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药工作规范》_第1页
《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药工作规范》_第2页
《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药工作规范》_第3页
《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药工作规范》_第4页
《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药工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1.020

CCSC50

DB4403

深圳市地方标准

DB4403/TXXXX—XXXX

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药工作规范

WorkspecificationforcommunityhealthserviceinstitutionsofTCM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FORMTEXT4403/TFORMTEXTXXXX—FORMTEXTXXXX

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药工作规范

1范围

本文件明确了术语和定义、规定了各类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工作的设置要求、中药房建设

和药事服务要求、中医药人员配备要求、服务要求及管理要求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各类社区健康服务机构。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comprehensiervicearea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在社康医院、社康中心设置的整合中医诊室、治疗室、中药房和中医药文化角等为一体的开展中医

药服务的专属区域。

注:中医药服务应以中医理念为核心,针对不同的服务人群,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和手段进行健康管理和服务,发挥

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养生等领域的优势和作用,达到治未病和治已病、促健康的目的。

3.2

中医药适宜技术Suitable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

注:中医药适宜技术又称“中医适宜技术”。

3.3

中医治未病服务serviceforhealthmanage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开展以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服务。

注: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3.4

中医药功能区functionalArea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能采用中医药诊疗方法和手段进行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教等健康管理和服务的区域。

3.5

中医药文化知识角CultureKnowledgeCorner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通过展板、实物、模型、中医养生保健体验设备、中医阅读角或运用电子触摸屏、LED屏等新媒体

手段,帮助城乡居民体验感受中医药文化,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固定区域。

3.6

社区健康服务机构CommunityHealthServices

经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为市民提供集预防、医疗、

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家庭健康管理等为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

1

DBFORMTEXT4403/TFORMTEXTXXXX—FORMTEXTXXXX

注:根据诊疗科目、床位、场所、人员、设施设备等标准,划分为社区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健康服务站。

4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药工作要求

4.1社区医院

4.1.1中医药功能区设置要求

4.1.1.1社区医院应设立独立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

4.1.1.2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的各中医药功能区应集中设置,且应有疾病诊断区域(健康状态

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疾病治疗(健康干预)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设有健康宣教、健康(慢

病)管理等辅助区域,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的使用面积宜不小于150M²,要求如下:

a)中医诊室应不少于2间;单个中医诊室面积应不小于10M²或不小于本机构其它诊室的平均面

积;

b)中医治疗室(含康复):门诊应不少于2间且总面积不小于40M²;住院部应不少于1间且总

面积不小于10M²;

c)治未病工作站(独立设置或加挂牌);

d)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标准版以上),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的建设要求见附录C;

e)可设置名中医工作室、中药煎药室、示教室等。

4.1.1.3应设候诊区,配备候诊椅、消防设施和污物桶。

4.1.1.4中医诊室和中医治疗室门口应挂科室标识牌和接诊医师公示牌。接诊公示牌应有医师照片、

姓名、职称、专业、接诊时间等内容。

4.1.1.5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应足额配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治疗推车、计算

机等基本设备。配备10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和康复设备,中医诊疗设备的选配见附录A的表A.1。

4.1.2中药房设置和药事服务

4.1.2.1应在中医综合服务区内设置相对独立的中药房。中药房应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

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换气扇、电脑、储物柜、工作台、饮片浸泡用具等设施设备。其中,

中药饮片柜结构规范合理、外观古朴典雅并具有防虫蛀、防腐蚀、防潮湿等功能。

4.1.2.2中药饮片调剂室的面积应与业务需求相适应,中药饮片(含中药颗粒剂、民族药制剂)的配

备不少于300种。

4.1.2.3设有煎药室并提供煎药服务,煎药室面积不低于10M²;

4.1.2.4可与隶属医院、有合格资质的其他中医药机构等进行合作,使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提供

中药饮片配送、代煎代送等服务。

4.1.3中医药人员要求

4.1.3.1应根据中医药业务量足额配备中医药人员。

4.1.3.2中医类别医师数量占社区医院医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5%。

4.1.3.3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不少于1名。

4.1.3.4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应不少于2名。

4.1.3.5中医药人员均应具备提供治未病服务的能力。

2

DBFORMTEXT4403/TFORMTEXTXXXX—FORMTEXTXXXX

4.1.3.6中药房应配备不少于1名的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药

学专业人员。

4.1.3.7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应有1名中医师或经培训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

4.1.4中医医疗和康复服务

4.1.4.1中医综合服务区及病房区域能提供针刺、艾灸、刮痧、拔罐、中医微创、推拿、敷熨熏浴、

骨伤、肛肠及其他类等类别项目中的6类以上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的具体内容见附录B。

4.1.4.2中医诊疗人次占社区医院总诊疗人次的比例不低于35%。

4.1.4.3中医处方(含中药饮片、中成药)占药物处方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5%。

4.1.4.4中药饮片处方占药物处方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或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

比例不低于10%。

4.1.4.5宜培育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特色专科,开展6种以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预防

和治疗服务。

4.1.4.6能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代理疗方法和中医药理论方法开展康复治疗。

4.1.5中医治未病服务

4.1.5.1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要求如下:

a)开展65岁及以上老人体质辨识,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到2025年应不低于75%;

b)开展0-36个月儿童中医调养指导,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到2025年应不低于85%。

4.1.5.2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居民开展健康教

育。健康教育内容中,中医药知识应不低于40%。

4.1.5.3参与疫病等突发病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采用药物和非药物方法预防疫病。

4.1.5.4为亚健康人群开展中医药干预诊疗。

4.1.5.5提供其他中医治未病服务。

4.1.6信息化建设

4.1.6.1使用中医健康信息平台,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信息系统联通、共享资源。中医健康信

息平台应有中医特色电子病历、辅助开方、名老中医知识库、古籍文献知识库等功能,并接受中医药管

理部门指导,积极提供相关数据。

4.1.6.2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移动互联网、智能客户端、即时通讯等)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

提醒、划价收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服务。

4.1.6.3宜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4.1.6.4开展治未病信息化建设工作。

4.1.7文化建设

4.1.7.1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的装修应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4.1.7.2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的入口处悬挂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

牌匾,可挂具有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对联。

4.1.7.3治未病区域外悬挂“治未病工作站”标识,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张贴相关标识。

4.1.7.4应在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内的候诊区、走廊、诊室墙面以宣传栏、宣传图片、多媒体

播放展示等形式宣传中医药知识和方法。

3

DBFORMTEXT4403/TFORMTEXTXXXX—FORMTEXTXXXX

4.1.7.5中医药人员的行为规范应体现大医精诚的核心精神。

4.1.8综合管理

4.1.8.1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本机构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中,并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4.1.8.2建立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将中医药基本医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等内容纳入人员年度工作

目标和绩效考核指标。

4.1.8.3中医病历书写优良率和中医处方书写合格率应不低于90%。中药质量合格率达100%。

4.1.8.4接受上级中医药主管部门业务督导。

4.1.8.5在健康社区工作中融入中医药服务内容。

4.1.8.6社区健康机构应对中医药服务工作予以相应的资金保障。

4.2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4.2.1中医药功能区设置要求

4.2.1.1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应有独立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

4.2.1.2中医药功能区的各区域应相对集中设置,并设有疾病诊断(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

区域、疾病治疗(健康干预)区域,中医综合服务区使用面积宜不低于150M²,要求如下:

a)中医诊室应不少于2间,单个中医诊室面积应不小于10M²或不小于本机构其它诊室的平均面

积;

b)中医治疗室应不少于2间且总面积不小于40M²;

c)C.设有治未病工作站和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简约版以上),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的建

设要求见附录C。

4.2.1.3走廊应有候诊区,配备候诊椅、消防设施和污物桶。

4.2.1.4中医诊室、中医治疗室门口应有科室标识牌和接诊医师公示牌。接诊医师公示牌应有医师照

片、姓名、职称、专业、接诊时间等信息。

4.2.1.5中医诊室和中医治疗室应配备脉枕、针灸器具、火罐、按摩床等中医药服务基本设备。配备

6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和康复设备,中医诊疗设备的选配见附录A的表A.1。

4.2.2中药房建设和药事服务

4.2.2.1宜设置中药房,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换气

扇、电脑、储物柜、工作台等设施设备。中药饮片柜结构规范合理、外观古朴典雅并能防虫蛀、防腐蚀、

防潮湿等。

4.2.2.2中药饮片调剂室的面积应与业务需求相适应,中药饮片(含中药颗粒剂、民族药制剂)的配

备不少于250种。

4.2.2.3宜有煎药室并提供煎药服务,煎药室面积不低于10M²。

4.2.2.4可与隶属医院、有合格资质的其他中医药机构等进行合作,使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提供

中药饮片配送、代煎代送等服务。

4.2.3中医药人员要求

4.2.3.1应根据中医药业务量足额配备中医药人员。

4.2.3.2中医类别医师数量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25%以上。

4.2.3.3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不少于1名。

4

DBFORMTEXT4403/TFORMTEXTXXXX—FORMTEXTXXXX

4.2.3.4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不少于1名。

4.2.3.5中医药人员应均具备提供治未病服务能力。

4.2.3.6中药房应配备不少于1名的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药

学专业人员。

4.2.3.7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应有1名中医师或经培训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

4.2.4中医医疗和康复服务

4.2.4.1能提供针刺、艾灸、刮痧、拔罐、中医微创、推拿、敷熨熏浴、骨伤、肛肠、其他类等项目

中的6类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的具体内容见附录B。

4.2.4.2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不低于35%。

4.2.4.3中医处方(含中药饮片、中成药)占处方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5%。

4.2.4.4中药饮片处方占药物处方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或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

比例不低于10%。

4.2.4.5宜培育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特色专科,开展4种以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预防

和治疗的服务。

4.2.5中医治未病服务

见4.1.5。

4.2.6信息化建设

见4.1.6。

4.2.7文化建设

见4.1.7。

4.2.8综合管理

见4.1.8。

4.3社区健康服务站(400㎡≤面积<1400㎡)中医药服务规范

4.3.1中医药功能区设置要求

4.3.1.1社区健康服务站应设立中医科,可设置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

4.3.1.2中医药功能区域相对集中设置,应有疾病诊断(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区域、疾病

治疗(健康干预)区域。

4.3.1.3中医诊室应不少于1间,中医治疗室应不少于1间且总面积不少于20㎡,可设置治未病工作

站及中医健康文化知识角(简约版以上)。

4.3.1.4中医诊室和中医治疗门口挂科室标识牌和接诊医师公示牌。接诊医师公示牌应有医师照片、

姓名、职称、专业、接诊时间等内容。

4.3.1.5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应配备有脉枕、针灸器具、火罐、按摩床等中医药服务基本设备。配备6

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和康复设备,中医诊疗设备的选配见附录A的表A.1。

4.3.2中药房建设和药事服务

5

DBFORMTEXT4403/TFORMTEXTXXXX—FORMTEXTXXXX

4.3.2.1宜设置中药房,中药房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

换气扇、电脑、储物柜、工作台等设施设备。中药饮片柜结构规范合理、外观古朴典雅并能防虫蛀、防

腐蚀、防潮湿等。

4.3.2.2中药饮片调剂室面积应与业务需求相适应,中药饮片(含中药颗粒剂、民族药制剂)的配备

不少于200种。

4.3.2.3宜有煎药室并提供煎药服务,煎药室面积不低于10M²。

4.3.2.4可与隶属医院、有合格资质的其他中医药机构等进行合作,使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提供

中药饮片配送、代煎代送等服务。

4.3.3中医药人员配备

4.3.3.1应根据中医药业务量足额配备中医药人员,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不少于1名。

4.3.3.2中医药人员应具备提供治未病服务的能力。

4.3.3.3设立中药房的,中药房应配备1名以上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

核合格的药学专业人员。

4.3.3.4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应有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

4.3.4中医医疗和康复服务

4.3.4.1能提供针刺、艾灸、刮痧、拔罐、中医微创、推拿、敷熨熏浴、骨伤、肛肠、其他类等项目

中的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中医适宜技术的具体内容见附录B。

4.3.4.2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不低于35%。

4.3.4.3中医处方(含中药饮片、中成药)占处方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5%。

4.3.4.4中药饮片处方占药物处方总数的比例达不低于5%或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

的比例不低于10%。

4.3.4.5宜培育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特色专科,综合运用中医药诊疗方法,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开展2种以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服务。

4.3.5中医治未病服务

见4.1.5。

4.3.6信息化建设

见4.1.6。

4.3.7文化建设

4.3.7.1中医诊室、中医治疗室的墙面张贴中医药知识和方法的宣传图片等。

4.3.7.2中医诊室、中医治疗室的装饰装修体现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

4.3.7.3上墙的行为规范体现大医精诚的核心精神,宣传推广省、市治未病服务行业标识以及中医“治

未病”理念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张贴相关标识。

4.3.8综合管理

见4.1.8。

4.4社区健康服务站(面积<400M²)中医药服务规范

6

DBFORMTEXT4403/TFORMTEXTXXXX—FORMTEXTXXXX

4.4.1中医药功能区设置要求

4.4.1.1社区健康服务站应具备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诊室(治疗室)。

4.4.1.2中医可与全科共用诊室(治疗室),但应在诊室门口悬挂中医诊室(治疗室)标识牌。

4.4.1.3脉枕、针灸器具、火罐、按摩等中医药服务和理疗设备不少于4种。

4.4.2中药房建设和药事服务

可与隶属医院或有合格资质的其他中医药机构等进行合作,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提供中药饮

片配送、代煎代送等服务。

4.4.3中医药人员配备

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经过培训后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4.4.4中医医疗和康复服务

能提供针刺、艾灸、刮痧、拔罐、耳穴压豆、中医微创、推拿、敷熨熏浴、骨伤、肛肠、其他类等

项目中的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中医适宜技术的具体内容见附录B。

4.4.5中医治未病服务

见4.1.5。

4.4.6信息化建设

见4.1.6。

4.4.7文化建设

有条件的中医诊室(治疗室)墙面张贴中医药知识和方法的宣传图片等,上墙的行为规范体现大医

精诚的核心精神。

4.4.8综合管理

见4.1.8。

5服务质量考核

5.1考核机构

中医药工作考核可由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开展或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

5.2考核指标

5.2.1考核指标分类

5.2.1.1基础指标:中医药服务人员、场地、设备设施、信息化等配置情况。

5.2.1.2服务指标:中医药服务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5.2.1.3管理指标:中医药服务政策、资金保障,相关制度、流程及执行情况。

5.2.1.4考核具体指标及评分表由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7

DBFORMTEXT4403/TFORMTEXTXXXX—FORMTEXTXXXX

5.3考核方法

5.3.1日常考核:根据日常中医药服务数据和有关工作资料进行。

5.3.2现场考核: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到社康机构现场抽查有关内容。

5.4服务质量考核结果管理

5.4.1各区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当地的中医药服务质量合格线,合格

分数线不应高于基本项满分分值。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评估体系,并作为评定中医药服务相关评优、

评级的主要依据。

8

DBFORMTEXT4403/TFORMTEXTXXXX—FORMTEXTXXXX

A

A

附录A

(资料性)

深圳市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中医诊疗设备

深圳市社康机构中医诊疗设备的选配参考见表A.1。

表A.1配备参考表

序号分类设备名称

中医四诊设备、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健康

1诊断设备

咨询与指导设备

2针疗设备各类针具、电针治疗设备

3灸疗设备灸疗器具、艾灸仪(并配有艾灸排烟管,艾灸吸烟器等设备)

4中药熏洗设备中药熏洗设备、中药离子导入设备、中药雾化吸入设备、中药透药设备

5牵引设备颈椎牵引设备、腰椎牵引设备、多功能牵引设备

6治疗床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多功能治疗床

7中医光疗设备中医光疗设备

8中医超声治疗设备中医超声治疗设备

9中医电疗设备高频治疗设备、中频治疗设备、低频治疗设备

特定电磁波治疗设备(TDP神灯)

10中医磁疗设备

中医磁疗治疗设备

11中医热疗设备蜡疗设备、热敷(干、湿、陶瓷)装置

12中药房设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药戥、电子秤

中药煎煮壶(锅)

13煎药室设备

煎药机(符合二煎功能,含包装机)

14康复训练设备训练床、训练用阶梯、平行杠、姿势镜等

9

DBFORMTEXT4403/TFORMTEXTXXXX—FORMTEXTXXXX

附录B

(资料性)

深圳市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深圳市中医适宜技术的具体技术类别见表B.1。

表B.1深圳市中医医疗技术目录表

序号技术类别技术名称

毫针技术、头针技术、耳针技术、腹针技术、眼针技术、手针技术、腕踝针技术、三棱针技术、

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梅花针)技术、芒针技术、鍉针技术、穴位注射技术、埋线技

1针刺类技术

术、平衡针技术、醒脑开窍技术、靳三针技术、浮针技术、贺氏三通技术、电针技术、针刺麻醉

技术、鼻针技术、口唇针技术、子午流注技术、灵龟八法技术、飞腾八法技术

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三伏天灸技术、天灸技术、温针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

2灸类技术

火灸技术

3刮痧类技术刮痧技术、撮痧技术、放痧技术

4拔罐类技术拔罐(留罐、闪罐、走罐)技术、药罐技术、针罐技术、刺络拔罐技术、刮痧拔罐技术

5中医微创类技术针刀技术、带刃针技术、水针刀技术、钩针技术、刃针技术、长圆针技术、拨针技术、铍针技术

皮部经筋推拿技术、脏腑推拿技术、关节运动推拿技术、关节调整推拿技术、经穴推拿技术、导

6推拿类技术

引技术、小儿推拿技术、器物辅助推拿技术、耳鼻喉擒拿技术、膏摩技术

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

7敷熨熏浴类技术

中药淋洗技术

理筋技术、脱位整复技术、骨折整复技术、夹板固定技术、石膏固定技术、骨外固定支架技术、

8骨伤类技术

牵引技术、练功康复技术

9肛肠类技术挂线技术、枯痔技术、痔结扎技术、中药灌肠技术、注射固脱技术

砭石治疗技术、蜂针治疗技术、中药点蚀技术、经穴电疗技术、经穴超声治疗技术、经穴磁疗技

10其他类技术术、经穴光疗技术、揉抓排乳技术、火针洞式引流技术、脐疗技术、药线(捻)引流技术、烙法

技术、啄法技术、割治技术

B

B

10

D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