢,用鰭划水,戊是鱼类: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原始鱼类和原始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远,所以确定共同特征最少的两种生物是甲和戊。故选:C。(2022•婺城区一模)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在我国湖北神农架地区,却发现了一些白化的鸟鸦(如图)。白化动物除体色呈现异常白色外,体内结构和各种脏器同其他个体并无差异,也具有繁殖能力。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黑色乌鸦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乌鸦的白化病是一种传染病 C.白化乌鸦异常白色的羽毛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D.正常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变异的特征【解答】解:A、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概念是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黑色乌鸦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乌鸦的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B错误。C、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白化乌鸦异常白色的羽毛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C正确。D、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正常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变异的特征,D正确。故选:B。(2022•萧山区一模)生物检索表常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请利用这张简单的“脊椎动物检索表”,鉴定出下列动物中属于R类的是()1a体外长有皮毛,胎生……Q类1b体外没有皮毛,卵生……22a体外长有羽毛,体温恒定……R类2b体外无羽毛,体温不恒定……33a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卵……S类3b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4A.眼镜蛇 B.鸡 C.青蛙 D.长颈鹿【解答】解:鸡属于鸟类,体外长有羽毛,体温恒定,即R类。眼镜蛇属于爬行动物,体温不恒定,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体温不恒定,长颈鹿属于哺乳动物,体外长有皮毛,胎生,体温恒定,可见B正确。故选:B。(2022•文成县一模)2021年,泰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植物新物种浙南木犀,立刻对其实施了保护。浙南木犀有聚伞花序(如图所示),花梗有柔毛,叶缘有尖锐的细锯齿。(1)从植物分类上看,浙南木犀属于被子植物。(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叶缘锯齿对植物适应高温干旱等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性状C。A.由基因决定的B.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的性状C.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是高温干旱等环境因素所导致形成的【解答】解:(1)浙南木犀能够产生种子,且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叶缘锯齿有利于植物适应高温干旱等环境,达尔文认为这是植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故答案为:(1)被子。(2)自动调节能力。(3)C。(2022•湖州)狗、猫、兔是很多人喜爱的动物,它们的分类地位如下表。狗、猫、兔的分类地位表狗猫兔界动物界动物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哺乳纲哺乳纲目食肉目食肉目兔形目科犬科猫科兔科属犬属猫属兔属种灰狼猫兔(1)狗、猫、兔的生殖方式都是胎生(选填“卵生”或“胎生”)。这三种动物中,狗和猫之间的共同特征要多些。(2)这三种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通过无细胞核的红细胞(选填“红细胞”或“血小板”)来运输氧的。【解答】解:(1)狗、猫、兔都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胎生、哺乳。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据分类索引可知:狗、猫、兔同纲,狗和猫同目,因此同目的狗和猫亲缘关系最近,共同特征要多些。(2)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无细胞核,里面含有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能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能与氧分离,有运输氧的功能。血小板无细胞核,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故答案为:(1)胎生;狗和猫。(2)红细胞。类型2生态系统(2022•台州)珊瑚礁中生活着大量的虫黄藻和其它生物,它们和环境组成了珊瑚礁生态系统。(1)虫黄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有机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虫黄藻属于生产者。(2)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大量的虫黄藻因不适应而死亡,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3)部分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使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达到新的平衡。从进化论角度看,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答】解:(1)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虫黄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它的营养方式为自养,所以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虫黄藻属于生产者。(2)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大量的虫黄藻因不适应而死亡,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3)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在水温升高的环境中,对水温升高的适应的变异类型属于有利变异。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可见,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答案为:(1)生产者。(2)自动调节。(3)自然选择。(2022•金华)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某地依托农田、鱼塘等自然资源打造集人工湿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一体化的田园综合体(如图1)。其中人工湿地具有收集、蓄存雨水,净化生活污水实现循环使用,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如图2)。某校学生到该生态园游学,科学老师布置了研学作业,请一起完成下列作业:(1)人工湿地内的芦苇、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属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的有水分、土壤、阳光、空气(写出两种);(3)为了增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请提出一条合理建议增加生物种类。;(4)图3是科研人员对人工湿地内某条食物链“Ⅰ→Ⅱ→Ⅲ”中的各级生物含有的能量进行检测的结果。结合图3信息完成案例分析:“荒岛求生”竞赛游戏中,假如某人所剩食物除了水,就只有一袋玉米以及两只鸡(鸡除了玉米外没有其他食物来源)。以下提供的两个方案中,哪个方案可以使他生存更久A。A.先吃鸡,后吃玉米B.先吃玉米,鸡养到最后吃【解答】解:(1)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人工湿地中的芦苇、鱼、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差。为了增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应增加生物种类。(4)鸡要生存也要吃玉米,这样和人形成竞争关系,不利于人。鸡吃了玉米,只有10%到20%的能能量传递给鸡,人再吃鸡,就只能得到鸡能量的10%到20%。故应该先吃鸡,后吃玉米,可以使他生存更久。故答案为:(1)生物群落(或群落)。(2)水分、土壤、阳光、空气等。(3)增加生物种类。(4)A。(2022•莲都区模拟)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大幅度的减少白色污染。可降解吸管以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经过加工制成。该类吸管用后经处理粉碎后撒入池塘,作为肥料,如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1)该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种群(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损失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植物→虾→杂食性鱼→肉食性鱼。(3)该池塘生态系统比海洋生态系统更易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若该生态系统被农药污染,且该农药在生物体内无法分解,则体内含农药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肉食性鱼。【解答】解:(1)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的种群集合,称为群落;该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2)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①植物→虾→杂食性鱼→肉食性鱼;②植物→杂食性鱼→肉食性鱼;③植物→螺蛳→肉食性鱼;④植物→草食性鱼→肉食性鱼;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所以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损失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即:植物→虾→杂食性鱼→肉食性鱼。(3)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4)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在该生态系统中肉食性鱼的营养级别最高,所以所积累的农药污染物最多。故答案为:(1)群落。(2)植物→虾→杂食性鱼→肉食性鱼。(3)自动调节能力。(4)肉食性鱼。(2022•常山县模拟)近年来,常山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了矿山复绿和农田改造等生态修复工程。昔日尘土飞扬、满目疮痍的矿山,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如图甲)。如图乙为新型的稻田生态系统,与传统稻田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加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请分析回答问题:(1)通过生态修复,矿山实现“尘土飞扬”到“绿水青山”的转变,反映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能影响环境。(2)通过矿山复绿和农田改造,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写出该稻田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水稻→昆虫→鸭(水稻→昆虫→青蛙)。(4)简述开展生态修复的意义恢复土地资源,解决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解答】解:(1)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首先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否则就要被淘汰,可见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当然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其活动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植物可以利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使空气清新,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些沙漠等地区会出现自然灾害,采用植树造林的方法,可以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生态修复,矿山实现“尘土飞扬”到“绿水青山”的转变,反映了生物能影响环境。(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3)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①水稻→昆虫→鸭;②水稻→昆虫→青蛙;③杂草→鸭;可知最长的食物链:水稻→昆虫→鸭。(水稻→昆虫→青蛙)。(4)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应该指,通过多种生态环境修复手段,对矿山开采导致的矿山生态系统破坏,进行修复与重建。矿产开采必然导致矿山环境的生态系统破坏,故而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针对的是矿山开采引发的问题,其内涵是平衡矿山开采与生态保护。事实上,这是一种平衡人类发展破坏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保护的手段,其作用包括:.恢复土地资源,解决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故答案为:(1)生物能影响环境。(2)自动调节。(3)水稻→昆虫→鸭(水稻→昆虫→青蛙)。(4)恢复土地资源,解决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2022•浦江县模拟)浦江的通济湖景色怡人,湖中央有一个“小岛的”(如图甲)。“小岛的”上生活昆虫和食虫鸟等生物。该“小岛的”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请回答。(1)小岛屿上生活着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2)写出图乙中的一条食物链小草→昆虫→食虫鸟(用箭头连接)。(3)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把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化的作用。(4)景区人员会定期为小岛屿上的植物喷洒农药,却发现一些害虫出现明显的抗药性。这是因为农药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保留下来。【解答】解:(1)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的种群集合,称为群落;小岛屿上生活着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乙中的一条食物链是:小草→昆虫→食虫鸟。(3)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4)农药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提高了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害虫就会出现明显的抗药性。故答案为:(1)群落。(2)小草→昆虫→食虫鸟。(3)物质循环。(4)选择。(2022•江干区校级二模)前些年,过度放牧,使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现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如图一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1)相对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了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在图一中,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该生态系统中鹰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牧草→鼠→鹰。(3)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的各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相对含量,请分析当乙的数量减少时,一段时间内其他生物的变化是B。A.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B.丙、丁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增加C.甲、丙的数量下降,丁的数量增加D.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解答】解:(1)图一中牧草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要用图一所示的食物网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了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在图一中”,鹰吃蛇,因此鹰和蛇之间是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二者相互争夺食物,因此鹰和蛇还有竞争关系,所以,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图一中食物链有:①牧草→人工放养的牲畜→人;②牧草→昆虫→食虫鸟→鹰;③牧草→鼠→鹰;④牧草→鼠→蛇→鹰;⑤牧草→鼠→狐狸。因此图一所示的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减少,因此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最短的,即牧草→鼠→鹰。(3)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越多。图二中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从少到多依次是丙、甲、乙、丁,因此,图二表示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当乙的数量减少时”,丁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甲因捕食者减少而增多,导致丙数量减少。所以“当乙的数量减少时”,其他生物的变化是丙、丁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增加,故选B。故答案为:(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捕食和竞争。(2)牧草→鼠→鹰。(3)B。(2022•滨江区一模)2022年3月23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的授课活动。三名航天员已经在空间站中工作生活了六个多月,这是我国宇航员在太空生活最久的一次。为了解决这么长时间宇航员的饮水、氧气、食物等问题,神舟十三号飞船中构建了一个类似地球生物圈的小型生态系统。科学家们把这样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称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如图为该系统的原理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的微生物、蚯蚓属于分解者。(2)宇航员吃了食物后,将食物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这一过程属于新陈代谢中的同化(选填“同化作用”或“异化作用”);宇航员们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灯光。(3)该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除人的作用外,还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关。【解答】解:(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分析,“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的微生物、蚯蚓属于分解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宇航员吃了食物后,将食物中的有机物合成自身的有机物,属于同化作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图中宇航员们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灯光。(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该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除人的作用外,还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关。故答案为:(1)分解者。(2)同化作用;灯光。(3)自动调节。(2022•温州模拟)农技人员设计并建造了日光温室大棚,请回答:(1)大棚内同种植物的总和称为一个种群。(2)沼气池中微生物发酵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植物通过根(填器官名称)吸收无机盐。(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属于分解者。(4)农技人员研究温度对某种蔬菜产量的影响,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图中面积S1、S2、S3、S4可表示某部分有机物的量。当温度从t1上升到t3期间,该蔬菜积累有机物的量为S1﹣S3。【解答】解:(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据此可知,大棚内同种植物的总和称为一个种群。(2)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无机盐,植物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其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属于分解者,将沼气池中动植物的遗体通过发酵(呼吸作用)产生沼气、二氧化碳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利用,促进物质循环。(4)分析图形可知,当温度从t1上升到t3期间,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S1+S2+S4,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S2+S3+S4,则该蔬菜积累有机物的量为:S1+S2+S4﹣(S2+S3+S4)=S1﹣S3。故答案为:(1)种群;(2)根;(3)分解者;(4)S1﹣S3。【针对训练】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C.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植物和动物组成的系统 D.食物链是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解答】解: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A正确;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B正确;C、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一定区域内的所有植物和动物,只包含了生物部分中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C错误;D、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称为食物链。故选:C。2.“二月二龙抬头”是我国传统春耕节,此时梅花昂首怒放,而樱花花芽还在孕育中。决定这两种植物开花时间差异的根本因素是()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基因【解答】解: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月二龙抬头”,此时梅花昂首怒放,而樱花花芽还在孕育中,说明植物开花需要适宜的温度,决定这两种植物开花时间差异的根本因素是温度。故选:A。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解答】解: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不一定是同一物种,故不一定是一个种群。错误。②池塘中有多种鱼,因此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错误。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同种生物,是一个种群。正确。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错误。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正确。故选:D。4.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早已关注“生物与环境”的问题,并将其描绘在隽永的诗篇中。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上述诗句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诗句①体现了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 B.诗句②除草的目的是让能量更多地流向禾苗 C.诗句③中蕴含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青蛙 D.诗句④中“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是分解者在发挥作用【解答】解: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所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中既体现了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A正确。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反映了农作物和杂草之间的竞争关系,除草的目的是让能量更多地流向禾苗。B正确。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水稻属于生产者,害虫和青蛙都是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水稻为食,属于消费者。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所以青蛙、水稻、害虫之间最长的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C错误。D、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成分)在发挥作用,而“春泥”更护“花”,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D正确。故选:C。5.如图为近期泰顺县发现的新物种“陈嵘栲”,其植株高度近十米,果实微甜,该植物属于()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解答】解:发现的新物种“陈嵘栲”,其植株高度近十米,果实微甜,该植物有果实,果实里面有种子,所以,陈嵘栲属于种子植物。故选:D。6.如图所示为中华龙鸟化石,它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火山灰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核 B.火山是地壳变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C.中华龙鸟化石是鸟类向哺乳类进化的有力证据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解答】解:A、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火山灰”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软流层,A错误。B、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火山是地壳变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B正确。C、1996年,在我国辽宁热河发现了中华龙鸟化石,披有长而密的“羽毛”,头较大有牙齿,后肢长而粗壮,前肢短,爪钩锐利。可见中华龙鸟既有鸟类的特征又有爬行动物的特征。说明中华龙鸟化石是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有力证据,C错误。D、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此外还有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D错误。故选:B。7.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被广泛使用,但现在对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耐药菌”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菌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现象,下列最合理的选项是()A.细菌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B.病菌的耐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而产生的 C.耐药细菌个体能够在人体内大量繁殖 D.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起了进行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解答】解:A、细菌产生的变异有的利于抵抗药物,有的不利于抵抗药物,A错误;B、细菌本身就存在抗药性,并不是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B错误;C、抗生素选择了发生耐药性变异的细菌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C正确;D、选择是定向的,所以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起了进行了定向的选择作用,D错误。故选:C。8.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蚊子,开始使用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蚊子的适应能力特别强 B.抗药性强的蚊子生存下来,且大量繁殖 C.杀虫剂造成蚊子基因变异,使之产生抗药性 D.蚊子产生的变异都是利于抵抗杀虫剂的【解答】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蚊子杀死,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蚊子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灭蚊的效果越来越差,B正确。故选:B。9.火龙果,本名青龙果、红龙果,火龙果营养丰富、功能独特,它含有一般植物少有的植物性白蛋白及花青素,丰富的维生素和水溶性膳食纤维。火龙果树为仙人掌科的三角柱属植物,原产于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热带沙漠地区,属典型的热带植物。下列关于火龙果的叙述错误的是()A.火龙果树这样的结构是为了适应干旱的天气 B.果实成熟时果皮红色,其红色色素位于细胞质中 C.果树生长有典型的向光性,这与其体内背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多有关 D.火龙果树属于多肉植物,气孔在白天关闭,晚上开放【解答】解:A、生物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火龙果树这样的结构是为了适应干旱的天气,正确。B、火龙果成熟时果皮红色,是由于液泡中含有红色色素的缘故,错误。C、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比向光侧分布多造成的,正确。D、火龙果树属于多肉植物,气孔被称为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白天关闭,可以减弱蒸腾作用,正确。故选:B。10.2020年1月26日晚上10点多,浙江省疾控中心发布消息,经过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团队的不懈努力,于1月24日成功分离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分离新型冠状病毒毒株首先要培养病毒,培养新型冠状病毒时,你觉得选用下面的哪个比较合适()A.冷却的牛肉汤 B.含有多种无机盐的营养液 C.固体培养基 D.活的鸡胚【解答】解: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构造,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因此培养病毒时应用活细胞、或活的物体或活的器官结构。故选:D。二.填空题(共1小题)11.如图是一幅不完整的检索表,用它对猫、鸡、蛇、鳄鱼和青蛙五种动物进行分类,则图中甲处的分类依据是卵生,乙处对应的动物是鸡.【解答】解:猫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胎生,属于哺乳动物.鸡、蛇、鳄鱼和青蛙都是卵生的动物,因此甲处的分类依据是卵生.鸡属于鸟类,心脏四腔.两条循环路线,体温恒定,因此乙处是鸡.蛇、鳄鱼和青蛙体温都不恒定.故答案为:卵生;鸡三.解答题(共7小题)12.微塑料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调查发现,在浮游动物、沙蚕、贝类、鱼类以及大型鲸类等许多水生生物的肠道和组织中发现了微塑料,在人体粪便中检测到多达9种微塑料。(1)从海洋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沙蚕、贝类等属于消费者,其误食的微塑料会通过捕食关系沿食物链或食物网转移和积累,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2)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给小鼠连续饲喂含微塑料的普通饲料,其小肠绒毛数量减少且排列散乱甚至消失,说明微塑料会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解答】解:(1)从海洋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沙蚕、贝类等属于消费者,其误食的微塑料会通过捕食关系沿食物链转移和积累,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2)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给小鼠连续饲喂含微塑料的普通饲料,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了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它们体重增长值均下降。故答案为:(1)消费者;食物链或食物网(2)消化、吸收。13.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回答问题:(1)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蝗虫和杂食性鸟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若杂食性鸟数量减少,短时间内蜘蛛的数量将增多(选填“增多”或“减少”);若该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杂食性鸟。【解答】解:(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乔木→杂食性鸟、草本植物→杂食性鸟、草本植物→蝗虫→杂食性鸟、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蝗虫和杂食性鸟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若杂食性鸟数量减少,短时间内蜘蛛的数量将增多;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积累,生物的营养级越高,体内有毒物质越多,若该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杂食性鸟。故答案为:(1)4;捕食和竞争。(2)增多;杂食性鸟。14.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湿地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是B和E。(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含有能量最多的是A(填图中字母)。(3)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氮元素主要通过雷电固氮、生物固氮等形式进入水体和泥土中,被植物吸收,最终在植物体内合成蛋白质(选填“蛋白质”、“脂肪”或“糖类”),并沿着食物链进行循环。(4)除图中所示的生物成分外,作为生态系统中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解答】解:(1)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因此,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A属于生产者,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消费者为初级消费者,B和E初级属于消费者。(2)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其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并且是逐级递减的,因此,含有能量最多的是A。(3)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氮元素主要通过雷电固氮、生物固氮等形式进入水体和泥土中,被植物吸收,最终在植物体内合成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并沿着食物链进行循环。(4)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图示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答案为:(1)B和E(2)A(3)蛋白质(4)分解者和非生物。15.图甲为某草原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图乙为生态系统的模式图,虚线框内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据图回答问题:(1)图甲中共有5条食物链,其中兔或鼠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到狐的捕食行为,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2)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解答】解:(1)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兔或鼠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到狐的捕食行为,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2)图乙中,A既能从无机环境吸收二氧化碳,又能释放二氧化碳,所以A是生产者,B、D是消费者,C能分解A、B、D的遗体遗物及排泄物等,所以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故答案为:(1)5;自动调节(2)分解者;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16.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一表示某荒漠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图二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中共有5条食物链,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动物,则b代表荒漠雕鸮。(2)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林业碳汇交易林地承包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产业委托担保合同模板3篇
- 通信行业安全设备检修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租赁车辆保险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水电站施工合同争议解决及仲裁条款》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担保合同范本
- 初中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地理教案
- 关注民生-加强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
- 二零二五年度金融创新产品居间服务合同3篇
- 《亚太经合组织》课件
- 《会展概述》课件
- 《郴州市总体规划》课件
- 【高中物理竞赛大全】 竞赛3 电磁学 50题竞赛真题强化训练解析版-高考物理备考复习重点资料归纳
- 再见2024你好2025展望未来
- 2025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二上数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文学常识
-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题库(教师教资培训考试专用十三套)
- 高考模拟作文“文化自信:春节走向世界”导写+范文3篇
-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焊接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中应用案例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