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早期中华文明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早期中华文明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早期中华文明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早期中华文明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早期中华文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早期中华文明一.选择题(共23小题)1.(2024•商丘模拟)周代,许多日常冠礼(男子成丁礼)、婚丧礼、宗族成员的盟誓等,均在宗庙进行,宗庙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亡父宗庙牌位)庙”,从异姓到同姓、再到同宗、同族,血缘关系由远到近,强调了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的权威。由此可见,周代宗法制()A.维护了社会的长期稳定 B.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C.强化了统治者专制统治 D.构建起和谐的祭祀体系2.(2024•深圳一模)考古发现,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早期文化诸遗址中的石钺(大斧)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而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钺往往无使用痕迹,甚至不开刃。据此可推知,良渚文化()A.外部环境趋于稳定 B.玉钺演化为权力的象征 C.已产生了青铜工具 D.存在明显区域文化特色3.(2024春•河北期末)通过对赵陵山墓地随葬品的分析,学者认为,在良渚文化早期,赵陵山墓地的家族为上层平民;到了中期,这个家族中有人成为统管一方的权贵,也有人成了首领;到了晚期,这个家族就未出过“杰出人才”,又成了只有平民的家族。据此推知,良渚文化时期()A.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神权色彩日益浓厚 C.血缘政治逐步发展 D.社会竞争程度加深4.(2024•江西模拟)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5.(2024•株洲一模)《荀子•王霸篇》载:“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荀子•成相篇》云:“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这()A.与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有关 B.表明贵族等级分封制走向解体 C.与其“隆礼重法”思想一脉相承 D.使士阶层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6.(2024•兴化市模拟)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北、辽宁、河南、新疆及北京等地数十处商周时期的考古发掘遗址中,均发现了带有鄂尔多斯青铜器特征或样式的青铜器,虽然数量及种类相对较少,但与鄂尔多斯地区青铜器的出现在时间上有重叠或稍晚些。这可以说明商周时期()A.鄂尔多斯青铜铸造成熟 B.区域文明的交流已存在 C.中华文明起源星罗棋布 D.北方经济水平普遍较高7.(2024•江西模拟)鲁文公四年(前623年),卫国的宁武子到鲁国聘问,文公为他赋《湛露》,宁武子不辞谢也不赋诗作答,反而对文公曰:“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对着太阳,南面而治),诸侯用命(效劳听命)也。”这反映出当时()A.外交礼仪受国家实力影响 B.礼乐观念仍具现实影响力 C.士阶层文化素养普遍较高 D.治国理念愈加注重务实性8.(2024•濮阳模拟)作为早期国家的夏商周三代,仍维持着“天下万邦”的国家形态。国家的许多重要官职由一些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国家军队由各主要酋邦的军队组成。这说明早期国家()A.带有较为浓厚的部族色彩 B.实行方国联盟管理制度 C.以分封制为基本治理方式 D.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统治9.(2024•辽宁三模)甘肃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年左右,从其遗址随葬品数量来看,有的墓葬器物十分丰富,多达数十件上百件;有的墓葬器物很少,只三、五件;有的墓葬空无一物。这表明当时()A.阶级对立较为普遍 B.财产私有已经产生 C.社会矛盾日益复杂 D.劳动方式发生变化10.(2024•河南模拟)考古发现,二里头时期(约公元前1750年至前1520年)在鄱阳湖周边的江西新余出现带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觚、戈等。二里岗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至前1300年),鄱阳湖西北岸石灰山、铜岭、荞麦岭的吴城遗址开始出现带有商文化因素的陶器、兵器等。这可用于佐证()A.中原文明向长江流域扩展 B.早期文化呈现区域性差异 C.中华文明由一体走向多元 D.各地区文明发展齐头并进11.(2024•宿迁模拟)二里头遗址中的重大发现,创下了诸多“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和祭祀区,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和兵器群。这些成就()A.凸显了神权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严格的社会分层 C.证明了中华文明的鼎盛 D.表明“家天下”局面形成12.(2024•永州三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0000多年的几粒稻粒和具有原始特征的陶器。2006年,在浙江北部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距今有10000多年数量较多的炭化稻以及人们生活的村落、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上述考古发现()A.说明父系氏族社会出现第二次社会分工 B.体现了中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进程 C.印证长江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 D.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耕已经出现13.(2024•赤峰二模)某学者认为,“诸侯大亚”是留居王畿内的外服诸侯的分族。他们往往供职王朝,是构成王官人选的重要来源,也是最高统治者介入边域经营的纽带。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时期的诸侯大亚有利于()A.消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推动分封体制完善14.(2024•湖南三模)湖南洪江高庙下层文化遗存距今7000多年,出土了大量打制石球、石锤,磨制石器(如斧、凿等)数量很少,各种水、陆生动物骨骸堆积如山,植物遗存数十种且数量巨大。据此可以推知,高庙下层文化()A.以采集渔猎为主 B.尚术开始定居生活 C.处于旧石器时代 D.已经产生原始农业15.(2024•江苏模拟)东周时期,凡国之大事,已不像夏商西周那样在宗庙或社坛中首先贞问、祭祀祖神、天地神,而是在专为国君建造的宫城政殿中由大臣议政,最后由国君裁决。这一变化说明当时各国()A.原始民主得到继承发展 B.贵族退出政治生活 C.王权与神权进一步结合 D.君主权力逐渐加强16.(2024•鹰潭二模)2000年江西省鹰潭市发掘了距今约3500—3100年的角山窑址,其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和石器,还首次同时发现马蹄型窑和龙窑(马蹄型窑是我国北方常见的窑型,而龙窑则是我国南方常见的窑型)。角山窑址的发现()A.呈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点 B.反映了原始手工业的领先发达 C.见证了中国较早进入文明时代 D.体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特征17.(2024•潮南区模拟)战国时期,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购“和氏璧”,商鞅被封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这说明()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D.土地国有制度废除18.(2024•莆田模拟)周王经常出行至下级贵族之家或远巡至边域,举行册命、祭祀等活动,并处理沿途所遇到的政治、经济、军事诸项事务。这种王巡()A.拓展了王权影响 B.挑战了分封制度 C.强化了血缘认同 D.控制了世家贵族19.(2024•辽阳二模)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分封制的特点 B.礼乐制度愈发规范 C.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20.(2024•江西模拟)位于山西南部的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考古学者在这里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城墙遗址、宫殿,城内有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观象台等。这些表明,陶寺遗址()A.个体商品经济比较繁荣 B.适合种植水稻农作物 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21.(2024•江西模拟)二里头遗址中有一处浅穴式家族墓地.墓主生前为铸锅工匠或高等级铸铜管理者。这类成员从事相同职业、死后就近埋葬的现象在二里头遗址中十分普遍,形成了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遗迹在空间上紧密结合的特色墓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A.社会管理能力十分强大 B.社会分工呈现细化倾向 C.早期国家形态初具雏形 D.手工制造技术较为先进22.(2024•辽宁模拟)西周初年,周公要求诸侯“宏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士大夫不杂于工商”,致力于心怀天下的事业。同时规定“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由官府设工正、贾正进行监督管理,按人户编制,世代为奴,不准迁徙改业。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落实了以德治国的基本原则 B.通过社会分工加强国家治理 C.周王赢得了“天下共主”地位 D.塑造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23.(2024•重庆模拟)考古工作者对距今六七千年间的部分文化遗存进行研究后发现,在葬俗方面,半坡类型晚期盛行合葬,马家浜文化密集聚族而葬;在艺术和信仰方面,半坡彩陶主题由鱼纹演变为鱼鸟组合,河姆渡文化刻画图像发达。这表明当时()A.社会组织能力增强 B.中华文化多元并存 C.先民精神生活充实 D.敬天观念已经产生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早期中华文明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3小题)1.(2024•商丘模拟)周代,许多日常冠礼(男子成丁礼)、婚丧礼、宗族成员的盟誓等,均在宗庙进行,宗庙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亡父宗庙牌位)庙”,从异姓到同姓、再到同宗、同族,血缘关系由远到近,强调了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的权威。由此可见,周代宗法制()A.维护了社会的长期稳定 B.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C.强化了统治者专制统治 D.构建起和谐的祭祀体系【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周宗法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周代宗法制相关内容规定,“从异姓到同姓、再到同宗、同族,血缘关系由远到近,强调了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的权威”,按照血缘亲疏,嫡庶关系,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B项正确;“社会的长期稳定”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A项;周代并未形成专制统治,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和谐的祭祀体系,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宗法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2024•深圳一模)考古发现,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早期文化诸遗址中的石钺(大斧)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而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钺往往无使用痕迹,甚至不开刃。据此可推知,良渚文化()A.外部环境趋于稳定 B.玉钺演化为权力的象征 C.已产生了青铜工具 D.存在明显区域文化特色【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学生下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钺的功能发生了转变,由劳动生产工具变为权利的象征,主要是因为材质成为玉器且不开刃,丧失了使用功能,成为了权力的标志,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钺材质和功能的变化,无法推断外部环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青铜工具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河姆渡和良渚遗址地区基本相同,存在明显区域文化特色,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学生需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3.(2024春•河北期末)通过对赵陵山墓地随葬品的分析,学者认为,在良渚文化早期,赵陵山墓地的家族为上层平民;到了中期,这个家族中有人成为统管一方的权贵,也有人成了首领;到了晚期,这个家族就未出过“杰出人才”,又成了只有平民的家族。据此推知,良渚文化时期()A.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神权色彩日益浓厚 C.血缘政治逐步发展 D.社会竞争程度加深【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家族成员从上层平民到权贵首领再到平民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动态流动,社会地位的变动反映了不同个体或家庭在社会竞争中的成败,D项正确;当时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神权,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家庭家族社会地位的变化,没有涉及血缘,况且如果血缘政治发展,这些家庭凭借血缘关系不会由权贵沦为平民,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学生需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4.(2024•江西模拟)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分析】本题考查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官员任命需要在代表宗族的宗庙前进行,而且仪式由王室家族总管引领主持,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官员任命的程序,无法说明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排除A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强调周王的权力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不符合西周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5.(2024•株洲一模)《荀子•王霸篇》载:“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荀子•成相篇》云:“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这()A.与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有关 B.表明贵族等级分封制走向解体 C.与其“隆礼重法”思想一脉相承 D.使士阶层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解答】由材料可知,荀子主张君主不可独裁专断,要多听群臣的意见。这与商周政体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的原始民主传统有很多相似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原始民主的传统,非“隆礼重法”思想,排除C项;材料重在君主要听取意见不专制独裁,并未特指只听取“士阶层”,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6.(2024•兴化市模拟)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北、辽宁、河南、新疆及北京等地数十处商周时期的考古发掘遗址中,均发现了带有鄂尔多斯青铜器特征或样式的青铜器,虽然数量及种类相对较少,但与鄂尔多斯地区青铜器的出现在时间上有重叠或稍晚些。这可以说明商周时期()A.鄂尔多斯青铜铸造成熟 B.区域文明的交流已存在 C.中华文明起源星罗棋布 D.北方经济水平普遍较高【分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农业与手工业,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在山西、陕西等地数十处商周时期的考古发掘遗址中,均发现了带有鄂尔多斯青铜器特征或样式的青铜器,这表明这些地区与鄂尔多斯存在文明交流,B项正确;这些地区出现带有鄂尔多斯特征的青铜器不能说明青铜铸造技术如何,排除A项;商周时期并非文明起源阶段,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比南北经济状况,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农业与手工业,学生需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7.(2024•江西模拟)鲁文公四年(前623年),卫国的宁武子到鲁国聘问,文公为他赋《湛露》,宁武子不辞谢也不赋诗作答,反而对文公曰:“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对着太阳,南面而治),诸侯用命(效劳听命)也。”这反映出当时()A.外交礼仪受国家实力影响 B.礼乐观念仍具现实影响力 C.士阶层文化素养普遍较高 D.治国理念愈加注重务实性【分析】本题考查礼乐制度,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为他赋《湛露》,宁武子不辞谢也不赋诗作答”“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诸侯用命(效劳听命)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宁武子认为,《湛露》为周王宴诸侯的诗,鲁公赋之,不合于礼,于是不辞不答,这实际上反映出当时礼乐文化对政治仍具有较强的现实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国家实力对外交的影响,排除A项;“普遍较高”材料未反映出,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宁武子对鲁文公对其作赋的回答,与治国理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礼乐制度,学生需了解礼乐制度的起源和含义。8.(2024•濮阳模拟)作为早期国家的夏商周三代,仍维持着“天下万邦”的国家形态。国家的许多重要官职由一些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国家军队由各主要酋邦的军队组成。这说明早期国家()A.带有较为浓厚的部族色彩 B.实行方国联盟管理制度 C.以分封制为基本治理方式 D.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统治【分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国家的许多重要官职由一些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国家军队由各主要酋邦的军队组成”可知,当时国家形态仍然具有较为浓厚的部落色彩,A项正确;夏商时期实行方国联盟制度,西周盛行分封制,选项不能概括整个夏商周三代,排除BC项;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统治是宗法制的特点,西周时期比较典型,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2024•辽宁三模)甘肃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年左右,从其遗址随葬品数量来看,有的墓葬器物十分丰富,多达数十件上百件;有的墓葬器物很少,只三、五件;有的墓葬空无一物。这表明当时()A.阶级对立较为普遍 B.财产私有已经产生 C.社会矛盾日益复杂 D.劳动方式发生变化【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本题“其遗址随葬品数量来看,有的墓葬器物十分丰富,多达数十件上百件;有的墓葬器物很少,只三、五件;有的墓葬空无一物”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甘肃齐家文化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私有制,B项正确;只是陪葬品数量的多与少不能证明阶级对立的普遍性,排除A项;只是陪葬品数量的数量有多有少只能说明存在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却不能说明社会矛盾的复杂,排除C项;单纯的陪葬品数量的统计无法说明此时劳动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学生需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10.(2024•河南模拟)考古发现,二里头时期(约公元前1750年至前1520年)在鄱阳湖周边的江西新余出现带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觚、戈等。二里岗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至前1300年),鄱阳湖西北岸石灰山、铜岭、荞麦岭的吴城遗址开始出现带有商文化因素的陶器、兵器等。这可用于佐证()A.中原文明向长江流域扩展 B.早期文化呈现区域性差异 C.中华文明由一体走向多元 D.各地区文明发展齐头并进【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信息,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但是在不同时期能够在鄱阳湖周边发现带有两地文化特征的文物,这反映了中原文明向长江流域的传播与影响,即中原文明向长江流域扩展,A项正确;题干信息侧重于文化的传播而非区域间的差异,排除B项;题干强调中原文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而非一体走向多元,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非各地区文明发展的同步性,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11.(2024•宿迁模拟)二里头遗址中的重大发现,创下了诸多“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和祭祀区,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和兵器群。这些成就()A.凸显了神权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严格的社会分层 C.证明了中华文明的鼎盛 D.表明“家天下”局面形成【分析】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有城市主干道路、宫殿遗址、各种礼器、作坊区、墓葬区等,严格有序的城市规划体现出来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大型夯土基址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中型墓葬为代表各级墓葬所显示的墓葬制度等,表明代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宫廷礼制、礼乐制度已经形成,国家已经出现,可以表明相较之前,中华文明发展到了崭新的鼎盛程度,C项正确;神权思想的影响只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排除A项;二里头遗址是都城遗址,严格的社会分层也只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能体现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2024•永州三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0000多年的几粒稻粒和具有原始特征的陶器。2006年,在浙江北部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距今有10000多年数量较多的炭化稻以及人们生活的村落、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上述考古发现()A.说明父系氏族社会出现第二次社会分工 B.体现了中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进程 C.印证长江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 D.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耕已经出现【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文明,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距今10000多年的稻粒和农业生产工具表明,当时早期原始农耕已经出现,D项正确;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分离,发生在原始社会晚期,发生在农业取得一定发展的基础上,而材料所述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刚刚出现,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玉蟾岩遗址与浦江上山遗址存在交流联系,不能体现中华文明走向一体,排除B项;仅凭两个例子,且未于同时期其他地区对比,不能得出长江中下游是文明核心,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文明,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3.(2024•赤峰二模)某学者认为,“诸侯大亚”是留居王畿内的外服诸侯的分族。他们往往供职王朝,是构成王官人选的重要来源,也是最高统治者介入边域经营的纽带。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时期的诸侯大亚有利于()A.消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推动分封体制完善【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根据材料“他们往往供职王朝,是构成王官人选的重要来源,也是最高统治者介入边域经营的纽带。”可以得出,西周王朝希冀借助血缘纽带的重塑,抵消地缘因素的过度增长,从而为诸侯坐大所带来的离心倾向及时注入向心力,说明周人在国家治理思维与实践中蕴含的集权倾向,C项正确;消弭矛盾说法夸张,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官员选拔范围仍然是贵族,未体现扩大,排除B项;材料所述不属于分封体制,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4.(2024•湖南三模)湖南洪江高庙下层文化遗存距今7000多年,出土了大量打制石球、石锤,磨制石器(如斧、凿等)数量很少,各种水、陆生动物骨骸堆积如山,植物遗存数十种且数量巨大。据此可以推知,高庙下层文化()A.以采集渔猎为主 B.尚术开始定居生活 C.处于旧石器时代 D.已经产生原始农业【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湖南洪江高庙下层文化遗址有大量打制石器和大量动植物的骨骸,可知当时是新石器时代,并且以采集渔猎为主,A项正确;当时已经出现定居生活,排除B项;当时出现打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根据材料看不出原始农业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5.(2024•江苏模拟)东周时期,凡国之大事,已不像夏商西周那样在宗庙或社坛中首先贞问、祭祀祖神、天地神,而是在专为国君建造的宫城政殿中由大臣议政,最后由国君裁决。这一变化说明当时各国()A.原始民主得到继承发展 B.贵族退出政治生活 C.王权与神权进一步结合 D.君主权力逐渐加强【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东周时期,国之大事直接在政殿中由大臣商议,君主裁决,而非通过占卜祭祀等活动来决定,说明周代神权逐渐让位于君权,国君的权力在逐渐加强,D项正确;国君裁决,说明集权发展,而非民主发展,排除A项;东周时期,贵族并未退出政治生活,排除B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与国之大事“由大臣商议,君主裁决”不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6.(2024•鹰潭二模)2000年江西省鹰潭市发掘了距今约3500—3100年的角山窑址,其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和石器,还首次同时发现马蹄型窑和龙窑(马蹄型窑是我国北方常见的窑型,而龙窑则是我国南方常见的窑型)。角山窑址的发现()A.呈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点 B.反映了原始手工业的领先发达 C.见证了中国较早进入文明时代 D.体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特征【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文明,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江西鹰潭的角山窑址具有地方区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受到北方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角山窑址距今约3500—31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但是材料内容并未体现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点,排除A项;角山窑址出土了陶器和石器,发现了马蹄型窑和龙窑,这反映了新石器时代该地区原始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但不能说明该地区原始手工业相比其他地区领先发达,排除B项;文明的标志包括阶级、国家、城市、文字、法律等,其中国家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最重要标志,材料内容未能体现这些文明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文明,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7.(2024•潮南区模拟)战国时期,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购“和氏璧”,商鞅被封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这说明()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D.土地国有制度废除【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解答】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封地的大小已经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而是以“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说明城市中的人口不断增多,这是社会生产进步带来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并不能体现分封体制的不断强化和兼并战争更加激烈,排除BC项;根据人口计量单位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2024•莆田模拟)周王经常出行至下级贵族之家或远巡至边域,举行册命、祭祀等活动,并处理沿途所遇到的政治、经济、军事诸项事务。这种王巡()A.拓展了王权影响 B.挑战了分封制度 C.强化了血缘认同 D.控制了世家贵族【分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国家在政治控制方面尚未形成比较严密的层级化制度,尚需通过周王本人不时出行或巡游来强化王权的威势与影响,A项正确;这种王巡拓展了王权影响,未体现挑战了分封制度,排除B项;这种王巡拓展了王权影响,与血缘认同无关,排除C项;这种王巡拓展了王权影响,并不会直接控制世家贵族,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2024•辽阳二模)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分封制的特点 B.礼乐制度愈发规范 C.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材料“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和所学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作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和兵器,材料涉及了其分布的范围广和集中地点及对象,可以说明宗法分封制的特点,A项正确;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据材料“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可知,诸侯国的青铜器比较少,主要集中于王室,排除C项;西周时期政治经济中心没有转移,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学生需掌握西周宗法制的含义、内容、特点和影响。20.(2024•江西模拟)位于山西南部的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考古学者在这里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城墙遗址、宫殿,城内有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观象台等。这些表明,陶寺遗址()A.个体商品经济比较繁荣 B.适合种植水稻农作物 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这里在4000多年前是一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城墙、宫殿区、独立的仓储区和手工业区等遗迹,以及大量的文物出土,都证明了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些发现表明,陶寺遗址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相关信息,未涉及到商业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陶寺遗址是在北方地区,适合种植粟等作物,而不是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