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高二上学期六校联考语文科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性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材料二: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能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①“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②“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感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及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构造性,其活动过程可能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B.逻辑精神能够促进和驱使人们将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C.如果失去论证,理论将会只剩下一堆堆砌的描述性语句,因而理论将会坍塌,理论的结构性活力也会丧失。D.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就具备了逻辑品行,因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且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的性质。B.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运用的艺术,虽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有时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留。C.鲁迅认为单凭逻辑的理性去认识“诗家语”会阻碍自身情感的调动,也会影响我们对于诗人和诗歌的判断。D.文中的“无理而妙”指的是摆脱了那种直白的逻辑的制约,而呈现出一种深而曲的奇妙的管理,因而创造出一种神奇而绵长的审美感受,苏轼“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表达的也是同样的观点。3.下列选项的诗句和词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B.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宋·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C.不是老夫朝不食,明霞高可餐。(宋·杨万里《读诗》)D.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4.材料二第二段中分别引用了刘勰、严羽和鲁迅的观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第①处与第②处在论证方面的区别,并说说这样论证有何效果。5.《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也能体现材料二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B2.A3.A4.①第一处都是从正面论述“无理之妙”的艺术表现效果。第二处则是说明单靠理性和逻辑无法有效品读诗歌情感,从反面论证了执着逻辑对于诗歌理解的隔膜。②一正一反组织论据,更突出了“无理而妙”对于语言表达的效果和作用,使得论证更严密、更全面、更具说服力。5.①诗歌体现了材料二中“无理而妙”的观点,文字表面上虽有违背常理与逻辑的部分,但在情感上有更为深层的表达,因而创造出一种神奇而绵长的审美感受。②《将进酒》中的“无理”在于“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黑发,而晚上却变成如雪的白发,看似违背常理。③妙处体现在一句主要是利用通过时间的变形与夸张,点出人们对于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共同的感知心理,表现了李白对于人生短暂、时光飞逝的感慨与喟叹。【解析】【导语】材料一强调逻辑是科学、艺术、精神融合的体现,提升思维的精致与严密性。材料二指出,语言有时突破逻辑规则以营造艺术效果,“无理而妙”需要深邃的逻辑基础和创造性思维。两者共识在于逻辑不仅支撑理性,还通过艺术性增强表达的深度与效果。【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确立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错误。根据材料一“……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可知,原文是“已经确立的知识”。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不是与生俱来的。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无理而妙”,是指“不合逻辑”、矛盾的语言,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产生联系,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A.以叙述、写实为主,没有突破逻辑框框。B.桃杏“嫁东风”不合常理,但词人借此巧妙寄托自身复杂情感,以无理的表述营造独特艺术美感,体现“无理而妙”。C.“明霞高可餐”违背饮食常理营造浪漫意境。D.“杨柳堆烟”违背常理将杨柳比作烟霭堆积,通过突破逻辑的夸张形象化表达,营造出庭院幽深朦胧氛围,体现“无理而妙”。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①“辞虽已甚,其义无害”,意思是语言即便在表达上显得有些过分、夸张,违背了常规的逻辑尺度,但对于要传达的意义并没有什么损害,反而能够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所以刘勰的观点是直接从正面肯定了在特定的语言运用场景,即便看似不合逻辑,却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这里强调的是如果仅仅依靠常规的哲学思维、凭借纯粹的逻辑智力去认识诗歌,是没办法真正理解诗歌的,那些缺乏情感投入、只执着于逻辑理性的人,在品读诗歌时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与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产生隔阂。这其实是从反面说明了若只按照常规逻辑去看待诗歌,会对诗歌理解造成阻碍,从而反向印证了诗歌中存在那种突破逻辑却有着奇妙艺术感染力的“无理而妙”现象。②只从正面去说“无理而妙”能带来好的艺术效果,论证略显单薄,说服力可能有限,而加入了鲁迅从反面角度指出过于依赖逻辑理性去认识诗歌是不可取的这一观点后,能够让读者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认可“无理而妙”这一独特的语言艺术现象,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①材料二中强调“无理而妙”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艺术效果,虽在某些方面突破了逻辑规律的框框,但却无损语言运用的正确,反而能收获更好的艺术效果。“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诗正契合了“无理而妙”这一特点,从表面上看它确实不符合正常的生活逻辑与客观的时间变化规律,然而它并非是毫无意义的违背常理,而是借助这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将诗人内心深处那种难以言说却又强烈的情感挖掘出来,传递给读者,让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超越常规表述的神奇审美体验。②按照现实生活中的常理,人的头发颜色不会在短短一天之内,从早上的乌黑(青丝)就迅速变成晚上的雪白。正常的头发变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随着年龄增长等因素逐渐变化的生理过程。而诗句中却将这个时间跨度极大地压缩,进行了一种违背常规认知和自然逻辑的表述,营造出一种极为夸张、奇特的语言效果,这就是诗句中所呈现出的“无理”所在。③诗句的“妙”就妙在它借助这种违背常理的夸张手法,通过对时间进行变形处理——把漫长的头发变白过程浓缩到朝暮之间,击中了人们心底对于时光匆匆流逝、人生短暂易逝的共同感受。李白通过这样看似“无理”的诗句,一下子就把这种抽象的、关于时光和人生的感慨清晰地呈现出来,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诗人面对人生短暂、时光如白驹过隙般消逝时的那种无奈、喟叹与惋惜之情。(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渡口和茶亭徐鲁孙犁在《山地回忆》里写到,在太行山区打游击的年月,他和一个洗菜的小姑娘相遇的故事。其中有个细节:在河边洗菜的小女孩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这样的细节和感情,显然来自作者真切的经历与体验。我对于幕阜山区的感情,也是如此。多年之后,当我重新站在富水河畔,看着暮色里的枫林渡口、茶亭,还有远处的山岭、田畈和一座座灯火初上的小塆,那一瞬间,我的心里也涌上了与孙犁相似的感受!在幕阜山区,枫林镇下面有个小塆,在富水河边。这里有个古渡,名叫枫林渡。枫林渡口的阿通伯家,是当年肖冬云带我下乡时的“老堡垒户”①,我们每次下乡到这一带,都住在这位老房东家里。阿通伯和阿通婶家里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大女儿叫阿香,二女儿叫阿秀。朴实能干的阿香,几乎天天都在都着阿爸撑渡。日子久了,乡亲们和来这里过渡的人,都称呼她“撑渡的阿香”。渐渐地,阿通伯年纪大了,退出了撑渡的历史舞台,年轻的细妹子阿香成了枫林渡的主角。“莫要急,莫要慌,赶得上的咯!”这是当年阿香的一句口头禅。那些急着要过河赶路的人,只要看到阿香满脸的笑意,听到她这句轻柔的、安抚大家的话,心里再焦躁,也会马上安静下来。远远近近的乡亲们,没有谁不知道枫林渡口“撑渡的阿香”。搭过阿香渡船的人也都晓得,每天早晚和晌午头,过河的人较多的时候,很少有人在她手上耽误过工夫。只要小船一解缆绳,阿香的竹篙用力一撑,小船就会滴溜溜地快速离开渡口,稳稳地驶过河心。这小小的渡口、小小的渡船,就像是土地与土地之间的纽扣,是河流与道路的延伸,是渡河者和进山客们挥手告别的地方。欸乃一声山水绿②。三十多年后,我又来到熟悉的枫林渡口。淡淡的白雾里,阿香,还有大黄和渡船,已经等在渡口了。看见我,阿香欢喜得不得了,俊俏的眉眼里尽是笑意。“徐老师这次回来,可得在枫林镇多住上几天咯!”阿香撑住小船,让我们一一坐稳当。小船在薄薄的晨雾里穿行,向对岸驶去。不一会儿,小船就荡着浅浅的波纹,到了对岸渡口。阿香插篙、下船、系缆,一连串麻利的动作,仍似当年。“以前我住在你们家,听阿通伯讲过,老一辈人为枫林渡立下了一些规矩,这些规矩今天还有用吗?”“徐老师好记性。好规矩,永远不能丢的。不过,有的是旧年月里出土的老章程咯,放在今天就不能作数了。”“哦?你说说看。”“也不晓得是哪一辈的先人定下来的,枫林渡就有个规矩,本塆子的人、邻近塆子的人、从本塆子嫁出去的细妹子、同本塆子的人沾亲带故的人,过渡都不用给半分钱。”“那这个渡口,每天就收不到几块钱啦?”“本来就没指望收到钱。每次过了河,能够给个五块十块的,也就一些进山收货的山里客,还有进山推销商品的小贩了。有了这点钱,两个茶亭里的茶水供应,就算不用自己往外掏了。”“哦,我明白了,渡口两头,凉亭里的茶水,都是你家供应的?”“要不怎么能叫‘义渡’呢?这也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我家阿婆她老人家在世时,一到三伏天,每日还会煮一大锅子酸梅汤,摆在茶亭里,给路人解渴解乏,分文不收。”这时候,薄薄的暮色轻悄悄地从小路那边,从小河对岸,从远处的田畈,无声地升起,慢慢朝茶亭这边围拢过来。在菜阜山区的渡口边、山脚下、村塆外的路口上,不时地能见到一些小小的茶亭。乡亲们也喜欢叫它凉亭。有了这样一个小亭子,无论是进山客、打柴的、掮着毛竹从山道上走来的老人,还是从外地来的货郎担、过路人、等待过河的贩鱼郎,走过了五里十里,辛劳的人们累了、渴了,就会在此暂且小歇。三个五个的,虽然素不相识,却也好像一次小小的聚会,各自谈论着近来的喜怒哀乐和听到的新鲜事。茶亭的一角,放着一口大缸,大缸里面每天都会盛着新烧的茶水。谁想喝,就自己去舀一舀子,喝完了,再把竹舀放回原处。肯在茶亭里坐下来歇歇脚的人,有谁不是勤扒苦做的辛劳者?所以,大缸里的茶水,只要能解渴解乏,就是好茶水,谁还会去在乎和讲究别的呢?如果你想多听上几个乡间故事和笑话,那就在这样的茶亭里多坐几个时辰好了。两三个故事和笑话之后,歇脚的行人又有了浑身的力气和对明天的信心,然后再交流一下各自的方向,挑起担子、挑子,继续上路、赶路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小的茶亭,它给人们送来了清凉和润泽,也在人们心头留下了淡淡的乡思和乡愁。茶亭里的茶水,早就成了与枫林渡口和小小渡船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燕来一接到我,就跟我讲了,说你阿香撑渡这些年,乡亲们没有不夸你的,说你的耳朵灵、眼睛尖,从来没让人误过船。”“误过的时候也不是没有。”阿香说,“再灵的耳朵、再尖的眼,也比不过雾天里的一盏灯。在夜里过河的乡亲,现在都习惯了随身带着一盏小一点的照明灯,要过河的时候,打两下亮子就行了。”“那你晚上不休息?亮子一闪你都能看见?”“也许是……”阿香笑了笑,好像是半开玩笑地说,“也许是撑渡的日子久了,心里也像是有了一盏灯,只要岸上一有人招呼,心里那盏灯也就亮了。夜分要急着过河的人,都是有急事的,不是要去医院的,就是要去赶早班火车的,所以耽误不得。”是呀,一叶小舟,从这岸到那岸,还真不是风平浪静那么简单呢。我默默地想,到底是谁传下的这渡人过河的行业呢?在阿香的渡船上,在她的心上,一定是挂着那么一盏明亮的灯、风雪雨雾,都吹不灭它。(有删改)[注]①老堡垒户:在抗日战争极端残酷时期,掩护八路军、地方抗日干部和伤病员或抗日机关、组织、物资的农户。②欸乃一声山水绿:出自柳宗元《渔翁》中的“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其中“欸乃”一说指摇橹声。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每次下乡都住在阿通伯这个“老堡垒户”家,这种亲密关系是战争时代凝结而成的深厚情感的延续。B.文中两次提到“撑渡的阿香”,这一称呼强化了阿香作为撑渡人的形象,同时表达出乡亲们对阿香的熟悉和喜爱。C.渡船的收入主要是靠收货的山里客和推销商品的小贩,因为他们是做生意的,所以应该要向他们收费。D.文章叙述了茶亭中形形色色的人,虽然身份不同,但人们都在这里歇脚、喝茶、聊天,尽情享受着幸福。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孙犁作品中的故事开篇,将其中的细节和感情,与自己在渡口和茶亭的真实体验进行对比,传达出作者对幕阜山区的感情。B.文中画横线句子连用“一”字和运用叠词,使得场面描写具有动态感,展现阿香掠船技艺的熟练与专业。C.“小小的渡船,就像是土地与土地之间的纽扣”一句中,“纽扣”一词,运用比喻,准确贴切,写出渡船将不同地方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D.“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引用诗句,形象地描写出撑渡人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的情形,既有声音美,也有色彩美。8.结尾段画波浪线句子赞美了阿香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阿香具体言行进行理解。9.以“渡口”和“茶亭”为题,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A8.①这盏“明亮的灯”赞美了阿香的奉献精神(或乐观积极)。阿香在夜里休息期间也时时刻刻惦记着过河乡亲的需求,因此乡亲们没有不夸她的;②“风雪雨雾,都吹不灭它”赞美了阿香的坚守(或坚韧不拔、责任感)。几十年过去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她都坚守着渡人过河的行业。9.①内容方面:突出渡口和茶亭在作者和乡亲们记忆中的重要性,它们共同见证了人们的日常往来,承载了人们的喜怒哀乐。②主题方面:这两个场所共同表现出幕阜山区人民的淳朴善良和乡邻和睦的美好,承载着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③人物方面:关联主要人物阿香,她不仅是渡口的撑渡人,也是茶亭的守护者,这两个场所共同体现出阿香这一朴实能干和坚守传统的典型人物形象。④艺术效果:渡口和茶亭这两个分明不同的场所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文章中有着怎样的故事,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人思考。【解析】【导语】徐鲁的散文《渡口和茶亭》通过描写幕阜山区的枫林渡口和茶亭,捕捉了山水间生活的质朴与人情的厚重。文章通过孙犁的作品引入,勾勒出对土地深切的眷恋,唤起读者的乡愁。作者刻画了阿香等人物形象,展现了她们的善良与奉献精神。茶亭和渡船成为社交温暖的场所,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纽带,反映出一种内涵丰富的乡村生活画卷。【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所以应该要向他们收费”说法错误,文中说“本来就没指望收到钱”,这些钱都是他们主动付的,给多给少客人和小贩随意,文中没有应该要向他们收费的意思,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进行对比”说法错误,此处应是“类比”。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①阿香知道那些夜分要急着过河的人,都是有急事的,比如要去医院或者赶早班火车,她深知这些人的需求,即便在休息时间也时时刻刻惦记着过河乡亲的需求,毫不犹豫地为他们服务,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就像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他人的路,乡亲们没有不夸她的。这盏“明亮的灯”赞美了阿香的奉献精神。②阿香撑渡这些年,乡亲们没有不夸的,据此可知,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阿香都坚守着渡人过河的行业,从来没让人误过船。“风雪雨雾,都吹不灭它”是说无论在雾天或夜里,阿香心里总像是有一盏灯,只要岸上一有人招呼,她就会为其撑渡,这句话赞美了阿香的坚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从内容方面看:“渡口”和“茶亭”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从回忆枫林渡口和阿香撑渡写起,讲述了枫林渡的变迁,如阿香从跟着父亲撑渡到自己成为主角。同时,又引出了渡口与茶亭的关联,即渡口的收入用于茶亭的茶水供应。作者的思绪围绕着渡口和茶亭展开,突出渡口和茶亭在作者和乡亲们记忆中的重要性,“有了这样一个小亭子,无论是进山客、打柴的、掮着毛竹从山道上走来的老人,还是从外地来的货郎担、过路人、等待过河的贩鱼郎,走过了五里十里,辛劳的人们累了、渴了,就会在此暂且小歇”说明“渡口”和“茶亭”共同见证了人们的日常往来,承载了人们的喜怒哀乐。②从主题方面看:枫林渡口的阿香几十年里一直为人们“义渡”,茶亭给路过的人们提供休息的地方,在这里,“各自谈论着近来的喜怒哀乐和听到的新鲜事”“它给人们送来了清凉和润泽,也在人们心头留下了淡淡的乡思和乡愁”,“渡口”和“茶亭”这两个场所共同表现出幕阜山区人民的淳朴善良和乡邻和睦的美好;“多年之后,当我重新站在富水河畔,看着暮色里的枫林渡口、茶亭……我的心里也涌上了与孙犁相似的感受”,作者对“枫林渡口”与“茶亭”有着真切的体验,它们承载着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③从人物方面看:文章关联的主要人物是阿香,作者从年轻的朴实能干的阿香写起,到三十多年后,作者再次到枫林渡口,阿香仍然坚持不分昼夜,风雨不误地撑渡,而且为人们提供茶水和歇息的凉亭,得到人们的称赞,可见,“撑渡的阿香”不仅是渡口的撑渡人,也是茶亭的守护者,这两个场所共同体现出阿香这一朴实能干和坚守传统的典型人物形象。④从艺术效果看:以“渡口”和“茶亭”为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渡口和茶亭这两个分明不同的场所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文章中有着怎样的故事,能够引人思考。文章内容能够唤起读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和向往。对于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来说,渡口和茶亭可能是记忆中熟悉的场景,文中对它们的描写能让读者回忆起乡村的人和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遏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按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节选自黄淳耀《史记评论》)材料三: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①则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注释:①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太史公叙广A最得意处B在为上郡太守C以百骑御匈奴D数千骑E射杀其将F解鞍纵卧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崩:古代天子死曰“崩”,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孝景崩”,诸侯死也可以用“崩”。B.刁斗,是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又名“金柝”、“焦斗”,白天用于餐具,晚上用来打更。《燕歌行》里“寒声一夜传刁斗”里的“刁斗”,说的是同一样东西。C.李广被誉为“飞将军”,《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和《燕歌行》“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一般认为就是指李广。D.“然此固裨将之器也”的“固”与《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一致。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不识认为李广的治军风格一无是处,自己的风格才是值得肯定。B.黄淳耀认为,司马迁之所以偏爱李广,跟他本人内心的孤独愤懑情绪有关。C.王夫之认为,部下人数多的时候统率不能太简易,部下人数少的时候统率不能太严谨。D.司马迁偏爱李广,而司马光更赏识程不识,王夫之则主张二人各有所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2)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14.你更欣赏李广还是程不识?请结合材料说说理由。【答案】10.BEF11A12.A13.(1)程不识以前和李广都以边地太守的身份率军驻守。(2)如果简易地防守,那么敌方就会利用他们的漏洞来攻打他们。14.(示例一)欣赏李广:①治军宽松,简便易行,士卒幸福指数高;②深受士卒喜爱,将士关系好;③擅长进攻,适合率领小股部队作战。(示例二)欣赏程不识:①治军严格,军纪严明;②有帅才,适合指挥防守战和大规模战争;③承认李广得士卒喜爱。【解析】【导语】三则材料各从不同角度对李广与程不识进行评价与比较。材料一从军事实践和士兵态度入手,显示了两人的治军风格对比;材料二从司马迁的立场与评论主观性着眼,质疑李广能力;材料三则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两种不同指挥风格的适用场合,倡导均衡使用两者方法。【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史公叙述李广最称心得意地方,是在李广做上郡太守时凭借一百骑兵抵抗匈奴数千骑兵,射死了对方的将领,解下马鞍无拘无束地躺在地上。“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主谓宾结构完整,“广最得意处”作“叙”的宾语,故在B处断句;“在为上郡太守”和“以百骑”都做谓语动词“御”的状语,“匈奴数千骑”作宾语,故在E处断句;“射杀”作谓语,“其将”作宾语,故在F处断句。故选B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诸侯死也可以用‘崩’”错误。“崩”指的是天子去世时的讳称,诸侯王之死用“薨”。B.正确。C.正确。D.正确。两个“固”,都解释为“本来”的意思。句意:然而这本来是副将的才能啊;/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李广的治军风格一无是处,自己的风格才是值得肯定”错误。由材料一“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可知,程不识承认李广治军简易放任、士兵乐从,同时也认为自己的治军方式虽然繁琐,但更有安全保障。强调的是两种不同的治军风格,各有利弊,而不是全盘否定李广的治军风格。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故”,以前;“俱”,都;“屯”,驻守。(2)“乘”,趁着、利用;“罅隙”,漏洞;“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薄”,逼近、攻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能力。(示例一)欣赏李广:①由材料一“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可知,李广没有严格的行军章法,更注重士卒的自主性,这使得士卒在作战时感到自在,从而调动了士气;②由材料一“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可知,李广治军十分简便易行,深受士卒喜爱,士兵感到放松快乐,愿意为他拼命;③由材料三“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可知,李广作战指挥灵活,擅长进攻,能够逐利乘便,把握战机,在小规模战斗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示例二)欣赏程不识:①由材料一“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可知,程不识在治军上严格、谨慎,军纪严明,这种风格保障了军队的安全;②由材料三“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可知,程不识治军严格,具备统率大部队和防守战的才能,能够稳定局势而少有失误;③由材料一“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可知,程不识承认李广治军宽松,深受士卒喜爱,将士关系好,表现出一种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参考译文:材料一:汉景帝死了,武帝登基。大臣们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武帝)就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任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同时程不识也担任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以前和李广都是凭借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屯守(边疆)。等到出关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扎营,休息时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夜间不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幕府简省公文簿册的事情,但也会远远地派出哨兵侦察敌情,队伍不曾遇到什么危险。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部队得不到休息,但是也从来不曾碰到什么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十分简便易行,可是如果遇到匈奴突然袭击他,他就没有用来制止的办法了。然而他的士兵只是放松快乐,都愿意为他去死。我治军虽然烦琐,可是匈奴也不能侵犯我。”这一时期,汉朝边境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材料二:李广并没有大将的才能,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用这样的姿态利用便捷追逐小利还可以,遇到大规模敌人就会覆灭了。太史公叙述李广最称心得意的地方,是在李广做上郡太守时凭借一百骑兵抵抗匈奴数千骑兵,射死了对方的将领,解下马鞍无拘无束地躺在地上,然而这本来是副将的才能啊。至于庄严的军阵、整齐的军旗,进攻如怒风疾雨,后退如高山大岳,李广难道能做到吗?淮南王谋反的时候,只害怕卫青和汲黯却没听说提及李广。司马迁因为自己内心孤愤的缘故,陈述李广的事迹脱口而出,而记载卫青却像不值一钱,然而从行文中阅读,卫青和李广的优劣始终是无法掩盖的。材料三:太史公说:“匈奴人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愿意跟随从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司马光却说:“如果效法程不识的做法,即使无功也不至于失败;如果仿效李广的做法,那么很少有不败亡的。”两个人的说法都是偏于一面的观点。用武力平定天下的,有人善于统兵,有人善于统将。做将军的,有善于进攻的有善于防守的,有人善于统率大部队,有人善于统率小部队。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这是善于防守部队的大将。李广治军简便易行,人人能自由行动,这是善于进攻部队的大将。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这是统率大部队的法则。不敲刁斗不警戒,简省军中文书,这是统率小部队的方法。如果队伍整齐严谨地去进攻敌人,那么会因敌方察觉到他们的动静而无功返回。如果简易地防守,那么敌方就会利用他们的漏洞来攻打他们。用简易的办法统率大部队,就会像手指和臂膀不能相互使动那样指挥不灵因而容易溃败。用严谨的作风统率小部队,就会被拘泥牵制自己陷入困境因而遭受失败。所以李广和程不识,各有一长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冬至后三日陪丁元珍游东山寺①欧阳修幕府文书日已稀,清樽岁晏喜相携。寒山带郭穿松路,瘦马寻春踏雪泥。翠藓苍崖森古木,绿萝盘石暗深溪。为贪赏物来犹早,迎腊梅花吐未齐。【注】①本诗作于欧阳修贬官夷陵时期。丁元珍,欧阳修挚友。东山寺,古时“夷陵八景”之一,风景优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值年末,官府的公事愈发稀疏,作者得闲与友人备齐酒食,共赴东山寺游山玩水。B.颔联叙事写景交融,作者骑马穿梭于雪中山路,交代所到之处的同时刻画典型的冬景。C.颈联移步换景,描绘了翠藓、苍崖、古树、绿萝等多重意象,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D.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雕琢,直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游历东山寺时的所见所感。16.通读全诗,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答案】15.C16.①因公事渐少,与友人交游而喜。首联“文书日已稀”暗示了诗人在公务之余有闲暇时光,可以与好友携手愉快出游。②因冬日景色怡人而乐。颈联描绘丰富的意象如翠藓、绿萝,以鲜艳的绿色为主,刻画出了冬季难得的生机与色彩。③因梅花将盛放,未来可期盼而喜。尾联虽写梅花尚未齐放,却以“迎”字体现了梅花对腊月寒冬的期盼,同时也暗含作者对美景将至的乐观期待。【解析】【导语】欧阳修的这首诗描绘冬季游览东山寺所见,展现了诗人的闲适与对自然景物的热爱。通过生动描绘清幽的冬景,传达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好友相携的喜悦。诗中描绘了古朴山林和未开的腊梅,蕴含了一种期待与未尽兴的美感。质朴的语言中透露出淡淡的超然与宁静。【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错误。颈联描绘了山中的古朴风貌,苔藓覆盖的崖壁、参天的古木以及环绕的绿萝,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因公事渐少,与友交游而喜。诗题“陪丁元珍游东山寺”点明了好友相伴的愉悦。诗中描绘了冬日之后,诗人与友人丁元珍在东山寺游玩的场景。首句“幕府文书日已稀”暗示了诗人公务之余的闲暇时光,而“清樽岁晏喜相携”则表达了岁末时节两人相聚的喜悦之情。②因冬日景色怡人而乐。“翠藓苍崖森古木,绿萝盘石暗深溪”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古朴风貌,苔藓覆盖的崖壁、参天的古木以及环绕的绿萝,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颈联描绘丰富的意象,以鲜艳的绿色为主,刻画出了冬季难得的生机与色彩,表达了作者的快乐之情。③因梅花将放,未来可盼而喜。尾联“为贪赏物来犹早,迎腊梅花吐未齐”点明了诗人早起游寺的原因,只为一睹腊梅未完全绽放的美景,流露出诗人对早春之花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执着追求。梅花尚未齐放,但一个“迎”字体现了梅花对腊月寒冬的期盼,暗含作者对美景将至的乐观期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写思妇与离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诗人与妻子不能互相倾诉的悲哀。(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箜篌之音的美妙,惹得鱼蛟随乐而动,令人如入梦幻之境。【答案】①.鸿雁长飞光不度②.鱼龙潜跃水成文③.千里孤坟④.无处话凄凉⑤.梦入神山教神妪⑥.老鱼跳波瘦蛟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度、跃、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说,最近有什么审美风格席卷了我们的生活,①。中式夹袄搭配牛仔裤、盘扣皮衣叠穿帽衫、针织毛衫配马面裙……很多年轻人穿着如此搭配的“新中式”出游、逛街。“新中式”新在哪里?新在既保留传统特色,又时尚实用。比如,一些“新中式”服装中的花鸟、山水暗纹介入得十分巧妙,使得精致的图案在阳光下若隐若现,温婉典雅,既能穿上出游,也能穿着上班。让人意外的是,与其他____A_____的流行不同,这股潮流并没有随着时间消失不见,反而走向了世界。“新中式”为何生命力如此旺盛?其实,②。不管是旗袍、马褂、曲裾,都有其独特魅力,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独具特色的气韵。细看这些服饰,从纹样到配色,从纽扣到针脚,无不散发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的美。18.请在文中横线处按要求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成语:A._________补写句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昙花一现/稍纵即逝/风靡一时①那一定是“新中式”。②这都得益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19.第一处:搭配不当,“介入”修改为“融入”“融合”;第二处:成分残缺,删除“使得”。【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结合“这股潮流并没有随着时间消失不见”,语境强调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消失,故选用“昙花一现/稍纵即逝/风靡一时”。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消失。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①前句提出“有什么审美风格”,下文说“新中式”颇受年轻人青睐,此处应填:那一定是“新中式”。②前面提出:“新中式”为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下文作出回答,“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独具特色的气韵”强调传统美学的因素,此处应填:这都得益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第一处:搭配不当,“花鸟、山水暗纹”应该是融入服装设计,而不是“介入”,把“介入”修改为“融入”“融合”;第二处:成分残缺,“使得精致的图案在阳光下若隐若现”缺主语,保持“精致的图案”作主语,删除“使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的少年记忆里的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20.下列各选项中的省略号的用法与例句省略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A.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B.“谢谢上帝,总算是活着回来了……我不在,你在家里都做了些什么呢?”C.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D.“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21.分析文中加点词“质感”“收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种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该句使用的手法及其效果。【答案】20.C21.①“质感”通常用来描述物体表面的质地和感觉,句子中用来形容故乡的整体氛围。“质感”一词将抽象的情感和氛围具体化,生动形象,反映了人们在其中生活的压抑和沉重。②“收束”这个词是收拢约束的意思,将戏台上表演出情感和景象集中、汇聚到了岸上的楼窗和河中的船影中。把戏台上的表演与周围的环境(楼窗和船影)紧密联系在一起,感增强了句子的画面感和层次感,也增强了句子的艺术感染力。22.①比喻:“风雨如磐”将风雨比作磐石,形象地描绘出风雨的沉重、坚固和不可动摇。表现了故乡氛围的压抑沉重。②反复:两次使用“照亮了……的记忆”,强调了灯光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其不仅是个体的记忆,也是集体的记忆。③对比:句子中通过“风雨如磐”的压抑沉重与“戏台上的灯光”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灯光在当时黑暗的社会大环境中的重要性和宝贵性。④象征:“戏台上的灯光”不仅仅是指实际的灯光,还象征着希望、温暖和记忆中的美好时光,承载了更多的情感和意义。【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省略号的表示语意未尽。A.表示内容的省略。B.表示语意的跳跃。C.表示语意未尽。D.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①“质感”本义是指造型艺术形象在真实表现质地方面引起的审美感受。“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中“质感”形容故乡阴冷灰暗的氛围,使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真实可感,反映了人们在其中生活的压抑和沉重。②“收束”本义是收拢约束的意思,“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中“收束”是指戏台上风流俊雅的景象、无限缠绵的感情收拢集中到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中,增强了画面感和层次感。同时拉近了戏台上的表演与楼窗、船影的距离,表现戏台融入了生活,增强了感染力。【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风雨如磐”是指风雨交加,像一块大石压在头上。本体是“风雨”,喻体是“磐石”,喻词是“如”,通过天气恶劣,风雨极大来比喻故乡压抑和沉重氛围。②“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中两次使用“照亮了……的记忆”构成反复,“他的记忆”和“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构成递进关系,表现灯光给予鲁迅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少年。③“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的少年记忆里的最宝贵的光源”中“风雨如磐”的压抑沉重与“戏台上的灯光”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结合前文“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例外”,可知此处对比突出了灯光在当时黑暗的社会大环境中的重要性和宝贵性。④“戏台上的灯光”不仅仅是指实际的灯光,还指“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的温情以及对一代代中国少年的影响,所以灯光象征着希望、温暖和记忆中的美好时光,承载了更多的情感和意义。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茶叶电商平台入驻与推广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留学国际交流项目合作协议4篇
- 二零二四年机械设备吊装工程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产学研合作项目质量监督及验收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承包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艺术展览馆租赁承包协议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环保产业PPP合作框架协议2篇
- 专项:2024流行音乐巡演票务总代理协议版
- 二零二四年生日蛋糕卡会员积分兑换合同范本3篇
- 2025版夏令营活动学员意外伤害保险合同3篇
-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割接方案的要点、难点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 2025年副护士长竞聘演讲稿(3篇)
- 2024年08月北京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社会招考(826)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护理
- (一模)株洲市2025届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英语试卷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 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2025年教学质量监控督导工作计划
- 金字塔原理与结构化思维考核试题及答案
- 基础护理学导尿操作
- DB11∕T 1028-2021 民用建筑节能门窗工程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