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一下《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_第1页
苏教版数学一下《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_第2页
苏教版数学一下《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_第3页
苏教版数学一下《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_第4页
苏教版数学一下《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课题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课时第1课时(教科书第74—75页)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一、复习引入,促进迁移。1、示卡片口算。4+6=()20+10=()6+5+30=()4+9=()20+13=()9+3+40=()2、指名口算,并说口算过程。24+5=()二、探究算法,经历体验。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情境图: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2)师把算式呈现在黑板上:9+624+924+69+24+6(3)问:哪个已学过,点名直接说得数解答。9+24+6留到课后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24+6=24+9=2.教学24+6=?(1)学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想想该怎么算?(2)小组讨论:6+4满10,该怎么办?(3)集体交流:各自说说各自的算法和操作过程。①展示操作,归纳思路。②生自由练说口算步骤。③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要注意应先把什么位上的数相加。碰到个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3.教学24+9=?(1)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寻究24+9的计算方法,老师巡视,个别辅导。(2)小组交流:通过操作后,你想怎样计算?(3)集体交流:结合操作,理解算理。老师配合学生语言和动作板书算式。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三、多层训练,巩固算法。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要求他们看着分解式说一说每道题各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独立做。(2)独立观察,在每一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思考:为什么?(3)小组讨论:从每组题中,你悟出了什么?(4)集体交流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先把几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满十后,再与几十相加。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建议学生先轻声说说每道题各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填写得数。学生完成后,选择两题让他们再说说计算过程。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指名读题。要求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列式解答后,指名口答。四、评价小结,反思提升。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2.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课题练习十一(1)课时第2课时(教科书第76—77页第1—7题)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一、揭示目标、复习旧知。1.口算:2+8953+764+957+46+2973+829+792+854+20集体口算,选一两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相关的练习课。(揭示课题)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出示38+253+9学生口算,并说说想法。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1.第1题。(1)独立口算,后集体交流订正。(2)选择第一组题:讨论:第1题与第2、3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第1题是不进位加法,第2、3题是进位加法,因此十位上的数比原来多1。)2.第3题。(1)观察交流:每组两题中,哪一题个位上的数相加后不满10,哪一题个位上的数相加后满10了?(2)学生独立计算,并看看先前的判断对不对。四、多层练习、形成技能。1.第2题。老师可以改动加上的一位数,进行多次练习,牢固掌握计算的方法。2.第4题。(1)出示第3题,老师说明题意:在括号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并把它圈起来。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2)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你圈的是哪个数?另一个数错在哪里?以后我们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地方?3.第5题。(1)出示第1小题,问:不计算你能判断出45+5和40谁大吗?为什么?(2)学生不计算进行大小判断,完成后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3)集体交流结果和原因。4.第6题。(1)交流: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2)问:要把哪些球放进纸箱里?要知道纸箱里能不能装下这些球,先要算什么?算出这两堆球一共有多少个后,还要做什么?(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指名回答。5.第7题。(1)学生列式计算两个组一共植树多少棵。(2)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写在书上,并解答。(3)集体交流学生的提问及解答。五、全课小结今天的练习你完成的怎么样?有什么值得你注意的地方吗?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课题练习十一(2)课时第3课时(教科书第77—78页第8—13题)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谈话:你们看,两只小蚂蚁要过河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不过,帮助小蚂蚁的同学要听老师提一个要求,一定要把题目算对,小蚂蚁才能安全地过河。出示课件:练习十一第8题。(1)分男女生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先到达终点。(2)核对答案。二、基本练习,提升技能1.第9题。(1)比一比,看看谁能在2分钟内完成。(2)集体核对,了解错误情况。2.第10题。(1)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估算方法。先出示:6+5274+5指名估算得数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2)出示:48+356+7问: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我们会估算了,下面这两题有什么不同?(3)完成练习,先和同桌说说是几十多,再算出得数。(4)小结估算方法。三、拓展延伸,应用技能1.第11题。(1)问:小兔们拔的萝卜分成了几部分?要想知道一共收了多少萝卜该怎么办?(2)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口答。2.第12题。(1)问:这题要解决什么问题?“三人各应付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2)请在每位小朋友的边上列式,算出他们分别要付多少元。提醒学生注意每位小朋友分别买了什么,价格是多少。(3)集体核对。3.第13题。(1)让学生独立找一找第1小题的规律是什么,再集体交流。(2)问:你能根据第1小题的规律,接着写出后面三个数吗?学生填写后集体核对。(3)请找出剩余两题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写数。(4)集体核对规律及答案。4.思考题。(1)学生读题,问:这题要我们做什么?(2)学生找一找,同桌交流。(3)集体交流。(4)讨论:你能从中找出两个数,使他们的和等于33吗?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的练习完成的怎样,有什么值得你注意的地方吗?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课题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课时第4课时(教科书第79—80页)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一、复习铺垫1.口算下面各题。14-65+732+448-758+267-712-464-5013-546+943-2078-52.说说下面每组中两道题计算方法上的相同和不同点。(1)56+356-3(2)89-689-603.小结。二、探索新知1.出示场景图。让学生根据图中三个小朋友持有画片的张数,提出一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估计学生会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小华比小军少多少张?(2)小华比小丽多多少张?(3)小军比小丽多多少张?根据学生口头列出的算式,教师作如下板书:34-3030-834-8引导学生观察这几道算式,提问:在这几道算式中,哪道算式我们已经会计算,答案是多少?(随学生的回答,将34-30擦去。)提出:30-8和34-8虽然是两位数减一位数,但和过去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同,个位上0减8或4减8都不够减(板书: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不够减。)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种减法的计算方法。2.探索退位减的计算方法。(1)探索30-8的计算方法。a.让学生拿出3捆小棒,思考怎样从3捆小棒中拿走8根,并实际操作。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b.学生汇报操作过程,突出先拆开一捆小棒,再从10根中拿走8根。提问:要不要把3捆小棒都拆开,为什么?说明:拆开一捆小棒就够减了,不需要把3捆小棒都拆开。c.引导学生说出算法,并有条理地叙述计算过程。提问:如果现在我们不摆小棒,你准备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对照操作过程,说出:先算10-8=2,再算20+2=22.教师随即板书:30—8=2220102d.让学生在书上把得数填在方框里,并在括号里写出单位“张”,然后口答。(2)探索34-8的计算方法。a.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桌同学交流34-8的计算方法。b.指定几个学生向全班汇报操作过程,并有条理的表述计算方法。估计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拆开一捆小棒,从这10根中拿出8根,,然后将剩下的2根和24根合并。即:先算10-8=2,再算24+2=26。第二种是先拆开一捆小棒,和原来的4根合在一起,再从14根里拿走8根,然后将剩下的6根和20根合并。即:先算14-8=6,再算20+6=26。当学生用第一种方法汇报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当学生用第二种方法汇报时,教师可同时板书如下式子:34—8=2620146c.让学生在书上把得数填在方框里,并在括号里写出单位,然后口头回答。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3)比较30-8和34-8这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说说它们和过去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有什么不同。指出:两位数减一位数遇到个位不够减时,需要从被减数的十位退1作10,然后再减。这样的减法叫做退位减法。教师在课始的板书“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不够减”中,将“个位不够减”擦去,改板书为“退位”。三、巩固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各自完成填空,再要求他们看着分解式说说每道题分别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一组一组的练习。每做完一组题后,引导他们说说这组题的计算过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沟通20以内退位减法与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之间的联系。强调遇到个位不够减时,通常要从十几里减去一位数。3.做“想想做做”第3题。建议学生先轻声说说每道题分别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填写得数。学生完成后,选择两题让他们再说说计算过程。4.做“想想做做”第4题。指名读题后,启发:如果把兰兰的22本连环画看作两部分,你知道是哪两部分吗?要求借给同学多少本,要从22本里去掉什么?学生列式解答后,指名口答。四、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课题练习十二(1)课时第5课时(教科书第81页第1—6题)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一、揭示目标、复习旧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出示小黑板)讨论:被减数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先同桌说说,再指名汇报。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1.出示50-9=42-8=学生口算,并说说口算过程。2.口算练习23-4=40-8=35-8=47-9=21-7=37-9=45-7=64-5=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1.完成第1题。(1)学生独立填写,汇报时指名说每组3题的计算过程。(2)观察讨论:每一组的三道有什么区别?(第一组中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第一题不退位,第二、第三题需要退位。第三组中被减数不同,减数相同,三题都需退位。)2.完成第3题。(1)观察比较: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够减吗?哪些够,哪些不够?(2)估算:你能说说每道算式是几十多吗?你是怎样判断的?(3)学生独立完成。四、多层练习、形成技能。1.完成第2题。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1)出示第2题,老师说明题意:用图中的数字分别减7和9。(2)同桌同学进行练习竞赛,比一比谁算又快又对。2.完成第4题。(1)老师说明题意:括号里哪一个得数对,把对的圈起来。(2)学生独立圈数,集体交流,在说出正确得数后,让学生想想错误得数锗在哪里。3.完成第5题。(1)出示56-20○4475-8○64问:你知道56-20是几十多吗?还需要算出得数再比较大小吗?75-8是几十多?知道了75-8是60多能比出大小吗?这时该怎么办?(2)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习。(提醒学生先估计是几十多,如果还无法比出大小那就算出结果再比较。)(3)小结比大小的一般方法:先估算出算式的得数是几十多,如能比出大小就直接比较;如果还分不出大小再算出得数再比较。4.完成第6题。(1)让学生看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2)问:用20元买一袋糖,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列式计算。(3)集体核对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该怎样列式?(4)问:如果还是用20元买一袋盐或味精,又该找回多少元呢?请列式算一算。五、课堂评价、拓展延伸。让学生谈练习收获。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课题练习十二(2)课时第6课时(教科书第82页第7—11题)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一、复习算法23-8=54-7=92-6=56-8=42-5=81-3=84-8=60-5=指名口答,并说明计算过程。二、巩固练习1.完成第7题。(1)让学生观察图意,说说该题是什么意思。(2)同桌比赛:看看哪只兔子的速度快。(3)集体核对。2.完成第8题。(1)要求:比一比,看看谁能在2分钟内完成。(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3)集体订正。3.完成第9题。(1)先估算,说一说每道题的得数是几十多,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2)判断一下,哪些是退位减法,哪些是不需要退位的(3)学生独立计算并检查估算是否合理4.完成第10题。(1)仔细观察后指名说图意,说一说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一说:32只纸鹤可以分成哪几部分呢?已经折好了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想求还要折多少该怎么办?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算?(3)集体口答。5.完成第11题。(1)图中三位小朋友分别买了什么?它们的价格是多少?(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说一说解题思路。三、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相关内容。教学内容课题练习十二(3)课时第7课时(教科书第83页第12—17题)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一、复习算法69一9=78一7=32一7=84一6=46一8=23一6=55一8=60一6=83一9=(直接说得数,并指名学困生说说是怎样算的)二、加减混合,提升技能。1.完成第12题。(1)学生独立完成。(2)核对交流:你是怎样算的?(3)观察比较:每组题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2.完成第13题。(1)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找出得数小于50的算式,并在后面的方框里画“√”。(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完成第14题。(1)问:怎样求和?怎样求差?(2)学生独立填表后集体核对。4.完成第15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核对,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5.完成第16题。(1)出示第16题图,观察图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红金鱼有24条,黑金鱼有10条,黄金鱼有6条。)(2)“求红金鱼和黄金鱼一共有多少条”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3)“求再买几条黄金鱼就和红金鱼同样多?”是什么意思?需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4)根据这道题的条件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后解答。三、拓展练习,训练思维1.完成第17题。(1)学生独立完成。(2)核对交流: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找到的?接下去是多少?2.完成思考题。(1)集体交流:从算式中你看出了什么?(2)引导:从得数是73可以想到被减数十位上的●至少是几?如果●是7,那么▲又是多少呢?这个算式对吗?接下去请同学们再试试看,能不能找到正确答案。(3)学生独立尝试。(4)交流结果,说说是怎样想的。四、练习总结: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有什么值得你注意的吗?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课题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课时第8课时(教科书第84—85页)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一、复习导入1.口算下面各题。6+4432-545+3072-4070+2053+760-634+567+574-838+430+502.用竖式计算。53+263.提问:用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结:用竖式计算加、减法,一要注意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二要注意从个位算起。今天我们要利用这些计算经验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二、进行新课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提问:要求两人一共有多少张,可以怎样列式?板书:34+16=(2)提出要求:你能通过摆小棒算出这道题的得数吗?组织讨论:先摆了几捆带几根,又摆了几捆带几根?把4根和与6根合起来一共多少根,把3捆和1捆合起来一共多少捆?34+16的得数是多少?进一步追问:你的桌上只有4捆小棒,得数怎么会是50?明确: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因为10个一是一个十,所以可以把这10根捆成一捆。(3)教师拿出计数器,让学生说出34+16的拨珠过程,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拨珠。教师拨珠计算后提问:得数的十位上几,个位上是几,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这个数是多少?十位上明明只有4颗珠,得数怎么会是50呢?明确:个位上10颗珠表示10个一,10个一就是一个十。(拨去个位10颗珠,同时在十位添上1颗珠。)(4)引导学生结合操作过程用竖式进行计算。启发: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算出了这道题的得数。那么这道题用竖式应该怎样算呢?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结合学生板演的竖式计算过程,组织讨论:你先算的是几加几,再算的是几加几?个位上4+6得10,这个“10”在竖式里该怎样写?讨论后明确:个位上4+6得10,要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0.为了不忘记向十位进1,我们可以在十位右边靠近横线的地方写一个小“1”,表示进上来的1个十。这样就提醒我们在加十位上的数时,把进上来的1也加上。(示范板书)进一步追问:此时,十位上要把哪几个数相加?提出要求:你能看着竖式再说一说34+16的计算过程吗?(5)再次感受笔算时从个位算起的合理性。引导学生观察竖式,说明:因为加的过程中出现了进位,如果从十位加起,先把十位的计算结果写出来,再算个位数相加时,由于进位就要把原来十位上写的数擦掉重写,显得比较麻烦。所以笔算加法时,一般要从个位加起。2.教学“试一试”(1)教师板书65+28的竖式,指名一人板演,其他学生在书上各自完成。(2)学生完成后,组织讨论:你是先算的几加几?个位上5+8得13,这个“13”在竖式里该怎样写?十位上的9又是怎样算出来的?3.总结笔算加法的方法。引导: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这样,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笔算我们都学习了。你能说说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吗?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笔算加法要注意三条:(1)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相加满十的,要向十位进1.三、巩固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4人分别板演,其他学生直接在书上完成。学生完成后追问:用竖式计算49+8时,为什么要把8和9对齐?用竖式计算9+61时,为什么要把9和1对齐?2.做“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在学生练习时,提醒:个位向十位进上的“1”要写得略小些,不要忘记在横式后面填写得数。学生完成后,提醒他们自觉检查,并选择1-2题,让他们再说说计算过程。3.做“想想做做”第3题。指名读题后,提问:“大路的两边各栽25棵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各自列式解答。学生解答后指名口答。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课题练习十三(1)课时第9课时(教科书第86页第1—5题)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一、揭示目标、复习旧知。1、20以内的口算。2、揭示这节课的练习内容。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1、出示65+28=2、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板书。3、个位上满等于13,怎么办?4、你能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吗?师生总结:(1)要注意数位对齐。(2)做好进位符号,个位上的数要写正确。(3)计算要仔细。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1、出示35+28=35+23=2、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板书。3、这两道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4、小结:个位上相加满10才能进1.四、课堂作业、形成技能。1.完成第1题。(1)问:怎么才能知道得数的十位上是几?(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3)集体核对,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2.完成第2题。(1)同桌交流:说说各题计算错在哪里。(2)集体交流后学生订正。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3.完成第3题。(1)学生计算,指名板演。(2)集体校对,学生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4.完成第4题。(1)仔细观察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提问“求原来有多少袋”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么算?(3)集体口答。5.完成第5题。(1)仔细观察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提问“要想知道40本书够不够”先要知道什么?为什么?怎么算?(3)集体口答。五、课堂评价、拓展延伸。让学生谈练习收获。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课题练习十三(2)课时第10课时(教科书第87页第6—12题)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一、谈话导入1.问: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竖式计算,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2.20以内口算练习。(出示口算卡片)二、巩固练习1.完成第6题。(1)要求:不计算,比大小。(2)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比的?2.完成第7题。(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2)讨论:这两道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3)小结:个位上相加满10才能进1.3.完成第8题。(1)说说每道题得数的十位上是几。(2)找出得数大于80的算式。(3)独立完成计算,交流反馈。4.完成第9题。(1)引导学生观察图意。(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5.完成第10题。(1)学生读题,问: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集体交流:要求一共借走多少个,需要把哪两个数合起来?你是怎样算的?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4)讨论:如果没有“学校有47个球”这个条件,你也能求出“一共借走多少个”这个问题吗?6.完成第11题。(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后组织同桌讨论:选坐哪两辆车比较合适?(2)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列式计算。(3)集体交流:你选择了哪两辆车,怎样列式的?一共可以做多少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4)讨论:还有其他方案吗?哪种方案更合适?7.完成第12题。(1)学生独立填写。(2)讨论:第1小题中,第一个得数是几个7相加?第2、第3、第4个的得数呢?35里有几个7?(3)同法讨论第2小题。三、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课题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课时第11课时(教科书第88—89页)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一、复习引入,促进迁移。1.口算练习。(20以内退位减法卡片)2.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口算过程。二、探究算法,经历体验。1.呈现例题情境,让学生说说图意,并根据问题列式。(板书:50一26)2.问:那50一26=多少?你可以怎样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3.交流:你是怎样算的?A.用小棒摆一摆(1)问:你是怎样从50根小棒里拿走26根的?(2)上台演示:先摆5捆小棒,表示50,追问:从5捆小棒里拿去26根,没有单根怎么办?(3)当演示“拆开1捆时”,追问:为什么要拆开1捆呢?拆开1捆是几根?(4)学生边操作边介绍:将5捆中的1捆拆散成10个1根,接着拿去2捆和6根,最后剩下2捆和4根,得数就是24。B.用计数器拨一拨(1)教师先在十位上拨5个算珠,表示50。提问:现在要减去26,个位上没有算珠,怎么办?(2)拨去十位上一个算珠同时个位上拨上10个算珠。提问:为什么十位上拨去1个算珠,个位上要拨上10个算珠?(强调1个十是10个一。)(3)师:现在就可以拨去十位上的2个算珠和个位上的6个算珠。剩下的算珠就表示50-26的得数,得数是多少?(4)(演示课件)追问:比一比,这两种方法有什么是相同的?C.用竖式计算(1)谈话:根据刚才的演示,当个位上0减6不够减怎么办?谁来说说。(2)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3)指名汇报计算过程。问:个位上0减6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10再减。退1时可以在被减数的十位上点上一个小的“·”。(板书:·)你知道这个小点有什么用吗?现在个位上是用几减6?十位上是几减几呢?为什么?(4)指名口答。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1.出示试一试。(1)谈话:这题你能试一试吗?请你先在草稿本上试一试。再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2)指名板演。(3)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计算过程。2.你能说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吗?师生总结:(1)要注意数位对齐。(2)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在个位上加10后再减。(3)十位上被借调的1个十要记好了去掉再减。四、多层训练,巩固算法。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计算过程。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计算过程。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提醒用竖式计算。)(2)集体核对。五、评价小结,反思提升。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上加10再减。4.十位上被借走的1个十要记好了去掉再减。)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课题练习十四(1)课时第12课时(教科书第90页第1—5题)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一、揭示目标、复习旧知。1、20以内的口算。(口算卡片)2、揭示这节课的练习内容。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1、出示65一28=2、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板书。3、个位上不够减,怎么办?4、你能说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吗?师生总结:(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上加10再减。(4)十位上被借走的1个十要记好了去掉再减。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1、出示35一28=35一23=2、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板书。3、这两道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4、小结:个位上不够减才能退1.四、课堂作业、形成技能。1.完成第1题。(1)根据具体竖式,你能说出每题得数的十位上是几吗?(2)学生口答,并说出想的过程(3)强调: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应从十位退1,在计算十位时,十位上就要少看1。2.完成第2题。(1)同桌交流:说说各题计算错在哪里。(2)集体交流后学生订正。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3.完成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集体交流,指名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追问:为什么76—45的7的上面不要戴小圆帽?4.完成第4题。(1)学生读题后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2)学生独立解答。(3)集体交流,提问“求一个书包多少元”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么算?(4)集体口答。5.完成第5题。(1)学生读题后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2)学生独立解答。(3)集体交流,提问“求玉米比高粱少多少棵”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么算?(4)集体口答。五、课堂评价、拓展延伸。让学生谈练习收获。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课题练习十四(2)课时第13课时(教科书第91页第6—10题)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一、谈话导入1.问:我们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2.20以内口算练习。(出示口算卡片)二、巩固练习1.完成第6题。(1)要求:不计算,比大小。(2)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比的?2.完成第7题。(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2)讨论:这两道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3)小结:个位上不够减时才从十位上退一作十.3.完成第8题。(1)说说每道题得数的十位上是几。(2)找出得数小于40的算式。(3)独立完成计算,交流反馈。4.完成第9题。(1)学生读题后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2)“贵多少元”是什么意思?“便宜多少元”呢?(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么算?集体口答。(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练习:一生提问,另一学生列算式。5.完成第10题。(1)学生读题,问: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集体交流第1小题:要求应找回多少元,怎么想?需要从30元中付出多少元?你是怎样算的?集体口答。(4)集体交流第2小题:要求买一个水壶还差多少钱,需要比较哪两个数?怎么算?为什么?集体口答。6.完成思考题。(1)学生观察找规律。(2)学生独立尝试后集体核对。三、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课题复习(1)课时第14课时(教科书第92—93页第1—8题)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二次修改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1.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出示口算卡片)2.这节课我们复习口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完成第1题(1)学生做第一组题目。交流:学生说说口算过程。提问:为什么前者是三十几,后者有四十几呢?(2)学生做第二组题目。交流:学生说说口算过程。提问:这两题口算有什么不同?(3)学生做第三组题目。交流:学生说说口算过程。提问:这两题口算有什么不同?三、基本训练,查漏补缺。1.完成第2题(1)学生说说图意,教师示范。(2)同桌合作完成。2.完成第3题(1)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