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政治复习新题速递之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2024年9月)一.选择题(共16小题)1.(2024秋•泉州月考)2024年1—5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其中5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股份制企业增长6.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5%,私营企业增长5.9%;大规模设备更新扶持政策带动广播电视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0.7%和15.7%。据此可推断我国()①积极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②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提升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④宏观政策效应日益显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4•南京开学)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如同一颗颗种子播散在神州大地,正在不断生根发芽,讲述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故事。下列推导能够正确反映“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是()A.高品质生态环境→旅游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 B.高品质生态环境→环境养护成本减少→经济效益提高→高质量发展 C.高品质生态环境→营商环境优化→投资风险降低→高质量发展 D.高品质生态环境→居民平均寿命增加→养老服务满足人们需要→高质量发展3.(2024春•毕节市期末)农业生产提“智”增效、农民生活一“网”连通、农村发展加“数”前行……近年来,数字乡村建设成果丰硕,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不断缩小。《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到今年年底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2个百分点,将进一步提升农民数字技能。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①激活农村内生发展动力②逐步消除城乡发展差距③推动城乡居民同步富裕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2024春•深圳期末)与会者穿梭于2024年博鳌亚洲论坛(举办地:中国•海南)会场之间,“聪明”的发电玻璃、脚下的光伏地砖、漂亮的花朵风机、氢能源汽车、可循环桌牌等随处可见,仿佛置身于环保“未来世界”。一个个“低碳标签”,传递着博鳌向世界展示的绿色发展信号。如果给该报道选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A.零碳未来,全球共合作 B.环保治理,凝聚新共识 C.智慧能源,开拓新市场 D.绿色低碳,中国在行动5.(2024•潍坊开学)碳足迹是用来衡量特定对象在其生命周期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指标。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从产品碳足迹入手,完善国内规则、促进国际衔接,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该方案的发布()①旨在实现双碳目标,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②为坚持绿色发展作出了完善的制度安排③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④有助于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4春•临川区校级期末)下表为重要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国家级战略工程:实施这些工程旨在()工程内容西电东送把中国煤炭、水能资源丰富的西部省区的能源转化成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西气东输将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通过管道输送到需求巨大的东部地区。东数西算让西部的算力资源更充分地支撑东部数据的运算,更好为数字化发展赋能,推动更多数据中心向可再生能源更丰富的西部转移。A.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B.推动区域同步发展,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C.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东部和西部优势互补 D.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7.(2024•高明区校级三模)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1月30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①进一步提高经济集聚度,以规避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②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能,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③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升长三角地区产业竞争力④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全球经济互联互通共同发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8.(2024•南宁模拟)自2019年以来,青海省以满足农牧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重点,组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加强医共体内部和医共体之间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提档升级医疗设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76.29%,群众就医满意度明显提高。青海省组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①有利于贯通服务链,实现县域医疗资源共享②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③发挥了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④是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保障制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024•宜丰县校级模拟)2024年3月1日,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开始办理。与上年相比,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有较大调整: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由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子女教育,由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赡养老人,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上述调整的意义在于()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全社会整体福利水平②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增进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奠定改善民生的坚实基础④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2024•苏州开学)如表反映了2024年上半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来源情况统计指标收入主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按收入来源分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收入绝对量(元)城镇居民2756116720331728244700农村居民11272533931233342476注:去年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57元;农村居民为10551元。据此可以推断出()①初次分配是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②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分配实现公平③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人均收入不断增长④农村居民比城镇的财产净收入占比更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2024春•台州期末)下表为今年一季度我国居民收入情况。全国居民人均各项收入金额(单位: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可支配收入115396.2/其中劳动性收入65856.857.1经营净收入19596.817.0财产净收入9883.28.6转移净收入20074.817.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注:我国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9.63万亿元,同比上涨5.3%。从以上信息可推测出,我国()①增加了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的多种渠道②按劳分配是居民获得可支配收入的最主要方式③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得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多样化④经济向好态势决定了居民人均各项收入同比上升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2.(2024•望城区校级开学)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下列措施中体现初次分配的是()A.全国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B.不断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C.以税收为主要手段调节分配 D.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13.(2024春•苏州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劳动创造,称赞“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们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是因为()①劳动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③劳模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④劳模精神是实现价值的必由之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2024•苏州开学)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66亿人、2.44亿人、3.02亿人,基本建立了统筹城乡、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这反映了我国()A.基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 C.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每个公民享受相同权益 D.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满足较高层次保险需求15.(2024秋•大通县月考)2024年1月1日起,为2023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据统计,截至2024年3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7亿人、2.4亿人、2.9亿人。有观点认为,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助推共同富裕。以下能驳斥这一观点的是()①高质量发展可以为共同富裕提供体制保障②社会保障水平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③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④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2024春•江岸区期末)医疗救助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口中因疾病而无法负担医疗费用的群体提供专项帮助和支持,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疗救助对象已从最初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延伸至低保边缘的家庭成员、防返贫监测对象、因病致贫重病患者,救助总人次从2005年的969万人次增长至2023年的2.5亿人次。这表明,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①能够满足救助对象较高层次的医疗需求②是切实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有效举措③有利于切实维护家庭贫困患者的合法权益④是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具体体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材料题(共4小题)17.(2024•利津县校级开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时。政策引领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工信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工信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发展,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产业观察“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附加值,且符合绿色转型趋势。中国新能源企业持续投入科技研发,不断优化迭代产品,“新三样”叫响全球,2023年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比上一年增长29.9%。地区动态北京依据自身的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加快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新高地,从提升智能算力供给、强化产业基础研究、推进数据要素集聚、加快大模型创新应用、打造一流发展环境等方面推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目前,北京已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000多家,全面覆盖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图像语音语义识别等领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18.(2024秋•海安市月考)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是指生产要素的贡献由市场说了算,各类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市场交易中,通过生产要素的供求变化和价格来反映要素的稀缺度,进而评价要素的贡献。比如,近年来,劳动力相对稀缺,市场对劳动力的贡献评价就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在提高。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对知识、技术、管理等资源的需求增加,这些要素的稀缺度提高,市场对其贡献的评价就高,其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也会相应提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立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数据要素等要素的统一市场建设,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全面实现要素配置市场化。有人担心,我国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会影响收入分配的公平。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破解此类顾虑与担心。19.(2024春•江阳区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新修订的慈善法明确提出鼓励发展社区慈善,培育社区慈善组织,支持设立社区基金会、慈善信托,鼓励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正是“五社联动”的生动写照。该项目在广东、四川、重庆等地建立相关社区基金,每个社区基金由T企业基金会资助20万元(两年各10万元)作为“种子”资金,同时要求每个社区基金每年撬动一定的社会慈善资金。项目还通过T企业公益平台,创新社区基金募集机制和办法,动员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为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公益服务捐赠资金和物资,使慈善文化和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项目还搭建专业督导体系,由中国社会工作学会担任总督导,遴选一批理论与实务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领域专家,组成一支不少于20人的全国督导团队。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社区基金对第三次分配的意义。20.(2024秋•泉州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W村积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于特色挖掘、合作社建设、生态立村。该村依托天然生态优势,在果园农田中建设休闲栈道、观景乎台等谍施,形成居住一养老—休闲—康复—医疗等功能完善的新产业: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将村的荒山、森林等量化成集体和村民的资产,通过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整合成村民和集体的股份,该村1000多名农民每年获得不少分红;实施人才储蓄培养计划,加强校地合作,联合开展从业人员培训。经过多年努力。该村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农粮融合、景田一体、产村联动的田园综合体。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该村是如何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田园综合体。
2025年高考政治复习新题速递之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2024年9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6小题)1.(2024秋•泉州月考)2024年1—5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其中5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股份制企业增长6.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5%,私营企业增长5.9%;大规模设备更新扶持政策带动广播电视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0.7%和15.7%。据此可推断我国()①积极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②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提升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④宏观政策效应日益显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供给侧改革;国家宏观调控1、供给侧改革(1)供给侧改革:①“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②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供给侧改革,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供给侧改革的现实意义:①有效提高供给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②激发企业创新的活力和能力,实现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创新驱动发展。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④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国家宏观调控(1)含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2)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3)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5)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各种手段相互配合,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解答】①错误,材料中提到的是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制造行业的增加数值,看不出积极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②错误,我国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选项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提升说法不恰当;③正确,依据题意信息可知,企业与制造行业属于我国的供给端,材料中的数据,体现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④正确,依据题意信息可知,企业与制造行业的增长值增加,说明营商环境和体制市场环境在变好,这侧面证明了宏观政策效应日益显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2.(2024•南京开学)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如同一颗颗种子播散在神州大地,正在不断生根发芽,讲述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故事。下列推导能够正确反映“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是()A.高品质生态环境→旅游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 B.高品质生态环境→环境养护成本减少→经济效益提高→高质量发展 C.高品质生态环境→营商环境优化→投资风险降低→高质量发展 D.高品质生态环境→居民平均寿命增加→养老服务满足人们需要→高质量发展【分析】本题考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要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①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③发展开放型经济。④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解答】A正确,高品质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从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B错误,高品质生态环境,会使环境养护成本增加,而不是减少;C错误,高品质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优化无直接联系,并且营商环境优化也不会使投资风险降低;D错误,居民平均寿命增加会给养老服务带来压力,而不是使养老服务满足人们需要。故选:A。【点评】对于推导类试题,可采用首尾法进行确定,即先确定推导的第一项或者先确定最后一项,并要注意每一项之间的因果联系。3.(2024春•毕节市期末)农业生产提“智”增效、农民生活一“网”连通、农村发展加“数”前行……近年来,数字乡村建设成果丰硕,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不断缩小。《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到今年年底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2个百分点,将进一步提升农民数字技能。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①激活农村内生发展动力②逐步消除城乡发展差距③推动城乡居民同步富裕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农业现代化和三农问题1、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1)城乡统筹发展是指改变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思维方式,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全面考虑,树立工农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发展的眼光,统筹的思路,解决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2、农业现代化和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也是一个世界性概念。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建立发达的农业、建设富庶的农村和创造良好的环境。【解答】①④符合题意,数字乡村建设成果丰硕,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不断缩小,推动数字农村建设,有利于激活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②说法错误,发展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不能消除城乡差距;③说法错误,发展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城乡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4.(2024春•深圳期末)与会者穿梭于2024年博鳌亚洲论坛(举办地:中国•海南)会场之间,“聪明”的发电玻璃、脚下的光伏地砖、漂亮的花朵风机、氢能源汽车、可循环桌牌等随处可见,仿佛置身于环保“未来世界”。一个个“低碳标签”,传递着博鳌向世界展示的绿色发展信号。如果给该报道选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A.零碳未来,全球共合作 B.环保治理,凝聚新共识 C.智慧能源,开拓新市场 D.绿色低碳,中国在行动【分析】本题考查: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⑤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解答】A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所做的贡献,没有涉及全球共合作,也没有涉及开拓新市场;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并非环保治理,也没有体现凝聚共识;D符合题意,一个个“低碳标签”,传递着博鳌向世界展示的绿色发展信号,这体现了中国积极为绿色低碳,促进世界绿色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5.(2024•潍坊开学)碳足迹是用来衡量特定对象在其生命周期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指标。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从产品碳足迹入手,完善国内规则、促进国际衔接,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该方案的发布()①旨在实现双碳目标,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②为坚持绿色发展作出了完善的制度安排③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④有助于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⑤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要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①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③发展开放型经济。④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解答】①④符合题意,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从产品碳足迹入手,完善国内规则、促进国际衔接,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该方案的发布旨在实现双碳目标,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②错误,该方案不能作出完善的制度安排;③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6.(2024春•临川区校级期末)下表为重要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国家级战略工程:实施这些工程旨在()工程内容西电东送把中国煤炭、水能资源丰富的西部省区的能源转化成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西气东输将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通过管道输送到需求巨大的东部地区。东数西算让西部的算力资源更充分地支撑东部数据的运算,更好为数字化发展赋能,推动更多数据中心向可再生能源更丰富的西部转移。A.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B.推动区域同步发展,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C.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东部和西部优势互补 D.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析】本题考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1)城乡统筹发展是指改变“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思维方式,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全面考虑,树立工农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发展的眼光,统筹的思路,解决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解答】AD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这些工程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而不是为了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不是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符合题意,国家实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东数西算等工程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东部和西部优势互补;B错误,实施这些工程旨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而不是“同步发展”。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选项。7.(2024•高明区校级三模)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1月30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①进一步提高经济集聚度,以规避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②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能,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③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升长三角地区产业竞争力④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全球经济互联互通共同发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1)城乡统筹发展是指改变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思维方式,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全面考虑,树立工农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发展的眼光,统筹的思路,解决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解答】①错误,深入推进长三角﹣体化发展不会规避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而是为了更好的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②③正确,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能,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升长三角地区产业竞争力;④错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不是全球经济发展。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8.(2024•南宁模拟)自2019年以来,青海省以满足农牧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重点,组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加强医共体内部和医共体之间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提档升级医疗设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76.29%,群众就医满意度明显提高。青海省组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①有利于贯通服务链,实现县域医疗资源共享②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③发挥了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④是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保障制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及措施(1)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2)措施:①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②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③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④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⑤第三次分配主要由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解答】①②符合题意,青海省组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有利于贯通服务链,实现县域医疗资源共享,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③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再分配,不是第三次分配;④错误,青海省组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不是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保障制度。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9.(2024•宜丰县校级模拟)2024年3月1日,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开始办理。与上年相比,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有较大调整: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由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子女教育,由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赡养老人,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上述调整的意义在于()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全社会整体福利水平②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增进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奠定改善民生的坚实基础④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及措施(1)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2)措施:①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②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③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④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⑤第三次分配主要由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解答】①错误,虽然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强调的是分配政策,而不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全社会整体福利水平;②④符合题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提高,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是在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有利于增进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减轻特定支出较多的家庭的税收负担;③错误,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调整体现的是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并没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10.(2024•苏州开学)如表反映了2024年上半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来源情况统计指标收入主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按收入来源分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收入绝对量(元)城镇居民2756116720331728244700农村居民11272533931233342476注:去年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57元;农村居民为10551元。据此可以推断出()①初次分配是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②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分配实现公平③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人均收入不断增长④农村居民比城镇的财产净收入占比更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1)按劳分配所得。(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所得。【解答】①正确,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通过表中数据可知初次分配是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②错误,材料中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但是收入分配实现公平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实际情况;③正确,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增加,说明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人均收入不断增长;④错误,材料表明农村居民比城镇的财产净收入占比更低。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11.(2024春•台州期末)下表为今年一季度我国居民收入情况。全国居民人均各项收入金额(单位: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可支配收入115396.2/其中劳动性收入65856.857.1经营净收入19596.817.0财产净收入9883.28.6转移净收入20074.817.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注:我国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9.63万亿元,同比上涨5.3%。从以上信息可推测出,我国()①增加了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的多种渠道②按劳分配是居民获得可支配收入的最主要方式③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得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多样化④经济向好态势决定了居民人均各项收入同比上升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2)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答】①不合题意,图表中不能反映我国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渠道的变化;②说法错误,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劳动性收入包括按劳分配,也包括按劳动要素分配,所以,材料中劳动性收入占比57.1%,并不能说明按劳分配是居民获得可支配收入的最主要方式;③符合题意,由题意可知,我国居民劳动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都有所增加,这表明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得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多样化;④符合题意,我国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9.63万亿元,同比上涨5.3%,居民各项收入也均有所增加,说明经济向好态势决定了居民人均各项收入同比上升。故选:D。【点评】图表题是通过图表的方式把要反映的现象表达出来,通过对现象的综合来表达主题,反映命题的意图,围绕所考查的知识设计图表,要求考生联系图表信息,用所学的原理来回答。12.(2024•望城区校级开学)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下列措施中体现初次分配的是()A.全国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B.不断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C.以税收为主要手段调节分配 D.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分配原则分配政策(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①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②生产要素(劳动、技术、管理、资本等等)按贡献参与分配。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3)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重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各种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解答】A正确,全国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BC错误,不断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以税收为主要手段调节分配属于再次分配;D错误,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属于第三次分配。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13.(2024春•苏州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劳动创造,称赞“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们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是因为()①劳动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③劳模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④劳模精神是实现价值的必由之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弘扬劳动精神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解答】①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③符合题意,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是因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模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④错误,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价值的必由之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14.(2024•苏州开学)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66亿人、2.44亿人、3.02亿人,基本建立了统筹城乡、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这反映了我国()A.基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 C.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每个公民享受相同权益 D.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满足较高层次保险需求【分析】本题考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减震器”。通过防范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2)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国民经济再分配,能调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3)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分担与责任共享,充分发挥社会互助的功能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解答】A错误,我国经济现在是高质量发展,而不是经济高速发展,不符合实际情况;B正确,我国建立了统筹城乡、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这反映了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C错误,国家要平等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并非每个公民享受相同权益;D错误,商业保险满足较高层次保险需求,而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保险。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15.(2024秋•大通县月考)2024年1月1日起,为2023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据统计,截至2024年3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7亿人、2.4亿人、2.9亿人。有观点认为,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助推共同富裕。以下能驳斥这一观点的是()①高质量发展可以为共同富裕提供体制保障②社会保障水平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③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④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减震器”。通过防范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2)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国民经济再分配,能调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3)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分担与责任共享,充分发挥社会互助的功能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解答】①错误,该选项阐述的是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直接驳斥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助推共同富裕这一观点;②④正确,有观点认为,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助推共同富裕,但是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可能会导致财政负担过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③错误,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16.(2024春•江岸区期末)医疗救助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口中因疾病而无法负担医疗费用的群体提供专项帮助和支持,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疗救助对象已从最初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延伸至低保边缘的家庭成员、防返贫监测对象、因病致贫重病患者,救助总人次从2005年的969万人次增长至2023年的2.5亿人次。这表明,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①能够满足救助对象较高层次的医疗需求②是切实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有效举措③有利于切实维护家庭贫困患者的合法权益④是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具体体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国家必须制定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①主要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②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解答】①不合题意,材料中的医疗救助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口中因疾病而无法负担医疗费用的群体提供专项帮助和支持,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满足救助对象基本的医疗需求;②③符合题意,我国医疗救助对象已从最初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延伸至低保边缘的家庭成员、防返贫监测对象、因病致贫重病患者,救助总人次从2005年的969万人次增长至2023年的2.5亿人次。这表明,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是切实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切实维护家庭贫困患者的合法权益;④不合题意,社会保障是重视发挥第二次分配作用的具体体现。故选:C。【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二.材料题(共4小题)17.(2024•利津县校级开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时。政策引领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工信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工信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发展,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产业观察“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附加值,且符合绿色转型趋势。中国新能源企业持续投入科技研发,不断优化迭代产品,“新三样”叫响全球,2023年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比上一年增长29.9%。地区动态北京依据自身的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加快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新高地,从提升智能算力供给、强化产业基础研究、推进数据要素集聚、加快大模型创新应用、打造一流发展环境等方面推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目前,北京已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000多家,全面覆盖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图像语音语义识别等领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属于措施类试题。材料中,“政策引领”,可联系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作用;“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附加值,且符合绿色转型趋势。中国新能源企业持续投入科技研发,不断优化迭代产品”,可联系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三样’叫响全球,2023年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可联系开放发展理念;“北京依据自身的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加快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新高地”,可联系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分配制度,引导数据要素资源合理流动,调动技术人员创新积极性。【解答】①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政府的经济职能,制定产业规划,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②新质生产力也是绿色生产力。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③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④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分配制度,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数据要素资源合理流动,调动技术人员创新积极性。【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关键在于准确理解题意和掌握教材知识。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限定范围、设问角度、主题等;第二步,审材料:分层次,找关键句子、词语,可根据标点符号划分层次,根据关键句子、词语准确把握材料信息;第三步,组答案:根据关键句子、词语,分析其体现的教材知识,理论与材料相结合加以分析说明。18.(2024秋•海安市月考)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是指生产要素的贡献由市场说了算,各类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市场交易中,通过生产要素的供求变化和价格来反映要素的稀缺度,进而评价要素的贡献。比如,近年来,劳动力相对稀缺,市场对劳动力的贡献评价就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在提高。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对知识、技术、管理等资源的需求增加,这些要素的稀缺度提高,市场对其贡献的评价就高,其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也会相应提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立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数据要素等要素的统一市场建设,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全面实现要素配置市场化。有人担心,我国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会影响收入分配的公平。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破解此类顾虑与担心。【分析】本题的设问可转化为如何破解“我国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会影响收入分配的公平”这一担忧。本题较难,具体可运用市场调节、宏观调控、现阶段的分配制度等知识来作答。“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是指生产要素的贡献由市场说了算”,可联系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对知识、技术、管理等资源的需求增加,这些要素的稀缺度提高,市场对其贡献的评价就高,其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也会相应提高劳动力要素”,可联系激励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增加对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促进经济增长。“各类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市场交易中,通过生产要素的供求变化和价格来反映要素的稀缺度,进而评价要素的贡献”,可联系各类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进行资源配置,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推进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数据要素等要素的统一市场建设,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可联系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此外,还可以从促进创新和创业,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角度来作答。【解答】①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②这一机制可以激励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增加对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促进经济增长。③在这一机制下,各类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进行资源配置,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④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5人合伙经营互联网教育平台协议3篇
- 2025年度路灯广告合作伙伴权益保障合同4篇
- 2025届重庆九龙坡区重点名校中考生物四模试卷含解析
- 吉林省九台区加工河中学心校2025届中考生物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羊只养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合同4篇
- 为梦想融资2024年生源地学贷全面启动3篇
- 二零二五版鲜活货物专业运输保险条款3篇
-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重点中学2025届中考四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物业服务采购意向协议书执行要点9篇
- 2025罐车租赁合同(含操作手册)专业培训版2篇
- 建筑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金蓉颗粒-临床用药解读
- 社区健康服务与管理教案
- 2023-2024年家政服务员职业技能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3年(中级)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必刷500题)
- 藏历新年文化活动的工作方案
- 果酒酿造完整
- 第4章-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
- 生涯发展展示
- 手术室应对突发事件、批量伤员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动机-行为背后的原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