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构建_第1页
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构建_第2页
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构建_第3页
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构建_第4页
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构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构建TOC\o"1-2"\h\u5354第1章绪论 380261.1土壤监测的意义 3163511.2智能灌溉系统的需求与发展 425672第2章土壤特性与监测参数 4217152.1土壤物理性质 4232432.1.1土壤质地与结构 4121022.1.2土壤孔隙度与容重 4304922.1.3土壤温度与湿度 598502.2土壤化学性质 5163082.2.1土壤养分 526142.2.2土壤酸碱度(pH) 59132.2.3土壤电导率 5313762.3土壤生物性质 5254232.3.1土壤微生物 569232.3.2土壤动物 5195492.3.3土壤酶活性 5254782.4土壤监测参数的选择 5160292.4.1土壤物理性质参数 696852.4.2土壤化学性质参数 6143742.4.3土壤生物性质参数 621757第3章土壤监测技术 6163923.1传统土壤监测方法 6172533.1.1人工采样与分析 641623.1.2田间试验与观测 6305903.2现代土壤监测技术 682623.2.1土壤传感器技术 6293523.2.2遥感技术 673613.2.3原子吸收光谱法 6257073.3在线监测与远程传输 7323843.3.1在线监测系统 7215563.3.2远程传输技术 7168133.3.3数据处理与分析 724117第4章智能灌溉系统设计原理 719724.1灌溉系统概述 7174414.2智能灌溉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74004.2.1数据采集模块 7227364.2.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7116084.2.3控制执行模块 8179464.2.4用户交互模块 823594.3智能灌溉系统的工作原理 826212第5章灌溉决策支持系统 8120965.1灌溉需求预测 8306435.1.1土壤水分监测技术 8104225.1.2气象数据收集与分析 8236225.1.3模型预测 8319375.2灌溉策略制定 9319975.2.1作物水分需求评估 9239805.2.2灌溉制度设计 9174465.2.3水资源优化配置 9125675.3灌溉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970015.3.1系统框架设计 9211925.3.2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9280425.3.3系统集成与测试 9120365.3.4系统应用与推广 930345第6章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10308606.1土壤数据采集 10131796.1.1采集方法 1081226.1.2采集设备 1092296.1.3工作原理 1069936.2气象数据采集 10190696.2.1采集方法 10227796.2.2采集设备 1022206.2.3工作原理 1167966.3数据传输与通信 11109496.3.1传输技术 11282876.3.2通信设备 11133936.3.3应用 119551第7章智能控制系统 11273037.1控制系统概述 12293347.2智能控制器设计 12123127.2.1控制器硬件设计 1282117.2.2控制器软件设计 1275027.3灌溉设备控制策略 12107667.3.1灌溉策略制定 12293537.3.2控制策略实现 136068第8章系统集成与优化 1324798.1系统集成技术 13141678.1.1土壤监测模块集成 13283578.1.2智能灌溉模块集成 13260458.1.3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集成 13199038.2系统优化方法 132298.2.1参数优化 13287028.2.2系统结构优化 13271108.2.3能耗优化 14168688.3系统功能评估 14222308.3.1评估指标 14149568.3.2评估方法 14319638.3.3评估结果 1412458第9章智能灌溉系统工程实践 1471259.1工程设计与实施 1478699.1.1系统设计原则 14639.1.2系统架构 14140089.1.3设备选型与布局 14300149.1.4系统集成 14315009.2系统调试与运行 15122739.2.1系统调试 15243229.2.2系统运行 15180509.2.3系统维护与管理 15225509.3案例分析 1562869.3.1项目背景 15202889.3.2系统设计与实施 15316949.3.3系统运行效果 1565059.3.4经验总结 1522327第10章智能灌溉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5630210.1技术发展趋势 152659910.2市场前景分析 162963010.3政策与产业促进 16168410.4持续创新与未来展望 16第1章绪论1.1土壤监测的意义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对农业生产和环境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土壤监测是指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进行系统观测和评估的过程,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粮食安全:土壤监测有助于了解土壤肥力状况,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对土壤污染、土壤侵蚀等问题的监测,及时发觉和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监测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4)支持政策制定:土壤监测数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土壤污染防治、土地资源管理等政策的实施。1.2智能灌溉系统的需求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灌溉作为农业用水的主要途径,其节水潜力巨大。智能灌溉系统应运而生,其主要需求与发展如下:(1)提高灌溉效率: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作物需水量等参数,实现精准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2)降低能耗:智能灌溉系统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减少人工操作,降低能耗,有利于节能减排。(3)适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性,智能灌溉系统可根据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需求,自动调整灌溉策略,增强农业适应性。(4)促进农业智能化:智能灌溉系统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农田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5)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精确灌溉,智能灌溉系统有助于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6)环境保护:智能灌溉系统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构建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章以下内容将围绕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阐述。第2章土壤特性与监测参数2.1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土壤功能和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主要讨论以下几方面内容:2.1.1土壤质地与结构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矿物颗粒的相对含量,通常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土壤结构则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组合形式,如单粒结构、团聚体结构等。2.1.2土壤孔隙度与容重土壤孔隙度是土壤中空隙空间的比例,影响土壤通气、水分保持和根系生长。土壤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反映土壤紧实程度。2.1.3土壤温度与湿度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对土壤中生物活动、水分运动和养分转化具有重要作用。2.2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化学性质涉及土壤中的养分含量、酸碱度、电导率等方面,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具有直接影响。2.2.1土壤养分土壤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钙、镁等大量元素以及铁、锌、铜、锰等微量元素。它们是作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来源。2.2.2土壤酸碱度(pH)土壤pH值对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微生物活动以及作物生长具有显著影响。2.2.3土壤电导率土壤电导率反映了土壤盐分含量,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具有重要影响。2.3土壤生物性质土壤生物性质是指土壤中生物体的种类、数量和活动状况,对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2.3.1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养分循环和生物固氮等过程,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具有积极影响。2.3.2土壤动物土壤动物主要包括土壤昆虫、线虫、蚯蚓等,它们通过取食、分解和混合土壤颗粒,影响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2.3.3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是土壤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养分转化等过程密切相关。2.4土壤监测参数的选择土壤监测参数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作物需求和土壤特性进行综合考虑。以下为常见的土壤监测参数:2.4.1土壤物理性质参数土壤温度、湿度、孔隙度、容重等。2.4.2土壤化学性质参数土壤pH、电导率、养分含量(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2.4.3土壤生物性质参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动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等。通过对上述参数的监测,可以全面了解土壤特性,为智能灌溉系统提供科学依据。第3章土壤监测技术3.1传统土壤监测方法3.1.1人工采样与分析传统土壤监测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采样过程中,研究人员根据监测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并通过钻取、挖掘等方式获取土壤样品。随后,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方面的分析,以获取土壤质地、养分含量、pH值、污染物含量等参数。3.1.2田间试验与观测田间试验与观测是另一种传统土壤监测方法。通过对土壤物理性质、水分状况、养分循环等方面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土壤环境变化趋势,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3.2现代土壤监测技术3.2.1土壤传感器技术现代土壤监测技术以土壤传感器为核心,实现对土壤环境的实时、快速监测。土壤传感器主要包括水分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pH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可以同时测量多个土壤参数,为智能灌溉提供数据支持。3.2.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表反射、散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信息,反演土壤参数。该方法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适用于大规模土壤环境监测。3.2.3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用于测定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的现代分析技术。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广泛应用于土壤环境监测领域。3.3在线监测与远程传输3.3.1在线监测系统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土壤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数据采集模块、传输模块等将数据发送至监控中心。该系统具有实时性、连续性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决策支持。3.3.2远程传输技术远程传输技术包括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方式。有线传输主要包括光纤、双绞线等,传输稳定可靠;无线传输主要包括GPRS、3G/4G、WiFi等,具有布线简单、灵活性高等优点。远程传输技术为土壤监测数据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保障。3.3.3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测数据经过远程传输至监控中心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挖掘土壤环境变化规律,为智能灌溉系统提供决策依据。同时结合农业生产需求,实现土壤环境优化调控,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第4章智能灌溉系统设计原理4.1灌溉系统概述灌溉系统是农业生产中用于补充土壤水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关键技术手段。传统灌溉方式往往依赖于人工经验,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低、灌溉不均匀等问题。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水资源管理要求的提高,智能灌溉系统应运而生,旨在实现灌溉的精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4.2智能灌溉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智能灌溉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控制执行模块及用户交互模块组成。4.2.1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土壤水分传感器、气象站、作物生长监测设备等,用于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气象数据及作物生长状况。其主要功能是获取灌溉决策所需的各项参数。4.2.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计算,灌溉决策。该模块通常采用计算机算法和模型,如土壤水分预测模型、作物需水量计算模型等。4.2.3控制执行模块控制执行模块包括电磁阀、水泵、阀门等,根据灌溉决策自动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关,实现精准灌溉。4.2.4用户交互模块用户交互模块提供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用户实时查看系统运行状态、调整灌溉参数和设置系统运行模式等。4.3智能灌溉系统的工作原理智能灌溉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数据采集:通过土壤水分传感器、气象站等设备实时采集土壤水分、气象数据和作物生长状况。(2)数据处理与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利用计算机算法和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计算,灌溉决策。(3)控制执行:根据灌溉决策,通过控制执行模块自动调节灌溉设备的开关,实现智能灌溉。通过上述工作原理,智能灌溉系统实现了灌溉的自动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灌溉不均匀现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5章灌溉决策支持系统5.1灌溉需求预测5.1.1土壤水分监测技术介绍土壤水分监测的常用技术,如时域反射仪(TDR)、频域反射仪(FDR)和土壤水分传感器等。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灌溉需求预测中的应用。5.1.2气象数据收集与分析阐述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风速、日照等)对灌溉需求的影响。介绍气象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数据分析,为灌溉需求预测提供依据。5.1.3模型预测介绍常用的灌溉需求预测模型,如PenmanMonteith模型、Hargreaves模型等。分析模型在不同作物和地区的适用性,并进行模型参数优化。5.2灌溉策略制定5.2.1作物水分需求评估分析作物水分需求与土壤、气象等因素的关系。介绍作物水分需求评估方法,如作物系数法、水分生产力法等。5.2.2灌溉制度设计阐述不同灌溉制度(如固定灌溉、间歇灌溉、调亏灌溉等)的优缺点。根据作物水分需求、土壤特性和水资源状况,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5.2.3水资源优化配置分析区域水资源状况,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降水等。介绍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等,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5.3灌溉决策支持系统构建5.3.1系统框架设计阐述灌溉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框架,包括数据采集、处理、模型预测、决策输出等模块。描述各模块的功能和相互关系。5.3.2系统功能模块实现介绍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包括数据传输、存储、清洗和预处理等。阐述模型预测模块,包括灌溉需求预测、作物水分需求评估等。描述决策输出模块,包括灌溉策略制定、水资源优化配置等。5.3.3系统集成与测试介绍系统集成的技术路线,包括软硬件的选型与配置。阐述系统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5.3.4系统应用与推广分析系统在不同地区和作物上的应用效果。探讨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策略,以促进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6章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6.1土壤数据采集土壤数据采集是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构建的基础。本节主要介绍土壤数据采集的方法、设备及其工作原理。6.1.1采集方法土壤数据采集主要包括两种方法:接触式采集和非接触式采集。(1)接触式采集:通过传感器直接接触土壤,获取土壤的物理、化学参数。常见的接触式传感器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等。(2)非接触式采集:利用遥感技术、地波雷达等技术,从空中或地面获取土壤数据。非接触式采集适用于大范围、快速监测。6.1.2采集设备土壤数据采集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土壤温度,常见的有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传感器等。(2)湿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土壤湿度,常见的有频域反射式湿度传感器、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等。(3)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土壤电导率,反映土壤盐分状况。(4)多功能传感器:集成多种参数测量功能,如温度、湿度、电导率等。6.1.3工作原理土壤数据采集设备通过传感器将土壤参数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放大、滤波、A/D转换等处理,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6.2气象数据采集气象数据对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节介绍气象数据采集的方法、设备及其工作原理。6.2.1采集方法气象数据采集主要包括地面气象站、气象卫星遥感、雷达探测等。6.2.2采集设备气象数据采集设备包括:(1)地面气象站:用于测量气温、湿度、降水量、风速等气象参数。(2)气象卫星:获取全球或区域气象数据,包括气温、湿度、云量等。(3)雷达:探测大气中的降水、风向等参数。6.2.3工作原理气象数据采集设备通过传感器、遥感器、雷达等设备,将气象参数转换为电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数据传输等环节,为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提供气象数据支持。6.3数据传输与通信数据传输与通信是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介绍数据传输与通信的技术、设备及其应用。6.3.1传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包括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1)有线传输:采用以太网、串行通信等技术,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2)无线传输:利用GPRS、LoRa、WiFi等技术,实现远程、实时数据传输。6.3.2通信设备数据传输与通信设备包括:(1)数据采集器:负责收集传感器数据,并进行初步处理。(2)通信模块:实现数据的有线或无线传输。(3)服务器:接收、存储和处理传输过来的数据。6.3.3应用数据传输与通信技术在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实时监测:通过数据传输技术,将土壤和气象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2)远程控制:根据监测数据,实现智能灌溉系统的远程控制。(3)数据共享:将土壤和气象数据共享给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4)预警预报: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对可能发生的土壤盐渍化、干旱等问题进行预警预报。第7章智能控制系统7.1控制系统概述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构建的核心部分为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对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制定合适的灌溉策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灌溉。本章主要介绍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灌溉系统中的应用。7.2智能控制器设计7.2.1控制器硬件设计智能控制器硬件主要包括微处理器、数据采集模块、通信模块、电源模块等。微处理器作为控制核心,负责处理传感器数据、执行控制算法以及输出控制信号。数据采集模块负责采集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等参数。通信模块实现与上位机或其他控制器的数据交互。电源模块为整个控制器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7.2.2控制器软件设计智能控制器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数据采集与处理:对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数据处理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提高数据准确性。(2)控制算法:根据作物生长需求,采用合适的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制定灌溉策略。(3)通信协议:设计通信协议,实现与上位机或其他控制器的数据交互。(4)人机交互:设计用户界面,便于用户查看实时数据、设置参数和手动控制灌溉。7.3灌溉设备控制策略7.3.1灌溉策略制定根据土壤监测数据、作物生长需求和气候条件,制定以下灌溉策略:(1)定时灌溉: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气候条件,预设灌溉时间,实现自动灌溉。(2)按需灌溉:根据土壤水分、养分等参数实时监测结果,调整灌溉策略,实现按需灌溉。(3)分区灌溉:针对不同地块或作物,制定不同的灌溉策略,实现精细化灌溉。7.3.2控制策略实现(1)启动控制:根据灌溉策略,控制灌溉设备的启停。(2)流量控制:根据土壤水分需求,调整灌溉设备的流量。(3)灌溉时长控制:根据灌溉策略,控制灌溉设备的运行时间。(4)故障检测与处理:实时监测灌溉设备运行状态,发觉故障及时报警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通过以上控制策略,实现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第8章系统集成与优化8.1系统集成技术8.1.1土壤监测模块集成土壤监测模块主要包括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等参数的监测。本章首先对各类传感器进行选型与优化,保证其精度和稳定性。随后,将土壤监测模块与数据采集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8.1.2智能灌溉模块集成智能灌溉模块主要包括灌溉控制器、执行器、水源管理等部分。本章通过设计合理的控制策略,将智能灌溉模块与土壤监测模块进行集成,实现根据土壤水分状况自动调整灌溉量的功能。8.1.3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集成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训练等。本章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对土壤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智能灌溉提供决策支持。8.2系统优化方法8.2.1参数优化针对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如土壤水分阈值、灌溉策略等,本章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等智能优化算法进行寻优,提高系统功能。8.2.2系统结构优化本章通过对系统结构进行分析与优化,降低系统复杂度,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主要包括传感器布局优化、数据传输优化等方面。8.2.3能耗优化针对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中的能耗问题,本章从硬件选型、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优化,降低系统运行成本。8.3系统功能评估8.3.1评估指标本章选取了土壤水分监测准确度、灌溉决策正确率、能耗等指标对系统功能进行评估。8.3.2评估方法采用实验验证、模拟分析等方法,对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进行功能评估。8.3.3评估结果通过评估,证明了土壤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在提高作物产量、节约水资源、降低能耗等方面的优势,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持。第9章智能灌溉系统工程实践9.1工程设计与实施9.1.1系统设计原则智能灌溉系统工程的设计需遵循实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及环保性原则。在保证系统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灌溉区域的土壤特性、作物需水规律及气候条件,实现高效节水。9.1.2系统架构智能灌溉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控制模块和执行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温度、湿度等参数;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制定合理的灌溉策略;控制模块根据灌溉策略对灌溉设备进行调控;执行模块负责实施灌溉。9.1.3设备选型与布局根据灌溉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设备。设备布局要合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系统的稳定性。9.1.4系统集成将各设备、各模块进行集成,实现数据传输、处理、控制的一体化。同时考虑与其他农业信息化系统的兼容性,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支持。9.2系统调试与运行9.2.1系统调试系统调试主要包括硬件调试和软件调试。硬件调试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设备的检查和测试;软件调试主要包括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的优化、控制策略的调整等。9.2.2系统运行系统运行过程中,要定期检查设备状态,保证数据准确可靠。同时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气候变化,调整灌溉策略,实现精准灌溉。9.2.3系统维护与管理建立完善的系统维护与管理机制,定期进行设备保养、数据备份和软件升级,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9.3案例分析9.3.1项目背景以某农业示范基地为背景,介绍智能灌溉系统工程实践案例。该基地位于我国北方,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9.3.2系统设计与实施根据基地的土壤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